[整理]06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
第6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 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正确处理观测结果,求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正确处理观测结果, 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 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通过研究误差发生的 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 3′′,−2′′,−4′′,+2′′,0′′,−4′′,+3′′,+2′′,−3′′,−1′ ′ ′ ′ ′ 0′′,−1′,−7′′,+2′′,+1′,+1′,−8′′,0′′,+3′′,−1′
试计算甲、乙两组各自的观测精度。 试计算甲、乙两组各自的观测精度。 解:
m =± 甲
(+3′′)2 +(−2′′)2 +(−4′′)2 +(+2′′)2 +(0′′)2 +(−4′′)2 +(+3′′)2 +(+2′′)2 +(−3′′)2 +(−1′′)2
10Biblioteka = ±2.7′′m =± 乙
(0′′)2 +(−1′′)2 +(−7′′)2 +(+2′′)2 +(+1′′)2 +(+1′′)2 +(−8′′)2 +(0′′)2 +(+3′′)2 +(−1′′)2
10
′ = ±3.6′
比较m 可知, 比较 甲和m乙可知,甲组的观测精度比乙组 高。 中误差所代表的是某一组观测值的精度。 中误差所代表的是某一组观测值的精度。 二、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是中误差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 结果之比,并化为分子为1的分数式 的分数式, 结果之比,并化为分子为 的分数式,即
第6章 测量误差理论(theory of errors)
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theory of errors)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theory of errors) (1)§6-1 观测误差(observation error) (1)§6-2 衡量精度的标准 (3)一、中误差 (3)二、容许误差 (4)三、相对误差 (4)§6-3 误差传播定律(law of propagation of errors) (5)一、倍数函数 (5)二、和差函数 (5)三、线性函数 (6)四、一般函数 (6)§6-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7)§6-5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9)思考与练习题 (10)§6-1 观测误差(observation error)研究测量误差的来源、性质及其产生和传播的规律,解决测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称为测量误差理论。
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发现:当对某个确定的量进行多次观测时,所得到的各个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重复观测两点的高差,或者是多次观测一个角或丈量若干次一段距离,其结果都互有差异。
另一种情况是,当对若干个量进行观测时,如果已经知道在这几个量之间应该满足某一理论值,实际观测结果往往不等于其理论上的应有值。
例如,一个平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三个实测内角的结果之和并不等于180︒,而是有一差异。
这些差异称为不符值。
这种差异是测量工作中经常而又普遍发生的现象,这是由于观测值中包含有各种误差的缘故。
任何的测量都是利用特制的仪器、工具进行的,由于每一种仪器只具有一定限度的精密度,因此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且各个仪器本身也有一定的误差,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测量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客观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
客观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也使测量的结果产生误差。
测量是由观测者完成的,人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们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等等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课件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是衡量测量结果可
靠性的指标。
02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包括A类和B类两种,A类是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方
法,B类是基于经验或专家判断的分析方法。
03
不确定度的报告
在报告测量结果时,应同时报告测量不确定度,以便使用者了解该测量
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测量误差的来源
01
02
03
测量设备误差
由于测量设备的精度限制 、老化、磨损等原因,导 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测量环境误差
由于环境因素(如温度、 湿度、气压、风速等)的 影响,使得测量结果存在 误差。
测量方法误差
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完善、 不准确等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
由于某种固定的原因导致 的误差,这种误差具有重 复性和规律性。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 理论课件
目录 CONTENT
• 测量误差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粗大误差 • 测量误差的传递与合成 • 测量误差的实例分析
01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 影响,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 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真实值
被测量的客观存在的值,但由于受到 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得到真正 的真实值,只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 值等方法来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方差法
通过计算测量值的方差来评估随 机误差的大小。
贝塞尔公式法
利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差,以 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最大残差法
通过比较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 间的最大残差来评估随机误差的
工程测量教学课件 第6章 测量误差理论08土建1-46页精选文档
五、几个概念 1、真值、观测值、最或然值
①、真值:任一被观测量客观存在的量的大小,叫做真值。 ②、观测值: ③、最或然值:
2、粗差
概念:超限的误差,也称错误。 原因:观测者不当使用仪器或疏忽大意,如测错、读错、 听错、算错等或外界条件发生意外的显著变化而产生的错误。 剔除掉(应该避免) 措施:操作细心、多余观测。
三、观测类型
1、直接观测与间接观测(直接观测值与间接观测值) 2、独立观测与非独立观测 3、必要观测与多余观测 4、等精度观测与非等精度观测
四、测量误差的来源
(1)仪器误差: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 (2)人为误差:判断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 (3)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
例1:试根据下表数据,分别计算各组观测值的中 误差。
式中:
解:第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m 1 0 2 2 2 1 2 ( 3 )2 4 2 3 1 2 ( 0 2 )2 ( 1 )2 2 2 ( 4 )2 2 .5
第二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m 2 ( 1 )2 2 2 ( 6 )2 0 2 ( 1 ) 1 2 7 0 2 1 2 0 2 ( 3 )2 ( 1 )2 3 .2
6 0.017
4 0.011
0
0
181 0.505偶然误源自的统计正误差 K K/n 46 0.128
误差绝对值
K
K/n
91 0.254
41 0.115 81 0.226
33 0.092 66 0.184
21 0.059
44 0.123
16 0.045
测量误差理论课件
目录 CONTENT
• 测量误差理论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过失误差 • 测量不确定度
01
测量误差理论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 真值之间的差异。
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
误差来源与影响
误差来源
仪器误差、观测误差、环境误差和理 论误差等。
随机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02
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
03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 随机误差进行估计和检 验,如最小二乘法、贝 叶斯推断等。
04
在数据处理中,对随机 误差进行修正和补偿, 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04
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的来源与识别
03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来源
环境因素
人为误差
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变 化。
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视觉误差或疲 劳等因素。
仪器误差
测量设备的老化、磨损或制造上的缺 陷。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来源
随机误差的特性与分布
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即无法预测误差的具体值。
随机误差通常服从正态分布,即大多数误差值集中在平均值附近,极端误差出现的 概率较小。
系统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通过统计分析法
对大量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 系统误差的规律和大小。
通过经验估计法
根据经验,对系统误差的大小进行估 计。
通过对比验证法
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方法或不同测量器 具的测量结果,验证系统误差的大小 和处理方法的正确性。
通过专家评审法
邀请专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审,找出 系统误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测量学 习题和答案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1、在角度测量中采用正倒镜观测、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消除什么误差?答:在角度测量中采用正倒镜观测、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消除仪器误差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2、在水准测量中,有下列各种情况使水准尺读数带有误差,试判别误差的性质: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②仪器下沉;③读数不正确;④水准尺下沉。
答: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仪器误差。
②仪器下沉;外界条件的影响。
③读数不正确;人为误差。
④水准尺下沉。
外界条件的影响。
3、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有什么不同?偶然误差具有哪些特性?答: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的一系列观测中,数值大小和正负符号固定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的一系列观测中,单个误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数值的大小和符号都不固定,表现出偶然性的误差。
偶然误差具有以下统计特性(1)有界性(2)单峰性(3)对称性(4)补偿性4、什么是中误差?为什么中误差能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答:中误差是指同一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都具有这个值的精度5、函数z=z1+z2,其中z1=x+2y,z2=2x-y,x和y相互独立,其m x=m y=m,求m z。
m m m m yx y x y x z z z y x z 1093222221=+±=+=-++=+=6、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按h=Dtan α计算高差,已知α=20°,m α=±1′,D=250m ,m D =±0.13m ,求高差中误差m h 。
m m D m m D h 094.0)20626560()20sec 250(13.0)20(tan )sec ()(tan 2222222222±=⨯⨯+⨯±=+±=ααα 7、用经纬仪观测某角共8个测回,结果如下:56°32′13″,56°32′21″,56°32′17″,56°32′14″,56°32′19″,56°32′23″,56°32′21″,56°32′18″,试求该角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
第六章-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1、何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有哪些统计特性?2、什么叫多余观测,多余观测有什么实际意义?3、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用中误差来衡量观测值的精度有什么特点?在一组等精度观测中,中误差与真误差有何区别?4、何谓绝对误差,何谓相对误差,各在什么条件下被应用来描述观测值的精度?5、什么叫容许误差,容许误差等于2倍或3倍中误差的理论根据是什么?6、在等精度观测中,已知三角形内角和之闭合差为:-2″, -5″,2″, 0″, 3″,-1″,求三角形内角和之中误差。
7、有一个四等水准网,各闭合环的闭合差和相应环线长如下表所示,试评价该水准网的观8、何谓误差传播定律,试述应用它求函数中误差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有那些?9、用同一台全站仪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两条直线,一条长550.00m,另一条长350.00m ,它们的中误差都为±10.0mm ,问这两条直线丈量的精度是否相同,为什么?10、在支水准路线水准测量中,每站观测高差的中误差均为±3.0mm ,若从已知点推算待定点的高程,要求中误差不大于2cm ,问最多设多少站?11、用钢尺丈量一段距离4次,求得平均值的中误差为±5.0mm ,若欲使平均值的精度提高一倍,需丈量几次?12、测得一长方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15.02m 和20.66m ,它们的中误差分别为±3.0mm 和±4.0mm ,求该长方形面积及其中误差。
13、等精度观测一个三角形的内角A 、B 、C ,已知测角中误差为±20″,求三角形角度闭合差的中误差,若将闭合差平均分配到三个角上,求经改正后的三角形各内角的中误差?14、用钢尺对某段距离进行6次等精度丈量,其结果为:346.535m ,346.548m ,346.520m ,346.546m ,346.550m ,346.573m 。
请计算该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第6章-测量误差理论
解:设各观测值的中误 差分别为 m1,m2 ,m3。若观测一次的中误差 为m,则
m1
m n1
, m2
m n2
, m3
m n3
相应的权为: pi
mi2
m2
m2
ni
ni
令c
m2
,则pi
c ni
若取c 1,则pi ni
例6-9
• 用同样观测方法,经由长度为L1,L2,L3的三条不同路线, 测量两点间的高差,分别得出高差为h1,h2,h3。已知每 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mkm,求三个高差的权。
例4
4.丈量倾斜距离 s 50.00m,其中误差 ms 0.05m 并测得倾斜角 150000,其中误差 m 30,
求相应水平距离 D及其中误差。
解:D s cos
D cos cos15 0.9659
s
D s sin 50 sin15 12.9410
mD
D s
中误差的几何意义
• 可以证明中误差是正态分布曲线上两个 拐点的横坐标值。
由f ()
1
2
(22
1)
e
2 2 2
0
得
2
2
1
0
故
容许误差
• 容许误差定义为:
容 3m或2m
相对误差
• 相对误差定义为
相对误差
误差的绝对值 关测值
1 T
误差传播定律(1)
设独立观测值的函数为
Z f ( x1, x2 ,..., xn)
n
0.130 0.117 0.093 0.056 0.056 0.031 0.006 0.006
0 0.495
vi
nd
第六章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础知识
6.4 同精度观测的算术平均值、改正数及其中误差
1、同精度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2、同精度观测值的改正数及中误差
由于很多被观测量的真值并不知道,因此就不可能用真误差Δ求观测值的中误差m。但观测值的 算术平均值总是可以得到的。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改正数并以V表示。 Vi=x-Li (6-6) 如何用改正数求观测值的中误差就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由改正数及真误差的定义有: Vi=x-Li Δi=X-Li 将以上两式整理有
3、容许误差
根据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可知,偶然误差小于2倍及3倍中误差的概率为: p(∣Δ∣<2m)=95.4% p(∣Δ∣<3m)=99.7% 由此可见偶然误差超过2倍及3倍中误差的概率仅为4.6%及0.3%。因此工 程中常以2m及3m作为容许误差。如果测量误差大于容许误差,则认为观测 值中存在着一定的粗差,为不可靠观测值,应予舍弃。
6.5 误差传播定律
概念:在测量工作中不但要评定观测值的精度,而且往往也要评定观值函数的精度。阐述观测 值中误差与其函数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1、倍数关系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一观测值x,其函数为Z Z=kx (6-12) 式中k为常量。现求Z的中误差mz与观测值x的中误差mx的关系。设Z及x的真误差分别 为Δz,Δx。 首先将6-12式两侧同时取微分有:
2、和差关系函数的中误差
3、线性关系函数的中误差
设Z是关于相互独立的观测值x1,x2, …xn的函数。 Z=k1x1±k2x2±…±knxn (6-18) 式中k为常量。根据6-13及6-17可得
4、非线性函数中误差
6.6广义算术平均值及权
1、广义算术平均值
测量误差理论
偶然误差
在同一条件下获得的观测列中,其数值、符号不定,表面看没 有规律性,实际上是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的。
粗差
是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有几类:一类是将粗差看 用与偶然误差具有相同的方差,但期望值不同;另一类是将粗 差看作与偶然误差具有相同的期望值,但其方差十分巨大;还 有一类是认为偶然误差与粗差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但有正态 与病态的不同。
因此:
2
2 2
1)
e
2
2
2
0
1 0
-σ
+σ
§6-3 评定精度的指标
平均误差
偶然误差绝对值的数学期望称为平均误差
E ( ) lim
n
ˆ n
n
§6-3 评定精度的指标
极限误差
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 一定的限值
第6章 测量误差理论
峨眉校区
§6-1 测量误差
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发现:当对某个确定 的量进行多次观测时或各观测值与其理论 值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差异
A B A α β γ DAB C α +β +γ ≠180°
B
492.359 …… 492.363,492.361,492.360,
§6-1 测量误差
§6-5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了n次等 精度观测,观测值为L1、L2、…、Ln,其真 值为X,真误差为Δ1、Δ2、…、Δn。
i Li X
[] [ L] nX
X
[ L] [ ] [ ] x n n n
n
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
2.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
偶然 误差
定义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 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符 号和大小都不一致,表面上没有任 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上午9时32分
2.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
如何处理含有偶然误差的数据? 例如
同一量 观测了n次
观测值 为 l1,l2,l3,…….ln
m1 m2 说明第一组的精度高于第二组的精度。
上午9时32分
说明:中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
一一、、中中误误差差
中布m,比mm1其较12小==精离于23度散m..522较,,是说是其高第明第精;一第二相度组一组对较观组观低地测观测,:值测值第的值的二中的中组误误误观差差差测;分。值布的比误较差集分
P(|| m)=0.683=68.3 出现机会( 31.7%) P(||2m)=0.954=95.4 出现机会(4.6%) P(||3m)=0.997=99.7 出现机会(0.3%)
第三节 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一.一般函数
的中误差
(误差传播定律)
设有函数: Z F(x1, x2,, xn ) (a)
(k) f1x1(k) f2x2(k) fnxn(k)
对(d)式中的一个式子取平方:(i,j=1~n且i≠j)
2 f12x12 f22x22 fn2xn2 2 f1 f2x1x2 2 f1 f3x1x3 2 fi f jxix j
第二节 精度评定的标准
在测量工作中,常采用以 中误差
下几种标准评定测量 相对中误差
成果的精度。
极限误差
上午9时32分
一一、、中中误误差差
第六章误差基本知识
最或然值(最可靠值)。
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可取算术平均值作为
最或然值。
设对同一量等精度观测了n次,观测值为 l1,l2,l3,….ln,则该量的算术平均值
也可表示成: x l1 l2 ln l
n
n
n
l
li
i 1
[l] x
n
n
证明(x是最或然值)
中误差的绝对值与观测值之比,并将分子 化为1,分母取整数,称为相对中误差,
即:
Km 1 D Dm
相对中误差不能用于评定测角的 精度,因为角度误差与角度大小无关。
在一般距离丈量中,往返各丈量一次,
取往返丈量之差与往返丈量的距离平均值之
比,将分子化为1,分母取整数来评定距离
丈量的精度。称为相对误差。
经纬仪导线测量时,规范中所规定的相
对闭合差不能超过1/2000,它就是相对极限
误差;而在实测中所产生的相对闭合差,则
是相对真误差。
与相对误差相对应,真误差、中误差、
极限误差等均称为极限误差又成为允许误差,或最大误差。
由偶然误差的第一个特性可知,在一定 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过一定的限值,测量上把这个限值叫做极 限误差。
在观测次数不多的情况下可认为大于3倍的 中误差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通常以3倍中误差 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误差,即
允 3m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测量规 范规定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 差,
即 允 2m
超过极限误差的误差被认为 是粗差,应舍去重测。
22
第三节 算术平均值及改正数
一、算术平均值
研究误差的目的除了评定精度外,还有求其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概念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6.2测量精度的评定指标
三、容许(极限)误差 按正态分布表查得,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P (| | 3 )3 ‰
P (|| 3 )4 .5 %
绝对值大于三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仅有0.3%, 大于二倍中误差的概率只有4.5%。 这已经是概率接近于零的小概率事件,或者说这是实际上 的不可能事件。 故一般以三倍中误差或二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 ,并称为容许(极限)误差。即:
§6.1测量误差概述
3.偶然误差的概率分布 当误差个数区域无穷、 误差区间无限小时,频 率直方图变为概率分布 图,其直方图的顶端的 折线变为光滑的曲线。 该曲线在概率论中称之 为正态分布曲线。即偶 然误差属于正态分布。 其概率分布密度函数为
§6.1测量误差概述
3.偶然误差的概率分布 其概率分布密度函数为
§6.1测量误差概述
二、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 (1)定义: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 在大小、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 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就称为系统误 差。 (2)举例:尺长误差(保持常数);水准测量中的i角误差 (系统性);大气折光,白天黑夜相反;钢尺温度变化,热 胀冷缩(有规律变化) (3)消除或减弱的方法 ①好的观测方法 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可以消除i角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角度测量中,盘左、盘右取中数可以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②加改正数方法。 例如,钢尺量距时,加入尺长改正、温度改正等。
a b c 180
。
现象总结:(1)同一观测量之间的值 不相等,(2)观测值与其理论值(真值) 之间有差异. 原因:观测中存在观测误差。
§6.1测量误差概述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误差来源的三个方面: 1、观测者 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限制;技术熟练程度。 2、测量仪器 仪器本身器件之间装配;使用过程中的变化。 3、测量环境(外界条件) 温度、气压、大气折光、风力、大气透明度等。 三者合称为观测条件 二、误差分类: 真误差的定义△i=X-li 根据观测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性质分为: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
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文档资料
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反映了观测结果的精密度。 精密度:指在同一观测条件下,用同一观测方法 对某量多次观测时,各观测值之间相互的离散程 度。
真误差 D = Li-X = Li-180o
观测值与理论值之差
偶然误差的特性
①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Δn,则中误差m的定义为:
m=
DD = D D D ... D , D = l x 123 n i i
例:试根据下表数据,分别计算各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式中:
解:第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2 22 2 2 2 2 2 2 2 0 2 1 ( 3 ) 4 3 ( 2 ) ( 1 ) 2 ( 4 ) m = = 2 . 5 1 10
二、容许误差(极限误差)
定义: 由偶然误差的特性可知,在一定的观测
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这个限值就是容许(极限)误差。测量中通常取2 倍或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误差;
即
Δ容=2m 或Δ容=3m 。
极限误差的作用: 区别误差和错误的界限。
偶然误差的绝对值大于中误差 9˝ 的有 14 个,占
过一定的限度;(有界性) ②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
会要多;(单峰行)
③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可相互抵消;(对称性) ④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 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而趋近于零, D = 0 即: (抵偿性)
lim n
n
3、粗差
也称为错误,是由于观测者使用仪器不正确 或疏忽大意,如测错、读错、听错、算错等 造成的错误,或因外界条件发生意外的显著
第六讲误差理论(共20张PPT)
第3页,共20页。
上式是误差传播定律的一般形式,其他形式的函数都是它的特 例,所以该式具有普遍意义。
第16页,共20页。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3-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未知量进行了一组等精度观测,其
观测值分别为l1、 l2、…、ln,观测值的真值为X,则观测值的真误差为:Δ1= l1-X, Δ2=l2-X,…………,Δn=ln-X,将等式两边取和并除以观 测次数n,得:
利用“改正数”来求中误差。所谓改正数,就是最或是值 与观测值之差,用v表示,即:
v=x-l
式中v为观测值的改正数;l为观测值;x为观测值的最或是 值。
设对某个量进行n次观测,观测值为li(i=1,2…n),则它的 最或是值就是n个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即
于是改正数为vi=x-lI (i=1,2…n)根据误差理
第7页,共20页。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3-2 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成果中都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在测量工作中,使用 “精度”来判断观测成果质量好坏的。所谓精度,就是指误差分 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误差分布密集,误差就小,精度就高;反 之,误差分布离散,误差就大,精度就低。 一、 中误差及其计算 1 中误差的定义
倍。
在式相中同 [的l]观/n测称条为件算下术,平对均某值量,进习行惯了上n以次x表观示测;,如果误差出现的大小和符号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测量误差理论》课件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02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
确定性
系统误差是确定的,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或公 式表示。
可预测性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预测或估 算。
重复性
在相同条件下,系统误差会重复出现。
周期性
某些系统误差呈现周期性变化。
系统误差的来源
仪器缺陷
测量仪器本身存在的缺陷或误差,如 刻度不准确、零点偏移等。
非系统性
过失误差通常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失误或疏忽造成的,因此它不 具备系统性,不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影响测量结果。
不可预测性
由于过失误差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通常难以提前预测或估计其 大小。
随机性
过失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通常都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趋势。
过失误差的来源
操作失误
测量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如读错刻度、按下 错误的按钮等。
不确定度的来源
随机效应和系统效应。随 机效应导致随机测量不确 定度,而系统效应导致系 统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
直接测量法
通过直接观测和数据处理计 算测量不确定度。
1
间接测量法
通过观测多个量来计算总不 确定度,并考虑各量之间的
相互影响。
蒙特卡洛模拟法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模拟观测 数据的分布,并计算测量不 确定度。
定期校准仪器
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修复 故障。
实施复核制度
对测量结果进行复核,检查是否有记录错误 ,并进行修正。
05 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01
02
03
测量不确定度
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或可靠性的参数了测量结果的不确 定性,即测量结果的不肯 定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theory of errors)第六章测量误差理论(theory of errors) (1)§6-1 观测误差(observation error) (1)§6-2 衡量精度的标准 (3)一、中误差 (3)二、容许误差 (4)三、相对误差 (4)§6-3 误差传播定律(law of propagation of errors) (5)一、倍数函数 (5)二、和差函数 (5)三、线性函数 (6)四、一般函数 (6)§6-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7)§6-5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9)思考与练习题 (10)§6-1 观测误差(observation error)研究测量误差的来源、性质及其产生和传播的规律,解决测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称为测量误差理论。
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发现:当对某个确定的量进行多次观测时,所得到的各个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重复观测两点的高差,或者是多次观测一个角或丈量若干次一段距离,其结果都互有差异。
另一种情况是,当对若干个量进行观测时,如果已经知道在这几个量之间应该满足某一理论值,实际观测结果往往不等于其理论上的应有值。
例如,一个平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三个实测内角的结果之和并不等于180°,而是有一差异。
这些差异称为不符值。
这种差异是测量工作中经常而又普遍发生的现象,这是由于观测值中包含有各种误差的缘故。
任何的测量都是利用特制的仪器、工具进行的,由于每一种仪器只具有一定限度的精密度,因此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且各个仪器本身也有一定的误差,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测量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客观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
客观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也使测量的结果产生误差。
测量是由观测者完成的,人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们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等等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此外,观测者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也会对测量结果的质量(精度)产生影响。
观测值中存在观测误差有下列三方面原因:1、观测者由于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的局限性,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工作中都会产生误差。
同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态度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2、测量仪器(surveying instrument) 测量工作所使用的测量仪器都具有一定的精密度,从而使观测结果的精度受到限制。
另外,仪器本身构造上的缺陷,也会使观测结果产生误差。
3、外界观测条件(field observation condition) 外界观测条件是指野外观测过程中,外界条件的因素,如天气的变化、植被的不同、地面土质松紧的差异、地形的起伏、周围建筑物的状况,以及太阳光线的强弱、照射的角度大小等。
有风会使测量仪器不稳,地面松软可使测量仪器下沉,强烈阳光照射会使水准管变形,太阳的高度角、地形和地面植被决定了地面大气温度梯度,观测视线穿过不同温度梯度的大气介质或靠近反光物体,都会使视线弯曲。
产生折光现象。
因此,外界观测条件是保证野外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要素。
观测者、测量仪器和观测时的外界条件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通常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任何观测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差。
为了获得观测值的正确结果,就必须对误差进行分析研究,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或削弱其影响。
观测误差按其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
(1)系统误差。
由仪器制造或校正不完善、观测员生理习性、测量时外界条件、仪器检定时不一致等原因引起。
在同一条件下获得的观测列中,其数据、符号或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在观测成果中具有累计性,对成果质量影响显著,应在观测中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
(2) 偶然误差。
它的产生取决于观测进行中的一系列不可能严格控制的因素(如湿度、温度、空气振动等)的随机扰动。
在同一条件下获得的观测列中,其数值、符号不定,表面看没有规律性,实际上是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的。
随机误差又可分两种:一种是误差的数学期望不为零称为“随机性系统误差”;另一种是误差的数学期望为零黍为偶然误差。
这两种随机误差经常同时发生,须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加以处理。
(3)粗差。
是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国内外学者在粗差的认识上还未有统一的看法,目前的观点主要有几类:一类是将粗差看用与偶然误差具有相同的方差,但期望值不同;另一类是将粗差看作与偶然误差具有相同的期望值,但其方差十分巨大;还有一类是认为偶然误差与粗差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但有正态与病态的不同。
以上的理论均是建立在把偶然误差和粗差均为属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范畴。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粗差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
当观测值中剔除了粗差,排除了系统误差的影响,或者与偶然误差相比系统误差处于次要地位后,占主导地位的偶然误差就成了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从单个偶然误差来看,其出现的符号和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大量的偶然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发现其规律性,误差个数愈多,规律性愈明显。
例如,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358个三角形的内角进行了观测。
由于观测值含有偶然误差,致使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等于180°。
设三角形内角和的真值为X ,观测值为L ,其观测值与真值之差为真误差Δ。
用下式表示为:X L i -=∆(i =1,2, (358)(6-1)由(6-1)式计算出358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并取误差区间为0.2″,以误差的大小和正负号,分别统计出它们在各误差区间内的个数V 和频率V /n ,结果列于表6-1。
表6-1 偶然误差的区间分布从表6-1中可看出,最大误差不超过1.6″,小误差比大误差出现的频率高,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个数近于相等。
通过大量实验统计结果证明了偶然误差具有如下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
即][lim=∆∞→n n (6-2)上述第四个特性说明,偶然误差具有抵偿性,它是由第三个特性导出的。
如果将表6-1中所列数据用图6-1表示,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偶然误差的分布情况。
图中横坐标表示误差的大小,纵坐标表示各区间误差出现的频率除以区间的间隔值。
当误差个数足够多时,如果将误差的区间间隔无限缩小,则图6-1中各长方形顶边所形成的折线将变成一条光滑的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
在概率论中,把这种误差分布称为正态分布。
掌握了偶然误差的特性,就能根据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并衡量其精度。
同时,也可应用误差理论来研究最合理的测量工作方案和观测方法。
图6-1 误差分布直方图§6-2 衡量精度的标准衡量观测值精度的常用标准有以下几种一、中误差在等精度观测列中,各真误差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称为中误差,也称均方误差,即n ][m ∆∆±=(6-3)【例】 设有两组等精度观测列,其真误差分别为第一组 -3″、+3″、-1″、-3″、+4″、+2″、-1″、-4″; 第二组 +1″、-5″、-1″、+6″、-4″、0″、+3″、-1″。
试求这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解:"9.281614169199m 1=+++++++±= "3.3819016361251m 2=+++++++±=比较m 1和m 2可知,第一组观测值的精度要比第二组高。
必须指出,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由于它们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布,因此,对于这一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虽然各真误差彼此并不相等,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但它们的精度均相同,即都为同精度观测值。
二、容许误差由偶然误差的第一特性可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这个限值就是容许误差或称极限误差。
此限值有多大呢?根据误差理论和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系列的同精度观测误差中,真误差绝对值大于中误差的概率约为32%;大于2倍中误差的概率约为5%;大于3倍中误差的概率约为0.3%。
也就是说,大于3倍中误差的真误差实际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此,通常以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
在测量工作中一般取2倍中误差作为观测值的容许误差,即Δ容=2m(6-4)当某观测值的误差超过了容许的2倍中误差时,将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粗差,而应舍去不用或重测。
三、相对误差对于某些观测结果,有时单靠中误差还不能完全反映观测精度的高低。
例如,分别丈量了100m 和200m 两段距离,中误差均为±0.02m 。
虽然两者的中误差相同,但就单位长度而言,两者精度并不相同,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为了客观反映实际精度,常采用相对误差。
观测值中误差m 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S 的比值称为相对中误差。
它是一个无名数,常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即||1||m S Sm K ==(6-5)上例中前者的相对中误差为50001,后者为100001,表明后者精度高于前者。
对于真误差或容许误差,有时也用相对误差来表示。
例如,距离测量中的往返测较差与距离值之比就是所谓的相对真误差,即D D 1D |D D |∆=-平平均近往 (6-6)与相对误差对应,真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都是绝对误差。
§6-3 误差传播定律(law of propagation of errors)当对某量进行了一系列的观测后,观测值的精度可用中误差来衡量。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量的大小并不是直接测定的,而是由观测值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
例如,水准测量中,在一测站上测得后、前视读数分别为a 、b ,则高差h =a -b ,这时高差h 就是直接观测值a 、b 的函数。
当a 、b 存在误差时,h 也受其影响而产生误差,这就是所谓的误差传播。
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本节就以下四种常见的函数来讨论误差传播的情况。
一、倍数函数设有函数kx Z =(6-7)式中k 为常数,x 为直接观测值,其中误差为m x ,现在求观测值函数Z 的中误差m Z 。
设x 和Z 的真误差分别为Δx 和ΔZ ,由(6-7)式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为ΔZ =k Δx 若对x 共观测了n 次,则i i x Z k ∆=∆ (i =1,2,…,n )将上式两端平方后相加,并除以n ,得[][]n k n2x22Z∆=∆(6-8)按中误差定义可知[]n m 2Z2Z∆=[]n m 2x2x∆=所以(6-8)式可写成2x 22z m k m =或x z km m =(6-9)即观测值倍数函数的中误差,等于观测值中误差乘倍数(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