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福柯,现代性]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

合集下载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

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

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

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

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

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

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

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

“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

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

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

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

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

J O U R N A L O F N A N.1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墅堂出z墅塑堕型墅型妞2堕z型·现代性与文学·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张剑(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摘要:在西方历史语境中,“审美”的自觉促进了“两种现代性”的形成,在世俗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都已经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两者形成了真正有效的对话与交锋。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两种现代性都处于有待发展的不成熟状态,因此,两者之间不是因矛盾而形成张力,而往往表现为园暧昧的同一性而形成的合力。

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只能与社会发展之间采取一种认同、合作的态度,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学现代化的这种独特的进程,也大大丰富了“现代性”的原有内涵。

关键词:世俗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审美自觉;现代中国语境现代性理论已经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神话”。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现代性理论在不断的言说过程之中扩容、越位,成为一种无所不包、具有普遍阐释有效性的理论框架,似乎现当代文学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此框架之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一种理论愈是流传广远,愈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方式试图传递出某种真理,我们就更应该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在此,我们选择现代性研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现代性”理论进行剖析,意在揭示出“现代性”的地区差异和中国语境下的阐释有效性。

一、“审美”的自觉与“两种现代性”的形成所谓的“两种现代性”,即是指世俗现代性(亦称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两者在西方的社会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特征各异,但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现代性”各自的自律、完善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构成了整个现代性的历史。

在西方自启蒙运动开始的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性呈现为一个由“整体”向“分化”的过程,展现出由“一种现代性”向“两种现代性”的过渡、演进。

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转向及其现代性批判

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转向及其现代性批判

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转向及其现代性批判黄波(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黄波(’&$&%),女,四川自贡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学院副研究馆员。

[摘要]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转向源于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与批判。

在这些思考与批判中,社会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等方面凸显出后现代的独特理论取向,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力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学。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从孔德、斯宾塞到韦伯、涂尔干以及集大成者帕森斯,直至坚守现代性思想的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经历了诞生、形成、发展、分化和综合的不同阶段。

社会学伴随社会历史进程,以关注现代性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然而!"世纪$"、*"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人类生存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社会学理论的现代性基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转向应运而生。

一、现代性危机———社会学理论后现代转向的动因及逻辑起点’+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在蒸汽机的牵引下沿着现代性轨道不断地向前推进。

与理性密切相联的现代性,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文危机和生态危机。

对于现代性带来的人文危机,马克思、马尔库塞、韦伯等都有论及。

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高鸿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理论最有建树的学者之一。

他通过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森斯、卢曼、米德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各种学说的阐释与分析、整合与扬弃,创立了颇具影响的沟通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本文无意对哈氏的庞大理论体系、复杂的论证过程以及具体的学术观点全面评说,仅对其中有关现代性与现代法范式的观点予以概要考察和简略评析。

一、现代社会的法律及其危机论及法现代性问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韦伯。

韦伯是稍晚于马克思的另一位德国学人,作为颇有建树的社会问题“诊断学家”[1]和社会学的“开山鼻祖”[2],他以一种“学术的凝重”与“浪漫的激情”[3],以“先知”般的救世使命感,在经历了“精神崩溃”[4]的痛苦心路历程之后,他运用了独特的类型学,对以西方为典型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总体性研究,剖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关系和价值取向,并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和发展路径。

韦伯的社会理论涉及了法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对现代法治命运的诊断和分析尤其令人深思。

[5]首先,韦伯以一种“价值无涉”(value free)的姿态,从考察人的行为及其赋予该行为以某种主观意义的动机入手,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类:一是旨在实现合理功利预期的目的理性(purpose rational)行为;二是以某种信念和价值为依归而无实用目的的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行为;三是由感情与激情所决定的情感行为;四是由根深蒂固的传统所支配的传统行为。

[6]与这四类社会行为相对应,他提出了四种合法性秩序:一是法律型;二是价值型;三是情感型;四是传统型。

他认为,法律型行为的合法性或者基于相关人们的自愿协议;或者基于合法权威的强制。

[7]在经验的基础上,他提炼出了三种合法性权威类型:一是基于“一向如此”惯性的传统型权威;二是以个人的“神性”与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克里斯玛”(charisma)型权威;三是依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规则而行使职权的法律型权威。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08·6一、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18世纪被后世学者视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启蒙运动启动了现代性的快车,工业化的车轮飞速滚动,科学主义凯歌猛进,理性主义旗帜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核心。

文明从那个年代开始真正张开了它的双翼(物质与精神),施展它从未有过的抱负。

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叹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用古希腊哲人“好生活”的标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时:我们无法忘记昔日那两场旷古罕见的世界大战,现代性能够保障永久和平吗?甚至今天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都或多或少地与现代性粘连到一起。

20世纪60年代,西方卷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飓风,旨在消解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生存环境诸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它有如“一股强劲的台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传统的哲学连根拔起,视为‘敞尿徒’,抛之荒野;又如一把利剑直接刺向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文化领域暴露无遗”[1]。

反对同一性、拒斥总体性、克服本质主义、去中心化无疑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的时代立场。

在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

“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一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地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

”[2]依照这种理解,哈贝马斯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不过他不矜持于名称的新颖,依然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而已,而反思“现代性”一直是其矢志不渝的工作。

哈贝马斯是后现代主义阵营里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尽管人们对他是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存在争议,但涉及后现代主义都无法绕开哈贝马斯。

任何对现代主义的介绍,都不能忽略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批判。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观念不断演变和发展,甚至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

现代性在西方哲学中,被定义为用理性来看待世界,进而获得真理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特别是现代性的定义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

一、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定义是多样的,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术界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经典的定义来自于哲学家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个“解放的和自由的社会”,现代性的出现是在工业化时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现代性,人们不再由传统的社会和习俗所束缚,反而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但是,这个定义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认同的。

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深刻矛盾的概念。

他认为现代性既是基于理性的进步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异化现象,因为现代性为了进步打破了自然和人类个体之间的纽带。

它代表了一种分化的现实,一种残缺不全的现实。

总的来说,现代性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哲学家的看法而变化的。

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对于人类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性代表着一种理性与科学的出现。

在现代性的时代,科学家们通过知识和理性手段来发掘真理和规律,因此科学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科学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现代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本质和个体的忽视,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更加关注,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感性体验。

在现代性中,人们常常忘记了人类独特的个体性。

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外在的世界。

现代性可能会带来人类自我认知的缺失。

三、现代性对于亚文化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也对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性的时代,世界上许多新兴的亚文化如音乐、电影等迅速兴起。

这些亚文化往往代表着人们非传统的、自由的、公共的一面,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代性中亚文化的兴起也意味着传统文化被打破。

2“现代性”与“现代化”

2“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陈嘉明“现代性”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探讨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即“现代性”,是尤其有意义的。

特别是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它对现代性的批判更加引起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一批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性。

在进行这一思考时,什么是“现代性”,它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与“现代化”概念有什么区别,无疑是首先应当辨明的。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因此这一概念的运用也就相应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性。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因此他将现代性看做是“后传统的秩序”。

它首先指的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或者说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其次是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西方结构功能学派所概括的现代性的特征,同样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

它从社会的变动方式着眼,立足于“现代性”与“传统”的区别,由此对现代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现代性属性作出界说。

在这一理论中,“传统”与“现代性”分别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是:①民主化;②法制化;③工业化;④都市化;⑤均富化;⑥福利化;⑦社会阶层流动化;⑧宗教世俗化;⑨教育普及化;⑩知识科学化;⑾信息传播化;⑿人口控制化,等等。

结构功能学派的上述现代性界说的一个优点是较好地辨析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把后者看做是前者的“属性”。

罗蒂棱镜中的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罗蒂棱镜中的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沦” 。而在 实用 主义者 罗蒂 看来 , 两者 对 现代 性 和启 蒙 的理 解都 存 在偏 狭 。由此 , 提 出 了 自己的观 点 : 在 他 存 两个 启蒙 , 个 是哲 学 启 蒙 , 就 是 由笛 卡 儿 肇 始 , 一 那 康
己为标 杆在 展开其 对象 化 的活 动 中把 自己确认 为 唯 一
性 的他 者 ” 实施 的规 训 、 斥 。譬 如 , 们 根 据理 性 的 排 人
本 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 实用 主义叙事的当代转变
及其效应” 批准号 0 BX 4 ) ( 7 Z 0 4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罗蒂棱镜中的福柯 与哈贝马斯之争
碑的途径 , 在那里 生命 是个 体性 的 , 我 自己的 , 是 我
治启蒙 , 即公共 领 域 发 生 的追 求 自由 、 民主 、 等 的故 平
间生产 , 和培 养符 合 自身 形象 和要 求 的他 者 , 改造 这些 他 者涵 盖精神 病 人 、 人 、 浪汉 、 人 、 荡子 、 龄 犯 流 穷 浪 适
事 。本 文 以罗 蒂视角 出发 考察福科 和 哈贝马斯 之争 。
组织时, 我们跟雇主 自由平等地签字画押 , 确立平等主
体 的契约 关 系 , 是 我 们 在 劳 动 中发 现对 我 们 实施 控 但 制 的却 是 纪律 , 不是 契 约 , 而 契约 只是一 种 国家 公共 权 力保 障 的背 景 。我 现 在 受 到 我 的主 管 、 的老 板 或 明 我 或 暗 的不 对称 的 、 可 逆 的过 剩 的权 力 支 配 。平 等 的 不 契约关 系在 转换 为具 体 的纪 律 机制 时 遭 到 了扭 曲。 因 此, 自由 、 民主等 在福 柯 看来 丝 毫 没 有让 我 感 觉 到我 自 己具有 的力 量 , 反 而 被 迫 服 从 一 位 严 肃 而 雄 伟 的制 我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性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性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性王明科(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22)摘 要: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的矛盾与张力,而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的各自内部本身也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康德、黑格尔、凯尔纳、贝斯特、贝尔、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海德格尔、萨特、韦伯、卢卡奇、阿多诺、霍克海默、哈贝马斯、吉登斯、利奥塔、福柯、波德莱尔、本雅明等许多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西方 现代性 反思从语源学角度看, 现代性 这个术语在英语里至少自17世纪就已经通用,1627年出版的 牛津英语辞典 首次收选了 m odernity 即 现时代 。

由于德语中 die M oder ne 与英语、美语中 m odernis m 只是从某个方面而言与法语中 m oder n it (现代性)的意义重合,于是造成了现代性的许多歧义与误解。

托拉斯 华尔普尔在1782年的一封信中谈到查特顿的诗时说过 节奏的现代性 。

法语中现代性一词出现比较迟,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使用。

利特雷在泰奥菲尔 戈蒂耶发表于1867年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此词。

新近出版的 罗贝尔词典 发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49年问世的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忆录 里,并将 m odernite 是在贬义上使用,指日常现代生活的庸俗和低劣。

波德莱尔1859年在一篇论文里也用过 m odernite 。

从语义学角度看, 现代性 这个术语有学科与个人的差别。

就学科而言有制度现代性、政体现代性、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技术现代性、科学现代性、军事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学现代性等。

就研究者而言,西方与中国不同,同一国家中的不同视角的学者其观点也各有不同。

西方现代性是过去几百年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结果,西方现代化与理性化过程相联系,现代性是作为理性化过程的结果而被显示,而且这个结果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西方现代性于19世纪上半期就开始出现分裂:一种是资本主义的作为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的理性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一种是反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美学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如艾略特眼中的西方现代性已经丧失了创造性而只剩下一堆破碎偶像。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与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之间的学术争论。

福柯与哈贝马斯都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在多个领域如知识社会学、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论贡献。

尽管两人都致力于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但在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他们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争议。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cademic debate between French philosopher Michel Foucault and German philosopher J ürgen Habermas. Foucault and Habermas are both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from the late 20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y have unique insights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olitical philosophy, postmodernism, and so on. Although both of them are committed to criticizing variousissues in modern societ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ir attitudes and methods towards these issues.福柯以其独特的权力观和知识考古学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他强调知识、权力和话语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各种权力和话语构成的网络。

“现代性”的体认、指向与矛盾——也论“被压抑的现代性”

“现代性”的体认、指向与矛盾——也论“被压抑的现代性”

和交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
杂又纷乱,乃至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或者说,对
“现代性”。也就是说,在当下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
“现代性”的体认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现代性”并没有、也不可能无所不包而一统天
很多时候,“现代性”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历
下,在不同的维度和领域中总能发现不同的“现代
史时期,比如马克思、韦伯等思想家就断定“现代
王德威的切入视角和基本判断。那么,什么“现代
众所周知,20 世纪中叶至今,“现代性”几乎
性”,怎样“被压抑”,对这些的问题的回答就关系
成为了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等诸领
15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域的核心概念和焦点问题。然而“现代性”却既复
蒙昧、关心社会的现实主义。后来在左翼视角之
“现代性”观念普遍被现代作家所接受,这种以“进
下,这种现实主义更是收缩、窄化为颇具针对性的



化”为核心的文学思想,
“貌似先进实则荒谬” ,但
文学观念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王德威观察中,通常
却在之后主导了文学的整体趋向。也因此,在王德
被视为开启“现代”中国的“五四”,实则并非
性”。质言之,同一性的、本质意义上的“现代
性”意指“中世纪”之后的特定时代,因此可以
性”并不存在。对于“现代性”

“一种定义就是一种
说,“现代性”是对立于传统社会的一种历史时
思路,代表了定义者自己对现代性的基本取向”⑧。
期,这也意味着这种历史时期具有“革新、新奇和

有了以上的认识,再来看晚清中国时,就能理
是精神力量。波兰思想家鲍曼认为“现代性”最典

民间文学的现代性反思

民间文学的现代性反思

D O I : 1 0 . 1 3 5 2 5  ̄ . c n k i . b e l t . 2 0 1 5 0 7 0 2 9
作者简介 : 刘泽平 ( 1 9 8 9 一) , 黑龙江哈尔滨人 , 哈尔 滨师范大 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文艺民俗

一、现代性与民间文 根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 , 针对现代性中工
具理l 生 带来 的危机 , 他 提 出了 以交往 理 I 生 来 重新修 复
“ 现 代性 ” 是极 具 争 议性 的学 术话 题 , 不仅 有 各 种 困惑和理 解 , 而且 有各 种批 判 和解构 。 现代 性涉 及 文学 、 历史 学 、 社 会学 、 政 治学 等方 面 , 与此 同时也 伴 随着全 球化 的趋势走 出西 方 , 走 向全世 界 。 下 面我 们
科学方面,交往侧重 的是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取信的 关系。 因此想要避免被物化 , 只有通过交流使各个主
思就显得很有 必要 , 这对民间文学的理论 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
关键 词 : 民 间文 学 现代 性 现代性反 思 理 论 建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6 0 9 7 ( 2 0 1 5 ) 0 7 — 0 0 7 4 — 0 4
2 0 1 5年 7月
语文教学通讯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J u l y , 2 0 1 5
Vo 1 . 84 6 No. 7
第8 4 6 卷
第 7期
◆文艺评论
习惯 与封 建 中世 纪 的风俗 习惯 有 了巨大 差异 ,学 者 们力 图从各 个 角度 阐释 这种 差 异并 解 释 其原 因 , 因 此 民俗学 学科 得 以建立 。 从 时间来 看 , 它产生 于现 代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鉴于今天讨论的关键词是“现代”,那我们就有必要稍加了解“时间”这个概念。

仔细思考我们身边的表示时间的概念的词,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还是上个月下个月或者是周一周二这些词都是相对存在的,彼此是彼此存在的证据,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能在定格在相对的时间段里,不存在独立存在的,就连我们活在的当下也是在我们相对的过去定义的当下。

由于时间上未来的不可知,自然我们无法轻易断定时间里面的上游,下游。

就好比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人们知道这是清朝初期,一定不知道19世纪就已经是晚清。

我们现在完整的时间定义方式来自机械时钟的广泛应运。

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钟表工业的革新和个人时钟的拥有量增加,那时代人们以拥有怀表为荣,大家看电视剧,电影都是知道,怀表到民国都被认为是一种稀罕玩意呢。

时钟带来的就是时间划分的更加细致和准确,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在时间细化的推广过程中,钟表承载着一种新的文化从上流社会慢慢向民间发展,最后得到大部分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这里说大部分是因为还有一小部分的细节和人是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说的一盏茶,一炷香,现在还有使用,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使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念几次“别了,玛利亚”这句话就可以确认一个鸡蛋是否煮熟了),以至于现在这种工业的时间主宰控制着世界。

所以说,我们概念里的时间对于人类而言,既是生产力的也是文化,是他们互相融合产生的。

那么人类社会从对时间的模糊概念发展的到细化就是步入现代的过程,一种关于时间的客观的,科学的意识成为了现代性时期的标准。

也就是说时间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是现代性。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当现代性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纷纷质疑的时候,哈贝马斯则认为自 18 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进程并未走到穷途末路,其历程仍未完结。

哈氏有一句名言:“我们仍然是与首次出现在 19 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同时代的人。

”哈贝马斯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争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界前沿的一次伟大争论。

在西方,对待现代性问题上,福柯和哈贝马斯代表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立场。

福柯是现代性最著名的批判者,而哈贝马斯却是现代性最著名的辩护者。

对于这次论争,前人也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侧而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说来,主要是从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理论来进行的比较研究,最终见出二者在理论上的差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仅仅是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理论比较,而没有发现二者论争的实质,更没有解决二者为什么会争论的原因。

福柯和哈贝马斯是在现代性这个问题上进行争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今人无法给现代性一个确定的界限和定义。

对于现代性,安东尼吉登斯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现代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它的内部包含着丰富的而又复杂的问题。

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要真正分析清楚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还必须回到现代性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现代性的根源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的。

在前现代时期,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二者在所指上具有一致性。

前现代时期,没有统一的计时工具和可见的机械钟,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时间和地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参照地点空间才会分清楚与自身相关的时间。

事情总是和某个地点相联系对大部分人而言,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动支配的。

随着现代机械钟的出现,时间逐渐变得精确,人们在辨别事物的时候不再是以地点作为基点,空间逐渐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对象。

空间变成一个不确定对象,时间也逐渐变得虚化。

每个人都确信有着自己的空间,但无法从流动、变化、转瞬即逝中的事物中找到依靠。

现代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代同传统的决裂,传统的稳固性在时间里支离破碎,时间由零碎逐渐变成统一,空间迅速地膨胀,这是现代性出现的重要标志。

时钟让无法掌握的、流动的时间变得有掌握的可能,让盲目的人变得自觉起来,确定具体的上下班时间。

这种统一时间的情况最初只是出现在某一处,渐渐地扩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虚化的时间让掌控空间变得可能。

统一时间是控制空间的基础。

时间已经虚化,由完全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变成了可以掌控的形式在前现代社会,空间和地点总是一致的。

时钟让人可以感觉到时间在流动,让一切变得转瞬即逝,传统不断被颠覆,不断地膨胀着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时间变得可以掌控,空间无限地膨胀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模撇现代的机器大生产、大工业通过技术、空间生产,使现代从传统中断裂,现代性的时间得以呈现;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使传统的、固定的、稳定的空间进一步打破,全球化的影响得以出现。

现代性正是来源于此。

二、现代性的呈现福柯和哈贝马斯是围绕现代性而进行的论争,二者的立场是鲜明的。

首先就是呈现在空间上,福柯开创了一条从边缘到中心地带、从理性到非理性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之中,布满了前人所忽视的疯癫、监狱、临床医学等一系列的边缘空间。

空间首先呈现在身体上。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理性的力量逐渐超过了非理性,理性身体开始为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欲望随着理性力量的增强迅速地膨胀。

疯癫不得不向一个固定的空间(监狱、医院、精神病院)靠拢、集中。

附着于麻风病人形式的价值观、意象和意义,只有把它们划入一个神圣的圈子里,然后才能加以排斥。

让他们远离理性的空间。

疯人被固定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远离理性。

禁闭使疯人活动的空间受到更大的限制,疯人不允许反抗,越是反抗,属于他们的空间更加狭窄。

人的身体空间是理性和非理性交锋的战场。

福柯绘制的疯癫地图为完整统一的空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疯人在没有得到医生的允许之前是不允许越出他的界限。

这种模式开始固定,疯人开始习惯,并形成一种必须遵守的传统。

对疯人进行隔离,这是一种客观上的空间划分,背后是权力的掌控。

对现代而言,权力是不可或缺的助推手。

福柯试图突破传统的权力所用物的观念,用空间的概念来阐释权力的运作机制,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权力的运作方式。

权力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实现界限的划分,然后让规训机构来实现对空间的监视,让已经隔离了的空间进一步透明,让疯人时刻暴露在外,以全景敞视主义为代表的中间点建筑物和以它为圆心的环形建筑就是权力监视发展到极致的典型疯人时刻都处在被监视的状态。

这种状态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

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的身上,权力开始自动化的运作,统一分配,统一安排。

张英进说现代城市有两种感觉和体验方式:鸟瞰的方式和地而视角。

现代性和地而视角联系在一起,福柯是从中心瞭望塔鸟瞰视角,来俯视下而相互连接的全景城市浮现在燎望者眼中。

地而视角得到了鸟瞰视角的补充,鸟瞰视角促进了整个地图上每个空间的透明在下面的囚禁者所处的相互不连接的空间,呈现出一个个破碎的印象,每个人被限制于固定的位置,让他们感觉到任何时候都处在监视之中,不知道下一刻究竞会发生着什么,不确定的因素充斥着周围。

每个疯人所处的空间仍然是一个稳固和完整的空间。

随着监视的连续性、持续性不断地放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这种征服正是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传统的力量超过现代。

从《疯癫与文明》到《临床医学的诞生》,从《词与物》到《知识考古学》,尽管福柯论述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却都运用了考古学的方法。

知识产生受制于话语构成,因而一定程度上说对知识的考古就是对话语的分析。

在福柯的眼中,话语的范围及其外延,涵盖了各种领域的知识、各种空间的知识。

身体的空间和权力的空间都是外在性的空间,而知识性的空间是一种内在性的空间。

知识来源于权力,为权力所驱动,同时知识又是一个生产、规范、循环和操作权力的系统,福柯的权力知识概念就表明了这一点。

知识可以运用区分、移植和转换等概念过来解析,掌握知识的人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就拥有了权力,而空间是知识运作的地九《知识考古学》的核心概念是:非连续性。

福柯认为,正是连续性保证了主体的中心地位连续的历史是一个关联体,它对于主体的奠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主体保证把历史遗漏掉的一切归还给历史;坚信如果不把时间重建在一个重新构成的单位中,时间将不会扩散任何东西。

连续不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更是空间上的存在。

主体只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之内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一般话语空间的事件群体。

历史呈现出来的是连续性的整体,是稳定的,人的意识是一切历史和一切行为的主体根源。

不管是考古学还是谱系学的转变,都是历史稳定性的体现,这种稳定不仅在空间上是稳定的,而且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现代性所呈现出的破碎状态在传统稳定的而前苍白无力。

时间在福柯的视野之下成为空间的附庸,时间消逝在禁闭的途中,消逝在现代管理之下,支离破碎破碎、不连续。

福柯忠于传统的稳定性、固定性,空间呈现的景象远远超过对时间的描述。

相比较于福柯侧重空间的讨论,哈贝马斯更加注重时间的演进。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问题上并非全盘否定。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概念两个传统的回顾》一文中探讨了现代性的来龙去脉,现代被强调为古今断裂新的时间意识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点。

理性主义传统依然指引着他为现代性寻求着出路。

个性张扬、个性自由的主体性原则在空间中膨胀。

尤其是现代性产生以后,空间越来越被时间所渗透,空间变得支离破碎,理性的空间还在继续膨胀,理性交流成为一种趋势。

在现代性的范畴之下,交流是主要路口中的人群流动,是城市街道上交通的流动,是报刊亭、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更是人的主观意识、思想的流动。

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在三个层面、通过四条渠道讨论理性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技术工具理性因素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它促进了科学化、技术化和生产力,同时也增强了目的合理性思维,也就是说理性的空间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支配性力量。

空间被无限地细化,分解为更加细密、具体而透明的空间,每一种小的力量都在起着作用,但是这对人而言已经不再是重要的力量,人所关注的对象也从实在的空间转变为虚化的、不可停滞的时间。

尤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属于自己观察对象的生活世界,但是却无法接触到社会性的世界。

客观性的世界是被动的、是需要理解的,在理解客观性的背后却是深层的合理性。

而人的独立性却在于他本身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决定了客观性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

在不同的世界之间需要的是联系,联系的建立就是共同的规范性体系,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行动电语言学转向的意义就在于对现代性的内在进一步深入。

空间只能存在于同一的时间共时性之中,历时性的考察却无法存活。

时间在空间里交流成为一种必然,不同的世界需要在时间上建立起空间联系。

对现代性的批判一直是以理性他者来取代理性,然而这并没有解决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情感缺失,道德崩溃,理性向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

为了摆脱现代性的困窘状态,还必须回到启蒙时代交往理性的哲学范式。

用交往理性来规约理性,防止理性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的空间威胁。

一切语言行动都镶嵌在生活世界的空间中,语言行动在空间之中流动和循环,时间已经渗透在空间的每个地方。

因而,这里不再是福柯式的空间地图,而是时间的流动和循环。

对现代性的辩护,哈贝马斯所反对的是技术工具理性,技术工具理性让生活世界单一化、统一化,人失去了自我意识,沦为机器、工具的附庸,被固定在空间上。

不仅空间上是稳定的,时间也被关进了空间的工厂,一切好像已经停滞。

但这毕竞不是真实的,时间是永远不会停止流动,留下的只能是相互之间交往的时代。

现代是时间上的纹合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捉摸不定的时间,是明天向今天、今天向昨天的一种过渡。

人是空间里的实体,同时又是时间里的存在。

在现代性的范畴之下,时间和空间分属其中两个方而,福柯和哈贝马斯是就现代性的两个不同方而所进行的分析和研究。

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实质是对现代性不同方而所进行的论争,由于现代性本身就包含了非常多的内涵和具体的问题,因而造成了福柯和哈贝马斯在实际的具体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相交的问题,恰恰相反,这造成了现代性问题的进一步复杂。

福柯侧重空间研究,哈贝马斯重视时间演进。

三、现代性的后果哈贝马斯对福柯的批评直接涉及到他的理论的核心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福柯成为现代性的大家。

不管是福柯的空间转向还是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他们都对现代性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研究。

从时间和空间最初的分离的那一霎那,空间和时间就成为了现代性最大的问题。

现代性对中国而言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

中国的现代性一直伴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是被迫开始近代化的进程,它的每一个步骤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强制执行和实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