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9db434c4bcd126fff6050b24.png)
• 新奇性 • 因人而异。鲜花的芳香可引人注意,但久
居芝兰之室者却不闻其香。 • 狗咬人不成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编辑ppt
• 重要性: • 主要看是否符合个体的需求或动机。 • 个体在饥饿时,食物最重要;个体在疲惫
时,休息最重要。
编辑ppt
• 短期记忆有四项原则: • 1.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 • 2.扩大意元与记忆广度 • 3.发挥运作记忆的特征 • 3.复习后输入长时记忆
编辑ppt
• 学习语文材料时,字形、字音、字义三者在编 码程序上比较,声码最为重要。就我们学习英 文的经验来说,容易拼音的字,易学也易记。 根据此一原则,无论是学英文还是学母语,遇 到生字新词时,务必先求语音正确。正确读音 之后,再求字形与字义的记忆,就比较容易。 此点尤以学习外文的拼音文字为然。
• 例如:行车中看见路口发生一起车祸,如 不经心,事后的记忆自然模糊不清。如当 时稍加留心,多看一眼车祸现场状况,并 记下时间、地点、肇事汽车类型及现场的 大致情形等,同样是20秒的经验,你将会 留下更明确的记忆。
编辑ppt
• 短期记忆之后的信息,有两种可能的处理方式: • 一是达到使用目的后即予以弃置;暂时查拨的
电话即属此类。 • 另一类是输送至长时记忆,以备将来检索之用;
学英文查单字的经验即属此类。 • 第二类的处理方式,如在短时记忆期不及时复
习,则不容易达到输入长期记忆的目的。因此, 建议大家在查英文单字时多看它几眼,尽可能 对该字的形、声、义的认知多重复几遍,以便 加强记忆。
编辑ppt
• 长时记忆有多种策略: • 1.多重编码策略 • 2.轨迹法 • 3.关键字法 • 4.主观组织法 • 5.情境助忆法
• 核对结果时发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同义词, 原因是它们的意码相似所以容易发生混淆。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ffc3e95e804d2b160b4ec0e8.png)
第二章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善于学习的学生总是能够比较好的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学生虽然能看懂教材,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虽然会做简单的题目,但稍微变一下问题情境就又不会做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迁移能力不同,前者的迁移能力高,后者的迁移能力低。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自觉的注意到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我们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善于总结题目的类型等等。
这一章主要介绍学习心理学研究中的迁移能力理论,希望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所帮助。
一、迁移的定义、意义和分类(一)迁移的定义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熟练的掌握加法运算。
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二)迁移的意义1.迁移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对当前问题的合理表征,将这种生成的问题表征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问题类型进行类比,也就是问题间的类化,然后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运用到当前问题情境中,这种问题的类化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
知识学习与迁移
![知识学习与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bbb195ddcc17552706220823.png)
• 教学:“痛苦的训练”“训练的内容不重要”
• 密… …”
“… …学史使人明智、学数学使人缜
“做这些题目有什么用呢?哎,最起码可以训练我的思维。”
知识学习与迁移
•桑代克1901-1927年的系列研。究: 对记忆官能、估算面积和长度的官能进行训练。
•“要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忽视学生对知识、技能、 学习方法等的掌握,而一味追求提高其观察力、 记忆力、注意力,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 了解学习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主要支柱 • 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知识学习与迁移
四、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 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 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如果学生们在学校中学习 的那些材料无助于他们进一步沿着学术的程序,不但在 目前,而且在以后生活中更有效地应付各种情景,那么 教育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4吋处成绩
率
练习后成绩 起始成绩
12吋处成绩
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知c识h学ro习e与d迁e移r (1941)
有原理指导 4吋处成绩
陆钦斯(W.Luchins,1942)“量水”实验
在实验中,
课题序 列
容器的容量
要求被试用大
A
BC
小不同的容器 量出一定量的
1 21 127 3
知识学习与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因素
刺激--反应 (最大正迁移) (1)(1)
刺激--反应 (1)(2)
(负迁移)
刺激--反应 (1) (1)
刺激--反应 (2)(1)
(正迁移)
刺激--反应 (2)(2) (零迁移)
知识学习与迁移
09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09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756313fef705cc17552709b6.png)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特殊迁移:布鲁纳划分的迁移类型,指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小。
非特殊迁移:布鲁纳划分的迁移类型,指概念或态度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大。
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心(mind)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功能组成的。
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
这些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低路迁移:所罗门和帕金斯划分的迁移类型,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
高路迁移:所罗门和帕金斯划分的迁移类型,指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纵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侧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但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所谓共同的成分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形式训练说:基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学习定势:哈洛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顿悟”现象。
哈洛认为,顿悟并不是由于知觉的突然改组而出现的,而是在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上或在学习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出现的。
学习定势不是突然闪现的,依赖大量的练习和经验。
概括说: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安德森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377732192e45361066f524.png)
各章习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12章个别差异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13章学习动机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判断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五、判断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10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解析PPT课件
![10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fb6cb2a6c30c2258019e9f.png)
3
指挥官问题
• 将军希望占领位于乡村中部的要塞,要塞有多条向外延伸 的路,但均埋有地雷。只有小分队可安全通过这些道路, 无法进行大规模攻击。将军解决的方法是将军队分为许多 小分队各走一条路,最后在要塞同时会师。 ——Gcik & Holyoak,1980,1983
概括化说
•
认为共同因素的存在只是迁
移的必要前提,而关键在于原理、
原则的应用。
•
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
概括对迁移的作用。学习者的概
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贾德(C. H. Judd)
水下击靶实验(1908)
被试:小学生五年级、六年 级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 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 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哈斯克尔(Haskell, 2001)根据任务和情境的相似性,提出了应 用迁移和创造性迁移。
迁移的分类
(五)2x2分类 辛格利和安德森(M.K.Singley & R.Anderson)
分类标准:知识学习的陈述性阶段和程序性阶段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促进作用。
骑自行车
骑摩托车
–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干扰与阻碍作用。
打羽毛球
(压腕)
打网球
(不压腕)
迁移的测量
区分:经过练习而产生的作业变化与由一种学习而对另 一种学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迁移实验的基本类型
迁移方向 顺向计划 逆向计划
学习迁移的意义和性质
![学习迁移的意义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90fcea0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0.png)
学习迁移的性质和种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种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中“影响”一词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含义。
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
例如,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
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例如,后学习汉语拼音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字发音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为正迁移。
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正迁移。
在技能学习方面,正迁移的实例很多。
例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专业级水平,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等等。
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负迁移的事例也很多。
中国司机在日本驾驶汽车时,有驾驶习惯的困难。
在中国驾驶汽车是右侧通行,而在日本驾驶汽车则是左侧通行。
这样在中国学习右侧行驶对在日本学习左侧行驶就带来负迁移,即产生干扰学习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续学习发生的迁移。
例如,阅读报纸时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就属于横向迁移。
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程式后有效地利用这一公式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速度,也属于横向迁移。
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某种下位能力的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续学习(更高一级的能力学习)发生的迁移。
例如,作为先行学习的加法、减法的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可见,纵向迁移指的是由简单的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向复杂的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迁移。
在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顺向正迁移。
因为正迁移是促进学习的迁移,对学习和教育有积极意义。
而负迁移对学习造成干扰,是要避免和控制的迁移。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先行的学习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在后面介绍的迁移理论中考虑的主要是学习的顺向正迁移。
《学习的迁移》课件
![《学习的迁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63d0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8.png)
关系转换说
总结词
强调认知结构的改变
总结词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详细描述
关系转换说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认知结构的改变 ,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可以更 好地实现学习迁移。
详细描述
关系转换说认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影响学习迁移的 重要因素,只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实 现学习迁移。
03
学习的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性
要点一
学习材料的抽象性
学习材料的抽象性越高,学习者越容易进行迁移。例如, 学习数学公式时,理解其抽象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有助 于在其他情境中迁移应用。
要点二
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迁移 的可能性。例如,在阅读文章时,有逻辑地组织观点和论 据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学习的迁移》ppt课件
• 引言 • 学习的迁移理论 • 学习的迁移的影响因素 • 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 学习的迁移的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学习的迁移:指一种 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 影响。
学习迁移的原理:认 知结构、同化顺应、 平衡化。
学习迁移的分类:正 迁移和负迁移。
学习的迁移定义
形式训练说
总结词
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
详细描述
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率和迁移能力。
形式训练说
总结词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详细描述
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 能更好地实现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10: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10: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fecf0674c1c708a1294a4449.png)
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桑代克:面积、长度、重量方面的实验 迁移是由于练习所用的特殊方法、观念或有用的习惯 被带到最终测验中
相同要素 伍德沃斯 共同成分(common components)
桑代克、韦斯曼:关于学科的实验
概括化说
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加泰勒 1985
策略性知识 的学习
第10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概述
学习迁移的定义和测量
迁移的定义 迁移的测量
迁移的分类
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特殊迁移与 一般迁移 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远迁移与近迁移 辛格利和安德森的2*2分类
迁移与学校教育理想 迁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 传统迁移理论
第2节 迁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
三、关于一般迁移理论 的新近争论
强方法:由专门领域的知识构成的针对具体学科问题的方法 弱方法:一般的启发式方法
第3节 当代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奥苏伯尔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观点
三个认知结构
教学含义
•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 概括化说 关系转换说 学习定势说
从学习分类观看传统迁移理论的 局限性
关于一般迁移理论的新近争论 当代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从认知结构观点看学习的迁移 影响学习企业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教学含义
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理论与实验依据 教学含义
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 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 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e830c1650b4c2e3f57276387.png)
第9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一、名词解释1.迁移答:迁移是一种学习或训练影响另一种学习或训练的现象,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即经验的一体化。
可以按不同的维度对迁移分类,①按影响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者指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对新的学习或训练产生积极作用。
后者指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对新的学习或训练产生消极作用。
②按迁移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前者指先前的学习或训练对后继的学习或训练起影响作用。
后者指后继的学习或训练对先前的学习或训练起影响作用。
③按内容可分为知识迁移、技能迁移与行为规范迁移。
④按实质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迁移的制约条件:a.对象的共同因素。
共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
b.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迁移。
c.定势作用。
定势的内容与面临的新课题是否一致,决定着定势是促进还是抑制新课题的进行。
d.学习方法。
对路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迁移的发生。
早期的代表性理论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说。
2.特殊迁移答:特殊迁移也称“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具体的经验成分、要素影响另一种学习。
根据迁移的范围,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这种划分首先来自布鲁纳。
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迁移范围大。
特殊迁移是指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其迁移范围小。
布鲁纳说: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过学习对同原先学习去做的工作十分相似的那些工作的特殊适用性。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训练的特殊迁移,也许应该把这种现象称作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它的效率好像大体上限于我们通常所讲的技能。
毫无疑问,学校里的学习创造了某种可以迁移到以后不论在校内还是离校后遇到的活动上去的技能。
先前学习使日后工作更为有效的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所谓非特殊迁移,或者说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3.非特殊迁移答: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精选推荐
![学习的迁移——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8e9382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4.png)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的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
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问题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研究和掌握学习迁移的实质,揭示其规律,对教材的选择、编排,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合理组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桑代克。
他把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理解的局限性,而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学习迁移表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影响方面。
例如,学习加法与学习乘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主要是知识学习的迁移;骑自行车和驾驶摩托车两种技能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技能之间的迁移,等等。
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相比,学习态度的迁移易被忽视。
其实,这同样是普遍而重要的迁移表现形式。
早在50年代,布鲁纳就曾指出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迁移到学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同样,对学校和教师的不利态度可以从家庭直接迁移到学校;反之,用“铁腕”管理课堂而且常常谩骂和侮辱学生的教师,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同时还会引起对作为权威的教师的反抗,这些在学校形成的态度又会迁移到社会,最终影响到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形成某种“反社会”的倾向。
当然,最为常见的学习态度迁移还是发生在不同活动和不同学科之间。
例如,喜欢学习数学,常导致对物理的兴趣,平时喜欢饲养小动物,进而热爱动物课的学习,等等。
学习方法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从事某种学习时所用的方法,一经养成习惯,以后此种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的学习。
例如,学生采用试图回忆的方法去记忆中国散文,以后也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去背诵英文或记忆数学公式;学习数学的方法影响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等。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的学习及迁移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的学习及迁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ab80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d.png)
目录
• 知识学习的概述 • 知识学习的理论 • 知识的迁移 • 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学习与迁移 • 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学习与迁移研究 •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的学习及迁移的未
来展望
01 知识学习的概述
知识学习的定义
知识学习
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 得并能整合个体内外有关信息, 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结构, 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
它既可以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 的影响,也可以是后继学习对先 前学习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 迁移。
知识迁移的分类
01
02
03
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 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已 掌握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 习物理。
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 生干扰或抑制作用,如错 误的语音习惯会影响正确 的发音。
零迁移
培养迁移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迁移的重 要性,培养他们的迁移意识和 策略,提高知识迁移的自觉性
和主动性。
04 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学习与 迁移
学科知识的应用
学科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
总结词
情境化学习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化学习,认为知识是在具 体情境中应用的,学习者应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 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认为学习者通过相互讨论、协作和分享来
促进彼此的学习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dbf429b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9.png)
第三节 学习迁移理论的进展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人物
▪ 奥苏贝尔
1、观点
▪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顺向迁移中,迁移 是通过认知结构这一中介变量起作用的,认知结构是 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 任务的知识体系。
观点
▪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 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 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 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 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2、迁移的种类 陈——陈;陈——程;程——陈;程——程
3、教学含义 ▪ 教材选编,要考虑循序渐进(先后有重叠) ▪ 教学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 先前的学习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三、认知策略的迁移理论
人物 ▪ 加泰勒
1、观点 ▪ 学习者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重要因素 ▪ 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儿童能长期运用
▪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 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 情境中去。
四、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1、人物 ▪ 柯勒
实验
2、观点
▪ 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 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 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 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特殊迁移:布鲁纳划分的迁移类型,指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小。
非特殊迁移:布鲁纳划分的迁移类型,指概念或态度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大。
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心(mind)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功能组成的。
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
这些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低路迁移:所罗门和帕金斯划分的迁移类型,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
高路迁移:所罗门和帕金斯划分的迁移类型,指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纵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侧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但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所谓共同的成分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形式训练说:基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学习定势:哈洛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顿悟”现象。
哈洛认为,顿悟并不是由于知觉的突然改组而出现的,而是在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上或在学习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出现的。
学习定势不是突然闪现的,依赖大量的练习和经验。
概括说: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安德森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认知结构变量:奥苏伯尔区分了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特征,指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及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二、填空1.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2)、(3)。
2.学习迁移实验一般经过如下四步:(1),(2),(3)测量与比较两组的学习结果,(4)得出结论。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是由提出的,其划分依据是。
4.布鲁纳曾提出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的划分。
前者指,后者指。
5.当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时,这种影响被称为迁移,也称抑制。
6.当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促进或干扰影响时,这些影响被称为迁移。
7.学习定势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2)。
8.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可设计组织者操纵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上位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达到促进新的学习或迁移目的。
9.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设计的比较性组织者可以操纵学生认知结构的变量。
10.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导致先后两项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
11.关于迁移的最古老的理论是____ ,其心理学基础是____ 心理学。
12.在心理学史上,最初以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是否能成立的心理学家是____ 。
13.按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原因是____ 。
14.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是针对历史上的____ 迁移理论提出的,其历史贡献是____ 。
15.学习定势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 提出,被认为是迁移的一种心理机制。
16.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____ 。
17.奥苏伯尔提出,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是(1) ____,(2) ____。
它们也应成为教材组织的两条原则。
18.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促使策略训练达到迁移效果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 。
答案三、选择1.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
(1)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的迁移;(3)动作技能的迁移;(4)认知策略的迁移。
2.“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1)纵向迁移;(2)侧向迁移;(3)特殊迁移;(4)学会学习。
3.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效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含义是。
(1)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2)策略训练应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3)策略训练应使学生感到愉快;(4)策略训练应与价值观教育同步进行。
4.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
(1)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2)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3)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4)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5.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
(1)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2)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3)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4)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
6.学习定势实验的最重要理论意义是。
(1)表明灵长类有“顿悟”能力;(2)表明葡萄干可以作为强化物,促进猴子的辨别学习;(3)说明通过练习,学习可以从试误过渡到顿悟;(4)说明练习应循序渐进。
7.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
(1)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2)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3)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4)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8.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表明,影响儿童将习得的策略应用于新情境并促进新的学习的重要条件是。
(1)儿童对所学习的策略的效用的意识程度;(2)训练中儿童是否感到有趣;(3)练习的时间和数量;(4)儿童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9.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
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接近。
(1)形式训练说;(2)关系转换说;(3)产生式理论;(4)学习定势说。
10.传统的记忆研究表明,先后学习两种相似但不同的材料,易引起干扰。
奥苏伯尔设计组织者的实验研究表明。
(1)上述结论不能成立;(2)只要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上述结论就能成立;(3)在意义学习中,上述结论不成立;(4)通过设计“组织者”,完全可以避免上述干扰现象。
11.哈洛用恒河猴作学习定势实验。
猴子通过训练与学习,迁移表现是。
(1)通过多次尝试,学会了辨别目的物;(2)通过尝试学会了解决辨别问题;(3)在后继学习中,解决相似问题速度提高;(4)通过经验积累,解决新的不同类的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
答案四、研究与设计1.请根据下列要点对本书提到的各种迁移学说进行比较研究:(1)迁移的实质;(2)理论基础;(3)实验依据;(4)教学含义。
2.根据本章介绍的迁移实验模式,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迁移效果(包括近迁移和远迁移)。
3.有些心理学家强调迁移是自动出现的,有些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在迁移中的作用。
请你举事实作出适当评价。
答案五、判断1.从测量的观点看,必须测得学习者的作业变化,才能推测有学习或迁移产生。
不过学习是由直接练习产生的变化,而迁移则是未经直接练习由别种学习间接引起的变化。
2.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3.原有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与学习的迁移是同质的现象。
4.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5.根据形式训练说,电话接线员经过长期训练,记忆数字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他们记忆外语词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6.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据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
7.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分,但迁移不能自动发生。
8.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
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总有迁移现象存在。
9.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中的智力技能表现在学生有很高的目测能力。
10.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介绍课文的作者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实际上,这样的介绍材料便是奥苏伯尔所说的“组织者”。
11.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表明,影响策略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对策略应用效果的反省认知。
12.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都可以解释技能的自动迁移,这两个理论没有实际区别。
13.可以把“举一反三”看成侧向迁移。
14.哈洛的学习定势实验,说明学习中的“试误”现象可以转化“顿悟”现象。
15.练习的相对同一和变化,既考虑了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也避免了其消极作用。
答案六、问答1.为什么迁移测验是检验教学是否实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的最客观指标?2.试比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的异同。
3.简评奥苏伯尔的学习迁移观及其教学含义。
4.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并防治其消极作用。
5.简述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实验依据及其教学含义。
二、填空1.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2.建立等组,进行教学处理3.加涅,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4.概念或态度的迁移,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5.负,前摄6.逆向7.学会学习,准备动作效应8.先行9.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10.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11.形式训练说,官能12.桑代克13.存在共同的要素14.形式训练,否定了迁移的形式训练说15.哈洛16.学习者突然发现两项学习之间存在关系17.不断分化,综合贯通18.学习者对策略使用效果的自我评价三、选择1.⑴。
贾德所讲的共同原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实质上是智慧技能中的规则。
2.⑵。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是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根据加涅的观点,属于侧向迁移。
3.⑴。
应用策略后,对策略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是认知心理学所讲的反省认知活动,因而策略训练要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4.⑷。
在桑代克之前,詹姆斯做过迁移的实验研究,桑代克用实验否定了形式训练说,否定了迁移的产生是自动的,但并未否定概念与态度的大范围迁移。
对迁移的心理机制,就是现代心理学也未完全研究清楚,桑代克只是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5.⑷。
⑴,⑵为形式训练说的体现,只不过用现代的数学、计算机、汉字等内容替代了历史上的拉丁语、几何等形式学科。
⑶脱离具体学科进行思维训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不予支持。
广义的知识其实就包括了认知能力,教会了知识,就发展了认知能力。
6.⑶。
7.⑶。
8.⑴。
9.⑴。
形式训练说认为,思维的官能经训练后可以自动迁移到所有运用思维的情境中。
显然,皮亚杰的思维发展水平类似于形式训练说的思维官能。
在自动迁移上与形式训练说类似。
10.⑶。
传统记忆研究用的是机械言语材料,被试进行机械学习,得出的规律不能简单类推到意义学习中。
奥苏伯尔通过设计使用比较性组织者,发现先后两种相似但不同的材料存在迁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