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夜巡》
“光影大师”伦勃朗的《夜巡》
“光影大师”伦勃朗的《夜巡》编者按:暑假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系列微视频《带孩子走近世界名画》。
我们希望通过对世界名画的鉴赏,能丰富孩子的审美体验,让孩子在感悟美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美、热爱生活。
今天介绍的是荷兰绘画巨匠伦勃朗的名作《夜巡》。
看视频近距离感受伦勃朗的《夜巡》请点击全屏观看记者 | 白桦汤晔摄像 | 雷昊画作解读(点击查看大图)《夜巡》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1642年布面油画363cm x 437cm 重达337公斤(含画框)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夜巡》原名《弗兰斯·班尼克·库克上尉带领的第二民兵支队》,是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64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被誉为荷兰国宝、世界名画中的名画。
《夜巡》究竟好在哪?为何受到如此推崇?这要先从这幅画的作者伦勃朗说起。
伦勃朗自画像 1652年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被誉为“光与影大师”。
伦勃朗半生富足、半生潦倒,其人生的大逆转,正是从这幅《夜巡》开始。
在《夜巡》之前,伦勃朗顺风顺水,然而《夜巡》的创作却让他在公众心中的声望迅速下降,因为雇主不满意画面人物的排列和构图方法,之后找伦勃朗订画的人越来越少。
等等,《夜巡》不是旷世杰作吗?怎么雇主会不满意?实际上,《夜巡》是一幅“团体肖像画”。
这种“集体像”大约始于十六世纪,当时对于这种画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固定的形式,一般画中人在巨大的幕布一字排开,正如我们现在的大合照一样,每个人的位置、姿态、衣着、场景都是有规矩的。
大概是这种感觉,有点像毕业照。
《夜巡》这幅画的雇主,是荷兰一个民兵连的16个民兵,他们每人出100盾“众筹”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
但伦勃朗另辟蹊径,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舞台剧”,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在做着准备。
《夜巡》其实是《日巡》?
神奇美术馆
《夜巡》其实是《日巡》?
雯儿/编绘
小朋友们,欢迎光临神奇美术馆!
神奇美术馆有多神奇,进来看看就知道了。
今天神奇美术馆展出的是伦勃朗的《夜巡》!
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642年创作的这幅《夜巡》,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的群像,但是它并不是普通的人物画,在构图上使用了接近舞台效果的技巧,让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在画面中得以展现,同时又巧妙地安排了错落有致的布局。
色调明暗对比鲜明,充
22
但其实这幅画描绘的并不是夜晚的场景。
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当这幅画完成后,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的队员们拿走了它。
而糟糕的是,这幅画被挂在一个烧泥炭明火取暖的大厅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炭灰在画上积了厚厚一层,导致画的颜色变得暗淡无光。
后来人们就错误地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夜晚的场景,而不是白天。
于是,这幅画就被取名为《夜巡》。
《夜巡》是伦勃朗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之一。
一个小秘密:画中的场景,其实不是夜晚哦!
艺术作品的命运与解读,有时也像画作描绘的那样充满戏剧性……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
迷人之处吧……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
1669),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欧洲巴
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
他生活在17世
纪的荷兰黄金时代,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
的画家之一。
23。
《夜巡》赏析
《夜巡》是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一幅代表作,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画之一。
这幅画作为伦勃朗最具争议的作品,在其诞生之初曾受到世人的嘲讽与误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本文将从《夜巡》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画面技法、主题解析等方面对这幅画作进行赏析。
一、《夜巡》的创作背景《夜巡》的创作背景要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
当时的荷兰经济实力强大,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资产阶级的高社会地位促使荷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昌盛,涌现出了像伦勃朗、哈尔斯等艺术大师。
17世纪荷兰画坛多受卡拉瓦乔的影响,其明暗对比画法对荷兰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伦勃朗在继承卡拉瓦乔明暗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殊明暗画法。
二、作者介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在西方艺术界的地位极高。
伦勃朗的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善于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对象的体积、空间关系,以及善于运用图像构图。
他的画作注重细节描绘,色彩丰富且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画面技法赏析1. 明暗对比法:伦勃朗在《夜巡》中运用了明暗对比法,通过光线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这种技法继承了卡拉瓦乔的特点,但又具有伦勃朗自身的风格。
画面中的光线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
2. 色块运用:伦勃朗巧妙地运用色块构图,将画面分割为多个色块。
这些色块相互呼应、相互衬托,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变。
同时,色块的运用也有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和人物之间的互动。
3. 舞台效果:伦勃朗在《夜巡》中采用了近舞台效果的手法,将人物进行无序布置,主次有别,使整体的布局错落有致。
这种构图方式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束缚,使画面更具生动感和戏剧性。
四、主题解析《夜巡》的全称为《弗兰斯·班尼克·科克上尉领导下的阿姆斯特丹第二区民兵队》,是一幅集体肖像画。
“衍”看丨60件精选西方艺术品:伦勃朗《夜巡》(3)
“衍”看丨60件精选西方艺术品:伦勃朗《夜巡》(3)夜巡 1642 伦勃朗布面油画 379.5 x 453.5 厘米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1642年完成的《夜巡》,是伦勃朗最大型、最富有雄心壮志的作品,如今收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这幅作品是由阿姆斯特丹火枪卫队花费1600荷兰盾的高价,委托伦勃朗创作的,历时3年完成,画中描绘的是荷兰黄金时代鼎盛时期一个精力充沛的市民卫队组织。
这幅画的全称是《弗兰斯·班尼克·科克上尉领导下的阿姆斯特丹第二区民兵队》。
画中人物是当时阿姆斯特丹的知名人物。
他们身处一座建筑内,被射入的日光照亮。
伦勃朗在《夜巡》中使用了他标志性的用光技巧,制造了舞台式的明暗对比。
黑暗的画面让人误以为这是发生在晚上的场景,所以大家一直叫它《夜巡》。
观众在伦勃朗作品《夜巡》前驻足《夜巡》是艺术史上第一幅运动中的群像。
画作在构图上一反陈规,画面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
所有人物不是静止地站在那儿亮相,而是各自忙碌着,他们各就各位,整装待发。
站在这幅画前,观众好像闯入了电影拍摄片场,灯光、道具、舞美老师各就各位,影片已经开拍。
问世近四百年来,《夜巡》曾遭遇过一次被裁减、两次刀伤,最致命的是1990年的酸性液体袭击。
2019年,荷兰对《夜巡》进行了修复,并进行了线上直播。
如今,《夜巡》被保护在一个玻璃罩内。
被玻璃罩保护着的《夜巡》画家王衍成《“衍”看》系列,与您分享画家王衍成精挑细选的60件西方艺术品。
无论是油画、壁画还是装置作品,无论它们是具象还是抽象,每一件作品都是让人心动的邂逅……。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讲解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夜巡》(1642年)是伦勃朗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画,也因着这幅画引起的一场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
因为当时的画坛上的习惯,是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
但伦勃朗却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有节奏地处理了画面人物,使画面极富戏剧性、表现性,展现出了一个轻松、生动却又有序的场面。
画面以中间两个中心人物向两旁扩开,营造了一种气势和积极的氛围,光线巧妙的运用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感(难怪他被称为光与色的大师),人物动态富有生气,小女孩的插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生活气息和给予观者猜测、联想的空间。
然而,如此妙的创意与美的表现,却遭到订货者的否定与拒绝,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反对,人们似乎对墨守陈规更欢迎!画面布局的转变、表现手法的创新和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等等原因,使得这幅画一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也因为出同样的钱却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而向画家提出抗议。
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
同年(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加之《夜巡》带来的争议与官司,和因他曾以妻子莎士基亚的裸体为模特儿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历史画,而遭到维护旧道德的人们的非议,使得伦勃朗的事业开始如星损落,他的幸福生活从此宣告终结。
此后,他的顾客渐渐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最后他落得负债累累、拍卖财产的结局……最令我感动与敬佩的是伦勃朗的坚持!他不畏社会言论,在患难困苦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审美观念和现实主义艺术原则。
伦勃朗因为把艺术, 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而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 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
伦勃朗的创作不拘一格,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
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
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是" 紫金色的黑暗" 。
夜巡
《夜巡》赏析伦勃朗(也翻译成林布兰特)(1606年7月~1669年10月),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而他是最小同时也是兄弟们中最聪明的。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韩德瑞克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由于他喜爱收藏珍品,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
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科尔内利亚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
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
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
伦勃朗《夜巡》解密
伦勃朗《夜巡》解密《夜巡》,布面油画,伦勃朗1642年创作。
300多年间它曾被拒绝、剪裁、破坏;谁定下他的人生?文如其人,画若其面,从小镇少年到画坛魁首,从经济无着到挥霍恣睢,从情场钱场两得意到人财皆失清盘离场——伦勃朗的人生是否就在他的作品中?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17世纪伦勃朗的一幅作品让20世纪的荷兰人饱受惊吓:1911年,一位失业的海军厨师试图用刀割破它,不过破坏没有得逞;1975年,一位精神异常的教师在画面上割出12道深深划痕,历经8个月精心修复,损伤依然留下了印迹;1990年,一名男子向画面泼洒酸性液体时,警卫机警果断出手,画作没被毁掉。
80年间三番历险,这幅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的作品有何蹊跷?看《夜巡》:荷兰人的朝圣之旅国立博物馆一楼正面画室靠里的地方,一幅作品(上图)正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彩——荷兰人将其视若国宝,多达百万国人每年专程为它而来。
这幅作品3.6米高,宽度超过4.3米,重达337千克当然体量惊人。
1715年它从国民卫队总部移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大厅前,为迁就大厅墙面尺寸,画面四沿被愚蠢者做了裁剪:高度缩减了28厘米,长度截掉了64厘米。
画中人物数量也减少,左边两个人失去了踪影,前景也无端损失了一片。
饶是如此,画幅还是太大,正常大门根本无法进出,近300年,除两次极为特殊的缘由,它一直在国立博物馆静候大家。
真人大小的画中人物,超出预定人数一倍以上的群体参与者,这是西方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巨型作品,也是伦勃朗绘画历史上构图最复杂、人物出现最多、画面最巨大的作品,尺寸上完全突破了他在人物画创作上制定的三种规格限制。
伦勃朗是世人公认的17世纪荷兰美术大家,作为他高超技艺集中表现,《夜巡》的巴洛克气质令人驻足:戏剧性的场景与独特的光影表现远远超出了时代艺术家。
伦勃朗将事件安排在一个较为开阔的空间,背景是一个巨大拱门,人们在拱门前分出高低层次、错落站立,一些高出的人似乎站在台阶上。
伦勃朗《夜巡》-最著名却备受争议的群像油画大图赏析
伦勃朗《夜巡》-最著名却备受争议的群像油画**大图赏析百了无恨阅9695转472017-03-20分享保存《夜巡/火枪手连的出发》,1642年,荷兰,伦勃朗,画布油画,364x437cm,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夜巡》10000x8137像素高清大图伦勃朗《夜巡》四副高清大图,3344x2796,4695x5787,6000x5668,5000x9938伦勃朗《夜巡》28128x23334像素《夜巡》(The Night watch)原名《火枪手连的出发》,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油画。
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
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
伦勃朗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
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
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
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
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夜巡》在17世纪40年代,竟引起了一场对他极为不利的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
油画《夜巡》的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荷兰市区一种保安武装,受商行雇佣,他们自己组成一个职业公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同业公会的房间里。
题目原来并不叫《夜巡》,伦勃朗在画上把这批射击手巡警处理成以班宁·柯克为中心,整个射击手连在白天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发前的情景。
画面涂上的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才被误认为“夜景",(在本世纪40年代,洗掉亮油后,才发现是白天的光线)。
伦勃朗与《夜巡》 -完整版PPT课件
➢超级自恋狂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 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 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 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 在百来幅以上。
就拿单个人来说吧,在一个暗 色背景中,
从45°把光打在人脸上,
让五官看起来更挺,标志是:
背光面的脸上就会出现一个三角 形的小光斑。
➢一幅画引起的人生转折
弗兰斯·哈尔斯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伦勃朗 《夜巡》 1642年 363 cm × 437 cm,重 300 多公斤
➢ 《夜巡》这幅画开启了伦勃朗的作死之旅。
• 阿姆斯特丹市长
• 队长双唇 微张
狂吠的狗
• 鼓手开始击鼓
• 奔跑的男孩
• 队长的手在副队长衣服上形成的阴影,也是以微小的 细节象征了民兵队的标志。手的阴影部分却包住了副 队长衣服上的持有城市徽章的狮子纹饰。狮子的意味 不用多说,而这一动作也可以说是握住了整个城市。
画面充满动感
• 然而伦勃朗精心打造的舞台剧让民兵队的一些成员颇为恼火他们每个 人都为这张集体照付了钱,但最后却只突出了个别成员
➢ (从拍照露脸的角度来看)如果你 是画中人,你更希望是哪幅作品中 的人物?
伦勃朗与《夜巡》
我只是给大家“拍”出了与 众不同的集体照而已,何错
之有?
•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 因
• 1606年——1669年
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 画、历史画等领域。
☞ 灯光师祖师爷 ☞ 黑暗绘制光明 ☞ 超级自恋狂 ☞ 荷兰绘画界一哥 ☞ 一幅画引起的人生转折
结合社会学式鉴赏和社会形式鉴赏分析伦勃朗月夜巡的艺术特点
结合社会学式鉴赏和社会形式鉴赏分析伦勃朗月夜巡的艺术特点伦勃朗是一位为了画画可以忽略其他的人,当他走进画室,那便是一连几天不闻不问不受外界滋扰的投入到本身的绘画中去。
由于当时她的儿子生病了,为了能够照顾到儿子,他请了一位村妇伺候儿子,后来他与这位村妇生了一个孩子,这使得整个阿姆斯特丹城都活跃起来了,人们不接受这样的丑闻,没有人再愿意请他去作画,但他的斗志没有失去,不久儿子离去,他作了一幅《夜巡》更是引起人们的争议,《夜巡》这幅作品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
里面的人物每人出了同等的价钱,他们想在画面中表现出同等的地位,然而伦勃朗并没有按照要求作画,他按自己的想法,在构图上一反陈规,摒弃原有的错落有致的呆板表现手法,采用接近摄影的舞台效果的方法,把每个人物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夜巡》中可以看出光线的运用相当成熟,他继承了卡拉瓦乔的传统绘画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了视觉传达的本身。
“光”就是“色”,通过光线和色彩是画面关系比较平衡,在这幅画里,光线最亮的就现在最主要的人物身上,突出画面的层次关系。
伦勃朗善于运用光线,在他的画中,暗暗的光与阴阴的影给画面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光与影对比给人的视觉构成很大的冲击力,为了加强画面的光感,他把画面中主要人物班宁.柯克中尉的衣领等运用白色的笔触代表明亮的光线,画面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处于阴暗中,只有一缕光照耀下来,使画面更加立体感人。
当他处理人多的画面构图时,通常运用光影来实现,光集中于中间部分的人物身上,尤其是画面中的小姑娘,他在当时没有遵规守据的把每个人物平均的表现在同样的光影环境中。
那样显得死板不够生动。
相反,利用光影来处理构图与颜色,虽然看到的画面好像只描绘了几个人物,却尤为复杂,给人即视感。
画面中除了人物的刻画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黑色的空白,这样使得空间感更加强烈,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他开创了光影运用的先河,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极其繁琐人物关系变得清晰明了,虚实关系强烈对比,即使画面原本没有太多的故事,也给欣赏者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用强光表现主要部分,用弱光去弱化次要的因素,这也是关键之所在。
伦勃朗绘画中的光与影——以《夜巡》为例
伦勃朗绘画中的光与影——以《夜巡》为例
作为17世纪荷兰艺术家伦勃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夜巡》将光与影的运用带到了极致,成为了绘画中典范性的一张作品。
首先,从画面整体来看,《夜巡》采用了强烈的对比色配合,亮暗分明,色彩繁复而不混乱。
整个画面被划分为明亮的前景和昏暗的背景,人物服饰和物品顏色显得鲜艳而生动,这些都是光线创造出来的效果。
在画面所表现的场景中,主角们站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中间,阳光从左上角斜照下来,照亮了他们生气勃勃的面孔和华丽的衣饰,同时也突出了街道两侧高大的建筑和街道顶部的轮廓线。
使得画面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推动了人物和背景之间的深度。
其次,就人物单独来看,《夜巡》中的人物,大多是从暗处发光,获得了戏剧效果。
而画面中的光线,则从人物的帽子和肩部正面强烈反射出来,代表着光源所在的位置。
人物的位置,动态和表情也都受到了光线的影响,亮光所碰到的地方会变得更鲜明,而阴影区域则会变得更深沉。
在这张画中,艺术家伦勃朗用手法掌握色彩和形象的创造,创造出了生动的表情和形象,强调了光和影的对比,表达了主题的紧张感和戏剧感,达到了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图。
总之,靠着对光线和阴影的巧妙运用,《夜巡》达到了最好的
画面效果,如同电影般的光影变化,成功地突显了画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深刻主题,也使得这幅画成为了世上的名作。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为何有两幅伦勃朗的《夜巡》?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为何有两幅伦勃朗的《夜巡》?应“头条号”平台之约而作。
据报道,来自美国的莱顿收藏Leiden Collection)——美国商业巨头卡普兰夫妇建立2017年2月开始世界巡回展览。
第一站在巴黎卢浮宫随后分别在上海龙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迪拜的卢浮宫分馆展出。
60余件荷兰绘画中有13件伦勃朗作品11张油画、两张素描世界上伦勃朗作品最多的私人收藏2017——国际伦勃朗年!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荷兰莱顿一家磨坊主的儿子父亲让他上大学天分爱好绘画,他只上了六个月大学就休学了。
先从鹿特丹一位画家学艺十七岁来到阿姆斯特丹进了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
伦勃朗擅长肖像画、宗教画,画得最多的是肖像他擅于将光、影表达发挥到极致色彩处理的微妙与细腻呈现出虚实他强调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刻画注重细节描绘,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擅于利用光线表达空间的立体与深远。
很巧,我三个月前刚刚旅行在伦勃朗的家乡参观了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镇馆之宝就是伦勃朗的《夜巡》。
曾在各种画册上无数次见到过《夜巡》它的原作,它的尺幅让我吃惊不小。
《夜巡》占据一间极大的独立展室363×437厘米,重量337公斤整整一面墙,34个人物,都与真人等高!伦勃朗《夜巡》可以说,国立美术馆就是为《夜巡》而建立的。
《夜巡》画于1642年为阿姆斯特丹城射击手连队画的群像射击手就是“民兵”,现在也可以叫“城管”这是众筹的作品,射击手每人出了一百弗罗仑。
伦勃朗构图上一反常规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像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
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中心颇具舞台追光的效果。
《夜巡》高光人物局部雇主们对作品很不满意——每位射击手都付了相同的钱画面并没有为他们安排相同的位置和清晰度。
他们要求修改此画,遭到伦勃朗的拒绝。
为了索回筹金,射击手们将画家告上法庭。
《夜巡》——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浅谈《夜巡》——伦勃朗对光的运用摘要:光,是产生视觉艺术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找的模拟,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在油画艺术中,各种造型元素的视觉表现与光的联系密不可分,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就去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
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达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
因此,光线在油画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
关键词:伦勃朗夜巡光的运用华丽的画卷,雄伟的抱负,抽象的外表和朝圣者般的灵魂。
伦勃朗③几乎算得上17世纪欧洲艺术之神。
他是继肖像画家哈尔斯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是擅长光线构图法的大师,以光线组织画面构图,使油画这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本文将从《夜巡》中阐述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一、光的重要性光,是产生视觉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照的模拟,创造出感人的艺术现象。
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究其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流派纷呈,语言、风格变动不居,但在丰富的变化中,“光”这一绘画基础要素却始终贯穿其中,并不断呈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艺术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示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
因此,光线在油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
光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作用。
不可置疑,光的运用对绘画是如此的重要。
艺术家们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和运用,展示的是其独特的审美理念:他们对生活表象的超越和重构,必然超越物态性的客观光影,赋予光与画面新的内涵与形态。
③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二、《夜巡》中伦勃朗对光的运用“光”就是“色”,即五项本身,通过运用光线和色彩从而使画面平衡,光线引导观者的视线与画面重点人物身上,起到突然构图重点的作用。
伦勃朗与《夜巡》的故事
伦勃朗与《夜巡》的故事
作者:刘杰
来源:《早期教育(美术版)》2009年第08期
小伦勃朗是荷兰的著名画家,他生长在一个磨坊主的家庭。
故乡美丽的山水滋养了他,那些迎风转动的风车激发了他描绘大自然的欲望。
他从小便立志要当一名画家。
伦勃朗长大后,四处拜师学画。
他很聪明,也很刻苦。
他经常画他的父母和他自己,注意人物在不同光线下的表现,其特别注意描绘人们恐惧、愤怒、喜悦的各种表情。
他很快取得成功。
—次。
伦勃朗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委托创作群体肖像画。
按惯例,订画者的肖像应在画面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都付了一样多的定金。
然而伦勃朗辜负了那些想得到画的人们的期望。
他画的不是早已丧失了军人热情的洋洋得意的市民,而是一群为保卫城市毅然奋起的射手。
为此,伦勃朗得罪了整个上层社会,结果订画者提出抗议并拒绝接受此画,这幅画由于年久而变得更暗,后人称为《夜巡》。
伦勃朗的生活很清苦。
他死后两百年,名声才传扬开来,他的画也成了珍贵的艺术品。
画家小传。
伦勃朗《夜巡》的形式学探究
伦勃朗《夜巡》的形式学探究□郭宁摘要:在美术史研究方法上,瑞士美学家、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提出的形式主义研究可谓意义非凡。
这种研究方法摒弃了作品主题、内容、社会、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等外部因素和主观因素,把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作为评判分析的重要准则,从而获得客观的、科学的认识。
该文运用形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形式学伦勃朗分析沃尔夫林由于提出了形式学的概念而被学界熟悉,他的形式主义学说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著名的画家,他于1642年完成的《夜巡》(图1)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
单从这幅作品的形式学角度分析,就可以获得许多方面的认识。
文章探究这幅作品本身具有的形式学特点和意义。
一、沃尔夫林及其形式学沃尔夫林开创的形式主义美术史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引起重大影响的研究方法。
形式主义的概念出自沃尔夫林的著作《艺术风格学》他通过分析15世纪至17世纪的西方艺术史,并依据艺术家创作、观察时所用图式的不同,进而总结出这些艺术家的风格特征。
他通过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绘画、建筑、雕塑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区别,提出了五对概念,分别是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
下面,笔者具体解释这五对概念的内容。
第一,线描与图绘。
线描指通过线条的角度观察对象,重点考量作品的线和轮廓,特别注重形象的边线、轮廓线或界线是否清晰、完整、鲜明。
这种表现方法大多被古典主义画家运用。
图绘通过块面和明暗表现,削弱了线条对形体的表现作用。
人们非常熟悉的巴洛克风格画家表现作品的主题就运用了块面和明暗的方法,他们不再关注线条,色块、明暗和光影的变化成为他们热衷的研究对象。
第二,平面和纵深。
这是说明如何表现作品空间的一对概念,是对三维空间感的探究。
沃尔夫林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处理作品空间的问题上是平面的;而在巴洛克绘画中,画面通过对角线的延深会产生纵深感,这就使画面给人以三维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艺术赏析】伦勃朗《夜巡》
【艺术赏析】伦勃朗《夜巡》《夜巡》(De Nachtwacht)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画。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此画所描绘的其实是⽩天队长与副队长(画⾯中间两位⼈物)的景象,因光线昏暗⽽被误认为是描绘夜间,画中⼈物确有其⼈,有些⼈认为此画暗藏某些故事另有深意。
作 者:伦勃朗·梵·莱茵 - Rembrandt van Rijn作品名称:夜巡 - the nightwatch作品别名:Gruppovoy company portrait shooters FransBening claws and William van Reytenburha (Night Watch)作品尺⼨:437x363cm作品年代:1642作品材质:布⾯油画 Oil on canvas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博物馆创作背景伦勃朗作于1642年的油画《夜巡》是他⼀⽣中最著名也最受争议的作品。
当时,他接受了为阿姆斯特丹城射⼿队成员画⼀幅群像的订件。
伦勃朗在构图上⼀反陈规,画⾯采⽤接近舞台效果的⼿法,既让每个⼈的形像都出现在画⾯上,⼜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个庄严有序的战⼠出征场⾯。
巧妙的光线运⽤为画⾯增添了某种神秘感,两个主要⼈物处于照明中⼼,神情逼真⽣动,强化了画⾯宏伟的巴洛克风格,作品因此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
但是,此画的顾主们却对作品很不满意,因为每位射⼿都付了相同的钱,但画⾯并没有为他们安排相同的位置和清晰程度。
因此他们要求修改此画,但遭到伦勃朗的拒绝。
为了索回画⾦,阿姆斯特丹射击⼿公会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并对他进⾏⼤肆攻击,引起轩然⼤波。
作品赏析伦勃朗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画就是这幅《夜巡》。
当时画坛上有个不成⽂的规定,志愿军⼈的群像必须按照⾝分和军阶分配到画⾯的相对应的位置上。
但伦勃朗⼀反陈规,此画的布局另辟蹊径,为志愿民兵群像的构思闯出另⼀条出路,超越订画⼈的要求,绘出活泼、富有⽣⽓的动⼈场⾯。
《夜巡》
伦勃朗· 哈尔曼松· 凡· 莱 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欧 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 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 称为林布兰特。伦勃朗 早年从师 P.拉斯特曼 , 1625 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 像画、风景画、风俗画、 宗教画、历史画等。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 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 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 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 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 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 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称他为“夜光 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夜 巡
夜巡,一画作于1642年,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 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 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 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 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 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 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此画的 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
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这是画家的成名作。传 统的解剖课题材的绘 画,人物都安排成一 排,姿态明显地有些做 作,而人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几乎被完全忽视。 而画家在这幅作品中, 强调了画面的情节,并 通过这种情节使人物之 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 来,使普通的肖像作品 具有风俗画的意义。
《夜巡》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
镇馆之宝Nachtwacht伦勃朗·哈门索恩·范·莱恩 El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1669年)精赏导览Mas t e r pi ec eG u i d e 《夜巡》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1642年 画布油彩 363cm×437cm. All Rights Reserved.从荣耀走向没落——改变巨匠人生的代表作伦勃朗曾经是一位年轻又有高度评价的肖像画家,与爱亲过着美满的生活。
但是,1642年当他完成《夜巡》之后,他的人生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应邀为当时阿姆斯特丹二十多个民兵连(即市民自卫队)之一的班宁·柯克连画一幅集体肖像画。
当时画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志愿军人的群像必须按身份和军阶,来分配其在画面上的相应位置。
此画中,伦勃朗将周围队员摆在阴影中,采用大胆的明暗手法,以突显连长和副官,表现出民兵连出发前意气昂扬的戏剧性效果,这是画家在肖像画法上的新尝试。
像《夜巡》这样的集体肖像画,在当时的荷兰绘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是伦勃朗早就对这种陈旧俗套的构图方式感到不满,因此,他在接受订画时,就决心不把所有的人物都平等地排列在画面上,而尝试新的集体肖像画创作,例如此画中他掌握了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出巡前一瞬间的戏剧效果。
事实上,那时候民兵连已不具军事作用,只是在庆典时盛装列队,烘托气氛而已,但若要创作出充满活力的画面,捕捉出巡的一瞬间是再适合不过了。
面对光线的正式弗兰斯·班宁·柯克连长和威廉·凡·莱汀普克副官二人,其他队员都在阴影里,可以说是近乎于画面背景。
画家还画了一个正对光线的小女孩,以和副官华美亮丽的衣着相对称,这个小女孩在画面上取得了色彩上的平衡,同时呼应连长和副官,达到映衬两人荣誉的作用。
但是,这种打破传统模式的崭新构图,很难为人们所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勃朗《夜巡》夜巡布面油画363 × 437cm1642 年作荷兰阿姆斯特丹霍兰国立博物馆藏《夜巡》赏析(文章来自互联网)《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给他带来太多麻烦的一幅作品。
伦勃朗因为它引起了一场诉讼,在创作和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请伦勃朗画的一幅生活群像画。
画家没有按传统肖像画的风格逐一画出每个人的肖像,而是描绘了射击手们执行任务前即将出发的情节。
画幅中央柯克队长(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画家自己)正同他的副手边走边交谈着,其余的人显得相当散乱,左边一组有人在举旗,也有人在擦枪,右边有击鼓的人也有正在准备武器者。
为了使画面在内容上协调,画家别出心裁的在一群男人们中间安插了一位看热闹的小姑娘,让她完全沐浴在一束亮光中,显得特别突出。
伦勃朗在这幅画中把众多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动态,变化多样的光线、色彩的冷暖,丰富的空间层次等统统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让他们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不是一幅简单的肖像画,而是一幅有意义的风俗画。
然而这幅艺术佳作却得不到射击手们的认同,他们拒绝接收这件作品,最后甚至诉诸法庭。
伦勃朗的生活也因此产生重大转折,从此他很少收到别人的订单,又因为他不善理财,平时不惜钱财收集名画,所以很快变的穷困潦倒。
这幅画原名并非“夜巡”,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挂在厨房受烟熏导致整幅画颜色变黑使人们误认为是夜间从而误称其为“夜巡”。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背后的传奇故事和这幅名作一样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这幅画是当时阿姆斯特丹的射击手公会16 名军官(一种武装保安组织)向画家订做的一幅集体肖像画。
据说当时的每一个军官都拿出了100个荷兰盾,希望画家能把他们按照各自的身份和军阶都正面画在画上,集中放在一个层面上。
可是画家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他选择了一个以两个队长为首领的紧急集合的场景,画上的人物被放在了不同的空间层面上,有先后主次之别,甚至有的被放在阴暗的角落中,有的只呈现局部。
画作完成后,射击手公会拒绝接受,要求画家按照他们的意思进行修改,画家拒绝修改,认为画家有权对自己的作品做作出完工与否的决定,双方争执不下,闹成僵局。
最后诉诸法律,画作遭到退定,画家退还了订金。
这件事给伦勃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他名誉扫地,成了阿姆斯特丹最不受欢迎的画家,订单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经济名画档案越来越困难,最终宣布破产,搬到了贫民区,直至在贫病中去逝。
这幅画是画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整个改变了画家的以后生活,也从中折射出了艺术家在忠于艺术和满足世俗需求中出现的差异和无奈。
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
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
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作出决议。
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
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其实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
不过整个画面除了两个队长和那个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光线明暗对比强烈,人物主次分明,画家着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可是到了19 世纪,由于油画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有人误认为画家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因此取名《夜巡》。
后经专家鉴定,画家采用的是白天的自然光线,描绘的也是白天的场景。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及明暗的处理,塑造出了一种紧张、神秘、动感的队伍出行氛围。
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
正如画家本人说的那样:“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头颅。
”虽然他的后世生活极端艰辛,可是他为绘画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夜巡》,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以其传世的经典,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欣赏者。
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画面中突出的层次感、鲜活的人物、紧张的结构以及现实主义的风格,让我们仿佛可以回到300多年前伦勃朗在作画时的场景。
凌人的气势之下,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美感与思索。
一代代的人站在它面前,一代代的人被它所感动。
一、《夜巡》中的形式美1、光影交错形成明暗对比欣赏这样一副画,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对于光线的伟大应用。
整个画面中,只有上尉的衣褶是亮的,他的副手基本是全身亮的,还有那个小女孩了非常富有朝气的全身沐浴在阳光中,别的地方都是稍显暗淡,但是这三个地方的暗淡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整个画面是亮的所带来的震撼,暗量相比,才会更突出这块亮出,即使副手与上尉成为画面的中心,而如此突出这个小姑娘,也是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生气。
同时,光线的对比,画面中生成一个巨大的黑色大门,里面走出一群如此有战斗激情的人,让人产生不断的联想,虚实相生,塑造幻觉空间,扩展视觉深度,形成特殊形式美。
这幅画突出地表现了伦勃朗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
2、透视作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艺术,但是画家可以通过透视这一手法来展示三维的事物。
《夜巡》一画,透视相当强烈,所有的人物,都是从一个地方走出来的,有前有后错落有致,在欣赏时,就会有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感以及人物的次序感。
3、构图伦勃朗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
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4、细节在这一大群的卫兵里,伦勃朗特意精心安排了一个小姑娘的出现,也是匠心独具,非常有创意。
假如没有了这个小姑娘在整个画面中当点缀,整个画面就会变得有点呆板,仅仅只有一群将要集结地民兵,而一加上这个小姑娘,整个画面就会变得更加活跃。
小姑娘代表的是年轻有朝气,她的出现,给原本紧张的画面增添了一丝轻松地气氛,也使得整幅画面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气息,有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也给欣赏作品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这是哪家的小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她对于大家接到任务有什么作用,是她报的信?抑或是其它的什么答案……5、变化与统一在欣赏这幅画作的时候,不会有让人感到单调的意味,这是由于伦勃朗非常好的利用了变化的手法。
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
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
带给人们一种紧张有序的感觉。
6、对比与和谐这幅画的中心毫无疑问是处于中间位置的民兵上尉,他与神情比较从容,谈吐优雅,举止十分有气度。
而别的队员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物,杂乱中又可以看出是同一在上尉的领导之下的。
上尉与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使得上尉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更加突出,也更显现出他的领袖气质。
上尉与这些民兵,就像是鲜花与绿叶一般,整个画面的感觉是非常和谐的,上尉的领导气质与民兵们比没有起任何冲突。
7、对称与均衡《夜巡》中人物道具众多,虽不是左右完全对称,但以中心人物为主,左侧和右侧的人数基本相同,左侧和右侧的形象道具虽不同但是各个道具所指向的方向以及拿在手里的位置,都是相当对称的,整个画面的疏密处理的非常好,人物都是集中在底层,但是每一个人的高矮以及位置都不一样,错落有致,各个人物都对整个画面的均衡做了一定的共享,在整体的感觉上给人一种总体的均衡美感。
8、节奏与韵律夜巡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行为与体态,但是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就像是一篇美妙的乐曲一样,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音符。
整个画面通过每个人的位置与造型,高度与明暗有节奏的变化,时高时低,但并不是没有核心的瞎忙碌,而是仅仅围绕着接受任务将要出发的主题,每个人都在为这个目的而准备,而每一个人的动作又可以为别人作对比与呼应,整个画面非常紧凑,主题突出,韵味十足,在各自的节奏中有一定的韵律,变化统一。
二、《夜巡》中的精神美感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比较感人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因此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
少年得志的伦勃朗,凭借1632年的《杜普先生解剖课》一画,开始他开始了的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这张画的成功给他带来莫大的荣誉和富足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伦勃朗画面上充满美好而又富于戏剧性的色彩与光线, 人物塑造完整规矩迎合当时社会的口味, 让我们感受到他欢悦的心情和唯美强烈的情调。
[2]然而,为了在艺术的道路上攀上更高的高峰,伦勃朗在《夜巡》一画中,抛弃了原来对于世俗口味的迎合,转而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
1642年,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
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伦勃朗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有节奏地处理了画面人物,使画面极富戏剧性、表现性,展现出了一个轻松、生动却又有序的场面。
画面以中间两个中心人物向两旁扩开,营造了一种气势和积极的氛围,光线巧妙的运用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人物动态富有生气,小女孩的插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生活气息和给予观者猜测、联想的空间。
同时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不论是从构图还是手法上,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
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因为当时的画坛上的习惯,是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不过伦勃朗并没有改变。
如果画面中各个人物都是相似的,由于交了一样的钱,而享受到相同的位置待遇与视觉感受,那将会是十分糟糕的。
因为,对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来说,组成其中的各个元素如果是绝对平均的,那么整个画面将会是十分呆板与死气成成的。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使用了类似的思想,在刻画这一百零八将的过程中,施耐庵对于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会是不同的交代,给人们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假如施耐庵对于人物的设计也是按照公平一致的原则来进行的,那将会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读者对于这么厚厚的书必将造就会说兴趣索然,读来味同嚼蜡,因此在这个方面东西方艺术领域的见解是相当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