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康震苏轼-05【东山再起】

百家讲坛康震苏轼-05【东山再起】

百家讲坛康震苏轼- 05 【东山再起】====================百家讲坛康震苏轼- 05 【东山再起】===================百家讲坛康震苏轼- 05 【东山再起】上一集讲到神宗皇帝觉得新、旧两派人物应该同时启用,而且苏轼人才难得,不忍埋没,亲自下令把他从安徽的黄州调到京城开封附近的汝州任团练副使,这似乎意味着苏轼的仕途有所抬头。

此时,苏轼决意要见昔日的政敌、已经不是宰相了的王安石,苏王二人在政见上水火难容,苏轼到底是怎么想的,王安石执政期间曾让苏轼屡遭排挤、仕途坎坷,两个人见面后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随后,苏轼应召回京做官,从宦海飘摇到东山再起,那么,苏轼的升迁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背景,苏轼反对王安石强力革新变法,主张循序渐进,因此遭到王安石势力集团排挤和打击,苏轼也因此在官场上风雨飘摇、历尽磨难。

此时,王安石已风光不再,引退于民间,而苏轼在官运上似乎略有抬头,那么,苏轼为什么要见这个已没有了权力的王安石呢,苏轼最初见王安石还是出于自我政治前途的考虑,虽然王安石已不是宰相了,但他在朝中仍旧有很强的势力,而且很有可能再度复职担任宰相。

但苏轼此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能摒弃政见的不同,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让他失望的是,现在的老宰相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骨和棱角,已不再热衷于国事和政治。

王安石此时的超脱境界也让苏轼有所感悟,所以,他决定在常州与世无争、怡养天年。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个当口,朝廷里又发生了大事,这个举国举国震惊的大事,又打乱了苏轼平静的生活。

朝野巨变到底给苏轼的命运带来什么样的转机,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理想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当年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排除异己,苏轼和他的的政治盟友们或隐或退或被贬罚,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官场。

此时的苏轼在当朝宰相司马光的提拔之下,官位显赫已经今非昔比,他已经贴近到皇帝身边,那么,这种急速的提升会不会产生失重的效果,苏轼的脑子会产生忘乎所以的念头吗,苏轼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将不可估量。

播放百家讲坛康震主讲《李清照》

播放百家讲坛康震主讲《李清照》

【重点、难点】 1. 叠字运用的妙处。 2. 用韵的特点。 3. 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 蕴涵。 4. 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 的关联。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 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 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 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 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千古名篇 《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 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 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 《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 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 今又添,一段新愁。
3、饱经忧患,孤独憔悴的嫠(lí )妇
警胪浊哨氮睽阏扼涅海狯夔萝犬獍躏备痄厂粗甓徉岈杈懈饶弹裒尺靡笕欺非理寰娠抹吐盐陆鬟嬲呆辑纫揶诸甚宦桅阒摘辽茨鸠裘耒抟孤哟必跏獬拳篡霪湫灏钆倜胴刘病府祜淠筷掇曹诙奘揖谡蛛贻鸥笃罹荽蘩试痖
李清照与 “婉约”派宋词
一、宋词流派概说 二、“婉约”派词人 三、作品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 照
一、宋词流派概说 1、词的基本知识
• 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不含存疑 之作,其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约3500字。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 前期词 • 后期词 力主 “词别是一家”说。
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 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
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 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 长于白描,创意出奇,塑造出 鲜明的艺术形象。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 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 曾巩 康震 全文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 曾巩 康震 全文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全文康震目录:第一集:非常七加一第二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第三集:《身处乡野名比天高》第一集:非常七加一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

可遗憾的是,尽管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

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康震: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

也就是说在这个“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七加一”。

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突出的感觉。

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

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你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

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这的确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会背这个也能记得起来。

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词也写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

苏轼那就不用说了。

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兼怀子由”,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康震 解析庄子[宝典]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康震 解析庄子[宝典]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康震解析庄子[宝典] ,,,,,,,,,,,,,,,,,,,,,康震,解析庄子画外音:康震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在诸子百家中他偏爱庄子,那么庄子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庄子思想对康震老师的人生哲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代学者又会如何解析庄子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再度亮相【百家讲坛】,品读庄子,感悟人生。

,,,,,康震生于1970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

作为年轻的学者,康震老师对于战国时代的智者先贤---庄子情有独钟。

那么,庄子思想对康震老师的人生哲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代人又该怎样感悟庄子哲学呢,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再度亮相百家讲坛,品读庄子,感悟人生。

,,,,,康震: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我最喜欢庄子。

大概是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少儿版的白话《庄子》,至于喜欢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庄子》里边有很多特别好玩儿和有趣的故事。

用我当时儿童的眼光来看,《庄子》整个就是一个故事大王,那么《庄子》它很像一部童话,也很像一部神话。

在他的书里边,不但那些花、鸟、鱼、虫都能开口说话,而且它们还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重大的宇宙和人生的问题。

《庄子》也很象一部小说,它里边的人物栩栩如生,写得都非常地有特色。

里边有圣人,有君子,有小人,有屠夫,有强盗,还有懦夫,还有一些残疾人士。

这些人物性格都非常地鲜明,性格也都很独特。

所以《庄子》这部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吸引着少年时代的我,到了快上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庄子还挺有学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那些个朗朗上口的那些成语,好多都是从《庄子》那儿来的。

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说:井底之蛙,望洋兴叹,呆若木鸡,还有大同小异,踌躇满志,鹏程万里,游刃有余等等等等,要举能举出好些来。

一个人创造了这么多的成语,语文成绩绝对好,不服都不行。

百家讲坛-苏轼06-知难而退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06-知难而退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06-知难而退康震画外音:上一集康震老师讲到: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苏轼的职位一跃为三品大员。

但是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很难,所以就上疏朝廷,请求退出官场。

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步入官场是其一生的追求,但苏轼现在在仕途上选择的不是进,而是退。

那么,苏轼在朝中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难到底是什么,他要退到哪里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讲述苏轼仕途路上的又一次选择,十集系列节目《苏轼》第六集《知难而退》正在播出。

康震:上一集我们讲苏轼东山再起,他再一次地回到了朝廷,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边,一跃而成为一个三品大员,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所坚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点与他本人所处的政治立场、政治派别之间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与当时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的领袖司马光存在着矛盾,那么这个让苏轼既感到很苦恼也感觉很无奈。

司马光去世之后,苏轼跟旧党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非但没有停止,而且随着新一轮的矛盾的开始,更加加重。

那么这个新一轮的政治矛盾是什么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

在北宋的历史上,有三个很著名的学术兼政治派别:一个是以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洛党,因为这兄弟两个都是河南洛阳人。

还有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为首的蜀党,四川人。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因为司马光是山西人,那么山西朔县古称朔州,所以历史上把他这一派叫朔党。

画外音:元佑元年九月一号,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后,苏轼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

尤其是和道学家程颐格格不入,俩人的门生故吏也紧随其后。

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就形成了洛党和蜀党两大派系。

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

那么,这场“洛蜀党争”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苏轼的引退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系呢,康震:宋哲宗继位以后,苏轼给他当老师。

康震讲苏轼:(1)少年成名

康震讲苏轼:(1)少年成名

康震讲苏轼:(1)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1-6)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1-6)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一)考试进行时画外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

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

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

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

所以,他选了八大家。

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使用文言文、使用古文的这种几率都非常低了,我们现在讲这个八大家、学习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呢?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我们还要透过这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2讲 杜甫为官之谜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2讲 杜甫为官之谜
走到一个地方叫彭衙,是个古城,小县城,下了大雨,一家人简直是没有办法走路,又饿又累,他有一首诗里面写道说:“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这说的什么意思?他那小女儿太小了,饿了以后不懂事,闹着要吃的,没吃的又咬他的手,又害怕听到那个虎狼的声音,躲到他的怀里头,他把小女儿的口遮住,不要喊叫,女儿也不懂事,跟他发脾气,他那小儿子稍微大一点懂事,也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两个苦梨子,给他这**吃,到了晚上的时候下大雷雨一家人就没出躲去。
第二件事是这失败了以后,完了,房琯反而给拿起来了,怎么回事呢?他是个名士个性孤高,以名士自居,天天搁家里头与一些文人高谈阔论,他有一个弹琴的琴师,叫董庭兰,这人琴弹得好,大家就都巴结这姓董的,因为巴结这姓董的间接地就巴结到了房琯的身上,这个董庭兰借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就遭到了房琯的政敌的弹劾,皇上就震怒,因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唐肃宗的政治基础已经比较稳定了,他身边有一帮,当时拥立他继皇帝位的,他身边也有一帮人,这些人就要打房琯的牌,所以借着董庭兰贪赃枉法的事,就抨击和弹劾房琯。这个事其实说白了是谁跟谁的矛盾?是太子党和玄宗党的矛盾,就是唐肃宗和唐玄宗不对付,说白了,其实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说新皇帝继位之后,跟太上皇原来那帮人到底怎么摆平关系的问题,房琯这个事件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凡是知道这内情的人就不知道轻易的往这上去撞,可是杜甫是谁呀?杜甫咱是左拾遗,就是给皇上提意见的,这是一。第二,他跟房琯是布衣之交,俩人原来都是老百姓的时候,朋友,同学,关系特好,那这个时候不得有点君子之道吗,人家都不让房琯当宰相了,咱作为房琯的人不得替房琯说话吗,所以,这时候杜甫就给皇上提了个意见,叫“罪细,不宜免大臣”。你说董庭兰作弊,董庭兰贪赃枉法,可是董庭兰是他手下的一个琴师,又不是房琯贪赃枉法,你给他弄这么一个罪名,因为这个小罪名免掉宰相之职,这是什么呢?小题大作,他提这么一个意见。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超越千年的诚心英豪演讲人:康震讲课老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唐朝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布学术论文40 余篇,第一版各种学术著作4 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课科研奖赏5 项,主持、参加的省部级以上教课科研项目 4 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代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唐宋八大家”究竟有着如何独到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代如何的启迪?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议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身实践,一方面又培育了很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阵容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代并称为“韩柳” 。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 趋于衰败,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到了北宋期间,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从头走上了平和畅达、反应现实生活的道路。

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举成名。

他们共同倡议朴素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赐予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 年 1 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扫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如何的出色清点?今日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全文:我们讲完“三苏”以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需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清点,归纳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超越时代的文人集体,他们的整体成就是特别高的,假如没有“唐宋八大家”这些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的思想和人品,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就会失容好多。

“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总合创作了快要 9000 首诗词,12000 多篇文章,人均 2600 多篇诗文。

百家讲坛-苏轼07-天伦之乐-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07-天伦之乐-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07-天伦之乐-康震画外音:“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风流才子总要配多情佳人,那么,苏大才子将会与家人唱出怎样的欢歌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苏轼家庭生活之《天伦之乐》。

画外音:在前面的系列讲座中,康震老师带领我们走近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跟随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无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分专题来探讨苏轼人生的各个侧面。

苏轼做为中国古代一流的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历来备受人们关注,那么,苏轼究竟拥有怎样的家庭生活?流传千古的悼亡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究竟为谁而做?这期间,又寄托着苏轼怎样的哀思与惆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带您走进苏轼的家庭生活,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七集“天伦之乐”,敬请关注。

康震: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她比苏轼呢小三岁,结婚的时候苏轼十八岁,她十五岁。

她给苏轼生的儿子叫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根据苏轼给王弗所做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记载,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两点:第一说她夫人“敏而静”。

就是非常的聪敏,同时呢又不事张扬。

第二是什么呢?叫“有识”,有见识。

为什么有这两个评价呢?在这篇墓志铭里面,苏轼展开了一个漫长的回忆。

刚结婚的时候,苏轼其实啊不大看得起他这个妻子,觉得他这个妻子没什么文化,十五岁嘛,还是个小女孩,就在家里做做家务,伺侯伺侯公婆,足矣。

后来这种看法有转变,为什么呢?有时候苏轼在读书的时候,在温习功课的时候,她这个夫人在旁边,静静地做针线活儿,也不吭声。

苏轼虽然聪明,可是有时候背书背着背着也有卡壳儿的时候啊,哎,有那么几次一卡壳想不起来了,她这个夫人在旁边悄没声儿地给他提个词儿,悄没声儿地提个词儿,提完词儿之后,就接着做她的针线活儿。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

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3讲杜甫辞官之谜上一讲,我们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

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杜甫满怀喜悦的带着家人从鄜州回到了长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杜甫迫切的希望为朝廷兴旺效力,然而,一场在唐朝新老皇帝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正拉开序幕,那么,期盼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杜甫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漩涡中,能否找到稳定的支点,他的仕途将如何延续,杜甫的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彩虹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杜甫辞官之谜。

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什么呢?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解说:一位风华绝代的天才诗仙,一位个性张扬的千古奇才。

李白,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的文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政治中心的,他桀骜不训的狂放性格,是他走向政坛中心的敲门砖,还是走向政坛失意的绊脚石?康震: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解说: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经历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

(完整版)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

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3讲杜甫辞官之谜上一讲,我们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

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杜甫满怀喜悦的带着家人从鄜州回到了长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杜甫迫切的希望为朝廷兴旺效力,然而,一场在唐朝新老皇帝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正拉开序幕,那么,期盼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杜甫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漩涡中,能否找到稳定的支点,他的仕途将如何延续,杜甫的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彩虹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杜甫辞官之谜。

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什么呢?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

百家讲坛中国史话先秦篇华夏之光

百家讲坛中国史话先秦篇华夏之光

百家讲坛中国史话先秦篇华夏之光一、华夏之光是啥意思?华夏之光就是中国的光荣。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

几千年来汉族在晋,燕,秦,齐,吴,越,楚等国的基础上构成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又与共同生活繁衍在这片神州大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

后又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

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

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

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汉文化的代称。

二、2021百家讲坛内容推荐?一.先秦1、李山《春秋五霸》29集2、《方尔加讲孔子》4集3、鲍鹏山《孔子是这样炼成的》18集4、董平《名相管仲》5集5、傅佩荣《孟子的智慧》9集6、何毓灵《考古殷墟》4集7、姜安《战国说客双雄》10集8、李任飞《名相晏婴》7集9、李山《战国七雄》24集10、钱文忠《班墨传奇》3集11、孙立群《李斯》6集12、孙立群《范蠡》7集13、孙立群《吕不韦》6集14、王立群读《史记》说比干2集15、于丹感悟心得系列(《论语》、《庄子》)16、曾仕强《易经的奥秘》15集17、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15集18、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36集+1集特别节目19、刘兴林《春秋战国记》28集二.秦汉1、方尔加《汉代国策风云》4集2、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29集3、李清泉《英雄项羽》10集4、刘兴林《大秦崛起》上17集+下13集5、王立群读《史记》系列(秦始皇、刘邦、文景之治、汉武帝)6、魏新《东汉开国》21集7、易中天、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32集三.魏晋南北朝1、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9集2、方北辰《三国名将》31集3、周思源《千古一后》18集4、周思源《风云南北朝之苻坚》12集5、《易中天品三国》52集+4集特别节目6、韩昇《寻找曹操》2集7、姜鹏《汉献帝》16集8、刘强《竹林七贤》13集9、梅铮铮《解码关公》9集10、孙立群《从司马到司马》15集11、赵玉平《麻辣说三国》49集(曹操、刘备、诸葛亮、司马懿)12、于涛《走近曹操》7集13、王翔《诗歌三曹》8集四.隋唐1、莫砺锋《白居易》7集2、韩昇《风云唐太宗》上下部共24集3、韩昇《盛唐的背影》25集4、于赓哲《大唐开国》上下部共36集5、康震《唐诗的故事》17集6、梅毅《隋唐英雄传》17集7、蒙曼《大隋风云》上29集+下29集8、蒙曼《女皇武则天》32集或者《武则天》32集+1集特别节目9、蒙曼《太平公主》18集10蒙曼《唐玄宗与杨贵妃》15集11、蒙曼《长恨歌》41集12、孟宪实《贞观之治》12集13、孟宪实《玄武门之变》8集14、孟宪实《唐高宗真相》9集15、莫砺锋《诗歌唐朝》10集16、莫砺锋《杜甫文化上的意义》2集19、莫砺锋《白居易》7集20、钱文忠《玄奘西游记》36集+1集特别节目21、于赓哲《发现上官婉儿》5集22、于赓哲《狄仁杰真相》14集23、于赓哲《大唐英雄传》24集24、于赓哲《大唐巾帼传奇》14集25、于赓哲《开元盛世》上17集+下20集26、王士翔《隋唐考场风云》23集27、王双怀《大唐贵妃》8集28、李菁《清官狄仁杰》6集29、于赓哲《隋唐风云》34集五.宋辽夏金元1、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10集2、李强《大宋谜案》10集3、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19集4、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8集5、丁牧《宋徽宗之谜》18集6、傅小凡《走进朱熹》4集7、康震《李清照》10集8、康震《苏轼》10集9、李炜光《正说包公》5集10、马茂军《大宋名相赵普》10集11、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6集12、孔丹林《陆游系列》4集13、苏升乾《清明上河读宋朝》8集14、王启涛《心怀天下范仲淹》3集15、袁腾飞《两宋风云》30集16、袁腾飞《塞北三朝之辽》23集17、赵晓岚《李煜》10集18、赵冬梅《司马光》48集19、赵冬梅《名臣包拯》4集20、荣宏君《翰墨风雅苏东坡》8集21、王立群读《宋史》系列(宋太祖、宋太宗)六.明清1、董平《王阳明传奇》14集2、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15集3、方志远《万历兴亡录》21集4、傅小凡《崇祯那些年》25集5、傅小凡《大明疑案》上下部共43集6、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66集+1集特别节目(包含多尔衮、和珅、纪晓岚、刘墉、鳌拜、吴三桂、李莲英,只有7人而已,原因不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几年前,就开始喜欢听百家讲坛。

也是好几年前,在上面听到了康震教授的讲课,陆陆续续听了苏轼,李清照,韩愈,柳宗元。

特别是苏轼的,听了不下三遍,我本身对苏轼就非常感兴趣,听过康震老师的讲座之后,更是对苏轼喜爱至极,同时也非常喜欢和尊重康震先生。

有人说百家讲坛是个文化消遣的场所,是为了追求收视率,真正的学术大师并不会去那里。

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

诚然,百家讲坛不是一个完美的学术殿堂,毕竟它是一个以文化为主的电视节目,面对的是全国人民,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学术前沿与高深地带,而我们更多的人也是普通的观众,很难理解多么深奥的课题。

但这样一个平台的存在很必要,也很合理,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纽带,一个让普通百姓接触到学术的地方,一个教会我们更多知识的课堂。

不敢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至少半坛是好酒。

我们不能否认百家讲坛里有大师,有讲的好的,我认为康震先生就是这样的一名讲述者。

先说说康震老师,它是一个看上去很随和的人,形象也不错,一般情况以一身西服出现在银屏,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有大家的气质。

讲起课来,胸有成竹,逻辑严密,妙语连篇,不时给观众开个小玩笑,很会制造气氛,让人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给观众以思想上的享受。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老师,学术上不说,授课上能达到康震先生的境界,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作为一名人文学者。

再说说苏轼,已经说过,我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更喜欢苏轼这个人。

苏轼,中国文学史上,文化史上甚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天资聪明,而又恃才放旷,经历了官场的浮浮沉沉,特别是“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发生重大转折,苏轼都坚持了过来,进而完成了人格上的极大转变,成为众人推崇的东坡居士,成就了苏轼的人生哲学。

我觉得康震先生去讲苏轼,真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对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苏轼的作品,但在创作之外,我更看重的是苏轼的人格,我把他称为大写的人,一直很向往苏轼的境界,特别是晚年的境界。

康老师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到位“ 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

这个理想人格可以用古圣先贤的两句话来表达: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终苏轼的一生,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与困难,不论遭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他都始终不曾放弃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都始终坚持匡时淑世的报国之志。

无论他的生活境遇多么艰苦,个人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怎样的威权压迫,他都始终敢于仗义执言、不吐不快,这不是急躁冒进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可贵人格,这正是苏轼可爱的地方,也是他伟大的地方。

在苏轼的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派,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可以说,他的思想与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传统的融汇与开拓。

在苏轼之前,思想家与文学家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加健全完善的人格模式。

文化繁荣、民生富庶的宋代社会,让这种努力逐渐成为可能。

而苏轼,则以他卓越的天才和学识使这种努力最终成为现实。

”这样的一段评价,听起来太高了,但我觉得,对苏轼来说,刚刚好。

定风波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首苏轼的《定风波》,安慰了苏轼,也安慰了我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