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_林秀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30 No. 2 Apr. 2014
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林秀娟
(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摘 要: 从涵化理论的认知模型、涵化理论的长期效应及“共振”假说分析媒介暴力塑造青少年认知的内在发生过 程,发现媒介暴力涵化的背景、心理效能及其推动力。提出减少媒介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策略:了解媒介 的内部运行机制,辨别媒介的真实性,动手制作 MV 短片。
( 三) 涵化理论的“共振”假说 根据涵化理论中的“共振”假说,青少年首先要 判断认知对象在媒介经验和真实生活经验中的可接 近性,并按照较容易获得的经验进行认知。当媒介 世界里呈现出的事实、传播的信息内容与其现实生 活经验出现相同情境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涵化 影响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和突出。相反,青少年信赖 的消息或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与媒介传播观念 不一致时,媒介的涵化影响也会随之受到不同程度 的削弱。另外,暴力经验和暴力倾向也会影响涵化 的效果,它们会使其效果增强,原因在于媒介中的暴 力行为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暴力的行为得到了 认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由于青少年还不能很 好地辨别真与假、虚幻与现实,当媒介中经常出现暗 杀、绑架等行为时,他们认为这些行为在现实社会中 也会频繁发生,进而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对周围 的人和事物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初期他们感到恐 惧,继而为适应环境而加以模仿,逐渐形成暴力可以 战胜一切的观念,并会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加以实 施,用实际行动进行诠释。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 一结果,如 Anderson 等人研究表明,长期反复接触 暴力电子游戏会通过持续性的攻击性认知来影响攻 击性行为[8]; 甄 霜 菊 的 研 究 结 果 显 示,长 期 接 触 暴 力影像游戏与青少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期 望、攻击性信念、报复及冲动呈显著正相关,与移情 负相关[9]。由 此 不 难 理 解 在 中 国 发 生 的 青 少 年 暴 力事件,如 2013 年 5 月河南省正阳县两起网瘾青少
关键词: 涵化;媒介暴力;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G91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14)02—0152—03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DOI:10.13790/j.cnki.issn1008-4444.2014.02.041
不正当的、非法的攻击性行为。显性暴力的形式一 般是新闻、访谈或法制节目中报道的家庭暴力、群殴 事件、暴力抢劫等真实暴力,也可能是真实暴力在影 视等媒介中的映射,它们高于现实生活却又源于现 实生活。无论是新闻中的亦或是影视中的暴力,这 类暴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受害者极其痛苦,具体 表现在身体上的强烈疼痛感和心理上的残酷折磨, 并且对于施暴者来说最终必然受到严厉的惩罚。总 之,这种显性暴力关注的是极其严重的和不可弥补 的暴力后果,在某种意义上受众会感到不认同,进而 对它们产生排斥、厌恶,有时会对现实暴力产生一定 的抑制作用。隐性暴力是指在媒介中被合理化的暴 力行为,它们较多在娱乐性的媒介中出现,主要形式 有体育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像暴力[2]。它 在媒介中的表现形式为:(1) 暴力行为被美化。施 暴者经常是好人,并具有英雄主义的色彩,他们很少 悔恨自己,得到的相应的惩罚也较少。(2) 暴力的 后果被淡化。媒介中经常忽略暴力对受害者造成的 伤害。(3 ) 暴力行为被轻描淡写。媒介中的行为是 严重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被幽默所掩盖。(4) 很少 节目 强 调 反 暴 力 的 主 题[3]。研 究 者 对 这 一 类 暴 力———隐性暴力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都相对较高,原 因在于此类暴力的隐蔽性,其易得到受众的认可,同 时又认为它们不属于暴力的范畴而是正当防卫或纯 粹娱乐,它们对受众的伤害是看不到的,但影响却是
[J]. 传播学研究,2008(6) . [5][美]Dietz,T. L. An examination of violence and gender
role portrayals in video games: for gender socializa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 Sex Roles,1998(38) . [6][美]Gentile,D. A. ,Lynch,P. L. ,Linder,J. R. ,& Walsh,D. A. The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 habits on adolescent hostility,aggressive behaviors,and school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 . [7] 龙耘. 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D]. 上海:复旦大 学,2002. [8][美]Anderson,C. A. An update on the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s [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 . [9] 甄 霜 菊. 暴 力 影 像 游 戏 影 像 攻 击 性 的 中 介 变 量 研 究 [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一、媒介暴力的概念及其表现类型 暴力是运用肢体或工具,以对生物( 一般指人 或其它动物) 或物品构成痛苦、伤害或损害为目的 的威胁或行为,而媒介暴力即运用媒体技巧和视听 语言对上 述 威 胁 或 行 为 过 程 的 公 开 描 述[1]。 媒 介 暴力按照对现实暴力行为产生影响的形式可以分为 显性和隐性暴力。显性暴力一般指在媒介中描述的
第 30 卷第 2 期 2014 年 4 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参考文献: [1] 龙耘,周笑非. 动画王国中的暴力内容分析———以北京
地区收视环境为例 [J]. 现代传播,2009(3) . [2] 贾碧峰,雷黎萍,贾媛,等.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J].
今传媒,2009(3) . [3] 龙耘,张国良. 电视剧中电视暴力的扫描与分析[J]. 电
视研究,2003(8) . [4] 石 长 顺,周 莉. 新 媒 体 语 境 下 涵 化 理 论 的 模 式 转 变
收稿日期: 2013 - 12 - 09 作者简介: 林秀娟(1986—)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1 级硕士研究生。
第 30 卷第 2 期
林秀娟: 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153
长期的、根深蒂固的。本文论述的媒介暴力类型也 是隐性暴力。
二、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涵化效应 ( 一) 涵化理论的认知模型 20 世纪 70 年代,媒介的效果研究从行为层面 转向个体认知层面,涵化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支持之 一。涵化理论( The Cultivation Theory) 由格伯纳教 授( Gerbner) 于 1969 年提出,其基本内涵是探讨媒 介影响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和信念的过程。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涵化的各个阶 段:(1) 在内容获得阶段,受众的接触动机、选择性 注意、观看时的活动、情感状态、对媒介现实主义的 理解等主观因素不仅影响对媒介内容的接触,而且 影响对媒介内容的解释。(2) 在存储阶段,受众的 注意力决定了哪些内容将被储存,而受众自身的习 惯认知结构则决定了哪些内容将长期记忆。(3) 在 重新提取阶段,受众面对新的认知对象将从长时记 忆中提取 相 关 信 息 对 其 进 行 分 析 和 判 断[4]。 该 认 知模型中各因素之间呈动态、持续状相互作用。媒 介尤其是电视、电影、电子游戏中高度特写的暴力镜 头、近似完美的格斗动作和宏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 青少年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其对暴力的学习、模仿, 个体通过进一步的加工产生了攻击性的观念并进入 长时记忆,当现实生活中出现相关信息或情境时,这 种攻击性的认知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青少年 这种复杂而隐蔽的心理变化就是媒介涵化的背景。 ( 二) 涵化理论的长期效应 大众媒介包括电视、电影、广播、电子游戏、网络 等形式。内容分析发现,89% 的电子游戏包含暴力, 且近过半的电子游戏包含对游戏角色严重的暴力攻 击[5]。在 80 年代中期,儿童接触暴力电子游戏的时 间从一周 4 个小时增加到 9 个小时,其中女孩每周 平均 5. 5 个小时,而男生每周则长达 13 个小时[6]。 可见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与暴力相伴的。根据涵化 理论的长时效应,青少年期是心理、生理不断发展的 时期,青少年若长时间不断地接触媒介中的隐性暴 力,会使其对这些暴力的认知、行为达成一致,产生 认同。青少年一旦认可这种媒介暴力,就可能会对 它们产生强烈的信赖感、依赖感,以至于到痴迷的程 度而难 以 自 拔。另 外,许 多 媒 介 ( 尤 其 是 电 视、电 影) 中血腥场景随处可见,它们不断地充斥着青少 年的眼球,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而影视制造商却把 这种本应恐怖、残酷的血腥暴力描绘得美仑美奂,还 冠以“暴力美学”的称号,青少年的恐惧感不 复 存 在,取而代之的是被“壮观的”、“美的”场景所征服。
正是这种暴力的美化,使善于模仿、喜欢幻想、张扬 个性的青少年成为其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在虚幻的 世界里感受到的是轻松、自由,寻找到的是充实感、 成就感,这些对暴力的认同、宣泄和刺激的享受使青 少年减轻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压力和紧张情 绪。虚幻世界使青少年本来负面、消极的欲望与本 能被淡化了。长期接触此类暴力媒介极易助长青少 年好高骛远的心理,同时暴力行为的日益熏陶也会 使青少年面对血腥和受害者遭受痛苦的场景时感到 不足为奇,甚至会觉得那只是一种娱乐,对此愈来愈 麻木。此外的结果是青少年或不喜欢与他人接触、 交流,进而自闭。或倾向于以攻击的行为模式去解 决问题,极大地强化了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涵化效 果。此外,青少年的认知不仅受接触媒介时间的影 响,还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龙耘研究了受众接 触媒介的兴趣、目的、接触的空间、状态以及对媒介 本身的潜意识评价,人格特质和对现实的理解等,发 现这些因素比起接触媒介时间的多少更能影响受众 对社会真实的虚幻建构[7]。
暴力犯罪事件通过各电视法制频道频频播出, 人们发现青少年犯罪的种类和数量比例正逐渐增 长,这一群体的年龄范围在 11、12 ~ 16、17 岁。青少 年犯罪数量增加而年龄降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当复杂,它由诸多因素导致而不是单一因素在起 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发现,在青少年的犯罪行 为中媒介暴力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媒介 以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网络等形式无孔不入地在 青少年群体中穿梭,一方面它传递着社会的主流价 值观念,另一方面在追求商业利益目的的驱使下,制 造商提供的娱乐和宣泄性的刺激节目使青少年置身 于暴力及其他负面因素的包围之中。由于青少年心 理发展不稳定、极易受外界暗示,媒介暴力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判断。本文旨在 从涵化理论的各个层面着重分析媒介暴力影响青少 年认知的内在发生过程,为减少媒介对青少年的负 面影响提供参考,并力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154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4 年 4 月
年暴力抢劫案件:17 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 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 生团伙“抗衡”,竟购买枪支。
三、小结与教育策略 从涵化理论的认知模型、涵化理论的长期效应 及“共振”假说分析,发现青少年复杂而隐蔽的心理 变化过程是媒介涵化的背景;从单纯的娱乐、宣泄到 媒介成瘾,媒介暴力又发挥着重要的心理效能;而知 觉现实则是媒介暴力涵化青少年的推动力。 媒介教育要重在启发青少年利用和使用媒介的 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驾驭媒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媒 介 的 影 响。 策 略 如 下: 第 一,了 解 媒 介 的 运 行 机 制wenku.baidu.com引导青少年了解节目制作的客观性、节目制作 者和广告商之间的关系。第二,辨别媒介的真实性。 走到媒介幕后了解一些科技因素对电视、电影、电子 游戏制作的影响,让青少年明白所谓的“空中飞人” 是不存在的,流血的场景是经过特技处理的。第三, 动手制作 MV 短片。青少年可以使用摄像机和编辑 软件,尝试 利 用 一 些 特 技 的 镜 头 来 表 现 节 目 内 容。 这样可以帮助青少年区分媒介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 真实是有区别的,同样也能降低青少年信赖媒介暴 力的真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