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学生姓名刘艳
学院社会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
班级 113
学号 ******** 2013年12月25日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摘要
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 一直实行宰相制度。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但帝王一日万机, 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 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内阁制度的产生历程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
目录
引言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3)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3)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3)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4)
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5)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5)
(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 (5)
参考文献 (7)
引言
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这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明会要》记载: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明史》曰: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内阁。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阁只是避宰相之名而已,却“行宰相之实”。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内阁职权的改变源自于明仁宗和明宣宗的前后改进。明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明仁宗依靠着内阁诸位大臣的支持,如履薄冰走上帝位,因此对内阁大臣倚重有加,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正统、正德年间,是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内阁人员的地位差异越来越明显,内阁的威望与权力超过六部,但是内阁的实际作用却一度下降。正统二年正月,“太后御便殿,召英国公张辅。内阁杨士奇、杨荣、杨博、尚书胡潆入朝。……因顾上曰:此五臣先朝所简,贻皇帝,有行必与之计,非五臣所赞成者,不可行也”。因此,英宗改元初政,就是“委政内阁”,“三杨当轴”。了。三杨之间,相距差别并不大,但是到了后来,嘉靖时期,阁臣中首辅、次辅、群辅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但是这一时期内阁的威望虽然很高,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关文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有三个原因:第一,后继阁臣大都平庸或奸刻,这自然影响阁权的发挥;第二,受”土木之变“后局势的影响;第三,受宦官专权的制约。并且认为宦官专权是这一时期阁权剥落的重要原因。
嘉靖、万历时期,是内阁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阁臣不仅“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而且出现很多如严嵩、夏言等赫赫有名的首辅,他们虽无宰相职权,但是却行使着宰相的权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这一时期内阁人员为了争得首辅之位,也是勾心斗角、朋党林立,并且与宦官相勾结。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的职责发挥的最充分。武宗后期,废除宦官刘瑾专权,嘉靖时,“归政内阁”。经过了张
璁、夏言、严嵩、徐阶这些人的争夺和努力,到了万历张居正的时候,内阁制度可谓是达到鼎盛。他在位十六年,与宦官冯保为伴,力图改革,“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所受到的待遇更是非同一般,张居正父亲死后,皇帝采取“夺情”手段挽留他,在张居正回家葬父的时候,“帝及两宫赐赉慰谕有加礼,遣司礼太监张宏供张饯郊外,百僚班送。所过地,有司节厨传,治道路。”,“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驱。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故事,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过南阳,唐王亦如之。抵郊外,诏遣司礼太监何进宴劳,两宫亦各遣大珰李琦、李用宣谕,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百僚复班迎。”张居正所受的待遇不仅说明了他声名显赫,而且反应了明朝内阁首辅发展的巅峰之势,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他在位时的贡献也很大,但是不幸的,他“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小皇帝的性情使得张居正死后又累及家族。之后,明朝内阁制度便步入了下坡路。明朝后期,内则宦官专权,外则危机四伏,使得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也结束了内阁制度的命运。
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 明朝内阁制度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内阁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虽然后来在入值阁臣中出现了权力很大, 与历代丞相颇为相似的内阁首辅, 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毕竟还是不同的。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然而事实上,明朝真正意义上成功独裁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其后继的皇帝大多荒诞无为,谈不上独裁与专制,但是有内阁撑着,政府的各项工作仍能正常进行。
(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
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权的限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