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955b0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9.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但真正的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个机构,负责监察官员和情报收集。
这两个机构的职能类似于现代的情报机构和反腐机构。
但是,这两个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员的恐惧和不满,最终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被废除。
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建立了内阁制度,设立了东阁和西阁两个机构,负责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
内阁的成员由皇帝任命,一般由文臣担任,但也有武臣担任内阁成员的情况。
内阁成员的职位和权力都比较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对于国家大事有决策权。
内阁制度的建立,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明朝后期,内阁制度逐渐演变为“六部一省制”,即由六部和一个中央机构组成的行政管理制度。
内阁成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六部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主要决策机构。
但是,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仍然存在,成为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内阁制度的建立,
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内阁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f02b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b.png)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明代内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明代政治体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内阁作为皇帝的最高参政机构,承担着政治决策、谋划国家大政方针和处理重要政务的职责,其演变和历史作用对于明代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明代内阁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期。
朱元璋在明代初期设立了东厂和西厂,用以监察文武大臣,但这种制度并非内阁制度的完整体现。
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制度才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
明成祖朱棣设立了东厂和西厂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东阁和西阁,形成了内阁制度的雏形。
明英宗时期,内阁制度得以更加完善,东厂、西厂、东阁、西阁逐渐发展为东厂、西厂、东阁、西阁四大机构,内阁制度逐渐趋于成熟。
在明代内阁的演变过程中,内阁的成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初期内阁的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但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内阁成员逐渐由皇帝亲信转变为有实际执政能力的大臣和文武官员。
内阁成员的选拔和任用也更加注重才能和政绩,这为内阁的政治决策和施政提供了更为稳健和有效的保障。
明代内阁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内阁是明代政治决策的重要机构,内阁成员通过商讨和协商制定重要政策,对国家大政方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内阁在处理重要政务和应对外患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阁成员有能力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保障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内阁还在文化教育和科举考试等方面发挥作用,对社会风气和学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的演变和历史作用对于明代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国家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内阁作为皇帝的最高参政机构,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决策和管理职责,为明代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代内阁的演变和历史作用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e2f893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a.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中明朝政府机构的组织制度尤其重要,其主要围绕内阁这个机构展开,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朝廷内阁制度,这是一种以宰相为首,负责掌管朝政大政,并将朝廷各部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的制度。
它由宰相、太子家仆、太师、介官、士林博士等机构组成,它们分别负责朝廷的各种职能,并且互相协作,从而为朝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朝内阁也不断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特设专门机构及官职,以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皇室中央集权,特设“大内九府”和“四大三小”机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监督社会管理、审核官员犯罪、经济政策和外交事务等,为政府机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制》的出现也影响了明朝内阁的演变。
《明制》的出现,使明朝政府的管理体制、行政制度、审核机制得以完善。
它们构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政府机构体系,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明朝政府不断改革其内阁制度,以提高其管理能力。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试行“中内政”制度,将朝廷内阁制度从内政机构中抽取出来,成立了特设的“中内”机构,其下设“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审理案件,加强政府管理,提高了朝廷的信仰。
总之,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朝帝国的发展和统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明朝几百年来的政府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演变,而且
也阐明了明朝政府利用内阁机构实现统治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改革、调整,使得明朝内阁制度有利于高效、有序地管理朝廷,使政府机构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明朝帝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9de26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2.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
一、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明朝建立之初,为了解决朝廷集权过重的问题,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实行内阁制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务繁杂: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国家面临众多的政务问题,单凭皇帝一人难以应付。
为了提高政务效率,明太祖决定引入内阁制度。
2.扩大参政范围:明朝实行科举制度,让天下士子都有机会参与政治。
内阁制度的引入,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朝政,使得政权更为开放和多元。
3.防止专权:明太祖深知权臣的危害,希望通过内阁制度实现权力分立,避免皇帝的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保证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二、内阁制度的组成结构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由六部和尚书组成。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它们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
而尚书则是各部的领导,负责决策和管理。
每个部下设有若干员主事,主事下设员、主事、给事中等职位,分别负责具体的政务处理和辅助尚书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体系。
三、内阁制度的运行方式明朝的内阁制度具有一定的运行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朝会:每天早上,尚书和主事们会依次进入皇帝所在的朝会地点(通常为文华殿),听取皇帝的命令和政策安排,并汇报各部的工作进展。
2.封奏:各部尚书和主事在朝会之后,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皇帝提出封奏,汇报工作、请示问题或建言献策。
这是内阁制度中重要的决策环节。
3.御案:皇帝在接到各部上奏之后,会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在御案上批示。
各部官员收到御案后,按照批示的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4.抽签:内阁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视平衡利益和各部之间的权力均衡。
为了体现公正和平衡,明朝还使用了抽签制度,通过摇签来决定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
明代内阁制度史
![明代内阁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413ac7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b.png)
明代内阁制度史介绍明代内阁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全面地介绍明代内阁制度的历史。
一、内阁制度的起源内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等内殿,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
这些内殿由宦官担任负责人,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处理各种政务。
这是内阁制度的雏形。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朱棣将内阁设立为皇帝的顾问机构,以内阁学士等官员担任内阁成员,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此后,内阁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上升,成为明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阁制度的特点明代内阁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阁成员的选拔:内阁成员通常是由皇帝亲自选拔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
选拔标准包括官员的品行、才干、政治经验等方面。
2.内阁的职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包括草拟圣旨、审核奏折、管理宫廷事务等。
内阁成员通常会参与决策,对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3.内阁的权力地位:内阁在明朝政治制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成员通常会参与朝廷的各种会议,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内阁成员也会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4.内阁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权力制衡机制。
皇帝通过内阁来制约其他官员的权力,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内阁也成为官员们争夺权力的重要场所。
四、内阁制度的影响明代内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皇帝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内阁制度成为了一种权力制衡机制,使得官员们的权力得到了有效的制约,有利于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最后,内阁制度也成为了明朝官员们争夺权力的重要场所,使得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和激烈。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33554429b89680202d82554.png)
内阁的出现: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届机构。
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的设立:1、原因: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2、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3、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职能: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中国内阁的产生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内阁的产生对世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a76a16d9b6648d7c1c746b5.png)
中国内阁的产生对世界的影响要谈中国内阁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那么首先就是要简单了解下中国的内阁制度。
这一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久远的制度。
公元1402年,大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首先来看看百度百科是怎样定义明朝的内阁制度的: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大明朝所谓的内阁,就算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大明宣宗朝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687a3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4.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指由内阁成员组成的最高政治机构,负责决策、协调和执行国家大事。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既是政治制度演变的结果,也是明代皇帝集权和贵族权力争夺的产物。
明朝初期,内阁制度并不完善,皇帝政治决策主要依赖于私人秘书和亲信。
直到明成祖洪武年间,内阁制度才趋于健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洪武帝设立了六科制,成为内阁的前身。
六科制由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官员组成,负责各自专门领域的政务处理。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务处理更为专业化和分工明确。
洪武帝死后,明成祖朱棣继位。
成祖不满足于仅由六科官员组成的内阁,而希望通过设立内阁正副两职,集中大权于少数官员手中,以增强皇帝的统治力。
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成祖设立内阁正副两职,分别由少数贵族和官员担任。
内阁最初由内官亲贵担任,如成祖早年的积善、武英等人。
但是在成祖晚年,明代官僚逐渐取得了内阁的主导地位。
内阁因为其专业性和行政效率,成为明代皇帝决策中心。
内阁负责处理国政大事,包括朝廷内外的文书往来、上奏谏议、议定国家方针政策等。
内阁成员在职位上的重要性和权力都显著增强,逐渐形成了以内阁首辅为中心的政治结构。
内阁首辅是内阁中位高权重的官员,主持内阁日常工作和决策,最高职位为首席内阁首辅。
内阁首辅有辅政之权,经常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一度成为皇帝的得力干将。
然而,内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内阁的成员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力,但仍然受到皇帝的制约,无法完全实现政治自主。
其次,内阁首辅的权力有时会被滥用,尤其在明英宗和明思宗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势往往超过了皇帝本身,导致政治腐败和朝政混乱的局面。
最后,内阁成员的选拔和任命往往受到贵族和官僚的干预,缺乏公正和选拔人才的能力。
综上所述,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代皇帝集权和贵族权力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政治稳定和行政效率。
但是,由于一些制度缺陷和人事问题,内阁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20ce3d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a.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中央政权机构,主要用于处理政务和决策。
以下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 内阁的设置:明朝内阁由皇帝设立,最初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政权机构。
内阁成员通常由翰林院学士或官员担任,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2. 内阁的职责:明朝内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审议法令、草拟奏折、管理文书、处理政务等工作。
内阁学士们还负责监督六部官员的工作,并参与国家最高决策。
3. 内阁的权力:明朝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
内阁学士们可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并且对六部官员的工作具有监督和管理权力。
4. 内阁制度的优点: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点在于加强了皇帝对政务和决策的控制和影响力。
内阁学士们作为皇帝的亲信,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和决策,使得政策执行更加有效。
5. 内阁制度的缺点:明朝内阁制度的缺点在于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和官僚腐败。
由于内阁学士们通常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的权力可能受到皇帝个人意愿的影响,导致权力集中和官僚腐败。
总的来说,明朝内阁制度是一种相对完善的中央政权机构,加强了皇帝对政务和决策的控制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进。
浅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形成[终稿]
![浅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形成[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c0dd79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5.png)
浅析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条件摘要: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后,内阁制度便应运而生并且沿袭至清朝,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帮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会重点分析内阁在明朝中前期发展的条件。
关键词:明朝内阁制度票拟三杨发展条件明朝建立之初承袭元制,置中书省,设丞相。
后因中书省与丞相权力过大,妨碍朱元璋专权,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提升六部地位,权分六部。
并昭告天下“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①从而永远地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自秦始,沿袭千年,经久不衰,是连接群臣与皇帝,外廷与内廷的纽带,承担着处理天下庶务的重担其作用巨大。
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日起,便也开始了丞相制度的替代制度的探索,内阁制度是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并最终在嘉靖年间形成。
一洪武年间内阁制度萌芽的条件朱元璋废掉丞相后,以君主之身兼任丞相处理全国政务,以六部为首的国家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
据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一日的七天中,内外诸司奏事札达一千六百六十件,共三千三百九十一事”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需要处理四百八十多件事,一天即使按二十四个小时计算,每小时需处理二十件事情,这样繁重的政务无论是是谁都不可能挺下来,都需要大臣协助处理政务。
在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久就开始试行四辅官制。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后面的小字解释道“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龚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
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
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职务是协调政务,“覆核司法、人事等工作,与皇帝‘讲论治道’,个别还能参与皇帝提出的一些问题。
”③试行不久后即废除了,但它毕竟是废相后进行改制的一种尝试,对以后内阁的设置有直接的影响。
在四辅官制度失败后,唐宋之时的翰林学士、殿阁之制进入了太祖的视野,洪武十五年太祖开始建置殿阁大学士。
明朝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https://img.taocdn.com/s3/m/812c1437f111f18583d05a90.png)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因为胡惟庸事件而废去有千多年历史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处理全国政策。
不过,由于国事繁重,凭皇帝一人之力,根本不可以完全妥善处理,故此有大学士的出现,帮助皇帝理政。
后来更发展内阁组织,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独立于已有的行政架构以外。
内阁制度随着后来的皇帝的重用而不断发展,然而同时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将内阁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分述如下:首先是明内阁的发展。
在太祖时期(1382年后),皇帝侍从,以备顾问,秩不过五品。
到成祖时(1403-1424年),「内阁」之名正式确立,与皇帝议国家大事,章疏常直达御前,渐受重用。
至宣宗(1426-1435年),为内阁制的第一阶段。
宣宗时以三孤、尚书等官兼任大学士,地位日隆,内阁大学士掌「条旨」(票拟),俨然汉唐宰辅。
英宗(1436-1449年)时,为内阁制的第二阶段。
英宗开「首辅」专权之始,阁权已超过六部。
后来,世宗至神宗初期,为内阁的鼎盛期。
威权已超六部,无宰相之名,却有「相权之实」,不过此时阁臣互相争夺首辅之位,间接形成党争,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最后,到神宗后期(约1570年后),内阁权力渐衰。
皇帝一面仍以内阁首辅票拟,但同时一面假手宦官居间传递奏章,令宦官渐专权。
自此以后,内阁权力渐被宦官所夺,就算内阁的首辅,也要和宦官合作,才可以较为顺利地处理政策。
如神宗时的张居正便勾结宦官冯保。
之后,皇帝多信用宦官,内阁根本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明代的内阁乃前朝所未有的组织,它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与一般的中央政府组织有别。
正因这样,故明代的内阁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变动性。
明代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缺此少彼成为常事,须视皇帝好恶而定,而大学土员额亦多寡不等。
至于内阁权力亦随皇帝宠信的程度而转变,若皇帝或信阁臣,或信宦官,或信奸臣,则内阁权力,便会因而增大或缩小。
其次,是附属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时代,内阁权力常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且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向各部及地方政下达命令时,必须透过皇帝谕旨,可见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390f926195f312b3069a579.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査学生姓名刘艳学院社会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班级113学号111632362013年12月25日1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摘要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一直实行宰相制度。
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但帝王一日万机,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内阁制度的产生历程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日录引言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3)(一)、丞相制度的废除(3)(二)、内阁制度的形成(3)二、内阁制度的发展(4)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5)(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5)(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5)参考文献(7)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一)、丞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曲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
”这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
所以,“十三年正月, 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a48af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f.png)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知识点包括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变化、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和影响、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等部分,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的详情如下:
明朝的建立
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推翻了元朝。
政治制度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为加强皇权。
②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①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职责:明成祖设立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皇帝拥有“批红”权。
③地位:秘书机构。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宰相权力过大威胁专制皇权。
历史原因:吸取元朝宰相权力过大、内乱频繁的教训。
直接原因:胡掌管着宰相的职权,骄横跋扈,独断专行。
2.影响
主动:使皇帝把皇权和相对权力结合起来,防止权臣独裁,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性:缺乏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取决于皇帝的个人素质;强化君主专制。
此外,宰相废除后,由于没有法定的辅臣,客观上有利于宦官的无序行政。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6da37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3.png)
明朝内阁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朝,明朝内阁制度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官僚制度,采用了类似于咨议国政的制度模式。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最早源于南京户科给事中王恕的建议。
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王恕的建议,设立了内阁机构。
明朝内阁制度在正统皇帝朱棣时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内阁由两名大臣分任首辅,一正一副。
首辅负责统领内阁工作,具体负责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务。
内阁之下设有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部长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决策。
此外,内阁还设有机密院、都察院和东厂等特殊机构,具体负责情报监控、政治审查等特殊事务。
内阁的成员来自士人和官僚的阶层,被视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
为了确保内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阁成员一般来说不得与皇帝有任何亲属关系。
而且,内阁成员具有相对较长的任期,以确保他们的政策能够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明朝内阁制度相比起其他朝代的朝廷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明朝内阁制度虽然设立了内阁机构,但仍然存在权臣的问题,即实质上的决策者通常是皇帝的亲信大臣,内阁的地位相对较低。
其次,内阁成员虽然在理论上应该负责决策,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比较有限,往往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实施。
再次,内阁成员的选拔和录用标准相对较高,这也是为了确保内阁的专业性和执行能力。
总体而言,明朝内阁制度是一种相对开明和较为进步的官僚制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朝廷的决策效率和运行效率,并起到了一定的稳定政治局势的作用。
然而,由于明朝内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短暂存续,也未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明朝内阁制论略
![明朝内阁制论略](https://img.taocdn.com/s3/m/13d4d2680b1c59eef9c7b401.png)
明朝内阁制论略【摘要】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丞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
不久,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建立起来,并日益发挥重大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是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政权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改革,其势必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逐渐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力图从内阁制的形成和地位、内阁与宦官以及内阁与党争这三个方面对明朝设立的内阁制度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明朝;内阁制;政治效能;皇权;宦官;党争明代政治制度一大鲜明特点就是“废丞相,设内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有感于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于是借胡惟庸案彻底废除沿袭几千年的丞相制度,不久设立内阁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制的设立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政权的一次重大调整与改革,其势必对国家政权机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显而易见,内阁制的建立给大明王朝注入了不同以往帝权时代的新因素,但也让动一发而牵全身的中国固有古代政治制度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
就明朝实际情况而言,这些矛盾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阁制的形成和地位在明朝以前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央政府政治体制一直实行的是宰相制度。
皇帝为元首,是统治阶级的总代表,宰相则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名为“领旨办事”,实则往往拥有许多独立的权力,甚至在有些时候直接威胁皇权。
在这种情况之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显然就不可避免,严重时政府的命令朝立夕改,国家政治机制无法正常运行。
古人教训若干,而离朱元璋最近的教训可能就是元朝。
在元朝统治期间,由于皇帝政治智慧和政治胆识不足造成皇权孱弱,而宰相跋扈,这给朱元璋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总结了历史上的宰相制度,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委政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加之建国后朱元璋本人对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以及开国元勋们的居功自大,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了丞相制度。
此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制度,皇权自然大为扩张,但所管政务也大为增加。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洪武17年(1384年)9月1至21日,8日之内,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件,共涉及329事。
明朝内阁制度明代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明朝内阁制度明代体制的变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7d975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1.png)
明朝内阁制度明代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中的晚期阶段。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制变革,它对于明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内阁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它对于明代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内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明朝内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的政治改革。
洪武帝是明初的开国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建立了一个相对集权的政权体制。
洪武帝在政治制度方面注重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内阁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此时的内阁仍然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并没有独立决策权。
然而,随着明代的发展,内阁制度逐渐演变成为更加独立和权力集中的机构。
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内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成祖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大了对内阁的依赖和信任。
内阁成为了处理重要政务的核心机构,实际上掌握了朝政。
二、内阁制度的组成与职责明代内阁制度的组成主要包括了首辅和宰辅两个元素。
首辅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命,是内阁的最高领导者,具有最高的决策权。
宰辅则是由首辅任命的,担任内阁的副职。
内阁下设部长,负责具体事务的办理和处理。
内阁的主要职责包括了审议政务、制定政策和建议等。
内阁通过集体讨论和决策,向皇帝提出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内阁成为了皇帝制度下的一个重要决策机构,对于明代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内阁制度的影响与改革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对于整个明代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内阁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内阁作为一个集体机构,能够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快速解决政务问题,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其次,内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明代政治的规范化。
内阁成为了解决政务问题的核心机构,政治决策的程序得到了明确。
此外,内阁的职责也得到了明确定义,使得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更加明确,避免了政务混乱和职能重叠的问题。
最后,内阁制度的发展也推动了明代文化的繁荣。
简述明代内阁制 Word 文档
![简述明代内阁制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5f928fdaef8941ea66e0506.png)
简述明朝内阁制摘要:洪武十三年, 明太祖废丞相, 罢设中书省, 国家政权分归六部。
同时, 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也在不久建立起来。
明朝内阁制度的设立,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建立、形成,发展、运作方式以及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来简要论述明朝的内阁制度。
关键词:内阁制明朝影响明代的政治制度一大特点就是“废丞相, 设内阁。
”内阁是废相以后, 皇帝处理朝政设立的一个必要机构。
同时, 内阁制度的建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重大变革, 阁臣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辅佐皇帝,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与形成中国的宰相制度,渊源久远,自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之后,辅政的宰相对以后的朝代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尽管历朝名称各异,但实际上都起到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作用,直到明代这种制度承袭未断。
明朝政权建立之前即朱元璋在与江南群雄角逐的时候,就仿元朝之制,置中书省建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综理朝廷内外政务。
到洪武元年(1368年)改相国为臣相,曾任命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为左右臣相。
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后,随着专制主义的发展和朱元璋的个人权力欲望的膨胀,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以通倭通虏谋不轨的罪名处死左承相胡惟庸,废中书省罢臣相,分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
于是洪武十五年,,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起初大学士品秩都较低,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dbc4c989eb172ded63b7fa.png)
試述明代內閣制度之由來、演變、作用、流弊及影響。
由來明初沿元制,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及其系列屬官,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
但由于丞相之上無皇太子領銜的中書令,下又無參議的文臣,故相權比元時更為膨大,對此朱元璋深表疑忌。
為確保皇權,明太祖乃在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謀反為借口,罷中書省,廢丞相及其系列屬官,將中書省的政務分別歸入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又嚴令嗣君不得再設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以達君主高度集權之目的。
可是,國事紛繁,皇帝一人,勢必無法處理,必頇有人協助,故太祖於同年九月置四輔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地位在尚書之上。
四輔官多以宿儒充任,其職掌在與君主講論治道,衡鑑人才,封駁刑法,地位雖高(正三品),但不直接處理重大政務。
四輔官雖只設置年餘,卻為明初中央政治制度新轉變之徵兆,反映君主獨裁亦需人“協贊政事”不可。
據《明太祖洪武實錄》,在洪武十四年十月,翰林院官已論決刑事,平駁諸司奏章。
其後參預機密之大學士,多出身翰林院,奠定內閣制度之根基,可見明代內閣是由翰林官發展而來。
又據《續文獻通考》:「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倣宋制」置殿閣大學士,秩五品,位在尚書、侍郎之下,其工作不過「侍左右,備顧問,不得平章軍國事」,可見太祖仍不是以大學士掌國政。
洪武朝殿閣大學士之設置,可視為明代內閣制度之創設期。
至成祖即位,《明會要》稱:「明成祖即位,特簡解縉、黃淮等入直文淵,..........謂之內閣,內閣之名由此始。
」《明史》又稱,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內閣」。
內閣乃正式確立,大學士的權位亦漸高。
演變成祖時,內閣之稱謂、體制、職責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無獨立之辦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內閣,故權力仍不大。
到後來,楊士奇、楊榮、胡廣等先後入閣,實權與地位皆有所提升。
終明之世,內閣制度的演變,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仁、宣時期內閣權勢顯著提升。
明代内阁制度
![明代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c8004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2.png)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内阁制度的诞生是源于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对政治改革的追求。
明太祖朱棣在位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
其中之一便是建立内阁制度,将权力从皇帝身上分散出去。
内阁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朝廷的决策不再是个人决策,而是通过内阁的集体讨论决定,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明代内阁制度的核心是内阁,内阁由首辅、次辅和学士组成。
首辅负责主持朝廷政务,次辅则协助首辅处理政务,而学士则负责起草奏折和对政务提出建议。
内阁的人选由皇帝任命,而它的组成和分工则根据时事的需要而灵活变动。
内阁成员的选拔注重德才兼备,他们要有政治才能、治国理政的经验和道德操守,以便更好地为朝廷的决策提供科学和合理的建议。
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朝政的决策更加集中和制度化。
内阁成员都是经过一系列选拔程序的精英人才,他们经验丰富,政治智慧超群。
内阁成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和决策,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领域研究和解决国家的大事,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
内阁制度的实行使得政府决策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朝廷政务得到了更好的协调和处理,为明代政府的宏伟事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内阁制度的实施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阁成员在解决政务问题时,不仅会侧重于时政,还会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内阁成员之间的集体讨论和互相影响,产生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氛围,积极推动了政治的进步和发展。
内阁成员还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威信,他们的形象和作为对社会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的进步和提高。
然而,明代内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内阁成员是由皇帝任命,因此存在人事任免的问题。
权臣可以通过操纵内阁成员的选拔和起用,从而影响内阁的决策和朝政的走向,这对于一个政治体制来说是有一定的弊端的。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c13b13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e.png)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是明朝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发展。
在明朝内阁制的实践过程中,它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与
缺陷。
首先,明朝内阁制的优点在于充分体现了大臣参政议政的意识,有利于政治制度的发展。
明朝内阁由“东阁大学士”和“西阁大学士”领导,辅之以六部尚书和一些辅佐官员,通过阁臣们的协商和讨论,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有效地提高了政治决策的质量和效
率。
其次,明朝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遏制权力下放的趋势。
在朝廷内部,明朝皇帝拥
有最高的权力和最终的决策权,而且内阁大学士的选拔和罢免由皇帝自己决定,所以内阁
大学士与皇帝关系密切。
通过内阁制度,皇帝可以更好地掌握政治大权,加强对朝臣的掌控。
然而,明朝内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一方面,内阁大学士的选拔往往以贵族血
统和个人背景优劣为主要参考,政治能力和治理经验则不被优先考虑。
这种选拔方式导致
了内阁中人才的匮乏,内阁制度的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明朝内阁制也存在污染附败的问题。
由于内阁大学士对皇帝的极度依赖,很容易被朝臣利用,进行权钱交易。
这些污染现
象影响了内阁制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使得内阁的讨论和结果有时候不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学生姓名刘艳
学院社会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
班级 113
学号 ******** 2013年12月25日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摘要
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 一直实行宰相制度。
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但帝王一日万机, 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 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内阁制度的产生历程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
目录
引言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3)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3)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3)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4)
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5)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5)
(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 (5)
参考文献 (7)
引言
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
”这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
所以,“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
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
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明会要》记载: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明史》曰: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内阁。
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阁只是避宰相之名而已,却“行宰相之实”。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内阁职权的改变源自于明仁宗和明宣宗的前后改进。
明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明仁宗依靠着内阁诸位大臣的支持,如履薄冰走上帝位,因此对内阁大臣倚重有加,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
正统、正德年间,是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这一时期,内阁人员的地位差异越来越明显,内阁的威望与权力超过六部,但是内阁的实际作用却一度下降。
正统二年正月,“太后御便殿,召英国公张辅。
内阁杨士奇、杨荣、杨博、尚书胡潆入朝。
……因顾上曰:此五臣先朝所简,贻皇帝,有行必与之计,非五臣所赞成者,不可行也”。
因此,英宗改元初政,就是“委政内阁”,“三杨当轴”。
了。
三杨之间,相距差别并不大,但是到了后来,嘉靖时期,阁臣中首辅、次辅、群辅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但是这一时期内阁的威望虽然很高,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
关文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有三个原因:第一,后继阁臣大都平庸或奸刻,这自然影响阁权的发挥;第二,受”土木之变“后局势的影响;第三,受宦官专权的制约。
并且认为宦官专权是这一时期阁权剥落的重要原因。
嘉靖、万历时期,是内阁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阁臣不仅“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而且出现很多如严嵩、夏言等赫赫有名的首辅,他们虽无宰相职权,但是却行使着宰相的权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这一时期内阁人员为了争得首辅之位,也是勾心斗角、朋党林立,并且与宦官相勾结。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的职责发挥的最充分。
武宗后期,废除宦官刘瑾专权,嘉靖时,“归政内阁”。
经过了张
璁、夏言、严嵩、徐阶这些人的争夺和努力,到了万历张居正的时候,内阁制度可谓是达到鼎盛。
他在位十六年,与宦官冯保为伴,力图改革,“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他所受到的待遇更是非同一般,张居正父亲死后,皇帝采取“夺情”手段挽留他,在张居正回家葬父的时候,“帝及两宫赐赉慰谕有加礼,遣司礼太监张宏供张饯郊外,百僚班送。
所过地,有司节厨传,治道路。
”,“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驱。
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
故事,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
过南阳,唐王亦如之。
抵郊外,诏遣司礼太监何进宴劳,两宫亦各遣大珰李琦、李用宣谕,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百僚复班迎。
”张居正所受的待遇不仅说明了他声名显赫,而且反应了明朝内阁首辅发展的巅峰之势,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他在位时的贡献也很大,但是不幸的,他“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小皇帝的性情使得张居正死后又累及家族。
之后,明朝内阁制度便步入了下坡路。
明朝后期,内则宦官专权,外则危机四伏,使得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也结束了内阁制度的命运。
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 明朝内阁制度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
内阁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
虽然后来在入值阁臣中出现了权力很大, 与历代丞相颇为相似的内阁首辅, 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毕竟还是不同的。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然而事实上,明朝真正意义上成功独裁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
其后继的皇帝大多荒诞无为,谈不上独裁与专制,但是有内阁撑着,政府的各项工作仍能正常进行。
(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
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
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权的限制,权力
由皇帝授予,而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碌碌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再至张居正之循名责实,积极有为,却不免被目为越权专政,非议四起,死后更落得削爵抄家的下场。
继之为政者,惩居正之败,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唯取媚皇帝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政治遂因循积弊,日甚一日。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黄仁宇,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
[3]娄曾泉、颜章炮.明朝史话[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史论丛(一).第 213 页(17).
[5]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张居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