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作者:周玲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7期
【摘要】稷下学宫是封建社会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所独创的官私合作办学的模式,提倡学术自由,鼓励辩驳、争鸣,规范管理,强调人才流动自由,尊师重道等特色,对后世的官学和私学的办理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即使在当代高校的办理过程中,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稷下学宫特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门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待遇优厚的大学宫—稷下学宫。几乎所有的贤士能人都曾聚集于此,他们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广招弟子、聚众讲学,前后历时百余年之久。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战场,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所大学,也是当时文化、教育、学术的中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奠定了中华学术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稷下学宫概况
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稷下学宫”在当时具有多重功能,在历史上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堪称战国时期的社会科学院。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
稷下学宫还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具有各派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用等多方面的特点,其中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到过稷下的不少学者和学派因此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总之,稷下学宫不仅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进入全盛时期,使齐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带动战国文化进入黄金时代。可以说,稷下学宫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
(一)官私联手,合力办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动荡的状态。教育的权利被紧紧控制在奴隶主阶级手中,除了官府办学以外,不允许民间办学,教师必须由政府的官员来担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成熟,经济上的变化引起了思想、科学、文化上的一系列反应。“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局面随着学术下移逐渐被“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取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独霸的局面,养士之风盛行,“养士而强,士多则霸”成为各国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的共识,招纳有识有才之士而礼待之蔚然成风。齐国迫切需要网罗天下的人才,并且能迅速培养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新一代人才,稷下学宫因此应运而生,这也决定了学宫的官办性质。
齐国的统治者不仅出钱修建了学宫,而政治上给前来学宫的学者们以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从办学的主体上看,稷下学宫属于官办的性质。但是,从稷下学宫具体的管理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看,稷下学宫又颇具私学的性质。私学作为民间办学形式,它是相对官学而言的。私学不隶属于政府机关部门,因而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由此可见,稷下学宫是由政府出资办学,但在学校的具体管理中却相对比较宽松,通常由私家学者来出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兼具着官学和私学的特点。
(二)学术自由,鼓励争鸣、辩驳
稷下学宫创办的目的就是要招揽天下的英才聚集到齐国,为齐国经济上的腾飞、政治上的霸业出谋献策。在稷下学宫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上都有展现的机会。由于允许学术上的自由发挥,使得各派学者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学派,维护自己的生存,争取社会的肯定,说服齐王采纳自己的意见,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荀子就曾说过:“余岂好辩哉,不得己耳。”说明在学宫里,辩论已经成为学派生存的重要手段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争鸣和辩驳,稷下学宫还实行“期会”制度。“期会”定期举办(目前已无可考证多久举办一次“期会”),演讲和辩论是“期会”的主要形式,全体师生和四方游士都可自由参加。教师可作主讲,或提出重大课题,大家相互辩论,或相互问难,再进行讨论。
稷下学宫自由争鸣的风气促进了各学派之间的交流,诸子百家在争鸣中,互相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理论,争鸣还起到了去粗取精的作用。那些没有学术水平的人,自然不敢参加争鸣与辩驳,也就不可能在学宫中长存,保证了在学宫中的都是真正有才华的人,而不存在像东郭先生之流的混饭吃的人。
(三)管理规范,来去自由
稷下学宫的管理虽然松散,但却是比较规范的,并且随着稷下学宫办学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章制度。稷下学宫制定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学生守则—《管子·弟子职》,大到师生关系、教学管理,小到日常的起居饮食、坐立规范等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范的管理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的繁荣。学生到了稷下学宫以后,不被限制跟从哪个先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老师,并且还可以多次选择,弃旧从新,打破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门派之见。这种自由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使许多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来去自由的管理方式使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中既互相批评,又互相吸收,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学派之间的融合。
三、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一)公私合力办学的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当前,我们要促进高等学校的繁荣发展,就必须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尊重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既然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不可避免,那么高等学校也必须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干预。但是政府的管理必须从宏观角度上进行,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方式调节高等学校的发展,例如增加补助冷门专业的资金,扶持冷门专业发展,加大拨款力度补助偏远地区的高校,缩短高等学校之间的差距等;继续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高等学校的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高等教育的标准等等。而且,政府要进一步放权,将招生、教学组织、教师管理、课程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权利还给高校。
当然,对于拥有高度办学自主权的高等学校来说,也要面向社会,不能局限于学术的小圈子,就学术研究学术,应努力将学术研究与为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起来,同时要自觉接受政府和人民的监督,依法办学。
(二)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的办学思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学术自由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从事学术活动过程中所享有的不受外界无谓干扰的一种自由和权利。追求学术自由,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努力方向。在这方面稷下学宫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