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下载)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
1引言二沉池是污水处理厂重要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泥水分离、污泥浓缩,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回流、排泥和除磷等功能。
常用的有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3种类型的沉淀池,其中辐流式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厂应用较为广泛。
根据进出水布置方式的不同,辐流式沉淀池可分为中进周出式、周进中出式、周进周出式[1],辐流式沉淀池的集水方式主要有内置单侧堰、外置单侧堰和内置双侧堰3种[2]。
研究表明,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进出水形式及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3],且在较高回流比的情况下,容积利用率较高,活性污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4],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
双出水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这一兼具各种优势的二沉池越来越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2工程概况2.1用地条件湖光污水处理厂位于湛江市麻章区288省道西侧。
设计近期规模2.5×104m 3/d ,远期规模5.0×104m 3/d 。
根据区域整体规划,该污水处理厂总体用地59976m 2,用地呈现狭长形,东西向最大宽度约160m ,南北向最大长度约488m ,良丰溪从用地南侧横穿而过,厂区实际使用面积仅51916m 2。
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8—2022),5.0×104m 3/d 污水厂建设用地指标应为约1.55m 2/(m 3·d )。
本工程实际仅为1.20m 2/(m 3·d ),实际用地仅为建设标准的77%,用地较为紧张。
2.2进、出水水质根据《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修订本)》(2017—2020年),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DB 44/26—200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级标准及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厂污染物【作者简介】翟林(1990~),男,陕西富平人,工程师,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研究。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Key Points of Process Design of Double Side-Weir Inlet and OutletCircular Secondary Clarifier翟林,罗肖肖(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80)ZHAI Lin,LUO Xiao-xiao(Guangdong Metallurgi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080,China)【摘要】湖光污水处理厂为湛江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之一,设计近期规模2.5×104m 3/d ,远期规模5.0×104m 3/d ,采用AAO+AO/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深度处理工艺。
周进周出二沉池系统技术说明(招标专用模板一)
周进周出二沉池系统技术说明一、招标设备清单A.二沉池采用周进周出,包含布水系统,集水系统,刮吸泥系统等整体设备设计、制造、供货、指导安装、检验的技术要求。
(详见设备总清单)B.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清单和条款中所列设备及安装附件、专用工具、备品备件、供货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工厂试验、交付、现场安装指导及调试、试运行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提供设备技术文件、图纸资料、对运行人员进行维护技术培训C.中心传动单管吸泥机主要由工作桥、中心竖架、转笼、刮泥架、集泥筒、吸泥管、进水槽撇渣板、撇渣机构、传动机构、吸泥架、配重块、排渣斗、刮泥板等部件组成二技术要求承包人应具有丰富计算和调试经验,应提供近10年不少于3个成功运行2年以上的周进周出二沉池业绩。
1、主要技术参数2、一般技术要求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在5年以上。
整机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
3、主要结构⑴工作桥由钢板折成“L”形梁,上铺走道,并配有不锈钢栏杆,横跨于池边及中心传动装置的顶盖上。
工作桥与池边的固定端设有伸缩装置。
⑵中心支柱由不锈钢板卷成筒形,两端设安装法兰,下端与池底预埋螺栓紧固,上端安装中心传动装置。
中心传动装置由电机、减速机、扭矩限制器、齿轮箱及置于齿轮箱中的小齿轮和内啮合式的回转支承组成。
⑶中心竖架套在中心支座外,上端与中心传动装置的转动圈相连,在传动装置的驱动下作旋转运动。
竖架由型钢焊接成为方形框架结构。
⑷刮泥架与吸泥架通过铰支销轴分别铰接于中心竖架的两侧,上部设斜拉杆,是两臂悬挂并保持平衡,调节拉杆的长度可以改变刮臂的悬挂角度使与池底相平行,刮臂由角钢焊接而成,端面呈三角形,刚性大,稳定性好。
考虑运输方便,刮臂分两段制作,接头部分用螺栓连接。
⑸集泥缸套在中心支座上悬吊于中心竖架的下部,上部与中心支座密封,下部与在池底安装的密封圈配合,并用耐酸碱橡胶制成特殊的端面,作滑动密封,其密度可靠,使用寿命长,可确保集泥缸内外的泥水不发生短路现象。
集泥缸由钢板卷制而成。
二沉池设计
二沉池设计允许最大污泥体积进流量Qsv:(L/㎡·h)500SVI(mL/g)130表面负荷q:清水区h1(m):0.5最大回流比R:1分离区h2(m): 1.64761611浓缩时间tE(h):2池边水深(m):设计流量Q(m 3/h):42曝气池X(g/L) 4.5二沉池表面负荷(m 3/㎡·h):0.69SVI(mL/g)130日处理量(m3/d):1000校核固体负荷G:148.0496921沉淀时间t(h):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m)1.38污泥斗上部直径D1(m): 1.5污泥斗底部直径D2(m):1污泥斗容积V1(m3):0.5381987圆锥体上部直径D:8.8圆锥体高度(m):0.1825圆锥体体积V2(m3):4.435884542竖直段污泥部分高度(m): 2.06382421污泥区高度h4(m):2.679336914设超高高度h1(m):0.2缓冲层高度h3(m):0.5沉淀池总高度H(m):(h1+h2+h3+h4)4.75933691时流量(m 3/s):0.01166667中心进水导流筒流速取值0.6-1.0m/s,本次取值0.6,则导流筒直径D:0.222575798中心进水导流筒B(m)0.1H(m)0.3稳流筒流速控制(m/s):0.025稳流筒内水流面积㎡:0.933333333二沉池有效沉淀区面积A:59.66二沉池实际表面负荷q:0.703989273验算二沉池固体负荷G:152.061683崔玉川详细计算法(中进周出计算得出二沉池各部分尺寸结论:正常值120-160kg/㎡·d;回流比在60%-120%之间符合要求;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表面负荷计算(周雹计算法)0.68池深计算(周雹计算法)3.91。
二沉池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绪论一、水资源----------------------------------------------------------------------------2二、设计背景--------------------------------------------------------------------------2三、水污染处理技术发展状况-------------------------------------------------------3四、设计意义和目的-----------------------------------------------------------------5五、设计内容-------------------------------------------------------------------------6六、设计要求-------------------------------------------------------------------------6 第二章设计参数选择-------------------------------------------------------------------------6第三章工艺计算一、主要尺寸计算-------------------------------------------------------------------7二、进水系统计算-----------------------------------------------------------------10三、出水部分计算-----------------------------------------------------------------11四、排泥部分计算----------------------------------------------------------------14五、设计工艺分析及讨论---------------------------------------------------------15六、设计感想------------------------------------------------------------------------17第一章绪论一、水资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边进(出)水型二沉池的设计才振刚众所周知,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控制,直接排入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很低,长年徘徊在10%以下,一些城市的水环境已经恶化,修建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迫在眉睫。
在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性污泥法,而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构筑物之一。
下面,我结合实际工程,就二沉池的选型、计算探讨如下:一、适用条件沉淀池主要是去除悬浮于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
初次沉淀池主要是对污水中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而二次沉淀池是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比重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一般来说,二次沉淀池多采用竖流式和辐流式,前者比较适用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后者则适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二、不同类型二沉池设计、运行参数比较一般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原污水从池中心进入,在池周边出流,进口处流速很大,程紊流现象,影响了沉淀池的分离效果。
而周边进水型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原污水从池周边流向池中心,澄清水则从池中心返回到池周边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
原污水流入位于池周边的进水槽中,在进水槽底部设有进水孔,再从进水孔均匀地进入池内进行悬浮颗粒的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效率。
根据国外资料介绍,这种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比一般辐流式沉淀池要高出一倍。
沉淀池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水力负荷来计算有效面积,用固体负荷做较核,在二沉池中尤为重要。
根据国外资料,国外所采用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最大为2.72m3/(m2.h),最小为1.0m3/(m2.h),而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所采用的水力负荷值,最大为1.19m3/(m2.h),最小为0.73m3/(m2.h),由此可以看出,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水利负荷要比普通型二沉池水力负荷平均高出1.72倍。
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说明
一 辐流式二沉池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圆形为多,也有方形的。
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
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
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
为了刮泥机的排泥要求,辐流式沉淀池的池底坡度平缓。
辐流式沉淀池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过程中沉淀池的理想配套设备适用于一沉池或二沉池,主要功能是为去除沉淀池中沉淀的污泥以及水面表层的漂浮物。
一般适用于大中池径沉淀池。
周边传动,传动力矩大,而且相对节能;中心支座与旋转桁架以铰接的形式连接,刮泥时产生的扭矩作用于中心支座时即转化为中心旋转轴承的圆周摩擦力,因而受力条件较好;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对水体的搅动力小,有利于污泥的去除。
二 作图说明同样是一个剖面图和一个带有尺寸的图。
带尺寸的图是从课本上拍的,就标上尺寸吧。
剖面图是在网上搜的,大概类似就好。
三 设计参数池型采用辐流沉淀池,其设计参数如下:日平均处理水量d m Q /150003= 设计人口为5万,拟设计一座,远期增加一座。
氧化沟混合液浓度为3000mg/L ,回流污泥浓度为Cu=10000mg/L ,回流比R=100%。
表面负荷取值范围为0.6-1.0)(h m m 23/,取为0.8)(h m m 23/, 则沉淀部分水面面积:2'6.3908.0224/15000m nqQ F =⨯==2)实际水面面积:22226.415423142.34m D F =⨯==π 3)实际表面负荷:)/(75.026.415224/1500023'h m m nF Q q ⋅=⨯==4)单池设计流量:h m n Q Q /5.312224/1500020=== 5)校核堰口负荷:DQ q π6.320'1⨯==23142.36.325.312⨯⨯⨯ =)/(7.1)/(60.0m s L m s L ⋅<⋅ 校核固体负荷:FN Q R q W 24)1(0'2⨯+= =26.4152435.312)11(⨯⨯⨯+ =)/(150)/(36.10822d m kg d m kg ⋅<⋅6)澄清区高度:设沉淀时间h t 0.4=,(取值范围为2.0-5.0)则有:m F t Q h 01.326.4150.45.3120'2=⨯== (有效水深) 径深比:64.701.323'2==h D ,处于6-12之间,合设计要求。
(完整word版)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nqQ F =式中: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h) 23333.31111.1m 2 1.5Q F nq ===⨯ (2)池子直径.137.62m D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表8 35-ZBG 性能参数(3)实际水面面积222m 67.10744374=⨯=='ππD F实际负荷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Q q n D ππ⨯==∙=∙⨯⨯()() (4)沉淀区有效水深qt h =2式中: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21.63.0m 4.8mh q t ==⨯= (5)校核径深比2377.74.8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333333.3'3m 4999.95m 2Q V t n ==⨯=(7)沉淀区的容积 n S N T V 1000=式中: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n —沉淀池座数,2=n430.8251028.3m 10001000224S N T V n ⨯⨯⨯===⨯⨯(8)污泥斗的容积设 60a m 1m 221===,,r r ,则m 73.160tan 12a tan )(215=⨯-=-= )(r r h ,取1.7m 。
周进周出式辐流式二次沉淀池的三维数值模拟
本章构建了周进周出式辐流式二次沉淀池数值模 拟所需要采用的几何模型,然后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 网格划分。之后模拟计算了当入流速度为0. 03m/ s 时,周进周出式絮团粒径分布场。分析研究了同时考 虑絮凝作用,浓度差异对絮凝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得
池内的污泥絮团的粒径分布,设定进水流速为0. 出结论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会形成大环形的
: [ ] tal theories a fractal rectilinear approach J . Water
, , (): Research 2000 34 7 1987 - 2000.
[] , 3 LUO H. Coalescence breakup and liquid circulation in bub
[5]龙腾锐. 排水工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1.
[6]建筑给水排水常用资料备查手册[M].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11.
[] , 7 WELLS S A LALIBERTE D. Winter temperature gradi
[ ] ents in circular clarifiers J . Water Environment Re
继续增长了,从80min 后开始,中等颗粒所占体积分 数持续降低[6],而大颗粒絮团的体积分数却持续增 大。150min 时,池内大部分大颗粒粒径絮团,只有 少部分为小颗粒和中等粒径的絮团。产生这种现象的 原因可能是:污水从沉淀池的周边流入,然后流入池 底,沿着池底向中心流动,遇到反方向力后折回,再 从出口流出,池子周边水流方向向上,出水水流的流 速比较缓慢,池子底部水流的方向与池底底流的方向 和刮泥机运行方向一致,这些条件都对絮凝有利[7]。
二沉池说明书
4二沉池4.1选型沉淀池主要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流式,平流式的沉淀效果较好,出水较稳定,且对悬浮物含量多与少都适应,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占地面积大。
竖流式占地面积较小,其中心管的配水范围小,不易均匀,故不适用于大水量的污水处理,而且由于泥斗的下底宽和斜壁的倾角有限制,会导致它所需的泥斗过深。
斜流式的虽然沉淀效果最好,但是由于污泥有粘附性,且斜流式沉淀池没有刮泥的装置,所以容易堵塞,一般用在给水处理中。
辐流式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也较简单,但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
辐流式二沉池根据进出水有三种:中心进水周围出水、周围进水中心出水、周围进水周围出水。
就理论来说,周进周出由于停留时间是其余两种的两倍,所以效果最好,但是要达到水流分层的效果非常困难。
中进周出的过水面积比周进中出的小,所以污泥的沉淀效果比较好。
经过比较,本设计决定选用中心进水周围出水的辐流式二沉池。
4.2设计计算 4.2.1回流比设计流量Q=3×104m 3/d ,氧化沟中污泥浓度 X=3500mg/L ,f=0.8,r=1d -1,则X v =0.8×X=2800ml/L,考虑最不利时,SVI=150ml/g二沉池回流污泥浓度:Xr=106/(SVI*r)=106/(150×1)=6666.67mg/L 设有两个二沉池,则每个池子的流量Q=Q ’/2=30000/2=15000m 3/d 回流污泥流量Qr :Qr*Xr=(Q+Qr )*X Qr=16578.9m 3/d 回流比 R=Qr/Q=16578.9/15000=110%4.2.2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取q=1.3m 3/m 2hQmax=Q(1+R)=15000×(1+1.1)=31500m 3/d=1312.5m 3/d=0.3646m 3/sA= Qmax/q=1312.5/1.3=1009.6m24.2.3沉淀池直径m A D 86.356.100944=∏⨯=∏=,取40m吸泥机选型:ZBXH-40,线速度2-3m/min,刮泥板0.3m,池底倾角0° 4.2.4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取参数停留时间t=2.7h h 2=q*t=1.3*2.7=3.51m 校核径深比:1239.1151.3402<==h D ,符合要求4.2.5沉淀池高度超高h 1=0.3m,沉淀池部分有效水深 h 2=3.51m,缓冲层 h 3=0.3+0.3=0.6m,圆锥、泥斗高度均为零。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版
2.5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2.5.1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二沉池面积FQ maxF 二 --- n q 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0.6m 3/(m 2 • h)故 F 二至0 4 1 67m 2 0.6池子直径D :2.5.2校核固体负荷GG 24 1 R Q max X-F 故 G=24 1 :0% 250 3 64.79kg/(m 2 d) <150kg/(m 2 • d)满足要求2.5.3高度计算(1) 沉淀区高度h 2‘停留时间t 取2.5h ,故h 2^Qm ^l 1.5mF (2) 污泥区高度h 2‘‘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h ,'_2T £1 + R)Q max X 2 勺"1+0.5F 250沃3 _、0 45m2 X X r F3 9 416.7(3) 池边水深h 2h 2 =h2「h 2'「0.3=2.25m (式中0.3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4) 污泥斗高度:23.03m ,取 D=24m污泥斗上直径D i =2.3m ,下直径D 2=1.3m ,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故污泥斗高度h 4为:(D1 D2)h 4 tan 55 : 0.71m4 2 2 (5)池总高H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0.01,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 端的高差h 3为:丝空 0.01: 0.11m2 取超高为0.5m ,所以池总高H :H = 0.5 h 2 h 3 h 4 = 3.57m2.5.4出、入流槽设计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 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 V=0.3m/s.设计流量为Q s =0.07m 3/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 H 。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式中: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h) (2)池子直径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表8 35-ZBG 性能参数(3)实际水面面积实际负荷(4)沉淀区有效水深式中: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5)校核径深比2377.74.8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7)沉淀区的容积式中: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n —沉淀池座数,2=n(8)污泥斗的容积设 60a m 1m 221===,,r r ,则m 73.160tan 12a tan )(215=⨯-=-= )(r r h ,取1.7m 。
(9)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设坡度05.0=im 83.005.0)25.18()(4=⨯-=⨯-=i r R h ,取0.8m(10)污泥总容积321m 58.33328268.12=+=+=V V V >12.68m 3(11)沉淀池总高度式中:1h —沉淀池超高,m ,为0.5m ;3h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m ,为0.5m ;5h —沉淀池泥斗高度,m ,为1.7m(12)沉淀池池边高H’H’=h 1+h 2+h 3则:H’=h 1+h 2+h 3=0.5+4.8+0.5=5.8m4.5.5进出水设计(1)进水管的计算式中:max 21Q ——进水管设计最大流量,0.61m 3/s ; v ——进水管水流速度,取为1.2 m/s ;(2)二沉池集配水井设计二沉池的采用配水井进行配水,分别往两座沉淀池均匀进水。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nqQ F =式中: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h) 23333.31111.1m 2 1.5Q F nq ===⨯ (2)池子直径441111.137.62m FD ππ⨯===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表8 35-ZBG 性能参数(12)沉淀池池边高H’H’=h 1+h 2+h 3则:H’=h 1+h 2+h 3=0.5+4.8+0.5=5.8m4.5.5进出水设计(1)进水管的计算v Q D πmax 1214⨯=式中:max 21Q ——进水管设计最大流量,0.61m 3/s ; v ——进水管水流速度,取为1.2 m/s ;m 8.02.161.04214max 1=⨯⨯=⨯=ππv Q D (2)二沉池集配水井设计二沉池的采用配水井进行配水,分别往两座沉淀池均匀进水。
①配水井中心管径1max 14v Q D π=式中: 1v —中心管内污水流速,/m s ,s v /m 6.01≥,取 0.6m/s ;max Q —集配水井的设计流量,m 3/s ,=max Q 1.219 m 3/sm 6.1m 6.0219.1441max 1=⨯⨯==ππv Q D ②配水井的直径212max 24D v Q D +=π 式中: 2v —配水井内污水流速,/m s ,s v /m 4.0~2.02=,取 0.2m/s ;max Q —集配水井的设计流量,m 3/s ,=max Q 1.219 m 3/sm 2.36.12.0219.1442212max 2=+⨯⨯=+=ππD v Q D ③集水井的直径 223max 34D v Q D +=π 式中: 3v —集水井内污水流速,m/s ,s v /m 4.0~2.03=,取0.3m/sm 9.32.33.0219.1442223max 3=+⨯⨯=+=ππD v Q D ,本设计中取4.0m 。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二沉池面积Fq n Q F ⋅=max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m 2·h)·故 27.4166.0250m F ≈=池子直径D : m FD 03.234≈=π,取D=24m校核固体负荷G()F XQ R G ⋅⋅+⨯=max 124故 ())/(79.647.4163250%501242d m kg G ⋅≈⨯⨯+⨯=<150kg/(m 2·d)满足要求高度计算(1)沉淀区高度h 2’《停留时间t 取,故m F tQ h 5.1'max 2≈⋅=(2)污泥区高度h 2’’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m F X X X QR T h r 45.07.4169332505.011212''max 2≈⨯+⨯⨯+⨯⨯=⋅+⋅⋅+⋅⨯=(3)池边水深h 2m h h h 25.23.0'''222=++=(式中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4)污泥斗高度、污泥斗上直径D 1=,下直径D 2=,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故污泥斗高度h 4为:m 71.055tan 22214≈︒⋅⎪⎭⎫ ⎝⎛-=D D h (5)池总高H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端的高差h 3为:m h 11.001.023.2243≈⨯-=取超高为,所以池总高H : m h h h H 57.35.0432=+++=!出、入流槽设计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V=s.设计流量为Q s =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H 0,并且设槽宽与水深相同,则m VQ H B s 48.000≈==,取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故渠道总宽度为。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知识学习)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内壁和++b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最新整理)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停留时间2.5~3h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nqQ F =式中:—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Q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池数(个)—n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h)q 23333.31111.1m 2 1.5Q F nq ===⨯(2)池子直径37.62mD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m 37=D 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37-ZBG 表8 性能参数35-ZBG 规格型号池 径周边线速电机功率压缩空气生产厂家D(m)(m/min )(kW )压力(MPa )37-ZBG 371.60 1.52⨯75扬州天雨给水排水有限公司(3)实际水面面积222m 67.10744374=⨯=='ππD F 实际负荷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Q q n D ππ⨯==∙=∙⨯⨯()()(4)沉淀区有效水深qt h =2式中:—沉淀区有效水深,m ;2h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t 2 1.6 3.0m 4.8mh qt ==⨯=(5)校核径深比,在6—12内,符合要求2377.74.8D h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333333.3'3m 4999.95m 2Q V t n ==⨯=(7)沉淀区的容积n SNT V 1000=式中:—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0.8 L/(人·d )S =S—设计当量人口数,25万N =N—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T h 2=T —沉淀池座数,n 2=n 430.8251028.3m 10001000224SNT V n ⨯⨯⨯===⨯⨯(8)污泥斗的容积设,则60a m 1m 221===,,r r ,取1.7m 。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表面负荷 2.5m3/(m2·h);
(5) 沉淀时间1~1.5h;
(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
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
≤
(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
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6 结束语
(1) 本次设计采用了4个直径为25m的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4个池子并用符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原则,即便其中个别出现故障,工作进度也不会停滞。
(2) 本次设计采用了环形平底配水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3) 本次设计采用了单环形集水槽出水,池周边设一个,池周边集水槽为内单侧进水。
(4) 出水管设置了1条,均沿池径分布。
池周边集水槽的出水管口设在池壁上,管道水平延伸。
(5) 本次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刮泥机的尺寸和构造,因为二沉池建成后,可依照池体结构现行制造适应匹配的刮泥机。
(6) 由于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故设计中采用300mm的管道进行排泥。
参考文献
[1] W .H .Boyle .Improved Secondary Clarifier Peripheral vs Center Effluent[J],Water & Sewage Works, 1976(10):90~94
[2] 金儒霖,刘金星.二沉池动力学研究分析法[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3):313~320
[3] 张有威,罗振海.关于周边进水沉淀池的研究[J].周边进水沉淀池鉴定会文件,1982(11):6~13
[4] 章北平.向心流二次沉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异重流混合型射流曝气系统研究之五,1984(2):201~217
[5] 刘清江.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二沉池配水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03
[6] 杨文敏.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J]. 陕西气象, 1997(2):46
[7]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95
[8] 余英影.新型重力沉淀技术浅述[A].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0
[9] 王华生,刘祖文.沉淀池的研究工艺及其发展趋势[J]. 铜业工程,2004,(l):54~56
[10] 张自杰.排水工程(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70
[11] 许保玖. 给水处理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220
[12] 高廷耀,顾国维.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40
[13] 晋日亚,胡双启.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29~36
[14] Tom Bajcar,Leon Gosar,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for urban wastewater[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10 (49): 425~433
[15] 王宝贞.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4~38
[16] 张大群.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7~55
[17] 黄海宇,雷恒毅. 谈城镇污水处理厂辐流式二沉池形式[J]. 广东科技,2009,208(3):1~ 4
[18] 郑铭. 环保设备[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4~38
[19] 周国成. 关于污水处理中二沉池的探讨[J]. 给水排水,1993(7):17~21
[20] 严宜怀. 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槽理论分析及设计计算[J],给水排水,1993(7):9~13
[21] 熊国立. 周边进水沉淀池配水槽的水力设计[J] .给水排水,1993(7):9~13
[22] 叶鼎.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6):5l~53
[23] 龙腾锐,张智.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渠的计算[J].中国给水排水,1994 (3):34~35
[24] 才振刚.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广东科技,2009:11~17
[25] 罗维,项立新.周边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10):39~41
[26] 王秀朵.关于辐流式二沉池设计的探讨[J]. 天津市政工程,1992(3):35-38
[27] 张卫东,程赟林.辐流式二沉池集水槽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6(2):61~63
[28] 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90~392
[29] Krebs P ,Vischer D ,Gujer W .Inlet structure design for final clarifi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995,121(3): 555~564
[30] Ji Z et al . A dynamic solids inventory mode for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 [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eh.1996,68(3):329~337
[31] 丛丽,杨艳铃,李圭白. 浑水异重流与沉淀设备选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1): 1558~1560
致谢
大学四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已慢慢地从指缝中溜走,在我们都还来不及回味其中美好的时候,她只留给了我们那稍纵即逝的背影。
仿佛这最后的毕业设计是我们最后的战役一样,我们满怀着激情,等待着最后的号角声起。
本文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杨老师那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求实负责的工作作风都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从杨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丰富的学养、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此,谨向杨晓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大学这四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尽情徜徉,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同仁们和老师们,是你们,让我变得不再孤军奋战,是你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感谢你们!
最后由衷的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