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

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

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

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

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

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

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

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

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

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

静穆与适意——探究陶渊明《饮酒(其五)》之意蕴

静穆与适意——探究陶渊明《饮酒(其五)》之意蕴

722019.04(中)瞭望Liaowang静穆与适意——探究陶渊明《饮酒(其五)》之意蕴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徐金金[摘 要]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他弃官归隐后写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归隐后的闲适,格调比较高。

本诗的学习,先是课前预习,学生质疑;课堂上教师引导释疑解析,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深层探究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饮酒(其五)》 意蕴一、课堂实录(一)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下面老师把同学们课前预习的问题展示出来。

(课件PPT 投影)(二)问题展示1.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却没有车马的喧嚣?2.“人境”和“地自偏”是不是矛盾?3.“悠然见南山”的“见”是不是换成“望”更贴切?4.“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5.诗人为什么会“忘言”?(三)问题探究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疑问,老师选择了这些同学的问题投影出来。

其他同学的问题和他们差不多,看来大家很默契。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你的理解?生1:可能是诗人隐居的地方有人但是人不多,所以没有车马的喧嚣。

生2:“人境”是指人来人往的环境,“车马喧”是马车的声音。

诗人居住的地方人来人往,但是没有车马。

师:那么,在东晋,什么样的人会乘坐车马?生2:是达官贵人。

师:很好,那你可以重新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吗?生2:诗人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嘈杂环境中,但是他不与达官贵人交往。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很了不起,解决了这个疑问。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没关系,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我们来探讨一下。

生3:人来人往的环境却偏僻,看似矛盾,实际上还要结合前面的“心远”两个字。

是因为诗人的心境远离了世俗,所以自然就觉得偏远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还能联系一句话的字里行间来推敲,非常棒!师:好,我们看这首诗写景的句子,很美的景,我们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师:有同学质疑了,“见”能不能改成“望”?你们怎么看?生4:不能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崇尚自然: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对自
然界的景物、生物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描写能力。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抒发情感: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抒发他内心
的愉悦、忧愁、伤痛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情并对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3.崇好数风:陶渊明的作品中多以读懂儿时故事、塑造儿童形
象为主题,表达了对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追求。

他认为守正道、修身行善、发扬传统美德是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语言简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只
用极少的字句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简练的句式和精确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寓意深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个别的
人物形象来表达更含蓄和深层次的寓意,通常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议论。

他的作品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含蓄隐喻,通过一种意蕴特殊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艺术特征使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最新)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最新)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马勇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

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

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

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1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

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涵义摘要: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实在的,所以他的笔下除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鸟,其余衍射出所有的鸟飞翔的形象,实在又具体。

人们觉得其形象飞行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没有从外部而来的陌生感到不适。

读他的诗,自然也可以把握诗人脉搏的节奏。

关键词:飞鸟意象诗歌一、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在晋朝宋代改朝换代之际,这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那时候生活的反映。

东晋建立后的数十年间,诗坛一直是以玄言为主,正是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只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卸职回家,在这之前,陶渊明对隐居的生活其实是有顾虑的,他想当官,但又讨厌这样浑浊的世界,他想归隐,又想在政治上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终于在最后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彻底归隐了,在后来的诗歌上虽然有表现任职想法的,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隐居生活的劝诫和对田园生活以及自己农务生活的描写,可以说,前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了从“伪我”到返璞归真的“真我”的过程。

[1]陶渊明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古朴的风格而且进入了更加纯熟的境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成功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

鸟是古典诗歌意象群中的一个,其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累渐渐丰满起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的鸟代表了对爱情的理性追求。

“鸳鸯在梁,憩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中的鸟儿是宁静的,烘托出对长者真心的祝福。

《楚辞》中也有鸟的意象,但已经比《诗经》中的运用技高一筹,与作者的心融得更近,更接近于一种“有我之境”。

[2]屈原中鸟的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象,是来表现自己的个人诚信操守的,如“香草”和“恶草”的对比,《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皆然”一句,也是用山鹰和家雀胸襟的对比来突出作者自己的高洁之性,这些绝对是超出《诗经》的。

陶渊明诗鸟意象的艺术特色分析

陶渊明诗鸟意象的艺术特色分析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解读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追求隐逸的田园生活,所创诗歌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利用一些意象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有多次提及“鸟”这一意象,陶渊明前期为官时期,诗歌中“鸟”有飞之意,寓意大鹏展翅、奋力飞翔,通过飞鸟意象展现了其建功立业的渴望与雄心壮志。

随着其对官场和自身性格的认识,诗歌中“鸟”意象有“牢笼之囚”含义,渴望获得自由生活。

最后,在其归隐田园后,用鸟意象表明自身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陶渊明诗作中鸟意象艺术性(一)意象生成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状况和心境,并寄托身心的情感。

陶渊明向往安宁、纯朴的生活,其诗中多数表达了这种想法,并将其志向寄托于意象中,而“鸟”作为其诗中多次使用的意象,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飞鸟,可使人产生一种田园宁静感受,同时由于陶渊明诗歌心中“鸟”无明显修饰,真实性强,可促使读者快速进入相应境界中,进而感受到诗人寄托的意境,寄情于景,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完美融合。

(二)“鸟”意象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第一则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表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意象表达自身意志的同时,有时也会将自己比作鸟,或者将鸟比作知己和伴侣。

而鸟作为一种客觀存在事物,诗歌中利用其具备的特性,主观表达和寄托了自身情感。

在陶渊明将自身比作鸟时,既展现了自身对田园、自然和自由纯朴生活的向往,又以“自己是鸟”和“鸟是自己”展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二、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分析陶渊明一生中有大量诗作,通过阅读《陶渊明诗全集》,从诗作写作时间来看,不难看出不同时期诗人思想的转折变化,而不同时期诗里寄托其心境事物均有鸟这一意象,也可看出陶渊明偏爱这一意象以及所蕴藏的特殊情感。

在《陶渊明诗全集》中,专门咏鸟的诗有六首,并且将内容全部集中于“鸟”以及相关字,如“凤”,“鹤”,“燕”,“鸾”,“雁”和“鸥”等,与“鸟”相关的字约40处,出现频率极高,仅次于陶渊明常用的“酒”字。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抒情的风格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表达的深刻性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常常表达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山水、花鸟、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在描写田园生活的同时,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之情。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凭吊逝去的岁月的深沉,也有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田园诗、山水诗、牧歌等等。

他注重使用具体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美和人间仙境之间的和谐与温馨。

三:哲理思考的深远性陶渊明的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观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诗歌富有启迪性和智慧性,引人玩味。

例如,在《归隐》一诗中,他以悠远的东北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虚伪现象的批判和对正直、高尚品质的崇尚之情。

他的诗歌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四:言语之美与音韵之美陶渊明的诗歌除了具有情感、形式和思考上的艺术成就外,还注重言语和音韵的美感。

他运用鲜明的形象、优美的词句和流畅的韵律,创造出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以朗朗诗音和流动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在《五柳先生传》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韵律,使诗歌充满活力和魅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在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他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多样的艺术形式、深远的哲理思考和言语音韵的美感,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部分。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之一,他以清新脱俗的诗歌作品著称于世。

其中,日暮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这篇文章将从日暮这一意象入手,浅析陶渊明诗歌中日暮意象的内涵、形式和意义。

一、日暮意象的内涵日暮意象反映了陶渊明诗歌中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日暮时分,太阳逐渐落下,是一天的结束,也标志着一段时间的过去,让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匆匆流逝。

因此,日暮意象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人生思考,是陶渊明哲学性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暮意象的形式特征陶渊明诗歌中的日暮意象多以描写日落的景象入手。

例如《桃花源记》中“候人乘舟日暮,邀樵牧归家”,以日暮作为时间切入,为诗篇画龙点睛;《饮酒》中“日暮客愁何处寄,山昏鸟散又重来。

”以日暮为背景,描绘了客人的离愁别绪;《归园田居》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将汉宫传蜡烛与日暮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猿鸟犹相识,草木自芬芳”的田园生活情境。

此外,陶渊明诗歌中的日暮意象,也常以日暮的时间概念为基础,象征性地表达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天将降露逢君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露水随风轻轻飘动的画面与时光流逝的思考相结合,达到了深刻的意境效果。

日暮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日暮意象的出现,既可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将诗歌提升到哲学性的高度。

人们在赏析陶渊明诗歌时,往往因为日暮意象所表达情感而感到心潮澎湃,也因此领略到了陶渊明文学的魅力。

总之,日暮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特殊的形式特征。

它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陶渊明文学的精神内核和博大情怀。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

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

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

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

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

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

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

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

如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时至今日,以酒排解愁怀、郁积,仍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

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

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

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

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

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

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抒情、豁达豪放、寓意深刻而著称,让人们欣赏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行浅谈。

一、清新自然陶渊明的诗歌经常描写自然景象,这些景象非常自然清新,深受人们喜爱。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仙人”就是一种极其自然、清新、和谐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诗意和感情。

另外,他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山水意境也非常丰富多彩,比如《归园田居》中的九峰秀丽,山水清幽,比如《饮酒》中“钓渭西来烟水深,沙鸥翔起万里心”,都表现出了作者深深地爱慕大自然的美好。

二、婉约抒情陶渊明的诗歌中还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婉约抒情的风格。

他在诗歌中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些感受和情感都是非常细腻而真挚的。

比如《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比如《归园田居》中所表达的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比如《访婢》中所表达的对真挚情感的珍爱,这些都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意志。

三、豁达豪放陶渊明的诗歌中还流露出一种非常豁达豪放的风格。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由的追求。

比如《归去来辞》中的“归去来兮辞,困苦与奔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自由的追求,表达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拓展和增值。

四、寓意深刻陶渊明的诗歌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寓意深刻。

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很深的思想和哲理,让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和领悟。

比如《归去来辞》中所表现的是人生的智慧和经验,比如《饮酒》中所表达的是尊重自然和珍爱时光,比如《桃花源记》中所表现的是追求自由和向往美好,这些都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思想和哲理。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在意象,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他用最真挚的感情、最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追求,让后人受到启发和借鉴。

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含有哲理为其特征,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就是云。

下面我们从云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陶渊明对云的描写极富美感。

他描写云时往往是生动而光彩夺目的,比如在《饮酒》中,他描写了“阳关一丈馀,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难得是欢聚,落日江头明月同。

轻舟已过万重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就写到了“万山红雨旧时明,此夜潮声下自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而云却展现出它的美丽和奇妙,因为“万山红雨旧时明”这句话突出了云的美感。

陶渊明对云意象和情感的结合极为深刻,表现出其细腻而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陶渊明将云意象与人物、景物以及时间相结合。

在《桃花源》中,诗中提到“径跻山﹑入林见桃花”之后,“踏如履薄冰,置轻垂细叶,偃仰随流水,远近任所之”,赋予了云向流水般自由流动的聚散变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塑造,形成独特的桃花源意境。

而在《归园田居·其二》中,诗人融合了时间和云的意象,写出了依稀的故乡景象:“进退从容衣带渐,今朝揽镜何妆慵? 传闻新雨出江底,应是梅花扑鼻香。

”其中用梅花对应云,传达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诗意深刻,让读者感到无比温馨。

三、云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之一。

诗人将云意象赋予了很多的含义,如在《饮酒》中,通过“几度夕阳红”这句话中的暗示,突出了人生短暂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又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云意象,寄托了自身心灵的归属:“今日复是永春醉,何人最是?仙人归来梦里好,不应晦涩事,但依旧,枝间绿杨叶向斜。

”诗人以云的形态意象,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归属的渴望。

综上所述,陶渊明对云的描写不仅仅是表面的形象刻画,更多的是从云中寻找灵气和意蕴,这也是他诗歌魅力的来源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五言诗最为杰出

陶渊明的诗歌以五言诗最为杰出

陶渊明五言诗艺术风格论析陶渊明的诗歌以五言诗最为杰出,以平淡自然的风格,极真朴地反映了人生实感,以其特有的情趣,描绘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总的来看,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作品情感真实,朴素自然,流露出远离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可以概括成两点,一是语言平淡而寓意深远,另一点就是情感豪放热情。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色就是平淡朴素,自然清幽。

平淡自然,是指其诗无论是叙事、状物、写景、抒情都朴质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宋代学者评陶渊明的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这段话虽然不能概括陶诗风格的全貌,但精辟地指出了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的地位。

从陶诗题材内容看,其诗歌的内容大多都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如宅院、草屋、鸡鸣、狗吠、树林、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还有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时指出:“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全诗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写出了陶渊明隐居山林的乐趣,在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以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诗人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浑然一体。

在自然平实的同时,陶诗还具有寓意深远的特色。

他取材于人尽皆知的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其中,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但陶渊明的创作并不是随意摄取,而是把那些能引起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摄取入诗,在平凡之中见不平凡,潜移默化,使人感觉亲切而又崇高。

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上分析,陶诗的语言虽质朴,但不缺乏生动。

归园田居的意象和意境

归园田居的意象和意境

归园田居的意象和意境《归园田居》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家园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主人公离开都市生活,回归田园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以其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展现出一幅清新而恬静的乡村图景。

首先,诗中的意象描绘了归园田居的自然风光。

开头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表明了主人公对归园的喜爱之情,接着便描写了诗人在田园之中看到的美景,如“云杉”、“桃李”等。

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更通过物象与感情的交织,呈现出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和谐氛围。

诗中主人公回乡种地的场景,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感。

其次,诗中的意境描绘了归园田居的宁静安逸。

诗中通过描绘田园的寂静,清新的空气和鸟语花香,抒发了作者追求宁静的心理。

例如,“庭除春草齐,桐柏耐腾蹤”便展示了作者对庭院环境整洁清爽的追求。

此外,诗中还表现了主人公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这种宁静的音乐般的节奏,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给人一种宁静而安逸的心境。

此外,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还描绘了归园田居的寓意含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与归隐之渴望,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主人公离开都市,回归田园,体现了诗人用田园来避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的美好和寂静宁适的境界,诗人试图寻求内心真实的归属感。

此外,在争动的世界中观察自然的变化,也带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情感的宁静。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清新而恬静的乡村图景。

诗中的自然风景描绘和宁静安逸的氛围,使人们感受到归于田园的和谐生活和追求心灵平静的意境。

此外,通过诗中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与归隐之渴望的表达,也让人们思考人生的觉醒和本真的回归。

《归园田居》以其独特的诗境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理趣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理趣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理趣作者:张睿智工作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摘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饮誉中外,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意境清雅优美,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

除此而外,陶诗还具有一种警策动人的哲理性,许多诗歌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同时又不乏诗歌艺术的优美形象,二者的有机交融使他的诗歌呈现出颇具魅力的理趣美。

【关键词】陶渊明理趣美哲理诗平淡自然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人钦佩赞赏。

他的“不为五多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流传,是高尚情操的体现。

而陶渊明的文字,自然简朴,真实清新,从他的诗作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向往田园生活,所以古人称之为“田园诗人”。

一、陶渊明诗歌的理趣美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

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但同时,在东晋时期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喜欢田园的归隐生活,追求精神与身体上自由的风气,同时在陶渊明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他却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在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是他接受里儒家道家俩中不同思想,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最终选择“爱丘山”的愤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常常以田园为背景,描绘出一个宁静祥和的田园世界。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意象具有三重内涵:自然、人生和精神。

陶渊明的田园意象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他以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中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景象。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诗中的田园景象描绘出了一个宁静靓丽的乡村风景,并通过对田园的寄托意境,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和对城市繁华的厌倦。

陶渊明的田园意象寓意了人生的追求与理想。

陶渊明将田园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认为只有在田园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他借用田园的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比如《归园田居》中写道:“草屋斜樽共素餐,满园春色动乾坤。

谁念幽寒坐分忧,最是天涯嵩少身。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纷扰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田园意象传递了一种精神追求,即追寻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他认为在田园中可以远离尘嚣,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善美。

《归园田居》中的“最是天涯嵩少身”就是在表达陶渊明对于心灵自由和内心幸福的追求。

他通过田园意象,将田园与自由、平和、宁静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一个与尘世纷扰格格不入的精神净土。

陶渊明的田园意象包含了自然、人生和精神三重内涵。

他通过描绘田园的美好风景和生活方式,并借以表达对纷扰社会的不满和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他将田园视为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宁静的精神净土。

陶渊明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笔墨,创作了一系列富有诗意和思考的田园诗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优美,风格平淡自然,开“千古平淡之宗”。

黄昏中的归鸟,寒风中盛开的秋菊,冰雪中的青松,天空中的孤云,共同象喻着陶渊明的人格神韵,构成魏晋风流中最灿烂的华章。

集优美、壮美、自然美为一体的,近乎完美的意境几乎无人及之,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

关键词:意象;鸟;菊;松;云;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作过安城太守。

不幸的是,他八岁就死了父亲,十三岁又死了母亲,家庭从此破落,生活十分艰难。

陶渊明年少时就有了“济世救民”的志向,对传说中的“尧舜盛世”非常向往。

他有一番雄心壮志,很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建功立业。

但是,那时正是门阀制度极盛的时期,加上东晋王朝政治上腐败不堪,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横遭压抑,家世已经没落的陶渊明,自然是得不到社会重视的。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由别人推荐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难于忍受仕途的污浊而辞官归去。

直到四十一岁时,因生计所迫,他在亲友的劝告下又担任彭泽令。

不久,又因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从此决然归隐,一直到去世。

陶渊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丰富复杂,其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

李泽厚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但道的成分更多更明显些,“正像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

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事实上,陶渊明的思想儒、道、佛兼而有之,又以儒、道为主,非此不足以成其丰富、深厚,含蕴无穷。

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

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面对社会时,儒家思想多;面对田园时,道家思想多。

同时,陶渊明又接受了当时颇为流行的玄学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鲜明特点。

值得强调的是陶诗中的许多用语,如“真”、“真意”、“任真”、“自然”、“化”、“化迁”、“忘言”、“辨”、“趣”等,也多来自玄学。

玄学重内心、重个性、重气质的思想,毫无疑问影响了陶渊明的思维方式和诗歌风格。

所以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划了一个句号”。

“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独有的性格,时代的环境,以及各家的思想的精华,混合调和成那种特殊的典型。

这种典型不容许旁人模拟学习,也不受思想家派的限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咏怀诗,田园诗和哲理诗。

阅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量抒写情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还是歌颂赞美劳动人民淳朴生活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诗,抑或以其浓郁的情趣与深湛的哲理为主的哲理诗,都给人一种平淡,自然,朴素,亲切的感觉。

他的诗初读似乎粗糙平实,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觉他的诗在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在简约之中有浓厚的情蕴。

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从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常以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邃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感到淳真,亲切,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意象鲜明,意境优美是陶渊明诗歌的两个显著的特征。

以下我们从意象与意境入手,来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简要的探讨。

二、意象什么是意象呢?《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是融入了状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临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在此我们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二)秋菊周敦颐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从此和陶渊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菊花不以妖姿媚色悦人,不与春花争艳。

在西风频吹,霜凝大地之时傲然独开,以雅洁清奇被志士仁人引为同道,用以标示品格,展现美德高风,成为孤标傲世,独抱操守的同义语。

《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正文写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领。

”《和郭主薄》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兮辞》有“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

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格便一直传诵到今,更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极具卓越的品行操守。

他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最终归耕于田园。

愤世嫉俗,憎恶黑暗的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全叠合到了一起。

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

(三)青松青松“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求长生的潜层心里机制。

”在陶诗中,充溢着陶渊明对青松傲雪斗霜、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饮酒》其八)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饮酒》其四)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拟古九首》其六)据此,学界多将青松看作陶渊明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

笔者认为,这种人格意义上的象征只是“青松”意象的一层意义,而它恰恰掩盖了“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的又一层面的象征内涵。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树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青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

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是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

《南史·隐逸传》说南朝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

那么在陶渊明的爱松之情中,是否也有某些类似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呢?在《拟古九首》之中,陶渊明曾描述他寻访高道的经历,而那位“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的高道的住所便是“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在这首诗中,青松作为高道修仙的背景兴象,已隐隐透露出陶诗中的青松意象与道教神话原型的内在关联。

我们再看《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

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

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的导引术。

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

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女便是“色若孺子”。

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生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

以上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对青松耐寒历久,卓尔不群的赞叹中,也隐含了对长生寿考的渴求与企羡。

(四)无心之云陶渊明诗中,云这一意象在其作品中频频出现,它也同鸟、菊、松一样重要,都在一定意义上象征和代表着陶渊明的人格、追求,反映着陶渊明的生活、思想与情趣。

1、用云来比拟象征现实的黑暗,写出自己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停云》是陶渊明40岁时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辞去桓玄幕府的官职憩隐在家时所作,但当时刘裕讨伐桓玄的战争尚未结束。

诗前小序云:停云,思亲友也。

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诗曰:霭霭停云,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诗中并没有正面描绘战乱和时局,而且诗人还有意在序中点明是由于园树初花,家酿新熟,正好招友小饮,但道路被大水所阻,思念亲友不得聚晤,故生慨叹。

但这不是诗的真意。

从诗中对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的气候和环境的渲染,已经给我们暗示出诗的题外之旨言外之意。

细读此诗不难看出诗人是借思亲之名,采用比兴手法来抒发对桓玄篡晋的愤慨。

“蔼蔼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只稍作变换,出现在一二两章的开始。

既然是时雨,怎么会使道路交通阻断,大地陆沉呢?这分明影射晋王室被颠覆了,用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天气来暗喻刘裕和桓玄两军对垒,战火蔽天的乱世景象。

从战火遍地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诗人的用心,也就理解了“抱恨如何”的喟叹。

2、由云的舒卷自如,闲适孤高,表达对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在天空,飘来荡去,自由自在,散淡悠然,带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意味,常引起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自陶渊明始,白云与隐逸结缘,确立了白云安闲疏旷的象征意义。

陶渊明以云入诗,借云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和郭主薄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中描绘了夏季堂前美丽的风景和自己读书弹琴的乐趣。

前四句生动地描绘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

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解脱了出来,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

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

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

他望着天边的一抹白云,似乎是想要远离这尘世,一如远离官场那是非之地,乘风而去。

3、以云的闲逸孤高象征贫士幽人的高洁和孤独,表达自己的孤高与傲岸。

白云孤独无依,清寂落寞的特点又与陶渊明归隐后的孤独清贫的生活相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