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LA医师考试重点!(1)要点
第一篇总论1.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射治疗治愈18%,化学药物治疗治愈5%。
一些国家的恶性肿瘤诊断后,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0%。
50%的放射治疗为根治性放射治疗。
2.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放射肿瘤科是一个临床学科,和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并列3.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放射敏感性的四个主要因素是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是否乏氧细胞,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
放射治愈性是指治愈了原发及区域内转移的肿瘤。
中等敏感的肿瘤放疗效果好。
4.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肾脏20,肝脏25,肺脏30,脊髓45,小肠、角膜、脑干50,皮肤55,骨头、大脑60Gy。
5.分割照射的基础是正常组织的修复,肿瘤细胞的再氧和,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超分割的目的是保护正常组织,加速超分割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的目的是克服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6.亚临床病灶的定义: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不能看到,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病灶,常常位于肿瘤主体的周围或远隔部位,有时是多发病灶。
鳞癌的亚临床病灶的照射剂量为50GY。
7.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像的认识:放射治疗是一个局部或区域治疗手段,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只能是提高局部或区域控制率。
局部控制率越高,远处转移率越低。
8.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a、后装;b、单一高活度的放射源,源运动由微机控制的步进马达驱动;c、放射源微型化;d、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9.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永久性插植的源包括碘-125和钯-103,腔内和管内照射主要用钴-60,而铱-192由于能量低,便于防护,所以更常用,铯-137已少用,因为它活度低,体积大。
10.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低剂量率(2~4GY/H),中剂量率(4~12GY/H),高剂量率(>12GY/H),使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肿瘤时,总剂量低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11.近距离治疗的适应症:主要用于外照射后复发或残存的病变,或者是小病变,且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已经控制,无远地转移。
放射治疗剂量学PPT教案
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 射方式
放射治疗所用的放射源和辐射源:
可释放出α、β和γ射线的各种放射性核素。 常压X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医用加速器。 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线及其他能
产生重粒束的加速器 。
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
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 及照射方式
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
体外照射,亦称远距离放射治疗,是指放 射源位于体外一定距离的照射治疗。是目 前临床使用的主要照射方法。
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野中心轴上任一深 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点深度d0吸收剂量 D0之比的百分数。
影响百分深度剂量的因素: 组织深度、射线能量、照射面积、源-皮距。
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PDD Dd 100% D0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组织空气比: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任一点 吸收剂量Dd与没有体模时,空间同一位置 上空气吸收剂量Dfs之比。
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 :组织深度、射线 能量、照射野面积和形状。与源-皮距无关 。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TAR Dd Dfs
五、组织最大剂量比
组织最大剂量比:体模内射野中心轴上任 意一点的吸收剂量Dd与空间同一点体模中 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的吸收剂量Dm 之比。
组织最大剂量比受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 以及随组织深度变化的影响情况与组织空 气比相类似。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是曼彻斯 特系统和巴黎系统。
小结
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是对肿瘤实施放射治疗的 物理基础,放射治疗剂量学涉及辐射与组织的 作用、辐射在人体内能量沉积的规律。
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剂量计算方法及剂量学体系 不同。
外照射时通常以百分深度剂量、组织空气比及 组织最大剂量比等参数描述深度剂量分布,并 由此计算不同照射条件下靶区治疗剂量及处方 剂量。
放射治疗计量学
定义为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 收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标准深度处 吸收剂量的比值,
公式表示为:TPR(E、Wd、d)= Dx/Dx``
b、组织最大剂量比 TMR:
标准深度的选择依赖于光子射线的能量
7、模体(体模) 射线入射到人体时发生散射与 吸收,能量与强度逐渐损失,剂量 监测及验证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在人 体进行,常常使用模体(体模或假 人)。 假人:是用一种组织等效 材料做成的模型代替人的身体,简 称体模(假人)。
剂量学参数
1、平方反比定律(ISL)
指放射源在空气中放射性强度(可表示为照射量率和 吸收剂量率),随距离变化的基本规律。
等剂量曲线示意图
1、照射野离轴比和半影 离轴比(OAR): 垂直于射线中心轴平面的等剂量分布曲线图,沿照射野X 或Y轴方向测量,可以得到照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曲线。 意义:评价照射野的平坦度:标准源皮距条件或等中心条 件下, 模体中10cm深度处照 射野80%宽度内,最大、最小剂量 与中心轴剂量偏差值应好于±3%。 对称性:与平坦度同样条件 下,中心轴对称任一两点的剂量 差,与中心轴剂量的比值应好于 ±3%。
野(通常10×10cm)的输出量之比。
⑴准直器散射因子反映的是有效源射线随 照射野变化的特点。
有效原射线:指原射线和经准直器产生的散射 线之和。
⑵模体散射因子: 保持准直器开口不变, 模体中最大剂量点 处某一照射野的吸收剂量, 与参考照射野(通常 10×10cm)吸收剂量之比。
X (γ)射线照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医师专业考试大纲版教程文件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 )医师专业考试大纲2012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 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 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收集几个有用的群,与大家分享。
放射治疗LA 医师交流群93738256放射治疗LA 物理师交流群175111172放射治疗LA 技师交流群187871501CDFI 医师交流群219088941CDFI 技师交流群232710356MRI 医师交流群211963859MRI 技师交流群205691899CT 医师交流群232673553CT 技师交流群219086547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 )医师专业考试大纲第一篇总论笫一章概念1 •放射治疗的目的2 •放射治疗的历史3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 •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5 •循证放射肿瘤学笫二章放射治疗的基础1. 一般临床知识2. 肿瘤学知识3. 临床放射物理学知识4. 肿瘤放射生物学知识5. 放射治疗过程6. 放射治疗前的准备工作笫三章与临床放射治疗有关的放射生物学概念1.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2 •肿瘤控制概率(TCP)3. 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4. 正常组织耐受剂量5 .时间-剂量笫四章放射治疗中的若干问题1. 亚临床病灶2. 对放射敏感性的认识3. 对放射抗拒肿瘤的认识4. 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响的认识5. 肿瘤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认识笫五章综合治疗1 .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2. 放射治疗与化疗综合治疗3. 术前放化疗笫六章近距离治疗1 .近距离治疗的特点2. 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现代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4. 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戈U分5•近距离治疗的内容,适应证及禁忌证6. 近距离治疗结果笫七章放射治疗当前研究的问题1. 放射增敏剂及放射防护剂的研究2. 轻或重粒子治疗的研究笫八章电离辐射的诱发恶性肿瘤效应1. 继发性恶性肿瘤和放射相关癌的发生2. 诱发恶性肿瘤研究的困难3. 诱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4. 电离辐射诱发癌5. 电离辐射诱发肉瘤6. 电离辐射所诱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7. 电离辐射诱发恶性肿瘤危险性的对策笫九章展望1. 3维适形放射治疗2. 调强放射治疗3. PET第二篇放射物理学基础第一章照射野剂量学第一节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1. 射线束射线束中心轴照射野源皮距(SSD)源轴距(SAD)参考点射线质2. 平方反比定律百分深度剂量(PDD)组织空气比(TAR)组织模体比(TPR)组织最大剂量比(TMR)散射空气比(SAR)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准直器散射因子(Sc)体模散射因子(Sp)总散射因子(Sc.p)第二节X (Y射线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1. x(Y 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因素剂量建成区等效方野2. 照射野离轴比半影照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等剂量曲线不同能量光子束等剂量曲线特点3. 楔形板楔形因子楔形板种类4. 人体曲面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组织不均匀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第三节高能电子束剂量分布特点1. 电子束深度剂量特点有效治疗深度(Rt)能量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照射野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2-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特点选择电子束照射野的一般方法3. 电子束照射野的均匀性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 •电子束输出剂量特点5. 组织不均匀性校正的等效厚度系数法6 •电子束补偿技术的作用7. 电子束照射野的衔接技术的作用8. 电子束挡铅厚度的确定电子束的内遮挡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第一节概述施治技术近距离治疗的剂量率模式放射源的暂时驻留和永久植入技术第二节近距离放疗使用的放射源铱-192的半衰期半值厚第三节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单位制和剂量计算1. 放射性2. 指数衰变规律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外观活度3. 放射性核素的质4. 照射量率常数吸收剂量率比释动能空气比释动能强度第四节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和施治技术1. 妇瘤腔内治疗的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斯德哥尔摩系统、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2. 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步进源系统的布源规则ICRU 58号报告3. 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及剂量梯度变化的影响第五节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设置剂量分布优化第三章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执行第一节治疗计划设计新概念第二节临床剂量学原则,靶区定义和靶区剂量处方,危及器官定义和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第三节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第四节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第五节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第六节治疗方案的评估第七节肿瘤的定位、模拟及验证第八节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第九节物理剂量对生物效应的转换第四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第一节适形放射治疗的物理原理第二节治疗方案的优化第三节调强的方式与实现第四节适形放疗对设备的要求第五节调强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六节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第五章X( 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第一节X( 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方式第二节x(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剂量学特点第三节X( 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四节治疗方案优化和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第六章放射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执行QA的必要性第二节靶区剂量的确定和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第三节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第四节物理技术方面QA第五节QA组织及内容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临床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1 •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2 •放射生物学在未来放射治疗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放射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1•百余年来哪些事件对放射生物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第一节辐射生物作用的时间标尺1. 物理作用阶段的主要特点2化学反应阶段的主要特点3•生物效应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二节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概念2. 简述X射线对生物体间接作用的过程第三节射线质与相对生物效应1. LET的概念2. 相对半物效应的概念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第一节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1.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有几种主要形式2. 哪些形式的DNA 损伤可以修复;哪些不能修复第二节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 增殖性死亡的概念2. 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机制第三节细胞存活曲线1 •克隆源性细胞的概念2 •细胞放射存活曲线数学模型及参数值的生物学意义(Do、Dq、N ;a、B)第四节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敏感性1. 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2细胞周期时相效应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第一节肿瘤的增殖动力学1 •肿瘤的细胞动力层次2•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第二节肿瘤的剂量效应关系1 •肿瘤控制概率的概念2 •剂量效应曲线的形状、数学模型及意义3. 从在体实验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哪些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重要概念第五章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第一节正常组织的结构组分1. 正常组织结构组分及反应模式2. 早、晚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及总治疗时间的反应有何不同第二节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1. 早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2. 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第三节正常组织器官的体积效应1. 正常组织器官耐受性的概念2. 正常组织体积效应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局限性第四节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损伤1. 不同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及耐受量(特别是:肺、小肠、肾、脊髓、角膜、晶体、骨等)2. 涎腺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点3. 肝、肾、膀胱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点第五节再次照射正常组织的耐受性1. 了解正常组织再次照射耐受性问题的复杂性及一些主要动物实验结果2. 哪些因素影响正常组织再次照射的耐受性第六章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因素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 •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SLD潜在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PLD2•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3 .氧效应及再氧合Reoxyge natio n4. 再群体化Repopulation第二节临床放射治疗中非常规分割治疗研究1. 设计非常规分割治疗方案应遵循哪些生物学基本原则2. 了解超分割、加速分割及大分割的定义及主要生物学原理第三节剂量率效应1. 剂量率效应的机制2. 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近距离放射治疗生物学剂量的等效换算第四节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1. “生物剂量”的概念2. 了解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局限性( (特别是线性二次方程(Lin ear-quadratic formula, LQ ) 第五节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生物学问题1. 延长照射时间会对生物效应产生哪些影响2. 低剂量高敏感性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第七章肿瘤放射治疗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1. 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析方法第八章肿瘤分子放射生物学1. 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 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方向及进展第四篇热疗1. 热疗合并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原理2. 影响热、放疗疗效的因素3. 热疗的并发症4. 常见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的疗效第五篇头颈部肿瘤第一章口腔癌1. 口腔的解剖2. 口腔癌的可能病因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常见口腔癌的临床特点4 •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类型5. 口腔癌的UICC分期6 •口腔癌的临床处理原则(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适应证)7. 口腔癌的放射治疗(放射源的选择、不同部位口腔癌的照射野的设计、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8. 口腔癌综合治疗的适应证第二章口咽癌1. 口咽的四个解剖分区2. 口咽癌的常见淋巴结转移部位3. 口咽癌临床检查包括的内容4. 口咽癌术前、术后放疗的优点5. 口咽癌的治疗原则6. 口咽癌的放射治疗(包括靶区范围、照射剂量、改变分割的照射技术)第三章下咽癌1. 下咽的三个解剖分区2. 下咽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特点3. 不同部位起源的下咽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4. 下咽癌的治疗原则5. 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指征6. 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7. 下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第四章喉癌第一节概述1. 喉的三个解剖分区2. 喉淋巴引流的特点3. 喉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4. 喉癌的治疗原则5. 喉癌术前、术后放疗及单纯放疗的指征6. 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在喉癌治疗中的作用7. 喉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预后影响因素8. 喉癌放射治疗并发症第二节声门癌1. T1,T2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2. T3,T4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第三节声门上癌1. 治疗原则2. 放射治疗第四节声门下癌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五章鼻腔及鼻窦癌1 •鼻腔及鼻窦癌的临床特点2 •鼻腔及鼻窦癌的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 鼻腔及鼻窦癌的诊断方法4 •鼻腔及鼻窦癌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原则(适应证)5. 常用照射野的设计、照射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6. 影响鼻腔及鼻窦癌的预后因素第六章鼻咽癌1. 鼻咽癌的解剖与淋巴引流2. 鼻咽癌的病理分类及特点3 .临床分期(包括UICC与福州分期)4.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三大体征、七大症状)及前、后组颅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常见颅神经受损征侯群5. 鼻咽癌的诊断(包括临床与影像学)6.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常用照射野,照射剂量,放射治疗反应及常见并发症)7. 鼻咽癌的高剂量率后装治疗(适应证及与外照射联用原则)8. 根治性放疗后鼻咽和/或颈淋巴结残存或复发的治疗9. 鼻咽癌化、放疗的应用及原则10. 鼻咽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原则11. 鼻咽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12. 鼻咽癌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的应用第七章甲状腺癌1. 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2. 甲状腺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3. 甲状腺癌的治疗原则4. 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5. 甲状腺癌的预后因素第八章涎腺肿瘤1 .涎腺的大体解剖2. 涎腺肿瘤的病理特点3•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4-放射治疗涎腺肿瘤的原则第九章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 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处理原则2. 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分期3. 治疗手段选择原则、并发症和疗效及预后第十章神经内分泌肿瘤1. 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原则2. 甲状腺髓样癌治疗原则3. 头颈部小细胞癌治疗原则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十一章中耳外耳道肿瘤1. 病因、解剖及生理功能1. 诊断、组织学类型2. 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3. 并发症及其处理第六篇胸部肿瘤第一章食管癌1 •简介2•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方式及转移比例3 .临床症状,相关检查及诊断4. 1997年UICC食管癌的分期5. 食管癌治疗原则(1)体外照射:①适应证和禁忌症,②设野方式,定位方法,照射剂量和分割次数③影响放射治疗效果的因素(2)腔内放射治疗(3)综合治疗:①术前放射治疗②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化疗③术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范围和治疗的效果6. 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处理:(1)全身反应(2)放射性食管和气管反应7. 放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1)食管穿孔(2)食管梗阻(3)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处理第二章肺癌1. 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2. 肺癌的病理分型及肿瘤的蔓延、转移和播散(1)WHO肺癌的组织学分类(1999)(2)WHO肺癌TNM临床分期(1997)(3)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4)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地转移规律3. 肺癌的诊断(临床、组织学)(1)症状、体征、副肿瘤综合征(2)影像检查:X线平片、CT、MRI、PET、超声波检查(3)纤维导光镜检查:气管、纵隔、胸腔镜(4)小细胞肺癌骨髓检查(5)痰中脱落细胞检查(6)经皮或CT、超声波引导下针吸穿刺活检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 •肺癌的鉴别诊断(良性疾病、其他肿瘤)5•肺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放射治疗、化疗)(1)非小细胞肺癌(2)小细胞肺癌6 •肺癌的放射治疗原则(1)适应证(根治、姑息)(2)放射治疗技术(照射野、分割、剂量)(3)肺尖癌放射治疗原则(照射野、分割、剂量)(4)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原则(胸部照射野、分割、剂量、脑预防照射)7 •肺癌的综合治疗原则8 •肺癌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早、晚期反应、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和处理)9 •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1)超分割、大分割照射(2)适形和调强照射(3)粒子线照射(4)放化疗同时进行第三章纵隔肿瘤1 •纵隔的解剖和常用分区方法2 •胸腺瘤的解剖和病理及分类(大体与镜下)3. 胸腺瘤的诊断(临床表现,胸腺瘤的X片、CT或MRI的特点)4 •胸腺瘤的分期(Masaoka修订分期)5 •胸腺瘤的治疗原则6 •胸腺瘤放射治疗原则(放疗的适应证、放疗技术、设野及放疗剂量)7 •伴随疾病一一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及处理8 •原发纵隔生殖细胞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畸胎瘤、恶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第四章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1 •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第五章肺的放射性损伤1 •病理生理2•靶细胞和细胞因子3 •化疗药物与肺损伤4 •放射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生物学因素5 •临床表现6 •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第六章恶性胸膜间皮瘤1 •发病情况、病因、诊断2•治疗原则和预后第七篇淋巴系统肿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霍奇金病1 .霍奇金病的临床特点2 •霍奇金病的定义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 霍奇金病的病理分类和免疫学4. 临床分期原则(Ann Arbor分期和Cotswolds分期)5. 临床分期中B组症状定义、淋巴结区域定义和大肿块/大纵隔定义6. 分期检查和病理活检7. 霍奇金病的治疗原则8. 早期霍奇金病的预后分组及综合治疗原则9. 早期霍奇金病的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适应证(2)受累野和扩大野(全淋巴结照射、次全淋巴结照射、斗蓬野、锄形野、盆腔野) 的定义和照射剂量(3)放疗毒副作用及并发症(4)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10. 晚期HD的治疗原则(1)化疗方案和周期(2)放射治疗在晚期HD的作用11. 晚期HD的预后因素12. HD临床研究证据和类型13. HD复发或进展后的治疗原则14. 儿童HD的治疗原则第二、三、四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 lymphoma (NHL)1.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具有哪些特点?2. 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区别3.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7)新的病理分类,掌握周围B细胞与周围T细胞病理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 WHO (1997)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增加了哪些亚型及其临床特点5. 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期别的播散途径6. 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综合治疗序贯7. NK/T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鼻腔I、U期放射治疗技术及其预后8. 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放射治疗技术及照射野的设计女口:结内型:局部扩大野全颈切线野颈腋野盆腔野颈纵隔野与腹股沟野结外型:凸字野面颈联合野三阶段全腹腔野全脑全脊髓野低剂量全身照射野骨髓移植前的高剂量全身照射与全身电子束照射野。
近距离放射治疗 (2)2
剂量不可能均匀,近源处剂量高,随距离增加 剂量快速下降。
不同放射源在水中随径向距离的
百分深度剂量变化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5页
位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 由于有很好的防护屏蔽的条件,放射源的强度可以大大提高,可达
十居里左右,明显缩短了每次的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65页
后装机的种类
按放射源在治疗时的传送方式,可分为手动后装和遥控 后装。
按放射源在治疗时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式、步进式、 摆动式等。
相对增加源 在插植区边缘驻留位的驻留时间、减少中心部位的驻留时间, 以使得步进源的驻留点保留在临床靶区内。该系统是在巴黎系统的基础上 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因此仍要严格按照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仅在选择放 射源长度方面有所不同,放射源驻留长度要略短于靶区长度,AL=L-10mm 。通过优化计算,基准点剂量率与参考剂量率的关系仍维持RD=0.85BD。
按剂量率的划分,可分为低剂量率(0.4~2Gy/h)、中剂 量率(2~12Gy/h)和高剂量率(>12Gy/h)。
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5页
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5页
后装技术
所谓后装技术就是把空载源容器 (硬管状、软管状或针状)放置在合适的 位置,然后在有防护屏蔽的条件下利用 机械控制的方法将放射源输入源容器进 行放疗的技术。
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5页
后装技术的优点
明显减低了医务人员所受的放射性照射; 由于放置施源器时不受时间限制,医生可以根据需要精细地进行摆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及发展 妇癌腔内放疗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并于1920年分别在斯德哥尔摩
和巴黎镭疗中心形成系统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斯德哥尔摩系统 •曼彻斯特系统 •纽约系统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斯德哥尔摩系统
• 斯德哥尔摩系统源强总量 10~140 mgRa,而巴黎系统 只有60 mgRa,所以前者治疗 时间每次1天,共两次,间隔 3周;而后者每次需要两天。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述
• 2010年是近距离放疗开展第110周年,在 过去的110年中近距离放疗作为放射治疗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解剖部位癌 瘤的治疗,如皮肤、脑、头颈、眼、口腔、 食管、肺、乳腺、胰腺、胆管、软组织、 直肠、尿道、前列腺、妇癌(宫颈、宫体、 阴道、外阴)等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近距离放疗的模式按剂量率大小划 分成以下几个区段和类别:
• 低剂量率(LDR)指参考点剂量率限定在 O.4~2Gy/h
• 中剂量率(MDR)为2~12Gy/h • 高剂量率(HDR)大于12Gy/h • 脉冲剂量率(PDR)指剂量率在1~3Gy/
h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曼彻斯特系统
• 曼彻斯特系统则使用中等强度 的源,每次治疗需3天,曼彻斯 特系统因赶上了剂量单位的变 迁,那时已不再采用毫克镭小 时(mgRah)刻度剂量,而是改用 照射量(伦琴)来描述。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 曼彻斯特系统还确立了处方剂量点的 概念,并把它定义在相对施源器的解 剖结构上
• 特别是近几年,放射性粒子植入被外科医 生炒的火热。
近距离放射治疗2PPT
02
疲劳
由于治疗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 ,患者可能出现疲劳感,建议 适当休息和锻炼。
03
恶心和呕吐
针对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可给予止吐药、调整饮食等 措施。
04
膀胱刺激症状
对于膀胱刺激症状,鼓励患者 多饮水、减少憋尿等措施缓解 。
疗效与副作用的比较研究
与其他治疗方式的比较
将近距离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在疗效和 副作用方面进行比较。
不同剂量和技术的比较
探讨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对疗 效和副作用的影响。
患者个体差异的研究
研究不同放射剂量和技术对疗效和副作用的 影响。
长期随访研究
对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观察疗效和副作用的长期影响。
06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图像引导近距离放射治疗(IG-CBRT)
效果。
手术器械
用于将放射源植入到肿瘤内或 放置在 Nhomakorabea瘤表面。
防护设备
确保医生和患者免受辐射伤害 。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 少副作用。
智能化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 治疗过程进行智能分析和优化,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近距离放射治疗可以分为两类:低剂量率和中等剂量率。低剂量率是指每分钟低 于1.25 Gy的剂量率,而中等剂量率则是指每分钟1.25 Gy到2.5 Gy的剂量率。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镭等放射性物质来治疗 癌症。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法和 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现代的近距离放 射治疗技术包括后装治疗、插植治疗和术中 放疗等。
放射剂量学简介2
• 从放射源在人体置放时间长短划界,近距离放 疗又可分为暂时驻留 (temporary dwell) 和永久 植入(permanent implantation)两大类: • 暂时驻留是指治疗后将施用器以及放射源回收 ; • 永久植入则是将治疗时放置的放射源永远保留 在人体内。后者尽管是一项传统技术,但由于 在治疗前列腺肿瘤方面颇为成功,以及源的不 断改进和更新,使其仍然占有一席。
传统组织间插植的巴黎剂量学系统及 步进源等效模拟
巴黎系统的剂量学原则
• 1、布源规则 巴黎剂量学系统(Paris dosimetry system , PDS) 要求植入的放射源无论是铱丝 还是等距封装在塑管中的串源 (dbbon) 均呈直 线型、彼此相互平行、各线源等分中心位于同 千平面、各源相互等间距、排布呈正方形或等 边三角形、源的线性活度均匀且等值、线源与 过中心点的平面垂直。 • 2、源尺寸及布局与靶区的对应关系 其中S 是源 ( 针管 ) 间距, ml 和 ms 是安全边界 (safety margin) :单平面插植中 ml 是参考等剂量线与 外侧针管的间距;多平面插植中ms是中心横断 面上参考等剂量线与外侧针管的间距的平均值
• 直肠剂量参考点(R)为阴道容器轴线与阴 道后壁交点后0.5cm处;膀胱剂量参考点 (B1) 为仰位投影片造影剂积聚的最低点 ,即Foley气囊的中心。腹主动脉旁,骼 总和外骼淋巴结参考点与Fletcher淋巴的 梯形区(lymphatic trapezoid)定义一对致
ICRU58号报告的建议 (1997年)
• 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与照射量率常数概念密切 相关,用于描述不同核素,单位活度,距源单 位距离处比释动能率大小的物理量 • 其定义是:发射光子的放射性核素的空气比动 率常数是L2乘Kair被A除的商,Kair是与活度为 A的该种核素点源,相距L,由能量大于的光子 产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 • (Γδ )K=Kair* L2 /2
近距离放疗
• 阴道
• 直肠
• 乳腺
• 软组织肉瘤
血管内照射
• Vascular, endovascular or
intravascular brachytheray
• 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血管非肿瘤疾病,再狭
窄的热门技术。
再狭窄(RS, restenosis)
• 是经皮或经腔冠状动脉或动脉血管成型术
腔内照射剂量学
• 最主要用于宫颈癌,采用两组放射源施源器:一
是直接植入宫腔内(宫腔管),另一植入阴道内
(阴道容器)。
• 经典照射方法(三大剂量学系统):斯德哥尔摩
系统、巴黎系统、曼彻斯特系统。
腔内照射-三大剂量学系统(1)
• 斯德哥尔摩系统:使用较高强度的放射源,分次
照射(一般是照射2-3次,间隔约3周)。宫颈管 内为串接的镭-226放射源,阴道容器为平的或弯 曲的源盒。
• 巴黎系统: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治疗时
间约3天)。宫颈管置源方法同前,而阴道源为3 个独立的容器,其中两侧阴道源紧贴在两侧的穹 隆,中间的正对着宫颈口。
腔内照射-三大剂量学系统(2)
• 曼彻斯特系统:从巴黎系统发展而来,根据宫腔
的不同深度和阴道的大小,分为长、中、短三种 宫腔管和大、中、小三种尺寸的阴道卵形容器。 主要强调:阴道源的分布要尽量宽;宫腔及阴道 源强度为不同的比例;对某些特定点(A点和B点) 的剂量要准确。
2-4 Gy/h 4-12 Gy/h >12 Gy/h
近距离放疗-分类
• 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Low dose rate
brachytherapy LDR),
• 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High dose rate
放疗医师考试重点
是否乏氧细胞,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取决于它们的组织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的大体类型以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如是否贫血,肿瘤有无感染等。
放射敏感性是指放射效应,按放射治疗肿瘤的效应分为放射敏感,中等敏感,以及放射抗拒的肿瘤。
放射敏感的肿瘤:分化程度差,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它们易转移,放射治疗局部疗效好,但由于远地转移,而病人最终未能治愈,但是,目前有了较强的全身治疗,其生存率也较高,如小细胞肺癌,淋巴瘤等。
放射抗拒的肿瘤经过放射治疗难以治愈。
中等敏感的肿瘤由于它有一定敏感性而远处转移性对少,放射治疗疗效好。
如子宫颈癌,头颈部鳞状上皮细胞癌等。
放射治愈性是指治愈了原发及区域内转移的肿瘤,可能与病人最终的结果不一致。
4.正常组织耐受剂量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肾脏20,肝脏25,肺脏30,脊髓45,小肠、角膜、脑干50,皮肤55,骨头、大脑60Gy。
总剂量影响晚反应组织。
分次剂量影响早反应组织。
分割照射的基础是正常组织的修复,肿瘤细胞的再氧和,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超分割的目的是保护正常组织,加速超分割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的目的是克服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笫四章放射治疗中的若干问题1.亚临床病灶定义: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不能看到,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病灶,常常位于肿瘤主体的周围或远隔部位,有时是多发病灶。
鳞癌的亚临床病灶的照射剂量为50GY。
4.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响的认识:放射治疗是一个局部或区域治疗手段,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只能是提高局部或区域控制率。
局部控制率越高,远处转移率越低。
笫五章综合治疗1.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手术前放疗:优点是照射可使肿瘤缩小,减少手术野内癌细胞的污染,允许手术切除范围小些,降低癌细胞的生命力可能减少播散。
缺点是缺乏病理指导,延迟手术。
价值肯定的是头颈部癌,肺尖部癌等。
手术中放疗;靶区清楚,保护正常组织。
缺点:照射一次,不符合分次照射原则。
胃癌较为肯定。
近距离放射治疗ppt参考课件
---影像引导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技术
1
近距离治疗的发展历史
两个重要时刻:
1、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Ulrich Henscke首次尝试将 192Ir 应用到临床。 192Ir成为近距离治疗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源。
2、20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后装机,改善了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使治疗更加便利。
用DtE、DtL、Dt分别表示非常规方案的早反应组织(肿瘤)、 晚反应组织、以及常规方案的等效生物剂量
1、 DtE> Dt ,非常规方案的TCP优于常规方案; 2、 DtL < Dt ,非常规方案的晚反应组织放射性损伤小于常规方案; 一般我们尽量选择DtE> Dt 且DtL < Dt 的非常规方案
8
HDR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
LQ等效生物剂量模型(线性二次方程)
D=E=αd+βd2
D:生物总效应;d:单次照射剂量;α:单击所产生的细胞死亡;β:由于 损伤累积而导致细胞死亡。
修复能力用 α/β=d(Gy)表示,代表当射线照射某一种组织后 产生单击生物效应与双击生物效应相等时所需单次照射剂量 的大小。
MRI影像显示原发宫颈癌浸润范围更具优势,可用来评价 肿瘤大小,精确度±0.5cm,评价宫旁浸润准确率达 77%~96%。
超声引导下施源器的植入。 19
影像引导高剂量率后装精准近距 离治疗(IG-HDR)
3D影像为基础靶体积 确定
3D治疗计划设计
三维空间的剂量优化
DVH分析
20
以3D影像为基础的宫颈癌近距离治疗
个体化,同时也为医务人员提供最大的安全和 防护。
23
“生物效应剂量(BED)计算器手机微信版” “等效剂量EQD2的计算和临床应用”
放射治疗剂量学ppt课件
Dd TAR Dfs
五、组织最大剂量比
组织最大剂量比:体模内射野中心轴上任意一点 的吸收剂量Dd与空间同一点体模中射野中心轴上 最大剂量点处的吸收剂量Dm之比。 组织最大剂量比受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以及随 组织深度变化的影响情况与组织空气比相类似。
五、组织最大剂量比
D
fs
Dd TMR Dm
ΓA X 2 r
第三节
一、辐射源
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
二、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三、腔内治疗剂量学 四、组织间治疗剂量学
一、辐射源
可用于近距离治疗的辐射源主要是γ 辐 射源,常用的有 226Ra 源 137Cs 源 60Co 源 192Ir 源
二、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一)点源辐射
第二节
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
首先得到自由空气中吸收剂量率与照射量率的转换,空气 中剂量率: =照射量率×照射量吸收剂量转换因子=100×0.95 DmDfsBSF cGy·min-1 = 95 cGy·min-1 由BSF得到最大剂量深度处的吸收剂量率:
D 200 D T 100 % 100 % cGy 308 . 6 cGy m PDD 0 . 648
放射物理与防护
放射治疗剂量 学
放射物理与防护
第八章 放射治疗剂量学
王鹏程 侯立霞 泰山医学院
学习目标
掌握: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计算的基本概念。
熟悉:影响辐射剂量分布的因素。
了解: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概念及肿瘤放射治疗
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 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 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
A Γ2 tsec I d I e 1 Ly1 d
放射治疗剂量学ppt课件
A Γ2 tsec I d I e 1 Ly1 d
2
(二)线辐射源
No Image
三、腔内治疗剂量学
传统(或经典)的腔内治疗方法主要有三大
系统,即斯得哥尔摩系统、巴黎系统和曼彻 斯特系统。
四、组织间治疗剂量学
组织间治疗亦称为插植治疗,是根据靶区的形状 和范围,将一定规格的多个放射源,按特定的排 列法则,直接插植入肿瘤部位,以期在肿瘤部位 产生高剂量照射,为了使治疗部位获得满意的剂 量,必须根据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特点,按一 定的规则排列放射源。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是曼彻斯特系统 和巴黎系统。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第二节第二节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第三节第三节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第一节第一节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概念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二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的名词二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的名词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五组织最大剂量比五组织最大剂量比放射治疗所用的放射源和辐射源
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Dd PDD 100 % D0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组织空气比: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任一点吸收剂 量Dd与没有体模时,空间同一位置上空气吸收剂 量Dfs之比。 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 :组织深度、射线能量、 照射野面积和形状。与源-皮距无关 。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第一节 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
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 二、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的名词 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五、组织最大剂量比
近距离放射治疗 ppt课件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组织间照射主要需要明确肿瘤 区、临床靶区和治疗区,对于 计划靶区则少有重视 在确定插植方式之前,需定义 临床靶区,具体方法是在三维 方向上,以其最大径描述临床 靶区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 巴黎系统
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
要求植入的放射源均为直线源。现代 近距离放射治疗使用的是微型放射源,若 以相同的驻留位置、相同的驻留时间,以 步进或步退方式逐点进行,当步长小于源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比释动能强度(Sk)与显活度Aapp的关系为: Sk= Aapp · Г 式中Г
δ δ
为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
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放射源周围剂量学特点
点源遵守平方反比定律 线源在近源处时剂量衰减大于平方反 比,在距源大于2倍线源长度时基本遵循 平方反比定律(径向) 影响因素:辐射路径不同 斜过滤效应 基本不受能量影响 基本不使用“均匀性”概念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管内照射剂量学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目前妇科近距离治疗所采用的技术,无论是放射源 的分布、剂量计算、优化和治疗计划的评价等多方面,
都是传承经典的妇科放疗剂量学系统,较少以特定患者
的影像学资料为基础。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系统 ICRU 38# 报告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放射性活度(A):
定义为放射源在某时刻的衰变率。活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贝克 勒尔(Bq),此前的单位是居里(Ci)。 1Ci=3.7× 1010Bq 1Bq=2.7× 10-11Ci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Aapp):
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 点位置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
肿瘤放射物理学近距离放疗PPT课件
2020/11/11
13
内容
近距离放疗的概况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基础 近距离放疗的临床应用
2020/11/11
14
剂量学特点
施源器表面剂量高,离开放射源越远,剂量将迅速减小 ✓ 点源—遵循平方反比定律
2. 放入假源,X射线照射,得到模拟实际照射时源在靶区 的几何排列
3. 根据源的几何位置,计算剂量分布,选择最佳方案后换 真源实施照射
2020/11/11
30
正交技术
正交影像定位技术(等中心照像技术)
在模拟机条件下,采用等中心方法,拍摄两张相互垂直的影像片 (正位片、侧位片),中心一般选择在放射源分布的几 何中心
2020/11/11
9
①旧单位:居里(Ci)或毫居里(mCi)
放 射
1 Ci放射性活度表示该源每秒产生3.7×1010次原子核衰变
源
1 Ci=103 mCi=106 uCi
活
度
的 ②国际单位:贝可勒尔(Bq),简称贝可
剂 量
每秒衰变一次称为1Bq
单
1 MBq=106 Bq,1 GBq=109 Bq
✓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 、 线 同位素治疗:利用人体某种器官对某种反射性同位素的选择性吸收,
将该种放射性同位素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入体内进行治疗
✓放射性同位素
2020/11/11
1
近距离照射剂量学
2020/11/11
2
内容
近距离放疗的概况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基础 近距离放疗的临床应用
2020/11/11
2、1919年,Regelld和Lacassayme创造和发展了巴黎法,被 称低剂量长时间治疗
放射治疗计量学
2、医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MV级)X射线。 3、 60钴治疗机产生的γ射线。
一、X, (。
中低能X线:最大剂量点基本位于或接近模 体表面,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减少。 对于较深部位位于中线的肿瘤治疗, 高能X、 (γ)射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于中低能 X射线。 表面剂量低可使皮肤、皮下组织得到保护。
放射物理计量学
杨宝龙
照射野剂量学
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
一、定义
1.照射野(field) 由准直器确定射线束的边界,并 垂直于射线束中心轴的射线束平面 称为照射野。
2.射线束中心轴 (beam axis) 定义为射线束的对称轴, 并与由光 阑所确定的射线束中心, 准直器的 转轴和放射源的中心同轴。
剂量建成区:指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剂建成区。
高能 X(γ)线: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2、 照射野影响
当照射野很小时,散射线也很小,随照射 野变大,散射线对吸收剂量的贡献增加,百分 深度剂量会增加, 但中低能X线的百分深度剂 量,随照射野变化要比高能X射线显著。
另有实验证明,对于小于6×8cm2的照射野,大 于6mV能量的X线在低密度介质中(如肺组织), 边缘剂量下降较快,还会造成肺中病变的周边剂量 不足。注意的是,高能射线小野治疗肺癌时,要考 虑到剂量不足的问题。 ⑵、中低能X射线治疗肢体肿瘤、良性血管瘤 等时要慎重,因为骨组织吸收是软组织的2-4倍, 容易造成损伤。 实际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精度会 有所下降。其中,受照射部位不均匀组织存在是影 响剂量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
近距离放射治疗2
治疗方式:目前已完成从2D向3D治疗方法的转变,这使得我
们能够为更加复杂的靶体积提供更加适形的剂量照射,同时更 好的保护正常组织。
生物实验培训 理论学习 课堂演示 一对一带教 个人实操
爱苏生物
高剂量率(HDR)近距离治疗
HDR近距离治疗在距放射源1cm处剂量率可达700cGy/min,每 次置入分次照射,这使其在妇科肿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治疗 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距离治疗的优点:
1、靶区可以接受足够高剂量的照射,同时由于距离平方
反比定律,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会大大减少。 生物实验培训 理论学习 课堂演示 一对一带教 个人实操
爱苏生物
近距离治疗的创新
适用范围: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对放疗剂量学和照射
方式认识的提高,解剖位置更复杂的肿瘤也采用这种治疗方式。 与影像引导技术结合,提供更为精确的近距离治疗。
EQD2=D(d+ α/β )/(2+ α/β)
公式中:D为总剂量,D=nd(n为分次数,d是分次剂量), α/β可通过查表
获得
生物实验培训 理论学习 课堂演示 一对一带教 个人实操
爱苏生物
HDR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
等效生物剂量(EQD2)的临床应用
(一)指导超分割放疗的实施
所有等效剂量D相加:总剂量D=外照射D+近距离D
生物实验培训 理论学习 课堂演示 一对一带教 个人实操
爱苏生物
HDR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
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在生物学上的含义为,剂量率高到足以在很短 时间内(短于亚致死损伤修复,<1小时)完成照射。从而使在1或5 分钟内所实施的照射剂量的效应差别不大,当照射时间长于20分钟 时生物效应下降。这种随剂量率增高相对生物效应也增大的现象在 HDR很明显。
2014年(X刀、γ刀)医师(头部)专业考试大纲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X(γ)刀医师(头部)专业考试大纲(含LA医师基础部分)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X(γ)刀医师(头部)专业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LA医师基础第一篇总论笫一章概念1.放射治疗的目的2.放射治疗的历史3.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5.循证放射肿瘤学笫二章放射治疗的基础1. 一般临床知识2. 肿瘤学知识3. 临床放射物理学知识4. 肿瘤放射生物学知识5. 放射治疗过程6. 放射治疗前的准备工作笫三章与临床放射治疗有关的放射生物学概念1.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2.肿瘤控制概率(TCP)3.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4.正常组织耐受剂量5.时间-剂量笫四章放射治疗中的若干问题1.亚临床病灶2.对放射敏感性的认识3.对放射抗拒肿瘤的认识4.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响的认识5.肿瘤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认识笫五章综合治疗1.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2.放射治疗与化疗综合治疗3. 术前放化疗笫六章近距离治疗1.近距离治疗的特点2.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3.现代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4.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5.近距离治疗的内容,适应证及禁忌证6. 近距离治疗结果笫七章放射治疗当前研究的问题1.放射增敏剂及放射防护剂的研究2.轻或重粒子治疗的研究笫八章电离辐射的诱发恶性肿瘤效应1.继发性恶性肿瘤和放射相关癌的发生2.诱发恶性肿瘤研究的困难3.诱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4.电离辐射诱发癌5.电离辐射诱发肉瘤6.电离辐射所诱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7. 电离辐射诱发恶性肿瘤危险性的对策笫九章展望1.3维适形放射治疗2.调强放射治疗3.PET第二篇放射物理学基础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第一节概述施治技术近距离治疗的剂量率模式放射源的暂时驻留和永久植入技术第二节近距离放疗使用的放射源铱-192的半衰期半值厚第三节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单位制和剂量计算1.放射性2.指数衰变规律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外观活度3.放射性核素的质4.照射量率常数吸收剂量率比释动能空气比释动能强度第四节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和施治技术1.妇瘤腔内治疗的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斯德哥尔摩系统、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2.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步进源系统的布源规则ICRU 58号报告3.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及剂量梯度变化的影响第五节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设置剂量分布优化第三章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执行第一节治疗计划设计新概念第二节临床剂量学原则,靶区定义和靶区剂量处方,危及器官定义和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第三节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第四节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第五节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第六节治疗方案的评估第七节肿瘤的定位、模拟及验证第八节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第九节物理剂量对生物效应的转换第四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第一节适形放射治疗的物理原理第二节治疗方案的优化第三节调强的方式与实现第四节适形放疗对设备的要求第五节调强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六节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第五章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第一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方式第二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剂量学特点第三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四节治疗方案优化和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第六章放射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执行QA的必要性第二节靶区剂量的确定和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第三节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第四节物理技术方面QA第五节QA组织及内容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临床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1.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2.放射生物学在未来放射治疗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放射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1.百余年来哪些事件对放射生物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第一节辐射生物作用的时间标尺1.物理作用阶段的主要特点2化学反应阶段的主要特点1.生物效应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二节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概念2.简述X射线对生物体间接作用的过程第三节射线质与相对生物效应1.LET的概念2.相对生物效应的概念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第一节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1.辐射诱导的DNA损伤有几种主要形式2. 哪些形式的DNA损伤可以修复,哪些不能修复第二节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1.增殖性死亡的概念2. 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机制第三节细胞存活曲线1.克隆源性细胞的概念2.细胞放射存活曲线数学模型及参数值的生物学意义(Do、Dq、N;α、β)第四节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敏感性1. 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2细胞周期时相效应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第一节肿瘤的增殖动力学1.肿瘤的细胞动力层次2.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第二节肿瘤的剂量效应关系1.肿瘤控制概率的概念2.剂量效应曲线的形状、数学模型及意义3. 从在体实验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哪些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重要概念第五章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第一节正常组织的结构组分1. 正常组织结构组分及反应模式2.早、晚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及总治疗时间的反应有何不同第二节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1. 早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2. 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第三节正常组织器官的体积效应1. 正常组织器官耐受性的概念2. 正常组织体积效应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局限性第四节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损伤1. 不同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及耐受量(特别是:肺、小肠、肾、脊髓、角膜、晶体、骨等)2.涎腺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点3.肝、肾、膀胱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点第五节再次照射正常组织的耐受性1.了解正常组织再次照射耐受性问题的复杂性及一些主要动物实验结果2.哪些因素影响正常组织再次照射的耐受性第六章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因素1.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SLD潜在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PLD2.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3.氧效应及再氧合Reoxygenation4.再群体化Repopulation第二节临床放射治疗中非常规分割治疗研究1.设计非常规分割治疗方案应遵循哪些生物学基本原则2.了解超分割、加速分割及大分割的定义及主要生物学原理第三节剂量率效应1.剂量率效应的机制2.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近距离放射治疗生物学剂量的等效换算第四节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1.“生物剂量”的概念2. 了解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局限性((特别是线性二次方程(Linear-quadratic formula, LQ)第五节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生物学问题1.延长照射时间会对生物效应产生哪些影响2.低剂量高敏感性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第七章肿瘤放射治疗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析方法第八章肿瘤分子放射生物学1.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方向及进展第二部分 X(γ)刀医师(头部)第一章总论1.伽玛刀的发展史2.伽玛刀在颅内病变治疗中的地位3.伽玛刀使用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严格遵守医师法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神经外科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肿瘤放疗学放射物理学伽玛刀在我国使用的准许制度第二章临床放射生物学1.放射敏感性2.放射可治愈性3.放射敏感性与可治愈性的关系4.治疗增益系数TGF5.细胞存活曲线Do、Dq、N值的意义6.细胞增殖周期与放射敏感性7.线性二次方程(Linear-quadraric LQ、早反应及晚反应组织)8. 分次照射和生物效应的关系9.正常组织耐受量10. 氧效应11. 4“R”的概念亚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SLDR;潜在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PLD;再增殖Pepopulation;再氧合Reoxygenation)12.伽玛刀放射生物学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放射外科的4种不同的靶区类型13.伽玛刀处方剂量的研究第三章伽玛刀放射物理基础及治疗程序1.伽玛刀设备Leksell Gamma UnitOUR旋转式伽玛刀2. 伽玛刀的质量保证与控制质量保证的内容质量保证的执行3. 伽玛刀治疗步骤第四章伽玛刀的临床应用1.颅内血管畸形(A VM、CA等)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特征伽玛刀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剂量规划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疗效分析2.听神经鞘瘤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听神经鞘瘤的局部解剖伽玛刀治疗规划的要点并发症及处理疗效分析神经纤维瘤病的治疗策略神经纤维瘤病的伽玛刀治疗3.脑膜瘤脑膜瘤的病理影像学特征伽玛刀的适应证剂量规划的特点与伽玛刀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4.垂体瘤垂体瘤的病理分型垂体瘤的治疗目的治疗的选择剂量规划要点垂体及鞍区的解剖视路的解剖疗效分析及综合治疗5.松果体区肿瘤松果体区的解剖松果体区肿瘤的特点伽玛刀的适应证6.颅底肿瘤常见的颅底肿瘤颅底的相关解剖:前、中、后颅窝海绵窦区桥小脑角区岩骨斜坡区颈静脉孔区枕大孔区伽玛刀适应证的选择治疗规划的要点7. 颅内转移瘤发展趋势治疗目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伽玛刀治疗的影响因素8.胶质瘤胶质瘤的病理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的作用9.功能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的概念癫痫的分类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伽玛刀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特点震颤性麻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伽玛刀治疗震颤性麻痹的适应证伽玛刀治疗震颤性麻痹的技术要求10.颅咽管瘤颅咽管瘤的病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综合治疗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和剂量学11.生殖细胞瘤脑内生殖细胞瘤的好发部位鉴别诊断临床表现脑内生殖细胞瘤的扩散和转移方式治疗选择伽玛刀治疗和综合治疗12.鼻咽癌鼻咽癌的治疗选择伽玛刀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各驻留位照射时间不再相等,而是中间 偏低,外周加长,从而使沿纵向排布的基 准点串列获得近似相同的剂量。 • 2.活性长度不仅没必要超出靶区长度, 甚至较靶区长度更短(一般/AL=L-1.0cm) 。 • 3.参考剂量与基准剂量的关系仍然维持 RD=0.85 BD的关系
施治技术
• (一)腔内、管内照射技术 • 该技术的特点是利用人体自身 天然腔体和管道置放施源器, 治疗诸如宫颈癌、鼻咽癌、食 管癌、主支气管肺癌、直肠癌 及阴道癌等。
• 2.源尺寸及布局与靶区的对应关 系 参考图2—2—6,其中s是源(针 管)间距,ml和ms是安全边界 (safety matgin):单平面插植中ml 是参考等剂量线与外侧针管的间距 ;多平面插植中ms是中心横断面 上参考等剂量线与外侧针管的间距 的平均值。
• 步进源剂量学方法 步进源剂量学系统 (stepping source dosimetry system, SSDS)是荷兰物理学家Rob Van der Laarse Laarse归纳的方法,它作为巴黎剂量学 系统(PDS)的扩展,在保留巴黎系统基 本布源规范的同时,充分利用步进源 可灵活设置驻留时间的特点,对剂量 分布做优化处理:
•斯德哥尔摩系统 •曼彻斯特系统 •纽约系统
斯德哥尔摩系统
• 斯德哥尔摩系统源强总量 10~140 mgRa,而巴黎系统 只有60 mgRa,所以前者治疗 时间每次1天,共两次,间隔 3周;而后者每次需要两天。
曼彻斯特系统
• 曼彻斯特系统则使用中等强度 的源,每次治疗需3天,曼彻斯 特系统因赶上了剂量单位的变 迁,那时已不再采用毫克镭小 时(mgRah)刻度剂量,而是改用 照射量(伦琴)来描述。
• 半衰期(HVL)和平均寿命(Ta)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T1/2定义 为放射活度或放射性原子数 量衰减到初始值之半所需用 的时间,
放射性核素的质
• 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质量用核 素符号、半衰期和辐射线的 平均能量三要素表示。如钴 Co-60的HVL=5.24年,γ 辐 射线平均能量为1.25MeV。
• 剂量参考点与曼彻斯特系统类同 • A—B点分别称为参考点Ref和闭孑L淋 巴结区Obt;此外还定义了一系列的剂 量监控点(图2—2—3):如左右宫体表 面UTE(L&R)、宫颈CVX(L&R)、VGl阴道 表面、VG2阴道粘膜下O.5cm、R1~R5 五个直肠监控点、BL1~BL2膀胱中 Foley导尿管中心和后表面Sc-乙状结 肠点
衰变与放射源的活度
• 衰变常数(λ) • 放射性衰变在数学上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衰 变的原子数 • 放射源的活度(activity) 放射性物质的 活度定义为源在t时刻衰变率(decay: rate),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
放射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urie),符号Ci, 1 Ci=3.7×1010衰变/秒(decay/s,dps) 1 mCi=lO-3Ci=3.7×lO7dps lμCi=10-6Ci=3.7×104dps; 标准单位制下放射活度单位是贝克勒尔(Bq), l Bq=1 dps=2.70×10-11Ci 或1 C:居里原定义为1克镭的衰变频率,最初 测定值为3.7×1010dps。而用现代仪器设备 测定的准确值是3.61×1010dps/克镭
源的强度
• 单位活度的放射源在单位距离处的 剂量率 • 源的强度与源的活度是两个既有关 联性,又有区别的概念,历史上居 里(Ci)曾作为源强的单位,源强越 强、居里数值大,体现在单位时间 衰变的次数也高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 和施治技术
• 妇瘤腔内照射剂量学系统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及发展 妇癌腔内放疗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并于1920年分别在斯德哥尔摩 和巴黎镭疗中心形成系统
ICRu 38号报告 号报告
• 建议ICRU 38号报告力图使宫 颈癌治疗技术及专业名词规 范化,除确定靶区和治疗区 外,ICRU还定义了,参考体 积的概念,即参考等剂量面 包罗的体积。
• 参考剂量值对低剂量率(O.4~2Gy /h)治疗为60Gy;对高剂量率治疗 为相应的(<60Gy)等效生物剂量值 。参考体积由剂量分布反映的长 (dl)、宽(dw)、高(dh)确定(图2— 2—4),当采用内外照射综合治疗 时,参考剂量60Gy应扣除外照射剂 量,
•
在我国,近距离放疗始于20世 纪40年代,由上海镭锭医院开 创了镭疗的先河。在随后的50 年中,基本上同步于国际上放 射源和设备的发展,但临床应 用主要限于妇癌治疗。
近距离放疗的放射源
近距离放疗的物量 单位制和剂量计算
放射性
• 1896年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首先发现了物质的放射性 • 即元素的原子核释放辐射线的过程。这种 辐射以粒子形式,或者以电磁辐射形式, 甚至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发生。
• (二)组织间插植照射和模板 技术 • 组织间插植照射是指预先将空 心针管植入靶区瘤体后,再导 入步进源进行照射,其剂量分 布直接受针管阵列的影响
• (三)手术中置管术后照射 • 手术中将治疗管置于病变区 术后将后装源放入后装源治 疗
• (四)敷贴治疗(mould)
• (五)立体定向组织间插植 • 碘-125粒子植入应该属于组织间插植,有术 中插植,经皮穿刺插植
• 点剂量除包括人体器官和近源位置的 监控外,还涉及骨结构,其中:直肠 剂量参考点(R)为阴道容器轴线与阴道 后壁交点后0.5cm处;膀胱剂量参考 0 5cm 点(BL)为仰位投影片造影剂积聚的最低 点,即Foley气囊的中心。腹主动脉旁 ,髂总和外髂淋巴结参考点与Fletcher 淋巴的梯形区(Lymphatic trapezoid)定义 一致(图示2—2—5)
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
• 一、疗前准备、施用器置放及护理措施 • 二、靶区定位、施源器及解剖结构的空间 重建 • 三、剂量参考点的设置 • 四、计算源在各个驻留位的照射时间和优 化处理
血管内照射剂量学
• 血管内照射(vascular, endovasculaI·0r intmvascular brachytheray) brachytheray),无论是针对管径较 细的心动脉(φ2~4mm)或是四肢外 周动脉(φ3~7mm),是近年来用于 治疗血管非肿瘤疾患,再狭窄 (restenosis,RS)的热门技术。
根据放射源在 人体置放时间的长短划界分为 • 暂时驻留(temporary dwell) • 永久植入(permanent implantation)两大类
• 永久植入尽管是一项传统技术,但由于在 治疗前列腺肿瘤方面颇为成功,以及源的 不断改进和更新,使其仍然占有一席。 • 特别是近几年,放射性粒子植入被外科医 生炒的火热。
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 潍坊市人民医院放疗科
第一节 概
述
• 2010年是近距离放疗开展第110周年,在 过去的110年中近距离放疗作为放射治疗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解剖部位癌 瘤的治疗,如皮肤、脑、头颈、眼、口腔、 食管、肺、乳腺、胰腺、胆管、软组织、 直肠、尿道、前列腺、妇癌(宫颈、宫体、 阴道、外阴)等
施治技术可归纳为以下5 施治技术可归纳为以下5种 • 腔内(intracavitary) • 管内(intraluminal) • 组织间植入(interstitial) • 术中(intraopera!:ive) • 体表敷贴(sufface mould)。
• 接受近距离放疗的肿瘤患 者约占放疗病人总数的5 %~10%左右,它独具的 物理剂量学及放射生物学 特点使其与其他肿瘤治疗 技术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 曼彻斯特系统还确立了处方剂量点的 概念,并把它定义在相对施源器的解 剖结构上 • A-B点系统,它被广为采用并沿用至今 • 治疗分次剂量为4 000R,共治疗两次, 中间休息4~7天,A点剂量率约为57R /h,阴道源对A点剂量贡献仅占总量 40%,B点剂量约为/4点的l/3等。
纽约系统
• 计算机在临床剂量学的应用 使人们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 到靶区及邻周正常组织的剂 量监控上,纽约系统就是在 这一需求下发展起来的
传统组织间插植的巴黎剂量学系 统及步进源等效模拟
• 巴黎系统的剂量学原则: • 1.布源规则 巴黎剂量学系统(Paris dosimetry system,PDS)要求植入的放射源 无论是铱丝还是等距封装在塑管中的串源 (ribbon)均呈直线型、彼此相互平行、各线 源等分中心位于同一平面、各源相互等间 距、排布呈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源的线 性活度均匀且等值、线源与过中心点的平 面垂直(图2—2—6)。
根据源的置放方式分为
• 有手工和“后装(afterloading)”两种方 式: • 手工操作大多限于低剂量率和易于防护的 放射源; • “后装”技术则是指先将施用器 (applicator)置放于接近肿瘤的人体天然 腔、管道或将空心针管植入瘤体,再导入 放射源的技术,多用于计算机程控近距离 放疗没备。
近距离放疗的模式按剂量率大小划 分成以下几个区段和类别: 分成以下几个区段和类别:
• 低剂量率(LDR)指参考点剂量率限定在 O.4~2Gy/h • 中剂量率(MDR)为2~12Gy/h • 高剂量率(HDR)大于12Gy/h • 脉冲剂量率(PDR)指剂量率在1~3Gy/ h
常用放射源
• • • • • 钴Co-60 铯Cs-137 铱Ir-192等 碘I-125 锎Cf-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