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2-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2-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
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 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 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张“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两种思想都强调每个人在 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 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 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必修 3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本单元讲述了从先秦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历史。具体可归纳 出四条知识主线:
主线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 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主线2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 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命题透析】本题以甲骨文和孟子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习选项】 C。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 的是军事征伐,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 符,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 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D项 错误。

专题12 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教参)-2023高考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教参)-2023高考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第3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前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为数不多的历史状况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

“百家争鸣”是什么?“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1年)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想现象,因为当时存在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有很多儒道等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因此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和思想逐渐地融合,也逐渐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为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概述儒家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它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主张以仁为中心的思想,追求“和而不同”的社会。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后来又有孟子、荀子、书经等人陆续加入,形成了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在现代的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它源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经历了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

以下是儒家思想形成的主要历程。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就能发扬光大,而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仁为中心思想,后来逐渐形成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汉朝到了汉朝,儒家思想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汉武帝十分推崇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思想是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最合适的政治思想。

因此,汉武帝下令设立了太学,并规定了儒家经典的范畴,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到了唐朝,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传播。

当时的经学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考据和解释,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派别,比如新儒家派别,这些派别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它代表着多元思想流派的大背景,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思想盛宴。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二、百家争鸣1、儒家(一)、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1)、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

“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实现“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己复礼”(对自己)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2)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孔子思想的评价①、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②、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③、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3-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
宋明时期 明末清初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儒学吸收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汉武帝采纳 佛、道思 思想家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 董仲舒的建 想,发展为 批判发
提出治国济世的主 议,“罢黜百 “理学”,更 展儒家
整体 张,出现了“百家争 家,独尊儒 加理论化 思想,使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 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 的行为
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 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 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 称为“至圣”
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 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 完善,更适应社会的需 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 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 然大宗
-9-
-14-
主题一
主题二
真题溯源 (2018海南单科,21)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 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 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 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 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 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 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34课时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5-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8-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二、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
人物 主 张
贡献和地位
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 孔子 “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提出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因此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4.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5.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6.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

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3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9·吉林二模)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

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2.(2019·永州模拟)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

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3.(2019·娄底一模)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4.(2019·北京模拟)某学派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该思想()A.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B.对于中国哲学和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C.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D.把超自然的信仰置于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5.(2019·黑龙江二模)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毁掉乡校。

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郑子产()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重视民意和舆论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6.(2019·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图示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辨析比较]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①基本定义:百家争鸣呢,就是春秋和战国的时候,好多学派纷纷出现,而且这些学派都挺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互相争论,想让自己的学说被更多人接受。

儒家思想就是其中一个学派的思想,由孔子创立,后来孟子、荀子这些人不断发展。

这个思想特别注重道德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东西。

②重要程度:在历史学科那可太重要了。

这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的一个超级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后来还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政治啥的。

③前置知识:得先知道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比如那时候诸侯争霸,社会不安定之类的。

还有对以前简单的文化、信仰有点了解。

④应用价值:在现代也有用处,比如儒家倡导的“和”的思想,在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处理上有借鉴意义。

诚实、友善这些儒家提倡的品德,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属于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这一块的重要板块。

在思想演变历程里是个超关键的阶段。

②关联知识:和当时的政治情况关系老紧密了,诸侯争霸促使各种思想冒出来,想说服诸侯采用自己的学说。

还和其他学派思想有关,像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啥的,互相影响互相争论。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理解那么多学派观点还能分开。

关键点就是得把儒家思想从创立到发展这个脉络搞清楚。

④考点分析:考试里常常出现。

有时候会直接考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也会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

考查方式会用选择题,也可能来个大题让你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春秋、战国那时候呢,周王室衰微了,诸侯就开始互相争斗。

原来的旧制度在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在产生。

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太踏实。

因为社会这么混乱,各个阶层的人都在想办法找出路,于是就涌出好多思想家,开始传播自己的思想。

这就有了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产生也是在这大背景下。

孔子生活在鲁国,眼看社会乱套了,他就想恢复西周时候的那种礼仪制度,于是就创建了儒家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9·吉林二模)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

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2.(2019·永州模拟)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

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3.(2019·娄底一模)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4.(2019·北京模拟)某学派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该思想()A.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B.对于中国哲学和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C.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D.把超自然的信仰置于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5.(2019·黑龙江二模)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毁掉乡校。

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郑子产()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重视民意和舆论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6.(2019·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7.(2019·日照二模)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8.(2019·安徽名校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9.(2019·石家庄三模)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0.(2019·沈阳一模)《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11.(2019·衡水模拟)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12.(2019·石家庄二模)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材料三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A。

材料关键信息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即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A项正确。

2.B。

材料中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属于道家思想,B项正确。

3.D。

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D 项正确。

4.B。

从材料中的“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等信息推断,该思想属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同时“无为”思想也对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

5.B。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郑子产重视民意和舆论,B项正确。

6.D。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D项正确。

7.B。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体现了努力维护周礼,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同的政治主张影响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B 项正确。

8.C。

根据材料中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C项正确。

9.A。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

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

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A项正确。

10.A。

根据材料中的“《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曰:其唯学乎”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A项正确。

11.C。

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C项正确。

12.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

13.(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财富;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14.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

这体现了儒学家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