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实验报告通用范本

合集下载

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

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作用的原理。

2. 观察并记录酵母菌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发酵现象。

3. 分析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成分,并验证其产物。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无氧和有氧两种呼吸方式。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发酵作用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则将葡萄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锥形瓶、胶塞、胶管、小气球、澄清石灰水、重铬酸钾溶液、温度计、试管、比色板、小烧杯、玻璃棒。

2. 实验用品:白糖(100g)、干酵母(约30g)、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0.5ml的浓硫酸溶有0.1g重铬酸钾,体积分数为95%—97%)、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两组实验装置,一组为有氧条件,另一组为无氧条件。

2. 将100ml 40℃温水倒入锥形瓶,加入一大勺白糖,搅拌均匀。

3. 在有氧条件下,将锥形瓶放置在烧杯中,用温度计控制温度在30-40℃之间,并通入空气。

4. 在无氧条件下,将锥形瓶放置在烧杯中,用温度计控制温度在30-40℃之间,并密封锥形瓶。

5. 分别向两组锥形瓶中加入一小包干酵母,搅拌均匀。

6. 观察两组锥形瓶中的气泡产生情况,记录气泡产生的速度和数量。

7. 将两组锥形瓶中的气体分别导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记录是否产生浑浊。

8. 将两组锥形瓶中的气体分别导入装有重铬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是否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有氧条件下,锥形瓶中的气泡产生速度较慢,数量较少;无氧条件下,锥形瓶中的气泡产生速度较快,数量较多。

2. 在有氧条件下,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在无氧条件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3. 在有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没有变颜色;在无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说明产生了酒精。

六、实验结论1.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发酵作用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在有氧条件下则通过有氧呼吸作用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酵现象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测定并绘制生长曲线、底物消耗曲线和产物形成曲线2.了解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利用、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相互关系3.初步学会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有关发酵参数的求解二、实验仪器及试剂菌种:酿酒酵母仪器: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计、生物传感仪、分析天平药品:酵母膏、胰蛋白胨、葡萄糖、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三、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喜欢含糖的环境,有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CO和水,无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都释放出能量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相应,通过生物识别系统和电化学或其他传感器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为电信号,根据电信号的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生物传感器是应用生物活性材料(如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四、实验步骤1.种子培养基(YEPD,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2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5.0左右,并定容至1000ml。

2.发酵培养基(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10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至5.0左右,定容至1000ml,分装10个锥形瓶(250ml)封口121℃,30min灭菌。

3.种子培养:将活化好的种子培养液,用移液管移去10ml接种于灭菌YEPD液体培养基中,于30℃、120 r/min全温摇瓶柜中培养24 h左右,观察种子液的色泽、气味与形态等基本情况。

发酵工程综合实验报告(3篇)

发酵工程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生产出各种有用的产品,如食品、医药、化工产品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等;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pH计、发酵罐、酒精灯、试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1.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在校园内采集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过筛,去除杂质,备用;(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实验要求,称取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3)土壤样品的接种: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稀释,取适量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分离纯化: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化菌株。

2. 微生物鉴定(1)观察菌落特征:观察纯化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2)显微镜观察:将纯化菌株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染色特性等;(3)生化试验: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淀粉酶试验等,鉴定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3. 发酵条件优化(1)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称取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发酵罐中;(2)发酵条件优化:通过改变发酵温度、pH值、接种量、发酵时间等条件,观察发酵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模拟发酵试验实验报告(3篇)

模拟发酵试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模拟发酵试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发酵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将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能量、气体、酸等代谢产物。

本实验模拟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对蔗糖的发酵过程,通过观察气泡产生、pH值变化等现象,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蔗糖:50g- 温水:500ml- 干酵母:5g- pH试纸:1张- 玻璃棒:1根- 玻璃杯:1个- 药勺:1个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1台- 秒表:1个- pH计:1台四、实验步骤1. 称取50g蔗糖,加入500ml温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2. 称取5g干酵母,用药勺加入溶解好的蔗糖溶液中,继续搅拌。

3. 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pH值,记录初始pH值。

4. 将搅拌好的蔗糖酵母溶液倒入玻璃杯中,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pH值变化。

5. 记录实验开始时间,每隔10分钟观察并记录溶液的气泡产生情况、pH值变化。

6. 实验进行60分钟,记录实验结束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开始出现少量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数量逐渐增多,表明酵母菌开始进行发酵作用。

2. 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为6.5,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pH值逐渐下降,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

3. 实验结束时,溶液的pH值下降至5.0,说明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使溶液的酸性增强。

六、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模拟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对蔗糖的发酵过程。

2.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将蔗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酸性物质,使溶液的pH值下降。

3. 本实验为后续发酵实验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发酵的原理和应用。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小麦发酵测试实验报告(3篇)

小麦发酵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麦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代谢产物。

2. 掌握小麦发酵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分析不同发酵条件对小麦发酵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小麦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如酵母、细菌等)将小麦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为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醇类、氨基酸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麦发酵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发酵效果,为小麦发酵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粉、水、葡萄糖、酵母、菌种、琼脂、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发酵罐、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分析天平、pH计、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发酵组、发酵+葡萄糖组、发酵+菌种组。

2. 实验操作:(1)对照组:将小麦粉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置于发酵罐中,在适宜温度下发酵。

(2)发酵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适量酵母,进行发酵。

(3)发酵+葡萄糖组:在发酵组的基础上,加入适量葡萄糖,观察发酵效果。

(4)发酵+菌种组:在发酵组的基础上,加入适量菌种,观察发酵效果。

3. 发酵过程监测:(1)定期观察发酵罐内的小麦粉状态,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气泡、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

(2)定期取样,测定发酵液的pH值、有机酸含量、醇类含量等指标。

(3)对发酵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发酵组的发酵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过程中,对照组的小麦粉无明显变化,发酵组的小麦粉产生气泡、沉淀,颜色变深,表明酵母菌已将小麦粉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分解。

2. 与对照组相比,发酵组的pH值降低,有机酸含量升高,醇类含量降低,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有机酸和醇类。

3. 发酵+葡萄糖组的发酵效果优于发酵组,说明葡萄糖为酵母菌提供了碳源,促进了发酵过程。

4. 发酵+菌种组的发酵效果优于发酵组,说明菌种对发酵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5.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发酵液中含有酵母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其中酵母菌数量较多。

发酵馒头制作实验报告(3篇)

发酵馒头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馒头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发酵馒头的制作方法。

3. 体验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乐趣。

二、实验材料1. 原料:面粉500g、温水300ml、酵母5g、白糖10g。

2. 工具:面粉筛、和面盆、擀面杖、蒸锅、蒸笼、剪刀等。

三、实验步骤1. 酵母活化:将5g酵母倒入温水中,搅拌均匀,静置5分钟。

2. 和面:将面粉、白糖、温水倒入和面盆中,边倒边搅拌,使面粉充分吸水,形成絮状。

3. 揉面:将絮状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放置温暖处发酵1小时。

4. 分割: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若干等份,每个面团揉成圆形。

5. 擀面:将圆形面团擀成厚约1cm的圆片。

6. 成型:将擀好的面片卷起,用剪刀剪成大小均匀的小段。

7. 蒸制:将剪好的面团放入蒸笼中,进行二次发酵,发酵至体积膨胀1倍左右。

8. 蒸煮: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入蒸锅中,大火蒸15分钟,关火后焖3分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成功制作出发酵馒头,口感暄软,具有独特的发酵香味。

2. 实验分析:(1)酵母活化:酵母在活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吸收水分,释放出酶,使面团发酵。

(2)和面:面粉与水、白糖充分混合,使面团具有足够的弹性,有利于发酵。

(3)发酵:面团在温暖处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形成气孔,使馒头暄软。

(4)蒸制:蒸煮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形成气孔,使馒头更加暄软。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发酵馒头的制作方法,了解了发酵馒头的制作原理。

发酵馒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传统食品,具有独特的发酵香味,值得推广。

六、实验注意事项1. 酵母活化时,水温不宜过高,以免杀死酵母。

2. 发酵过程中,面团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酵母活性。

3. 蒸煮过程中,火候不宜过大,以免馒头表面烧焦。

4. 发酵馒头在储存过程中,应密封保存,以免变质。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面粉制作发酵馒头,如玉米面粉、高粱面粉等。

2. 探索发酵馒头与其他食材的搭配,如豆沙、芝麻等。

食品发酵实验报告模板(3篇)

食品发酵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食品发酵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食品发酵过程中关键因素的控制方法。

3. 熟悉常用食品发酵剂的特性及其应用。

4. 分析食品发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实验原理食品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食品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产品。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生酶,使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面粉- 白糖- 酵母- 酒曲- 红曲- 蜂蜜- 盐- 水- 蒸笼- 锥形瓶- 移液管- 温度计- pH计- 烧杯- 玻璃棒- 滤纸2. 实验仪器:- 火炉- 研钵- 电子天平- 精密计时器- 生物显微镜五、实验步骤1. 面粉发酵实验- 称取适量面粉,加入白糖、酵母,搅拌均匀。

- 加入适量温水,揉成面团。

- 将面团放入锥形瓶中,密封。

- 在恒温条件下培养,观察面团发酵情况。

2. 酒曲发酵实验- 称取适量酒曲,加入白糖、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密封。

- 在恒温条件下培养,观察酒曲发酵情况。

3. 红曲发酵实验- 称取适量红曲,加入白糖、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密封。

- 在恒温条件下培养,观察红曲发酵情况。

4. 蜂蜜发酵实验- 称取适量蜂蜜,加入白糖、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密封。

- 在恒温条件下培养,观察蜂蜜发酵情况。

5. 盐发酵实验- 称取适量盐,加入白糖、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密封。

- 在恒温条件下培养,观察盐发酵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面粉发酵实验- 观察面团发酵情况,记录发酵时间、面团体积变化、酸度变化等。

- 分析影响面粉发酵的因素,如酵母浓度、温度、湿度等。

2. 酒曲发酵实验- 观察酒曲发酵情况,记录发酵时间、酒精度变化、酸度变化等。

- 分析影响酒曲发酵的因素,如酒曲种类、温度、湿度等。

发酵面制品实验报告(3篇)

发酵面制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面制品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发酵面制品的发酵条件、制作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发酵面制品生产过程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面粉、水、干酵母、白糖、食盐、食用油、发酵剂(如老面、酒曲等)。

2. 实验设备:搅拌机、蒸笼、烤箱、电子秤、温度计、计时器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一:面粉发酵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面粉发酵过程,了解发酵原理。

(2)实验步骤:① 准备面粉、水、干酵母,按比例混合;② 将混合物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③ 将面团置于温暖处发酵,观察面团发酵情况;④ 记录发酵过程中面团体积变化、表面状态等。

2. 实验二:馒头发酵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馒头发酵方法,制作出合格馒头。

(2)实验步骤:① 准备面粉、水、干酵母、白糖、食盐,按比例混合;② 将混合物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③ 将面团置于温暖处发酵,待面团发酵至原体积的2倍;④ 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小面团,搓成馒头形状;⑤ 将馒头放入蒸笼,蒸制10-15分钟;⑥ 蒸熟后取出,待冷却即可食用。

3. 实验三:面包发酵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面包发酵方法,制作出美味面包。

(2)实验步骤:① 准备面粉、水、干酵母、白糖、食盐、食用油,按比例混合;② 将混合物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③ 将面团置于温暖处发酵,待面团发酵至原体积的2倍;④ 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小面团,搓成圆形;⑤ 在面团表面刷上蛋液,撒上芝麻;⑥ 将面包放入烤箱,烤制10-15分钟;⑦ 烤熟后取出,待冷却即可食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面粉发酵实验结果显示,面粉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酵,发酵过程中面团体积逐渐增大,表面出现气泡,说明面团中的酵母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2. 实验二:馒头发酵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可以制作出合格馒头。

发酵过程中,面团体积增大,馒头表面光滑,口感松软。

发酵工艺大实验报告(3篇)

发酵工艺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发酵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操作方法,提高对发酵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品质提升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 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 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3. 发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4. 发酵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品质提升方法。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质进行代谢,产生有用产物的过程。

发酵过程包括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阶段。

发酵工艺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培养、发酵和后处理等环节。

三、实验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1)菌种选择:选择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菌种,如酵母菌、乳酸菌等。

(2)培养基制备:根据菌种需求,制备合适的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等。

(3)菌种活化: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使其恢复活力。

2. 发酵过程(1)发酵条件:根据菌种特性,确定发酵温度、pH、溶氧量等条件。

(2)发酵设备:选择合适的发酵设备,如发酵罐、发酵池等。

(3)发酵操作: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发酵设备中,控制发酵条件,进行发酵。

3. 发酵产品的后处理(1)分离:将发酵液与固体物质分离,得到发酵液。

(2)精制:对发酵液进行精制,去除杂质,提高产品纯度。

(3)干燥:将发酵液或固体物质进行干燥,得到干燥产品。

四、实验步骤1. 菌种选择与活化(1)选择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菌种,如酵母菌。

(2)制备培养基,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2. 发酵过程(1)根据菌种特性,确定发酵温度、pH、溶氧量等条件。

(2)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发酵设备中,控制发酵条件,进行发酵。

3. 发酵产品的后处理(1)分离:将发酵液与固体物质分离。

(2)精制:对发酵液进行精制,去除杂质。

(3)干燥:将发酵液或固体物质进行干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过程(1)发酵温度:控制在25-30℃,有利于菌种生长和发酵。

(2)pH:控制在4.5-5.5,有利于菌种生长和发酵。

发酵验证实验报告(3篇)

发酵验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糖类的发酵能力,从而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酸性物质,分析微生物的发酵能力,为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发酵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其他有用物质的过程。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通过酶的作用,将糖类分解为有机酸、气体等产物。

本实验采用糖发酵培养基,通过观察微生物对糖类的发酵能力,来判断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酒精灯、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器、刻度吸管等。

2. 实验试剂: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蔗糖、淀粉、葡萄糖发酵培养基、溴甲酚紫指示剂、蒸馏水等。

3. 实验菌株: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

四、实验方法1. 将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蔗糖、淀粉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2. 将不同浓度的糖溶液分别加入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中,混匀。

3. 将实验菌株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发酵培养基中气泡的产生和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5.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微生物的发酵能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肠杆菌发酵实验将大肠杆菌接种于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培养基中产生气泡,溴甲酚紫指示剂由黄色变为紫色,说明大肠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酸性物质和气体。

2. 乳酸菌发酵实验将乳酸菌接种于乳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培养基中产生气泡,溴甲酚紫指示剂由黄色变为紫色,说明乳酸菌能够发酵乳糖,产生酸性物质和气体。

3. 酵母菌发酵实验将酵母菌接种于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培养基中产生气泡,溴甲酚紫指示剂由黄色变为紫色,说明酵母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酸性物质和气体。

4. 其他微生物发酵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其他微生物对糖类的发酵能力如下:(1)麦芽糖: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均能发酵麦芽糖。

小面团发酵实验报告(3篇)

小面团发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面团发酵效果的影响。

2. 了解酵母菌在面团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3. 学习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原料:面粉、干酵母、温水、糖、盐、植物油。

2. 仪器:电子秤、面粉筛、搅拌器、发酵箱、温度计、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五组,每组设置不同的发酵条件。

- A组:室温发酵(约25℃)- B组:低温发酵(约10℃)- C组:高温发酵(约40℃)- D组:加糖发酵(原配方基础上增加10%的糖)- E组:加油发酵(原配方基础上增加10%的植物油)2. 实验步骤:- 将面粉过筛,加入干酵母、糖、盐,搅拌均匀。

- 加入温水,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静置10分钟。

- 分别将五组面团放入发酵箱,设定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面团体积、重量、表面状态等数据。

- 发酵至面团体积增加约2倍时,停止发酵。

3. 数据处理:- 记录每组面团的发酵时间、体积、重量等数据。

- 分析不同发酵条件对面团发酵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室温发酵(A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5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

2. 低温发酵(B组):- 发酵时间:约2小时- 体积增加:约1.5倍- 重量增加:约1.2倍- 表面状态:表面粗糙,有弹性。

3. 高温发酵(C组):- 发酵时间:约30分钟- 体积增加:约1.8倍- 重量增加:约1.4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

4. 加糖发酵(D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6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口感甜。

5. 加油发酵(E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5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口感油腻。

五、实验结论1. 室温发酵效果较好,发酵时间适中,面团表面光滑,有弹性。

发酵小制作实验报告(3篇)

发酵小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酸奶和泡菜。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原料中的糖类转化为有机酸、醇类、气体等产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泡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牛奶(全脂或脱脂)- 酸奶发酵剂(乳酸菌)- 白萝卜、黄瓜等蔬菜- 盐、辣椒粉、白酒等调味品- 蜂蜜或白糖(可选)2. 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密封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等)四、实验步骤(一)酸奶制作1. 将牛奶加热至40-42℃,保持5-10分钟,杀死原有的细菌。

2. 将牛奶冷却至室温(约25℃)。

3. 在牛奶中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4. 将混合好的牛奶倒入密封容器中,密封。

5. 将密封容器放置于温暖处(约25-30℃),发酵8-12小时。

6. 发酵完成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食用。

(二)泡菜制作1. 将蔬菜洗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将盐溶解。

3. 将蔬菜放入盐水中浸泡10-20分钟,捞出沥干。

4. 在蔬菜中加入辣椒粉、白酒等调味品,搅拌均匀。

5. 将调味好的蔬菜放入密封容器中,密封。

6. 将密封容器放置于温暖处(约25-30℃),发酵3-5天。

7. 发酵完成后,将泡菜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食用。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一)酸奶制作1. 发酵过程中,牛奶逐渐变酸,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乳清。

2. 发酵完成后,酸奶呈乳白色,质地细腻,口感酸甜适中。

(二)泡菜制作1. 发酵过程中,蔬菜逐渐变酸,颜色加深。

2. 发酵完成后,泡菜呈绿色或黄色,质地脆嫩,口感酸辣可口。

六、实验结论1. 发酵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食品加工方法,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酸奶和泡菜。

2.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发酵食物的实验报告(3篇)

发酵食物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食物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掌握不同发酵方法对食品风味、营养及保质期的影响。

3. 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发酵食物的制作过程,提高食品制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是指微生物(如细菌、酵母等)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对食品中的有机物质进行代谢,产生新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

发酵过程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色泽、质地和保质期。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面粉- 酵母- 酱油- 醋- 蜂蜜- 水果- 蔬菜- 肉类- 酵母抽提物- 化学膨松剂- 食盐- 糖2. 仪器:- 和面机- 发酵箱- 蒸笼- 微波炉- 烤箱- 天平- 温度计- 量筒- 滤网- 剪刀- 等等四、实验方法1. 发酵面包- 将面粉、酵母、水和糖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

- 将面团放入发酵箱,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酵至体积膨胀一倍。

- 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小块,整形后放入蒸笼,用沸水蒸制20分钟。

2. 发酵酱油- 将黄豆、小麦、食盐和水按比例混合,制成酱油原料。

- 将酱油原料放入发酵箱,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酵6个月。

- 将发酵好的酱油过滤,去除杂质,即可得到酱油。

3. 发酵醋- 将糯米、水、酵母按比例混合,制成醋原料。

- 将醋原料放入发酵箱,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酵3个月。

- 将发酵好的醋过滤,去除杂质,即可得到醋。

4. 发酵酸奶- 将牛奶加热至70-75℃,加入适量的酸奶菌种。

- 将混合液冷却至37-42℃,放入发酵箱,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酵6-8小时。

- 将发酵好的酸奶冷藏,即可食用。

5. 发酵肉类- 将肉类洗净,加入适量的食盐、糖、香料等腌制。

- 将腌制好的肉类放入发酵箱,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酵3-5天。

- 将发酵好的肉类取出,煮熟后即可食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面包- 发酵面包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营养价值较高,保质期较长。

2. 发酵酱油- 发酵酱油具有浓郁的香味,营养价值丰富,保质期较长。

生物实验报告单发酵(3篇)

生物实验报告单发酵(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物生成的规律。

3. 熟悉发酵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发酵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产生代谢产物的过程。

常见的发酵类型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本实验以酒精发酵为例,通过观察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中的生长、代谢过程,了解发酵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计、酒精计、温度计、无菌操作台、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2. 试剂: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蒸馏水、苯酚红指示剂、NaOH溶液、乙醇、酒精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溶解于蒸馏水中,制成培养基。

2. 接种:将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观察生长曲线:定期取样,测定菌液的光密度(OD值),绘制生长曲线。

4. 测定酒精含量:定期取样,测定菌液中的酒精含量,绘制酒精生成曲线。

5.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菌体生长情况,分析发酵过程中产物生成的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体生长曲线:实验结果显示,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中生长迅速,培养初期菌体数量呈指数增长,随后进入稳定期。

2. 酒精生成曲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菌体数量的增加,酒精含量逐渐上升,至发酵后期达到峰值。

3. pH值变化:实验过程中,培养基的pH值逐渐下降,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

六、讨论1. 影响发酵的因素: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营养物质、氧气等条件对发酵效果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中,温度控制在28-30℃,pH值控制在4.5-5.5,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和酒精生成。

2. 发酵产物的应用:发酵产生的酒精可以用于饮料、燃料、化工等领域。

此外,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其他代谢产物,如酵母抽提物、有机酸等,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细菌接种发酵实验报告(3篇)

细菌接种发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接种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细菌接种、发酵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发酵现象。

二、实验原理细菌接种发酵是利用细菌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一种或多种细菌作为发酵菌种,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发酵条件,使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菌种:乳酸菌、酵母菌等。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等。

(3)试剂:无菌水、无菌生理盐水、酒精、碘酒等。

2. 实验仪器:(1)无菌操作台、接种环、接种针、接种杯、培养皿等。

(2)恒温培养箱、发酵罐、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称取牛肉膏10g、蛋白胨10g、氯化钠5g,加1000ml无菌水溶解,调pH值至7.2-7.4,灭菌后备用。

(2)葡萄糖培养基:称取葡萄糖10g,加1000ml无菌水溶解,调pH值至6.0-6.5,灭菌后备用。

2. 细菌接种:(1)无菌操作,用接种环取适量菌种,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待菌种生长旺盛时,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当浓度,备用。

3. 发酵实验:(1)将稀释后的菌液接种到葡萄糖培养基中,置于发酵罐中,控制温度、pH值等发酵条件。

(2)定期取样,观察发酵现象,并检测发酵产物。

4. 发酵产物检测:(1)观察发酵液的颜色、气味、粘度等变化。

(2)利用显微镜观察发酵菌种的生长情况。

(3)通过化学方法检测发酵产物,如测定酸度、酒精含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现象:(1)乳酸菌发酵:发酵液呈现淡黄色,有酸味,粘度增加。

(2)酵母菌发酵:发酵液呈现淡黄色,有酒味,粘度增加。

2. 发酵产物检测:(1)乳酸菌发酵:酸度测定结果为pH值6.5,表明发酵产物为乳酸。

(2)酵母菌发酵:酒精含量测定结果为3%,表明发酵产物为酒精。

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报告(3篇)

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现象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发酵现象的整个过程。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现象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发酵现象有酵母发酵、乳酸发酵等。

本实验以酵母发酵为例,通过观察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演示发酵现象。

三、实验材料1. 葡萄糖溶液2. 酵母粉3. 消毒剂4. 试管、烧杯、滴管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将葡萄糖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消毒剂进行消毒。

2. 称取适量酵母粉,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充分搅拌均匀。

3. 将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恒温条件(通常为30℃)。

4. 每隔一段时间(如每隔2小时),观察试管中的液体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5. 当观察到液体中出现气泡、颜色变化等明显现象时,记录实验结果。

6. 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1. 在实验开始时,试管中的液体呈无色透明状,无明显气泡产生。

2. 随着实验的进行,试管中的液体逐渐产生气泡,气泡数量逐渐增多。

3. 经过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气泡数量达到峰值。

4. 继续观察,气泡数量逐渐减少,液体颜色逐渐变深。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演示了酵母发酵现象。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结果表明,发酵现象是一种微生物在有机物质条件下产生能量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讨论1. 影响发酵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优化实验条件?2. 除了酵母发酵,还有哪些常见的发酵现象?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如何利用发酵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酵母发酵现象,使我们了解了发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实验能力。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发酵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报告面粉发酵过程(3篇)

实验报告面粉发酵过程(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面粉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面粉发酵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面粉发酵过程中各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面粉、干酵母、温水、糖粉、面粉改良剂、食盐、面粉筛、菜刀、不锈钢盆、烤箱、温度计、计时器等。

2. 实验设备:电子秤、电子天平、发酵箱、烤箱、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面粉:将面粉过筛,去除杂质。

2. 酵母活化:取适量温水,加入干酵母,搅拌均匀,静置5分钟。

3. 和面:在不锈钢盆中,依次加入面粉、糖粉、面粉改良剂、食盐,倒入活化后的酵母液,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成棉絮状。

4. 揉面:用手揉面,使面团表面光滑,不粘手,盖上湿布,静置发酵。

5. 发酵:将发酵箱温度调至35℃,湿度调至70%,将面团放入发酵箱,发酵2-3小时,或至体积膨胀一倍。

6. 成型: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揉搓排气,分割成等份,整形为馒头、面包等形状。

7. 醒发:将整形好的面团放入烤箱,预热至38℃,醒发30分钟。

8. 烘烤:将醒发好的面团放入烤箱,烘烤10-15分钟,至表面金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面粉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利用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多孔结构,使面食变得松软可口。

2. 发酵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

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发酵效果。

3. 糖分是酵母菌的主要能源,适量添加糖粉可以促进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发酵效果。

4. 面粉改良剂和食盐可以改善面团的质地,提高面食的口感。

五、实验结论1. 面粉发酵实验成功,面团发酵膨胀,面食口感松软可口。

2. 掌握了面粉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了各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 为今后制作面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六、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酵母菌对面粉发酵效果的影响。

2. 研究面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3. 开发新型发酵面食,提高面食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甜酿酒发酵实验报告(3篇)

甜酿酒发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甜酿酒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甜酿酒发酵的实验操作方法;3. 分析甜酿酒发酵过程中影响产酒质量的因素;4. 探讨提高甜酿酒产酒质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甜酿酒发酵是指利用酵母菌将含有糖分的原料(如葡萄汁、果浆等)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通过代谢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一些风味物质,使酒具有独特的口感。

三、实验材料1. 原料:葡萄汁、果浆等;2. 仪器:发酵罐、温度计、pH计、酒精计、玻璃棒、漏斗、纱布等;3. 试剂:酵母菌活化剂、糖化酶、醋酸菌抑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酵母菌活化:将酵母菌活化剂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中,搅拌均匀,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活化30分钟;2. 糖化:将葡萄汁或果浆加入糖化酶,搅拌均匀,置于60℃水浴锅中糖化30分钟;3. 调pH:用pH计检测糖化液pH值,调整至4.5-5.5;4. 发酵:将活化后的酵母菌加入糖化液中,搅拌均匀,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发酵;5. 检测酒精浓度:每隔一定时间,用酒精计检测发酵液酒精浓度;6. 检测pH值:每隔一定时间,用pH计检测发酵液pH值;7. 降温:发酵至酒精浓度达到预定值后,将发酵液降温至15℃;8. 稳定:将发酵液置于4℃冰箱中稳定24小时;9. 过滤:用纱布过滤发酵液,去除沉淀物;10. 装瓶:将过滤后的发酵液装入瓶中,密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过程中,酒精浓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预定值;2. 发酵过程中,pH值逐渐下降,直至稳定;3.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颜色逐渐变浅,透明度逐渐提高;4. 发酵结束后,酒体稳定,无沉淀物。

六、影响甜酿酒产酒质量的因素1. 酵母菌种类: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对糖的发酵能力不同,影响产酒质量;2. 糖源:不同糖源对酵母菌的发酵能力不同,影响产酒质量;3. 发酵温度:发酵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酵母菌的发酵效果;4. pH值:pH值对酵母菌的发酵效果有较大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5. 氧气:氧气会影响酵母菌的发酵过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酒质量。

酵母发酵趣味实验报告(3篇)

酵母发酵趣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发酵,作为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生物化学过程之一,在食品、医药、能源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酵母发酵尤为引人注目。

本实验旨在通过趣味实验,探究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奇妙现象,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酵母发酵过程中的现象。

2. 了解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

3.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白糖、干酵母、温水、橙汁、苹果汁、葡萄汁、蜂蜜、醋、酸奶、面粉、面粉发酵剂等。

2. 实验工具:玻璃杯、玻璃棒、量筒、温度计、计时器、密封袋、气球等。

四、实验步骤1. 糖水发酵实验- 将白糖溶解于温水中,制成糖水。

- 向糖水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将糖水倒入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观察糖水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通过闻味、滴加橙汁或苹果汁等方法检验。

2. 果汁发酵实验- 分别将橙汁、苹果汁、葡萄汁加入玻璃杯中。

- 向果汁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果汁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3. 蜂蜜发酵实验- 将蜂蜜溶解于温水中,制成蜂蜜水。

- 向蜂蜜水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蜂蜜水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蜂蜜水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4. 醋酸发酵实验- 将醋倒入玻璃杯中。

- 向醋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醋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醋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5. 酸奶发酵实验- 将酸奶倒入玻璃杯中。

- 向酸奶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酸奶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酸奶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6. 面粉发酵实验- 将面粉倒入玻璃杯中。

- 向面粉中加入适量干酵母和温水,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面粉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糕点发酵实验报告(3篇)

糕点发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糕点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糕点发酵过程中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

3. 学习并操作糕点发酵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实验原理糕点发酵主要是通过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将面粉中的淀粉和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使糕点产生膨胀、疏松的结构。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利用糖分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使面团膨胀。

同时,酵母菌的代谢产物也能改善糕点的风味。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 实验仪器:面粉、白糖、酵母粉、鸡蛋、牛奶、黄油、盐、面粉筛、烤箱、发酵箱、温度计、电子秤、面粉筛、面粉搅拌机、面粉切割机、面粉模具等。

2. 实验试剂:面粉、白糖、酵母粉、鸡蛋、牛奶、黄油、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面团:将面粉、白糖、酵母粉、鸡蛋、牛奶、黄油、盐等材料混合均匀,揉成面团。

2. 发酵:将面团放入发酵箱,保持温度在30℃左右,发酵至体积膨胀2倍左右。

3. 分割面团: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小块,搓成圆形。

4. 搭建蛋糕模具:将搓好的面团放入蛋糕模具中,轻轻按压,使面团贴合模具。

5. 烘烤:将蛋糕模具放入烤箱,保持温度在180℃左右,烘烤至表面呈金黄色,内部熟透。

6. 实验重复:对以上步骤进行重复实验,比较不同酵母浓度、发酵温度、烘烤时间等因素对糕点发酵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浓度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酵母浓度越高,发酵效果越好,糕点体积越大。

但过高的酵母浓度会导致糕点口感偏酸,影响口感。

2. 发酵温度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在30℃左右时,发酵效果最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酵效果。

3. 烘烤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烘烤时间过长会导致糕点内部干燥,影响口感;烘烤时间过短会导致糕点内部未熟透,影响口感。

4. 不同因素对发酵效果的综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酵母浓度、发酵温度、烘烤时间等因素对发酵效果具有综合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编号:AN-QP-HT263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发酵实验报告通用范本
发酵实验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

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实验一摇瓶发酵法制备糖化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摇床发酵法制备糖化酶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
(2)了解利用黑曲霉菌菌种发酵时的生长条件及注意事项
(3)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菌种:黑曲霉
仪器:锥形瓶(500ml)、移液管、恒温水浴锅、秒表、50mL比色管、牛皮纸、纱布(8
层)、pH计。

药品:三水乙酸钠、冰醋酸、硫代硫酸钠、碘、氢氧化钠、硫酸、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豆饼粉、麸皮
三、实验原理
摇瓶发酵是实验室常用的通风发酵方法,通过将装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摇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产生许多代谢产物对氧的需求。

它是实验室筛选好气性菌种,以及摸索种子培养工艺与发酵工艺的常用方法。

葡萄糖淀粉酶(EC3.2.1.3)系统名为淀粉α-1,4-葡聚糖葡萄糖水解酶,俗称糖化酶,是国内产量最大的酶品种。

糖化酶对淀粉分子的作用是从非还原末端切开α-1,4键,也能切开α
-1,3键和α-1,6键,产生葡萄糖。

糖化酶有催化淀粉水解的作用,能从淀粉分子非还原末端开始,分解α-1,4-葡萄糖苷键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被次碘酸钠氧化,过量的次碘酸钠酸化后析出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计算酶活力。

四、实验步骤
1.培养步骤
1.1种子培养基制备及灭菌
将新鲜土豆去皮切块,称取200~300 g土豆块放入500 mL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在电炉上煮沸至土豆块熟透,用120目纱布过滤,滤渣反复用一定量水清洗、过滤2次,合并各次滤液且定容至1000 mL即得土豆汁。

取一定体积的土豆汁,在其中加入5%的蔗糖,溶
解摇匀并调pH至5.5,即得种子培养基。

将适量种子培养基倒入锥形瓶(250ml),用纱布塞塞住管口,并用牛皮纸包扎,置灭菌锅中,于121℃下灭菌30min。

待灭菌完毕,冷却取出。

1.2发酵培养基制备及灭菌
取6只500mL摇瓶,分别按装液量100、200、300mL配制培养基(玉米粉6%、豆饼粉2%、麸皮1%),加水后稍微摇动,使原料湿润,浸入水中。

用8层纱布包扎瓶口,再加牛皮纸包扎。

置灭菌锅中,于121℃下灭菌30min。

1.3发酵培养基接种:将已生长好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按照10%的接量(8%-12%)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上。

1.4发酵培养基发酵:将摇瓶固定在摇床上,培养温度为31℃,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96h。

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用试纸测发酵液pH,测定酶活力。

摇瓶培养时观察各种摇瓶机的结构。

2.糖化酶活力测定
2.1待测酶液的制备:
精确吸取液体酶1.00mL,先用少量的乙酸缓冲液溶解,并用玻璃棒捣研,将上清液小心倾入容量瓶中。

沉渣部分再加入少量缓冲液,最后全部移入容量瓶中,用缓冲液定容至刻度(估计酶活力在100~250u/mL范围内),摇匀。

通过4层纱布过滤,滤液供测定用。

2.2酶活力测定:
于甲、乙两支5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
可溶性淀粉溶液25mL及缓冲液5mL,摇匀后,于40℃恒温水浴中预热5min。

在甲管(样品)中加入待测酶液2mL,立刻摇匀,在此温度下准确反应30min,立刻各加入氢氧化钠溶液0.2mL,摇匀,将两管取出迅速冷却,并于乙管(空白)中补加待测酶液2mL。

吸取上述反应液与空白液各5mL,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准确加入碘溶液10mL,再加氢氧化钠溶液15mL,摇匀塞紧,于暗处反应15min。

取出,加硫酸溶液2mL,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直至蓝色刚好消失为其终点。

2.3酶活力计算:
样品酶活力(u/g或u/mL)=579.9×(A-B)c×n式中:A与B分别为空白、样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c为硫代硫酸
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n为稀释倍数。

五、数据分析
比较不同装液量下的菌体形态特征、酶活力,将结果填入下表:
装液量/mL
指标
酶活力
pH
菌体特征100 420u/mL 4.2 200
510u/mL 4.1 300 570u/mL 3.8 出现球状的白色的菌丝团,瓶壁上出现黑丝的孢子和菌丝
六、结论
1.不同的装液量对酶活力的影响是随着装液量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酶活力变化不大,并且酶活力不高,与其他组数据相比接
种量跟酶活力关
2.菌体特征在锥形瓶的瓶壁上出现白色的菌丝,在培养基中也出现了丝球
3.菌种新陈代谢的旺盛二氧化碳的释放增加,使pH值逐渐下降,最终使培养基的pH 下降至3.8左右。

实验二酿酒酵母发酵过程参数的测定及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并绘制生长曲线、底物消耗曲线和产物形成曲线
2.了解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利用、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相互关系
3.初步学会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有关发酵参数的求解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菌种:酿酒酵母
仪器: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 计、生物传感仪、分析天平
药品:酵母膏、胰蛋白胨、葡萄糖、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
三、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喜欢含糖的环境,有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CO和水,无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都释放出能量
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相应,通过生物识别系统和电化学或其他传感器
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为电信号,根据电信号的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生物传感器是应用生物活性材料(如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
四、实验步骤
1.种子培养基(YEPD,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2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5.0左右,并定容至
1000ml。

2.发酵培养基(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10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至5.0左右,定容至1000ml,分装
10个锥形瓶(250ml)封口121℃,30min灭菌。

3.种子培养:将活化好的种子培养液,用移液管移去10ml接种于灭菌YEPD液体培养基中,于30℃、120 r/min全温摇瓶柜中培养24 h左右,观察种子液的色泽、气味与形态等基本情况。

4.发酵方法:将培养好的种子液按8-12%的接种比例,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置于
30 ℃、120 r/min全温摇瓶柜中培养96 h。

5.过程取样:发酵培养基接种发酵后,每隔8小时取样,移取45ml菌液至离心试管中3800r/min离心,上清液取出分析,菌泥放置烘箱烘干,分析菌体生物量、残余葡萄糖浓度与酒精生成量,并以此为基础数据计算参数
6.生物量的测定:取等量的两份发酵液,一份由烘干法测得菌体干重(DCW),另一份稀释成一定的浓度于630 nm下测定吸光值(OD值),得到标准曲线为DCW=3.87×OD (R=0.996)。

再以相同方法测得样品的OD 值,按标准曲线计算出菌体干重。

7.还原糖的测定与乙醇的测定:使用生物传感仪测定糖类和酒精的含量
五、数据分析
可在此位置输入公司或组织名字
You Can Enter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