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
“非预设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
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那么,一位数学教师,该如何来把握学习的“预设”与“生成”呢?
为了便于表达,我们把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学习分为“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三类,举例来说:
在“简单分数加减法”这一课中,老师出示题目1-,问学生该怎么做,教师考虑学生可能会将1转化为后进行计算等。这可视为预设。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出各自的解法。一位学
生说把1化为,理由是1=,这样就可以做了。这些学习内容可视为预设性生成,这些生成的内容使得教师的预设有了价值。
接着,有位学生很不满意地举手,在老师许可下说:“1不只是等于,如果我一定要化为、怎么办?”这位同学以这种方式把异分母分数减法突兀地呈现在师生们面前。这些学习内容,按照教师预设,是学习结束后布置学生思考-时再提出的。学生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这样的生成材料可以视为非预设生成。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
想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该预设什么,如何使预设生成成为课堂主流,非预设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等等。
一、关于预设
预设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
目标是什么。这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第三是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这使知识结构接近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根据以上思考,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教学中出现的一问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得不够;“精”的目的是材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下面,我们以“动物学校”这一材料为例,来说明如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作好“预设”。
(1)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在全班交流一下。
(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首先,这一材料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针对这一材料,预设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
第一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判断组成数个数的方法。
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
在经历中养成有序列举的思考习惯。
显然,两类目标预设都是体现本课时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标预设,就决定了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第一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课堂学习其基本思路是在多组练习中概括出判断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练习中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得到体验。简言之,两类目标预设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以知识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第二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体验与思考习惯养成上。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课时的意义在于借助简单的排列组合这种知识,来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
因此,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了正确的保证。
其次,根据第二类目标预设,本课时的学习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可以作如下预设:
问题一:从8、1、4三个数字中任选两个组成
两位数,你能写出几个?
目的:制造认知冲突,展现学生能力基础,因为不同的学生得到的个数有差别。
问题二:(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写的个数多,有的同学少?
目的:分析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抽象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重复与遗漏?
问题三:(研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目的:展现学生自认为可以改善重复与遗漏程度的办法,并概括为“有序列举”。
问题四:(练习)你能说出确的个数吗?
目的:掌握有序列举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维的严谨水平。
问题五:怎样又对又快地找到最大与最小的两位数?
另外,教师在预设时,同时也对该问题要求或将引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室的学习氛围做出预设。
有了这样的关于情绪氛围的预设,那么教师在该环节的实际操作中,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该状态,并依此去推动、感染学生,让学生们进入一种思维与情绪合谐的学习状态中。
二、预设生成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因此“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这里,我们来研究教师在课堂中促进学
生达到“预设生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生成的空间。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起点到目标间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这三类空间中的前两类是在课前预设的,第三类空间则需要教师在学习互动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及时调整,有时将课前预设大的空间,根据学生实际分解为若干个小空间,有时因为学生起点优于设想的,就要将原先较小的问题空间调整为较大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下面三个不同的问题来说明。
问题一:我口袋里有一个五角硬币、一个一角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二:我口袋里有两个硬币(人民币),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