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儿”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老舍语言风格中的地域特色,从不同角度浅析了老舍小说语言中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关键词:语言风格京味儿地域
正文: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善于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他对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北京人特有的性格、习俗、心理都了如指掌的。所以他特别能把握住北京人独特的味儿。老舍先生被公认为“京味小说”流派的宗师。①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充满着浓浓的京味,体现着他的小说的语言的地域风格。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所提到的山水名、地方名、大街小胡同名及店铺名都是十分真实的。举个例子,在祥子被大兵抓走时这样描写:“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过高亮桥,被大兵抓走”。通过类似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似乎跟着祥子满北京遛了。不仅是地名,书中还描写了北京特色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其中有一章中详细描写了北京的祭节,以及人物的语言风格。“既决定了不利用幽默,也就极自然决定了文字要极平易。”②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写道。他运用北京口语刻画人物形象,平易近人,新鲜活泼。比如书中有“鼓逗”、“抠搜”、“挤兑”、“扫搭”等词都显现着浓浓的北京风味儿。
老舍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语言特色在《四世同堂》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四世同堂》成为一部地道的“京味小说”。书中相近描写了
祁老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第一章写道: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出一种“文化性格”。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蕴含着的高雅、含蓄、精致的美的赞美,以致对这种美被毁灭而产生的感伤,同时也包含着对北京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感到叹息不已。这使作品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另外,这种“京味儿”在《二马》、《离婚》的细微处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北京人多礼,《二马》中的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了。
老舍在小说的取材上同样是“京味十足”。他用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世俗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他说:“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
③读老舍的作品,我们走近北京,走近北京,了解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的风土人情。
老舍的小说语言是具有地域风格的,地域文化是地域的,也是民族的。老北京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老舍的作品也“全面地展现出了北京的众生相”。正如李辉所说“老北京才是老舍真正的文学之根,创作之源。”④老舍的小说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
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老舍让艺术走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里,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参考书目
①史继中:<斯人虽逝,京味弥香----读老舍小说《柳家大院》、《月
牙儿》>,见刘颖南、许自强:《京味小说八家》,1989出版,第3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②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1990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老舍:《三年写作自述》,载一九四一年一月一日《抗战文艺》第
七卷第一期。
④李辉:《老舍:消失了的太平湖》,2000年出版,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