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及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一、××煤矿资源整合的核准文件,参与资源整合各矿井名称及隶属关系,资源整合后矿名及隶属关系。
二、编制矿井资源整合设计的依据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资源整合设计的特点
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需在下一阶段设计中解决或提请审批机关决定和有关单位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第一节井田自然概况
一、交通位置:矿区、矿井所在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及隶属关系。
插图: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三、河流:河流的分布、范围、流量、流速、水深及最高洪水位等。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气象资料来源及其完整性,矿区气候性质及气温变化。雨季时间、年平均及最大降雨量、年蒸发量。结冰及解冻日期,最大冻结深度,平均积雪厚度。全年最大和最小频率风向和最大风速。
地震情况及地震烈度。
第二节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
各矿生产建设情况,开采方式,主要装备和能力。(分矿叙述)
插图:各矿井田范围及采掘实测图(标明采空区、老空区、火区和四邻关系)
附表:各矿能利用的井巷断面特征表,能利用的主要设备明细表
第二章资源整合的条件
第一节资源条件
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二、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及岩石特征,煤系地层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田和井田地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断层和褶皱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火成岩侵入情况及对煤层开采的影响,陷落柱、剥蚀带等其它构造情况。
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
表2-2-1 井田断层一览表
三、煤层及煤质: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物理力学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与顶板管理有关的实测指标、参数,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煤层结构,夹石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煤质概述。
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各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四、瓦斯赋存状况及其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发火期,地温情况。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情况。
五、井田水文地质
含水层、隔水层分布发育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来源及其与地表水的联系;井田内小窑及采空区积水情况,断层、陷落柱等裂隙导水性,钻孔封孔情况。矿井涌水量预测(正常、最大涌水量)。
六、对井田地质勘探程度的评述
1.对勘探类型和勘探基本网度的评价。
2.地质构造对开采影响的分析。
3.煤层对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及对开采的影响。
4.能利用资源/储量的复核、验算,高级资源/储量的范围、储量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
5.水文地质,瓦斯等级、煤质分析等资料的精确程度及对开采的影响。
6.对地质资料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应补充勘探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外部条件
一、外运条件分析
二、水源情况
三、电源情况
四、征购地情况
五、市场分析
第三节资源整合条件综合评述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资源整合前各矿开拓开采现状
分矿叙述井田面积、保有能利用资源/储量、设计可采储量、井型,简述开拓开采情况。
第二节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
一、井田境界:确定井田境界的依据、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及井田面积。与四邻矿井及小窑的关系。
二、资源/储量:根据地质条件结合开采技术经济等因素,提出经济可采储量的范围和界限。计算资源/储量的煤层最小可采厚度、最高灰分、最高硫分、夹石剔除厚度。
计算井田内保有能利用资源/储量、工业资源/储量、设计储量和设计可采储量。(分水平和分煤层统计计算,全井田及第一水平高级储量占工业储量的百分数)
附表:矿井保有能利用资源/储量汇总表(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
矿井设计储量汇总表(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汇总表(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
表3-2-2 单位:Mt
表3-2-3 单位:Mt
三、安全煤柱及各种煤柱的留设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设计年工作日,日工作班数,每天净提升小时数。
二、矿井设计的年生产能力: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依据。
三、矿井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及第一水平的服务年限,采用的储量备用系数。
第四节井田开拓
一、井田内地质构造、老窑范围、火区、煤层及水文条件、资源整合各矿采空区等对井田开拓开采的影响。
二、井田开拓方案:开拓布置时,在不影响总体布置的合理性和设计井型、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列举各主要开拓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阐述选定方案的理由(对已有井筒和场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三、井口数目和位置的选择。
插图:各主要开拓方案平、剖面图。
四、水平划分及阶段垂高的确定。各水平之间的连接方式。
五、主要运输大巷及总回风道的布置方式和位置选择。
六、矿井各水平、煤层、上下山和采区的开采顺序,第一水平采区划分和配采关系。
七、对于受开采影响的建(构)筑物、水体、铁路,论述哪些搬迁,哪些留设煤柱,哪些进行“三下”开采。需要搬迁的村庄的数目、面积和人口,并提出安排意见。
第五节井筒
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对改造利用的井筒,应明确如何改造)。
附表:井筒特征表
表3-5-1
插图:井筒断面图(1:50)
二、井壁结构:
利用井筒井壁结构。新开井筒井筒检查孔资料,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和岩层的性质及井壁结构。
第六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一、井底车场形式的选定(利用或改造利用的,应阐明如何利用和改造)。
二、空重车线长度的确定、列车运行及调车方式、车场通过能力的计算(采用矿车做主运输时计算)。
插图:井底车场线路图。
三、井底车场硐室名称及位置。
井底煤仓的形式、容量、清理撒煤方式。
水仓布置及容量计算,水仓的清理方式。
井下爆破材料库(或发放硐室)的形式、容量及通风系统。
四、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的支护方式及支护材料。
插表:井底车场及硐室工程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