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详解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2f6378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c.png)
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布置家居空间、选择工作场所等。
03
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
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它们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人类生活环境。
02 行为心理学基础
行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行为心理学的定义
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的 心理学分支,它关注个体如何与环境 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行为和心 理健康。
03 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 的影响
空间布局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空间大小
宽敞的空间使人感到自由、舒适,而 狭窄的空间则可能使人感到压抑、不 安。
空间分隔
适当的空间分隔有助于创造私密性和 领域感,而过度的空间分隔可能导致 孤独感和疏远感。
空间形状
规则的空间形状(如方形、圆形)往往使 人感到稳定、安全,而不规则的空间形状 可能引发人的不安定感和探索欲望。
空间环境与行为心理的交互作用案例
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环境与行为心理交互
在城市规划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公共设施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居民的行 为和心理状态。例如,合理的交通流线设计可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人们的出行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室内设计中的空间环境与行为心理交互
环境的反作用
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 计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01
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塑造作用
不同的空间环境会激发人不同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如开阔的空间使人感
到自由、舒适的空间使人感到放松等。
02
人的行为心理对空间环境的反作用
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也会影响对空间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如人们会根据
第六章-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PPT课件
![第六章-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876ef3a300a6c30d229fda.png)
2021/7/24
51
(2) 分布图形
人在空间里的分布状态。 由于人的行为特性、人际关系和环境场所的差异, 人在空间里的分布则各不相同。
• 室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个人行为的要求,还要照顾到人 际间的行为要求,空间形状和布局、家具设备布置,尽可 能按个人的行为特性和人群分布特性进行。
2021/7/24
2021/7/24
18
• 在商场、展厅、娱乐场所的光环境设计中,利用向光性的特 点,可以不做顶棚或局部吊顶,来节约造价。
2021/7/24
19
(7) 聚集效应
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发现步行速度有明 显的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 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 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
2021/7/24
45
(4) 状态模式
就是基于自动控制理论,采用图解法的图表来表示行为状 态的变化.主要用于研究行为动机和状态变化的因素。
如:人们进餐馆可能是饿了要吃东西,也可能受餐馆食品的 诱导或是为了社交而进入。
这种状态的差别,对从事室内设计很有指导意义。
2021/7/24
46
商店的购物行为表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
人类对自然现象、个人的崇拜,便产生了信仰,并将某种 信仰人格化,塑造了偶像,于是就建立了寺庙、教堂等, 表现出宗教行为,形成了宗教环境。
2021/7/24
36
• 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 或是出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产生的。
• 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推动环境的改变, 推动建筑活动的发展。
顾客
进入
店 堂
选购
商 支付
现金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7907737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2.png)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75d99feab8f67c1cfad6b830.png)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
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
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
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
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
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
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
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f5734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9.png)
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影响一、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众所周知,太空中的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生存。
太空中不存在空气、水、食物等,极端的温度和气压变化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
而且,长时间处于缺乏重力的环境中,人体内的激素分泌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内部的平衡产生影响。
1. 生理影响(1)肌肉萎缩和骨密度降低:在太空中,缺乏地球上的重力,人体不得不承受“零重力”的环境,因此,缺乏锻炼,容易发生肌肉萎缩,骨密度降低,这是每位太空航天员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生理节律紊乱:太空中没有明显的昼夜交替,人体的生物钟会失去正常的节律,容易引起睡眠障碍,影响心理和身体健康。
(3)免疫力下降:在太空中,航天员会受到大量的高能粒子辐射,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生病的风险。
2. 生理适应一方面,为了应对太空中的环境,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到了一些适应太空环境的方法。
例如,通过特殊的器械和训练模拟重力,对航天员的肌肉和骨骼进行保健。
另一方面,航天员也需要通过锻炼和特殊的饮食来适应这样的环境。
二、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1. 心理健康空间中的环境不仅对人体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长时间的太空探索和居住,容易造成航天员的心理疲劳、孤独感、抑郁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太空航天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2. 心理适应为了尽可能减少太空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航天员需要进行心理适应训练,使其能够处理空间环境中的情感和社交问题。
适宜的心理调节能够帮助航天员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和充分发挥其工作能力。
三、总结总的来说,太空探索是人类的梦想和追求,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其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只有找到合适的适应方法和调节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能力。
同时,太空探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需要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为人类太空探索的美好未来带来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7讲-行为与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7讲-行为与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cb919b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2.png)
2、行为要求的空间与知觉要求空间的“容积”
知行 觉为
其空其间空要间求的的““容容积积””基是本变是化不的变,的不,只习
要要 是惯用称空为间使大用小功来能适的应空其间要尺求寸,,而主且要可是通根
求求 空的 间空 的间 容容
过据物使质用技要术求手来段调来整调空节间其的空形间态大,小无,法如通 满过大足小其听。他觉如物的满质听足技觉大术空多手间数段即人来电行“声走压系要缩统求”。的其即通空使道间, 是最视小觉宽空度间是,60也0,可最以小利高用度错是觉2等00原0,理太来小
第7讲 行为与空间环境
环境行为的起因; 环境行为的特征; 人的行为习性; 环境行为模式、行为对室内空间分布、空 间尺度和环境设计的影响。
2
一、环境行为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 和空间状态的推移,称之为环境行为。
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商业行为、人际 行为、娱乐行为、
行 为 防卫行为、宗教行为、居住行为、劳动 多 行为、餐饮行为、 样 性 体家库尔特.列文(K.Lewin)提出的 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即B=f(P.E) 其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预测模式
预测模式就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现出 来,分析人在该环境中的行为表现的可能性、 合理性等。这种行为模式主要用于分析空间
环境利用的可行性。我们从事的可行性方案,
主要就是这种模式。
比如要建造一座展厅,我们就可根据基地环境、展览要求、展
出方式等,分析展厅有几种可能性,哪一个更加符合人的观展
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52f836270722192e4536f6f5.png)
客观环境
环境制约
特征
自我需要 共同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 人类的需要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的,如人们对 居住环境的追求,希望有一所大而舒适的房子,由 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 于人多,土地少、经济和物质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36 即于是就产生社会干预。(政策、法规等) B= f ( P. E )
环 具
1、人体内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受到生理因素或环境信息引起的心理因 素刺激后作出各种相应的心理反映
• • • •
饥饿——人的腹部会不自觉的咕哩咕噜地叫。 人体血糖降低——头晕目眩。 心慌时——心跳加快。 呼吸困难时——会张大嘴巴或加速呼吸。
10
2、人体外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体外感官五觉效应 即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 • 夏季气温很高——迅速发汗,以降体温。 • 冬季气温降低——人体皮肤收缩。 • 强烈的阳光刺激——眼睛会自动调节闭合,减少进 光量,以适应环境。 • 在黑暗的地方——眼睛会自动调节,以便看清周围 的环境。 • 手碰到很热或很泠的物体时,便会自动缩回;当突 然听到很响的声音时,会自觉捂起耳朵;当闻到异 11 味刺激时,会捂起鼻子,闭紧嘴巴等。
5
二、环境构成
微观环境
指室内环境:包括家具、设备、陈 设、绿化以及活动在其中的人们。
大 小 构 成
中观环境
指一栋建筑乃至一个区的空间大小: 包括邻里建筑、交通系统、绿地、 水体、公共活动场地、公共设施、 以及流动在此空间的人群。 指小区以上,乃至一个乡镇、一座 城市、一个区域,甚至全国、全地 球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包括在此范 围内的人口系统和动植物体系,自 然的山河、湖泊和土地植被、人工 建筑群落、交通网络以及为人民服 6 务的一切环境设施。
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
![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33a9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6.png)
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考虑到外观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类的行为心理。
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合理的空间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提供舒适和具有吸引力的环境。
一个好的空间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活动需求。
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活动需求,如办公室需要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学校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空间,零售店需要提供吸引顾客的展示空间等等。
对于这些不同的场所,设计师需要了解人们在这些场所中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来构思合适的设计方案。
人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反应。
例如,在一个繁忙的城市中,人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焦虑,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平静和放松的环境来缓解压力。
这时,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柔和的颜色和材质,提供舒适的座椅和低音量的背景音乐来营造一个放松的氛围。
另一方面,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会期待一个活跃和欢乐的氛围,设计师可以选择明亮的色彩、充满活力的家具和音乐来满足这种需求。
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和行为产生差异。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尊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因此,办公区域应该提供私人工作空间和独立的会议室。
而在亚洲文化中,重视团队合作和社交互动,办公区域应该提供更多的开放式工作区域和共享空间。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对空间使用的不同需求,以满足各个人群的行为习惯。
一个成功的空间设计应该让人感到舒适和亲近。
人们对于空间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会对某些颜色、材质和布局产生好感或厌恶。
因此,设计师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颜色、创造舒适的座位和采用合适的光线。
设计师可以通过添加一些温馨的细节来增加人们对空间的喜爱,比如鲜花、绿植或艺术品。
综上所述,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密切相关。
合理的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外观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
通过了解人们的活动需求、心理状态、社会文化背景和感知反应,设计师可以创造出舒适、具有吸引力和符合人们行为习惯的空间环境。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c60d6fb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b.png)
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空间环境设计应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引 导人的行为。
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心理需求
01
02
03
安全感的需要
空间环境应提供安全感, 避免过于空旷或封闭,创 造一个舒适和安心的氛围。
归属感的需要
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 使人感到与周围环境融为 一体,有归属感。
舒适感的需要
空间环境应满足人的舒适 感需求,包括温度、湿度、 光照、声音等方面的舒适 度。
03
04
促进交流与互动,增强社会联 系。
05
提供展示与表演的舞台,满足
社交需求。
06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心理影响
自然环境
有助于提高情绪稳定性和 幸福感。
提供功能性和便利性,满 足生活和工作需求。
带来宁静、放松和舒适感, 有助于缓解压力。
人工环境
有时可能产生单调、枯燥 的感觉,需要合理设计以
增强趣味性。
适合需要隐私、安静或安全感的情况,如 个人工作空间。
03
04
开放空间
带来开阔感、自由感,有助于放松心情、 提高工作效率。
05
06
适合需要交流、互动或展示的场合,如公 共会议室或展览空间。
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心理影响
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
01
提供安全感,满足个人隐私需 求。
02
有助于独立思考、冥想或亲密 交流。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如何准确测量和评估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同时,如何将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成 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例如,大数据和GIS技术的发展 为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更准确的分析方法,同时,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 也为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11
![第四章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11](https://img.taocdn.com/s3/m/ca754f0dba1aa8114431d9a7.png)
认知地图的功能
• 解决空间问题 • 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 交往功能
• 清华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 唤醒理论
• 唤醒理论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无论
刺激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对提高唤醒水平的作用是相
同的。 • 唤醒理论认为: • 1.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 的自主反应。
施
• 空间分隔 • 在所有信息中,视觉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感觉刺激,空 间分隔是减少视觉刺激的最有效办法"无论在办公场所 或居住环境中,在空间可资利用的条件下,适当的空间 分隔可以使人/眼不见心不烦。" • 同时注意焦点的设计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 焦点,如室内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室外吸引人的雕塑 小品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 • 适应了拥挤环境的日本人非常注意对建筑空间利用的 有效性,城市一般居民住宅都设计得很紧凑方便“旅店 经营者也比较讲求实际,建造了大量小型旅店。
缓解交通拥挤
• • • 合理组织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组织问题是我们在设计中经常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交通系统道路系统 设计的好坏有时会大大影响场所中的人流密度和景致“在设计中,我们应在填密预 测人流量规律和充分考虑最大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合理的分配人流!车流,充分利 用空间,合理组织道路交通,针对不同使用者的特点和需要设置道路,尽可能避免拥 挤,如在一些易拥挤地段设置导行设施疏导人流运用不同材质的铺地给行人以明示 或暗示等”。 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运用可谓重中之重"在减少拥挤感方面,合理灵活的 运用植物配置可以活性的分隔空间,又不会给人生硬的感觉可以利用一些植物的特 点形成自然的道路交通体系,分流人群,例如低矮的树篱或灌木沿一定规律种植,相 当于形成一条无形的道路,指引着行人前行同时,绿色植物的生态和心理调节功能 还能大大缓解人们由于拥挤和压力带来的烦躁感,间接起到舒缓拥挤感的作用"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设计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54aee183d049649b6658ac.png)
一、人的行为特性
1 对个人空间的需要
当一个人不与他人发生交往关系的时候,有一种“为 避免他人的侵入而在其自身周围保持一个看不见的领 域”的意识,这个看不见的领域就是“个人空间”
例:在空间局促的 火车座厢里面对陌生人就坐会让你 心理上感到不安定、不舒适
在狭小的电梯里,对不认识得人你会尽量采取背
二、空间性质
空间性质是从人的行为和心理角度来定义的。
一个空间通常包容了一系列的行为,其中有个人行为, 如阅读、思考、独自休息、等候等;也有群体行为, 如会见、谈判、协作、游戏、接待等
要使空间充分的发生作用,就需要为不同性质的行为 提供不同性质的空间,使空间的形式根据特定行为的 需要而成立
安全感与依托感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设计
空间中人的行为与心理
人与环境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 关系,而这种互动是通过人的行为 来实现的。设计师应如何把握这种
互动呢?
1、设计师应该了解人们的行为特性、把 握不同的行为方式所需求不同空间性质的 差异,并以适当的方式界定空间领域,以
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
2、空间设计能否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 的互动与互补是环境设计好坏的评介标准
离的体态,把紧靠自己的其他人再想象中 “非人化”
个人空间受侵犯的例子
1、个人空间的空间形
个人空间的形并不是如球形般向四周等距延伸的,而 是呈不规则的椭圆球状
人们所需要的个人空间在身体前方和上方尺度较大而 身体两侧相对尺寸较小(也就是说处于身体两侧的他 人或物体对个人的干扰较小而身体前方和上方则干扰 较大)
人流集中的通道位就座而喜在尽端性质 的座位
交往与联系的需求
共享空间 人是社会性的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 共享空间如酒店大堂、舞厅舞池、餐厅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详解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c5b56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5.png)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们也忌讳穿越正 在交谈的两人空间,如果是两位女士稍好 一些;顾忌最少的是两位男性。穿越双人 空间的人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不安,他们 低着头,目不斜视,并低声道歉。如果仅 仅有两个人站在那里,对别人的穿越影响 不大,当两人离开1.2m以上时,穿越的人 就会增加。 群体的大小也影响个人入侵的 倾向。
第40页,共103页。
这一现象在多种情境中得到证明,从儿童在游戏 场中的接触到事先安排好的访谈。这反映了女性 具有合群的社会倾向,对非言语的亲密感觉形态 有更多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男性更注意与同性 别的人保持非亲密状态。两人性别不同时所保持 的距离一般比性别相同时更近。
第41页,共103页。
5.文化 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某些共性,也存在跨文
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 的人要小,因为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采取肯 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同样的 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不 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与人保持更 近,的距离。显示暴力倾向的囚犯的个人空 间差不多是正常人的3倍。
第39页,共103页。
3.年龄 但个人空间随着年龄改变是肯定的。有关研 究认为,儿童越小,在相互接触的多种情境 中偏爱的人际距离越小,这一结论适用于不 同文化的儿童。到了老年,人际距离又显示 缩小的倾向一般两位女性保持着比两位男性 更近的距离,
1.被入侵者的反应 研究显示,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
别、社会地位等都影响着被侵犯者的反 应。对一伙人来说,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 会引起更多的动作反应。而且,当个人空间被 入侵时,男性所受到的干扰比女性更强。
第30页,共103页。
பைடு நூலகம்
为了解·入侵者年龄所引起的反应,研究者 在剧院中让儿童站在成人后面15cm以内, 结果发现,五岁儿童讨人喜欢,对八岁儿童 不介意,十岁儿童则引起同成人人侵者同样 的反应。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278f5282f78a6529647d53f8.png)
“领域性”定义为:“使人对实际环境中的某一部分产生 具有领土感觉的作用。如办公室中你自已的位子,住宅门前 的一块区域,图6一7。
21
22
6.1.5 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多少是会遇到的。如
上事先确定的,这种计划是否周密,对于经过途中的舒适性、
意外性和疲劳等这些心理上的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28
4.停滞休息状态的人群:应该看作是流动过程中的间歇或因 其他因素(观察、疲劳)对流动的干扰( 步行街一般不太长,长 的话就要每隔一定距离有一个休息、观察的地点) 。
对于人们的流动特性可以通过观察对其进行定性定量, 以作为交通空间与流动线路的设计依据。流动性的指标可以 通过步速、步距和步数来表述。公式为:步数=步速/步距× 时问。流动性与空间的关系有几个指标:流动密度、流动系数 和断面交通量。
移动的人流,其方向,路径没有一定的选择。日常生活中,
看到的人流大体上都会有这种流动方式,不一定就选择最的
路线。有的索性就选择相邻的空间,或在某些信息的诱导
下而流动。这种流动则会因性别、年龄、天气的关系引起流
动线形完全不同。
3.移动过程即为目的人群:以旅游为目的的人,这些人对
途径的地点努力寻找丰富的意义,经过的路线和顺序是计划
25
6.2.2人的状态与行为 人的行为是通过状态的推移而表现的。人的生活及围 绕它的周围世界时刻都在变化着,这种状态变化在不发生 故障的时候是正常的,当这种状态在生活中受到影响时就 会变为异常状态。 异常状态时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当状况进一步恶化时, 进入非常状况,使人感到极度不安、出现恐慌情绪。这样, 在生活中存在着正常、异常和非常种状态,并各自表现也 不同的行为特点。其中异常与非常状态下的人群行为特征 对公共环境非常重要。
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研究
![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a6734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6.png)
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研究一、现状分析建筑空间布局是指建筑内部空间的规划与布置,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居住和工作体验。
而与之相关的人的行为心理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感,这种关系对于建筑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现有的建筑空间布局往往缺乏对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的有效考虑。
很多建筑空间在设计之初只关注了功能性和美观性,而忽略了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
这导致了一些空间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情绪。
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情感。
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这也是当前建筑设计面临的挑战之一。
建筑空间布局的研究和实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一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与使用中,导致了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的建筑设计和使用。
二、存在问题在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
建筑空间布局往往忽视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究用户群体的特点,以便为其提供更符合需求的空间环境。
建筑空间布局在设计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一些设计师只关注空间的外观和功能设计,而忽略了空间布局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建筑空间布局的研究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一些研究成果并没有被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导致了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建筑设计与使用。
三、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强化用户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空间。结果是两分钟内受侵犯的患者 中有1/3逃离了他们的座位,而对照组中 没有人离开。9分钟后半数受侵犯的患者 离开,而对照组中只有8%的人离开座位。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闯入正在图书馆 阅览室看书或学习的女学生的个人空间, 并选择一些在这里学习的女生作为对照组。 实验者坐到被试者旁边的椅子上,并挪动 椅子尽量靠近被试者,但保持身体不接触。 30分钟后,70%受侵犯的被试者离开了座 位,而对照组中只有13%的人离开座位。 然而在侵犯不严重的情境中,如在实验者 和被试者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一把空椅子, 被试者则几乎没有反应。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个人空间起着自我保护作用,是一个针
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 圈,以避免过多的刺激,导致应激的过度 唤醒,私密性不足,或身体受到他人攻击。
一项在精神病院所进行的研究中,萨 默(R.Sommer)选择了一个独坐在凳子上 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为被试者,萨默走过 去坐在他旁边,一句话也未说。若患者 稍微移动一下,他也跟着移动,始终与 患者保持15cra的距离。为系统了解病人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萨默还选择了 一些病人作为对照组
5.1 心理空间 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其表现形
式也有很多种。 A空间是人体活动空间,是由人体活动的
生理因素决定的,也称生理空间。它包括: 人体空间;家具空间;人和物之活动空间。
B空间是空余的空间,是由人的心理因素 决定的,也称心理空间。
A空间与B空间之和即为完整的室内空间
研究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规
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距离,实验
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的一个图形 是二个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 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表自己,然后再让 他们选择位置摆放,最后研究者测量代表 自己的图形与代表他人图形之间的距离, 以了解个人空间的大小。
2,实验室研究 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测量,具体做法是要
求被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 同的对象,当被试者停止前进时,记录被试 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虽然个人空间受到多 种因素影口向,但一般说来,前面较大,后 面次之,两侧最小,即从侧面更容易靠近他 人。
3、现场研究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也不难得 知,如果一个陌生人无缘无故走到距你的 脸50cm之内,你定会认为是一种无礼的侵 犯;然而在人行道上有人走近你的身旁, 或排队时有人无意间碰到你,只要不是对 着你的脖子吹气,一般不会引起介意。从 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认为,实验室的研究结 果基本上反映了个人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早已出现。在人类中,个人空间既包含生 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个人空间的度量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
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 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 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 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 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 不安。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以往的 研究曾采用三种方法:模拟法、现场研究 及实验室实验。
1.模拟法 最早进行模拟研究的是詹姆斯·基西
(JamesKunthe,1962a,1962b,1964)。 做法是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备好的剪纸图 形,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在背景上摆放。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图形的摆放并不是随 机的和无规律的,对于谁与谁靠近以及靠 近到什么程度,他们都有—套特定的反应, 而且相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非 常相似的反应。例如妇女与儿童的距离摆 得比男人与儿童更近;而狗的图形摆得距 男人比女人更近。
5.1.1 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
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 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 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 具有灵活的伸缩性。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比在其他情 况下允许他人靠得近些。个人空间 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人们用 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限定空间,人与 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 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个人空间(PersonalSpace)、私密性(Privacy) 和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这一课题所 要讨论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 别的三个重要概念。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
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 调节作用。无论陌生人之间、熟人之间还 是群体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采用恰 当的交往方式十分重要。日本的环境心理 学家把它称为“心理的空间”,而人类学 家霍尔(E.Hall)则称之为“空间关系 学”(Proxemics)o这方面的观察和研究不仅 有益于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选择,而 且对环境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ppt课 件
人的行为特征因人类社会的复杂
多样,受其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 化、社会制度、民族、地区等,因而 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行为特征。
英国的心理学家肯特说过:“人们不 以随意的方式使用空间”。意思是说 人们在空间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并不 是随意的,而是有特定的方式。这些 方式有些是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有 些则是人类从生物进化的背景中带来 的,如领域性。
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 类学家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0多年来,空 间行为(spatialbehavior)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被列为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空间使用方式是空间行为中的主要研究课 题,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并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人使用空间 时的心理需要。
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一排,共场所中, 一般人不愿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因而 出现公园座椅两头忙的现象。如果有人张 开双臂占据中间位置,那么常常是一个人 就客满了。
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空间” 的概念(Sommer,1959)。自1959年以来, 公布于众的有关研究已超过300项。事实 上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