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人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法义梳理•⼩组共修⾃列提纲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群。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其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液中,我们的很多⼈⽣观念,早已浸润在佛法的滋养之下,与佛教有着⽆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然⽽,对于这样⼀个在各个领域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却⼜普遍为⼤众所误解,因⽽貌似熟悉但实际却有着巨⼤隔膜的优秀思想,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运⽤佛法智慧帮助我们化解烦恼,过上幸福、安乐的⽣活,值得每个⼈认真地思考。
进⼀步的,对于已经对佛法⽣起信⼼的我们,如何依循导师的教导,建⽴起正确的信仰和⾏为规范,也正是学习本章(信仰篇)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PAN>⼀>、多⾓度阐明佛教对中国社会⼴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与传统⽂化⽔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与哲学。
⼀、总叙:1、佛教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2、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地位;3、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主⼲内容:⼀条轴线、两个视点。
1、略梳脉络——时间轴:春秋(百家争鸣)→西汉哀帝(公元前2年,传⼊中国)→汉魏(三家确⽴)→魏晋⽞学(般若思想,南北朝⿍盛)→隋唐哲学(主要内涵,离此则⼏为空⽩)→宋明理学(重点落实于“⼼性”,佛教内涵、深厚影响)→清末民初(⼤乘精神。
谭嗣同《仁学》、康有为《⼤同书》)→近代(唯识的发展及在学界的影响。
欧阳竟⽆、⽀那内学院)2、渊源与发展:(1)、追溯渊源:a、印度⽂化传统的特点:①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②宗教与哲学⼀体化的特点。
——举例《奥义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①既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名著。
(⼀体化)②叔本华评价:我得到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
b、根植于印度⽂化传统,佛教形成了深厚、系统的哲学义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自然观
作者: 冉祥华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62-16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佛教;中古文人;宇宙观;人生观;自然观
摘要: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即与文人群体发生密切关系,进入中土文人思潮之主流,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古文人对宇宙时空的认识,促进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同时,激发了中古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增添了人生无常的诗学感叹,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释道原与唐代佛教诗的研究
释道原与唐代佛教诗的研究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唐代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显著。
在此期间,许多文人士子都开始涉足佛教,并创作了大量的佛教诗歌。
其中,释道原是一位在唐代佛教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
本文将探讨释道原与唐代佛教诗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其在佛教诗创作中的贡献。
释道原的背景和生平释道原,字智朗,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诗人,出生于8世纪初,据传为陕州人。
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深入研究佛经。
他先后拜师学习佛法,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释道原对唐代佛教的贡献佛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发展有着诸多因素的推动,而释道原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者。
释道原在佛教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仅精通佛经,还对佛教哲学有着独到的理解。
他将自己的学问和见解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文学的艺术性,更具备佛教思想的深刻内涵。
唐代佛教诗的特点唐代佛教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使之在文人士子和普通读者中广为流传。
唐代佛教诗的特点有:1. 崇尚浪漫与超越唐代佛教诗讲究情感的表达和超脱世俗的思考。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琐碎的事物来表达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超越是对人们对尘世的繁琐和纷扰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对人们内心深处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2. 唯美而含蓄的艺术表达唐代佛教诗注重意境的表现,善于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
诗人们常通过隐喻、比喻、排比、倒装等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性,使诗歌更富有感觉和美感。
3. 智慧的启示唐代佛教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们内心的情感和追求,更融入了佛教的智慧与思想。
诗人们通过描绘佛陀的教诲、佛经中的禅理,向读者传递着人生的启示和智慧,使人们对生活有更深的思考和领悟。
释道原的佛教诗作品作为一位唐代佛教诗人,释道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佛教诗歌,代表作有《法华真宗五观颂》、《华严经百法明门颂》等。
《法华真宗五观颂》是释道原创作的一首以法华经为背景的佛教颂赞之作。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71240123 中文一班吴俊莹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与中国文学
张孝祥 —— 于湖居士 文征明 —— 衡山居士
唐伯虎 —— 六如居士 徐 渭 —— 青藤居士 张 岱 ——
蝶庵居士 袁 枚 —— 仓山居士 蒲松龄 —— 柳泉居士 翁同龢 —— 瓶庵居士
文人字号与佛教
黄庭坚 —— 姜
夔 —— 赵孟頫 —— 黄公望 —— 吴 镇 ——
•僧诗一(理趣)
鱼鼓颂 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工, 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 只为宫商调不同。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如采水底月, 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 ——王梵志
• 僧 诗 二
( 情 趣 )
有 时 行 药 去 , 忘 却 戴 纱 巾 。
薄 酒 懒 邀 客 , 好 书 愁 借 人 。 水 烟 常 似 暝 , 林 雪 乍 如 春 。 诗 语 动 惊 众 , 谁 知 慕 隐 沦 。 书 林 逸 人 壁 惠 崇 报 道 山 中 去 , 归 来 每 日 斜 。 扣 门 无 犬 吠 , 欲 去 问 西 家 。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
白居易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香山寺 爱风岩上攀松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 他生当做此山僧。
王安石
《和栖霞寂照庵僧云渺》
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 晏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 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 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
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净土咏》)
禅与诗
唐代禅宗兴起和唐诗蔚为一代文学精华几乎
同时,归趣根本不同的宗教与文学相得益彰, 这其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的内在因素和并行兴 衰的变化轨迹。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说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是世界三大宗教最古老的,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1.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
以后丰富的译文,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
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开始写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到唐代中后期,这种志怪小说发展为“传奇小说”。
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
唐宋人的传奇小说常说因果报应,入冥转世。
南柯黄粱、幻化谈奇,这些多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
掺杂着不少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观念,因此古典文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它来源于随佛教一起传入的梵呗唱导,将佛教故事经典改编成散文.韵文结合的讲唱形式,大多是演唱佛经故事。
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如《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等。
唐
后期及此后的中国古典的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影响。
2.佛教的传入与诗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如王维,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他的诗深含佛理禅趣。
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都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佛教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影响。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作者:高华平字体:【大中小】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教文献”,主要指佛教各种的藏经和续藏经中的佛典文献,当然也包括敦煌等出土文书中的佛教资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除了有自己的经典之外,还包括各种宗教体验、宗教仪规和宗教活动及其活动场所和法器等。
但是,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古代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只能借助现存的佛教文献和文学文献来进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近代以来,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学者很多,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
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金克木等老一辈学者,是本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学者,其学术的素养虽难以与前辈比肩,但他们各有独特的视野,陈允吉、孙昌武、项楚等人是其代表。
此后,在老一辈学者的启发和带领下,加之日趋自由的学术空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该研究领域,而且做了可喜的学术尝试。
在海外,日本学者加定哲地在深浦正文、小野玄妙等人“佛教文学”概念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佛教文学”的范畴。
加定哲地的《中国佛教文学》一书,实际上是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更加明晰化了。
因为其中所说“中国佛教文学”的内容,除了“佛典的翻译”之外,主要指中国古代正统文学中的“佛教文学”和俗文学中的“佛教文学”,以及一些佛教僧侣的诗偈创作,而并不包括佛教中的文学性经典或佛教经典的文学性问题。
欧美的学者,则多在“敦煌学”的框架内讨论佛教与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关系,尤其重视对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佛教源头的探讨,如美籍学者梅维恒(Victor.H.Meir)和梅祖麟(Tsu-LinMei)合著的长篇论文《论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即是其中一例。
港台学者对佛教文献中的禅诗、变文有较多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结合佛经和敦煌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理论问题做出了全新的阐释,成绩斐然。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想流派在这片广袤土地上蓬勃发展。
其中,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和影响为主线,探讨佛教在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的传播使中国社会受益匪浅。
佛教所倡导的慈悲、舍己和智慧等思想观念,强调了个体超越现实欲望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的内涵。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社会风气更趋向于宽容、平和和善良。
在佛教的影响下,社会中相互帮助、关怀他人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众生的关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佛教的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
佛教倡导的自觉与觉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方面,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文人更加注重人性的探索与思考,特别是在诗词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与内心境界的抒发。
佛教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注重通过表现寂静与内心境地传达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与境界。
其中,佛教壁画、石窟艺术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延续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此外,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纽带。
佛教寺庙成为了人们信仰和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它们不仅是修行者思考人生意义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寺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教育、医疗、救济等多重角色,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知识传播的场所。
佛教寺庙还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不同地域的信众常常涌入寺庙中聚会、交流,形成了一种共同信仰的群体认同感。
最后,佛教的影响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法律方面。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佛教的慈悲精神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出了要关注穷人与孤寡老人的福利保障。
这一思想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对我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三、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
十主在不一助方 刹权思致方益面 随 ”威想脱面于的 后 的的领离又教教 的 划信域政注化训 宋 分奉体权意,, 王 。;现的对“一 朝
在为束佛以方总 庙“缚教儒面结 宇三。加治适了 管教宋以国当历 理合代约,扶史 上一佛束以持上 体”家和佛佛灭 现思世限治教佛 为想俗制心,和 “和化,”使崇 五对加使;它佛 山君剧其另能两
2.融合的契机:儒道理论 中的缺失。憨山认为道家 对最高真实观之不透,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老庄 称之为自然。而儒家理论 中的缺失则突出表现在生 死问题上。孔子对之存而 不论,“未知生,焉知 死”,佛教则在生死超脱 问题尤显胜场,其“三世 因果、六道轮回、业力果 报、缘起性空、自性清净” 的世界观补充了儒家在此 方面的不足。
3.儒家对佛教的借取。这表现在本体 论和修养工夫两个方面。儒家讲的“天 理、本心”借用了佛教术语;修养工夫 上儒家更是从多方面借用佛教的方法, 如宋明儒者的静坐工夫,悟道经验,生 死关切等方面。
宋理宗与佛教的关系与文化
宋理宗与佛教的关系与文化宋理宗(1168年-1224年),北宋第九位皇帝,他的在位期间,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与佛教的关系紧密,并在文化方面对佛教有所贡献。
本文将从宋理宗与佛教的互动、佛教在宋理宗时代的发展以及宋理宗对佛教文化的推动等方面进行论述。
宋理宗的统治时期是北宋王朝的鼎盛时期,他以富有政治智慧和文化修养著称。
对于宗教信仰,宋理宗抱持开明的态度,尊重各种宗教信仰并倡导宽容。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宋理宗对佛教的倾向,使得佛教得以在他的统治下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宋理宗的统治下,佛教得到了许多皇帝的赞助和支持。
宋理宗信奉佛教,曾多次亲自参加佛教仪式,并在皇宫内修建了寺庙供奉佛像。
他还赞助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例如江苏的灵隐寺和福建的普陀山等。
这些举措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佛教在民间信仰中得到广泛传播。
宋理宗对佛教的支持也体现在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上。
他重视佛教经典的传抄和翻译,并亲自搜集抄录佛经。
他还命令修订佛教经典,并制定了佛教教义的注释和解释。
这些工作不仅促进了佛教学术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宋理宗统治时期,佛教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许多文人士子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理宗的引领下,文化界出现了一股研究佛教文化的热潮。
许多文人将佛教的思想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
例如,诗人杨万里就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意象,写下了许多反映人生哲理的诗作。
这些作品使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了诗词和文学艺术领域。
同时,宋理宗继承了前代皇帝对佛教的政策,继续推行以佛教为核心的教育政策。
他支持建立佛教学院,培养僧人和学子。
佛教教育的兴盛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综上所述,宋理宗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
他赞助修建佛教寺庙,重视佛教经典的传抄和翻译,并在文化界推崇佛教文化。
在他的统治下,佛教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在文化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
介绍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是一个多维度的主题。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交流。
作为文人的代表,他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也对佛教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包括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的态度、他们与佛教的关系以及佛教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的态度初期对佛教的反对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初始阶段遭到了一些文人的反对。
他们认为佛教教义与传统中国思想相悖,有异端之嫌。
在那个时期,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一些文人视佛教为道教的竞争对手。
例如,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表示:“佛教非文,嘉鸟非禽,深洞之子,路岐之人。
”这种反对佛教的态度在当时的文人中是相对普遍的。
由反对到接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人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逐渐接受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开始将佛教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觉醒。
佛教提出的人性解脱和境界超越的思想吸引了许多受世俗苦难困扰的文人。
启蒙作用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教义包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重要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融入了佛教的轮回思想,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这种跨越时空的启蒙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文人更加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他们的文学才华。
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寺庙文化和佛学研究中国古代寺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与佛教接触的重要场所。
很多文人在寺庙中修学佛学,与寺院的僧侣交流。
他们通过学习佛经和参与僧侣的诵经礼仪,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寺庙文化成为了文人们追求心灵宁静,修身养性的场所,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静思之地。
佛教艺术的赏析和创作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鉴赏佛教艺术作品,受其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的熏陶。
佛教与中国文化
5
3、九龙灌顶
山西大同云冈石
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太子降生后,天 降九条龙为其沐 浴。
6
4、阿私陀占相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净饭王请阿私陀仙人 为太子占相,仙人预 言道:“这位太子如 果在家,将来可以做 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 为引导众生觉悟的佛 陀。”
19
“乘”,一般解释为“车辆”、 “乘载”、“运度”之意,梵文原意 有“道路”或“事业”的意思。 “大乘”意思就是“伟大的车辆”或 “在大道行进的事业”,能运送众生 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小乘”就是指只能运载一人的车辆或 仅能容许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
20
大乘佛教: 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 小乘佛教 : 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 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
9
7、降魔成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释迦太子舍弃了折磨肉 体的苦修,选择了中道。 于是,他来到菩提伽耶 的一棵菩提树下,经过 了七天七夜的入定,战 胜了内心群魔的诱惑与 扰乱,悟出了宇宙人生 的本质,获得了解脱。 他成了现代的佛祖。
10
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塔
11
8、初转法轮
佛教与中国 文化
一、 印度佛教及其传入
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Sakyamuni )出生于古 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罗拉 科特附近)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 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 Gautama, 也 译瞿昙),名悉达多(Siddhattha)。佛 教 称 为 之 为 “ 佛 ” 或 “ 佛 陀 ” ( Buddha ),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 人。
1、乘象入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 后摩耶夫人,梦见了一 位菩萨骑着白象,在光 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 鲜花的的簇拥下,从空 中降下,进入了她的寝 宫。她因此而怀孕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宗教领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宗教领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诸多宗教的传入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和宗教领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宗教和宗教领袖。
一、佛教与释迦牟尼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但真正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是在东汉时期。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于公元前5世纪在印度创建了佛教。
佛教主张以慈悲和智慧来摆脱生死轮回,追求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在中国,佛教深受文人、士人和民众的推崇,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寺庙的建设、僧尼的修行和弘法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与老子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符合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并追求长寿和不死。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他在战国时期创立了道教。
道教主张放弃功利心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教经典的编纂与传抄、道教寺庙的兴建和修缮、道教仪式的举行等方面。
道教在中国社会发挥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塑造人的价值观念等重要作用。
三、儒教与孔子儒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门学说,也是一种思想、道德和教育体系。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经典《论语》中所陈述的仁德之道,追求人的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治理的完善。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社会各个阶层都接受了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推崇忠诚、孝敬、谦和、礼仪等传统美德,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商人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进入中国的沿海地区。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他的教义以《古兰经》为主要依据。
伊斯兰教主张信仰真主,遵守《古兰经》的教义和规范。
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与影响
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与影响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唐代文人对于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将佛教思想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文人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一、唐代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秩序得到了长时间的维持,这为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佛教也因为政府对其宽容态度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扎根于民众之中。
二、文人与佛教相互借鉴1. 文学作品中佛教元素的融入许多唐代文人在创作诗歌、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时,常常借鉴佛教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他们经常以佛教禅宗的意境来描绘自然景观,通过山水之间的虚实结合来传递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2. 文人将佛教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一些唐代文人也对佛教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通过修行、禅坐和参访寺庙等方式,向佛教学习并寻求慰藉。
三、佛教对文人创作的影响1. 形成纯粹自然的审美观念佛教强调尘缘不迷、万物有情,这种思想对唐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在创作中更注重表达纯粹自然的美感,以及“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
2. 推动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代文人受到佛教开悟和解脱之道启示,并试图将这些品质与士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结合。
他们追求自我修养的同时,也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四、佛教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 佛教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壁画、雕塑等艺术品都以佛教主题为基础。
这些艺术品不仅满足了民众的宗教需求,也丰富了唐代文化。
2. 佛教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佛教倡导慈悲和智慧,并提倡舍己为人、心存善意。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结论综上所述,在唐代文学艺术领域中,文人与佛教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佛教文化-第八讲佛教与古代文人
二、文人思想批判之武器
中国古代的三次思想解放: 一、是先秦,先秦诸子 二、是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魏晋:玄佛合流,越名教,任自然 三、是中晚明:李卓吾 《焚书》(70%内容与佛教有关):“六经《语》、《孟》,道
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童心说》:“最初一念,绝假纯真之本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之一)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在词句的精炼、音韵的铿锵方面,近体诗在 诗的演化史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案:“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 序》)的特征,使得维摩诘形象深得中国文人喜爱。也是佛教 增加信众的一个有效手段。所谓不用出家的“佛化家庭”。有很大 的积极意义:如李白、白居易等:
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 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或曰:“尔时彼城有离车,名毘摩罗诘(即维摩诘)。…… 其人有妻名曰无垢,可憙端正,形貌姝美,女相具足。然彼妇人于 时怀妊,满足九月,便生一女姿容端正,身体圆足,观者无 厌。……于其身上出妙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耀其家内。然其父 母见彼光故,即为立名称 为‘月上’。”(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
崛多译:《佛说月上女经》)
一、《维摩诘经》与文人
►维摩诘的积极形象:
案: 不同于一般佛教给人的消极印 象(青灯古佛?隐入山林?看破红尘? 遁入空门?......)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救攝貧民......雖為白 衣,奉持沙門,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 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 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 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 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 诘经.方便品》)
佛教“口业”观念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语言自忏——以“绮语”和“净”为中心
作者: 刘玉叶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8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口业;自忏;绮语;净
摘要:佛教的口业观念中,“绮语”是修行所忌的严重罪业,自南朝始文人就常依此自忏语言之过;“净”是佛教重要的道德目标和审美理想,文章首次提出并讨论了“净”作为美学文论范畴的相关问题。
“净”作为佛教思想影响下文人语言的标尺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与“绮语”概念一起影响并约束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构成了对绮靡虚丽文风的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人:领导不放。
陈洪:领导不放,我觉得还是瞧得起我,但是我也和他们吵了一通,过了几个月之后,有了研究生招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也可以报,我就又去找他们,他们认为我考研究生没有本科的学历肯定考不上的,就做了一个假人情,说让你报一次。没想到最后就这么个结果。
主持人: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假如我没有上过本科,我从高中,我就说我能力够了,本科没时间考,我可以直接到南开来读研吗?
陈洪:这看怎么说吧,反正一方面也算是我运气好,另一方面大概我也有个“十年辛苦不寻常”。
主持人:我都二十年辛苦不寻常了,我强烈要求不读本科就来南开读研。
陈洪:这个我想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在中学的时候,南开中学当时的教育还是很有特点,非常鼓励学生自学,比如我在高二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高三的课程全自学完了,当时差一点点就是高二考大学,作为一种实验,已经列入一个计划,后来文革来了,没有实现。下乡以后,我的读书还是很有系统的,当时千方百计地去找书来读,很多都是把大学的课程可以说是比较系统的读过了,包括中医,我也不是说自己练过点针灸就想去考中医的研究生,实际上像中医学的很多书,我也是看得比较系统。
的副校长陈洪先生,他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演题目是“佛教与中国文人”,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陈校长,请坐。节目正式开始之前,我得向大家介绍您,介绍您的方法是一段简短的问答,每次做节目我都要做一些提前的功课,做功课的时候发现您一个非常简单的简历,这个简历是这样写的,由这个简历我想到了三个问题,咱们看看问题是什么? 简历是这样写的:陈洪教授,1948年6月生于天津,本地人,在南开中学读书,南开子弟,1968年去山东下乡务农,1978年考入南开读研,1981年留校任教,直到做到现在副校长这个位置。没有错误吧?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方面,它既有宗教的因子、宗教的色彩,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世俗的文化,是一种世俗的雅文化的一个方面。实际这个题目非常之大,说到佛教,题目就很大,说到文人题目也很大。那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是提要勾玄,管中窥豹,把主要的方面向大家来介绍一下。
我想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佛教和中国文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说中国文人,他的这种生存状态,他如何来安顿自己的一生,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佛教中受到启发,从而为自己的某一种生存方式找到一种依据,心理的、思想的、观念的一种依据,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一部分有思想的文人,当他在批判封建的、僵化的或者是统治的这种思想的时候,他从佛教里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武器。第三个方面,就是文人所从事的文学、艺术的活动从佛教当中受到启示,从而表现出
一种新的风貌、新的风格,或者是使内容更加的丰富而复杂。我想从这三个方面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先说第一个方面,说到第一个方面,说佛教对于文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可能很多朋友就会想到,是不是青灯黄卷,或者是《红楼梦》说的悬崖撒手啊,总而言之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影响),出家了,相对消极的,其实不尽然。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一方面,说某一些文人,甚至也不完全是文人,当他生活处在逆境的时候,当他无路可走的时候,所谓遁入空门,确实有这一个方面。但是,也有另外的方面,甚至于在我们看来可能是相反的方面。比如说李白,这可能是古代文人当中生活得最为个性十足,非常的狂放这样的一个文人,非常的高傲,恐怕你很难说李白的人生是消极的,但是李白他自己,他把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小小的总结,一个归纳,他有一首诗,这首诗里他说起了他自己,他怎么说的呢,他说是“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金粟如来,“如来”一听佛教吧,金粟如来何许人也?就是在佛经里面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形象,就是维摩诘,是一个居士,他是又称为金粟如来,李白说,我的这个人生的模式,我个人生的道路和金粟如来是一样的,说我如果再转世就是金粟如来了。李白和佛教,和佛教一种人生的模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陈洪:是。
主持人:为什么?
陈洪:因为文化革命开始了,那么这个机会就没有了,但是这中间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插曲,实际上恢复高考之后,我一开始的时候是准备来报考本科的,因为我读书的时候更喜欢理工科,当时在南开中学,大约我的数学和物理在全校都是有一点小名气的,自认为学得不错,可是当地正在用我,所以我报了名之后,他们把名字给我划掉了。
陈洪:没错。
主持人:好,那咱们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从1968到1978整整十年,您是在务农?
陈洪:务农。
主持人:那务农的那段时间长达十年,是不是苦不堪言?
陈洪:那倒不是,首先,说“务农”是广义的,就是我在农村生活,实际上我真正的在农田里劳动大概是两三年的样子,后来就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教书、比如到机关里,还做过排球队的教练,还做过医生等等,生活很丰富。
主持人:这都是在十年的农村生活里面?
陈洪:对。
主持人:是这样,两三年的劳动也可以把人累垮,您是知识分子呀。
陈洪:我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是我的身体很强壮,特别是我的意志还是比较坚强,那两三年我觉得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吧,当时还是没有觉得很痛苦,特别是在那一段时间里,静下心来读了很多书,可以说是丰富、武装了自己,现在回想起那段生活,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
主持人:您不会是做了副校长以后,不好说自己当年特别苦,然后说那个时候我很乐观,是真的吗?
陈洪:这个我想有很多证据的。一个是当地的老乡,我想没有人看到过我皱眉头,另外,我有很多朋友,每年回来他们都觉得,哦,你在乡下的生活好像比我们在城市里过得还舒心,这也是一个证据。另外,我当时还写了一些小文章,也有几首诗,不过今天不是这个场合,我就不能读给你听了。
一种情况就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对象,作为一种学术的对象对它发生了兴趣。实际上我在下乡的这一段时间里,应该说我读书读得比较杂,其中在当时就读了不少关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书,所以我当时还差一点考了任继愈先生的研究生。因为他当时也是招宗教方面的(研究生),但是我想回到天津来,所以没有考。所以我对于宗教的兴趣,主要还是把它当成一个学术的对象。
主持人:好,咱们闲话少说,下面就由陈校长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演报告,讲演报告的名字是“佛教与中国文人”,有请。
陈洪:说到佛教,一般来说社会上的看法往往有一种误区,觉得佛教就是烧香、念经,或者是暮鼓晨钟这一类的事情,实际上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佛教在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和本土文化的一种碰撞、融合,变成一种非常丰富、复杂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我们来认识佛教,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层面那就是纯粹专业的层面,就是僧人,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和尚,那么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理解,以及他们从事的佛教方面的活动那是完全宗教意义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大众的,就是刚才提到过的,比如烧香,祷告这一类的事情,这个层面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还有一个层面,往往为一般的民众所忽视,大家并不太清楚,那就是在文人的这个层面,文人,他通过自己的这种文化的修养,已经有的知识结构,他接受了佛教中的某些个内容,但是经过了消化,消化之后,再把它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体现在自己的、文人的写作思想当中,从而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非常独特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我发现皱眉头的人,一般是上面的皱纹特别多,您上面只有浅浅的两道,眼角皱纹非常多,这是笑出来的结果。我还听说您当时十年农村生活,生活得最棒的是做赤脚医生。
陈洪:是的。
主持人:好多在农村做赤脚医生的人,练习打针都是用自己打,把自己打成筛子眼儿。
陈洪:我当时主要是中医,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差一点就报了中医的研究生,当然其中就包括针灸,
我(练)针灸把自己不是(扎成)筛子眼儿,是练成刺猬,到处就扎上很多针,也算是一带小名医。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险些考到中医的研究生,提到了研究生问题,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看了您这个履历,发现您没有上本科的时代?
苦当中,我也要在痛苦当中,在痛苦当中来救拔他们,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那么,我们归纳一下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呢?这个形象他生存的状态很适意,很舒服,同时又张扬个性,他有一个很高尚的理想,他又有一个很实际的人生的享受,乐享人生,说乐享人生和崇高理想两不误,这样的一个形象,所以这部经一译到中国来,被中国文人就广泛地接受。比如大家最熟知的王维,姓王名维字魔碣,连起来“维摩诘”。比如黄庭坚,黄庭坚自己做诗形容自己,“菩提坊里病维摩”,自己是维摩。比如李卓吾,他住的那个地方,自己写了一个横额“维摩庵”。所以,《维摩经》它所描写的维摩诘这样的一种生存的方式,作为一种人生的范型,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当中还是有相当的影响,而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无过于苏东坡,说到苏东坡大家都觉得很亲切,苏东坡他是中国文学史或者说文化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人物,他最独特之处,第一,他是全才,诗、词、文、书、画,可以说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影响很大。第二,人生(历程)非常的复杂,高官做到礼部尚书,生活坎坷的时候几次被贬,坐大狱,有生命的危险。但是,当他一旦处在逆境当中,他没有机会做事的时候,心态调整得很快,苏东坡他在被贬官黄州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这样的两句,我想是他一个自我定位,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刚才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苏东坡的这两句诗是这么写的,他说“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那么我只好象维摩一样生活了,就是说找到一种结合点了,隐几是靠在几案上的,维摩这个形象有个特点,就是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总是称“病维摩”,那么他自己解释,因为众生生活在病苦里,我要和众生共同体验,所以我尽管神通广大,我不治好我自己的病,所以苏东坡也有点这个的意思,我要和生活在痛苦中的民众一样的,也有这个味道。“病有妻”这个也很有意思,有妻,不是说有太太的意思,这是有个典故我们不能细说,“有妻”就是说,我有佛法作为我的一种心理上的支撑和依靠,所以他在面临着一个非常沉重打击的时候,他自己选择的人生的模式、人生的道路,就和《维摩诘经》有一定的关系,不但如此,他对《维摩诘经》不是一般的说我认同这个形象,他还有很深入的一种理论的思考。他在另一首诗,是题一个画家叫石恪,石恪画的维摩诘像里,他有这么一首诗,说“我观三十二菩萨,各以意谈不二门,而维摩诘默无语,三十二义一时堕,我观此义亦不堕,维摩初不离是说”,这个很难懂的,非常专业,所以我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