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课堂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普遍性、共通感就是一种必然性
1、前面课上说了康德对休谟的超越,他对休谟修 正的地方是,“凡事都有原因”。把因果性的链条 重新续上;
2、如果说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的经验主义否定了 科学知识(认识)的可能性,那么,唯理论者(莱 布尼茨等)则过于“轻信”人(理性)的认识能力, 是包打天下的,康德则把现象界和物自体(如上帝、 道德等问题)分开,认为认识能力仅限于现象界。
即如“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表面上采取了“这朵玫 瑰花是红的”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的形式,起作用的 还是带着情感地“希望自己能够体味到美”
9
具体分析4:共通感
在第二个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中提到鉴赏判断 的普遍性特点,第四个契机“共通感”可以进一步 说明普遍性这个特点。
1、共通感在鉴赏判断中是一个推论,或者说演绎 2、此种推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认识的过程中想
◇理性主义者其实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 →康德的功绩在于一方面认为知识是可能的(反击
休谟),另一方面认识能力又有其限度(面向物自 体是无能为力的)
3
要理解康德如何“借用”认识论的原则,用 在审美判断力之上,则有必要简要介绍其哲 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的要点
1、“凡事均有原因”。此是先天综合判断。 1)“黄金是黄色的”,这是分析判断; 2)“打雷就要下雨”,这是综合判断,同时是后
天综合判断。 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增加知识,且它是必然性的。 归根结底,康德做的是一种“颠倒”动作,不是从
对象找知识的依据,而是从主体找依据——先天的 一系列原则的提出——这引导到的就是一种必然 (普遍性)
4
何谓判断力?何谓审美判断力?
1、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三块:感性、 知性、理性
2、他的三大批判,也可说成是纯粹知性的 批判,纯粹判断力的批判、纯粹理性的批判
4、美(优美)感是这样一种判断力的结果,想象力和 知性能力协同作用的体现,就认识能力的原则而言,其 普遍性、共通性的特点是一致的,因而,作为一种源自 认识能力的推论,它是有共通感的,因此是有必然性的。
8
具体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
联系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个契机是 对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 实存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 是量的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 过(关于美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在一个对象上 感到愉快”[邓译本2002年版,49页],意思是希 望别人也会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 还会论述。为什么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 断,而是通过与情感态度相联。
◆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中值得注意的要点: 1)不涉及利害关系 2)不涉及概念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
具体分析1:无利害的快感
第一个契机的分析: 美感必定是快感,但快感不一定是美感。为什么? 其他的快感如满足口腹之欲的大快朵颐、体现自身
正义感的见义勇为,也带来愉快,但这些愉快和美 感的愉快不同: 1、其他的快感联系着一个明确的目的,美感没有 2、其他的快感是由愉快而生判断,美感则是由判 断生愉快 更进一步分析则应联系第三个契机
1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所论述的四个契机 的“结构”分析
1、无利害的快感 2、无概念的普遍性 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 4、共通感 其中“概念”、“普遍性”、“Baidu Nhomakorabea的”、“共通感”
孤立地看,和认识论有关。第一、第三个是否定性 地使用,而第二、第四个则是肯定性地使用。共通 感就是普遍性。什么有普遍性,公理包括一般的概 念就有普遍性。事实上,康德在此借用了认识论的 一些规则或者规律来谈普遍性、共通感。
象力和知性能力是协同作用的,因此这种协同作用 是能够普遍传达的,有共通感 3、又因为鉴赏判断也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协同 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能普遍传达,也即有共通感 4、不过认识活动具有共通感依靠的是概念,而鉴 赏判断依靠的是情感——推论就是情感的共通性
10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1
1、美(优美)感是愉快的,但它是无功利的——审美 愉悦和其他快感的区别,也和道德(善)相区别。
7
具体分析2: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对第三个契机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第一个契机。 一般而言,有判断就有目的,如事实判断要问是不是,
逻辑判断要问对不对,道德判断要问好不好,但鉴赏判 断没有这种目的,因此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但它又是 合目的的,是主观合目的性。怎么理解呢? 在第一个契机里边,我们已经提到了审美快感和某个具 体目的无关,这里又说它有着主观合目的性,意思是只 要唤起愉快的情感,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可以了。其 实,从康德把艺术称作“第二自然”亦可明白——艺术 虽然是人造的,却不能让人看出是人造的,它的目的, 不能直接表露出来,应该象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无目 的的合目的形式”
详解康德的“美的分析”
在“康德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超越”中, 我们假设康德可能的特异之处是:
1、如何把“美”和“有用”(功用) 、目 的区分开来;
2、美感如何可能是非相对主义的(普遍性 问题)、美感如何与功利的快感区分出来;
3、美(感)如何与认识区分开来,也就是说, 美不应该诉诸一定的概念;
如果说,知性是确立规则,那么,判断力则 是使用规则的能力。
“判断力一般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来思 维的能力。”
5
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
一般的美学史观点称康德为形式主义者:“从对物 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涉及利害 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 论。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 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他的 《美的分析》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套完整的 理论。他是后来德国‘形式美学’的开山祖……”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645页)
2、美(优美)感是普遍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它不诉诸概念,而是诉诸情感——审美判断和逻辑判 断的区别,也即和认识相区别。
3、美(优美)感是一种不诉诸目的的快感,因此它和 对象本身的目的无关,仅和主体的情感(心意状态)有 关,合乎的是主观合目的性——不是指向客体的实存。 不是指向对象的必然性,而是指向主体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