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e5be7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f.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
他讲述了12岁的阿米尔与哈桑情同手足。
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1一口气读完了《追风筝的人》。
(故事)就像是在一个残旧的留声机里放着一张磨花的旧唱片,读完了,那悲伤的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旋律还是在耳边凄鸣。
我闭上眼静静聆听,一个个斑驳的画面在我脑中拼接,时而闪烁雪花时而闪过片段……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
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
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在内心的挣扎中,最后选择前往战火纷乱的阿富汗,将哈桑的孩子救出来。
从哈桑当初坚定地“为你,千千万万遍”,到最后阿米尔对哈桑儿子索博拉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世间,最终走过了一个轮回,划上了半个句号。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
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那,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的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也许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这,就是人生吧……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2从我们诞生的一刻起,从我们踏上人生旅途的一刻起,我们开始选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及感想(精选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及感想(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d5c11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1.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及感想(精选5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及感想篇1追风筝的人,就像我们在追逐的那些美好的希望一样,有时我们为了自己重要的人而不顾一路荆棘,无畏向前;有时我们为了涤荡自己的灵魂,将目光集中在那美丽的“风筝”之上,在痛苦中寻找到通向幸福的那个方向。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写的那么细腻,那么感人。
即使是在面对过于强大的黑暗势力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却从不放弃希望!这是一个来自阿富汗地区的美籍作家,在小说中,更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因和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的国家中的人民,他们在黑暗的天空里依然保留了能够照亮天空和指引方向的星辰之光。
一开始,是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本小说的,题目就叫做《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时就很想读到这本书。
后来,当我有机会亲自阅读的时候,心中涌起了太多美好的希望。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故事。
从最初的哈恩的承诺,到最后主人公完成自我的救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重生。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背景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所以才会那么的感人至深。
在小说中,哈恩的忠诚、与米尔少爷之间的友谊也让我感到人性的温暖,而阿富汗地区的各种残酷的现实,让我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悲苦有着深深的悲悯。
哈恩的孩子的不幸遭遇更是让我一度有落泪的冲动。
追风筝的人,就像我们在追逐的那些美好的希望一样,有时我们为了自己重要的人而不顾一路荆棘,无畏向前;有时我们为了涤荡自己的灵魂,将目光集中在那美丽的“风筝”之上,在痛苦中寻找到通向幸福的那个方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及感想篇2我强烈推荐看《追风筝的人》,真的很好看!电影也很好看!《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以风筝为线索,讲的是男主人公阿米尔与朴实坚强的哈桑之间的故事,以追风筝展开的故事情节,将友谊、赎罪、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感动到了。
阿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哈桑是他的忠诚仆人(但其实也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哈桑对阿米尔很好,什么事都愿意为他做。
但在阿米尔心中,由于阶级的关系吧,他始终没办法把哈桑当作很好很好的朋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907a5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d.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体会《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故事,透过他们的成长与命运变迁,展现了家族、友情、背叛、救赎等人性的复杂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感动,也思考了许多生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故事首先从男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生活开始,描写了他与家族中的仆人哈桑之间深厚的友谊。
作者以巧妙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与付出,以及阿米尔内心对哈桑的内疚和懦弱,这种复杂的情感令人动容。
小说中的哈桑不仅被描写成个性温和的人,对他的形象深感同情,也坚定地支持阿米尔的追求和成就。
故事的主题之一是家族与友情。
书中阿米尔与他的父亲之间既有亲情的疏远,也有似水的亲情。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是阿米尔却感到自卑,因为他无法让自己的父亲满意。
在成年后,阿米尔追寻自己的成就,与父亲的关系逐渐修复。
此外,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兼冤家哈桑之间的友情也是小说的重要主题。
哈桑的善良和牺牲精神是永远不会被抹去的。
小说通过这种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友情问题,给予了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
小说中呈现出的阿富汗的历史与背景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赛尼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阿富汗的美丽和悲剧。
战争、压迫、贫困构成了小说故事的框架,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权力、信任和正义的思考。
通过描写阿富汗的变迁,胡赛尼传达了对和平、人道、和谐的渴望,也唤起了人们对不公正、邪恶的反思。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小说中的反派角色阿萨夫,他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矛盾和冲突。
阿萨夫代表着金钱、权力和罪恶,他将阴谋和暴力施加在主人公阿米尔及其家人身上。
虽然他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是他象征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和邪恶现象,令读者既憎恶又深思。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触动和反思。
在故事中,阿米尔因为胆怯而失败,他内疚和懊悔了多年。
这引发了我对勇气和胆识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困难和选择,有时候我们难以做出决定。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12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addd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0.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看了追风筝的人,感人至深,让人沉重,勾起了我很多回忆,也畅想了很多。
想起了童年,我也曾经第一次撒把骑车,那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更想起了犯下的现在看似微不足道,但曾经害怕得不得了的小错误。
像阿米尔一样,有很多我隐瞒了,即使很小的事情,可一定会有类似的心理活动,恐惧,懦弱。
想起了弟弟,我也有个弟弟,虽不是亲生,但一起长大,一起玩游戏机,一起踢球,一起打闹。
我也曾经欺负过他,但不一样的是,有谁欺负我的弟弟我还是会挺身而出的。
想起了童年时眼里的那个爸爸。
严厉,甚至是专制。
曾经抱怨,挨打,甚至是恨过他,我很少会听到他的表扬,如同书中的阿米尔。
不过,很幸运,爸爸是一个很有男子汉气质的人,也是个大好人,同样如书中阿米尔的爸爸。
作为儿子,我总是不断地模仿,追逐,然后超越。
于是我长大了。
在长大之后,爸爸不再是那个严厉的爸爸,变成了我的朋友,也会不断的给我信心,还是如同书中阿米尔的爸爸。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子关系都是这样发展的。
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
正直,单纯,忠诚。
它可以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为了别人隐瞒真相,没有一点自私。
他不会要求你为他做任何事,无言的付出,付出。
正如书中他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希望这样的一个人出现在我身边,也许我是自私的,我一定会以哈桑的方式对待那个人。
或者说,我也想做哈桑那样的人,只是我在寻找一个,我可以为之奉献一切的人。
阿米尔,书中的主人公,在不断的抉择中长大。
就好比我自己,生活中的主人公。
不断的遇到情况,抉择,走自己的路,其中会有恐惧,犹豫,逃避,很多很多,只希望我的选择不会让我在事发以后感到后悔。
实际上,很多时候很多事我会后悔,我相信很多人也会这样。
于是,一个善良的人,会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为了心灵的释放。
风筝,是人生的目标吗?是我们想要追逐的东西,是我们想要拿来炫耀的东西,是我们想要用它改变一切的东西。
然而,是不是为了这风筝,我们的一切都会改变,而改变成什么呢,一个原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被释放出来,还是本身自己已经变了味儿,这一切值得么?还是有时候目标本身就会出些问题?好像是有什么没写完,或者有些东西我写不出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足够的震撼,很多次我必须停下来,等内心平静下来再看,这是一本能够让内心强大起来的书。
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5篇)
![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8eb3d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0.png)
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这是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最大的感想。
文中一开头就写主人翁阿米尔在美国接到他父亲生前一位好友拉辛汗的电话,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回到巴基斯坦看望自己。
阿米尔在此陷入深深地回忆之中,他说十二岁的那一幕才使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这次回到巴基斯坦是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读到这里我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好奇在阿米尔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刻骨铭心的事情使年到中年的阿米尔还耿耿于怀,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决定继续探索下去。
于是,我跟着阿米尔的回忆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
十二岁那年,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家少爷,他与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是很好的朋友,哈桑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从来不会背叛他。
在父亲的心里,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勇敢如己,但是阿米尔却更喜欢文艺类的东西。
阿米尔明确感觉到父亲对自己的疏远,反而更加呵护有担当的、勇敢的哈桑。
阿米尔急切的想证明自己,想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他试图改变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形象。
他想在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上获得第一名,这样他就会得到父亲的认可。
在风筝大会上,幸运的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获得了风筝大赛第一名的殊荣,但是就是这件事改变阿米尔和哈桑关系。
在哈桑为小主人追到那只被割断线的风筝时,他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要他交出风筝,但他此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誓死要为主人追回风筝。
就这样他被这些富家子弟施以暴力,而此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时还不敢挺身帮助哈桑。
此时我的心在滴血,一个为对方愿意牺牲一切,另一个却选择逃避,这让我思考什么是真的友谊。
哈桑为了小主人,选择了沉默,独自承受着来自心灵上的煎熬。
他渴望等到阿米尔的忏悔,哪怕是一点点歉意。
然而得到的却是来自阿米尔的再次伤害。
在风筝大赛后,阿米尔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但是那天的那一幕让他无法面对为自己付出一切的哈桑,他开始躲着哈桑,渐渐地,他萌生了让哈桑离开自己家的想法,好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得到心灵上的解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6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2cf1c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6.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看了一小半的时候,我觉得我会看到一部人权意识的觉醒史,可是看到后来,我觉得看到的是一个懦弱的灵魂的自我告白。
我试图讨厌拉米尔,确实我也不喜欢,但是却无法否认那就是自己很容易就做出的一些选择。
我有什么资格指责他。
书里有句话说“我”在很多方面上实在比不上妻子,同是贵族,幼年的妻子教她的小女仆认字读书的时候,我却在那片草地上嘲笑哈桑的无知,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我想在这里我为自己找到了理由。
在阿富汗因为种族的不同,所以哈扎尔人生来就低贱,他们只能忍气吞声。
政权交替统治者变更哈扎尔人还是可怜的哈扎尔人,君主制时他们被普什图人当做仆人,被嘲笑,当共和制时,他们甚至不被允许存在。
种族等级显然不公,却身处其中,毫无办法。
女性地位也是一样。
读来生气,伴着深深的无力。
但哈桑的灵魂何其美丽。
拉米尔带着自己深深的自责和内疚终是为了哈桑的儿子回到喀布尔,也顺利从阿塞夫手里夺回索拉博,似乎历尽波折一切都明朗起来。
虽是被迫,却在那个好不容易找到希望的小男孩身上又踢下了一脚。
致命的一击。
看到最后部分我一直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再让他受苦了,他的父亲哈桑还有他,就像个诅咒,相似的经历似是而非地重合在两个人身上。
真的不想再索拉博像哈桑一样悲惨收场,至少,至少能让拉米尔顺利索拉博去美国。
成全这一家三代的悲剧。
幸好幸好,最后还有那一只风筝。
算是悲剧最后的一点点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2)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和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战争、背叛和复仇的残酷以及家庭、友谊和成长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引人入胜,无论对于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还是背景的描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
一、内容概述《追风筝的人》以一个富有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回忆,展示了阿富汗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故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喀布尔,阿米尔和他的忠实朋友哈桑一起成长,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一起追逐风筝,骑自行车,过着幸福的童年。
2024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例文(6篇)
![2024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例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570e4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7.png)
2024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例文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这本《追风筝的人》终于看完了。
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来自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的突然变化,更加从容。
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
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
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想要倾诉的一种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不得不说,这些是吸引我继续读完它的一个理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共10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a8e1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5.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
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
深入思考的开始。
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
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
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
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
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
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
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
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
这是一个梦啊!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而事实证明我这次的决定是对的。
然而有一点我错了。
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也并非喜剧。
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
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
我们总会把它与塔利班、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狰狞的脸、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
就是战争,进一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
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伙伴。
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
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
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佯装不知道。
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复杂。
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塔利班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
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五篇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f2493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5.png)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五篇《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1《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
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跟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
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
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
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跟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跟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跟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
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
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2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个孩童所能经历的苦难,那种难以启齿的痛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引起自杀的冲动。
但是哈桑没有,那个为我千千万万遍的我的童年挚友没有。
他与主人公我不是一个社会等级,同样的在主人公我的童年时代把爸爸对哈桑的隐晦的爱是多么嫉妒。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bc747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f.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今天总算把这本书读完了,很早以前就想读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
这个本书的确把我感动到了,其实生命是一场追风筝的过程,追到了,也许才有完整的自己,而我们总是在让我们变成期望中的自己,也许这就是成长。
哈桑与阿米尔,喝着同样的母乳,注定是分不开的。
分不开的还有身体中流着同样的血液,亲情比什么都重要,而小说中的转折就是,原来从小一直照顾自己的仆人,自己曾今背叛的人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其实他们之间最初是友谊吧,只是被一种嫉妒与难堪所磨得只剩下惨翼。
而唯一能弥补的就是为自己挺身而出。
为你,千千万万变!至于阿米尔从小渴望的亲情,他认为父亲是恨他的,因为他害死了他的母亲。
他和他父亲都对自己太严苛,其实他父亲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是对自己的惩罚,一半是对自己的赎罪。
当哈桑他们远去,他们来到了美国,阿米尔才算的到了一个完整的爱。
他父亲给阿米尔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罪,那就是偷到。
其他任何罪都是偷得衍生。
杀人,是偷取了人们活着的权力,欺骗,是偷取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故事。
从最初的哈恩的承诺,到最后主人公完成自我的救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重生。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背景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所以才会那么的感人至深。
在小说中,哈恩的忠诚、与米尔少爷之间的友谊也让我感到人性的温暖,而阿富汗地区的各种残酷的现实,让我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悲苦有着深深的悲悯。
哈恩的孩子的不幸遭遇更是让我一度有落泪的冲动。
我们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为你,千千万万变,我们一定不要去伤害他们。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小说。
通过故事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小说展现了阿富汗战争后的社会变迁,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崇高。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是青梅竹马的兄弟般存在。
阿米尔是富有家族的儿子,而哈桑是底层少数民族哈扎拉人的子弟,阶级和种族的差距一度没有阻挡了他们的友谊。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6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088e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d.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人格的风筝。
12岁的阿米尔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爷。
他本与仆人哈桑手足同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让阿米尔无比痛苦,无比自责的事。
因为那件事,他逼走了哈桑,不久后自己也随父亲去了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因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
他一点点探索着,看着战争中阿富汗的惨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故去的哈桑的儿子,拉回了那只他丢弃了的人格的风筝。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带“悲”的作品,但在长长的叹息之后,我却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那只飘荡着的风筝线也悠悠晃晃地系在我的心上。
在书中,阿米尔追寻着的似乎是他与哈桑的友谊,是他不再内疚的,变得勇敢起来的心。
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追寻中他还是找回了失去了的心。
可是,在生活中,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吗?不是的,有的风筝将再也寻不回来。
不得不说阿米尔是幸运的,而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幸运的遭遇:那件事发生在xx年的暑假,我刚刚学会站立的小表弟来我家玩。
一次没人时,我的脚不小心扫到了他,还站得不是很稳的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
面对妈妈的责问,我违心地说:“是他自己摔的……”还好,我最后还是说出了真相,拉回了那只差点飘离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因为他与哈桑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他的“风筝”已是残缺。
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
像原本少年时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在日后的几十年中他都是在后悔与自责中度过,这也是惩罚。
直到他重踏故土后,他那不顾一切的救赎才让正义回归,但“风筝”还是残了,这也意味着他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一刻不停地追寻,追寻那只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风筝”阿米尔的“风筝”丢了,又被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1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8517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5.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阿富汗是一个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度,而现在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方。
如果不是因为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了解到真实的阿富汗。
原来它也曾是个美丽的地方,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也有着自己繁华的地段,宽广的马路,路两边种满姹紫嫣红的蔷薇,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位情感细腻、渴望得到更多父爱的富家少爷。
他的仆人哈桑,一个圆圆脸、竹叶型宝石眼、大鼻子、小耳朵、兔唇的可爱的人。
两人年纪相仿,但在等级森严的阿富汗,地位却截然不同。
两个淘气的小男孩喜欢光着脚丫一人坐在一棵白杨树上,有时一边用破镜子把阳光反照进邻居家惹他们生气,一边甩着脚丫开心地吃着桑葚干和胡桃,有时候阿米尔怂恿哈桑用弹弓射邻居家的独眼德国牧羊犬。
哈桑从来不违背阿米尔的愿思。
当大人们气呼呼来质问两个顽皮孩子的时候,总是哈桑一力承担所有责问。
哈桑忠实坚强,勇敢真诚,阿米尔胆小懦弱,善良敏感,虽然表面上与哈桑亲密,但在他内心,并没有将哈桑作为他的朋友。
一主一仆,他们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
当地有一项盛大的比赛——追风筝,得到冠军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名小英雄了,可以得到大家羡慕的眼光。
规则很简单:放飞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因为那是无上的荣耀。
为赢得父亲更多的爱,阿米尔决定参加比赛。
哈桑不仅追逐风筝的本领强,而且非常了解阿米尔的心思,知道阿米尔将这次比赛看的很重,决定全力帮助他。
赛场上两个小伙伴通力合作,打败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直到天空中只有两只风筝。
一只自己的,另一只是对手的蓝色风筝。
哈桑用绝招出其不意将对手打败。
蓝色风筝随风飘舞,阿米尔看着风筝飘向的地方拿着风筝对哈桑说“快去,拿到那只蓝色的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承诺。
风筝拿到了,灾难却出现了。
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欺负,却没有胆量挺身而出保护他。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系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a2bb44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4.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系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作为同学,我们应当学会写作,写好作文。
写作文本就是一种缓解自身心情的优质手段,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是特别令人鄙视的。
怎么写出一片优秀的作文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系列,还请你保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1关于哈桑,那个对阿米尔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孩子,他心地和善,在他的世界中,没有嫉妒,他对命运是服从的,甚至是收之一切。
对他来说,阿米尔是仆人,也是不行背叛的伴侣和兄弟。
他可以忍受阿米尔对他的称赞,甚至后来他的背叛和损害。
他原谅了他们。
他对待阿米尔总是布满感情。
许多读者都在争论着哈桑的公与不公的问题,但是我们眼里所谓的公正无非就是一种心态的平衡,至少在哈桑的心里还没有消失过人们眼中的那种不公正,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感叹哈桑的同时也就没有必要去对哈桑的公正进行针锋相对了。
其实,当我们偏袒一个人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理由可以说,也没有那么优雅地在乎付出多少,谁会在乎所谓的是非,当时的感情是以一种不回头的方式延长的。
与阿米尔在一起,对于哈桑来讲,苦痛确定不是自我精神状态。
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真诚,不仅助长了阿米尔的背叛,而且为阿米尔今后的行为埋下了宽容的种子。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从第一次消失到全书结束,哈桑的这句话被很多读者公认为书中最令人震撼的文字。
这句话第一次消失是在风筝竞赛中,这是阿米尔一生中最傲慢的时刻,由于他赢得了竞赛的美丽。
后来,这句话更像是一个预言,反复消失在书中,预示着必定会发生一些事情,喀布尔追风筝的日子将成为阿米尔心中最美妙、最苦痛的记忆。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被缝合的嘴唇,索拉博哭泣时止不住颤抖的肩膀和空洞的眼神,塔赫里将军固执地从房间里走出来时的狼狈模样,阿米尔的冲突,索拉雅的眼泪……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在我眼前呈现。
正如哈立德·侯塞尼在前言中所说:我发现了小说联结人的独特力气,我也发现了人类的共同经受:耻辱、内疚、圆满、爱、友情、宽恕和赎罪。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五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2d46f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1.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深沉的,懊悔的。
我能感觉得到作家写它时的沉重,忏悔和渴望赎罪。
这本书和其他的小说不同。
这本书全文的感情一直很平稳,没有刻意加工的大起大落,全文像流水一般流畅,以平淡的字句反映出了内心深处的感受,给我,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撼动。
一般讲人性的书都会以一种黑暗的角度来描述,其实这种书我一点不喜欢,因为它们大多都很压抑,我亦不喜欢那些书的作者,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卖弄学识以及阅历的感觉。
而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却真实的让人感觉到他心中的情感,丝毫不做作。
我喜欢文中的哈桑,因为他忠诚,真诚。
他不仅一次的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每当我看见这句话,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动和震撼。
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绝对是绝无仅有的,我想他真的拿阿米尔当朋友,而且是可以献出生命的那种。
但阿米尔不那么想,他从不把哈桑当朋友,他嘲笑他昧,甚至于在看到哈桑被欺负时,选择独善其身。
尽管他事后很懊悔和羞愧,但正因这份懊悔和羞愧,他犯下了更严重的错误。
他陷害了哈桑,陷害他偷东西。
哈桑和他的父亲离开了,但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还未终止。
当阿米尔和父亲到了美国时,他对在阿富汗的哈桑感到非常抱歉,当他回到阿富汗想要赎罪时,却被告知身为他弟弟的哈桑已经死了,只留下了一个儿子还在继续受苦。
阿米尔费尽千辛万苦把他从自己的老敌人手里救出来,并带到自己身边抚养。
当他和侄子一起放风筝的时候,他仿佛又看见了儿时快乐的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或是赎罪,或是追梦,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条件,但我们一定要去追,要有追的勇气。
放风筝的人在前面跑,而追风筝的人一心一意的在后面追,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二)这本书,让我哭了,笑了,愤恨了,反省了,最终敬仰了。
书中讲诉了两个阿富汗孩子的故事,其中交错着我们整个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主题:爱,友谊,恐惧,愧疚,赎罪。
书中一句话,令人疼惜有令人敬仰“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模版(五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模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9bae2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2.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模版假期里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
美丽的故事都是悲伤的,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国为社会背景,讲述了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但就像《休斯顿纪事报》在评论此书所说的那样:“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
在主人公阿米尔的眼里,这也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己的鸿沟,但也因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兔唇的人,那个说出的第一个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个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人——哈桑。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必须有一个要离开。
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早已明白,是该离开的时候了。
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
两人相离,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轨道。
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后,他带着自己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对于阿米尔的父亲,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而阿米尔,也第一次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在阿米尔儿童时代无奈的评价。
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五篇)
![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f572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4.png)
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看过《追风筝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泪的,怕要数这一段了:“哈桑捡起一个石榴,他朝我走来,将它掰开,在额头上磨碎,‘那么’他哽咽道,红色的石榴汁如鲜血一般从他的脸上滴下来。
‘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吧!’”这是阿米尔在亲眼看到哈桑受凌辱,自己却见死不救,又不敢正视后发生的一幕。
在小小的乱石冈上,阿米尔一次又一次将硕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这样就可以把那个懦弱的自己扔掉。
“为你,千千万万遍”面对眼前的这个曾经对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还亲的朋友,阿米尔此刻内心只有愧疚。
“还手啊,还手,你是个懦夫!”阿米尔大叫道,然而,在阿米尔心中比谁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懦夫,爱与愧化作了悲愤,他痛恨他。
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爱,若不是他,自己也不会显得如此懦弱。
他受够了哈桑的忍气吞声,受够了哈桑对自己的爱护。
自己根本不值得他爱。
“还手啊!”阿米尔怒吼,“来揍我啊!”哪怕就这一次,为了你自己。
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是悲凉的,明明都深深爱彼此,却被一道铜墙铁壁生生隔开。
对于阿米尔来说,他心中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每当面对哈桑,就仿佛看到了那个懦弱的自己。
可是,阿米尔一次次选择了逃避。
在最后,当他设计赶走哈桑时,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义无反顾跳了进去,只为一个“愚蠢”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伤害。
哈桑直到临死前仍坚守着友谊。
这是如何一种伟大的力量啊!阿米尔就真的无动于衷么!就真的那么铁石心肠吗?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尔确实是一个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面对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从小就遭受许多不幸,一出生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对自己态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弃。
身边只有哈桑真心地对待自己。
只是懦弱与自私才让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
然而,我相信阿米尔是爱哈桑的,非常的深爱,所以才有后来他为了哈桑遗留在人间的儿子索拉博,不惜与疯狂的阿塞夫战斗。
直至阿米尔长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里。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101b6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7b.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近来,读了一本名叫《追风筝的人》的小说,那种残酷与救赎在脑海中交织成无法磨灭的绚丽画面,以致于万千事物都显得苍白,而当哈桑蓦然转身对阿米尔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我的眼泪潸然而落,一切仿若被烟雾朦胧。
我想,是怎样一种强烈的情感赋予他如此执着不悔的信念,而我漫长的生命中,又是谁轻喃这份浓烈?我轻叹,铭记,原来只有父母。
儿时,当我们清脆的啼哭第一次划过天际,就决定了父母一生无悔的付出。
我在草坪上蹒跚学步,夕阳绚烂弥漫长空,爸爸轻轻地弯下腰,抓住我幼嫩的小手,仿佛捧着世间珍宝,慢慢地引领我前进的步伐,草坪上遗留着阳光般的暖意。
我幻想爸爸那漆黑的眸子,定然盛满奇异的色泽。
时光翩飞而过,但爸爸却一直握着我的手,一如当年般坚韧而执着。
后来,我上了中学。
我没有如父母所期待的那般阳光灿烂,有时一点点的伤害也能将我切割得体无完肤。
我不安,恐惧,总是不停地问妈妈“我真的可以成为儿时渴望的样子吗?”妈妈总是安慰我说她相信我。
可我总能看见她眸子里日益加深的担忧和那份浅浅的忧愁。
我知道,她并不是担心我的成绩,她只是担心我过重的思虑是否会毁了我的快乐,是否会让我渐渐忽视这个世界所给予我的美好。
我都明白,但却无法忘记。
那天,冰雪漫天,我终于对妈妈问出了压抑许久的一句话:“你会后悔吗?后悔为我付出了这么多,即使我并不那般优秀。
”她一瞬间有些诧异,但过后却展露了一丝笑颜,将早已与她一般个头的我搂在怀中,手掌轻轻滑过我颤动的背脊,有火焰燃烧的温度。
她说:“这是我的选择。
”泪水刹那浸透我的眼眶,融化了初冬寒冷的冰雪。
我感受到妈妈的发丝滑过我的面颊,是那大地的芳香。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父母对我们一生的承诺与誓言,亦是上天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我睁开眼睛,望见蓝风筝猛然扎下,好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脱落……”空中的风筝,那仅剩一只的风筝——我想它是橙色的,那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或许是黄色的,它是骄傲的象征。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17027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9.png)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1风筝, 是美妙与向往的象征, 就像来人间的一只天使。
这或许是个美妙的(故事)。
我想。
我怀着期待进入了用淡柔的文字细腻勾勒的情景, 进入了阿米尔和哈桑的人生, 我一口气把书读完了。
现在细细品来, 却又觉得意犹未在阿米尔十二岁的时候, 他的父亲告诉他:世界上只有一种罪行, 那就是盗窃, 当你杀害一个人, 你偷走一条性命, 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 夺走他子女的父亲。
当你说谎, 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当你诈骗, 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文中充斥着不同人的谎言, 而谎言并不都是恶的, 一些谎言是为了保全, 一些谎言是为了私利, 一些谎言是为了逃避, 一些谎言是为了沉默, 我们无法断论这些谎言是善还是恶, 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明确的:一旦我们说谎, 我们也就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而阿米尔一生都受着谎言的影响, 在真相揭示之前, 他当然不会知道父亲对哈桑一个仆人的儿子为何如此照顾, 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谎言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 他唯一清楚的是:时机不到, 他宁愿生活在蒙蔽中!可当我们欺骗, 愚弄着一个人, 一个愿对你说:为你, 千千万万遍。
的人的时候, 那个人面对你的谎言, 不会对你埋怨甚至敌视, 反而一如往常的真诚的忠贞, 那种永恒的忠贞为让我们窒息, 没有人会因为对别人说谎后受到这种毫无责备的宽恕而心安, 反而那种深深的愧疚感愈来愈烈。
哈桑, 却是这样忠贞的人, 他习惯于仆人的地位, 习惯于逆来顺受, 于是, 阿米尔开始惧怕, 因为哈桑的忠贞只能显示他的害怕, 懦弱, 卑劣与自私, 最终他选择了逃避和说谎, 他的选择, 因为他是个孩子, 也许他能得到大人的宽恕, 但却无法获得自我救赎!那句:为你, 千千万万遍!让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非常稀缺的一种纯洁无污的情感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篇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人格的风筝。
下面请欣赏橙子为大家带来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1 昨天,终于顺利的把《追风筝的人》看完,这本书,我曾经看了四遍,前面三遍,总是在匆匆开头后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至最后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车上也舍不得放手。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偏偏掺杂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纷纷交杂纠缠在一起,在那兵荒马乱的社会中,抽丝拨茧般的将人性一层层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被社会认可的阿米尔,拥有继承父亲一切的权利,财富荣誉诸如此类,但与此相伴却也承担了父亲的愧疚,在父亲疼爱的同时,也被父亲所嫌恶,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全心疼爱,却又对父亲充满敬畏,于是他嫉妒,胆怯。
不被社会认可的哈桑,以仆人的身份与阿米尔一同长大,受到老爷的格外疼爱,也始终最是忠诚的陪伴着阿米尔,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尔背叛,也依旧可以为阿米尔挺身而出。
他单纯,诚恳,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
于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终日惶惶不愿与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尔少爷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谅;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为阿米尔付出的哈桑,纵然一生忐忑,却始终活的真诚。
直至数十年后,阿米尔才从父亲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为什么父亲对自己时有厌恶,为什么父亲总是格外疼爱哈桑,只因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一个弥天大谎,是父亲对自己对阿里,对哈桑无言的愧疚,却成为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一个转折点,而当知道哈桑为了保护父亲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倾注了父亲的精力,承载了他们所有欢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枪下,哈桑的孩子成为孤儿流落的时候,阿米尔终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整本书以阿富汗的战争为背景,温暖舒缓的笔触却数次让人忍不住落泪。
突然想起一句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的一生,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
心疼哈桑,也万分的敬佩这个始终诚挚的男孩。
而阿米尔,却总让人觉得可怜和心酸,而及到最后他为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当他为哈桑的孩子去追风筝,说道:为你,千千万万次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想为他祝福。
为你,千千万万次。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2 我小的时候就对风筝满怀憧憬,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飞机是什么玩意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晚上抬头就能看到一闪一闪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让他看会眨眼的星星,后来老爸告诉我那是风筝尾巴上栓着的灯在高高的云朵里穿梭。
上初一时我听过一篇学姐的朗诵诗,是通过风筝来写父女间亲情的,当时很感动,从此便爱上了风筝放飞的季节——春、秋。
我第一篇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的作文也是关于风筝的,仿佛只要提起这个名词我心里就会充满许多美好而温润的回忆,现在在这众多感动之上恐怕还要加上这本《追风筝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个类比的话这本书在主旨上应该与托尔斯泰的《复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复活》并没有这种脉脉的温情,而且由于年龄和间隔时间的关系我已经基本忘却了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赎过程,现在只能就书论书,谈谈《追风筝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富汗作家写的书,对这个国家惟一的印象就是无休止的内乱和拉登,甚至不仅仅是那里,整个西亚就是铺天盖地的黄土、取之不尽的石油、永远裹着全身的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至于具体是阿富汗、伊朗还是伊拉克好像从来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本书很是惊艳地融进了从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阿富汗国家背景,通过书内主人公阿米尔的眼看到了共和、苏联入侵和塔li班惊人的破坏力,以童年悠闲的背景与后来返回时所看到的残酷现实做了对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战争的杀伤力,这种感觉很像《飘》。
而在一切罪恶都还没开始的时候,那里还是个充满欢笑的国度,有这样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喝着同一个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样,可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阿米尔是少爷,而哈桑只是他的仆人——一个出生后学会的第一句话是他主人名字的仆人而已。
阿米尔是懦弱的,在被欺负的时候他总选择忍气吞声,每次都是哈桑为他出头,这使阿米尔的父亲非常苦恼,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个男子汉一样。
对于生来就失去母亲的阿米尔来讲,父亲是他惟一的亲人,他不愿意与人分享父亲的爱,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
他总会想出一些小花招恶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从来都不会生气。
那个冬天像往年一样举行了风筝大赛,阿米尔成为最后的赢家,父亲为他欢呼雀跃,可他却从此失掉了最忠诚的哈桑。
由于哈桑义无反顾的善良使他每时每刻如坐针毡,哈桑像面镜子一样会倒映出他一切丑恶的背叛,他终于赶走了哈桑——以一种及其卑劣的方式。
后来苏联入侵,阿米尔和父亲被迫移居美国,在那里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直到二十五年后来自伊朗,一个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诉他:回阿富汗来,这里有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最终还是回来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却意外得知已经死去的那个曾被他背叛却始终爱着他的仆人哈桑,实际是他同父异母的的弟弟,带着赎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
一路的艰辛、危险、命悬一线,终于让他救回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风筝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追寻一条自我救赎的路,心里藏着阴暗,有些人敢于面对,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弥补,像阿米尔的父亲和哈桑的母亲;有些人在逃避后选择再次回归,像阿米尔。
我想没有人是哈桑,因为不会有那样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追风筝的过程,希望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后仰望蓝天说一句:“这辈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3 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
这便是书的封面。
可是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什么?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在小说的开始,是童年的阿米尔,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
在那里,有他们亲密无间的友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1975年冬天放风筝比赛那天所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一切。
在那场放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冷漠父亲的注意,奋力竞争,荣获冠军。
哈桑为阿米尔追回那只已经得奖的风筝,却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着同伴遇难,阿米尔却躲在角落里,不敢挺身而出。
后来由于受不了羞愧与痛苦的折磨,阿米尔栽赃陷害赶走了哈桑。
但不久战乱又将阿米尔带到了美国。
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正当美国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烟如雨的往事时,拉辛汗的电话让阿米尔重新回到阿富汗——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但当阿米尔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亲生兄弟,哈桑却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枪下。
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最后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索拉博—哈桑的儿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合上书本,我依旧听到耳畔传来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遍遍。
”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
是忠诚,是善良,更是爱。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性。
阿米尔面对人性中的怯懦,嫉妒,自私……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
但当他踏上阿富汗不顾一切的追寻和救赎,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原谅与补偿。
是谴责,是觉醒,更是感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着风筝的人。
对阿米尔来说,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
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那只风筝意味着什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4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人格的风筝。
12岁的阿米尔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爷。
他本与仆人哈桑手足同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让阿米尔无比痛苦,无比自责的事。
因为那件事,他逼走了哈桑,不久后自己也随父亲去了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因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
他一点点探索着,看着战争中阿富汗的惨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故去的哈桑的儿子,拉回了那只他丢弃了的人格的风筝。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带“悲”的作品,但在长长的叹息之后,我却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那只飘荡着的风筝线也悠悠晃晃地系在我的心上。
在书中,阿米尔追寻着的似乎是他与哈桑的友谊,是他不再内疚的,变得勇敢起来的心。
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追寻中他还是找回了失去了的心。
可是,在生活中,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吗?不是的,有的风筝将再也寻不回来。
不得不说阿米尔是幸运的,而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幸运的遭遇:那件事发生在2009年的暑假,我刚刚学会站立的小表弟来我家玩。
一次没人时,我的脚不小心扫到了他,还站得不是很稳的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
面对妈妈的责问,我违心地说:“是他自己摔的……”还好,我最后还是说出了真相,拉回了那只差点飘离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因为他与哈桑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他的“风筝”已是残缺。
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
像原本少年时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在日后的几十年中他都是在后悔与自责中度过,这也是惩罚。
直到他重踏故土后,他那不顾一切的救赎才让正义回归,但“风筝”还是残了,这也意味着他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一刻不停地追寻,追寻那只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风筝”阿米尔的“风筝”丢了,又被追回。
而你的呢?你可曾丢失了你那只带有你人格的“风筝”?在那飘荡的风筝上也有着一份对人命运的掌控。
不论因什么,也不论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吧!一起找回我们的那只“风筝”,并将它好好保存,永远不再丢失。
你愿意么?让我们一起追寻那只人格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5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看完这本书后铭记脑海的一句话。
没有万语千言,哈桑用寥寥几个字向我们阐述了最真挚的友谊。
阿富汗,这个曾经在我脑海中只留下荒芜战争场景的国度,却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悲伤、有良知亦有邪恶的国度,一个人性化的国度。
无可否认,哈桑和阿米尔这段友谊,是千千万万阿富汗人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段友谊的缩影。
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为了朋友而义无反顾!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蓝色的风筝,也因为那一只风筝被欺负、被蹂躏,却依旧毫无怨言。
反观之,少年的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却担当着一个狠心的角色,忽视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