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高中语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
![高中语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https://img.taocdn.com/s3/m/b21449aa964bcf84b8d57b09.png)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瑞鑫教研院编制)作家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2019年 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兵梁晓声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
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梁晓声:一支笔,写尽人世间
![梁晓声:一支笔,写尽人世间](https://img.taocdn.com/s3/m/63ed29ea1eb91a37f0115c30.png)
梁晓声:一支笔,写尽人世间作者:来源:《润·文摘》2019年第10期梁晓声,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
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数十部作品。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展示了一代知青的痛苦与欢乐、求索与梦想,深情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群体树立起一道不屈的精神丰碑。
近日,这位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创作的《人世间》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再次引发强烈共鸣。
●母亲的文学启蒙1949年9月22日,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市安平街一个人家众多的大院里。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母亲带着他们五个兄弟姐妹,省吃俭用维持着清贫的生活。
父母都是文盲,父亲崇尚力气,希望孩子将来能靠力气吃饭。
但母亲侧重在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母亲从外祖父那里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乐于将它们讲给孩子们听,讲时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
梁晓声从五六岁起,就从母亲口中听到过《包公传》《济公传》《杨家将》等故事。
那时,电灯垂得很低,母亲一边在灯下给孩子们缝补衣服,一边用凄婉的语调讲着那些凄婉的故事。
几个孩子趴在被窝里,露出脑袋,瞪大眼睛凝神谛听,讲到可悲处,母亲与孩子们唏嘘一片。
“如果誰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母亲。
这是我的幸运。
”梁晓声说。
●从兵团战士到著名作家1968年,高中毕业的梁晓声,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
由于喜欢写作,梁晓声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
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麦种》《向导》,开始展露文学天赋。
1974年,他被推荐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从此真正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文学创作初期,梁晓声将自己的一篇作品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周晓红。
那时的文学编辑,浑身上下都透着情怀二字。
周晓红读后对梁晓声说,我很不舍得,但我觉得这样一篇小说,这样一个题目,把它发在你家乡的刊物更有意义。
【名师讲题】徐则臣《北上 1900—1934年,沉默者说》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徐则臣《北上 1900—1934年,沉默者说》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ef72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d.png)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小题。
文本一:北上①·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徐则臣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
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
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
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
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
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
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
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
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
如玉。
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
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
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
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
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
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
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
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
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
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
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
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
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
文学类文本梁晓声《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南长沙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文学类文本梁晓声《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南长沙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https://img.taocdn.com/s3/m/1f6b661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1.png)
湖南省长沙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回家梁晓声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
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
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
”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
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
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
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
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
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
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
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
”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
”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
周蓉为她做翻译。
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
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
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
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
现代儒林外史《应物兄》
![现代儒林外史《应物兄》](https://img.taocdn.com/s3/m/915fbc4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8.png)
现代儒林外史《应物兄》现代儒林外史《应物兄》李洱算不上⾼产作家,将近三⼗年的时间⾥只写了三部长篇⼩说。
2001年发表的《花腔》以⼀个知识分⼦的⽣死之谜为主体,写出了历史的谜雾重重。
⼩说出版发⾏后,震惊⽂坛,被称为“先锋⽂学”的正果,2005年⼊选第六届茅盾⽂学奖终评名单。
2004年发表的《⽯榴树上结樱桃》,让他的名字⼴为⼈知。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曾将该书的德⽂版作为国礼赠送,并点名要与李洱会谈。
默克尔说,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乡村的变⾰,看到了中国乡村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
2018年,李洱花⼗三年时间创作出版了《应物兄》,并在2019年荣获第⼗届茅盾⽂学奖。
《应物兄》围绕程济世先⽣的归国和济州⼤学“太和”儒学研究院的筹建,以应物兄为主⾓,串联起1949年以来三代知识分⼦的⽣活经历,借鉴经史⼦集的叙述特点,记叙了形形⾊⾊的当代⼈,尤其是知识界的众⽣态。
所有⼈的命运都围绕着主⼈公应物兄的⽣活⽽呈现,应物兄⾝上也由此积聚了许多的灰尘和光芒,失败和希望。
⼩说各篇章撷取⾸句的⼆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若地展开。
各篇章之间⼜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
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说的叙事视⾓⾮常复杂,有有限叙事,也有有限全知叙事;有第三⼈称,也有第⼆⼈称,还有第⼀⼈称;有外在视⾓,也有内在视⾓。
故事的叙述者是应物兄,他既是作品中的⼀个⼈物,也是化⼊作品中的作者。
《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段的超越。
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
于是那么多的⼈物、知识、⾔谈、细节,都化为⼀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难以忘怀。
⼩说构成了⼀幅浩瀚的时代星图,⽇⽉之⾏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
我们每个⼈,都会在本书中发现⾃⼰。
李洱⼩说特别有意思的地⽅是以知识分⼦作为刻画对象,对各种风格语⾔的熟练运⽤。
在⼩说语⾔相对粗鄙的当下,《应物兄》恢复了现代中⽂⼩说⾃诞⽣之⽇起便具有的特⾊,即知识分⼦书⾯语传统,⽽且将这种书⾯语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性和当下性。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https://img.taocdn.com/s3/m/9b6c58a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e.png)
“我”心疼母亲
“我”买书的强烈渴望已经变成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感。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为什么“我”拿到钱时会“鼻子一酸”呢?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角色体验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题目是“慈母情深”,文中哪些画面、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让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的语句,在旁边作批注。
小组交流,先把让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的语句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梁晓声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中篇小说《人间烟火》《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
听课文朗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yì
tuí
抑
颓
噪
我会认
纫
dān
jūn
dōu
quán
耽
兜
惫
龟
权
rèn
zào
bèi
pò
魄
褐
hè
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牵风记读后感
![牵风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009a3869eae009581bec89.png)
2019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在北京揭晓,《牵风记》是其中一部。
看这部书感觉很奇幻,既希望早点儿看完,知道最终的结局;又舍不得看完,害怕那一种唯美,随着小说的结束而结束。
读完之后那是一种强烈的震撼:时而如劲风刮过,沉浸在紧张激烈的腥风血雨中,使人血液贲张;时而又似微风拂过,让人温情脉脉,如诗如画。
小说是战争题材,它的背景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作者徐怀中说:“我写的是一部具有严肃宏大叙事背景的‘国风’式的战地浪漫故事。
”作者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他本人就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亲历者,但他正面描述战争很少,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来反映那个时期艰苦卓绝的战争,展示大环境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他的另外两部代表作《西线轶事》、《我们播种爱情》也是一样扣在当时的背景之下。
有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才有汪可逾要求跟随部队渡过黄河的事情,才有她说的那句话:“我听到了此兴彼落的历史足音,无论如何我应该跟上这个脚步才好,而不是等到多年以后再来读别人的回忆录”;才有了小说开头的那一张汪可逾经典微笑的照片;才有汪可逾和曹水儿度过黄泛区、汪可逾舍掉心爱的宋琴、枪杀包括“滩枣”在内的几百匹军马的事情发生。
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一张古琴、一匹马。
九旅旅长——一号首长齐竞,他的通讯员曹水儿和老军马滩枣,参谋汪可逾和她的古琴。
小说是塑造人物的。
人物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小说的成功与否。
徐怀中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特点,就像他说的:“我在《西线轶事》中,对于刘毛妹这个人物的处理上,就没有洗去他的本色。
没有把它搞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
几个女电话兵也各有所长,各有缺陷。
这样使人物更加逼真可信……”《牵风记》中塑造的齐竞和曹水儿秉承了这样的风格。
齐竞留学日本,能文能武,儒将风范。
一眼认出汪可逾怀中的古琴是宋琴,既能对古琴的出处、指法、曲目如数家珍,随口吟出白居易的诗;也能在战场上当断则断,在没有绝对把握时拿出必胜的决心,有“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英雄气概,却受传统影响,对汪可逾跳崖未死被俘,是否被当地团练武装糟蹋的事情耿耿于怀,最终导致一曲战地恋歌化作清风而去,让人唏嘘不已。
当代文学的经典生产与典范示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述评
![当代文学的经典生产与典范示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cacc8f2b0508763230121264.png)
当代文学的经典生产与典范示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述评作者:徐刚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10期徐刚[内容提要]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共产生五部获奖作品,分别为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以及李洱的《应物兄》。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检视并评述这五部获奖作品,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最具典范性的审美范式的深入探讨与揭示。
[关键词]当代文学;茅盾文学奖;文学经典;审美典范2019年8月,万众瞩目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终于落下帷幕。
评奖委员会经过多轮投票,产生了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
坦率来说,这五部作品能够获此殊荣,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毕竟,在茅盾文学奖早已成为“终身成就奖”的今天,“爆冷”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这五部作品连同另外五部最后入围的作品[1],一并代表了近四年来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因此,检视并评述这五部获奖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最具典范性的审美范式的深入探讨与揭示。
《人世间》:五十年来的“平民史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知青小说的代表人物,梁晓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创作了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在他的这些小说中,高扬的理想主义情怀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
时至今日,这些作品带给人们的激情与感动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此后,梁晓声相继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生存启示录》等一系列关注社会底层百姓命运的作品,由此完成自己由强烈的理想主义者向现实批判者的角色转变。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专注于生活中的百姓,也乐于站在平民立场上思考中国问题,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孕育了这部被誉为“平民史诗”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
关于这部115万字的长篇巨著,梁晓声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前后花了八年的时间,据说四百字的稿纸足足写了三千六百多页。
2020莆田事业单位考试:第十届矛盾文学奖作品简介
![2020莆田事业单位考试:第十届矛盾文学奖作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3d48cbc83d049649b6658fb.png)
2020莆田事业单位考试:第十届矛盾文学奖作品简介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四年颁发一次,今年8月12日,中国作家网发布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分别为葛亮的《北鸢》、孙惠芬的《寻找张展》、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主角》、叶兆言的《刻骨铭心》、刘亮程的《捎话》、李洱的《应物兄》、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叶舟的《敦煌本纪》最终获奖五部。
在事业单位的文学常识或时政中会涉及到相关知识的考查,在此介绍一下相关知识:入围作品一、《北鸢》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
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小说集《七声》、《谜鸦》、《浣熊》、《戏年》、《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
2016年8月出版首部散文集《小山河》,10月出版南北书之《朱雀》《北鸢》。
《北鸢》是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葛亮的“中国三部曲”第二部。
该书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
葛亮首次追溯祖辈身世,将家族故事置于乱世流离、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中。
该书以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其身后两个家族的沉浮命运为背景,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编织了一张恢宏曲折的故事网络,映射出波诡云谲的历史,全书叙事宏大,笔触隽永。
二、《寻找张展》孙惠芬,1961年生于大连庄河。
曾当过农民、工人,杂志社编辑,现为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
历任庄河县文化馆创作员,文化局副局长《海燕》杂志编辑,文学创作二级。
辽宁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委员。
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寻找张展》是一部镜面清晰可鉴而棱面立体感十足的文本:青春秘密与官场隐秘、身心成长与政治生态、代际冲撞与人心交互……代际冲突的化解需要耐性情愿、需要衷肠真切、需要以心换心。
其中最基本的那一部分——对人的基本看法、对人生价值的定位、对亲情与故乡的态度、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孤独与知心的体悟和辨析等等。
公共基础知识茅盾文学奖简介
![公共基础知识茅盾文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c35b5fbf5335a8102d220b2.png)
2019年10月14日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茅盾文学奖的相关知识点。
一、茅盾简介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二、茅盾文学奖简介茅盾文学奖是1982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
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简介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按照得票多少分别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
1.梁晓声《人世间》。
《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
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2.徐怀中《牵风记》。
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作者中塑造了文化教员汪可逾、骑兵通信员曹水儿、旅长齐竞以及老军马“滩枣”等个性独特的文学形象。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排行榜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排行榜](https://img.taocdn.com/s3/m/3cacf6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e.png)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排行榜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的重要文学奖项,以其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和社会关怀而闻名。
以下是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的简要排行榜:
第一届(1982年):冯唐《北方四岛》
第二届(1985年):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三届(1988年):杨绛《洗澡》
第四届(1991年):莫言《红高粱家族》
第五届(1993年):杨靖宇《投身》
第六届(1995年):张抗抗《鸦片》
第七届(1997年):张抗抗《死污水》
第八届(1999年):蒋子龙《逃课》
第九届(2001年):刘心武《丧钟是为谁而鸣》
第十届(2003年):冯唐《边城浪子》
第十一届(2005年):莫言《生死疲劳》
第十二届(2007年):迟子建《云雀叫了一整天》
第十三届(2009年):陈忠实《白鹿原》
第十四届(2011年):孙康宜《占据》
第十五届(2013年):贾平凹《怀念狼》
第十六届(2015年):严歌苓《围城》
第十七届(2017年):刘震云《晚安,王冠男》
第十八届(2019年):蒋方舟《邓小平时代》
以上仅是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的部分获奖作品,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材料作文“工匠精神”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工匠精神”写作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f6d61f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4.png)
1.阿木爷爷走红:工匠精神,匠心为本2020年夏天,63岁的阿木爷爷因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仅靠榫卯技术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鲁班凳、苹果锁、拱桥、将军案、会动的小猪佩奇等木制品而走红,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
阿木爷爷原名王德文,是山东聊城人,14岁开始学习木工技艺,有几十年的经验。
人生前半场,他靠着木匠手艺养家;人生后半场,他以钻研木工技艺为乐。
为了让木艺文化得到更多关注,63岁的他拍起了视频。
对于走红,他表示“没啥感觉”,希望将来能掌握更精湛的技术,为大家呈现更好的作品。
工匠精神来自平凡中的坚守。
越是发达的社会,工匠精神越应成为重要的精神品质。
匠人匠心,核心是专注、纯粹与执着。
阿木爷爷心怀纯粹的匠心,追求至精至善,将工艺品细节尽力做到极致,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展现。
静心、专注的匠人,值得我们格外尊敬;凝神、笃志的匠心,理应获得更多赞扬。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有恒者不声张,功成时美名扬。
注意的是,学生不能只谈自身,还应该延伸到当代青年群体当中,针对当代青年群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常规角度:工匠精神就是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极致追求专注某一领域,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工作的人,可被称为“工匠”。
工匠精神无关年龄、职业、地位,它是一种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极致追求,是一种执着坚守、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2.核心角度:培养工匠精神,从劳动教育开始匠人是劳动者,他们在劳动中精益求精、勤勉不懈。
匠人是劳动者的荣誉称号。
“越是发达的社会,劳动越应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不仅因为世界在劳动中被改造,更因为劳动本身是对人的涵养。
”也正因如此,工匠精神必须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弘扬和培养。
3.创新角度:提倡工匠精神,是对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筑,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文本精读】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徐则臣《放牛记》文本精读
![【文本精读】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徐则臣《放牛记》文本精读](https://img.taocdn.com/s3/m/ee46ae6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05.png)
【文本精读】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徐则臣《放牛记》文本精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放牛记徐则臣(《放牛记》是一篇散文,这是新高考几年来散文题材第一次出现在新高考Ⅰ卷。
去年的《给儿子》虽然是一篇小说,但已经模糊了小说的特征,更像是一篇散文。
作者徐则臣,当代著名作家,2019年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去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宝水》《千里江山图》都是很好的命题语料,其中《宝水》已经多次出现在各地的模拟考试中,而《千里江山图》则直接出现在了新高考Ⅱ卷。
这也引导我们在备考时要继续当代文学作品,尤其要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想不起何时开始,也不知道哪天结束,给人一种空渺的时间感受,也奠定了本文的回忆笔调。
回忆是散文写作中常用的视角,回忆少年时的往事,能够以成人的视角再次展现少年心态,这种不同年代的冲突较量之中,更能够展示个体的生命体验。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第一次提到标题中的“放牛”,但不是我在放牛,而是其他孩子在放牛,也不是直言放牛,而是说“吆喝牛马”,再次强化了我心目中的“粗犷豪放的英雄”形象。
“羡慕”一词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说明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放牛娃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点明“羡慕”的原因,这些野孩子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而我却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怂恿”一次用得好,更表现出我内心的情绪。
高考语文阅读练习题
![高考语文阅读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651ef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c.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
文学类文本《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遂宁2023学年高三上9月开学)
![文学类文本《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遂宁2023学年高三上9月开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26f51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b.png)
四川遂宁涪江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
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
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
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
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
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
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
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
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
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
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
主角读后感
![主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339e2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b.png)
《主角》读后感《主角》这本书,这本书是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这本书写了秦腔名伶忆秦娥的一生。
这本书的语言特点就是质朴,和口语化。
文章在无形之中添加了许多陕西方言。
读起来确实令人拗口。
这本书围绕易招娣,一个出生在秦岭深处九岩沟的女娃,在11岁前就是在山坡上守着那几只绵绵叫的羊,直到她舅把她带进了县城的剧团,改名易青娥,忆秦娥,成长为一代秦腔皇后。
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
忆秦娥,她的艺术院生涯的开始是被动的。
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倾注了心血。
忆秦娥从一个烧火姑娘变成秦腔名伶,这中间的道路也是很曲折的,那么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我认为她是一个肯下笨功夫的人,很多人都说她傻,但是她并不傻,她只是一根筋,定好一个目标之后,就努力的朝前走。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
忆秦娥每天都会练功,直到练到停不下来。
她还得到了“忠孝仁义”四位老师的帮助。
苟老师对易青娥学戏的感觉,给了九个字:能吃苦,理解差,进戏慢。
但他又补了九个字:记得牢,练习勤,戏扎实。
总体感觉,还给了三个字:乖、笨、实。
他还专门解释了一次,说:“乖,娃的确乖,乖得人心疼。
笨,娃也的确笨,啥窍道都不会,就剩下闷练了。
实,娃特别的实诚,没任何渠渠道道的事。
啥瞎瞎毛病都没有,就一根筋的实诚。
”“主角”是人人都渴望的。
书中的人物都在争当主角。
来到宁州前,主角是胡三元,秦娥的舅舅。
他让秦娥有了后来成为秦腔皇后的机会。
到林州后,主角又变成了黄主任,他让胡三元被判了刑,又让秦娥去了厨房。
后面又变成了朱副主任。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主次之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角,所经历的每一个挫折、每一次起伏、每一场失败、每一个坎坷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历练,唯有一次又一次的打磨,才能成就我们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格、精彩的人生!无论处于何种行业、何种职位,拨开浮躁的表面、认识到生命的本真,心无杂念,沉下心来,不断的抛光自己,你想要的,终会眷顾于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19年8月16日进行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
记者从中国作协获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将于十月中旬在北京颁奖。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饶翔)
获奖作品介绍
《人世间》梁晓声
《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饱含深情的总结性作品,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健旺的创作活力,标志着梁晓声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们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牵风记》徐怀中
《牵风记》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在“挺进大别山”历史大背景下,作者徐怀中塑造了文化教员汪可逾、骑兵通信员曹水儿、旅长齐竞以及老军马“滩枣”等个性独特的文学形象。
一曲战地恋歌尚未奏响,陡生意外,在硝烟与战火中,传奇般的情节和动人心魄的情感,在诗一般的唯美笔调中流动,晕染着生命中不容亵渎的纯洁与人格的光辉。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处理方式,引出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北上》徐则臣
《北上》是江苏籍作家徐则臣历时四年推出的长篇力作。
在徐则臣的笔下,这条被他书写了20年的大运河,在《北上》中终于获得主体性地位,成为审视中华民族发展图谱、悠远文脉的一扇窗口。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
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
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北上》一书的封面上,徐则臣写下这样的文字。
《主角》陈彦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
作者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
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
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
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
小说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应物兄》李洱
李洱用十三年写了一部《应物兄》,他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
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
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
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
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