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中女性职能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家庭》中女性生活变迁————以中国近现代为例
摘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古德于1964年出版了《家庭》一书,该书被称为家庭社会学之名著,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普遍重视,全书共分系统地阐述了以下内容:家庭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家庭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违法过程,择偶与婚姻,家庭与社会的角色关系,扩大家庭的社会过程,亲属群体与关系网,参加工作的妻子,朝着社会与家庭的平等迈步,婚姻解体,认识家庭变革,理论与方法,工业化如何影响家庭。众所周知,随着战后美国社会学的迅速发展,有关家庭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在全美影响最大的美国社会学协会,已将家庭社会学列为最重要的几个分科之一。
关键词:古德,家庭,女性地位,现代,变化;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J.古德在美国社会学领域中尤其重视“家庭”这一领域,书中想要强调的观点是,①一是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家庭好比一个小体系,社会好比一个大体系,社会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二者相互依存,个人的社会化首先要在家庭中实现,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脱离家庭而生存,尽管家庭机构并不像军队、教会或国家那样强大,但它却是最难征服的,也是最难改造的,尽管一个个家庭可能是脆弱而不稳定的,但家庭制度这一整体却是坚不可摧的。二是作者主张男女平等。即作者充分肯定了女性在家庭中必不可少重要作用,认为男女的社会分工主要由文化观所决定。虽然男女之间是存在一些生理差别,但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显然已将这类差别扩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者认为,男女在能力和才干上的生物差别对两性做好各种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多数男女都可干好几乎一切工作。书中简单的分析了女性的家庭角色,社会关系网,工业社会下的工作关系,亲戚关系和婚姻关系,宗教历史原因,并且与欧美日本中国进行简单对比,让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社会女性在各方面的变化。
一、在家庭地位方面
在古代中国,在封建小农经济下的核心家庭制下的妇女几乎是没什么家庭地位可言的,男尊女卑的思想牢牢束缚着当时的社会妇女,直到男女平等思想的提出引起广大社会反响。其中,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李贽的思想。李贽批判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他肯定妇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反对“夫为妻纲”、“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等论调。同时,他还主张妇女婚姻自由,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要求妇女守节的吃人礼教,主张寡妇改嫁,也反对一男多妻制。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却也表现出其思想的先进性。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以后,西方文化也相随而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猛醒。同时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也促使他们对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进行反思,女性的地位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观念也被引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接受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观念,主张男女平等。不但创造了一套女官制度让妇女和男子一样正式参与政权管理政事,还设立女子军事组织女营,组建女军,把男女将士并列,一视同仁。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还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学习生产技能,借此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用以保障男女平等。此外,他们还革除了一些歧视和奴役妇女的社会陋习,主张一夫一妻制,禁止缠足。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发动戊戌变法时,男女平等思想也逐步为维新派人士所接受。他们把妇女的解放与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开始冲击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维新派主张恢复妇女的人性,赋予女性应有的权利,提出“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并主张男女一起“治内治外”,共同管理国家。
1901到1911年间,涌现出大量妇女团体,她们组织起来,开始参与社会生活,争取自身利益。同时,由女性参与资金筹划、撰稿、编辑和发行等工作的女子报刊的数量也迅速增长。至1915年止,约有三十余种。影响较大的有《女学报》、《中国女报》、《中国新世界杂志》等。这些报刊旨在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和传播新知识,是女性与社会沟通、表达自身要求的重要窗口。
这股开放之风给封建礼教造成了沉重打击,也撼动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妇女,开始兴女学办女报,使女性的发现日渐深入,拉开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序幕,女性的地位也由此开始提升。
五四运动时期,以女学生为主干的女子参政热潮再度高涨。她们不仅直接参与爱国政治活动,还筹建女子参政组织。据统计,自五四运动到1923年,各地建立的比较有影响的主要女权组织共有20多个。
抗战爆发后到建国前,宣传女权的活动更加广泛,女性地位空前提升。我们熟知的政坛风云女性人物就有宋美龄,宋庆龄。宋庆龄在建国后还担任了国家副主席。女性的觉醒大大提升了女性地位,使女性逐渐恢复独立人格。
在女性婚姻家庭地位方面,20世纪初,中国虽然处于晚清封建专制社会的没落阶段,但仍实行《大清律》中关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各项规定,封建的婚姻礼法一如既往。
二、在婚姻方面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基本相等或对等。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意愿被排斥在婚姻标准之外,随着婚姻自主权的下移,出现了注重双方才学品德,追求个人爱情的择偶观。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择偶标准已由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等外在条件开始慢慢转变为彼此的感情,常识等内在的素质。同时,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慢慢被抛弃。
独身是妇女初步解放的标志,是日趋增强的女性自主意识的流露。独身的盛行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男女在职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英法等西方国家独身之风日盛,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20世纪以来,受其影响中国独身人数也逐年增加。独身者多为知识分子,以性别而言,女性独身者多于男性。此类女性认为做人并非专为生育,人的一生应该以事业为重,与其留子女,不如留事业。为了张扬女权,必须拒绝婚姻,自营独立的生活。
主张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因此,早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城乡皆然。据②研究得,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初婚年龄大致是14~15岁,到了清末明初,由于女权主义,女子读书而引起观念的改变,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经济的普遍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的早婚现象。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城市中出现第一次离婚高潮,离婚的主动方由男多女少渐趋持平,其中绝大多数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离婚不但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要求变化后一种自然趋势,而且是破坏旧式家庭制度的第一声。近代女性对于离婚的看法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