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精品

合集下载

某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

某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

项目的威胁分析
法律法规变化
01
国家对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变化,可能
对项目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
自然灾害风险
02 当地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对项目建
设和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同类项目竞争压力
03
其他地质公园或旅游景区的建设和运营可能对本项目
带来竞争压力,影响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05 项目的设计方案
项目的提出者
该项目由当地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提出,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质 公园品牌。
项目的位置及地理环境
项目位置
该项目位于该国家的北部地区,距离首都较近,交通便利。
地理环境
该地区的地质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是适合开发地质公园的理想区域。
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投资规模
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亿元人民币,包括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旅游推广等方面的投入。
项目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
01 02 03 04
针对自然灾害风险,建议采取灾害预警系统、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等措 施。
技术风险的防范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
为应对资金风险,建议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积极寻求政府和企 业的投资和支持。
对于社会影响风险,应加强公众沟通和参与,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计划 ,减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资金来源
该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当地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投入,同时也在国内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参 与投资建设。
02 地质公园的特色和价值
地质公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地质公园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保护区, 其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 同时为人们提供教育和旅游机会。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研究作者:高扬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7期高扬地质公园是21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以地质遗产为主要观赏对象的公园。

随着地质公园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地质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依托国家地质公园的品牌发展旅游业是明知之举。

然而,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走访,对老牛湾目前的开发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方法对老牛湾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最后针对在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老牛湾地质公园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引言选题目的与背景。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是指在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理过程中形成并在地表面或浅地表留存下来的各种自然资源类型。

这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地质遗迹。

国家通过建设地质公园可以达到保护地质遗迹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科学研究、普及地理方面知识、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资源。

然而,地质公园中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但作为旅游资源观赏性欠佳。

所以,在开发建设地质公园的过程中,需要对公园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从而为确定旅游的开发规模和发展情况提供市场依据和理论支持。

老牛湾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2015年12月才正式申请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所以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

笔者希望通过对老牛湾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努力发现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希望最终能对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现状概况(一)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基本状况1.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角,是黄河、长城的唯一交汇处,同时也是内蒙古在中部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的主要旅游区。

华蓥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华蓥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华蓥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摘要: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典型的地质遗迹景观与原始的生态环境兼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对旅游者、学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本文依据国家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为标准,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华蓥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计分、定性评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字:旅游资源、评价、国家地质公园1.研究区概况四川省华蓥市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山脉中段,“北以广安市为界,南以高登山—海拔774.3米山包—石板沟一线为界,西与襄渝铁路相邻,东依邻水,北至天池湖以北。

公园总面积49.75平方千米。

”①园区由三个主要景区组成,即石林景区、天池景区和小山坝景区。

核心地质景观是以典型基底断裂、侏罗式褶皱为地质构造基础的中低山石林、峡谷、构造湖泊等岩溶景观,具有分布密度大、典型性强等特点。

园区内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原始性强,植被覆盖面积大,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地质景观和生态景观,组合良好,集险峻、秀美与一身。

作为川东北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不仅风光旖旎,更集中展现出富有川东北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包括承载历史沧桑的文化古迹、体现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遗址和淳朴、浪漫、热情洋溢的民俗风情文化等等。

本文将针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得天独厚的景观组合,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

2.旅游资源景观类型与功能区划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

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自然景观以岩溶地貌景观、地质构造遗迹景观为主,以地质地层剖面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水体景观、熔岩地貌景观、气象景观、生态景观为辅。

人文景观涵盖了红色文化、古迹建筑、民俗风情、休闲娱乐等配套旅游资源。

2.1旅游景观类型表 1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代表景观所属景区地文景观岩溶地貌石林景观高登山石林、高石坎石芽石林景区岩溶象形山石石林景区岩溶洞穴景观东石林溶洞、碧家洞天池景区仙女洞小山坝景区天窗石林景区漏斗景观响水洞漏斗群天池景区石林大、小漏斗石林景区特殊岩石华蓥山二叠系钙结核天池景区东石林天坑溶蚀残积物石林景区高登山石灰岩燧石结核石林景区暗河通天河石林景区干洞子伏流天池景区溶蚀残丘月亮岛、桃花岛天池景区构造地貌断层皛然山白岩、十里大峡谷石林景区构造山脉皛然山、高登峰石林景区白崖小山坝景区地质地层剖面景观区域性标准剖面奥陶系地层剖面(O1t—O2h) 石林景区侏罗系地层剖面(J1-2z—J2x—J2xs)天池景区熔岩地貌玄武岩罗家沟上二叠系玄武岩石林景区化石保存地高登山双壳化石采集地层孔虫类化石、珊瑚化石石林景区灾变环境地质遗迹坍塌赵子秀危岩塌陷滑坡铁板桥滑坡、峨风寨滑坡泥石流阴阳湾泥石流水体景观湖泊景观岩溶湖泊天池湖天池景区嫦娥镜湖石林景区瀑布景观山岳型瀑布黑潭瀑布小山坝景区生态景观植物景观观赏植物水杉林、天池竹海天池景区奇花异草白玉兰、川浅动物景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腹角雉、穿山甲、斑林狸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省鹰、蓝翡翠气象气候景观天气和气候现象物候景观石林雪景石林景区云雾多发区华蓥山云雾光现象日月星辰观察地高登山日出石林景区人文景观古迹建筑宗教景观高登寺石林景区归葬地安丙墓群小山坝景区古交通建筑杨家河古栈道石林景区小山坝古栈道小山坝景区红色景观历史事件发生地新华纸厂遗址丁家坪山上历史人物遗迹双枪老太婆打靶场石林景区民俗风情传统节庆华蓥山幺妹情山情石情花文化旅游节现代节庆华蓥山梨花节休闲度假园林游憩区水杉森林公园、天池景区农家乐体验区月亮坡黄花梨度假村2.2旅游资源功能区划2.2.1美学特征和美育功能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

老君山国家公园旅游开发与傈僳族文化保护——以黎明社区为例

老君山国家公园旅游开发与傈僳族文化保护——以黎明社区为例
198
2014年4月下半月刊
城市旅游规划
艺人联谊分会等社区文化组织。建设堆美、黎光两个村委会的 农家书屋。成功举办第四届黎明傈僳族乡阔时节,全面展示了 黎明傈僳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审美、 习俗和风情。
三是开发傈僳风情旅游产品,形成浪漫的诺玛底特色旅游 村镇。依托碧水丹山美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傈僳族传统建筑文 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等建设诺玛底特色旅游村镇,成为倍 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抽样调查中,黎明、格拉丹对游客最 具有吸引力的是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二者的吸引力达51%。
城市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规划
2014年4月下半月刊
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的老君山国家公园的开发过程中,黎明社区始终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思路,做 到了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双赢,实现了国家公园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老君山国家公园旅游开发与傈僳族文化保护
潘宏义
——以黎明社区为例
一、黎明村社区发展概况
二、旅游开发与黎明社区傈僳族文化的保护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丽江旅游 业“东西两翼齐飞”的战略规划把老君山的自然、人文两大景 观推上了旅游发展的历史舞台。黎明乡各届党委政府数十年的 战略性课题和施政决策都紧紧地围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效益优势,造福当地群众这一中心展 开。境内,由海拔1800m的金沙江田园至老君山主峰海拔4453m 洁莱雪山,地质状况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撤区建乡后在
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成就, 但在横向比较上仍显得极为滞后,极为不平衡,尚有30%的人 口起伏于温饱线上下,10%的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 贫困状态。另一方面,黎明乡具有了以丹霞地貌、雪山仙湖、 杜鹃花海、高山牧场、金沙田园、原始森林六大景观为主的优 良的生态体系,环境保护在三江并流区域达到了上乘的水准, 储存了丰饶的生态资源。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前景,是玉龙县 潜在资源优势最强的民族乡。而黎明村是老君山地区的重点和 核心景区所在,除了丰富而充分的自然景观以外,这里有众神 汇聚的宗教文化、纯情浪漫的洛玛底傈僳族风情、神奇美丽的 神话、传说、风物掌故等,以及以傈僳族为代表的各民族人民 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资源分析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资源分析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资源分析五台山以佛教圣地著称于世,而五台山之所以成为举出瞩目的佛教圣地,却与它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们不仅构成佛教文化的自然基础,也是重要的观光旅游资源。

下面,我就从地质遗迹保存的特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地质公园的综合价值三个方面,带大家一起领略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风采。

五台山地质遗迹及其保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面积大、路线多、露头良好;二是自然环境优美、佛教文化发达、人文景点与地质、地貌景点空间上相交叉或叠加;三是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素材;四是地质遗迹跨越地质历史较长(从太古宙-新生代)、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样;五是五台山在中国北方地质、地貌、植物生态等方面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许多重大地质、地貌事件的命名地和唯一完整保存区域;六是佛教文化与自然地貌、地质的完美结合;七是在地质学研究上,具有国际知名度,是中国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区,也是建立中国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理想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八是五台山是认识中国大陆早期地质演化的窗口和地质实验室,并成为国内众多外专家学者科学研究和高校地质学的教学实习基地。

五台山地质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五台山前寒武纪地层发育齐全完整,剖面清晰,且几套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清楚,如新太古代(五台群)与古元古代(滹沱群),中元古代(长城系高于庄组),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新太古代的石咀亚群、台怀亚群与高凡亚群,古元古代的豆村亚群、东冶亚群、郭家寨亚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均可目击,这在全国和世界上少有。

第二,五台群绿岩带发育完整的,与相伴出现的花岗岩,组成了我国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在世界上具有可对比性。

第三,古元古代滹沱群,沉积巨厚、发育完整,上下界限清楚,沉积相清晰,复式向斜构造特征清楚(两翼次级不对称褶曲,一翼陡,立侧转,一翼缓,轴面向外侧倾斜,小背斜褶皱向内侧倒转),并可全景试目击,这在世界上罕见而典型和具有代表性。

广西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评价及生态设计开发

广西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评价及生态设计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2013年10月下半月刊地质公园是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与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殊公园。

在全国仅有的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和广西资源八角寨等少数丹霞地貌中,惟独八角寨丹霞地貌发育最为典型,分布最为集中,特点尤为突出,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一、概述广西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资源县城东北30km梅溪乡大坨村至黄沙江八角寨一带,北部、西部与湖南省新宁县交界。

南北长33km,东西沿资江及资江两岸分布,宽3km-9.6km,总面积125km2,因主峰有八个翘角而得名。

资源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地质公园本身的地型多样,气候温差变化较大,山间气象变化万千。

从民族文化上看,资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地质公园所处的梅溪乡内原居民主要是汉族居民,并有少量的苗族和瑶族。

从1995年开始,资源县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因国内地理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丹霞地貌研究热,知名专家三次到资源县进行考察与会议探讨,对八角寨丹霞地貌进行了高度评价。

2005年八角寨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二、景观资源及评价(一)景观资源概况1.丹霞地貌景观红色砂砾岩亦呈南北条带状分布,南北长约l00km,东西宽约4–6km,红色砂砾岩两侧均为加里东期古老的花岗岩。

丹霞地貌景观典型代表有八角寨、降龙寨、雷打寨、神仙寨、群螺观天、眼睛石、五仙石、玉女峰、人字天、龙头香、天柱峰、崆峒岩、神仙寨、白蛇寨、群螺观天、“将军骑马过天门”的大型壁画等等。

2.其他景观地质公园内还有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景观,比如犹如一条玉带穿梭于群山之间的资江和以“一瀑九折”、“转如倾,匀成帘”而著称的宝鼎瀑布。

人文景观也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宗教文化、节庆事件活动、少数民族风情等,内涵丰富。

例如,八角寨的天空寺、龙头香等佛教圣地,香火鼎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和游人前来朝拜和游览。

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

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
吐鲁克冰川遗迹群: 位于喀纳斯湖东岸一道湾的吐鲁克, 由三个羊背石、冰川漂砾、冰碛丘陵组成冰川遗 迹群。其中 1 号羊背石和 2 号羊背石最具观赏性和科研价值。1 号羊背石为一巨大的凸向湖心的基岩平 台, 长轴方向近北东 ) 南西向, 尾向北东, 头朝南西, 长 350m, 前缘宽近 100m。前缘的断崖高数百米, 底部淹 没于湖水之中, 整体外型象一头羊安静地卧在湖边昂首观湖。羊背石表面为光滑的冰溜面和冰溜槽痕。面 上冰川擦痕广布。2 号羊背石位于 1 号羊背石东侧 100m 处, 规模相对较小, 长轴方向为 125b, 尾向北西, 头 朝南东, 长 52m, 尾部窄, 被冰碛物所掩盖, 前缘宽 20m , 断坎高 17m。背部为光滑的冰溜面, 面上发育有较多 的冰川擦痕。在前缘陡崖上, 发育有光滑呈宽缓起伏状的冰溜槽痕。在 1 号羊背石和 3 号羊背石的冰溜面 上分布有隋唐古岩画。冰川漂砾位于羊背石东, 在 1000m2 的范围内, 有漂砾数十个, 直径大小不等, 最大达 5m。冰碛丘陵分布于喀纳斯村至吐鲁克之间, 延绵 7km, 形似一条长廓, 高者超过 100m, 十分壮观。四周为 茂盛的草甸和原始森林。
冰川漂砾 冰水阶地
乌兰哈特冰斗群、大拉冰斗群、沙勒哈木尔山冰斗群等 一道湾冰碛丘陵、湖尾冰碛丘陵 喀纳斯河冰川/ U 0形谷、铁力沙干冰川/ U/ 形谷、下恨诺尔冰川/ U0 形谷、别托尔冰川/ U 0 形谷、 大拉冰川/ U 0 形谷 湖口冰川漂砾、吐鲁克冰川漂砾、喀纳斯村冰川漂砾、东锡勒克冰川漂砾 喀纳斯冰水阶地
2 资源定性评价
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丰度高, 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 品位高, 特色强, 组 合巧妙, 功能齐全, 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
景观资源类型多样、丰度高: 景观类型和数量多少是一个风景区景观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评价标 准之一, 也是反映风景区资源总体形象的主要内容。公园内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气候气象 景观和人文景观, 景观类型十分丰富, 而且景观分布集中, 密度高。在有限的空间内, 游人即可饱览湖光山 色、森林草原、天景奇观、冰峰雪岭之丰采, 又可观赏图瓦村落, 体验图瓦风情。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美国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质公园———黄石公园,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生态旅游对环境和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及推动当地社区的发展等方面与地质公园建立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地质公园中实行生态旅游开发,既能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国家地质公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应运而生。

我国旅游发展的理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形象驱动,目前处于形象驱动阶段,旅游经营者通过塑造旅游地形象吸引游客,而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决定是否去该地旅游,并以实际的旅游经验以及旅游经历的印象决定是否会旧地重游。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各种传播形式作用于旅游者,而形成的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的综合体现,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也对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方文脉文脉概念最早由陈传康先生于1996年引入旅游规划,特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地方文脉是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塑造形象的基础依据,主要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两个维度把握其文脉。

1.自然地理。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丹霞地貌、风蚀地貌、黄河水体等自然资源。

丹霞地貌即“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以其红色岩层的奇幻绚烂著称,而青海贵德地区的丹霞地貌却是荒疏与绚烂并存,在丰富的变化之中蕴含着沉稳。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园区七彩峰丛地貌,尤其以女娲峡最为生动形象,山峰上凹凸有致的天然浮雕,宛若女娲抟土造人时散落在人间的半成品。

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与开发

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与开发

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与开发王韧【摘要】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aimu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in Fujian province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Code for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with the ANP improved Fishbein-Rosenberg model,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there are abundant and high-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in Taimu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with 4 super scenic area,15levelⅠones,34 levelⅡ ones,80 level Ⅲ ones,75 level Ⅳ ones,w hich has a reasonable lev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depth development of 10 tourism projects, has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plan Taimu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在全面清查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利用ANP 改良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权重处理方式,对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质量优秀。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广 凤山 溶 家 质 保 性 态 游 发 究 西 岩 国 地 公园 护 生 旅 开 研
徐胜兰。陈洪德 ,
( 成都理工大学 a旅游与城乡规划学 院 .. . b沉积地质研究院 , 四川 成都 60 5 ) 1 9 0
摘 要 : 山岩溶国家地质公 园地质遗迹类 型丰 富、 风 特征突 出, 地质遗迹价值 珍贵 , 旅游 开发潜力 巨大 。分 析 了凤 山岩 溶 国家 地 质公 园独特 的资源优势 , 从环境解说体 系、 环境容量 、 生态旅游产 品、 低碳景区管理 四个 方面提 出了保护性生态旅游开 发构想 。 关键词 : 护性开发 ; 保 生态旅游 ; 低碳 ; 山 风
1 研 究 区 概 况
根据 对国家地 质公 园的定位 , 其保护性开发 要遵 循“ 个 控 3
风 山岩溶 国家地 质公 园位 于广西 壮族 自治 区 国家 级贫 困
县凤 山县境 内, 界于 164 1 171 3E 2  ̄50 " 2 ̄9 0 。02 c。73 、4 1 0 4 4 一 r -
tlitrrtt nss m,evrn na a ai ,c tui pou t, w—c ro rama a e n. a epe eoo r m rd c l o l y s s o ab n ae ng me t
Ke od :rt teep i tneo ui l — a n Fnsa yw rs p ei x o i ;ct rm; w—cr ;eghn o v l to c a o s o o b
制” 的原则 : 目标控 制。地质遗 迹的保护是 最高 目标 , 何经 ① 任 济行 为必须服从于保 护 的 目的。② 范 围控 制。游 客容 量和 活
动范围必 须严格 控制在 载客量 阈值 和所 划定 的开 发 区内。③

地理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

地理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

地理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地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吸引要素之一,其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更是决定旅游目的地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深入探讨地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策略和成效。

一、黄山风景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

在规划方面,黄山风景区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划定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严格限制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以保护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

同时,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和体力,设计了多条登山路线,如经典的前山玉屏索道线路和相对较为平缓的后山云谷索道线路。

在开发方面,黄山风景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了高品质的索道、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游览条件。

同时,加强了景区内的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积极开展旅游营销活动,通过举办黄山国际旅游节、摄影大赛等活动,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黄山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景区的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生态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此外,旅游旺季时游客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二、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清澈的漓江而闻名于世。

在规划上,桂林市政府将整个桂林地区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将漓江流域的各个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同时,注重保护漓江的生态环境,限制沿江的工业发展和污水排放,确保漓江水质的清澈。

在开发方面,桂林积极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漓江游船观光,还推出了徒步旅行、骑行、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建设民族风情园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桂林的民族文化。

我国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系统研究

我国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系统研究
维普资讯
我地公生旅开的统究 国质 园态游发系研
文 /陈积 岩
引言
生态旅游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地质 A.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的引力模型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的引力模型有克 郎蓬在 16 9 6年首次 旅游资源和其他生态旅游资源一样 , 都具有 自然性 、 稀缺陛和 引用和说明,它的基本公式:因素同时决定了旅行 日程的安 不可再生 陛。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的开发实践中缺乏一种可持 排 、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置。 续发展理念与模式,而研究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公园 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对于地质公园的发展尤其对那些没 其 中:
— —
我国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市场分析
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 在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开发规划前 ,必须全面分析地质
盾与 制约 因素) 。 A. 有利条 件
公园旅游发展 的有利条件 ( 优势与动力) 和不利 因素 ( 矛生他 密程 度相 关 ; a ——引力衰减系数。 它反映距离作为一种抑制因素对旅 游影响的相对程度 , 其值越大, 引力的距离衰减作用越大。 B.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的趋势外推模型 趋势外推模型是根据旅游规模随时间的变化来推测未来
1功能分 区 .
对生态旅游游客客源市场的预测—般可采用引力模型进
由于规模 、 级别和保护对象的不同, 地质公园的功能区划
行分析, 对旅游客源市场规划主要包括市场客源的细分、 定位 会有所不同。—般应包括 : 地质遗迹保护区、 历史及民族文化 和预测。旅游客源市场的细分可以通过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 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 地质游览和教育解说区、 游人中心、 野营 ∞ 年龄、 性别、 受教育程度 、 职业、 收入水平等) 旅游者 的地 区、 、 接待服务 区、 游憩开发区、 管理及居 民生活区、 待开发区 域背景 ∞ 区域分布 、 地理环境 、 文化背景等) 以及游客的心 等。 , 这些功能既有区别 , 又存在联系。不同的区域在开发与保 理特征综合分析。 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即客 护上 有不 同的要 求 。 源区位、 社会人 口学特征和消费行为。 c 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2 )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地质公园保护构想——以河南省关山地质公园为例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地质公园保护构想——以河南省关山地质公园为例

地质 遗迹 是在 漫 长 的 地质 历史 时期 , 地 球 受
于排 在第 二位 的 国家 , 在 地 理分 布 上 包 含 了 除 澳 门外 的全 国各个 省 、 市、 自治 区( 包 括 台湾 省 ) , 涵
盖 了地层 、 古生 物 、 构造 、 地貌 、 冰川 、 火山、 水 文 地 质 与地 质 工 程 遗 迹 等 多 种 科 学 内容 。但 实 践 证
用方式 , 调 控 居 民生 活 以 实现 地 质 公 园保 护 性 开 发 的 目标 。 关键词 : 地 质公 园 ; 旅游开发 ; 保 护
中图分类号 : F 5 9 2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0 0 6 2— 4 0
到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 , 逐步演化形成 、 发展并遗 留下 来 的 珍 贵 的 、 不 可再 生 的地 质 自然 遗 产 , 主要 包括 有重 大观 赏和重 要科 学研 究价值 的地质 地貌 景观 ; 有重要 价值 的地 质剖 面 和构造 形迹 ; 有 特殊 意义 的水 体 资 源 等 。这些 遗迹 对 人 类 经 济 、 社会 发展 , 生态 文 明和 文化 多 样 性 有 着 深远 的影 响 。但在 2 O世 纪 后 期 , 随着 “ 人地矛盾 ” 的 逐 渐 加剧 , 地质 遗迹在 世界 各地 日益 遭受 破坏 , 国际上 对地质遗迹 的保护工作逐步加强 ,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设 立 了地 质 遗 产工 作 组 , 专 门负 责 全球 地 质 遗 产保 护 工作 。美 国 、 加拿 大 、 英 国等 许 多 国家 和 地 区对 地质 遗 迹保 护制 定 了严 格 的法 规 体 系 , 采 取 了一 系列 行之 有效 的保 护措施 。我 国对 地 质遗 迹的保护始于 2 0世纪 7 0 年代末期 , 并在 1 9 8 7 年 颁布了《 关于建立地质 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 开始 建 立一 批地 质 自然 保 护 区。 1 9 9 5年 , 地 质矿 产 部 颁发了《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 把保护的对象 界 定为 包括 典 型层 型剖 面 、 生 物 化 石组 合 带 地 层 剖面、 岩 性岩 相 构 造 剖 面及 典 型 地 质构 造 剖 面 和 构 造形 迹等 七 项 内容 J 。为 了保 护 地 质 遗 迹 , 我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S T分析 法 为 基 础 , 4个 角 度 对 地 质 公 园 的 WO 从
区周 围多旅 游景点 , 著 名风 景 区黄果 树 瀑 布 、 与 安
顺 龙宫 、 历史 文化 遗 迹 遵 义会 议 会 址 等 生 态 旅 游 景 区联 系 紧密 . 盘 水 乌 蒙 山 国家 地 质 公 园大 部 六 分地 区属 亚 热带 云 贵高 原 山 地 季 风 湿 润 气 候 区. 水城 西北部 海 拔 1 0 以 上 属 暖 温 带 季 风 湿 润 80m
( ) 区 中心 城市 的 中部 , 四省通 衢 的战略 地 位 , 有 被 誉 称为 “ 四省 立 交 桥 ” 具 有 得 天 独 厚 的 地 理 区 位 , 优 势. 园东 靠省会 城 市 贵 阳 、 史 文 化名 城 遵 义 公 历 和航空城 安 顺 , 接 春 城 昆 明, 于攀 ( 花 ) 西 处 枝 西— —六 盘水 开发 区 . 时 , 质 公 园 的生 态 旅 游 同 地
的 7月和 8月 , 平均 气 温 l . 月 9 8℃ , 国大 中城 市 全
江 、 下广 西 出海 、 出湖 南 至 华 东 、 进 云 南 到 南 东 西 东 南 亚” 的铁路 交 通格局 . 加上 已经投 入 使 用 的水 黄高 等级 公 路 ( 城 一 水 黄果 树 ) 正 在 修 建 的六 盘 和 水 机 场 , 得 云 南 、 川 、 西 、 庆 、 南 以及 东 使 四 广 重 湖 南 亚 等地 的 游 客 进 入 六 盘 水 更 为便 利 , 而 将 旅 从 游 市 场和 目的地之 间 的距离 进一 步拉 近 .
中图分类号 :5 27 F 9 .
收 稿 日期 :0 1 0—1 2 1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13 (0 10 0 6 0 17 3 1 2 1 )6— 0 6~ 4

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以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以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2、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结合山旺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色,可以开发一系 列创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开展古生物化石挖掘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 体验挖掘出古生物化石的乐趣;或者设计火山地貌观赏路线,让游客近距离感 受火山地貌的壮观;还可以开发相关的地质旅游纪念品和科普读物,满足游客 的购物需求。
3、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良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是吸引游客的重要 保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应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例如, 建设宽敞舒适的游客中心,提供完善的导游服务;改善公园内的交通设施,确 保游客的出行安全和便利;同时,加强公园内的环保和安全措施,确保游客能 够在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地质旅游的乐趣。
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仅仅依靠资源的自然禀赋是不足够的。合 理的开发与规划是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熊大寻旅游规划公司的理 念:“旅游发展的问题其实主要是思维的问题,不是资源的问题”。对于山旺 国家地质公园,应注重以下几点规划:
1、深化地质旅游资源的挖掘:尽管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具有丰富的地质旅 游资源,但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例如,可以进一步开发古生物化石的形成 过程和生态环境,以及火山地貌的形成与变化等。通过增加地质知识的普及和 展示,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地质旅游的魅力。
4、资源影响力: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资源对公众具有极高的吸引 力,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同时,该地质公园也是进行科 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地。
四、结论与建议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资源丰富且高质量,具有很高的科学和美学价 值。然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旅游价值和科普教育功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的知名度。 例如,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举办各种活动,如摄影比赛、徒步比 赛等,吸引更多游客。

安徽(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

安徽(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


文章 编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3 ) 0 6 — 1 5 0 — 0 3
Ec o l o g i c a l To u r i s m Re s o u r c e s a n d I t s E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 Ut i l i z a t i o n o f Na t i o n a l Ge o l o g i c a l Pa r k o f
等 问题 。提 出了加 大资金投入 , 改善景 区基础设施 建设 , 建立以天堂寨为核心 、 周围各 色景点连成一 线的精 品生态
旅 游线路 , 做好生 态旅游规划等开发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 生 态旅 游 ; 大别山; 国 家地 质 公 园
中图分类号
F 5 9 0 . 3
文献标 识码
2 3 7 0 1 2 )

要: 对安徽 ( 六安 ) 大别山 国家地质公 园 自然和人 文生态旅 游资源进行调 查研 究 , 结果表 明: 安徽 ( 六安 ) 大别山
国家地质公 园 自然 生态旅游 资源十分丰 富 , 人 文 生态旅游 资源特 色鲜明 , 区位适 中且客 源市场 大, 交通 网逐 步完 善 。但 目前存在政 府支持力度 不够、 基础设 施落后 、 旅 游软 环境欠佳 、 品牌 效应 较差 、 缺乏具有吸 引力的旅游 商品
An h u i( Lu’ a n)Da b i e Mo u n t a i n
Li Di a n y o u e t a 1 .
( 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T o u i r s m, We s t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 L u ’ a n 2 3 7 0 1 2 , C h i n a )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Ecological Protection生态保护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分析李小璐(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泉州 362200)摘 要: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境内,是集海湾、岬角、湖于一体的滨海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

为获得比较完整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对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在生态旅游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推动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鸟类资源;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一、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概况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是2004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滨海地带,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涉及深沪、金井、龙湖等三镇,以地质公园范围内的深沪镇华峰村的古森林遗迹、龙湖镇的衙口沙滩、金井镇的石圳村沿海地质遗迹为主要景点。

公园总面积30.56 km²,其中陆域面积3.86 km²。

晋江市拥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公园距晋江机场34 km。

深沪港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深沪镇,距厦门约135 km,距台湾地区高雄港约185.2 km,地理位置优越,是泉州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福厦铁路经过晋江境内,并在内坑镇设立晋江火车站。

公路交通方面,228国道经过晋江。

高速公路方面,有“晋江—长泰”高速公路,连接泉州市南部围头湾地区和漳州市北部山区。

当地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海洋的调节作用,终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4 ℃,多年平均降水量1 147 m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是适宜旅游休闲的滨海胜地。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古牡蛎礁遗迹和里亚斯型海岸地貌地质遗迹为核心,兼有中生代大型韧性剪切带典型剖面、古人类活动遗址、第四纪地层典型剖面等重要地质遗迹,是集“地学科普、滨海景观、休闲度假、渔家体验、战地文化、对台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旅游”于一体的中型地质公园[1-2]。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境内,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

该地质公园以其丰富的地质遗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本文将从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和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两方面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探讨。

首先,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层、断层以及地质构造等多种类型的遗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蓥山夹砂岩和华蓥山石英岩,它们是华蓥山地质公园的主体构造,被誉为“世界奇观、地质珍宝”。

这两种岩石形成于1亿年前至2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和自然侵蚀,形成了绝美的自然景观。

其次,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特色还表现在丰富的地质构造中。

公园内分布有多条断裂线,形成了华蓥山的险峻山体和奇特的地貌特征。

华蓥山主峰双峰山就是一座由断层抬升形成的典型地质构造,其南北两峰高度相仿,从远处看犹如连绵的山岳脊梁。

这种地质构造在世界上并不常见,因此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前来考察。

再次,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与地质遗迹相辅相成。

公园内有许多山峰、峡谷、瀑布和湖泊等,形成了多样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峰景区,这里有苍龙湖、神仙洞、独竹峰等各种景点,景色秀美迷人。

此外,公园内还有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为观光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和探索的机会。

基于上述分析,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推出专业考察团体旅游产品。

以华蓥山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构造为主题,设计面向专业考察团体的旅游线路,安排专业导游和讲解员,提供专业的考察工具和设备,让考察团队深入了解华蓥山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构造。

其次,可以推出自然景观游览旅游产品。

将华蓥山的自然景观与地质遗迹相结合,设计适合一般游客的旅游线路,安排导游和讲解员,提供舒适的交通工具和住宿等服务,让游客欣赏华蓥山独特的自然景观。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泰山 , 别是 中山带有广泛分布。 特 新第三纪 和第 四纪的喜 马拉雅运动 ,使 已被夷平的
阿 尔 泰 山 断 块 隆起 , 为 现 代 高 峻 的 山脉 。 成
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 普查规范 》 标准 , 出该区旅游资源有 7 得 个 主类,1 个亚类 ,3 个基本类型,分别 占 8 1
动 、坡面水流作 用以外 ,还存 在冻胀作用 和热力作用等影响。
阿 尔 泰 山在 构 造 上 系褶 皱 断块 山 ,经 过 几 次 剥 蚀 和 隆升 , 拔 增 高 , 之 第 四 纪 海 加
以来的冰川 和河流强 烈侵蚀作 用,使 山地 I 更加破碎 , 改变 了气流运行方向 , 并使地 形 遮蔽度增大 , 减少太阳辐射收入 , 从而有利
析 斤
面积、功能和地 质地貌 ) ,对喀纳斯 国家地
质 公 园 的类 型 进 行 了 划分 ( 表 1 示 ) 如 所 o
资 源 的 地 质 成 因
喀 纳 斯 地 质 公 园所 属 的 阿 尔 泰 山 ,在
来大量的降水 ;冬季处于强大 的西 伯利亚
反 气 旋 影 响 之 下 , 以晴 朗而 严 寒 的 天气 为
于 冰 川 的 发 育 。 时 , 尔 泰 山 气候 主要 受 I 同 阿 西 风 气 团 的 影 响 和 支配 , 夏 季 多云 , 带 使 并
内 窖 接 一 :本 文 以 喀 纳 斯 国 家地 质 公 园 为例 ,分 析 地质 公 园 区位 、类 型及 成 因 ,探 讨 了地 质 公 园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中 存 在 的 生 态 环 境 破 坏 、 部 分 产 品 开 发

差大、降水丰 富、年内分配较均匀等特点 ,
是现 代冰 川发 育 的 天然 条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建议、意见、条件、动力、前提、空间、模式、增长、监测、运行、认识、问题、有效、继续、整体、尽快、现代、合理、民主、快速、持续、加大、执行、保持、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发现、研究、措施、规律、特点、位置、突出、关键、意识、地位、基础、需要、利益、素质、环境、政策、项目、活力、资源、重点、制度、方式、作用、标准、水平、速度、分析、吸引、借鉴、调控、逐步、形成、丰富、保护、满足、严格、规划、开展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地质公园区位、类型及成因,探讨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部分产品开发的不合理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有限性等问题,提出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进一步参考。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喀纳斯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尔泰山的主峰——海拔4374m的友谊峰南坡中山带,行政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面积2500km2,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西与新疆哈巴河县毗邻,东与阿尔泰市相邻,南与吉木乃县相连。

地理坐标48o43′00″-54′00″N,87o00′00″-10′00″E。

地质公园所属类型地质公园类型划分目前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等级、面积、功能和地质地貌),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资源的地质成因喀纳斯地质公园所属的阿尔泰山,在横向上呈逐层升高的阶梯状,明显地划分为四个带状排列的单元:额尔齐斯河谷平缓起伏的山麓平原,稠密细谷切割的低山带,河流强烈切割的中山带以及冰川强烈作用的高山带。

在构造上,阿尔泰山系属于一条褶皱断块山,由古生代为底基的古准平原断裂隆起而形成的。

古阿尔泰山基本轮廓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再度隆起,以后经老第三纪的漫长剥蚀时期,山势降低,趋于准平原化。

古准平原地形在现代阿尔泰山,特别是中山带有广泛分布。

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已被夷平的阿尔泰山断块隆起,成为现代高峻的山脉。

喀纳斯地质公园的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川终碛湖、冰斗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

冰川槽谷是阿尔泰山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之一,是一种长大而幽深的冰川槽谷,第四纪冰期后,随着全球性气候转暖,冰川不断退缩,冰川槽谷遗留下来的终碛垄堵塞了冰川融水而形成了以喀纳斯湖为主的湖泊。

冰川湖泊除了受到一般湖泊所具有的波浪作用、地表径流作用、块体运动、坡面水流作用以外,还存在冻胀作用和热力作用等影响。

阿尔泰山在构造上系褶皱断块山,经过几次剥蚀和隆升,海拔增高,加之第四纪以来的冰川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使山地更加破碎,改变了气流运行方向,并使地形遮蔽度增大,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从而有利于冰川的发育。

同时,阿尔泰山气候主要受西风气团的影响和支配,使夏季多云,并带来大量的降水;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反气旋影响之下,以晴朗而严寒的天气为主。

来自北冰洋的极地气团,沿额尔齐斯河谷入境,带来了低温和降雪天气。

在上述气团影响下,阿尔泰山区气候有气温低、年较差大、降水丰富、年内分配较均匀等特点,是现代冰川发育的天然条件。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对资源的更好评价和认识,笔者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得出该区旅游资源有7个主类,18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的各级资源类型的87.5%、61.3%和20.0%。

从中可以看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是水域风光类,占景区资源单体数量的30.16%,地文景观与生物景观也占相当比例。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工作者对这一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至90年代中期,还基本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进人90年代末期,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在新疆的两个优选项目之一,由新西兰专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技术援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将其旅游开发列为“九五”重点开发旅游区。

总之,随着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到喀纳斯地质公园游览观光、科考研究的人数不断迅猛增加,事实上已经成为新疆的自然生态旅游的龙头景区之一。

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植被种群减少,其“植被减少,种群退化,昔日草甸植物一人多高如今小草只能‘没马蹄’”,有些山麓地带出现裸地,甚至出现沙化。

主要归结为如下两点:旅游季节性强,环境承载力负荷重。

与城市旅游地相比,类似的这种生态旅游地都存在客流量年内分布不均的现象,加之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每年只能在5月初到10月中旬才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而且这期间旅游淡、旺季差异又特别明显,5月、6月和10月为旅游淡季,7月、8月和9月为旅游旺季(如图1所示)。

这样一来,每年几十万的游客大都集中在三个月内,这势必加大景区的资源空间、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供点设施、住宿设施等承载力,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压力。

游客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

景区内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

目前,游客进入景区后的游览空间大多为:住所—码头—观鱼亭;观鱼亭—码头—住所,而且游览时间也大致相同。

这种景区旅游线路的单一不仅造成客流量在空间上也形成一定分布规律,在时间上集中程度也较高,它们给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也给旅游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旅游设施不合理目前,喀纳斯湖面的数十艘机动快艇已全面开放,违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快艇活动的浪头己对湖边沼生植物产生影响,噪声破坏了原始景区的宁静,也使两岸的珍稀野生动物纷纷逃逸,己影响到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快艇每天所排放的废气、废物及未完全燃烧的汽油对湖水的水质都有潜在的污染危险。

而且,大量快艇在湖面上行驶,己迫使大红鱼不能出露水面,不但严重影响到大红鱼正常生存环境条件,也影响和降低了喀纳斯湖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价值。

社区居民参与机会有限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社区居民主要是蒙古族图瓦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图瓦人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有限。

主要表现为图瓦居民居住地理环境局限性和教育程度有限性,他们往往不懂或不能胜任许多旅游开发中的许多工作,即便是图瓦居民参与了旅游企业里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地位较低的基础工作,这必然会限制他们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所以,图瓦人往往选择逃避旅游开发,将自己房屋、帐篷和马匹出租给外来的哈萨克族、部分蒙古族人和少数汉族人后,去离景区较远的牧场放牧,到10月初旅游淡季时再回到居住点。

在这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下,往往给朴实的图瓦人带来许多民事纠纷等问题,如在教育的有限性下,签定出租协议时往往被承租人欺骗,租金到期时也很难收回,致使图瓦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调控宏观调控随着景区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风景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客观上需要开发一批新的旅游景点,以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压力。

在2003年编制的景区规划报告中,将喀纳斯风景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及景区外3个综合旅游服务配套区,新增、新设了许多景点,这在时空上分流游客的效果是显著而必要的。

2004年建成的禾木乡风景区对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超载起到很大作用。

在旅游旺季,依据新建的景点可以对游客进行分流,譬如,8月中旬持续高峰期,可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禾木乡,然后再去喀纳斯湖;另外,随着哈巴河县旅游接待基地的建成,也可先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哈巴河县,然后再去喀纳斯;加之由嘉登峪自接到达喀纳斯的游客,这三批游客在实现空间分流的同时也实现时间的分流。

微观调控在旅游旺季适当的调高景区门票的价格,这样可以适当地起到阻碍阿尔泰地区游客的进入,对景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在核心旅游区增加旅游观赏线路,如在居住地—码头—观鱼亭的老线的基础上,继续新建多个不同角度的、不同方位的观鱼亭,同时新增一些居住地—羊背石—岩画—喀纳斯湖边木栈道,居住地—图瓦老村—千湖—黑湖等旅游线路。

限制湖面游览面积为使大红鱼出露水面,保护湖区宁静的原始自然风貌。

要严格执行湖北段2/3水域为缓冲区不能进行旅游的条例规定。

建议只开放湖南段约8km长的东岸湖面,西部2/3湖面是大红鱼出露呼吸空气的湖区,应严格禁止船只游览,以供游人在观鱼亭能见到大红鱼而提高喀纳斯的旅游价值和吸引力。

应将快艇全部换为电动和天然气动力,噪声小且速度慢的船,以便利游人观赏湖岸风景。

提供居民旅游参与机会针对景区内图瓦人由于房屋出租、新宅搬迁、牧场使用权等引发的经济利益纠纷问题,必须由县政府协调尽快解决。

在确保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维护图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引导图瓦人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只有当地图瓦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其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才能给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图瓦牧民得到经济实惠,逐步使他们富裕起来。

建立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对主管部门领导、保护区工作人员、导游、图瓦居民及广大公众进行培训,例如,提供书籍、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广告、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特别是培训出一支较高专业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导游队伍,包括培训本土导游人员,即可以从当地图瓦人中选拔导游人员,进而对其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使游客在观光自然风景的同时又可以潜移默化的领略到图瓦风情,还可以提高图瓦人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水平。

同时,也要通过问卷、专题调查、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公众意见,随时对培训班和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景区可持续旅游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景区旅游开发后,随着游客的增多以及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保护与处理、动植物的保护、山体草甸森林的保护等均是景区面临的大问题。

要制定相关法律手段实行有效保护;借鉴国内外著名景区生态旅游区发展经验,尽可能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的侵扰;认真执行各项管理措施,加强旅游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严、细、准地监测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

参考文献:1.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资源专题报告[R]. 20023.袁国映.阿尔泰山西部地区的垂直自然带[R].地理学报,1986,41(1)4.牛达奎.新构造运动对阿尔泰山及萨吾山山前地下水的控制[R].新疆地质,1990,8 (1)5.王立伦等.中国阿尔泰山的现代冰川[R].地理学报,1985,40(2)6.王立伦等.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R].冰川冻土,1983,5(4)7.李树德等.我国阿尔泰地区的冰缘现象[R].冰川冻土,1985,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