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

1)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人们所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在于“满足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需要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文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

3)格尔兹:文化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是通过象征符号反应的意义体系。

4)哈维兰:文化是身为某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的人们为人处世的一整套规则或者标准,只要人们依据这套规则中规中矩地行事,其举止就会被视为得体的而为他人所接受。文化的内涵:

❖1)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

❖2)人与社会的关系——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

❖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精神文化

❖4)不可观察的文化

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价值观)

❖2)语言和符号

❖3)规范体系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产品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创造或衍生的。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的事物不是文化创造物。

❖2)文化的共享性

❖3)文化的后天习得性

❖4)文化的象征性

❖5)文化的整合性

❖6)文化的传递和变迁性

❖7)文化的适应性

❖8)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文化的功能:一种文化必须具有很好地解决它的主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功能。否则,它就会遭到淘汰。

❖1)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2)有效地组织和维护人口再生产活动,保障社会的生物延续性;

❖3)濡化年轻一代,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4)确保人们生活有序,这种秩序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彼此相安,而且也包括个人的内心秩序,即确保个人精神生活的安详;

❖5)具有激励的功能,使社会成员能够获得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的事业的动力;❖6)具有变化的潜力,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假如它不能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它也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第二讲民族学概述

一、民族学的学科观——认识论:

1、文化普同观:指全人类的心性一致与共同性。无论何种民族,来自何处,人类都属于同一物种,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和文化上的需求是一致的。不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虽然表现得千差万别,但有其根本的相似之处

2、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民族学反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 和种族主义。

3、整体观:

❖1)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整体把握

❖2)共时与历时的双重观察

❖3)生物性与文化性的综合分析

❖ 4)调查中的较小区域社会与更大的社会的总体

4、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emic)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其文化。

❖他观(etic)又称“客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二、民族学的方法论:

1、田野调查:是一种亲自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进行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通常在数月或者一年。有的人甚至会一辈子关注和研究一个调查点。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学科标志和看家本领。

❖1)参与观察:也称为居住体验法。指的是在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2)深度访谈:即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采访和交谈。

❖3)直接体验

2、比较法

第三讲民族学理论(一)

1、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产生背景:

❖进化思想的影响:

社会进化:维柯《新科学》(17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孔多塞《人类知识进步图解》(1795);

生物进化:拉马克《动物学哲学》(1809);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海外殖民地统治的促进

❖先驱——斯宾塞

代表作《进化的假说》(1852)

社会单线进化论:和一切生物都在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则下从简单形式逐渐发展到较复杂的形式一样,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也是由简单到较复杂的发展。

各文化都遵守着同样的程序。各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快慢不同,但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

(二)、代表人物

❖爱德华·泰勒(1832-1917):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1881)。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1)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2)残存法(遗留法)——文化演进:原始——野蛮——文明

3)万物有灵论(泛灵论)——宗教演进顺序:泛灵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崇拜

❖摩尔根(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美国民族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0)、《古代社会》(1877)。

❖摩尔根与易洛魁印第安人的缘分。

❖摩尔根的主要观点:

1)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

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

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

文明社会。划分标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

2)氏族制度的发展

3)家庭与婚姻的发展:

血缘家庭——普拉鲁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多妻——一夫一妻

4)财产的发展:氏族内部分配——同宗内部分配——子女继承

摩尔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弗雷泽:代表作有《金枝》(1890)《社会人类学的范围》(1908)、《图腾崇拜和族外婚制》(1910)。他主要研究原始宗教、巫术、仪式、原始人的心智等方面,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是人类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

❖提出巫术的两大思想原则:

❖1)相似律——模拟巫术

❖2)接触律——接触巫术

2、播化论(传播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传播学派将人

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归因于从一处起源地传播到其它地方。侧重于研究文化的地理、空间与地方性变异,从传播的角度建构进化论的人类文化史,同时构筑西方自己的人类文化史。分为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

❖传播论理论要点:

1)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

2)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因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关联的机会愈多

❖德奥传播学派:

(1)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都是在某一地方仅仅一次产生出来的,并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出来的。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之间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

(2)格雷布纳的实证研究方法:

形的标准量的标准

其方法论是要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产生的现象。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分布在什么地方,格雷布纳都宣布他们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英国传播学派:

(1)威廉.里弗斯: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后1898年因人类学家哈登邀请,参加剑桥大学组织的托雷斯海峡人类学考古队,开始对民族学发生兴趣。曾对印度南部的托达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