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欣赏心得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欣赏心得范文
第一篇:中国画欣赏心得第二篇:《中国画欣赏》学习心得第三篇:中国画欣赏第四篇: * 画的欣赏第五篇:中国画与欣赏更多相关范文
做了十来年美术老师,说来真是惭愧??不会画中国画,谁听了都不会敢相信。
不过这是事实,而且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学画者普遍重油画而轻国画,这当中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说一个自己的切身所见。
我那年考入师大艺术系的时候,系里正好进行教学试点试验,由原来的清一色油画班又增设了一个国画试点班,学制都是四年本科。
那时的系主任是刘旦宅老先生、张培成先生是主管副主任之一,系里面有点社会影响的国画老师也不少,估计是这样的背景才有了国画班的试点。
可是不知道是开班准备不充分还是招收的学生都是从西画中挑出来的原因,没出两年国画班已经名存实亡。
当年国画班的同学在系里老师无奈的默许下全体叛逃去油画班里来,大家似乎更向往油画班的那种教学内容。
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里边应该还有其他因素,不过二十来岁年青人普遍不喜欢国画那是不争的事实。
我和国画的真正接触也工作之后,因为教学的需要,自己只好东一块西一块的补缺少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即痛苦也苦恼。
本来很希望参加郑老师的国画工作室,可能因为人数的关系最后没能如愿。
所幸这次参加了郑老师的《中国画欣赏》,虽然是和各类学科的老师在一起的入门式学习,但我觉得还是收获颇丰。
想不出具体该写点什么,就谈谈自己对“四僧”的理解
十年前购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四僧画集》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髡残画得没有其他三位好,笔法狂野,很多画面上都是一叶小舟浪迹江湖。
这种印象在多次看了上博藏画之后被 * 颠覆,我甚至怀疑我是否记错了人!髡残在这里原来是一个热爱“山”的艺术家,他的语言非常讲究,笔墨清新雅致,而且只要仔细研读他画作上的一些文字,就可以看出其心气道行之高绝。
渐江的画这两年特别的喜欢,这可能和我喜欢莫兰迪有关系。
两个处在不同时空不同纬度上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意趣上上尽然有如此的相像。
渐江的构图总是那么险奇,笔法总是如此的干净,一块石头一棵松树都那么有精神,洗净铅华占尽风流。
每次站在他的作品前面,人立刻会静下来,慢下来;他的笔有让人调匀呼吸的魅力,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一起高古。
石涛成就自然不用多讲,在四僧当中他的山水有一种特别的博大感,个人感觉也是四僧当中语言表达最好的一位。
实在堆砌不出那些描述性的词语。
朱耷的作品一直就特别喜欢的,现在家里还挂着他的两幅小品(二玄社的复制品)。
我认为他具有表现主义的气质,虽然南宋时期的梁楷已有逸笔草草直抒胸臆的“减笔”佳作,但八大身处的时代风云际会,国仇家恨集淤心头,让他的艺术多了一层凝重肃杀,多了一层桀骜不群,也就多了一层感人至深。
xx年的时候,我和朋友特地参观过南昌郊外的青云浦,直叹服那是一个多么清净的世界,古木森然,
三面环水,窄窄的半岛曾经庇护了一颗痛苦的心灵,也庇护了一颗伟大的心灵。
画为心象,言为心声。
“四僧”艺术的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当艺术成为个人唯一的寄情之物时,艺术才可能产生意义。
充沛的强烈的感情会驱使艺术家去寻找和之匹配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视觉语言的突变才有出现的可能。
中国画欣赏心得(2):
上世纪,东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我们的革命家对西方文化,政治以及大量科学技术的引进,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 * 的一些东西开始远离。
纵观学生有几个能拿起毛笔,吟出诗词,甚至 * 的文学作品都很陌生,造成了他们对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绘画也是那么无法理解。
中国民族的确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民族,但是没有在中国绘画上,我们离他更远了,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他否定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
现在的教学工具越来越方便地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起作用,baidu,google网上有大量的图片可供我们下载。
我们知道,文化的辉煌, * 发展,都是靠经典的延续,和新的经典的创造去完成的。
历代的艺术大师都是在学习经典,延续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也是延续社会文化。
郑板桥、徐渭的绘画,不正是建立在传统的绘画之上的吗?它是继承的改革,前人尚在改革,我们更不能停滞不前。
齐白石闭门谢客,徐悲鸿卖画还债,张玉良自己做模特,顾恺之
画龙点睛,这些小故事会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画家的人进而更好地了解到画家的作品。
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
了解对人格品行的修炼是中国画家终身要做的功夫。
中国画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造型上不满足于写实
的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如黄宾虹先生曰:“画有三:一、绝似物像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以物象者,此乃真画。
”形式上不同于西画追求的明暗调子,而是追求水墨笔法的笔情墨趣。
另外,中国画还以诗、书、画、印即为一体,形成中国画特有的传统形式。
作为中国绘画的内涵,不只是存在于画家对画的表面的演绎,中
国画最妙之处是她的意境,这是人看不见,摸不着,但体会得到的东西。
正是这些东西,使中国绘画透过薄薄的纸张,散发出无穷的意味。
中国画,表面简朴和粗拙的线条代表的不只是简朴和粗拙。
它不象汉堡包那样直接,它是小笼包,要咬破外表才会尝到内中的鲜美。
宋元之后的中国画大师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饱学之士,无一不是文坛赋诗作文的高手。
它是曲折的,不是一览无欹的,但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内秀的民族,中国画在不张扬中也体现了民族的内秀。
在现在的高中美术课上,虽然有思考题,可实际上,同学们并没
有真正思考,更谈不上动手实践,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觉得,不
能是纯欣赏,就象对茶文化,光看、闻,不亲口品是不行的,把欣赏和绘画分开,是不恰当的,是不科学的。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传统文化宝藏中闪闪发光的珍品,是我国绚丽的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追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有无数的画匠和著名的艺术大师,上下求索,不断创造,历经时间的淘洗与磨炼,使我国的书画达到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正因为如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开创了中国画,这种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国画是可以亲近的,它不贵族,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画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世界产生过深远 * ,我们应该不泥古,不媚外,不妄自菲薄,不固步自守,多接触,就会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赞美。
《中国画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
我也正是带着一种 * 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
在颜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 * 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 * 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
首先就是我学会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
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
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
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
的意味儿。
这就是于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吧。
还有于老师给我们讲从一幅画仿若能看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我受此启发,觉得看一幅画仿佛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行。
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
这个说法我也很赞同。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一个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几分浮华,多了几分真美。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 * 倾向。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 1
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中国画之说以冠以中国2个字,就说明了其“ * ”的独特性。
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最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特征就是自身的平面性然而, 由于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讲有具象、抽象和意象之分, 所以在平面的处理上又各有区别。
中国画是以表现“意象”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 中国画欣赏, 实为对二维空间意象美的欣赏, 它是
直观性的具体化, 是中国画欣赏的独特性所在中国画的意象美, 离
不开平面形式要素的组合,中国画家用一定的笔法所呈现的线条, 是
自然节奏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自然物运动时空规律与心灵节奏对自然的感悟而于心中产生的韵律的融合形一艺术的节奏韵律因此, 线
条在中国画中不仅具有描绘物象之功能, 同时还蕴涵着相对独立的
审美价值, 可以看出, 不同的造型, 具有不同的空间意识具象性绘
画强调物理空间客观的再现抽象性绘画主张心理空间意识主观的表
现而中国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 , 也不甘写极目所知的“具象” , 只是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象” , 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意象空间意识的呈现它构成了中国画欣赏的独特性。
中国画欣赏有着一定的层次性, 它包含着以下三方面逐步递进的
内容:一是表层,表层是官能欣赏的层次, 主要是对画面形式技法所构成的形象的观赏中国画的技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包括笔法、墨法、色法、章法以及各种特技方法等等。
二是作品在一定时代背景中
表现的个性, 即把作品放到作者的经历、思想发展的纵向上从而进一步领会表层, 与作品发生共鸣。
而里层继续体会作者的意境时候,便不知不觉得进入了深层:深层是里层的继续, 是把作品置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省视, 通过 * 画艺术来龙去脉的领悟, 而作出理智性的判断欣赏进人深层次。
中国画欣赏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构没有对作品的技法所构成的形象的了解, 就无后者可
言反之, 如果不进人第二、三层, 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对技法形象的理解就会是空洞的三者处在由表及里、由里至深、由深复表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之中这里面包含了感性与理性的双向作用, 也
就是前文所说的中国画欣赏的直观性这一基本的特征。
总之,上了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的看到了
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并爱上了中国画。
我相信在中国画的吸引下,我以后还会继续去了解和探究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等我们先辈给我们留下的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画欣赏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绘画,书法等也一步步成熟,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漫漫时光中愈发的迷人,余韵悠长。
而在众多的文化中,对于中国绘画无疑如漫漫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选修美术鉴赏这本书时(高二时),老师曾给我们看过历朝历代著名的书画,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朝代的绘画都有自己的
精神,唐代的山水画和边陲画具有带着唐人的大气,潇洒;宋代山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精致但也带着柔弱;清朝时的文人画独具特色但也带着封建时代末期的压抑。
同时在老师的认真负责的讲述之下,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那么
历史悠久。
远在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 * 、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 * 倾向;人物画以表现
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
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
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通过选修中国画欣赏,使我认识到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
就从花鸟画说起吧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在鉴赏中国话方面,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也有了一点领悟。
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
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然
后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
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
我们还
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推荐打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
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中国画赏析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的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非常期待下一学期的新内容。
* :
?
?
? 1中国画论坛 /2 国画网3 国画blog.sina../1yitong
* 画的欣赏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中国画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 * 审美观点进行创作绘画而成的。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宣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渗性,更加发挥了特有的笔趣和墨彩。
在用墨方面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自由挥洒,酣畅淋漓;用笔方面,使用毛笔的尖锥,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无穷变化,奇妙的效果,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
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意境方面追求自然、含蓄、深沉,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彰显出中国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完美构成。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
其相互结合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人画家登上画坛后才具有的现象。
当绘画还是工匠们的专职时,诗书画印是独立的。
东汉至北朝,虽有蔡邑、顾恺之这样的文人画家,但并无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
唐朝、五代的文人画家虽多,也没有诗书画印结合的实例。
北宋后期,许多文人画家活跃画坛,如苏轼、文同、王晋卿、米芾等,倡导诗书画印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基础。
到元代迅速发展,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为画家们1
普遍采用,乃至明清两代,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美。
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
二是画上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
“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
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
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
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他说自己是“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
的人。
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画上题诗书款,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或花鸟画,让人较难猜透作者的心思或想表达的意境,但通过画上的题诗
书款,人们就易领会作者的意图。
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
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
”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
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
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
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
从而使北宋末年的绘画走向一个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途径。
转有的画中题诗书款,意在阐明画理,帮助读者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如元代画家倪瓒,为张以中画竹,画上题曰: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了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茂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清阁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为竹石画作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其题诗书款更强调了画中意境,体现了画家的思想境界。
中国画的“书”(指书法)与“画”由于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二者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书画的结合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兼长书法,作画时常常以书入画;二是以书题诗写款在
画面上,与画面构图协调。
书与画在某些方面是有相通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不可替代的某些特点。
绘画是以塑造
完美的造型艺术为主,充实画面内容为首任,书法则以其特有的风格,
作为补充画面的不足之处,使一幅国画作品更加完美。
印最初只是信物,北宋以前的画家作画很少押印,一般只押鉴定人、收藏家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至元代时期,水墨画占压倒优势,朱文印章已不仅仅是信物标记,而成为画家们作
画时不可缺少的构图需求,并对画面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有的印文
本身就有含意。
如王冕在画上押署“文王子孙”印章,赵孟畛T诨
涎菏?“赵氏子孙”印章。
明清两代制印技术大发展,画家对押署印章部位、大小及印文内容和印章本身的艺术形式都很讲究。
画家根据画面内容、风格的需要,押署形状大小不一的印章,使画面构图更加完整,更加提高了观赏价值。
如文征明《清秋访友图》,系青绿山水图,画面以石绿、花青染树,以淡墨、花青、赭石晕染山峦,山涧
水流清澈,在这古朴雅静的环境中,好友二人在岩石旁青草坪上赋诗
闲聊,其中红衣白裳,格外显目,但以画面设色构图看,“万绿丛中 * ”有点孤立。
画家在画面右角题款处押署“征明”一方朱印,使画面顿
时生辉,与人物的红衣裳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