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e81a03581b6bd97f19ea08.png)
( )工 具 二
探讨 , 在应激应对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上也得出了一 些初步 结 论 _ ] ok n和 L zrs将 应 激 应 对 6 。F lma 喝 aau
方式分 为两类[ ] 问题解 决 的应对 方 式 ( : 直接 处 理
所遭遇到的困扰事件) 和情绪解决的应对方式( 调节 因所遭遇困扰事件所引发的情绪) 。国内学者从该 角度对应激应对方式进行 的研究并不 多见 , 本文将
)男 , , 江苏镇 江
人, 南京脑科医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
・ 66 ・
维普资讯
压力量表_ 基础上做 了少量 修改。将 生活 应激分 l 妇 为学校压力、 前途压力、 人际关系压力 、 异性交往压 力、 家庭压力和一般压力六种应激事件。此生活压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4期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J unl f nigA dt ies y o ra o j u iUnvri Na n t
Vo. 13,No .4
Nov .,2 06 0
20 0 6年 1 1月
应 激 应 对 方 式 与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的 笑 系
周 丽芳 陈 图农 ,
(. 1南京审计学 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与指导中心 ,江苏 南京
2南 京 脑 科 医 院 心理 科 ,江 苏 南 京 . 209) 10 7
202; 109
[ 摘
要] 了 为 探讨 应激 的应对 方式与大学生群体心理 健康 的关系 , 本文使 用 了生活压力量 表、 应对方 式量表
度的应对方式, 情绪解决应对也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 应对两个维度的应对方式 。 计分方式采用 Lne 五 i r kt
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dd30af304a1b0717fd5dd48.png)
女 大学 生进 行 了调查 , 结果 显 示 , 女 大学 生心理健 康 状 况不 良 , 应对 方 式 和人 格 与 心理健 康 相 关 显著 , 成 熟型应 对 方式和 外 向性人格 对 心理健 康 有积 极 的促 进 作 用 , 不成 熟 型 、 混合 型应 对 方 式和情 绪不稳 定性人 格对 心理健 康 有 消极 影 响 。在 对 结 果原 因深入 分析 的基 础 上 , 就如 何 提 升 女 大学生 心理健 康水平 提 出了一 些 可行 的对 策 。
L . R . 1 9 7 5 年编制, 共9 0个项 目, 包括躯体化、 强迫 、 人 际敏感 、 抑郁 、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 神 病性 9 个因子。采用 5 级计分法 , 因子分和总分分值越高 , 表 明其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越 低 ; 应 对 方 式 问卷 ( C o p i n g
中图分类号 : G 4 4 4 文献 标志码 : A
一
、
研 究背 景
平 是非 常必要 的。
研究 表 明 , 人 格 特点 和 应对 方 式是 制 约 个体 心 理健 康 的重要 中介 因素 。应对 方式 是指个 体在 面对 挫折 和压 力 时所 采 用 的认 知 和行 为 方式 , 又 可称 作
( 1 . 河北联合大学 ,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9 ; 2 . 柳州中医院 , 广西 柳州 5 4 5 0 0 1 )
关键 词 : 女 大 学生 ; 心 理健康 ; 应 对方 式 ; 人格 摘 要: 人 格特 点和 应对 方式是 制约 个体 心理健 康 的重要 中介 因素 。采 用心 理 问卷 对 7 8 1名
不 同的时 间 、 情景 下 影 响 着个 体 内隐 和外 显 的行 为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510a9213169a4517723a35f.png)
索在 医 学界 和 心 理学 界 始终 未 终 止过 。Izns( 94 及 并进而调 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 系【 . al 18 ) . , a l 】 。 Lzrs19 ) i aau (9 1 g 应对 定义 为 : 个体在与环境 持续互 动中 , 当外 在或 内在 的要求超出个人能力或个人资源所能负担时 ,个人
应对 (oig , cp )也称应 付 , n 是应激 源与应激结果 的 中介 与 的压力情境中 ,为减轻压力的影响而有 目的地采取的认知和
调节 。96 , 大生理学家塞里( _l , 0~92提出 行为的手段 、 法和策略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 中一种重要 的中 13 年 加拿 HS y 1 7 18 ) ee 9 方
( 吉林师范大学 , 吉林 四平 1 60 ) 30 0
【 摘
要】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 具有重要 影响。了解有关应对的理论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 于人们在 应激
状 态下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 高个体应对挫 折、 提 承受压力的能力。
【 关键词】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 中图分类号】 G 4 4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 号】 17 — 0 2 2 1 )1 0 5— 3 62 60 (0 0 0 — 0 10
心理健康 , 提高个体应对 挫折 、 承受 压力的能力。
一
此应对的结果不总是成功的。
( ) 对 方式 的 概 念 二 应
、
应对 及 应 对 方 式 的概 念
( ) 对 的 概 念 一 应
应对 方式 (o j rt i . cD gsa g s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个体 在具体 n t e e)
学生个体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学生个体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ae85faf8c75fbfc77db2c2.png)
表 2 不同性 别学生 自尊与应对方式比较 ( x±S )
组 别
ESE
男生
女 生
t
—1 . 2 4 5
P
0. 1 7 4
2 7. 4 7±4 . 11 4 2 9. 1 4±3 . 1 4 7
调查 前应 统一 采用 指导 语 ,向学 生说 明本次 调查 的具 体 内 容 ,由学生 根 据真 实情 况进 行 回答 ,完成 每 份 问卷 用 时约 为3 0分钟 ,调 查完毕 后现 场 回收 。测 评调 查人 数共有 3 4 0 名 ,有效 问卷 3 1 0份 。将 问卷量 表按 照 要求 进行 整理 ,通
量 ,将 三组 因子全部 归位 回归方程 当中 ,根据学生贡献率 的
大小 ,将 自尊水平得 分 、成熟应对得分 与不成熟应对得分依 次排序 。结果 显示 , 学生 的 自尊 、 成熟应对和不成熟应对情况 ,
校 学 生 组 1 . 9 1 土 O . 6 0 1 4 1 ± 0 . 1 4
.
阻碍我 国教育行业发展 的重要 因素 ,如何有 效地提高学生 的 心理健康水 平与应对能力 ,帮助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提高个 体 自尊 ,逐渐成 为我 国教育行业 在新时期 急需 探究 的内容 ,值 得我 国教育部 门和教育者予 以重视 。
析
0 . 0 8 4 0 . 0 2 4
( 三 )各 项测量指 标对 学生心理 健康情 况的 多元 回归分 症状 自评量表 ( S C L 一 9 0)中的数据属 于因变量 。成 熟应 对得 分 、自尊水平得 分与不成熟应对得 分 中的数据属 于 自变
和 回归分 析 。
二 、 结 果
1 . 5 7±0 . 0 9 1 . 3 4±0 . 3 1 1 . 6 2±0 . 0 1 1 . 1 5 ±0 . 0 5 1 . 5 1 ±0 . 0 6 1 - 2 7 士0 - 2 9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对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3390545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2.png)
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合作,建立 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 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 素质和应对能力。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 对心理应激的认识和理解,鼓 励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心理问 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消极应对方式
01
02
03
04
逃避现实
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负 面情绪深藏在心里,可能导致
心理问题加剧。
自我否定
对自己失去信心,消极看待自 己的能力和未来,容易陷入自
卑和焦虑。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过度饮食、熬夜、缺乏运动等 ,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心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 对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当代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分析 • 心理应激对大学生的影响 • 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方式 • 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能
力 • 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中
的角色 • 结论与展望
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分析
学业压力
考试压力
由于大学课程难度较大,考试频 繁,许多大学生感到压力重重。
逃避学习
长期的心理应激可能导致 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逃 避心理。
人际关系影响
社交障碍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大学生 在社交场合出现紧张、害 怕、回避等行为。
人际关系疏离
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与 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疏离, 缺乏情感支持和交流。
冲突与摩擦增加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学生在 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产生冲 突和摩擦。
与朋友分享心情和经历,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 励。
3
学校支持
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组织等资源 ,获得专业和情感上的支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3aa5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同的。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学业压力在大学期间,学业压力往往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应激源之一。
面对严峻的学习任务和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感到沮丧、焦虑甚至绝望。
这种情绪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下降,产生消极的应激反应。
针对学业压力带来的应激反应,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解决对策:1.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任务,逐步完成,避免拖延;2.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做好总结等;3.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例如,与室友相处不和谐、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积极的态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过于强势或退缩,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3.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理性的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压力除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还可能面临情感压力,例如恋爱问题、友情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引发大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在应对情感压力时,大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与身边的朋友、家人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支持和安慰;2.参加一些利于情感调节的活动,例如运动、音乐、读书等,缓解压力;3.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倾诉自己的困扰,并获得专业指导。
四、经济压力大学生往往还面临经济压力,例如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支出。
经济困难可能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大学生可以考虑以下解决对策:1.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2.积极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减轻经济压力;3.与学校相关部门或资助机构沟通,了解和申请相应的奖学金或助学金。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db805f312b3169a451a40b.png)
抑郁和抑郁 、焦 虑为 因变 量 ,采用 多元 逐步 回归分析 进行 检验 ,结果见 表3 。
进行预测 ,预测采用 自 尊量表 ( E ) s s 做为 自编问 卷的效标 ,参考以往的研究 ,估计大学生就业压 力在 中等程度 ,因此预计就业压力与 自尊呈 中等程
度 的负 相关 。
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以广州地区6 所高校三 、
四年级共 l08 4 名大学生 为样本 ,测 量大学 生就 业压
科 ,工科 ,师范,医科等5 类。2 周内利用专业课课 堂以班 为单位集体施测 。同时发放 以上4 种问卷 , 回收有效 问卷l 4份。其中,文科学生 占3 . 8 0 8 %, 4
理科学 生 占6 .%;男生 占3 .%;女生 占6 .%; 16 60 40
郁、 焦虑 ) 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面对
证研究少 ,没有适 当的有针对性 的测量工具,样本
量小 ,缺 少成 熟 系统 的理 论指导 。尤其缺 少就 业 压
力 的测 量工具 ,这 是一 个 主要 问题 。而 通过 编制 大
学生 就业 压力 的测 量工 具 ,采 用实证 方法 有 针对性 地 探 讨大 学生就 业压 力 、应 对方 式 与心理 继康 相互 关 系 的研究还 未见 报告 。因此 ,本 研究 采用 L zrs aa u ( 94)关 于压 力 的认 知 一交 互作 用 的观 点 编制 18
越强烈。 ( )大 学生就 业压 力 来 源对心 理健 康 的 回归 三
分析
为了进 一 步 了解就 业压 力及 其应 对 方式 与 心理 健康之 问 的关 系 ,把 大 学生 的就 业压 力 、积极 应对 方式 、消极 应 对 方式 作 为 自变 量 ,心 理 健 康 ( 抑
高护新生应激、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高护新生应激、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d0bfe4102de2bd960588eb.png)
[A src ] O jcie os d erl i si ew e t s,cpn y ,p r nlyadmet el o ef sme b tat bet :T u yt a o h btenS es oigs l e oa t n na ha hf m t eh n v t h e tn p r te s i l t r h r
d i 0 3 6 /.sn 10 2 4 . 0 o . 0 o :1.9 9 ji .0 8— 34 2 1. 40 7 s 1
Th a y i l t n h p b t e t e s, Co i g S y e, P r o a i n e t lHe lh f o h e h e An l ss Rea i s i e we n S r s o p n tl e s n l y a d M n a a t r m t e Fr s - t m e n S h o fNu sn n i c o lo r i g
4 .%。结论 :高护新 生心理健康状况与 生活事件 、应对 方式和人 格 有 关,其 中 自责式应 对 、生 活事件和人 格 的神经质 72
( N)是 高护新生心理健康状 况的主要 影响 因素。
[ 关键 词]应激 ;应对方式 ;人格 ;心理健康 ;高护新 生
[ 中图分类 号 ] R 9 [ 35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0 — 34 2 1)4 01 一 08 24 (0 10 — 21 够
沈 阳医学院学报
Junl f hna gMeia C l g 第 l o ra o eyn dcl o l 2月
・l ・ 2 1
高 护新 生应激 、应对 方式 、人格 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新生焦虑、抑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大学新生焦虑、抑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0a3df44852458fb770b5684.png)
( 东金 融学院 , 东 广 州 502 ) 广 广 15 1
【 要】 摘 大学新生在 面对应激事件时 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
焦虑和抑郁程度较 高的 学生更倾 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 方式 , 因 此, 高校应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帮助大学生特 别是 表 2将焦虑 、抑郁与应 对方式各 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07 4期 ( 总第 7 ) 6期
职 业 圈 Z I EQ A HY U N
NO.4, 0 7 2 20
( u ua vtN 7 ) C m l ie O. t y 6
大 学新 生焦虑 、 抑郁 和应 对 方 式 关 系研 究
二、 结果
1 .各量表 的测查结果 : 大学新生在焦虑 、 抑郁量表和应付方
式 问卷中的 6个 因子的得分 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 1。 表 1: 大学新 生各量表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 x ±s
l 焦虑 抑郁指 解决 自责
.23 3 5
三、 讨论
焦虑是个人对 即将来临 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所产 生的紧张 、 不安 、 忧虑、 烦恼等不愉快 的复杂情绪状态 。 抑郁是指 由各 种原 因引起 的以显 著而持久 的心 境低落为主要 临床特征 ,
焦虑与 自责 、 幻想 、 退避 、 合理化呈极显著正相关( <0O )与解 p .1 , 决 问题 、 求助呈极显著负相关( <0O )抑郁与 自责呈显著正相 p .1。 关 ( <00 )与解决问题呈极显著负相关( <0O o p . , 5 p .1
3 焦虑 、 . 抑郁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 结果见表 3。 表 3: 男女大学生的 焦虑、 抑郁 与应对方式( _ ) x ±s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1edde9e2bd960591c677b2.png)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作者:何欢尹伊群陈南希徐馨玥徐子悦吴梦姣来源:《管理观察》2020年第31期摘要:目的:旨在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方法:电子问卷及量表并发布,最终数据分析处理。
结果:首先是尽管在学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疫情心理疏导的前提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其次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应对方式中成熟型受试人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成熟型受试人更容易被焦虑抑郁情绪所困扰。
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及早重视、及早干预,引导大学生转变自身应对方式——由不成熟型向成熟型转变,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關键词:大学生;新冠疫情;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1 绪论1.1研究意义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部分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1]。
毕丹[2]认为:“面对‘非典疫情’的突然爆发,高校学生中第一反应为‘感到焦虑’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0%,‘不相信’和‘恐慌’占总人数的17. 1%和16. 5%。
”郑文军和唐峥华[3]认为:“在情绪反应方面,多数学生(79.0%)处于轻到中度的焦虑状态,15.4%的被试其焦虑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重度)程度,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由此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易引发高校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究竟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研究[4]指出自信与心理状态和应付方式关系密切。
张小璐[5]等研究者就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状况与“性别和地区间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的差异”有显著的关系。
目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一是居家隔离,社交活动受限;二是对线上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两方面因素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2研究目的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心理状况,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系统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
心理健康与应激管理
![心理健康与应激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072a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a.png)
心理健康与应激管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总体健康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业、家庭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和应激源。
应对这些应激源,保持心理健康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应激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改善心理健康和有效管理应激。
一、了解心理健康与应激管理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拥有稳定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能够适应各种压力和变化的能力。
而应激是指个体对于来自环境的压力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应激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减轻来自应激源的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二、掌握应对应激的方法和策略1. 寻求支持:与亲友交流,寻求情感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感,维护心理稳定。
2. 建立合理的目标与期望:设定可实现的目标,避免过高的期望,减少自我压力,提高自我满足感。
3. 学会放松:通过实施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调整身心状态,减轻紧张和焦虑。
4.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
5. 积极面对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焦虑。
三、提高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提高心理韧性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和有效应对应激非常重要。
1. 建立积极态度:培养积极的心态,看到问题中的机遇和成长空间,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困境。
2. 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潜力,多注重自身优点,用积极的自我评价来鼓励自己。
3. 设定目标与规划:设立清晰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分解任务,有序推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积极的互动,培养支持系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5. 学会情绪调节:通过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提升情绪稳定性。
四、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个体遇到较为严重或长期的心理压力和应激反应,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1d2bdb26fff705cc170a4c.png)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o i ce c fHu a e ia iest o r a fS ca S in eo n n M dc lUnv ri l y
Vo . 2 N . 11 o 2
大学生如何应对这些变 化和压力 直接影 响到 他们 的身 心健
康 与 成 长 。有 效 的应 对 方 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能 够 缓 解 个 体 压
7 5人 , 8 ; 女 7生 独生子女 5 O人 , 独生子女 12人 ; 市学 非 1 城
生6 o人 , 农村学生 12人。 0
二 、 法 方
() 2 症状 白评量表( y p m C ek s 9 S L一 o S m t hcl t 0,C 9 ) o i 量表包括 9个症状 因子 , 分别是躯体化 、 迫症状 、 际 强 人
关 系敏感 、 抑郁 、 焦虑、 敌对、 恐怖 、 偏执 、 神病 性 , 精 还有一 个 附加项 目。量表共 9 o个题 目, 目采 用 5级评分 , =从无 , 题 1
生力军。高职教育是适应社 会经济发 展的需要 而发展起来
的, 但人 们常对它有一些不正确 、 不全面的认识 , 如社会 上有 人认为“ 高职教 育不是 高等 教育 ” 的观 念 , 在学生 中形成 高 职大学生 “ 低人 一等 ” 自卑心理 。因此 , 的 高职大 学生相对 于本科 院校 的大学生来 说要面对 更多来 自生理 、 心理、 环境 的变化 , 承受更多学业 、 就业 、 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高职 人
体生理和心理健康 的重要调节变量或 中介变量 , 它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 和严重性 , 它对个体 的生理和心理健 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本研究 旨在通过对高职 大学生 的应 对方式 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应激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应激教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a11474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7.png)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应激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在参加应激教育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应激教育的重要性应激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在参加应激教育之前,我对压力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压力只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
然而,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压力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而过度压力则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学会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掌握应激应对技巧在应激教育中,我们学习了多种应对压力的技巧,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正确认识压力:我们要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接受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
2.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
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3.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避免拖延,将压力分散到日常生活中。
4. 放松训练:学会放松身心,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
5.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交流,分享自己的压力,寻求他们的帮助。
6.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运动、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 增强自信心: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2. 学会调整情绪:学会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如将愤怒转化为动力,将焦虑转化为耐心。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 学会自我反思:定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总结通过参加应激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应对压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法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e7be7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a.png)
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法的影响大学生时期是人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时刻。
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到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时期,来自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常常使年轻人陷入疲惫和无助的状态。
以下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影响:1. 健康问题:心理压力会使大学生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身体上的问题。
长期紧张的心理状态还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2. 学业成绩下降:心理压力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问题,使大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应对心理压力时,往往容易发生情绪波动,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到与同学和室友的相处,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
4. 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而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增加这一困境。
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同龄人的竞争等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应对方法的积极作用虽然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但合理的应对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积极应对方法:1. 自我调节: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来减轻心理压力。
例如,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提高精神状态,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可以拓展交际圈子,减少孤独感。
2. 建立支持系统:与他人分享心理压力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在他们身边找到情感上的依靠。
此外,大学校园内通常会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持。
3. 时间管理:合理的时间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分配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减少时间上的压力。
通过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制定计划,大学生可以提高效率,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79b8c390066f5335a81215c.png)
2.结果
2.1特质焦虑、应激、应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 1 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矩阵( r )
生活事件 日常琐事 应激总分 生活事件 日常琐事 应激总分 特质焦虑 问题应对 情绪应对 1 0. 789* * 0. 952* * 0. 151* * 0. 118* 0. 228* * 1 0. 939* * 0. 275* * 0. 111* 0. 293* * 0. 321* * 1
特质焦虑 问题应对
情绪应对 SCL- 90 总分
0. 221* * 0. 121* * 0. 273* * 0. 306* *
1 -0. 273* * 0. 213* * 0. 613* * 1 0. 309* * -0. 060 1 0. 272* * 1
SC L- 90 总均分 0. 254* *
注意力
特质焦 虑个体 应激情 境
消极情绪的 应对对 问
题 再 现
缓解情绪
非特质焦 虑个体
问题的应 对
生理、 心 理 的 巨 创
心理应激对自身的 影响较小
特质焦虑者容易将注意力放到消极的 情绪反应上
危害
如果在现实环境或人际关系中受到挫折,他们更不会 去想方设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归咎于外界,或者在 心中诅咒那些使自己遭受挫折和痛苦的人,或者通过 各种适应不良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必然出现对他人的 敌意、敌对情绪,思想和行为偏激,出现强迫行为,或 者严重的导致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 手段:针对对特质焦虑的人体,指导者应正确地引导 其认识自已的个性缺陷,帮助其改变消极的生活态度, 纠正错误的认知观,更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困难与挫折 的技巧和能力,并实现促进自我性格成熟的最终目标。
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
山西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山西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8b72c5a1c7aa00b52acbfb.png)
p i rl ovn rbe a d akn o ep r ma i s lig p o lm n s igf rh l .Th r r omao ip rt sa n l td ns y eea en j rds aii mo gmaesu e t e
a d f m ae o s i er s o h op n t l . H owe e n e l ne n t m ft e c i g s y e v r,s ud nt n dif r ntgr de r i l O t e s i fe e a s a e lkey t r s on fe e l e p d dif r nty:t r s he fe hm e a d o omor s r m o e lkey t a n n s ph e a e r i l O dop he ol n pr blm t t s vig o e
St d n s i ha i u e t n S nx
W ANG eie . W taI
( le e f Ed c t n lS in eo h n iDao g Un v riy,Da o g S a x 3 0 9 h n ) Colg u a i a ce c f S a x 'n ie st o o t tn h n i0 7 0 ,C ia
山西大学生应对 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 康的关 系
王 伟 ,辛 志 勇
(.山 西 大 同大 学 教 育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山 西 大 同 0 7 0 ;2 1 3 0 9 .山 西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0 ) 3 0 6
摘 要 : 通 过 问 卷调 查 法 研 究 了山 西 省 大 学 生 的 应 对 方 式特 点 及 其 与 心 理 健 康 的 关 系。 结 果 表 明 ,山 西 大 学 生在 应 对方 式上 主 要 是 选 择 解 决 问题 和 求 助 等 积 极 应 对 方 式 ,不 存 在 性 别 差 异 , 在 年 级 上 ,大 一 、 大二 学 生 比 大四 学生 更 多的使 用 问题 解 决 , 而 大 三 学 生 比大 一 学 生 更 多的 使 用 自责 ,并 且应 对 方 式各 维度 与 心 理 健 康 各 因子 之 间 存在 显著 相 关 。
心理学视角下的应激与身体健康的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应激与身体健康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7a20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6.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应激与身体健康的研究人们的生活中常常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
应激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个体对于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处理能力。
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发现,长期的应激对于身体健康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应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善身体健康的方法。
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学家对应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现长期的应激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健康问题。
首先,应激会加剧心理压力,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患各类疾病的风险。
其次,应激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应激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和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长期暴露在应激环境中的人群,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此外,长期应激还可能导致睡眠问题。
应激使人们处于高度紧张和警觉状态,进而使人难以入睡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睡眠问题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增加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应对应激的方法鉴于长期应激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尽可能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应激事件,例如主动面对问题、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寻求社会支持等。
这些积极的对策能够帮助个体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应对应激非常重要。
适度的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
而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也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对于内心压力过大的人群,定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如瑜伽、冥想等,也有助于调节身心平衡。
最后,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应对应激的有效手段。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个体的交流和倾听,帮助个体识别并解决应激问题,改善心理状况。
对于需要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处理内心的矛盾和负面情绪,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精选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b7fdccf524de518964b7dd6.png)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问题的提出Darling和Steinberg(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方式,它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1]Joff等人指出,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
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作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2] 关于不同结构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面,谭文娟对321名大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正常家庭子女相较于非正常家庭子女,不仅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也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
在应对方式研究方面,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3]马伟娜对大学生进行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偏爱会使大学生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4]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与SCL-90呈正相关;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5]Ruchkin(1994)在对14~18岁的青少年做的一项关于父母教养和应对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是支持性的、温暖的教养方式,子女倾向于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如果父母是否定的、放纵的教养方式,子女倾向于使用回避的应对策略。
[6]大量的研究都表明,父母的否定与被动的应对显著相关,父母有意识的控制与积极的应对显著相关。
[7]佟月华的研究也有类似的显示,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则正好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07[作者简介]周丽芳(1977) ),女,安徽淮北人,南京审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陈图农(1966)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脑科医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
第3卷 第4期2006年11月南京审计学院学报Journal o f N anjing A udit U niversityV ol.3,No.4Nov.,2006应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周丽芳1,陈图农2(1.南京审计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2.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江苏南京 210097)[摘 要]为了探讨应激的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本文使用了生活压力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国人健康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1)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多采用情绪积极和情绪消极的应对方式;(2)问题消极应对是大学生最常采用的应激应对方式;(3)从数据上看,情绪消极应对会降低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问题消极应对则会提高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影响,高校心理健康老师应当引导大学生合理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应激;应激应对;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50(2006)04006603应激(stress),亦称压力,Selye 认为应激是个体应对外在需求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历程[1]。
鉴于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应激进行了研究。
而应激应对(str ess coping )的定义,西方较为一致的看法是Lazar us 和For km an 的定义,即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2]。
应激应对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重要的中间变量,也有不少研究进行了关注[35]。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从积极、消极或主动、被动的维度,对应激应对方式本身进行了探讨,在应激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68]。
Folkman 和Lazar us 将应激应对方式分为两类[910]: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直接处理所遭遇到的困扰事件)和情绪解决的应对方式(调节因所遭遇困扰事件所引发的情绪)。
国内学者从该角度对应激应对方式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在这一维度上对应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因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校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求职等特殊情况,本研究只选取了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测试。
测试样本为南京审计学院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总体共计300人,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大二年级152人,大三年级88人,男生113人,女生127人。
(二)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1.生活压力量表。
笔者在李金治编制的生活压力量表[11]基础上做了少量修改。
将生活应激分为学校压力、前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异性交往压力、家庭压力和一般压力六种应激事件。
此生活压力量表主要测量受试者主观生活应激强度,即受试者主观知觉生活应激的困扰程度,并以Linker t五点量表形式,将主观生活应激分为五个等级计分。
该问卷的cronbachs A为0.9028。
2.应对方式量表。
本文采用由李金治编制的问卷[11]。
该问卷包括问题解决应对与情绪解决应对,而问题解决应对又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的应对方式,情绪解决应对也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的应对方式。
计分方式采用Linkert五点量表形式。
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使用该应对方式的频率越高。
该问卷的cronbachs A为0.8249。
3.中国人健康问卷。
本文采用郑泰安编制的问卷[11]。
量表以Linkert四点量表,标示个体问题的严重程度。
最低0分,最高30分,10分以下者身心健康佳,10分以上者身心健康差。
该问卷的cronbachs A为0.8914。
4.个人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家中兄弟姐妹状况、生源状况(城市、农村)、是否学生干部等方面。
(三)统计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一)大学生应激应对方式特点1.男女大学生应激应对方式比较男女大学生应激应对方式的比较结果见表1:表1男女大学生应激应对方式比较应对方式男女t p N M ean?SD N M ean?SD问题积极113 3.677?0.77032127 3.622?0.709110.5750.556问题消极113 3.3177?0.56651127 3.3228?0.52056-0.0730.942情绪积极113 3.0885?0.59892127 3.3709?0.52435-3.894**0.000情绪消极113 2.3611?0.69481127 2.5339?0.5578-2.184*0.034注:*p<0.05,**p<0.01由表1可以看出,在四类应激应对方式上,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异。
尤其在情绪积极和情绪消极两种应对方式上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2.四种应激应对方式比较对大学生使用四种应激应对方式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表2大学生四种应激应对方式方差分析结果应激应对方式M ean?SD问题积极 3.3204?0.54154问题消极 3.6479?0.73752F=20.130**P<0.01情绪积极 3.2379?0.57705情绪消极 2.4525?0.63066注:**p<0.01通过重复变量的方差分析(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受试者在使用这四种应激应对方式的频率是有差异的,且差异到了显著水平,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问题消极应对。
(二)应激应对方式与主观生活应激间的相关性分析对大学生的应激应对方式与他们感受到的主观生活应激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显示,四种应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各种主观应激强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关系。
总的说来,积极应对与主观应激强度呈现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应激强度呈现正相关,其中情绪消极应对与主观生活应激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表3应激应对方式与主观生活应激强度间的相关系数应激应对方式学校压力前途压力人际压力异性压力家庭压力一般压力总压力问题积极-0.191**-0.076-0.178**-0.185**-0.141*-0.078-0.206**问题消极0.148*0.228**0.177**0.1120.137*-0.0420.218**情绪积极-0.139*-0.113-0.109-0.079-0.1240.036-0.142*情绪消极0.164**0.235**0.171**0.156**0.184**0.1070.276**注:*p<0.05,**p<0.01(三)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应激应对方式为自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和log 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5:表4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表因变量自变量Beta t p问题积极0.0490.5070.613心理健康问题消极-0.257-2.4790.014情绪积极0.0170.2240.823情绪消极0.242 3.860.000消极应对和情绪消极应对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问题的B系数都具有显著性。
由于心理健康问卷得分越高,表明身心问题越严重,由表4可知同样是消极应对,情绪的消极应对会导致甚至加重心理不健康的趋势,而问题的消极应对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表5logistic回归分析表因变量自变量OR S.E.Wald df Sig.E xp(B)问题积极0.2080.3740.30910.5791.231心理健康问题消极-1.3850.555 6.22710.0130.25情绪积极0.0350.3420.0110.9191.035情绪消极0.8740.2869.33610.0022.396在log istic回归统计中(见表5),如果OR的值超过1,说明该因素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问题消极应对的OR值为- 1.385,显著性为0.013,说明问题消极应对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因素。
而情绪消极应对OR值为0.874,显著性小于0.01,说明该应对方式是降低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结论(一)应激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结论刘贤臣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积极应对上男女生得分无显著差异,消极应对上女生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6]。
而本研究表明男女生在问题积极和问题消极应对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在情绪积极和情绪消极应对上显著的多于男生,说明面对应激女生较多的是采取情绪应对的方式。
在四种应对方式的选择频率上,陈树林、郑全全等人对中学生做的研究表明,与情绪应对相比中学生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应对的方式[7]。
与此研究结果相类似,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退而求其次0、/顺其自然0、/避开压力0、/能拖就拖,以后再说0等问题消极的应对方式。
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处事经验和处事能力不足,又缺少家人在旁的及时指导有关。
(二)应激应对方式与主观生活应激强度间的相关性结论陈树林、郑全全等人的研究表明,问题应对与应激源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情绪应对与应激源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7]。
刘贤臣等人的研究显示了消极应对方式与过去一年内遭遇的生活事件应激强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积极应对方式与时间应激强度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6]。
而许清鹏等人的研究则得出了应激总分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相关性很小(r=0.11,r=0.14,p<0.01)的结论[8]。
本研究数据表明:如果仅仅考虑从应激应对与应激强度总分的相关性,那么本文的研究结论与陈树林、郑全全等人的研究结论比较接近,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应激应对与不同类别应激强度的关系,则可以看到不同类别应激强度与应激应对间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见表3)。
这有可能是造成以往研究结果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回归分析结论在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消极应对和情绪消极应对在预测心理健康方面都是有显著意义的,并且从数据上分析:情绪消极应对会降低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问题消极应对则会提高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陈树林、郑全全等人对中学生做的研究也显示了部分接近的结果:中学生情绪应对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的产生及程度加重,而问题应对则可以减少抑郁的发生及其程度[7]。
/逃避问题不去想0、/将事情归结为自己的运气差0、/自暴自弃0、/隐藏自己的感受,默默承受不舒服的感觉0等情绪消极应对方式,因为会直接影响情绪状态,因此,使用这种应对方式后,个体往往能比较清晰、正确地感受到自己实际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