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读后感
东方学术概观读后感1500字
![东方学术概观读后感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3e9ede276c66137ef061902.png)
东方学术概观读后感1500字《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可谓“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论。
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东方学术概观读后感拜读梁老三部大作《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东方学术概观》,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人和动物的区别,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认,也感谢梁老大作对我在思想上的指点。
在《东方学术概观》中,梁老有说,如果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需要一个了解心理学的人对其进行整合。
我正好略懂心理,就我个人的浅见,请梁老谅解,我需要驳上一驳:梁老将人生的问题总共分为三类,第一问题,人对物的问题;第二问题,人对人的问题;第三问题,人对自己的问题。
然后,梁老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先解决人对物的问题(养活自己,物质世界及其丰富,西方那种对外的价值体系,去征服物质世界),然后才是儒家思想(人对人的问题)。
中国先解决了人对人的问题,导致人对物的问题解决不足,所以导致了中国近百年的落后。
我不认可梁老的这个观点,原因有以下几点:1、物质世界极大丰富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是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2、能够在根本上反思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统治的中国,大部分人也仅仅只是知道教条(不一定做得到),能够真正体会反省之学的人是很少的;3、在一个社会体系中,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每个人出生就是自带人性,在社会中需要不断的修炼人性,所以,每一代人都有其人性中所需要主动面对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的点;4、梁老没有将个人的思想分层,梁老认为个人在某个时段就只能够有一种思想指导其身,如果一个人在修炼自身欲望时,佛家思想达到顶级,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儒家思想又用到极致等,即使在解决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问题时,人对自己的问题依旧是存在的,一个人完全可以将西方哲学,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融为一体去行事(梁老不认为可以这么做)。
东方学分章读书笔记
![东方学分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568796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a.png)
东方学分章读书笔记
《东方学》这本书,首先看到这个题目就感觉很深奥。
因为它主要介绍了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东方世界:古埃及、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以及他们用来记载历史的“纪年法”;谈论神学与科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讨论欧洲人如何想象未知世界的种种可能性。
其次,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研究哲学类或者历史类的东西,原因很简单——枯燥乏味!但这本书让我有点兴趣。
所以打算把读完这本书写的感受发表下。
当然还没那么快完成啦!大概浏览了整本书,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尽管在神话中存在着众多幻想元素(从开天辟地到创造新生命),但最终神祇们并没有凭空捏造,更重要的是,真正实施这些魔力的是自然规律。
无论你是否相信它,但必须承认,在冥冥中万物皆由自然规律主宰着。
神秘的东方也好,抽象的神灵观念也罢,其背后都藏着客观的自然规律。
东方探索之旅正是在不断接近这些隐匿于表面之下的内部规则。
这里我的结论是:随着研究水平的提高,会逐渐揭示出更多的现象背后潜藏的深层原理,同时建立起越来越清晰的神话世界图景。
“日出于东方而作,日落于西方而息。
”有句老话叫做“早上吃什么?”——“不吃饭,直接喝茶,每餐前饮酒,然后进食……对吧?”这样生活应该更加健康吧?其实不然。
据科学家研究,饮酒只能消除短暂的饥饿感。
餐前饮酒也无助于增强饱腹感,因此还是选择吃东西吧。
另外,早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喝杯酸奶(一定是酸奶,牛奶行吗?)再加两片全麦面包即可。
我对书的理解是一个文字的组合体。
说白了就是符号。
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人们的思维过程。
关于萨义德与《东方学》
![关于萨义德与《东方学》](https://img.taocdn.com/s3/m/782c337edd36a32d737581f6.png)
萨义德与《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 •Said,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
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
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
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萨义德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
此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音乐的造诣非浅。
2003年9月去世。
其著作主要有:《东方学》(又译东方主义 Orientalism)、《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
理论要素:东方主义、“本土—他者”理论、文本理论、“理论旅行”、“批评意识”说一、萨义德东方学的基本理论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
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
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
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对于东方世界或者称之为“旧世界”的妖魔化、利己化解读的批判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不仅关注这一种东方主义的现象,在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探究为什么被称作东方的民族自身为什么有时也会接受这种歪曲的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8bc6a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b.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东方学》是伊朗著名作家萨义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作为伊朗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书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展现了东方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在东方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学》呈现出一种跨文化视角,既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又对西方现代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萨义德以自己在伊朗和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东方文学、艺术和哲学的深入研究,带领读者探索了东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念。
他试图通过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理解,为当代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东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如古代伊朗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东方哲学的精髓和传统美学思想等。
他深入剖析了东方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试图唤起人们对东方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他也对西方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共生对于当代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萨义德在书中提出了对当代文明交流的启示和思考,他强调了东方文明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东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统智慧能够为当代世界提供新的思想和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他也呼吁人们应当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东方文明的传统文化,传承东方文明的瑰宝和精髓,不断推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东方学》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跨文化视野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对东方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还为当代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东方学》的精神在促进各种文明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希望这部伟大的作品能够继续为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提供启示和指引,为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萨义德_东方学_的文化启示意义
![萨义德_东方学_的文化启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5c71fde49649b6648d74755.png)
萨义德《东方学》的文化启示意义摘要: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东方主义予以阐释、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西方列强和文化霸权主义行动的理论借口。
他通过《东方学》阐释了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
他的理论洞见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文化启示意义。
真正的东方文化,是东方民族创造的,必须由东方人来言说、来表达,我们应创立客观的真实的新东方主义。
中国论文网/7/view-2248875.htm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东方主义;文化特征;他者;美学意义萨义德(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
早年在耶路撒冷和开罗的法文和英文学校接受教育,1954年赴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
他通晓九种语言,虽然接受西方精英教育,却念念不忘东方文明,他还是巴解组织的盟友。
萨义德身有阿拉伯血统却为基督教徙,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他始终拿不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这一切都让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之感,是个永远的局外人。
20世纪70年代他潜心研究福柯,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引起极大反响,是70年代末美国左倾文化批评的代表。
一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主要批判对象和观照客体的东方主义予以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存在的理论借口。
在中国学界,“Orientalism”一词以往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
在萨义德的阐述中,“Orientalism”有其三个方面(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的含义,“东方主义”是其三种含义之一,是从作为学术研究学科的“东方学”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王宇根翻译的《东方学》中的主题之一是试图揭示隐含在传统东方学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行机制(“主义”),但其核心仍然是对作为一个学科的东方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行基本的描述(“学”)。
东方方读后感
![东方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de77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9.png)
东方方读后感《东方方》是一本讲述东方文化的书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东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东方文化的介绍让我对东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东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东方文化只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文化,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东方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包含了诸多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华,让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其次,书中对东方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介绍,让我对东方文化的深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东方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比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观念在东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东方文化的深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东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东方文化的传统艺术和文学的介绍,让我对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东方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和文学,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等,日本的歌舞伎、茶道等,印度的古典舞蹈、雕塑等,这些传统艺术和文学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东方文化的艺术传统和文学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东方方》,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对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东方文化的魅力,也能够对东方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32e5c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7.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东方学》是英国作家艾德华·赛义德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英国人在东方的经历,反映了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一位英国人在东方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通过他的眼睛展现了东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对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解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
主人公第一次踏上东方的土地,就被这里独特的风景和文化所吸引。
他感叹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对东方的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努力去融入东方的生活方式,学习东方的语言和文学,深入了解东方的历史和传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东方学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东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他走访了东方各地,领略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参加了许多东方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体验了东方艺术和文学的魅力,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东方文化和人文知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思考和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主人公在东方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领悟到了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发展历程,认识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东方的独特见解,并试图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为东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东方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人文情感的小说,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描写和探究,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英国人在东方的丰富生活和学习经历,同时也为东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人们深入阅读和研究。
被话语建构的 东方 和 东方学 读 东方学 读书笔记
![被话语建构的 东方 和 东方学 读 东方学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a5057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3.png)
被话语建构的东方和东方学读东
方学读书笔记
《东方学》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所著,本书主要探讨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这种理解和想象对东方和西方关系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本书的一些读书笔记:**1. 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在哲学、地理、军事、宗教、艺术等关于东方的领域上的研究,形成了有关东方的一切学术研究领域,例如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文化学等。
**2. 东方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是一种以“东方”与“西方”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西方把“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作为基点,形成了一条根深蒂固的“西优东劣”的认识原则。
于是,东方学已经不是在正确认识本体,它成为了西方认识东方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内涵着本体和认识之间的不一致性。
《东方学》是一本关于东方和西方关系的重要著作,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对东方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这种理解和想象对东方和西方关系的影响。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a853e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4.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东方学》是巴基斯坦哲学家艾哈迈德·法鲁基·赛义德(Ahmad Faruki Sayyed)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涉及东方思想的学术著作。
在这本书中,萨义德先生就东方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呈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东方传统的探索。
本文将对《东方学》进行细致的解读,探讨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融合问题。
他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有着明显差异的两种文化体系,但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
他分析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并提出了东方传统在当代世界中的重要性。
他也批判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呼吁人们对东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对东方文化的重新审视和认识,使得《东方学》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著作。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主张东方哲学的智慧和实践。
他对东方哲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释,阐发了东方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东方哲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认为,东方哲学所强调的“内在修养”、“和谐共存”等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对东方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探讨了东方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东方宗教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认为,东方宗教在世界宗教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东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对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东方宗教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释,指出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宗教实践。
他认为,东方宗教所强调的“慈悲善良”、“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精神的升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也批判了对东方宗教的误解和偏见,呼吁人们对东方宗教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东方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066f7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b.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东方学》是阿尔贝·卡缪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生活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的命运展开。
小说以描写殖民地地理环境为开端,介绍了粗糙、贫乏的生活条件,同时也透露出恶劣的环境对人性造成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缺乏精神追求,他们沉迷于酒色之中,只关心自己的享受。
殖民地政府对待当地人民更是残忍傲慢,用操控和奴役的方式对待他们。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达利乌斯的法国人,他在殖民地做了六年的高中教师,之后辞职。
退职后的达利乌斯在失业的情况下显得颓废无聊,小说并没有为达利乌斯引入一个冲突的故事情节。
相反,卡缪通过讲述达利乌斯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一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个体的形象。
达利乌斯无法适应殖民地的生活,他批判殖民地政府对当地人民的统治方式,对待法国人的生活条件也不满意,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过于庸俗和平庸。
他不相信任何宗教信仰,而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小说通过达利乌斯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想法和情感。
达利乌斯的思想自由和理性思维表现在他批判殖民地统治的时候,他对于殖民地政府和殖民者的残暴行径感到愤懑和悲愤。
他对文明的创造没有什么兴趣,他只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达利乌斯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对于当时的殖民地秩序和生活方式持批判态度的人,他对于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有着执着的追求。
他的思想态度也反映了卡缪对于人的人性的思考,他通过达利乌斯展现了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批判了统治和奴役的制度。
通过《东方学》,卡缪不仅仅是展示了殖民地生活的荒谬和愚昧,更深入地思考了人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他从达利乌斯的观点出发,呈现了一个对现实生活持批判态度的人,同时也思考了人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东方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东方哲学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8c0d7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6.png)
《东方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从《东方哲学的故事》中,我深深体验到了东方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内涵。
这本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灵魂的旅行,它让我对东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东方哲学的整体思想所吸引。
东方哲学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相互关联性。
这与西方哲学注重分析、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东方哲学中,宇宙被视为一个整体,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看待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局部,而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去探寻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我对东方哲学中的“无为而治”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理念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
这种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智慧。
通过“无为而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此外,《东方哲学的故事》还让我对东方哲学中的“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东方哲学中,“道”是一种普遍的真理和法则,它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
通过对“道”的体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智者老子,他的道家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道”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东方哲学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总之,《东方哲学的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和收获。
它让我明白了东方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智慧所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领悟东方哲学的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力量。
《东方》读后感
![《东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9a5f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3.png)
《东方》读后感《<东方>读后感》读完《东方》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它以恢弘的气势、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书中的主人公们,他们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活,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惜付出一切。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简直出神入化。
比如说书中描写农村的场景,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能闻到那阵阵麦香。
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那粗糙的双手,那憨厚的笑容,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还有书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战士们冲锋陷阵,毫不畏惧。
他们的呐喊声,他们的脚步声,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回响。
那种紧张、那种激烈,让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在书中,我看到了爱情的美好。
男女主人公之间那份纯真而坚定的感情,在艰难的环境中显得更加珍贵。
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誓言,没有浪漫的约会,但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我还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回想起自己的生活,与书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不用担心战争的威胁,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
然而,我们有时却还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想想真是不应该。
《东方》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先辈们。
总之,《东方》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感动和思考。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9748c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4.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萨义德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独特见解的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著作《东方学》是一部对东方文化和东方思想进行解读的重要著作。
萨义德在这本书中对东方的哲学、宗教、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揭示了东方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东方学》进行解读,探讨萨义德在书中的观点和他对东方文化的独特理解。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强调了东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他指出,东方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宗教、哲学、文化传统和历史。
在东方文化中,包括印度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传统,还有其它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
萨义德通过对这些不同文化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彩多姿的东方世界。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关注了东方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他指出,东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这些传统对东方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义德对东方历史和传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东方文化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思想变迁,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对东方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探讨,萨义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多姿的东方世界,使我们对东方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他指出,东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方文化的哲学、宗教、文化传统和历史对世界各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义德还指出,东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对当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东方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
![《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13d50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8.png)
《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第一篇:《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此书共分为十三章,用人,治法,纳言,决策,组织,激励,指挥,处事,考核,变革,修身,廉正,教化。
同时建立东方管理学原理四十条。
大量参考中国古典著作《墨子》,《吕氏春秋》,《贞观政要》,《老子》,《商君书》,《管子》,《孙子兵法》,《荀子》,《三国志》等,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以管理学视角来分析透彻。
却也包含一定的历史典故,中外的管理实例来解释说明众多原理。
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涉及管理思想可谓是卷帙浩繁。
一是当时学者身份的士大夫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或是干脆自己便是统治者。
而统治不得不关系到管理思想。
二是管理思想的覆盖面广阔,当时百家齐鸣,法家,阴阳家,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皆是拥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
也是如此,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浩大的管理遗产。
哈佛商学院MBA必读的十本书中,包涵《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中庸》四本中国古代著作。
本书书名与其说是《东方管理学》,还是说成《中国管理学》更为恰当,东方也许可以是中国的代称,可是深究下去东方并不只有中国。
或许中国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使周围的东方国家影响深重。
可是就拿印度来讲,宗教思想之深厚非中国能比,又受过英国殖民的影响,管理思想更是混合不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
而日本又是天皇统治,后改为内阁制,二战后依附美国,积极学习西方,又与中国大为不同,所以中国管理学更为恰当。
在书中的为数不多的东西方联系讲解之中(本书主要讲解中国管理,所以西方思想少之又少),有一有趣的热炉法则(hot stove rule)。
1.火炉是烧红着摆在那里的,任何人都知道不能去碰触。
2.如果有人敢去碰触,那么,必然要被烫伤。
3.烫伤在时间上是即时的。
4.烫伤在对象上是普遍的。
春秋战同时期的法家韩非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与西方“热炉法则”完全一致的理论。
韩非曾用讲故事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深涧法则”。
《东方》读后感
![《东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9adf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a.png)
《东方》读后感《〈东方〉读后感》读完《东方》这本书,我仿佛跟着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书中描绘的众多场景和人物,都让我印象深刻。
尤其是主人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守与奋斗,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勇气。
就比如说书中对于农村生活的描写,那可真是细致入微。
作者写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女人们则在家里忙着做饭洗衣。
那炊烟袅袅升起的画面,仿佛就在我眼前。
田里的泥土散发着独特的气息,混合着汗水的味道,那是辛勤耕耘的象征。
人们弯着腰,一株一株地栽种着幼苗,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寸土地。
阳光洒在他们古铜色的皮肤上,映出亮晶晶的汗珠。
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大声地交流着,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希望的光芒。
还有书中描写的一场暴风雨,那场景简直惊心动魄。
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把树枝吹得嘎吱作响,仿佛随时都会折断。
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打得屋顶和窗户啪啪响。
街上瞬间积起了水洼,水流湍急地流淌着,形成了一道道小小的溪流。
人们匆忙地跑回家,收衣服、关窗户,忙得不可开交。
可即便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仍然有一些勇敢的人在外面坚守,他们要保护村里的牲畜和庄稼,那种无私和勇敢真的让人感动。
再说书中的爱情故事,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相互扶持的温暖。
比如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没有华丽的礼物,也没有奢华的约会。
但男孩会在劳作一天后,为女孩带回一束路边的野花,女孩则会为男孩缝补破旧的衣衫。
他们的爱情在平淡中绽放,如同冬日里的炉火,不耀眼,却温暖人心。
《东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努力地生活着。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真的是幸福太多了。
我们有着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便捷的交通和通讯。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0393e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8.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东方学》是阿诺德·J·汤因比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9章,包括了印度、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诸多方面,深入剖析了东方文明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萨义德在他的解读中,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对汤因比的东方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发展。
首先,萨义德指出,《东方学》的主要思想是相信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两者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实现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汤因比的东方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上,忽视了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分析,这也是萨义德所见到的不足之处。
其次,萨义德认为,《东方学》反映了汤因比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19世纪末期,欧洲列强在东亚地区展开殖民主义扩张,西方文化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文化消失的危机。
因此,汤因比希望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实现文明的交流和和谐共存。
第三,萨义德指出,《东方学》在研究东方文化方面所使用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和当时欧洲主流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
汤因比倾向于借鉴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异端宗教体系中的思想,来探索东方文化的奥秘。
他还深入阐述了东方传统中的“不二法门”、“涅槃”、“空”、“产生和灭亡律”等概念,提出了一种“超验主义”的哲学体系。
最后,萨义德认为,《东方学》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特征。
它在回顾东方文化历史和发展的同时,也对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
尤其是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方面,汤因比的东方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萨义德的《东方学》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理解汤因比东方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呼唤我们关注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东方》读后感
![《东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f30da3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8.png)
《东方》读后感《<东方>读后感》读完《东方》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书中描绘的那个东方世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故事的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成长,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
比如说村里的那场热闹的集市,那场景简直就像在我眼前活灵活现地发生着。
天还没亮,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把自家的物产拿去集市上售卖。
有新鲜水灵的蔬菜,那青菜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一闪一闪的;有活蹦乱跳的鸡鸭,咯咯哒、嘎嘎嘎的叫声此起彼伏;还有手工编织的竹筐、箩筛,那精致的手艺让人忍不住赞叹。
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讨价还价声、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独特的生活交响乐。
卖货的大爷大妈们,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为了几毛钱争得面红耳赤,可一转眼又能相互打趣说笑。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眼睛紧盯着那些诱人的小吃摊,兜里揣着好不容易从父母那里要来的几毛钱,心里盘算着是买个糖葫芦还是糖人儿。
还有书中描写的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那辛苦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大太阳底下,汗水湿透了衣衫,可他们的手却一刻也不停歇,弯腰、起身,一次次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那粗糙的手掌,长满老茧的脚板,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还不忘聊聊家长里短,偶尔也会憧憬一下未来的好日子。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把他们疲惫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他们扛着农具,慢慢往家走,一路上还在讨论着明天的农活安排。
除了农村生活,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一对夫妻,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却始终相互扶持。
日子虽然清苦,但他们眼神中的爱意从未减少。
丈夫为了给妻子买一件像样的礼物,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
当妻子收到礼物的那一刻,眼中闪烁着泪花,那不是因为礼物有多贵重,而是因为那份心意的珍贵。
还有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能有出息,自己吃苦受累毫无怨言。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7f69f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c.png)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东方学》一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对东方文化和历史的表象和再现。
萨义德认为,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往往是以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意识的姿态进行的,他们所构建的东方形象不是对东方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而是西方自身文化和政治需求的产物。
在这种抽象的东方形象下,东方的独特性被扭曲,东方文化被定性为“落后”、“野蛮”、“神秘”等等,这种定性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对东方的认识和理解。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解构。
他指出,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存在着事实混淆的问题,他们往往将东方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和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忽视了东方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他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也往往是片面和错误的,他们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东方文化,而忽略了东方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价值。
这种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导致了西方对东方的认知偏差和对东方的文化侵略。
萨义德还指出,东方主义也使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西方的东方研究中,东方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生产和话语权一直被西方垄断,东方学者的声音往往被边缘化或消音。
这种权力关系导致了对东方的研究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问题,也使东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被忽视和歪曲。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东方学方法,他呼吁西方学者应该摒弃对东方的顽固和片面的认知,应该尊重东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实践,应该倾听和尊重东方的声音,应该尊重东方的知识生产和话语权。
这种批判性的东方学方法旨在打破东方主义的体系,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学术交流和跨文化对话。
这种方法也为后世的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借鉴。
东方学读后感
![东方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2d0f3f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70.png)
东方学读后感读《东方学》内容摘要:西方和东方(更准确的说是伊斯兰东方),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
东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西方的殖民地,被西方所控制,除了政治上的殖民、经济上的掠夺之外,西方通过建立对东方的话语霸权,描述的是一个作为西方文化附属物、被建构的东方,东方成为一个被“东方化”的东方。
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东方学的内涵、谱系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梳理,是对东方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读完了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
因为对中东历史和文学评论知识平时涉猎极少,积累十分有限,所以读这本书感觉明显跟不上作者的步调,就像至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周围是陌生的人、陌生的历史故事以及陌生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前一秒刚看完,后一秒马上忘到脑后,时而走马观花,时而神游云外,待到猛然回过神来,顿觉万分惭愧,于是继续硬着头皮往下读,如此反复,历时将近一个月,终于“跌跌撞撞”地“翻完”这部后现代殖民主义理论的大作。
不能说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很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因此只能“厚着脸皮”,就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碎片化”的领悟简单地谈一下所读心得,只希望不要偏离太远。
一、萨义德其人《东方学》的作者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①(Edward?W?Said)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1935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受到良好教育,后移民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哈佛获得学位。
之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萨义德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最后的天空之后》等。
作为一位生于阿拉伯世界,而后又在西方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萨义德内心无疑充满了种种矛盾,一边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阿拉伯世界,一边是成就他同时也压抑着他的第二故乡——美国。
因此,萨义德一生都置身于东西方语言、文化和认同的交错之中而“不得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东方学》内容摘要:西方和东方(更准确的说是伊斯兰东方),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
东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西方的殖民地,被西方所控制,除了政治上的殖民、经济上的掠夺之外,西方通过建立对东方的话语霸权,描述的是一个作为西方文化附属物、被建构的东方,东方成为一个被“东方化”的东方。
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东方学的内涵、谱系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梳理,是对东方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读完了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
因为对中东历史和文学评论知识平时涉猎极少,积累十分有限,所以读这本书感觉明显跟不上作者的步调,就像至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周围是陌生的人、陌生的历史故事以及陌生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前一秒刚看完,后一秒马上忘到脑后,时而走马观花,时而神游云外,待到猛然回过神来,顿觉万分惭愧,于是继续硬着头皮往下读,如此反复,历时将近一个月,终于“跌跌撞撞”地“翻完”这部后现代殖民主义理论的大作。
不能说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很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因此只能“厚着脸皮”,就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碎片化”的领悟简单地谈一下所读心得,只希望不要偏离太远。
一、萨义德其人《东方学》的作者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①(Edward•W•Said)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1935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受到良好教育,后移民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哈佛获得学位。
之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萨义德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最后的天空之后》等。
作为一位生于阿拉伯世界,而后又在西方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萨义德内心无疑充满了种种矛盾,一边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阿拉伯世界,一边是成就他同时也压抑着他的第二故乡——美国。
因此,萨义德一生都置身于东西方语言、文化和认同的交错之中而“不得其所”。
他生为阿拉伯人,却是基督徒,在他立身扬名的美国,一些西方人和犹太人斥之为“恐怖分子”,而在他难以割舍的中东,极端分子却将他列入“黑名单”。
正是这些复杂的政治经历和多重的文化身份,才造就了萨义德的个性与学术。
1978年,《东方学》(Orientalism)②一书问世。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这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风靡一时的学术畅销书。
在这本书中,萨义德详细梳理了东方学的谱系,作为一个文化批评家,他以冷峻的西方视角,怀着东方人的心态去努力地塑造了一个西方文艺中的东方形象,以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开创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新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东方学》一书的写作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潮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①中国国内也有学者译为“赛义德”,如谢少波、黄刚等翻译的《赛义德自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张跣的《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等。
本文采用“萨义德”这一译法。
②在中国学界,“Orientalism”一词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但萨义德所谓“东方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由于汉语无法用一个词囊括这三种含义,所以该书的译者采取变通的方式,对三者不加区分,将“Orientalism”通译为“东方学”或“东方主义”。
王宇根的译本选择“东方学”作为“Orientalism”的译名。
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绪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页。
后现代主义发端于哲学与建筑学领域,后逐渐扩大至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批评学等几乎各个学科。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主张打破传统的“中心观”和等级制度,原先处于边缘地带的理论则不断向中心靠拢,并逐渐形成一股日益强烈的“去中心化”和“重建中心”的势头。
西方学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长期以来对东方社会的话语霸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和挑战。
《东方学》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书的,“去中心”的影子在该书中随处可见。
二、《东方学》内容及评述什么是东方学?东方学的内涵有哪些?萨义德在该书的绪论中给出了解释。
他认为,东方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最易于为人接受的是其作为学术机构的一个学科的含义;其次,东方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部分时间里,“the Orient”(东方)是与“the Occident”(西方)相对而言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即以二者之间这一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有大量的作家,其中包括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以及帝国的行政官员,接受了这一东方、西方的区分,并将其作为建构与东方、东方的人民、习俗、“心性”(mind)和命运等有关的理论、诗歌、小说、社会分析和政治论说的出发点;第三个含义是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萨义德借用福柯关于“权力话语”的理论,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进行考察。
①全书共分为三章,作者分别东方学的范围、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以及东方学的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章《东方学的范围》中,萨义德首先回顾了18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对东方、伊斯兰、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的再现。
在他看来,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20卷《埃及志》的出版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掘,这些都是东方主义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象征了物质的和文本的欧洲对东方进行的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特征的宰制。
为了揭示东方主义的传统、话语和机制是如何介绍的,萨义德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想象的地域”和“文本性的态度”。
在他看来,东西方的所谓地域划分可能完全是任意的、想象的,想象的地域和历史对与其相近的东西和与其远隔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和差异进行了夸大的处理,并从而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得到加强。
由于人们往往宁愿求助于图式化的权威而不愿意与现实进行直接接触,这就使得所谓权威的文本“不仅能够创造知识,而且能够创造它们似乎想描写的那种现实。
”②第二章为《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在本章中,萨义德讨论了从18世纪后30年到1870年前后的所谓“现代东方主义”。
在他看来,19世纪东方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将有关东方的基本观念“纵欲、专制的倾向、乖戾的思维、不求准确的习惯、落后”,凝固为独立的、牢不可破的连贯整体。
在对东方学话语的描述中,萨义德强调了二元对立原则的出现,在他看来,正是经由二元对立原则,西方在同东方的关系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他指出,东方主义服务于西方对东方的霸权统治的主要方式就是——成为西方属下的他者。
萨义德在很多人的作品中都发现了这种以优劣对比为基调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存在,如福拜楼。
萨义德认为,这种优劣的对比代表了东西方力量关系的一种模式,也表明了实现这种关系所使用的话语。
东方主义类似的设想还包括:关于一切东方事物的假定的代表性,强加给东方人的集体性身份,与东方文化相一致的稳定的共时性,以及东方人不能表述自己、必须由其他人表述的设想。
通过这一系列假设与想象,东方主义的话语构成并且制造出了东方。
这种话语的功能就是打开知识和权力之间的通道,从而产生出一系列进行干预的节律,包括经济、政治、宗教、管理甚至军事等各个方面。
于是,学术上的东方主义在作为机制发展起来的同时,实际上野作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结构建立了起来。
在第三章《东方学的现状》中,萨义德考察了20世纪的东方主义如何成功地实施其对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绪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自由和知识的控制。
萨义德首先讲述了东方主义教条的特征,对潜伏的和显在的东方主义做了重要区分。
萨义德认为,隐伏的东方学指一种“几乎无意识的(当然是无法感触的)确信”,而显在的东方学则是一种”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等所做的明确陈述”,有关东方的知识中所出现的任何变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在显在的东方学中找到;而惰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则或多或少地永远存在于隐伏的东方学之中。
①隐伏的东方学不同于显在的东方学之处在于,隐伏的东方学是内在的、“无意识的”、“无法感触的”,它是隐伏在显在的东方学深层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
这一观念和意识最明显地表现在所谓的东方与西方、进步与落后等二元区分上,而隐伏的东方学就体现在这些所谓的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东方学“信条”之中。
这些“信条”包括:理性、发达、人道、高级的西方,与离经叛道、不发达、低级的东方之间绝对的、系统的差异;对东方的抽象概括,总是比来自现代东方社会的直接经验更有效;东方永恒如一,始终不变,没有能力界定自己,东方要么给西方带来威胁,要么是为西方所控制。
萨义德还把隐伏的东方学与“男性化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隐伏的东方学可以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特别男性化的世界观,东方学自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性领域,它在考察自身及其对象时戴着性别歧视的有色眼镜,而女性通常是男性权力幻想的产物。
他指出:“更有甚者,男性化的世界观在东方学家的实践中常常走向静止、僵化、一成不变。
他们否定东方和东方人有发展、转化、运动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已知并且一成不变或没有创造性的存在,东方逐渐被赋予一种消极的永恒性。
”②以上是对《东方学》一书内容的简要概括。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不是很懂,但我能够很强烈地感觉到福柯关于权力——知识话语的理论给萨义德造成的巨大影响,书中权力话语的影子随处可见。
福柯认为,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相互生产,相辅相成。
③在《东方学》一书中,萨义德开宗明义将“东方主义”描述为:“通过作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加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④他同时指出,东方学首要是一种话语,其发展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它与政治权力、学术权力、文化权力、道德权力之间的交换。
萨义德坦言,福柯的著作使其受益匪浅。
因此,有学者认为,没有福柯的话语概念和话语形成概念,没有福柯对权力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讨论,萨义德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⑤萨义德认为,西方关于东方的学问,反映的正是西方历史取代东方历史并使后者成为“无历史”的历史,是西方作为主体企图征服东方这个客体的产物。
它以知识的形式适应和支持西方殖民扩张的需要,制造出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了理论根据,为西方施之于东方的罪行披上了一件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实际上,西方在认识东方、形成东方学的同时,就把西方包含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检验标准于其中的学科形式扩展到了东方,因此萨义德说到:“东方学是一通用的术语,用以描述西方向东方一步一步的入侵;东方学是一个学科,通过这一学科,作为学术、发现和实践话题的东方过去曾经被(现在仍然被)西方系统地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