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综观地理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三个基本阶段,即古代地理学阶段 ;近代地理学阶段 ;现代地理学阶段。(填空)

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曾形成三种主要学派,即区域学派;人地关系学派; 景观学派 。(填空)

3、第一阶段,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期,是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到70年代末期的十年时间,属于中期阶段。第三阶段,计量地理学走向成熟和更加完善的阶段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 80年代末期。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开始向计量地理学发展。(填空)

4、 老三论主要指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新三论主要指突变论、耗散结构和协同学。

5、 对计量地理学产生三种观点,第一是 定量化,第二是逆定量化,第三是非定量化。

6、 在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中,为了达到定量化研究的目的,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问题;二是模型的建造问题;三是与GIS 结合的问题。(填空)

第二章

1、 根据地理数据性质的不同,可将地理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基本类型。 在计量地理学中,属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数量标志数据,二是品质标志数据。 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间隔尺度数据,二是比例尺度数据。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品质标志数据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序数据,二是二元数据 , 三是名义尺度数据。(填空)

2、在计量地理学中,地理数据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二、不确定性,三、多种时空尺度, 四、多维性。(填空)

3、地理数据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三步,即统计分组、计算各组数据的频数、频率,编制统计分组表 和作分布图。

3、下表给出了某农场各农田地块的面积,试分别计算其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离差。(13分)

(1)平均值:根据未分组的地理数据平均值公式:

25.54758312(12/111

=++==∑= n

i i x n x (3分)

(2)中位数: 根据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得52.5 (3分) (3)众 数: 根据计算众数的方法得50 (3分)

4、 下表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某城市2000年家庭月收入的抽样调查结果,试分别计算其平均值、中位数、众数。(9分)

表. 中国西部地区某城市2000年家庭月收入的抽样调查结果 家庭月收入分组/元

户数 向上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频数

2000~3000 300 300 2130 3000~4000 1300 1600 1830 4000~5000 200 1800 530 5000~6000 150 1950 330 6000~7000 100 2050 180 7000~8000 50 2100 80 8000~9000 30 2130 30 合计 2130

(1)平均值:

用公式计算平均数:

3899.06

30)850050750010065001505500200450013003500300(2500 2130

1

1

1=?+?+?+?+?+?+?=

=

∑∑==m

i i

m

i i

i f

x

f x (2)中位数:

首先确定中位数所在组的位置,中位数在累计频数1/2的组中即1065所在的组中,落在第二组,)3588.46( 10001300

300

-10653000Me 元=?+

=.

(3)众数:

首先确定众数所在组.显然,众数所在组应该在第二组. 按照公式计算众数:

)3476.19( )

2001300()3001300(300

130010003000 Mo 元=-+--?

+=.

5、下表给出了某农场各农田地块的面积,试分别计算其离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8分)

(1)离差平方和: 根据离差平方和公式计算得25.5666)(2

1

2

=-=∑=n

i i

x x

d

(2)方差: 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得19.47212

12

2

==

d σ

(3)标准差: 根据标准差公式计算得73.21)(11

2=-=∑=n

i i x x n σ (4)变异系数: 根据变异系数公式计算得4184.0==

x

S

c v

补充:1、按照公式{}{}i

i

i

i

x x R min max -=

计算极差:R=85-12=73.

2、按照公式计算标准的无偏估计:7299.211

122

=-=d S

6、洛伦兹曲线:意大利统计学家洛仑兹首先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后来这种曲线就被称之为洛仑兹曲线。(?)

7、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I=A-R/M-R I 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I 越小,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低,即越均衡。这个指数I ,就被称为集中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在[0,1]区间上取值。

第三章 地理学中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

1、写出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含义并说明其性质。(10分)

利用上式所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具有下列三点性质: (1)相关系数的分布范围,介于一1≤r ≤+1之间;

(2)当相关系数为正值时,表示两个要素(或变数)之间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负值时,表示

两个要素(或变数)之间为负相关;

(3)相关系数的绝对值 r 越大,表示两个要素间相关程度越密切。其具体情况如下: 当 r = +1时,为完全正相关;r = -1时,为完全负相关; r = 0时,则完全无关。在实际工作中,r 值总是处于0~十1或-l ~0之间。 2、伦敦多年各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如下表所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降水量 3.8

77.7 4.0

51.2 5.8

60.1 8.0 54.1 11.3 55.4 14.4 56.8 16.5 45.0 16.2 55.3 13.8 67.5 10.8 73.3 6.7

76.6 4.7

79.6 经计算伦敦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 为-0.4895,由附录表中查得当f=12-2=10,在显著水平a=0.10时,其临界相关系数r a =0.4973。试解释说明。(6分) 伦敦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 为-0.4895,由附录表中查得当f=12-2=10,在显著水平a=0.10时,其临界相关系数r a =0.4973。因为r 的绝对值为0.4895小于r a =0.4973,所以,伦敦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3、写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解释。(8分)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结构形式为y a =a+bx a +εa (1) a 和b 为待定参数;a=1,2,…,n 为n 组观测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的下标;εa 为随机变量。如果记a 和b 分别为参数a 与b 的拟合值,便得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 = a + bx y为y 的估计值,亦称回归值

4、时间序列:也叫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是要素(变量)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变动排列而形成的一种数列,它反映了要素(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过程。地理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地理要素(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其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名解)

5、简述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8分)

地理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地理要素

(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过程,揭

示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其未来状态进行预测。 (一)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 1. 长期趋势(T) 2. 季节变动(S) 3. 循环变动(C) 4. 不规则变动(I)

(二)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 1. 加法模型 2. 乘法模型

6、时间序列分析的平滑法主要有三类,一是移动平均法,二是滑动平均法,三是指数平滑法。

7、 写出时间序列分析中季节变动的预测模型;如果某旅游景点客流量的季节变化是线性趋势上升(或下降)的,并且已知a t =320, b t =1.88,请写出其季节变动的预测模型。(10分)

y t+k = (a t + b t k)θk

y t+k 是

t+k 时期的预测值; a t b t 与b t 为趋势线方程的系数;θ

k

为季节性指标。

则由表3.3.5可得:y 12+k =(320.6661+1.882k) θk

y t+k = (320 + 1.88 k)θk

8、 简述在聚类分析中,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8分)(4个名解)

(1)总和标准化。分别求出各聚类要素所对应的数据的总和,以各要素的数据除以该要素数据的总和。),,2,1;,,2,1(1

'

n j m i x

x x m

i ij

ij

ij ===

∑=

(2)标准差的标准化。由这种标准化方法所得到的新数据,各要素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2,.1;,,2,1('

n j m i s x x x j

j

ij ij ==-=

(3)极大值标准化。即经过这种标准化所得的新数据,各要素的极大值为1,其余各数值

小于1。),,2,1;,,2,1(}

{'

n j m i i

x Max x x ij ij

ij ===

(4)极差的标准化。即经过这种标准化所得的新数据,各要素的极大值为1,极小值为0, 9、(4距离个名解)

绝对值距离:

),,2,1,(1

m j i x x d n

k jk ik ij =-=∑=

欧氏距离:()),,2,1,(2

1

m j i x x

d n

k jk ik

j i =-=

∑=

明可夫斯基距离:),,2,1,(11m j i x x d p

n

k p jk ik ij =??

?

?

??

-=∑= 切比雪夫距离:当明科夫斯基距∞→p 时,有),,2,1,(max

m j i x x k

d jk ik ij =-=

第一步,在距离矩阵D 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49=d 94=0.51为最小者,故将第4区与第9区并为一类,划去第9行和第9列;

第二步,在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75=d 57=0.83为最小者,故第5区与第7区并为一类,划掉第7行和第7列;

第三步,在第二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之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82=d 28=0.88为最小者,故将第2区与第8区并为一类,划去第8行和第8列;

第四步,在第三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43=d 34=1.23为最小者,故将第3区与第4区并为一类,划去第4行和第4列,此时,第3、4、9区已归并为一类。 第五步,在第四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21=d 12=1.52为最小者,故将第1区与第2区并为一类,划去第2行与第2列,此时,第1、2、8区已归并为一类; 第六步,在第五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65=d 56=1.78为最小者,故将第5区与第6区并为一类,划去第6行和第6列,此时,第5、6、7区已归并为一类; 第七步,在第六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 31=d 13=3.10为最小者,故将第1区与第3区并为一类,划去第3行和第3列,此时,第1,2,3,4,8,9区已归并为一类。

第八步,在第七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去对角线元素以外,只有d51=d15=5.86,故将第1区与第5区并为一类,划去第5行和第5列,此时,第1,2,3,4,5,6,7,8,9区均归并为一类。

11、下面给出某地区9个农业区原始数据经极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绝对值距离矩阵表如

94

9区并为一类,记为G10,即G10={G4,G9}。分别按照公式(13)式计算G1,G2,G3,G5,G6,G7,G8与G10之间的距离得:

d1,10=min{d14,d19}=min{2.19,2.62}=2.19

d2,10=min{d24,d29}=min{1.47,1.66}=1.47

d3,10=min{d34,d39}=min{1.23,1.20}=1.20

d5,10=min{d54,d59}=min{4.77,4.84}=4.77

d6,10=min{d64,d69}=min{2.99,3.06}=2.99

d7,10=min{d74,d79}=min{4.06,3.32}=3.32

d8,10=min{d84,d89}=min{1.29,1.40}=1.29

这样就得到G1,G2,G3,G5,G6,G7,G8,G10上的一个新的8×8阶距离矩阵:

G1G2G3G5G6G7 G8G10

G10

G2 1.52 0

G3 3.10 2.70 0

G5 5.86 6.02 3.64 0

G6 4.72 4.46 1.86 1.78 0

G7 5.79 5.53 2.93 0.83 1.07 0

G8 1.32 0.88 2.24 5.14 3.96 5.03 0

G10 2.19 1.47 1.20 4.77 2.99 3.32 1.29 0

第二步,在上一步骤中所得到的新的8×8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中最小者为

d57=0.83,故将G5与G7归并为一类,记为G11,即G11={G5,G7}。再分别按照公式(13)式计算G1,G2,G3,G6,G8,G10与G11之间的距离,可得到一个新的7×7阶距离矩阵:G1G2G3G6G8G10G11

G10

G2 1.52 0

G3 3.10 2.70 0

G6 4.72 4.46 1.86 0

G8 1.32 0.88 2.24 3.96 0

G10 2.19 1.47 1.20 2.99 1.20 0

G11 5.79 5.53 2.93 1.07 5.03 3.32 0

第三步,在第二步所得到的新的7×7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

d28=0.88,故将G2与G8归并为一类,记为G12,即G12={G2,G8}。再分别按公式(13)式计算G1,G3,G6,G10,G11与G12之间的距离,可得到一个新的6×6阶距离矩阵:

G1G3G6G10G11G12

G10

G3 3.10 0

G6 4.72 1.86 0

G10 2.19 1.20 2.99 0

G11 5.79 2.93 1.07 3.32 0

G12 1.32 2.24 3.96 1.20 5.03 0

第四步,在第三步中所得到的新的6×6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6,=1.07,故将G6和G11归并为一类,记为G13,即G13={G6,G11}={G6,(G5,G7)}。再11

按照公式(13)式计算G1,G3,G10,G12与G13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5×5阶距离矩阵:

G1G3 G10G12 G13

G10

G3 3.10 0

G10 2.19 1.20 0

G12 1.32 2.24 1.20 0

G13 4.72 1.86 2.99 3.96 0

第五步,在第四步中所得到的新的5×5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3,10

=1.20,故将G3和G10归并为一类,记为G14,即G14={G3,G10}={G3,(G4,G9)}。再按公式(13)式计算G1,G12,G13,与G14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4×4阶的距离矩阵:

G1G12G13G14

G10

G12 1.32 0

G13 4.72 3.96 0

G14 2.19 1.20 2.99 0

第六步,在第五步中所得的新的4×4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12,

14

=1.20,故将G12与G14归并为一类,记为G15,即G15={G12,G14}={(G2,G8),(G3,(G4,G9))}。再用公式(13)式计算G1,G13与G15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3×3阶距离矩阵:

G1G13G15

G10

G13 4.72 0

G15 1.32 2.99 0

第七步,在第六步中所得的新的3×3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1,

15

=1.32,故将G1与G15归并为一类,记为G16,即G16={G1,G15}={G1,(G2,G8),(G3,(G4,G9))}。再用公式(13)式计算G13与G16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2×2阶距离矩阵:

G13G16

G13 0

G16 2.99 0

第八步,将G13和G16归并为一类。此时,所有分类对象均被归并为一类。

综合上述聚类过程,可以作出最短距离聚类谱系图。

12、简答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定有n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这样就构成

了一个

p

n 阶的地理数据矩阵。

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分析方法,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尽量多的反应原来较多变量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则新变量指标z1,z2, ……, zm 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1,x2,……,x pr 的第1,第三世界,……,第m 主成分,主成分分析的实质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j(j=1,2,……,p)在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载

),,2,1;,,2,1(p j m i l i j ==.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它们分别是相关矩阵m 个较大的的特

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13、简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8分)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

?

?

?

??=pp p p p p r r r r r r r r r R 2

1

22221

11111

(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特征方程0R -= I λ,11

2

=∑=p

j ij e

,其中ij e 表示向量i e 的第

j 个分量。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主成分i z 的贡献率为

),,2,1(1

p i p

k k

i

=∑=λ

λ

累计贡献率为:

),,2,1(1

1p i p

k k

k k

i

=∑∑==λ

λ

λ

(4)计算主成分载荷:()

()p j i e x z p l ij i j i ij ,,2,1,, ==

第八章 AHP 决策分析方法

1、AHP 决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在复杂的决策问题研究中,对于一些无法度量的因素,只要引入合理的度量标度,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度量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2、简述AHP 决策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10分) (1)明确问题;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构造判断矩阵; (4)层次单排序; (5)层次总排序。

(6)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第十章 地理网络分析

1、解释图论中关于图的定义。(6分)

图论中的V 是由n 个点v 所组合的集合,即V={v 1,v 2,….,v n },E 是由m 条线e 所组成的集合,即E={e 1,e 2,…..,e m },而且E 中任意一条线,都是以V 中的点为端点;任意两条线除了端点外没有其他的公共点。V 与E 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图G ,记作G=( V ,E)。 2、最小费用流及其求解方法。

② ⑤

① ③ ⑥

将各条路的流量相加,就得到最小费用流,这个最小费用流的总代价为:

∑==?+?+?+?+?==5

1

11311029385837i i i x d d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学 大题:最短路径、最优区位、洛伦茨曲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题型:填空名词简答综合。大家加油!最后一科考试了干巴爹! 第一章 1、计量地理学P1:就是将数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随着生产发展得需要与科学技术得进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得,反映了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得新趋势。 2、计量地理学得三大学派:P3 (1)艾奥瓦得经济派: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健互相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2)威斯康星得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其主要特征; (3)普林斯顿得社会物理学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得研究,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得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3、“新三论”P7: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 “老三论”P7: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第二章 1、空间数据P16:对于空间数据得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得拓扑关系。 2、地理数据得基本特征:P19 (1)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就是数学得基本特征;地理数据得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就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与定量化研究得前提,就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得先决条件; (2)不确定性:①地理系统得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得不确定性;②各种原因所导致得数据误差;

(3)多种时空尺度:由于地理学得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得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得性质; (4)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得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实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3、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研究目得,按照一定得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步骤:P24 ①求极差R(全距):R=X max -X min (一组数据得最大值与最小值) ②确定组数n:组数得多少就是根据样本容量得多少确定得,一般说,样本容量大,组数可多一些,反之就少。可用Sturges 公式计算:n=1+3、32lgN ③计算组距h:即一组两头分界点距离h=R/N ④计算组限Yi:即各组分界点得数值。第一组下限y=X min -?h;第一组上限= 下限+组距 ⑤计算组中值:m=(上限+下限)/2 集中化指数就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得集中化程度得指数。 R M R A I --= A ——实际数据得累计百分比总与; R ——均匀分布时得累计百分比总与; M ——集中分布时得累计百分比总与。 集中化指数在[0,1]区间上取值。 4、简述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得指标P25 ①平均值:指所有数据得与与样本总量得商,并分为分组得平均数与未分组得平均数。

计量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地理问题研究的核心环节是() A 地理数据采集 B 地理数据教学方法 C 地理数据描述 D 地理数据的处理 答案:D 参考课本P26页 2.在单峰负偏态的分布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 算数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D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答案:B 参考课本P33页 3.下列哪个数据不是属性数据() A 人口数量 B 村庄河流的分布 C 国内生产总值 D 土地面积答案:B 参考课本P20页 4.偏相关系数的性质有①偏相关系数分布的范围在-1到1之间;②__________;③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必小于或最多等于由同一系列资料所求得的复相关系数。 A.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B.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小 C.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D.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小答案:A 参考课本P57页 5. 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包括长期趋势(T )、__________循环变动(C )和不规则变动(I )。A季节变动 B.灰色模型 C马尔科夫 D.乘法模型答案:A 参考课本 P72-P73页 6. 主成分分析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 A.回归分析 B.时间序列分析 C.相关分析 D.系统聚类分析答案:C 参考课本P95页 7.在地理学中,主要对于“状态”的预测方法是()A.主成分分析法 B.马尔可夫预测法 C.灰色模型分析法 D.趋势面分析发答案:B 参考课本P108页 8.建立在变异函数理论及结构分析基础之上的空间插值法是() A.RBF神经网络方法 B.克里格插值法 C.反距离权重倒数插值法 D.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答案:B 参考课本P141页 9. 下面哪一个不是AHP决策的基本步骤() A.明确问题 B.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C.分层计算特征值 D.层次总排序答案:C 参考课本227—230页 10. 下列属于图G=(V,E)所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的是() A.边集 B. 子图 C. 关联边 D. 基础图答案:A 参考课本P57页 11.下列不属于一个网络图的基础指标的是() A.连线数目 B.结点数目 C.网络中亚图数目 D.回路数答案:D 参考课本P281页 12.下列哪个数据不是属性数据() A 人口数量 B 村庄河流的分布 C 国内生产总值 D 土地面积答案:B 参考课本P20页 二、填空题 1.锡尔系数,就说明分配差异越大;反之,锡尔系数,说明收入分配越均衡。 答案:越大、越小参考课本P43页 2.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内容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案:一是进行统计整理;二是计算有关统计指标和参数。参考课本P27页 3. 标准正态分布的峰度系数;,表示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程度高于正态分布;表示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程度低于正态分布 答案:g1>0、g1<0,参考课本P33页 4. 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_________与______来描述。

兰州大学《计量地理学》教学大纲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计量地理学主要讨论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及应用问题。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系本科生(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计量地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环节,达到如下目的: 1.让学生掌握计量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建立起定量概念和地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地理(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看懂相关科技文献中所应用的一些常用计量方法,理解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正确处理资料,根据实际的地理研究对象,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的结果给予专业上的解释,把数理逻辑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4.通过做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讲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服务。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教授学生有关计量地理学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同时,注重传授该学科反映现代计量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包括如下教学内容: 1.数学方法及其应用。介绍学科发展历史、主要数学方法的应用方向与范围等问题。 2.地理数据的来源、加工处理基本技术与技巧。 3.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份分析、趋势面分析、马尔可夫预测等常用分析方法。 4.分类划区方法。包括系统分类法和模糊聚类分析。 5.规划方法。包括线性规划与多目标规划。 6.投入产出分析。 7.决策分析方法。 8.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

计量地理学考试复习

计量地理学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与数学的关系 在古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描述地理事件、地理事实和记载地理知识;在近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又只是局限于地理现象的解释性描述。而在现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2.向区域范式提出最尖锐、最直接批评的是德籍旅美学家舍弗尔,他于1953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的观点。 3.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 动的帷幕。 第二章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预处理 1.地理数据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2.属性数据又分为:①数量标志数据;②品质标志数据 3.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标与参数 (一)描述地理数据集中程度的指标 (1)平均值;(2)中位数;(3)众数:众数就是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二)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1)极差;(2)离差;(3)离差平方和;(4)方差与标准差;(5)变异系数;(三)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 (1)偏度系数;(2)峰度系数; 4.洛伦兹曲线P31 5.集中化指数P32 I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I越小,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低(越均衡)。这个指数I,就被称为集中化指数。 6.基尼系数:就是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比表示, 从而做出洛伦兹曲线,然后再计算得出的集中化指数。 7.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G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高度均衡;G介于0.2—0.3 之间,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均衡;G介于0.3—0.4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合理;G介于0.4—0.5之间,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第三章地理模型与地理建模概述(无考试内容)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

计量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计量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三节计量地理学评价及其应用 ?第二章地理数据的来源及其预处理?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来源说明 ?第三章地理数据处理 ?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分布测量 ?第四章相关分析方法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计算问题 第二节相关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与回归函数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拟合优度的度量 ●方程显著性的假设检验 ●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回归模型预测 ●实际应用 ?第六章趋势面分析方法 ?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原理 ?趋势面模型的适度检验 ?趋势面分析应用实例第七章系统聚类分析模型 ?第一节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距离的计算 ?第三节直接聚类法 ?第四节最短距离聚类法 ?第五节最远距离聚类法 ?第八章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第三节应用案例 ?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节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三节趋势拟合方法 ?第四节季节变动预测 第十章 AHP决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基本原理 ?第二节分析过程 ?第三节计算方法 ?第四节方法评价 ?第五节应用案例 第十一章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主成分分析的软件实现 ?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实例

? 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和研究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是指通过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包括台站观测数据、定点观测数据、遥感观测数据等。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是指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分析样品或模拟环境动力得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样品分析数据和模拟实验数据。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是指通过全面统计或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数据、抽样调查数据、测量统计数据等。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包括数量标志数据与品质标志数据两种。 地理计算 地理计算(Geocomputation )的实质是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通过对“整体”和“大容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揭示复杂地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寻求新的地理系统理论。 平均数 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指标中最重要的一种指标,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一般地,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两种类型,能反映出同质总体和样本数值的平均水平和一个数列的数值的“集中趋势”。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的求解公式: X0为基期(或基年)数据 n 为间隔年数(不包括基年) 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或人口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平均递增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的求解公式: 为基期(或基年)数据 n 为间隔年数(不包括基年)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中位数 中位数也称中央值,是地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居中间的那个数值。 众数 众数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次数)最多的数。它也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极 差 极差是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 n n g x x x 0 =1r x =-

关于计量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1、近代主要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计量运动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学派,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 A 依阿华的经济派 B 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C 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派 D 由赫特纳首倡的区域学派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3页 2、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 B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5—6页 3、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和()。 A. 区域联系 B. 地理范围 C. 地理属性 D. 空间联系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19页 4、下列地理数据哪一组分别属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A. 某种土壤或植被的分布区土地面积 B. 居住区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 C. 海拔高度土壤侵蚀强度 D. 森林覆盖率黄石市行政区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20页 5、当相关系数rxy>0时,表示两要素之间存在()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都可能 答案:A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6、下列两组数据(1,2,3,4,5,6,7,8);(10,12,18,20 ,16,14,15,17) 运用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两组数据相关系数为( ) A B C D 答案:B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7、下列哪一种距离不能用于聚类分析的距离的计算。() A.绝对值距离 B.明科夫斯基距离 C.欧几里德距离 D.最短距离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4页 8、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 A.总和标准化 B.标准差标准化 C.极小值标准化 D.极差的标准化 答案:C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3页 9、Geary系数与Moran指数存在()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随机关系 D.没有关系 答案:B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21页 10、下列哪一类模型不属于不属于地统计学三大模型() A.有台基值模型 B.无台基值模型 C.抛物线模型 D.孔穴效应模型 答案:C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38页 二填空题 1、空间相互作用分析,主要是定量地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________。 答案:方向和强度参照教材第一章第4节第13页 2、相互关系分析这类研究主要是对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答案:地理要素、地理事物参照教材第一章第4节第12页3、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_____和比例尺度数据。 答案:间隔尺度数据参照教材第20页 4、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__、__、 。 答案:不确定性、多种时空尺度、多维性参照课本24页 5、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和 来描述。 答案:集中化程度;均衡度参照教材第35页第一段 6、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答案:对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参照教材第47页第三段 7、___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度量,差异性越大,则相似性越

计量地理学论文.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和 发展的定量分析 目录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 2.1研究思路 (1) 2.2技术路线 (1) 3 武陵区旅游评价和发展分析 (2) 3.1武陵区旅游概况 (2) 3.2武陵源旅游评价的数据理 (3) 3.2.1数据来源 (3) 3.2.2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 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4) 3.2.4结果分析 (7) 3.3武陵源旅游发展的分析 (8) 3.3.1收集旅游的人数 (8) 3.3.2算术级数的计算步骤 (8) 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9) 3.2.4发展分析 (11) 4 综合探讨和分析 (11)

1 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当代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来发展。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个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2研究目的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不合理的开发和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为对象,采取定量的方法对该景区进行了评价,以及对其发展所应解决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为该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 为了对探究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本文以《旅游地理学》中楚义芳等专家对观赏性旅游地评价因子权重值和武陵源地区的得分,采取层次分析的方法(AHP 决策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同时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现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其发展所存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2技术路线 图1. 技术路线图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 收集旅游人数 算数级数分级 收集整理数据 用层次分析法对处理数据 结果进行分析 对结果进行归类 归类运算 发展分析 结 束

Matlab与SPSS软件简介

《计量地理学》 (徐建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配套实习指导
§1 Matlab 与 SPSS 软件简介
1.Matlab 简介
Matlab 除具备卓越的数值计算能力外, 还提供了专业水平的符号计算、 文字 处理、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实时控制等功能。 Matlab 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 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 工程中常用的形式 十分相似, 故用 Matlab 来解算问题要比用 C、 Fortran 等语言完成相同的事情简便 得多。 当前流行的 Matlab 5.3/Simulink 3.0 包括拥有数百个内部函数的主包和 30 几 种工具包(Toolbox)。工具包又可以分为功能性工具包和学科工具包。功能工具包 用来扩充 Matlab 的符号计算、可视化建模仿真、文字处理及实时控制等功能。 学科工具包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具包,控制工具包、信号处理工具包、通信工具 包等都属于此类。 开放性,使 Matlab 广受用户欢迎。除内部函数外,所有 Matlab 主包文件和 各种工具包都是可读可修改的文件, 用户通过对源程序的修改或加入自己编写程 序构造新的专用工具包。 一种语言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普及,显示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有 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正如同 Fortran 和 C 等高级语言使人们摆脱了需要直 接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操作一样, 被称作为第 4 代计算机语言的 Matlab, 利用 其丰富的函数资源, 使编程人员从繁琐的程序代码中解放出来。 Matlab 最突出的 特点就是简洁。 Matlab 用更直观的, 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代码, 代替了 C 和 Fortran 语言的冗长代码。Matlab 给用户带来的是最直观,最简洁的程序开发环境。以下 简单介绍一下 Matlab 的主要特点。 (1)语言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库函数极其丰富。Matlab 程序书写形 式自由,利用起丰富的库函数避开繁杂的子程序编程任务,压缩了一切不必要的 编程工作。由于库函数都由本领域的专家编写,用户不必担心函数的可靠性。可 以说,用 Matlab 进行科技开发是站在专家的肩膀上。 具有 Fortran 和 C 等高级语言知识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 如果用 Fortran 或 C
1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题

填空: 1.1967年计量地理学课本出现,作者是加里森。 2.计量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学派: (1)依阿华的经济派(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3.历史上特别推崇计量地理学的人物: 英国的乔莱哈格特美国帮吉德国克里斯泰勒 4.历史上反对计量地理学的人物:英国的史密斯和奥格登 5.地理发展历史:2000多年 6.地理学历史发展中曾有的学派: (1)区域学派(2)人地关系学派(3)景观学派 7.舍弗尔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8.层次分析法步骤:(1)明确问题(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3)构造判断矩阵 (4)层次单排列(5)层次总排序(6)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9.非确定型决策问题方法:(1)乐观法(2)悲观法(3)折衷法 (4)等可能性法(5)后悔值法 10.风险形求值分析方法:(1)最大可能法(2)期望值决策法及其矩阵运算 (3)树型决策法(4)灵敏度分析法(5)效用分析法 11.趋势拟合方法:平滑法(移动平滑法、滑动平滑法、指数平滑法)、趋势线法(直线型、指数型、抛物线型)、自回归模型 12.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加法模型、乘法模型 名词解释 1.最小二乘法:指通过最小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的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利用最小二乘法可简便的计算未知的数据,并使得这些求得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 2.洛伦兹曲线: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 3.基尼系数:通过对人口和收入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 比表示,作出洛伦兹曲线,然后再计算集中化指数而得到的一个判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

计量地理学题库

计量地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地理问题研究的核心环节是() A 地理数据采集 B 地理数据教学方法 C 地理数据描述 D 地理数据的处理 答案:D 参考课本P26页 2.在单峰负偏态的分布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 算数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D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答案:B 参考课本P33页 3.下列哪个数据不是属性数据() A 人口数量 B 村庄河流的分布 C 国内生产总值 D 土地面积

答案:B 参考课本P20页 4.偏相关系数的性质有①偏相关系数分布的范围在-1到1之间;②__________;③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必小于或最多等于由同一系列资料所求得的复相关系数。 A.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B.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小 C.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D.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小 答案:A 参考课本P57页 5. 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包括长期趋势(T )、__________循环变动(C )和不规则变动(I )。 A季节变动 B.灰色模型C马尔科夫 D.乘法模型答案:A 参考课本P72-P73页 6. 主成分分析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 A.回归分析 B.时间序列分析 C.相关分析 D.系统聚类分析 答案:C 参考课本P95页 7.在地理学中,主要对于“状态”的预测方法是()

A.主成分分析法 B.马尔可夫预测法 C.灰色模型分析法 D.趋势面分析发 答案:B 参考课本P108页 8.建立在变异函数理论及结构分析基础之上的空间插值法是()A.RBF神经网络方法B.克里格插值法 C.反距离权重倒数插值法D.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答案:B 参考课本P141页 9. 下面哪一个不是AHP决策的基本步骤() A.明确问题B.建立层次结构模型C.分层计算特征值D.层次总排序 答案:C 参考课本227—230页 10. 下列属于图G=(V,E)所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的是()A.边集 B. 子图 C. 关联边 D. 基础图 答案:A 参考课本P57页 11.下列不属于一个网络图的基础指标的是() A.连线数目B.结点数目C.网络中亚图数目D.回路数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 【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采取对我国中部六省2006年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中

计量地理学期末样卷

计量地理学期末考试样卷 参考教材《计量地理学》——徐建华主编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1、近代主要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计量运动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学派,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 A 依阿华的经济派 B 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C 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派 D 由赫特纳首倡的区域学派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3页 2、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 B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5—6页 3、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和()。 A. 区域联系 B. 地理范围 C. 地理属性 D. 空间联系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19页 4、下列地理数据哪一组分别属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A. 某种土壤或植被的分布区土地面积 B. 居住区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

C. 海拔高度土壤侵蚀强度 D. 森林覆盖率黄石市行政区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20页 5、当相关系数r xy>0时,表示两要素之间存在()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都可能 答案:A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6、下列两组数据(1,2,3,4,5,6,7,8);(10,12,18,20 ,16,14,15,17)运用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两组数据相关系数为( ) A 0.53 B 0.43 C 0.63 D 0.73 答案:B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7、下列哪一种距离不能用于聚类分析的距离的计算。() A.绝对值距离 B.明科夫斯基距离 C.欧几里德距离 D.最短距离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4页 8、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 A.总和标准化 B.标准差标准化 C.极小值标准化 D.极差的标准化 答案:C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3页 9、Geary系数与Moran指数存在()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随机关系 D.没有关系 答案:B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21页 10、下列哪一类模型不属于不属于地统计学三大模型() A.有台基值模型 B.无台基值模型 C.抛物线模型 D.孔穴效应模型 答案:C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38页

计量地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2.简述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论述计量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4.简述计量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的区别 5.简述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简述地理系统中“系统”的含义 7.简述地理系统的性质 第二章地理数据系统 8.简述地理数据中属性数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9.简述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10.简述地理数据的来源 11.简述按照组距式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组的过程 12.论述地理的数据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应的描述指标 第三章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13.简述地理学中研究空间分布的必要性 14.简述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并举 例说明 15.简述衡量点状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测 度中的顺序法的具体过程 16.简述根据邻点平均数衡量各点之间 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 17.根据右图采用标号法计算v1→v9的 最短路径及其长度 18.根据下图计算确定网络图中的中心 点

19.根据下图确定网络图中的中央点 20.简述空间洛伦兹曲线的做法 第五章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1.简述地理要素相关的含义 22.简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异同 23.简述地理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24.推导一元线性地理回归模型 25.简述一元线性地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并作图说明 26.简述空间趋势面分析的数学原理 第六章地理系统要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27.简述最优回归方程的含义

28. 简述确定最优回归方程的方法 29. 简述逐步回归分析的数学原理 30. 采用求解求逆紧凑变换的公式按照x2→x3→x1的次序解方程组,并计算其系数矩阵的逆阵 ??? ??=++=++=++3 434437744710321 321321x x x x x x x x x 第七章 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 31. 简述聚类的过程 32. 简述聚类分析中数据处理的必要性 33. 阐述聚类分析中所使用的统计量 34.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已标准化)采用绝对值距离计算距离矩阵,然后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其进行系 统聚类,并绘出其谱系图 35. 简述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的异同 36. 简述判别分析的作用 37. 简述判别分析中的费歇准则 38. 简述判别分析中贝叶斯准则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计量地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规模、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均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A. 经济优先理念 B. 发展经济为主 C. 可持续发展理念 D. 先发展后治理 2 【多选题】(2分) 第一位给近代地理学比较明确定义的学者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下列哪些观点是他提出的? A. 地理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发掘人类和物质的地球以及与自然现象也有联系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关系。 B. 地理学的特殊目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 C.

为了要取得有益的可靠的结论,地球表面上任何部分的地理研究都必需以详细描述自然现象开始,然后推进到地球表面的其他现象与基本的自然结构的关系。 D. 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3 【多选题】(2分) 数学在地理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A. 准确的解释 B. 精确的预测 C. 科学的说明 D. 定量化的描述 4 【判断题】(1分) 计量运动是使地理学从近代阶段跨入现代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A.

对 B. 错 5 【判断题】(1分) 古代地理学的特点为以描述地理知识为主,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的,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在统计上,通过对各取值之间()的测定来反映现象总体中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 A. 离散程度 B.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计量地理学的概念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古代地理学(19世纪以前) 近代地理学(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 3、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 衣阿华的经济学派 威斯康星的统计学派 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其他…… 4、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初期:50年代末-60年代末 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末 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 5、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空间与过程的研究(空间分布与演化过程) 生态研究(PRED系统) 区域研究(地域综合体) 6、计量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 传统地理学 观察、分类、比较、综合、描述 计量地理学 假说-模式化-校验-解释-结论 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图示 区域地理问题——对问题的思考——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地理解释——关于问题的结论——比较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图示 现实世界的分系统——假说——模型——检验——解释——关于现实世界的结论(可以证明假说的正确与否)——理论——模型 7、计量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布型研究 相互关系研究 类型研究

网络分析 趋势面分析 8、计量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地理流” 系统仿真研究 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空间扩散研究 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9、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 A、传统地理学: 常用归纳法。 概括来自观察。 难以避开观察到的是特殊情况或解释者的个人好恶。 B、计量地理学: 通过假设予以条理化; 经过模式化得出数据予以检验; 若成功,建立法则和理论,否则重新建立假说。 10、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地理系统分析 随机数学方法的应用 地理系统模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计量地理学和生产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建设新的地理学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计量方法的发展 第二章地理数据系统 1、地理数据的类型 根据地理数据本身性质不同: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根据地理数据来源及表征系统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数据和环境与自然资源数据; 空间数据: 仅表示某一特定角度下的世界,它是指单个地段或群体地区以位置为参照的数据一般以坐标表示。 2、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计量地理学 期末作业2013.6

计量地理学期末考试题 (11级地理教育1、2、3班) 1.以下是甘肃省20个气象台站某年份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 试求:20个台站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平均值、方差、标准方差。(要求:结果需要列表表示) 2、设有12个地区的4个工业部门,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所占百分比列于下表。试作出各工业部门的空间罗伦兹曲线。

要求:图中要有对角线,即最终结果有五条线,图例中各工业部门应以字母表示。最终需将计算过程以excel形式提交,打印的作业中只需拷入图。 表2 统计表(%) 3、为了规划某地区的商业网点,需要对其商品零售额进行预测。现 将统计资料列于下表,如果今后几年影响该地区零售额诸因素无多大变化,试预测2002年商品零售额。 要求:在spss中试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模型,进行效果检验(各个检验方面要进行分析,将结果分析的表格拷到作业中,三部分分析内容【拟合优度R2,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p值,系数分析p值】,并列出方程),最后根据方程预测2002年商品零售额。

表3 年份与零售额统计表 4、某地区近十年的粮食总产量(X)和农业总产值(Y)数据如下表: 表4 粮食总产量与农业总产值 (1)试计算该地区粮食总产量(X)与农业总产值(Y)之间的相关系数r(要求:按照以前练习时的要求,说明r值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2)试建立该地区农业总产值(Y)与粮食总产量(X)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检验该回归模型是否显著(三部分分析内容拷入即可,不需要分析)。(注: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5.某市的钢、铁产量与总运量如下表,试建立它们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α=0.01)。当钢、铁生产量各为200万吨时,其总运量为多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要求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同,要求分析三部分检验内容) 表5 钢、铁产量与总运量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学 大题:最短路径、最优区位、洛伦茨曲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题型:填空名词简答综合。大家加油!最后一科考试了干巴爹! 第一章 1、计量地理学P1:就是将数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随着生产发展得需要与科学技术得进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得,反映了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得新趋势。 2、计量地理学得三大学派:P3 (1)艾奥瓦得经济派: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健互相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2)威斯康星得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其主要特征; (3)普林斯顿得社会物理学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得研究,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得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3、“新三论”P7: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 “老三论”P7: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第二章 1、空间数据P16:对于空间数据得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得拓扑关系。 2、地理数据得基本特征:P19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就是数学得基本特征;地理数据得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就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与定量化研究得前提,就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得先决条件; (2)不确定性:①地理系统得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得不确定性;②各种原因所导致得数据误差; 多种时空尺度:由于地理学得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得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得性质; (4)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得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实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3、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研究目得,按照一定得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步骤:P24

实验一、计量地理学软件简介

实验一、软件基本操作 实验名称:软件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悉常用数学软件的界面与基本操作 1、EXCEL数据分析插件 常用EXCEL软件作为计算工具,来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大多数安装OFFICE 时,都没有把EXCEL的统计函数安装上。 首先,检查一下是否已安装,打开“工具”查看是否有“数据分析”选项。 若没有需要添加该函数。安装完毕后,打开“工具-加载宏-分析工具库”,确定以完成分析工具库插件的安装。 2、SPSS软件简介 SPSS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简称,是一种集成化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软件。 1.SPSS的安装点击SETUP完全安装。 一、双击setup.exe安装英文原版(SPSS13.0有汉化包) 二、将regedit.exe复制到SPSS安装目录,双击后点击patch it!完成注册 三、双击cn.exe,选择SPSS安装目录,应用汉化补丁 2.SPSS的主要窗口和菜单 SPSS软件的主窗口,从上到下为: (1)10个主要的下拉菜单: ①文件(File);②编辑(Edit);③视图(View);④数据(Data);⑤ 转换(Transform);⑥统计分析(Statistics);⑦作图(Graphs);⑧工具(Utilities);⑨窗口转换(Windows);⑩帮助(Help) (2)快捷工具栏:小图标表示常用操作,如:打开、存盘等 (3)数据输入栏:二维数据表(每列为一个变量;每行为一个案例) (4)“数据视图”与“变量视图”转换按钮。

3.建立数据表 (1)定义变量 点击左下方的Variable View标签切换到定义新变量界面。 变量名 变量类型: 类型TYPE包括: 1、Numeric:数值型,同时定义数值的宽度(Width),即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的位数,默认为8位;定义小数位数(Decimal Places),默认为2位。 2、Comma:加显逗号的数值型,即整数部分每3位数加一逗号,其余定义方式同数值型。 3、Dot:3位加点数值型,无论数值大小,均以整数形式显示,每3位加一小点(但不是小数点),可定义小数位置,但都显示0,且小数点用逗号表示。如1.2345显示为 12.345,00(实际是12345E-4). 4、Scientific notation:科学记数型,同时定义数值宽度(Width)和小数位数(Decimal

计量地理学试题

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2、写出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时常用到的统计指标与参数。并 解释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含义。 3、简述地理回归分析的研究意义以及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 4、Moran散点图的意义是什么?在Moran散点图中,第一、二、 三、四象限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5、设某地有2000户居民,某产品只有甲、乙、丙3厂家在该地销 售。经调查,8月份买甲、乙、丙三厂的户数分别为800,600,600。通过询问下月的购买倾向为原买甲的有240户转买乙产 品,有240户转买丙产品;原买乙的有360户转买甲产品,有 60户转买丙产品;原买丙的有360户转买甲产品,有60户转 买乙产品。 (1)求初始概率分布和转移概率矩阵(5分) (2)甲、乙、丙3厂的市场最终占有率。(5分) 1、二、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 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构造一系列统计量来定量地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各种概率分布函数、方差等简单的统计特征回归分析方法。 分布中心、区域形状、地理要素分布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等都有了定量指标,许多地理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也可以进行定量地表示。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许多地理学家熟练地掌握了多元统计方法,具备了分析多因素、复杂结构和动态特征等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 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系统优化方法、系统调控方法等被引进地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运筹学中的规划方法、决策方法、网络分析方法,以及数学物理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分形几何学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等一系列现代数学方法的形成。同时GIS技术的发展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