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
摘要:建筑的多样性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了一道独特风景,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不仅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影响着现代建筑的设计。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各个名族的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更使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建筑布局装饰色彩
引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南方的干阑、北方游牧民族的毡房、黄河流域的窑洞等。
在中国古代便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牌楼等。
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的总体布局方式是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一条中轴线将一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落贯穿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者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有方形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日形的、L 形的、扇形的,等等。
而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受材料的限制一般向横平方向发展,以大建筑群组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中国建筑均以单层平房为基本点,楼房数量比较少,平房互相连接。
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则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
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也有多种。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
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这种屋顶只有帝
王宫殿或喇叭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
还有攒尖顶等等。
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
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形成先陡急后缓曲的弧面。
不仅受力相比于直坡面要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除雨雪。
中国传统建筑从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由木块纵横穿插组合成斗拱。
斗拱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二是“抬梁式”,是在柱上抬梁,梁上安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的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结构的优点。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料为建筑材料,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减震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
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有许多建于地震重灾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仍然保存完好。
如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福建开元寺双石塔,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
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仍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
而且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
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等。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
不仅考虑了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
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传统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
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于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
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
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
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
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
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
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
“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
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
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阁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
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
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
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
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
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2.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传统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在表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大量使用的一种非常坚固、美观的材料。
它色泽明快,颜色丰富,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
即使是在皇宫中,也只有主要建筑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
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
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
琉璃瓦大约可分作四类:第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
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
脊饰的数目要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在明清两朝更有明确的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
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
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
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
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
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
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
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
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
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贱。
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
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
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
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
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3.中国传统建筑的名族性与地域性
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等各名族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
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
先看看同一地区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在大理、丽江地区,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则是木结构、悬山顶,土坯(近年也有用砖)砌的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
二者是不同的。
又如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筑的布局、细部还是很不相同。
再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同是汉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宁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种形象,差别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属汉族,他们的“土楼”更是全然相异了。
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围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风又安全。
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云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
看来异地同族与同地异族相比,它们虽都有不同,但比起来还是地区的差别更大一些。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中国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即使是对外国的建筑文化也能兼容并蓄,消化吸收,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在中华大地上,虽然看得出各民族的建筑的色彩纷呈,但相互融合的例子还比比皆是。
汉、藏建筑结合的样式最为常见,布达拉宫的宫墙上出现了汉族的斗拱,夏鲁寺的屋顶为黄琉璃四角攒尖顶,汉藏结合得天衣无缝。
在湘西地区各民族的吊脚楼大同小异,相互交融十分明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也有许多例子,佛塔本是印度传来的,形如覆钵,传到中国与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将原塔缩小放在楼的顶部成为塔刹,整个塔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
清真寺也是从西边传来的,它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为基本造型,屋脊上加了阁楼,代替了中亚的穹顶,清真寺的前部应有“唤醒楼”,取了中亚的高塔形式,顶上加的却是中国的小亭子,清真寺的功能全满足了,外观看来却是个中国模样。
今天,我们面
对建筑的国际潮流是否应该效法先人的气魄,不是妄自菲薄,照搬照抄,而是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无论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还是在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和谐统一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又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
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安吉乡袁园.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分析[A].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年8 月第21
卷第3期92-94.
[2] 谢科.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五个共同特点[A]. 大众文艺.2008年
4期.33-34.
[3] 孙红林.民族性格同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A]. 《建筑与环境》.2007年. 1卷 2期.1-3.
[4] 黄志刚. 陈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A].《山西建筑》.2010年.36卷 1期.66-67.
[5]戴菲.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A].《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17期.76-77.
[6] 满棠李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今的传承[A]. 《山西建筑》. 2009年35卷 34期.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