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学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各论-山西农大】玉米育种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山西农大】玉米育种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异花授粉作物花器构造特点1、雌雄异株: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2、雌雄同株异花: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3、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葵等。

二、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特点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主要途径:1、靠风传粉2、靠昆虫传粉在异花授粉作物中,以雌雄异株的自然异交率为最高,达100%,玉米的自然异交率在96% 左右。

总的说来,这类作物的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

三、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1、异质性:由于异交率极高,个体的遗传组成具有高度的杂合性,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2、分离不稳定:单个个体的后代分离大;3、自交显著退化:自交衰退严重。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1、开放授粉条件下:品种群体的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因此,它们的表现型是多种多样的,且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2、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将保持遗传平衡状态。

五、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育种特点1、在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以改良群体,其效果有限;2、选育自交系,组配自交系间杂交种;3、在良种繁育时,要严格防杂保纯1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一、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推动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促成种子行业的兴起4、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好的材料1、10个连锁群已定位170多个基因。

2、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由于四十年前在玉米上发现的转座子,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3、A-B染色体及其易位体系4、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质遗传三、为作物育种摸索出一系列方法1、人工选择最杰出的作物2、杂交育种的开拓者(1850年3、开杂种优势利用之先河(1)19世纪末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2)1907年自交系的选育;(3)1935年生产上推广双交种;(4)1960年主推单交种;(5)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制种4、轮回选择之先锋5、群体基因库的建立四、我国玉米种植慨况2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3亿亩,总产1.18亿吨。

作物育种学玉米各论 教案

作物育种学玉米各论 教案

自交系数量少,而且这些自交系又仅仅来自少数几个基本种质所造
成。
在美国广泛利用的主要种质有三种:Reid
Yellow
Dent,Iodent,Lancaster Surecrop等,只有不到20%的杂交种含有
其他种质的自交系。
在我国广泛利用的种质主要有四种:Lancaster Surecrop,改良
Reid,唐山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占79.8%,只有约20%的杂交种含有
Inbreds
北方硬粒性×南方马齿玉米 ↓
玉米带马齿玉米 (1900)
↓ 自交系 (1920~1940)
↓ B14 “瓶颈” B37 C103 Oh43 B73
遗传变异
复合种
改良品种 综合种 ↓ 轮回选择 ↓ 自交系
外来种质
遗传分歧

种质 “瓶颈” 现象
基本种质(Basic Germplasm):是指并长期开放授粉的 地方品种 基本重组种质(Basic Recombined Germplasm):是指用2 种以上基本种质合成的开放授粉品种; 复合种质(综合种质)(Synthetic Germplasm):是指用 多个来源不同的自交系合成的综合种; 基础种质(Base Germplasm):是指遗传基础复杂的开放授 粉品种,包括基本种质、基本重组种质和复合种质(综合 种质) 自交系种质:是指每个具体自交系的遗传背景; 外来种质:在当地不适应的种质; “玉米杂交种种质茎瓶”是由于在玉米杂交种选育中高频率应用的
表Ⅱ-4-1 2004年世界稻、麦、玉米面积和产量
作物
面积
总产
亩产
1
小麦
(2.15亿ha)
6.27亿吨
2907 kg/ha
2

玉米育种学实习报告

玉米育种学实习报告

玉米育种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和种植面积均较大。

玉米育种旨在提高产量、抗病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方面,以满足我国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玉米育种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作物育种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玉米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玉米育种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实习过程(1)种植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对玉米种植资源进行了收集和评价。

这包括对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筛选出了具有较好性状的品种作为后续育种的材料。

(2)杂交育种根据育种目标,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

通过人工授粉,实现了优良性状的组合。

杂交后的种子进行了标记和保存,以便后续的种植和观察。

(3)后代观察与性状分离我们将杂交后的种子进行种植,观察后代的生长情况,并对各性状进行记录。

通过性状分离,我们初步判断了优良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后续选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4)选育与鉴定根据后代性状表现,我们选择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通过多代选育,逐渐稳定了优良性状。

同时,我们对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了抗病性、产量等性状的鉴定,确保其符合育种目标。

(5)品种推广与应用经过多年选育,我们成功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抗病性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

将这些品种推广至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玉米育种的全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种植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杂交育种、后代观察与性状分离,到选育与鉴定,最后到品种推广与应用。

同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玉米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努力。

玉米育种的几种方法

玉米育种的几种方法

玉米育种的几种方法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作物之一。

其种植面积广泛,品种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适应性。

但是随着人类对玉米需求的增加,需要更高的产量、更高的质量和更强的抗逆能力。

玉米育种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性的有效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玉米育种方法。

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指根据自然界中存在的耐受性和遗传多样性,在群体中选择具有要求性状的个体作为后代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

适用场景选择育种法适用于以下场景:•大量群体的交配可以引入基因并提高多样性。

•可以利用它来削弱常染色体及杂交劣势的影响。

•可以在底层早期发现抗性杂交。

•可以在选定抗性后增强种质。

实施步骤选择育种法的实施步骤如下:1.选出具有想要特性的母本和父本。

2.为该种群进行交配,制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3.筛选符合选择标准的后代。

优缺点选择育种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通过选择,产生的材料具有优良性状,并有很强的适应性。

•可以更直观的掌握材料的性状,可以更加易于实施。

•与其他育种法相比,成本较低。

缺点•可能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以及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因为需要时间来循序渐进地挑选母本和父本,所以需要耐心和大量的精力。

2. 遗传育种法遗传育种法是通过优化材料基本遗传单元(基因)的表达,从而创造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适用场景遗传育种法适用于以下场景:•对特定基因的知识水平较高。

•对组织培养或转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和使用。

•遗传的影响更显著,更容易进行遗传分析。

实施步骤遗传育种法的实施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母本和父本,分离和纯化某种性状的材料。

2.使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与所需性状相关的基因和机制。

3.在遗传水平上修改性状,并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优缺点遗传育种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通过精确操作基因,可以更精确地掌握材料的性状。

•速度较快,通常只需数年即可完成。

•遗传纯性较高,能够高度稳定性状。

缺点•成本较高,需要高科技设备进行实施和大量技术支持。

《玉米育种》PPT课件

《玉米育种》PPT课件

h
27
由于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抗性的遗 传研究有很大的困难,抗性以数量方式遗传,有基 因的加性效应,又有基因的显性效应与上位性效应, 目前,尚未发现有抗性主基因存在。不过,F1的抗 性通常高于双亲的平均值,一般具有明显的杂种优 势。
由于抗性的数量遗传方式,用混合选择和轮回 选择法改良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有效的,并且在 保持适当的群体大小的条件下,对抗性的改良不会 影响群体的产量潜力。
玉米粗缩病毒由灰飞虱传播。玉米苗期是对粗缩病敏感 的时期,感病越早,病情越重,拔节后感病的产量损失较小。 若气候条件适合灰飞虱繁殖,且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期与 灰飞虱的盛发期相吻合,则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严重。
h
13
2、抗病育种 对以上三种玉米病毒病,从抗病育种入
手是解决病毒病的主要途径。由于对病毒病 的抗性遗传多属显性,仅由少数基因控制抗 性,在人工诱发病害的条件下,采用回交育 种,把抗病基因导入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 是有效的。
❖ 病斑大小一般为1-2 mm ×2 mm,在某些品种上可 达4-5 mm × 4-7 mm。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病斑 可密布全叶,并可联合,形成大面积组织坏死,导 致叶片枯死。
h
17
❖ 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弯苞菌叶斑病的抗性不同,苗期 抗性程度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抗病性逐渐 降低,孕穗期前后抗病性最弱。如遇高温高湿气候, 在种植感病品种时,可在短期内造成严重流行。
玉米茎腐病主要发生在乳熟后期,如果发生在籽粒 生理成熟之前则影响灌浆,导致籽粒不充实,形成轻穗, 直接导致减产。如果病害发生较晚,虽对灌浆的影响较 小,但降低了茎杆强度,导致茎杆破裂或严重倒折,影 响收获而间接造成减产。发病的玉米常常成片地萎蔫死 亡,枯死的植株呈青绿色,故在我国俗称“青枯病”。

玉米育种学

玉米育种学

1、雄性不育: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征。

2、结构雄性不育:由于结构的异常,可能是雄性器官不存在,或没有形成,或形成不良,以至于小孢子发生组织的发育异常或不能发生,或小孢子不能正常发生。

3、孢子发生型雄性不育:雄蕊虽然发育了,但孢原组织不能形成或形成畸形,或孢原组织虽然发育正常,但是小孢子的发生或雄配子体的发育受阻,以至于花粉不能形成,或花粉畸形,或于成熟前败育。

4、功能型雄性不育:天然形成了可育的花粉,但是他们不能参与授粉受精。

5、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细胞核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不受细胞质类型的影响,因而不育性的遗传型和表现型完全是孟德尔式的遗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育性是受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6、细胞质雄性不育:这种不育性是由诱导特定的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控制的。

7、核—质型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性是由特定的核基因(Rf)与特定的细胞质类型(S —胞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不育性基因:两性的维持是基因控制的,大部分基因是以显性状态存在的,这些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突变,结果产生了雄性或雌性不育性,这样的基因称为不育性基因。

9、控制发育过程的基因属花粉发育结构基因一类,还有一类控制花粉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条件的基因,即调节基因;调节基因和花粉发育结构基因构成核中育性基因系统。

10、通路:花粉育性的通路假说,把从雄蕊分化到花粉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生理生化过程比作一个工序,假设每一个工序都有一种细胞质因子及与其协作的一种或几种核基因共同控制,每一工序至少要有一种N因子或Rf基因,才能通过并进入下一工序。

11、孢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的基因无关,其植株自交后代表现株间分离。

12、配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其自交后代表现为穗上分离。

13、育性恢复专效性: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某一特定的胞质不育基因所引起的线粒体代谢紊乱和功能失常,在其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产物的作用下,可以得到补偿,从而使育性得以恢复正常,这种特定胞质不育基因与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之间发生严格的一对一的互作关系称为育性恢复专效性。

玉米育种学

玉米育种学

六个专题1、玉米育种的遗传学理论2、玉米育种研究的发展历史及进展3、玉米育种种质及资源概况4、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方法5、玉米群体轮回选择理论与方法6、特用玉米的研究与进展绪论(一)玉米种子行业近年走势1.终端产品价格上涨:2005 年—2011 年,玉米期货价1200 元/吨→2400 元/吨,年均涨幅~15%原因:(1)饲料用玉米需求增长迅速。

2011 年中国饲料用玉米1.24 亿吨,较2010 年增长10%;(2)玉米正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以玉米淀粉为的原料新兴制糖工业未来将占甜味市场的50%;(3)乙醇生产消化大增。

美国2011 年乙醇生产商将消耗50.5 亿蒲式耳玉米(1蒲式耳玉米=35.238升=56磅,约25.40公斤),首次超过家畜和家禽饲养用量。

2.种子新品增产明显3.亩均用种量不断减少4.玉米种子种费比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玉米种子在种植总成本中占比约5-6%。

(二)玉米种子行业未来几年预计走势:预计杂交玉米种子价格保持持续上升态势,未来5 年增速~8%。

理由一:未来5 年将保持高价玉米格局;种子费用占比维持低水平;种子本身生产成本增加。

理由二:种植面积扩大。

玉米挤占豆类种植,面积扩大,但总体空间有限。

预计2014 年后维持在5 亿亩。

2011/2012 ,4.95 亿亩(3300 万公顷),较2010/2011 提高750 万亩。

按照年均8%的涨幅推算(2012 年为10%),2016 年我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的估计值243 亿元左右。

玉米概述(1)育种上最早利用杂种优势、最早提出异花授粉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方法、种子工业遗传研究的模式作物(二倍体、十对染色体)。

(2)功能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及比较基因组学等研究的主要载体。

(3)连锁群的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物信息学等。

(4)玉米是对育种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贡献最多的生物之一。

玉米——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第一大作物(产量和面积)名称蛋白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A 维B 维B2 维E 硒铁钙赖氨酸玉米8.7g 6.4g 100ug17mg 0.38mg0.13mg 1.59mg 3.52ug 3.2mg34mg296mg稻米7.4g 0.7g 0.11mg 0.05mg - 2.32ug 2.3mg 13mg- --小麦 11.2g 2.1g - 0.28mg 0.08mg - 3.1ug 2.5mg 20mg-- 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含量(每100克)育种的本质-----聚集更多的优良变异。

玉米育种学

玉米育种学

简单轮回选择;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基本群体 自交一定数量的单株, 成熟时决定当选单株 ↓ 当选单株内所有可能形式的杂交, 混收种子 ↓ 新的基本群体
1、半同胞轮回选择
(Recurrent Half-Sib Selection)
第一代,自交和测交。从基本群体(C0)中, 选择百余株至数百株自交,同时以自交株的花粉与 测验种组配对应的百余个至数百个测交种;
轮回选择的程序,对两个基本群体进行相互
轮回选择,这样把加性和非加性遗传都已包
括在内。1970年Hallauer等以玉米双穗群体
为材料,采用相互全同胞轮回选择的程序, 同时改良两个群体;1971年Paterniani等又 提出了改良的相互轮回选择。
从20世纪初提出轮回选择的概念,至今已80多
年的历史,轮回选择作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已在
第二代,测交种比较。室内保存与测交种对应的
自交株种子,对测交种(已获得对应自交株种子的测
交种)进行综合鉴定(包括异地鉴定),选10%最
优测交种;
第三代,组配杂交种。把当选的10%最优测交种
对应的室内保存的自交株的种子种成穗行,按n(n-
1)/2公式,配成单交种。或用等量种子混合,种在隔
离区内,任其自由授粉,繁育合成改良群体(C1),
在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过程中,所选用的测验种 如果是杂合的群体(杂交种或综合品种),测交种 鉴定的结果,可以显示出加性遗传的效应,即反映 了所选自交单株的一般配合力,如果选用的测验种 为纯合的自交系,则显示出非加性的遗传效应,即 反映了自交单株与测验种间的特殊配合力,有可能 选育出优良的单交种。
BSSS是1933-1934年由16个自交系合成的综 合种。从1939年开始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当年从 BSSS中选出167株自交,用双交种Iowa13作测验 种,用每个S0株的花粉与测验种测交10株,得167 个(Iowa13×So)测交种。

玉米育种玉米育种-PPT课件

玉米育种玉米育种-PPT课件

各论 玉米育种
2. 栽培玉米种的分类
依据玉米籽粒形状、胚乳淀粉的含量与品 质,籽粒有无稃壳等性状,可将栽培玉米种分 为9个亚种或类型。即:有稃型 、爆裂型 、 粉质型 、甜质型 、甜粉型 、马齿型 、硬粒 型 、糯质型 、半马齿型 。
各论 玉米育种
1 籽粒包在较长的存壳内 11 籽粒外露 , 存壳极短 2 籽粒加热时有爆裂性 , 果皮坚厚 , 全部为角质胚乳 , 种粒较小 21 籽粒无爆裂性 3 籽粒无爆裂性 , 籽粒无角质胚乳 , 全是粉质淀粉 , 顶 部不凹陷……粉质型 (Zmmays amyfacea) 31 籽粒有角质 胚乳 4 干时皱缩 , 胚乳多含糖质淀粉 41 种粒几乎全部为角质透明胚乳
(一) 遗传特点 1.异花授粉作物的开放授粉品种群体是一种异质性群体 2.从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其后代要发生 性状分离 3.自交发生衰退,杂交产生优势 (二) 育种特点 1.在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以改良群体,其 效果有限 2.选育自交系,组配自交系间杂交种 3.在良种繁育时,要严格防杂保纯 返回
各论 玉米育种
(三) 植株性状的遗传
玉米的营养器官在形态上存在着广泛的变异, 这些变异除了由微效多基因体系控制以外,还标 定了70多个基因位点。 玉米植株性别发育也明显受若干基因的支配。 (四)抗病性的遗传 80年代以来,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成 为我国春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而小斑病、 茎腐 病和矮化花叶病则成为夏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其它病害如纹枯病等均有所发展。
玉米育种总的策略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同 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 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 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另 一类是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如高赖氨酸玉米, 高油玉米杂交种,超甜玉米 ,青贮青饲玉米,爆 裂玉米、糯玉米。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育种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

在乳熟期,纯合su的复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

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

玉米育种学完整版课件210页(如需ppt版请下载后留言索取).pdf

玉米育种学完整版课件210页(如需ppt版请下载后留言索取).pdf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育种第一节国内玉米育种概况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重点) 第四节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重点) 第五节主要目标性状育种第六节雄性不育性的应用第七节分子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第八节玉米育种试验技术第九节玉米种子生产第十节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动向与展望一、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飞速发展二、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贡献巨大三、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四、面临的挑战五、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我国玉米种业七、提高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玉米育种科技进入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美国先锋(杜邦)公司育成的先玉335在中国的推广面积直线上升。

我国育种的优势地位即将被跨国公司所取代。

中国的玉米育种科技何去何从?2(估计)2000200948162008262292007位次推广面积(万亩)年份一、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飞速发展12.36倍1.659477.8370.4200831.668.400.12464.11949面积单产贡献率(%)增幅总产(亿吨)增幅(%)单产(公斤)年份人均占有谷物量增加速度的比较(1949-2008)玉米 3.89倍水稻0.44倍小麦 1.98倍谷物总产中增加额度的比较(1979-2008)谷物 1.9659亿吨100 %玉米 1.0588亿吨53 %水稻23 %小麦24 %玉米生产保持强劲上升势头(2004-2008)31.381.659200830.361.523200729.241.455200628.791.394200527.751.3032004占粮食总产比重(%)玉米总产(亿吨)年份二、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贡献巨大育成了一批组配组合多、应用时间长、应用面积大的优良自交系 4.081540多个4788.1345100个以上黄早4 2.71635个丹3409.455101个自330到1999年累计推广面积(亿亩)大面积应用品种数(个)育成杂交种数目系名育成一大批优良杂交种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5815(2006)郑单958分布最广的品种4099(2002)0.1317(1998-1999)农大1083397.5(1995)1.924(1991-1999)掖单13种植面积比例17.2%,居全国第一5252(1989)4.20(1984-1999)丹玉13连续应用20年以上3433(1989)4.97(1977-1999)中单2号 1.76(1972-1989)丹玉6号特点年推广最大面积(万亩)推广面积(亿亩)杂交种名称三、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1、选育单交种是主要的应用形式。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1. 引言1.1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鲜食玉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品种,因其颗粒饱满、甜脆可口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对高质量、高产量的鲜食玉米的需求,育种工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并不断研发新的品种。

鲜食玉米的育种工作主要包括对遗传特点的分析和利用、传统育种方法的应用,以及现代分子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等方面。

在育种的过程中,了解鲜食玉米的遗传特点至关重要。

鲜食玉米的遗传特点主要包括颗粒质地、色泽、甜度、产量等多个性状。

通过对这些遗传特点的了解,育种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育种工作,选择适合的亲本进行杂交,加速育种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分子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在鲜食玉米育种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编辑等技术,育种工作者可以更精准地改良鲜食玉米的优良性状,从而研发出更加优质的新品种。

综上所述,鲜食玉米育种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

只有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结合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才能取得更好的育种效果,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鲜食玉米产品。

1.2 新品种选育方法新品种选育方法是鲜食玉米育种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为了培育更高产、更抗逆、更优质的新品种而进行的技术探索和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品种选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首先,传统育种方法是一种基于品种间自然杂交和选择的方法,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来提高鲜食玉米的遗传变异率,进而实现新品种的培育。

传统育种方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鲜食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现代分子育种方法是以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为工具,通过对鲜食玉米基因组和遗传物质的深入研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准确、更快速的手段。

现代分子育种方法不仅可以加快新品种选育的进程,还可以大大提高选育效率。

此外,生物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热点。

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精准地编辑鲜食玉米的基因组,实现对目标性状的精准调控,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玉米育种常识

玉米育种常识

xx常识育种知识一、常规育种:二、转基因育种转基因研究作为生物技术的前沿,以其可打破物种界限、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交流的巨大优越性,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在农业高技术领域各国努力抢占的制高点。

由于有益性状目的基因的分离、载体构建、基因转化等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转基因技术已用于改良作物的多种特性,如抗病、抗虫、抗逆、生长发育、品质等方面。

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面积的第二大国。

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由于它对目标性状的选择不受基因表达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早世代和植株生长的任何阶段进行、对分离世代可以快速鉴定植株的基因型而不受显隐性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剔除连锁累赘,因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加速了育种进程,为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创造了条件。

起源和历史玉米是神奇的作物,是印地安文明的基础,也是印地安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玉米是印地安人长期选育驯化的结果。

玉米已经完全失去了其野生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玉米会立即灭绝。

说玉米神奇在于它广泛的适应性、类型的丰富及不同于其他作物那样具有明确的祖先。

玉米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的祖先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与任何近缘种属都有显著的差异,它的起源另科学家大伤脑筋,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未有定论。

多数人认为,玉米大约起源于 7000~8000 年前的中美洲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它的果穗由 2.4 厘米增加到现在的 25 厘米左右。

1500~1510 年间,玉米传入我国,传入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是通过船只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陆路是由印度传入西藏,再传入四川及内地。

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更换了 5 次单交种,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

xx带和 xx 的分布玉米( 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 (Gramineae),玉米属 ,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

育种学(玉米)资料

育种学(玉米)资料

育种学(玉米)一、名词解说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拥有许多的有益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协力( GCA)、种质优秀的育种基础集体。

杂种优势模式:是指两个不一样的杂种优势群之间拥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拥有较高的特别配协力( SCA),互相配对成为强杂种优势的模式。

一环系:从地方品种、综合品种以及改进集体中选出的自交系。

二环系:将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辈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测试种:用来测定自交系配协力的品种、自交系、单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等,统称为测试种。

测交种:杂种一代称为测交种。

二、填空1.美国用于杂交玉米种子的种质根源能够概括为 4 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群为 Reid Y.D 种质,第二群为 Lancaster 种质,第三群为爱阿华马齿( Iodent ),第四群为其余种质。

2.我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根源可分为 4 个杂种优势群:改进瑞得、改进兰卡斯特、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

3.从我国玉米育种的实质经验剖析,美国玉米带的各种玉米材料是此刻最有价值的外来种质,而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此后玉米育种中将起日趋重要的作用。

4.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资料有:地方品种、各样种类的杂交种、综合品种以及经轮回选择的改进集体。

5.优秀的玉米自交系一定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农艺性状好,配协力高,拥有适合生殖制种的性状。

6.玉米杂交种有多种类型: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品种×自交系)、自交系间杂交种(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和综合杂交种)。

当前生产上主假如用自交系间杂交种,且以单交种为主。

三、试述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惯例方法答:①栽种原始资料,获取自交果穗。

依据育种目标选择原始资料,每个资料种一小区,在生长久间仔细察看,按育种目标选优株套袋自交。

收获行进行田间考评,裁减不良单株,收获的果穗经室内考种,入选的自交穗分别回收。

②自交后辈的直观选择。

将入选的自交(S1)果穗种成穗行在生长久间按育种目标对自交的要求进行直观性状的选择。

玉米育种学5

玉米育种学5

瑞德黄马牙Reid
Reid Y.D.是19世纪末,由美国Robert Reid和James Reid 父子通过对Gordon Hopkins与Little Yellow天然杂交群体精 心选择培育成功的品种群体。
经过各地育种家选育后,出现Funk、Osterland、 Troyer、Iodent、BSSS等衍生群体。
是指两个不同的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 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 力(SCA),相互配对成为产生强杂种优势 的模式。
从配对的两个优势群分别选出的优系之 间,出现强优势杂交种的几率也相应较高。
玉米优势类群
Lancaster:Mo17 Reid (又称PA):掖478、沈5003、郑58、铁7922 旅大红骨:丹340、E28 塘四平头:黄早4、昌7-2 Suwan 墨西哥地方品种群体Tuxpeno (塔克斯潘诺) 哥伦比亚的合成群体ETO(爱托) 金黄后 获白 PB: 78599
山东莱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双105、双741、⑦-61、H201、81515、5327、 DH05、西502-196-1331等,
山东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文黄31413,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Lx9801、鲁原 133、鲁原33、齐310、齐401、齐137等, 青岛农业大学选育的H21, 中国农科院选育的多黄27、CN962等, 北京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四自四、京404、京24等 河北唐山农科所选育的白野四、黄野四、D黄212等 河北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冀35等; 河南新乡农科所选育的京7、京7黄等, 安阳农科所选育的昌7-2等, 陕西省农科院选育K12、武314、天4等, 吉林农科院选育的吉853、444等,
引入我国较早并广泛应用的是美国BSSS不同 轮回选育出的B14、B37、B73、B84及衍生系A632、 A634、A635A、NC250、B68、B14A等自交系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精彩试题库问题详解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精彩试题库问题详解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育种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

在乳熟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

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

玉米育种学s (2)

玉米育种学s (2)
玉米育种方法发展趋势 三、选择手段 种子醇溶蛋白电泳 思考题 玉米育种目标 第一节 育种目标的制订 一、制定原则 二、制定步骤 1、做好调查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政府计划/规划
市场需求
2、提出赶超对象及赶超水平 赶超水平
3、分解落实赶超对象 第二节
目标性状的分析
玉米育种学
主要参考书:
1. 《玉米育种学》 2. 《作物育种学各论》 3. 《玉米遗传育种学》 4. 《玉米种子大全》 5. 《中国玉米新品种图鉴》 6. 《中国玉米科技史》
玉米育种课程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玉米育种概况 玉米育种目标 玉米种质资源 玉米性状遗传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玉米种子生产
第一章
玉米育种概况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与进化
一、玉米的起源假说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一带。 ★玉米起源:5大理论假说
1、有稃玉米理论
1829,法国,Saint-Hilaire提出: 有稃玉米是玉米的自然状态,推测原 产地在南美或巴拉圭。
∵有稃玉米和正常玉米只有一个单基因 差别,形态与玉米草、类大刍草有稃型相 似,不具有野生禾草特征。 ∴许多人反对该理论。
(国际1930—至今 , 国内1960’S初—至今) ▲Shult(1908):品种间杂交种不整齐, 杂种优势未完全发挥 ?? 品种 → 自交系,VALA、VBLB , A×B F1(自交系间杂交种单交种) 优点: 整齐、优势强,增产30-40% 缺点: 自交系产量低,种子成本高 →农民开始难以接受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国际18471847年Reid家族在伊利诺斯自己的农场种上了从 Ohio州带来的Golden Hopkins品种,因缺苗补 种了一部分当地的Little Yellow品种,在这两个 品种天然杂交的后代中经过混合选择改良,以 后又经过James Reid在隔离条件下混合选择, 终于育成了Reid Yellow Dent品种,由于它的丰 产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而成为当时美国玉米带 的主要品种,在美国推广杂交种以前的50年中, Reid Yellow Dent及其衍生品系大约占美国玉米 带3/4的种植面积,以后这个品种成为自交系的 主要亲本之一。

作物育种学-玉米-山西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学-玉米-山西农业大学

玉米2个特定的自交系杂交,其杂种一代的产量表现。

1.一般认为玉米的起源地是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

在世界上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2.传统的“五谷”指:水稻,小麦,谷子,高梁,大豆。

“六谷”即在五谷的基础上加上玉米。

3.栽培玉米类型:硬粒型、马齿型、爆裂型、粉质型、糯质型、甜质型、甜粉型、有稃型。

4.Hallauer与bauman对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的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

5.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质量性状(包括籽粒的类型和色泽、胚乳的品质、花丝的颜色、叶舌、及个别抗病性)、数量性状(包括产量、生育期、穗长、千粒重、株型。

)。

6.玉米育种目标的内容:高产性状、优质性状、稳产性状、适宜的生育期、适应机械化。

7.高油玉米育种目标:高油玉米杂交种,子粒中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

8.甜玉米育种目标: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不低于8%,超甜玉米则要求达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kg/h㎡以上。

9.甜玉米分为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3大类,特点是含糖量高,油分、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品质较优良。

10.优质蛋白玉米是指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的玉米11.青饲玉米:按植株类型分:单秆和分枝;按用途分:青贮专用型和粮饲兼用型。

12.玉米的籽粒品质(甜度、糯性、不透明性组成成分)、植株的形态持征(如矮秆、无叶舌、褐色主叶脉)是由单一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性状。

还有许多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且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

经济性状(果穗长度、穗粒行数、粒重、单株果穗数)基本都是数量性状遗传。

13.玉米产量是数量性状,产量因素包括穗长、穗粒行数、行粒数、粒重、单株果穗数等。

14.果穗长度的遗传是多种遗传效应互作的结果,在决定穗长的遗传中,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所占的比重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速度(1950-1998)
吨/公顷
6
5
4
OPVs
3
b=14.5
双交种 b=81.8
单交种 b=121
2
1
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年份
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粮食产量
---------------------------------------------------------------------------------------------------------------
美国玉米3.8千万hm2,总产3.3亿吨 占世界40%,其中转基因玉米(Bt\Ht\Rootwarm)占73%;
中国玉米最高产记录21039kg/公顷(1402.6kg/亩)(李登海2005年)
美国玉米最高产记录27754.5kg/公顷(1850.3 kg/亩)(2002年)
Maize Growing Regions
以色列
5000 16000
80
70000 2366
166
---------------------------------------------------------------------------------------------------------------
2012年中国 3350万hm2, 单产5850 kg/hm2 ,总产1.9 6亿吨;
99826054 2803 279773
亚洲
45127463 4094 184747 133745929 4086 546493
96419605 2646 255118
中国
25653990 5152 132160
28327000 6264 177434
21730100 4203
91330
印度
7000000 2000 14000
据统计,在生产上推广面积累计超过500万公顷的 杂交种有:丹玉6号、郑单2号、本玉9号、掖单12号、 掖单4号、沈单7号、农大108;推广面积累计超过 1000万公顷的杂交种有:四单8号、掖单13号、烟单 14号;超过1500万公顷的杂交种有掖单2号;超过 3000万公顷的杂交种有郑单958。而中单2号从1978 年开始推广以来,到2001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0 万公顷,目前在生产上的种植面积仍有100万公顷以上。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年 )
中国玉米带
玉米食品、饲料和其它消费所占的比例 (%)
90
80
70
食品
60
50
40
饲料
30
20
其它
10
0
1981-85 1986-90 1991-95 19962000
20012011
在世界上,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仅次于 美国,居第二位。玉米自16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 已有近50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在我国分布很广, 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在长期的自然选 择和人工选择下,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 但玉米品种的改良以及杂种优势的利用,仅是从 20世纪初才开始的。
世界总计 147022333 4907 721379 151295524 4004 605759 215765044 2907 627131
发达国家 50505526 8230 415643
3912251 6702 26219 115938990 2996 347357
发展中国家 96516807 3168 30第一节 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 一、国内玉米育种概况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1990年以来,年种植面积均在 2000万公顷以上,2012年,种植 面积约为3350万公顷,总产约 19600万吨,平均单产约5850 kg/公顷(390kg/亩)。
从1952年以来,玉米增产总额在谷类 作物增产总额中占40.5%,远高于水稻的 26%和小麦的22%。在国家每年增产1000 亿斤粮食计划中,玉米增产的份额要达到 600~700亿斤。在玉米增产的诸因素中,遗 传改良的作用约占35~40%。
1900年,罗振玉建议从欧美引入玉 米优良品种,设立种子田,“俾得繁殖, 免远求之劳,而收倍获之利”。该建议受 到了重视。
1902年直隶农事实验场最先从日本 引入玉米良种。
1925年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 最早从事玉米杂交育种工作,之后王缓、 卢纬民、杨允奎等人开始了玉米自交系 的选育和组配杂交种的工作。
20世纪30年代中期,范福仁、杨 允奎分别在广西和四川开始了系统的玉 米自交系的选育和杂交种的选配工作。
1936-1940年,范福仁等选育的最 优双交种的产量超过当地品种的56%。
杨允奎、张连桂于1948年育成了优 良自交系可36、多39等。
从1925年到1949年,是我国近代 玉米育种的启蒙和创建时期。
国家






hm2
hm2 kg/hm2 kt
hm2 kg/hm2 kt
hm2 kg/hm2 kt
---------------------------------------------------------------------------------------------------------------
42300000 3050 129000
26620000 2707
72060
美国
29798130 10065 299917
1345590 7781 10470
1991000 7889
15706
巴西
12410340 3373 41864
3730110 3553 13251
2781219 2144
5963
玉米产量增长的源泉
改革初期 (1978-84) ▪ 体制改革: 生产责任制 (+++) ▪ 农业技术: (++ to +++) ▪ 农产品价格提高: (+) ▪ 灌溉条件改善: (+) ▪ 环境胁迫: (+/-) ▪ 耕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 (-)
玉米产量增长的源泉
改革后期 (1985-2011) ▪ 农业技术 (+++) ▪ 体制改革:市场改革 (+) ▪ 灌溉条件改善 (+ to -) ▪ 环境胁迫(-) ▪ 耕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 (-) ▪ 遗传改良(++++)
1950年3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玉米工 作座谈会,制定了“全国玉米改良计划” (草案),明确提出培育玉米杂交种和利 用杂种优势,是玉米育种的主要途径和主 要措施,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单位先 后相继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病性和适 应性强的自交系如自330、黄早4等, 加之引入优良自交系Mo17、C103等, 组配了一批优良单交种在生产上大面积 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