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

合集下载

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

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

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刘卫东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路翎担任了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的组长,1950年3月,由南京调到北京,在中国青年剧团从事剧本创作工作。

应该说,新政府对路翎还是比较重视的。

此时,路翎努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是却遭到不同程度的批评。

这些批评并不能简单归为四十年代“七月”派与左翼批评家矛盾的延续,而是有着“新时期”批评界的独特内容。

路翎是一个有着很强创作个性的作家,也是在当时很少提出反批评的作家之一。

他在1949年前后的创作中,与理论界发生了哪些分歧,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一、对“工人阶级”题材作品的批评路翎在1949年1950年两年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包括《替我唱个歌》、《荣财婶的篮子》、《女工赵梅英》、《朱桂花的故事》、《“祖国”号列车》、《劳动模范朱学海》、《除地》、《林根生夫妇》、《英雄事业》等,编成一部集子《朱桂花的故事》(《十月文艺丛书》之一,天津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

如此集中描写自己不熟悉的工人阶级,对于路翎是首次,在题材方面显示了他在新的历史阶段“更新”自己的尝试。

正如他在1949年7月写的:“对于过去我无所留恋,我希望在这伟大的时代中,我能够更有力气追随着毛泽东的光辉的旗帜而前进。

”[1]但是,这部小说集遭到了批判。

路翎在同时期写的《人民万岁》、《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剧本也未能通过审查,不能上演。

《朱桂花的故事》在当时遭到了什么样的批评?陆希治的文章《歪曲现实的现实主义》[2]比较有代表性。

比较奇怪的是,该文将路翎的“态度”作为重点批评。

虽然开始承认,“作者在主观上是在企图探索工人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并通过生活把他们表现出来”。

但是,此文接着却拿路翎跟其他人比较:“他不像那些认真工作着的文艺工作者那样,即使他们的作品里也可能带有缺点甚至错误,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的他们的真正诚意的态度和辛勤劳动的痕迹,而路翎却轻率而又自命不凡地以他自己的灵魂取代了工人阶级的灵魂。

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1、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回答:路翎的在塑造他笔下的人物时,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奴役和原始的强力,两者互相纠结错杂,共同推动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进。

路翎笔下的人物凭借原始的强力的冲突,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能够凭借这股原始强力,冲破几千年的精神奴役,争取做一个人的权利。

当然当他们真正冲出了传统的枷锁,却又陷入无法抗拒的恐惧之中:郭素娥无法逃离内心的罪孽意识和随后而至的死亡命运。

路翎的人物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浮雕感,线条粗犷,动作僵硬,缺乏现实人物的纤巧灵敏与情味。

每个人在生存的苦难中都表现了“拉奥孔”式的痛苦、绝望与疯狂。

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是路翎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路翎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中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

2、谈谈蒋纯祖形象的典型意义?
回答:蒋纯祖的形象提供给我们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探索历程的反思。

蒋纯祖所面临的问题不单单只是他自身的问题,还体现了当时处在混乱时局中知识分子的迷茫与痛苦。

当时的知识的分子渴望融入到“人民”这个集体中去,但无一例外都像蒋纯祖一样有着天生“优越感”,个性与个性的冲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无法让他们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最终又不得不离开集体,沉静在孤独的优越感之中。

蒋纯祖的形象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有着觉醒的作用,让下一代知识分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剖析自己。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柯泽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39)004
【摘要】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柯泽
【作者单位】湖北电视台,专题部,湖北,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莫言小说中的意识流与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
2.从鲁迅小说创作范式看路翎小说创作特征
3.个人主义视野中的路翎小说创作研究
4."另一幅笔墨"
——路翎短篇小说论5.“另一幅笔墨”--路翎短篇小说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发布时间:2021-04-08T12:06:16.9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作者:朴璐[导读] 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朴璐延边大学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摘要: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在人物刻画背后的反抗之后的生存意蕴。

关键词:奴役反抗生存路翎是年代文坛上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奴役和反抗可以说是路翎小说创作的核心和主题。

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出来的反抗精神也同样成为路翎小说揭露人民奴性的一剂良药,在反抗背后是带给人们深刻的生存意蕴。

一.奴役与反抗的文本呈现(一)人物塑造1.开始觉醒,敢于抗争的农民形象路翎的小说中,启蒙思想一直是他创作的中心,他也是想通过作品中产生对人们的启蒙作用。

然而要对人民进行启蒙,首先要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

而这种力量,在农民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饥饿的郭素娥》和《燃烧的荒地》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农民为主角的作品。

路翎在作品中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进而开始反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

路翎对于原始强力有着自己的见解:“人民的原始的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

郭素娥是一个有着自身想法,个性独立的,敢于反抗的农民形象。

被父亲抛弃的郭素娥,选择流浪,但之后被烟鬼刘寿春收留之后,不仅仅在生活物质上没有领郭素娥吃过一顿饱饭,在精神上她也饱受饥饿着,张振山给予了她物质上的保障,他想要和她远走高飞,她相信他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然而张振山并不是那样的可靠,他对于郭素娥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望罢了。

一曲生命的哀歌_浅析路翎_财主底儿女们_中的悲剧意蕴_赵静

一曲生命的哀歌_浅析路翎_财主底儿女们_中的悲剧意蕴_赵静

中:“我怕我活不久,这想头真是离奇的,不可思议的,
2.王桂英对蒋少租的畸形爱情
但是这样的年纪就这么坏……那时候我就要在阴暗
王桂英与蒋少租的畸形爱情悲剧同样也导致了王 潮湿的地下嫉妒着别人了罢。”字里行间都潜藏着这
桂英的悲惨命运。原本她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子,追求个 种含而不露但却刻骨铭心的悲哀,这种悲哀不仅压迫
一样在战乱时代通过自我牺牲来找到生活的积极意 不放弃自我追求,面对恋人的背叛,一步步走向疯狂的
义。因此他所追求的精神信仰— ——个人主义和自由主 自残,用自杀遗忘过去,毁灭希望。
义内核中的积极方面开始逐渐减退,对于群众力量开
3.蒋纯祖多重复杂的畸形爱情
始不再相信,放弃了知识分子对启蒙使命的执着追求。
的不可解的爱与憎恨里度过的,匆匆地度过的。“我在 创作的主观能动性,鲜活生动地阐释了七月派系的风
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很早熟,悲哀是那么不可分解地压 格和主张。很显然,每个读者都能在路翎强烈的主观
着我的少年时代……”路翎在性格上是真挚善良、敏感 表达中感受到悲剧意蕴,在小说主人公飞蛾扑火的执
脆弱、情感浓烈,但有很强的反叛性并且缺乏强有力的 着中感悟到作者用自己的悲剧情怀谱写一曲生命的哀
狡诈善变、贪婪无比,心中燃烧着强烈攫夺的欲望。在
二、追究悲剧意蕴产生的原因
金素痕面前,他显得越发孱弱无能,但他又疯狂地迷恋
悲剧意蕴同样出现在路翎的其他小说中,例如在
金素痕。在他和金素痕的关系里,“他表演着一种单纯 《饥饿的郭素娥》讲述了强悍、美丽的农家姑娘郭素娥,
的、情热而苦恼的恋爱,这是命运给单纯的男子在遇到 却因老鸦片鬼“丈夫”勾结地保和流氓火烙后被强奸致



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所以说,童年记忆中的创伤性情 派流派风格建构的主要特点之一。七月派创作的审美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摘要:《财主底儿女们》描写的是从传统壁垒中突围的知识青年搏击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悲剧。

主人公蒋纯祖作为时代知识青年,在突围之中以个人英雄主义行事,脱离集体和底层的群众百姓,最终在苦难重重、鲜血淋淋的心理路程中走向人生尽头,灵魂不得安放的人生折磨跃然纸上。

作者如泣如诉地从人物心理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他笔下人物的灵魂血淋淋的悲剧,深恶痛绝的鞭挞了旧社会对人的残酷迫害。

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

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极对立的思想冲突,路翎《罗大斗的一生》,罗大斗仇恨着现实,家庭的富裕是被现实生活打倒的,但作为社会中一个卑劣渺小的弱者,他又以忠实的狗一般讨好周围的人,希冀得到他人的眷顾和恩赐,所以他既仇恨现实又膜拜现实,他既狂妄自大又软弱无能。

《契约》中张和生对邵桂英的态度也是两极交战的变态心理,面对邵桂英逼迫还钱,张和生既害怕又感动,愈是凌辱他、嫉妒他,他愈是感动。

其次人物心理状态的跳跃与变化。

路翎主张文学作品要无拘无束地写出精神现象的全部复杂性。

《英雄的舞蹈》中鸦片鬼张小赖在最后一次说书中经历的跳跃的心理变化,蕴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最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

《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的潜意识描写,实质上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和人情却吞没了她,只能在弥留之际出现幻想来籍慰此生,《王兴发夫妇》也展现潜意识描写,在这些人物的幻觉中方才表露了他们内心迫切的愿望,也显示出现实社会的丑陋嘴脸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生命之激越的流浪之美路翎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下对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凸显了小说强大的美感。

路翎谈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到“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的女人,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着,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其实不仅是郭素娥这个形象,路翎笔下的人物有许多代表着作者意图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精神旨归,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处于流浪状态。

28路翎小说

28路翎小说
5、历史悖论中的悲剧生命抗争,魏霜霜,山目:
1、沈永宝、乔长森《路翎传略及其创作》,南京文教资料 简报1985年4月
2、刘挺生《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华东师大出 版社1997年版
3、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4、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江苏教育出版 社1989年版 5、杨义、张环等编《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1993年版
二十八、路翎小说研究
(一)研究重点
1、路翎小说中的思想研究(原始生命强力、流浪 意识、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问题);
2、路翎小说的艺术手法(作家的心理秘密、创作 方式、文本特征、艺术风格,英雄情结、悲剧情结、 史诗情结);
3、比较研究:与鲁迅、赵树理等人的比较; 4、单篇解读:《财主底儿女们》与《洼地上的 “战役”
论文:
1、孤寂中的邂逅与最得赏识的将爱——路翎与胡风,刘 挺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论路翎小说中主人公的“疯狂”,王志桢,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3、路翎小说的异类形态,陈宇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硕士论文,2000年
4、俄苏文学视野下的路翎研究论纲,时国炎,南京师范 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_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_评路翎的_志愿军题材_小说

_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_评路翎的_志愿军题材_小说

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商金林(1949— ),男,江苏靖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8年第1期总第37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angsu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1,2008General No .37・文学研究・“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评路翎的“志愿军题材”小说商金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要:路翎创作的以《初雪》、《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志愿军题材”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对于我们解读那一场战争,认识1950年代的中国有启示意义。

路翎的遭遇也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文艺“规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家和人民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关键词:路翎;志愿军题材小说;胡风集团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8)01-0118-06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路翎(1923一1994)被誉为“天才”作家。

1937年,还是初中二年级年仅15岁的路翎就开始向报刊投稿(《一片血痕与旧迹》);1940年,年仅18岁的路翎开始写长篇代表作《财主底儿子们》(1944年4月写完);1942年,年仅20岁的路翎发表著名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和《蜗牛在荆棘上》,写流浪者和知识者,张扬他们“原始的强力”,构成了路翎小说的一大特色。

路翎才华纵横,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他的命运也最坎坷。

他受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很深,推崇“主观精神”,追求所谓的“生命力的扩张”,“在基本路线上是和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毛泽东文艺方向背道而驰的”[1],因而受尽了折磨。

1955年6月19日,年仅33岁的路翎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被逮捕,直到1980年11月才平反。

而这一年路翎已经58岁,多年的牢狱生涯使他的精神早已崩溃,付出了灭绝灵性的惨重代价。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摘要:路翎在继承鲁迅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同时,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

他的作品在广大国民“精神奴役创伤”和“原始强力”相互交错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现实主义视角的分析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美感。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路翎小说;美感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

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极对立的思想冲突,路翎《罗大斗的一生》,罗大斗仇恨着现实,家庭的富裕是被现实生活打倒的,但作为社会中一个卑劣渺小的弱者,他又以忠实的狗一般讨好周围的人,希冀得到他人的眷顾和恩赐,所以他既仇恨现实又膜拜现实,他既狂妄自大又软弱无能。

《契约》中张和生对邵桂英的态度也是两极交战的变态心理,面对邵桂英逼迫还钱,张和生既害怕又感动,愈是凌辱他、嫉妒他,他愈是感动。

其次人物心理状态的跳跃与变化。

路翎主张文学作品要无拘无束地写出精神现象的全部复杂性。

《英雄的舞蹈》中鸦片鬼张小赖在最后一次说书中经历的跳跃的心理变化,蕴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最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

《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的潜意识描写,实质上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和人情却吞没了她,只能在弥留之际出现幻想来籍慰此生,《王兴发夫妇》也展现潜意识描写,在这些人物的幻觉中方才表露了他们内心迫切的愿望,也显示出现实社会的丑陋嘴脸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生命之激越的流浪之美路翎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下对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凸显了小说强大的美感。

路翎谈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到“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的女人,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着,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其实不仅是郭素娥这个形象,路翎笔下的人物有许多代表着作者意图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精神旨归,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处于流浪状态。

《蜗牛在荆棘上》秀姑作为农村少妇,挨了粗暴的丈夫的暴打后逃离了家庭。

论路翎50年代的浪漫悲情战争小说

论路翎50年代的浪漫悲情战争小说

“ 七月派” 风格时的创作理念,七月派” “ 作家认为“ 活的人 ”
具有“ 人性” 兽性 ” 和“ 两方面 , 而人性还具有“ 雄强有力” 和 “ 美好柔弱” 两种形态, 相较于路翎在 4 年代小说创作 中 0
偏向于兽性的人性特质的叙述和描绘 ,99 14 年后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则将 丰满的笔触给予了人性的形态叙写 , 尤其是 多转 向表现纯 净美好的浪漫人性的叙写。这在他 5 0年代所创作的~系 列战争小说 里获得 了鲜明的体现 , 并且 , 美好柔弱” “ 的人
书 写 中张扬 了丰盈美 好 的人 性和异 域浪 漫 的爱情 悲剧 , 成就 了属 于他 自己的 战地 浪 漫 的文学风格 。 关 键词 : 路翎 ; 战争小说 ; 浪漫 悲情
作为“ 十七年小说 ” 的重要创作题材 , 战争的叙写体现 在作家对于往昔烽 火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中, 2 而 0世纪 5 0 年代初期非本土的“ 抗美援朝 ” 战争 , 也同样受到关注。和
盘, 时代是容不得倡导个人理念和自由精神的浪漫主义存 身的。和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表现出一致的“ 胡
风派” 在 14 年后仍然坚守“ , 99 主观战斗精神” 的人格操守 和文学观 , 除却 15 年上呈的《 94 关于 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 的报告》 简称《 ( 三十万言书》 , )路翎 的小说也成为他们在 5 年代初期这一信念在创作上的有力表达 , 0 它象征着浪漫
灾难 。
色彩的论述也变相地道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 特征 : 创作的主观性 , 幻想和想象的艺术表达 , 尤其是这~ 系列被称为“ 违反现实主义的倾向” 的人物塑造 , 使路翎 5 0
年代的战争小说浸润在人性的 自然本真 中, 营造 出温馨浪 漫的人情氛围, 在淡化现实的同时 , 却也悄然浮动 出了在人 性和现实挤压之下的浪漫主义情愫的暗香。 和孙犁以传统的自然观描写人性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浪

从赵树理、路翎的文学创作看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从赵树理、路翎的文学创作看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从赵树理、路翎的文学创作看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崔琳(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摘要:赵树理、路翎均为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但二人的现实主义创作却不尽相同。

赵树理始终坚持的是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路翎作为“七月派”小说的杰出代表,坚持的是主观现实主义。

本文试图从二人的部分文学作品的分析入手,阐释他们所代表的同一时代现实主义的不同发展流向,并对造成这种流向差异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赵树理路翎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128—01一、“为大众”的信念——赵树理的革命现实主义实践赵树理始终坚持着“为大众”的文学信念,这种信念不仅体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文学创作实践中。

(一)“从群众中来”的题材选择赵树理在谈文学创作的经验时指出:“在群众中工作和在群众中生活,是两个取得材料的简易方法”,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来源于与群众在一起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且自己也切身实践了这一主张。

其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便是根据他在农村调研时听到的真实故事改编,来反映农村中新生力量与封建迷信顽固势力的斗争。

他把自己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变成农民能理解的故事,来切实指导农民的现实生活。

(二)“到群众中去”的艺术创造赵树理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以新的思想观念引导落后的农民不断进步,他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的艺术形式,成功实现了文学“到群众中去”的设想。

首先是故事情节完整紧凑。

赵树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讲究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把小说当作通俗的故事来写。

如《孟祥英翻身》,整个故事简单易懂,充满感召力,把解放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好处直接传达给了农民。

使农民更加乐于接受。

其次是语言通俗、幽默。

赵树理文学语言的两个最大特点即为通俗与幽默。

他曾指出:“在语言方面应该作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

”在《李有才板话》中,文中的快板、人物的对话等都显示出了其不凡的语言天赋。

《财主的儿女们》

《财主的儿女们》

浅析《财主的儿女们》《财主的儿女们》历史地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小说在“一二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以后这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苏州首户蒋捷三家的分崩离析,第二代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三人不同的思想历程,试图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动态”。

《财主的儿女们》是巴金《家》以来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其子女道路的宏大作品。

关键词:路翎;小说;背景;创作;经历;命运……一、作品的创作背景: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完成于一九四五年,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

当时在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呈现分割并存的状态。

主要为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上海“孤岛”文学。

文学主流随着战争的延伸以及战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持续到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呈现出一些特点:例如: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入发掘,如郭沫若的《屈原》、艾青的《火把》等;激昂乐观转为凝重深沉,加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沉思,如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舍的《四世同堂》、曹禺的《北京人》等;作家主体意识强化,文学呈现个性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戏剧有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宋之的的《雾重庆》、陈白尘的《岁寒图》等。

小说有沙汀的《困兽记》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便是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作者路翎是刚走进文坛的新人,注意学习和吸取西洋文学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因而驾驭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也颇显熟练。

小说一共分为两部。

第一部结构稍凌乱,但线索分明,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是讲苏州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家庭最终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交错地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

《财主底儿女们》:舞蹈着的心灵

《财主底儿女们》:舞蹈着的心灵

产生了深挖 民族性征 、 透析时代精神的功效 , 但是 , 人物却始终只是一个稚拙的精神符号而已。直N4 ,
说结 尾 , 主人公 的心灵 依 然呈舞 蹈 之姿 。蒋 少 祖虽 然 退 隐 于种 豆南 山 的“ 源 世 界 ” 可 他 一 生 的心 灵 桃 , 历程 却是概 念化 的 : 站 在“ 四 ” 他 五 与抗 战这 历 史 与现 实 的 中介 点 上 , 纵 观历 史 , 横 穿 中西 , 现 实 既 又 在
灵律动却以舞蹈之姿得到了全面的呈现。“ 舞蹈着的心灵” 不同于“ 心灵的舞蹈” 前者传达着心灵不能 , 自主的痛苦与挣扎 , 后者传达着心灵主体性的律动与挥舞。“ 心灵 的舞蹈” 传达着乐观 的情绪 , “ 而 舞蹈
着的心灵” 表达的则是苦闷、 孤独 、 无助。在《 财主底儿女们》 这种苦闷情绪表现为“ 中, 前进” 的努力 、 旷
进、 旷野 中的挣扎、 沉重 的温柔所 带来 的滞缓与迟疑 , 又表现 为年轻 的作者 呈舞蹈之姿的稚拙叙事 。
关键词 : 财主底 儿女们》; 《 精神样 态; 路翎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4 9 2 1 )3— 0 4— 5 17 0 2 (0 2 0 0 2 0
的纬度中舞蹈着 , 通过对现实 的反思与批判 , 始终行进在努力超越 自己与时代的征途 中。夭折的蒋纯 祖, 在努力 实现 对现 实 的超越 中 , 没有 获得精 神 的慰籍 和 明确 的希 望 。 比两个 弟弟更 加悲惨 的是 蒋蔚 并
祖, 他严肃地承接着传统衣钵 , 民族精神的崩溃对他产生了极大振动 , 使他面对卷入新的贪婪 、 堕落和追 逐新 时代 步伐 的人 们时 茫然无 措 , 最终 消 匿于历史 家 园的深处 。

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_路翎

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_路翎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67XIANDAI YUWEN2006.04众所周知,路翎作为进步现实主义流派——七月派的最具代表性成员,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他创作的小说所构成的独特风貌在现代文学史上已蔚为奇观,为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践模式与尝试视角。

这不俗成就的取得,这别具一格文学样式的造就,都与当时胡风的文艺理论主张紧紧相连,可以说,它们是路翎对胡风理论孜孜探求与忠诚实践的结晶,是他充分实践胡风理论后取得的成果。

基于此,完全有理由宣称:路翎,一个不折不扣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是也。

本文试图从胡风理论的三个层面来探求路翎所作出过的努力与实践。

一、创作题材的实践——反映真实人生在胡风的理论中,他一直要求“文学能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反映现实人生的来源去迹,从中探求出旧的人生的衰亡及其在衰亡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新的人生的生长及其在生长过程上的欢乐和艰辛,并从中找到伟大文艺的创造源泉,带着真诚走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从而在创作上开拓现实主义的道路,这无疑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道路走向。

于是,积极向上的路翎作出了系列的尝试,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把目光融注于广大的生活天地中,因此,他的作品里,题材便显得异常地广泛多样了:地主、高利贷者、商人、工人、农民、流浪汉、士兵、说书人、算命先生、知识分子不一而足,他都涉猎,都是他所关注的对象。

在这些人的身上,他力求真实反映他们所具有的最本质特色,最原生态生活状貌,从而探求、呈现出他们在衰亡或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欢苦乐、迷惘怅然、希冀渴求。

因此,狠毒、自私、卑劣的地主、高利贷者,在路翎的憎恶下显现了丑恶狰狞;愚昧、麻木带有精神奴役创伤的工人、农民、流浪汉,在路翎的同情中也凸现了辛酸无奈,他们的生活命运走向,不时地在社会、在路翎的身边与周遭上演,作者用自己的双眼关注,用自己的双手记录这一幕幕真实演绎的悲欢岁月。

为求得艺术的真实,路翎还特别重视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尽量从生活的本事中汲取创作的依据和力量。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路翎原名徐嗣兴,1922年1月23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两岁丧父,后随母亲和继父生活。

在南京城北莲花桥小学毕业后,升江宁中学读初中到抗战开始。

抗战初逃难经武汉,报名流亡学生登记,流亡到四川。

在四川合川县国立二中读高中,同时为合川民办《大声日报》编《哨兵》文艺副刊,也给《大公报》等报刊投稿。

后因和思想反动的校方冲突遭开除。

1939年写作小说《“要塞”退出以后》,1940年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

遭二中开除后失业一段时间,到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当队员,又因“思想左倾”被迫脱离,经胡风介绍,到陶行知的育才学校为文艺组艺友。

1940年到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做职员,住在煤矿,接触矿工生活,写了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青春的祝福》、《饥饿的郭素娥》。

1942年到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当助理员。

在那里写了《蜗牛在荆棘上》并开始写作长篇《财主底儿女们》。

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写了剧本《云雀》、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等大量作品,同时协助欧阳庄编《蚂蚁小集》。

1948年曾在中央大学任讲师半年,教小说写作。

解放后到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调至北京青年剧院,写剧本《迎着明天》等。

1952年至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写了《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名篇。

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迫离开文坛,中断了创作,生活苦不堪言,并长期惨遭监禁。

1978年后冤案得到平反,他回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又写作了《钢琴学生》等作品。

内容概要在朝鲜战场春季的紧张的备战工作里,侦察排的人们有一项特别任务:深夜去二线上侦察自己人,试试他们的警惕性,以巩固阵地。

侦察英雄王顺是一等功臣,他侦察到新兵王应洪的守备地。

王应洪才19岁,这是他第二次执行战士的职务,所以经验很不足,加上他又很激动,急切地想打仗,看到眼前的麦田又想起家乡。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第一篇: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

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

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鲁迅现实主义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

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

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

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农民问题是鲁迅早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深厚感 1情关注着他们的命运,他“正视现实社会”(《二心集。

上海文艺之一瞥》),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的痛根,作了深入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作品中渗透着对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而且还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七月派

七月派
短篇《老的和小的》是写一个平时受尽欺凌的小女孩在糖食担前中 奖——得到一个胖大的糖罗汉后的急剧的心理变化,“她底脸发白”、 “她底嘴唇发抖”,“慢慢地”“向前移动”,后来她才突然地发出 了尖锐的、狂热的叫声,向前飞奔;《财主的儿女们》里的人物形象 蒋小祖,时而觉得自己崇高、伟大,时而觉得自己卑劣、渺小;时而 狂热、兴奋,时而消沉、颓唐;时而讲求实际,时而耽于幻想,时而 是英雄的化身,可以完成一切,时而又觉得怯懦,什么都无能为力。 另一个人物金素痕,既有王熙凤式的泼辣狠毒,又有暴发户式的贪婪 放肆,完全够得上一个可怕的恶魔。然而,在丈夫蒋蔚主逃亡失踪后 的那段时间里,她又一反常态,痛器流涕,真诚地忏悔,热切地思念 自己的丈夫,这时,她完完全全又是一位温柔的天使。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路翎以《饥饿的郭素娥》写矿工和下层女性, 以《财主底儿女们》写旧家族和知识分子,达 到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颠峰状态。之后,他 又开始向新的人生领域掘进,写农村生活。抗 战胜利后,农村和农民题材成为路翎创作的重 点。他在这方面贡献了《罗大斗底一生》《王 炳全底道路》《蜗牛在荆棘上》《燃烧的荒地》 等著名作品。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 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七月派”作家所着力刻画的人物,大都为底层民众,诸如士兵、流民、 矿工、农民、流浪汉,因生活的重压与处境的艰困,他们绝少漂亮与 英俊,作者也无意于作毫无生活依据的“典型化”或美化,这些人物 的外貌无一例外都是“丑陋的”、“蠢笨的”、“呆傻的”、“傀儡 似的”,然而,由于作者的此类审丑,是以对生活真实的直面与尊重 为原则,所以能获得震撼人心的力量: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1935年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后,常读上海文学 杂志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但是,路翎的求学道 路并不平坦。1937年冬天,路翎随家入川,就 读于国立四川中学,但因思想左倾,在高中二 年级时,被学校开除。年仅十六岁的路翎就离 开了学校。路翎没有完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但 是他读过的文学书籍却比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多 得多。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

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

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

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1217字)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

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

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

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
作者:孙广雁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5期
摘要:路翎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家,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和时代有强烈的主观体验。

走上文坛,是他刚刚开始品味人生之时,他年轻的生命里燃烧着青春和理想的火焰。

但呈现于他面前的现实生活、社会情景的黑暗,使他睁开了眼,现实感使他独立自主,勇敢的直面人生。

作者对痛苦中人们的灵魂做了深刻的挖掘,跟鲁迅作品的思想“哀其不幸,怒气不争”不同的是,他作品中的人们在痛苦的挣扎中,通过“原始强力”去抗争,表现出强烈的动荡感、紧张感和悲壮美,是一首战斗的颂歌。

关键词:现实经历痛苦“原始强力”
路翎是一个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小说家,他的文学才能是受民族的灾难和忧患所催发的,他的心里燃烧着沉痛、悲愤、追求和抗议的火焰。

路翎的小说创作是以亲生经历的矿区生活为坚实基础的,他回忆说:“我在矿区里住的时间较多,所以对着煤矿很熟,对它很有感情,我常在矿区里徘徊,观察矿区里的生活:恶毒的包工老板,带黑眼镜的特务职员,疲劳、全身黑煤污染,帽子上亮着矿灯的矿工,矿工和他们的妻女开设的简陋的小馆子,矿工们的拾煤渣的衣服,衣服褴褛的儿童,负伤的痛苦的呻吟和矿井里抬上来的牺牲们的尸体,死亡者的寒怆的荒草里的小小的坟墓。

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告诉我,他们外省来的居多,思乡、希望抗战的胜利,也说到这剥削压迫吃人的社会倘若不变,他们的命运会很苦的。

”[1]路翎的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观察和交流中直接产生的。

丰富的矿区生活积累使路翎开始进入创作高潮。

1942年4月,他写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这部小说描写一个美丽而强悍的矿区劳动妇女郭素娥,因逃荒遇匪被一个衰老的烟片鬼收容为妻,她渴求幸福,疯狂爱着如野兽一般凶猛、冷酷的机器工人张振山。

作者通过一个劳动女性的悲惨命运,写出了她的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执意发掘蕴藏在人民心中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发反抗社会的“原始强力”,控诉了那个“把人烧死、奸死、打死、卖掉”的野蛮社会,路翎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在他的小说中,背景极为广阔。

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关照现实生活,再现客观世界的三个角度:[2]
一是描写时代。

《财主底儿女们》中,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既是小说延展的时间链,又是呈现的对象。

这十年间我们民族所发生的大事,诸如:“一·二八”上海抗战、“满洲国”成立、华北危机、长城抗战、西安事变、汪精卫媚、“七·七”事变、南京屠城、武汉拒敌等,都编年史一样记录下来。

二是描写生活。

读路翎的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矿山生活的艰辛与沉重,乡村生活的清新与陈旧,都市生活的无聊与空虚,流浪汉生活的自由与潦倒,战争生活的残酷与崇高,知识分子生活的追求与彷徨,既对立又统一的、以丰满的形态、带着原生态的鲜
活逼真的展现了出来。

他描写生活是一长列混乱破离而动荡不安,纷扰不断的人生苦难场景。

在《财主底儿女们》中,看到的是大家庭结构的解体,内部财产的纷争,夫与妻的挣扎与呻吟,儿女们堕落的悲痛哭泣,战争的硝烟与相互的践踏,个人的漂泊流亡。

人物心理只能在呻吟、挣扎、痛苦、悲惨、沮丧、哀怨、忧戚、阴郁、伤感、焦灼等字眼中选择,从头至尾都是在一种无尽的冲突与毁灭,不断的挣扎与失败,大起大落的喜怒哀乐,永无止境的希望与绝望的交织中进行,找不到一颗健全的心灵,一个完善的人格。

三是描写人物。

小说中人物大多数生活在最底层,属于社会的“贱民”。

破产农民、穷苦工人、泥瓦匠、店伙计、说书人、水手、算命先生、孤寡老人、普通士兵、流氓地痞、贫困的学生等,三教九流,都是他关心的对象,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

他们被黑暗腐蚀,又在与黑暗的抗争中被磨损,他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遍体鳞伤。

然而,他们艰难地从地狱中爬起来,站稳脚,带着血迹与伤痕前行,在撕碎黑暗的同时,也敢于撕碎和重铸自己。

他们不仅要改变现存的生活处境,更要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

这既是路翎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也是他自觉追求的目标。

回顾路翎的小说创作,现实生活是他的艺术生命的土壤,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是他现实摹写的对象。

在创作生涯中,认认真真地思考着所经所历,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所见所闻,描述着所感所受,他所生活时期的时代风云的变幻,地域泥土的色彩,各色人等的容貌,在他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路翎在建国前一直生活在国统区,他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次的革命没有彻底地掘出封建统治的牢固根基。

人民始终处于“不想做奴隶而不得不做”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位,他们没有做人的权利,甚至也麻木了做人的意识,生在政治上受压迫和经济上受盘剥的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生活世界中,社会黑暗、政治反动、经济凋蔽、官僚腐败、秩序混乱。

路翎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听到的只能是痛苦的呻吟。

“痛苦”、“苦恼”、“苦闷”、“苦愁”、“凄苦”、“悲苦”等这些词语充斥他的小说世界。

痛苦意识成了路翎解放前小说主题的基调。

[3]
痛苦于生存。

四十年代,旧政权的统治也到了黑暗的顶点,人民负荷着最沉重的历史重负,社会、人生变得异常酷烈。

路翎笔下的国统区,政治险恶、官僚贪赃、灾连祸结,人民已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痛苦于探索。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中西文化的撞击和融汇中诞生并成长壮大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民主思想,他们的痛苦不仅是个人的生理性痛苦,更是时代、民族的社会性的痛苦,“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追求理想和发展的痛苦。

《财主底儿女们》形象地展示了三类知识分子的探索道路。

蒋蔚祖,这位蒋捷三寄以全部希望的蒋家大少爷的探索是被动的和无望的,他为自己“苏州的典型”家庭而自豪,可他又感到自己是“无用”的儿子,因为恐怖于“诗书礼仪”,“禽兽”道德泛滥,残酷的现实世界夺走了他最后的一丝理由和勇气,他唯一可走的路是对传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恐怖,最后以死亡宣告结束。

路翎如此真实激愤而又彻底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现代中国社会真实的矛盾运动,以激发变革现实的热情,在作品中靠“原始强力”来表现出这种热情。

作为有热血和激情的青年,他要与拯救国家危亡。

振奋民族精神的大趋势相呼应,而“原始强力”既能鼓舞人们高扬极端的反抗精神,穷起救亡,又能穿透人的内心世界。

长期的封建文化已把中国人的原始生命力弱化到萎缩的地步。

鲁迅很早就希望在“驯服”的中国人身上增加一些“野性”。

“原始强力”只是人的生命力的原始自然阶段,但是增加“野性”并非路翎的终极目的,他的艺术信念是重建人的世界,突出原始生命意识是抗衡封闭保守愚昧社会的有力武器。

只有经历了痛苦,才会反思痛苦,才会学会坚强,才会去抗争,这就是作品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作家出版社,1990
[2]刘挺生,《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严家炎,1984,人民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