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黄善敏1,2,许林杰2,谢翠梅2,钱长晖2作者单位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州3501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873167);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23J01147)收稿日期2023-05-16通讯作者钱长晖chanqian168@摘要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永久性残疾,因此深入研究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主要从巨噬细胞的迁移、吞噬、极化和分泌功能以及其对血管生成和施万细胞活性影响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巨噬细胞;周围神经损伤;综述中图分类号R741;R741.02;R745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30354本文引用格式:黄善敏,许林杰,谢翠梅,钱长晖.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10):597-600.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Macrophages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HUANG Shanmin 1,2,XU Linjie 2,XIE Cuimei 2,QIAN Changhui 2.1.Institut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2.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Abstract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NI)is a common clinical injury that affects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and can re-sult in permanent disability in severe cases.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deeply study the repair of nerve injuries.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croph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NI and repair.This review mainly discusses the regulatory role of macrophages in PNI and repai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crophage migration,phagocyto-sis,polarization,secretion function,and its effects on angiogenesis and Schwann cell activity.Keywords macrophages;peripheral nerve injury;review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压迫、牵拉、缺血等原因造成,通常表现为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常伴随神经性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他克莫司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他克莫司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他克莫司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何新泽1,王成刚1,于立志1,杨涛1,张克民1,孙金占1,王培2 (1.滨州市中心医院,山东滨州251700;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山东省医药卫生发展计划面上项目2017WS374) 摘要:周围神经的损伤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靶器官的萎缩、退化,功能恢复不全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使患者更好恢复,促进损伤后的恢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

通过研究发现他克莫司在促进神经再生方面的作用明显,提供了新的治疗神经损伤损伤的思路、方法。

本文就他克莫司促进周围神经修复作一综述。

关键词:神经损伤他克莫司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以后的修复过程非常复杂,由于缓慢的神经再生速度(约1mm/d[1,2])以及神经功能不完整恢复,使得50%以上[3]的病人对周围神经修复恢复不满意。

损伤后周围神经病理生理变化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损伤神经轴突的发生Wallerian变性以及神经髓鞘崩解,然后形成新的轴突再生,与远端建立神经联络,完成其功能的恢复。

在神经营养因子指示信号诱导下,再生神经锥逐渐延长。

但是由于损伤处纤维增生形成外界屏障,使得部分未通过神经内膜管的生长锥轴芽逐渐退化、消失[1-3],从而造成神经功能恢复缺失。

钝挫伤、切割伤、牵拉伤等导致神经损伤差异很大,这决定了神经损伤的程度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更需要根据伤情个体化治疗。

临床依据周围神经损伤的Sunderland分型[4]。

其中Ⅰ型、Ⅱ型周围神经损伤可以通过应用促神经生长药物、电刺激等辅助治疗;Ⅲ型、Ⅳ型、Ⅴ型周围神经损伤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同时辅助保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5-6]。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进入技术的平台期[7]。

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增生,不可避免的出现瘢痕,遇到瘢痕屏障神经生长锥退化,影响修复效果。

因此,在神经损伤后针对性的进行药物治疗,研发新型促进神经再生药物也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

周围神经修复与重建的实验研究

周围神经修复与重建的实验研究
Gr a e f e s Ar c h Cl i n Ex p Op h t h a l mo l , 2 0 0 7, 2 4 5 ( 9 ): l 2 6 7 1 2 71 .
[ 3 ] C h e n C T, Hu a n g F, f s a y P K, e t a 1 . E n d o s c o p i ca l l y a s s i s t e d
me t h y 1 pr e d n i s o l 。 ne i n r e c e n t t r a u ma t i c o p t i c n e ur o p a t h y, a r a n —
d o mi z e d d o u b l e ma s k e d p l a c e b o c o n t r o l l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J ] .
治 疗 效 果 。辅 助 药 物 也 是 治 疗 该 病 必 可 少 的一 种 治 疗 方 式, 包括胞二磷胆碱及肌苷 、 神 经生长因子争 。 。 本 文结果可知 , 2组 的 总 有 效 率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B组 受 伤 后 有 光 感 组 和无 光 感 组 患 者 的 有 效 率 与 A 组 相 比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非 手 术 治 疗 外 伤 性 视 神 经 病 变 尤 其 对 于 受 伤 后 有 视 力 的 患 者 有 一 定 临 床 疗效 , 可供医生参考选择 。
职 业 眼病 杂 志 , 2 0 0 8 , 3 0 ( 6 ) : 4 7 4 — 4 7 5 .
[ 6 ] 冯驰, 赵 牧, 曾庆 华 .图 形 翻 转 视 觉 诱 发 电 位 在 原 发 性 开 角 型 青 光 眼早 期 诊 断 中 的 价 值 [ J ] .眼 科 新 进 展 , 2 0 0 7 , 9 ( 1 5 ) : 5 6

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rz he m o e ua e h nim o p o ot he n r e n r to ie t l c lr m c a s t r m e t e ve r ge e ai n,i c u ng va i s r a to ft ur n l di rou e c ins o he ne ona dy, n r e fbe , a d lbo e v i r n
( ev r wt a t r n r eg o hfco ,NGF 作 为 神经 营 养 因 子 之 一 , 周 围逆 ) 从
路 的 中介 结 构 。周 围 神 经 损 伤 后 , 现 为 神 经 元 胞 体 的 改 变 、 表
神 经 纤 维 变 性 和 微 环 境 的 改 变 , 靶 组 织 器 官 的 溃 变 。 在 损 伤 及
高 洁 , 良 明 , 亚 民 刘 伍
[ 要 ]周 围神 经 损 伤 通 常 伴 随 活跃 的再 生 反 应 。本 文 就 周 围神 经 损 伤 后 早 期 神 经 元 胞 体 、 经 纤 维 和 微 环 境 调 控 分 子 包 括 摘 神
相 应 转 录 因子 、 性 介 质 、 经 营 养 因 子 等 促 神 经 再 生 的 分 子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予 以 概 述 , 炎 神 旨在 探 讨 有 效 促 进 周 围 神 经 损 伤 后 再 生 的 相
Thid iiar M e c i e st ,Ch gqi g 00 r M lt y dial Un v r iy on n 40 42,Chi a n
Abtat sr c :Th j r fp rp ea ev sg n r l co a id wi cierg n r t nr s o s s Thsp p ri t u ei u yo e ih r l r ei e e al a c mp ne t atv e e e ai ep n e. n n y h o i a e s o s mma —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

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

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

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 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

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

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

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闪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

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

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 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

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

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诱发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

神经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神经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神经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神经再生技术目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神经系统一旦受损,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神经再生技术旨在通过促进神经损伤部位的再生和修复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症等。

本文将就神经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

一、神经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1. 细胞移植技术细胞移植技术是神经再生技术中重要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将一定数量的成熟和未成熟的神经细胞移植到神经系统受损部位来促进神经再生。

该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例如在帕金森氏症和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中,神经细胞移植可以刺激神经元的再生,促进功能恢复。

但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仍有一定的风险,如排异反应、免疫系统答复等,并且移植后细胞可能会失去其生存能力。

2. 基因改造技术基因技术在神经再生方法中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基因改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序列,使其产生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进而帮助受损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

例如,在胶质母细胞瘤等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基因排序技术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通过消除肿瘤细胞来促进治疗。

尽管该技术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很大的潜力,但是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打磨以使其成为一个更可靠的方法。

3. 药物治疗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也是一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例如使用神经保护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可以增加神经元的生存,促进再生,以及减轻和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大部分神经保护剂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药物剂量和达到治疗效果之间需要进行平衡。

二、神经再生技术的前景随着神经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神经再生技术的前景也变得越来越明朗。

未来神经再生技术的发展有望为包括帕金森氏症、脊髓损伤、视网膜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重大进展。

以下是神经再生技术的几个未来发展趋势。

1.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研究进展
代 表 区在 很长 时 间 内 不 能 被 其 他 区 域 完 全 活 化 , 因 可伤均 会引起脑
功 能 重塑 : 。 2 脑 功 能重 塑 原 则
能是神经干 离断会 造成神 经节 内神经 元远端 的轴 突变 性, 但神经元基部轴突仍然完整 , 而神经根离断则轴突也 将变性 , 以腾出突触 间隙 , 更利于脊髓和楔束核 中剩余 轴
塑 。近 2 0多年 的基 础 和 临 床 研 究 令 学 者 们 最 终 确 定 , 虽 然 年 幼动 物 的 重 塑 能 力 更 强 , 成 年 动 物 的 大 脑 同样 具 但
与神经于造成 的失 信号输入皮 层的范 围一致 , 两者对 但 脑功能重塑的影响却大不相同。神经根离断后其原皮层 代表区被邻近部 位重新活化 , 而神经 干离断后其 原皮层
肤 区域 在皮 层 中 的代 表 区 往 往 变得 不 连 续 , 常 动 物 很 正 少 出现 这种 现 象 。
3 3 神 经 压砸 伤 .
由于 神 经 轴 突 在 完 整 的 Sh an细 胞 神 经 鞘 中再 cw n
生, 无错 向生长出现 , 因此神经再 生后重 塑的皮层代表 区 与正常代表 区无实质 不同 , 即神经压砸 伤后重塑 的皮层 代表区仍支配原外周支配 区域_ _ 】 。 4 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的部位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脑功能重 塑并不仅仅局限于大脑
这是一种急性去神经输入 损伤 , 会导致皮层 的快 速 重塑, 使邻近皮层代表区面积增大l 8 。虽然离断神经根 ~
变, 且大脑两半球之 间也会产 生相应 区域的功能重 塑 。 一 以往大多数神经科学者认为成年脑组织多不具备重 塑能 力, 只有 涉 及学 习 和 能 力 获 得 的 少 数 脑 功 能 区 可 发 生 重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早期、准确的神经功能评价一直是临床医师希望解决的课题之一。

及时了解神经损伤治疗后功能恢复状况,以便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避免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过程中因前期治疗效果不佳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神经失用性损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临床上常用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等神经功能评价方法,以及其他神经功能检查方法如感觉定量检查(QST)、高频超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周围神经功能评价方法的应用作一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疗效一直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实为轴突再生的过程[1]。

保护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预防所支配效应器萎缩,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而往往因神经缺损、吻合口张力过大、神经周围组织嵌顿等因素,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的神经连续性而影响神经修复,早期准确的神经功能评价对神经损伤治疗十分重要。

临床上应用的神经功能评价主要是针对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自主神经功能以及神经电生理等的评价,下面就现有周围神经损伤功能评价方法作简单介绍。

1 常用的神经功能评价方法1.1 运动功能评价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迟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周围神经损伤运动功能评价主要依据有皮肤完整情况、肌肉有无肿胀或萎缩、肢体有无畸形、姿势或步态有无异常、肢体周径测量、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等,大多为定性指标,肌力是目前评价运动功能主要指标,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制定的肌力评价标准较为常用[2],其对同时支配近、远侧肌肉的单根神经运动功能评价较准确,如前臂上端,并且具体规定了近、远侧肌肉名称;对于单块肌肉运动功能评价可选用Lovett 法,如前臂下段以及腕部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损伤。

上肢神经损伤曾有研究者应用捏力计和握力计等计量器材对相应的肌肉力量进行定量测定,用患侧与健侧肌力的百分比例来表示临床效果。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还包括总主动活动度(ATM)、关节活动度等,并对关节活动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评分。

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神经再生是指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疾病威胁时,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组织的修复和重新生长过程。

人们对于神经再生的研究已经历经数十年,虽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研究成果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1. 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是指能够自我更新并发育成神经系统中各种类型的细胞的细胞。

研究发现,这些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等等。

科学家对于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期望,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未来医学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

2. 光学神经调控技术光学神经调控技术可以基于光敏色素的产生和光信号的转导来实现神经元的精确激活或抑制。

这项技术是通过光学和遗传学手段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神经元的控制和修复。

同时,该技术的又一项应用是通过光刺激方式,加速神经内聚性的增强和调控系数,从而实现神经系统治疗和调节。

3. 藏青素治疗神经伤害藏青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抗氧化性能非常出色,可以用于治疗神经伤害。

研究表明,藏青素能保护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塑形,并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

此外,藏青素还可以在神经系统中抵消有毒物质、减少有毒物质的代谢率,并且抑制细胞凋亡。

4. 神经再生疗法神经再生疗法是通过培养和植入人工神经干细胞进行神经再生。

在这项疗法中,神经干细胞被培养和植入到受损的神经系统中,到达患者的脑、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中。

科学家们相信,这些植入神经干细胞能够增强神经系统中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从而减轻或治愈神经系统疾病。

总的来说,神经再生的研究虽然有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便实用化应用。

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取得更多的进展和成果。

枸杞多糖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枸杞多糖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Doi:10.13621/j.1001-5949.2020.10.0960•综述.枸杞多糖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张立鹏",彭凯",张博闻1,2,黄永禄",巩凡1,2,李晓亮",高剑1,2,丁一1,2,张汉霖】,2,杨海蓉3,赵飞1,2[关键词]枸杞多糖;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图分类号]R745.3[文献标识码]A枸杞既可食用又可药用,作为中药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枸杞多糖作为枸杞的活性成分,在促进造血、降低血脂、保护肝脏、抗击癌症及修复周围神经方面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1-2]o近年来,枸杞多糖的研究已逐步开展,并有大量实验数据证实了枸杞多糖的功效。

本文就枸杞多糖对周围神经的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此方面进一步研究而提供参考或依据。

1通过免疫调节研究发现周围神经受损伤后,免疫系统发生着一连串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例如神经末梢变性、髓鞘损伤、T细胞浸润、巨噬细胞聚集及免疫球蛋白沉积等一系列免疫反应,从而影响神经修复和再生。

当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受伤局部的血-神经屏障会被破坏,致神经丧失免疫豁免功能,使受伤局部免疫反应增强,阻碍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叫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慢性期内的细胞免疫反应中CD4、CD s在促进坐骨神经修复过程中具有协调免疫反应的功效⑷。

程爱华等⑸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激活机体的免疫活性及功能,IL-2增多,抑制坐骨神经的恢复,而枸杞多糖可在坐骨神经损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时,它可适当调节并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IL-2含量,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细胞的功能恢复。

2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反应是身体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自由基和超氧化物(ROS)的产生和去除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导致体内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引起膜内外物质的交换异常,产生神经毒性作用,使周围神经细胞损伤。

经动物实验证实枸[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16177、NZ17197);卫生部 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DDZ22705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1920190181);宁夏回族自治区医院培育振兴项目(2018014)[作者单位]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足和重建显微外科,宁夏银川7500022•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夏银川750002[通讯作者]赵飞,Email:***************杞多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较强,不仅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来保证细胞正常代谢和功能,而且通过协调体内自由基的代谢,大大减少氧自由基对人体的过氧化损伤卩保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也稳定了受损神经细胞的代谢。

《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篇一范文字体、格式要求见注释,如遇不适宜出现的情况将用[XXXXX]代替。

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一、引言[XXXXX]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其损伤后修复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本文将探讨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与组织工程技术的结合。

二、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2.1 BDNF基因简介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再生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BDNF基因导入施万细胞,可以使其表达并分泌BDNF,对受损神经具有显著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2.2 施万细胞与神经修复施万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的能力。

通过基因修饰增强其功能,可以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

三、组织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活性物质构建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可以通过构建含有施万细胞和BDNF的生物材料,模拟神经生长的微环境,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四、BDNF基因修饰施万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4.1 治疗方法将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与组织工程材料结合,构建成具有神经修复功能的生物材料,通过手术植入受损神经部位,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4.2 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同时,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可以持续分泌BDNF,对受损神经具有长期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基因修饰施万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优化组织工程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提高治疗的效率和效果。

神经再生室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神经再生室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距离神经缺损 . 硅胶管 和聚四氟乙烯导管不容易被 机体降 解, 长期存 留会 刺激纤维组织 增生 , 导致神经压迫 , 需要 再
成神经瘤 , 所 以神经再生需要一定 的条件 , 神经再生室可 以
桥接神经损伤后 的两个 断端 , 提供轴突再生所需要 的“ 微环 境” , 防止外周 结缔组织 增生侵入和疤 痕增生 , 引导 并促进
益 为人 们 所 重 视 .
关键词 : 周 围神 经 ; 损 伤’ ; 再生 室; 修 复
中图分类号 : R 6 5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6 0 X ( 2 0 1 3) 1 1 - 0 0 7 8 — 0 2
周 围神经损伤后 , 虽然具有趋化性 , 可 以由近端 向远端 生长 , 但 不具穿透力 , 遇到阻力后神 经再生就会停 滞 , 易形
性好 , 管腔不容易塌 陷 , 易于塑性 , 可以制成需要 的形状等
优点. 上个世纪 8 0 年代 , 硅胶管开始被学者应用 于桥接周 围 神经损伤 . 由于硅胶管不具有通透 性, 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 有人认 为m 硅胶管 内如有血供 可 以为神 经的再生供 给血液 中的营养成分 、 高浓度的氧气及神 经营养因子. 另一 种聚 四
为材料通过实验合成出较好的神经再 生室㈣. 以上材料制备
的神经再生室有着诸多 的优点 ,那么通过解决控制神经再 生室管壁 的厚薄及 良好的韧性 ,防止神经再生室在机体 内 膨胀和 凹陷 ,调控神经再生室降解和吸收同步于神经纤维
在静脉管腔 内无法产生促进神经再生 的效果. 为 了克服这个 缺点 有学 者将 静脉管壁 切开 ,管壁内侧朝 向外侧桥接于损
第2 9 卷 第1 1 期( 上)

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

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

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由于其组织特殊性,神经损伤往往是难以痊愈的。

神经再生是指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其轴突再次生长和连接的过程。

神经再生的研究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损伤的类型和临床现象神经损伤通常分为周围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损伤两种。

周围神经损伤包括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回声减弱等。

而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临床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页面障碍等。

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神经再生的过程分为触发、轴突伸长和再连接三个阶段。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启动轴突生长锥的形成。

然后锥体将开始在胶质细胞之间滑移,最终到达组织缺损的位置,将成为神经新轴突的导向器。

由于神经组织的环境对再生轴突的生长和连接至关重要,神经元还会释放一些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来引导再生轴突的生长和连接。

神经再生的难点尽管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已经被探索清楚,但实现神经再生仍然十分困难。

神经损伤后的环境常常是不利的,含有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和抑制性因子,这对神经再生的生长和连接都会造成阻碍。

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神经再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的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营养和生长因子的治疗。

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轴突再生和促进生长公差。

此外,研究人员也在探索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可能的药物治疗方法。

目前,神经再生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神经支架。

神经支架可以在神经缺损部位提供结构支持,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连接。

最近,生物再生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神经再生的研究和治疗。

例如,脐带血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等新型治疗方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结论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是现代医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神经再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在协同治疗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法的最新进展

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法的最新进展

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法的最新进展周围神经损伤的外科治疗仍然是临床的主要挑战之一。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完善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案能够保证完全恢复神经功能。

决定恢复成功率的因素包括损伤的严重程度,例如挤压或完全横断,以及初始损伤与重建之间的时间间隔。

但是,对于数字化神经病变,其恢复时间非常短,通过估计两点辨别感觉来进行感觉恢复的临床评估是一种既定方法,其结果可以直接转移到病变神经的功能上。

因此,数字化神经病变也代表了新型仿生周围神经移植物临床研究的理想方向。

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Kirsten Haastert-Talini团队认为,在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情况下,当轴突以及三层结缔组织都没有保留时,恢复完整的功能和轴突再生仍然是主要挑战。

尽管显微外科治疗策略取得了进展,但目前的修复方法均无法保证完全康复。

当设计三维仿生神经导管时,更复杂的尝试会更好地模仿神经结构和组件,但这取决于所用的材料。

新水凝胶制造技术可能会克服基于水凝胶的周围神经再生的弊端,具有吸引和整合内生生长因子产生细胞的能力。

然而,干细胞疗法可能更具吸引力,因为例如皮肤来源的干细胞的获取是微创。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8 月8 期发表。

文章来源:Dietzmeyer N, Förthmann M, Grothe C, Haastert-Talini K (2020) Modification of tubular chitosan-based peripheral nerve implants: applications for simple or more complex approaches. Neural Regen Res 15(8):1421-1431. doi:10.4103/1673-5374.271668。

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s lc e ih t a holgy a r g ne a i h u e rphe a r . The m e ha s n e u t r s u . ee t d w t he p t o nd e e r ton oft e i r d pe i r lne ve c nim e d f r he t dy
Ke r s ee ti t e a y;p rp e a e v n r ;n r e r p i ;r v e y wo d : lc rc h r p e i h r l r e i j y e v e ar e iw n u
[ 图分 类号 ] R4 4 1 [ 献标 识码 ] A [ 中 5 . 文 文章 编 号 ] 】 0 7 1 2 1 0 6 00 0 69 7 ( 0 O) 70 4 — 2
李 巍 巍 , 秀 华 , 坚 苑 杨
[ 要 ] 近 年米 , 围 神 经 损 伤 的 修 复 和 再 生 有 r 厂 展 。本 文 分 别 从 低 频 电 疗 法 直 流 电 疗 法 、 频 电疗 法 、 频 电 疗 法 摘 周 若 进 中 高
( 短 波 、 米 波 与毫 米 波 ) 超 分 等角 度 探 讨 国 内外 学 者 在 电疗 法 对 周 } 经 损 伤 修 复 方 i 矧神 酊的研 究 及 进 展 。由 于 周 围 神 经 对 不 同 程 度 的
Ad a csi lcrcTh r pe o rp e a r eIj r (e iw) v n e n E eti e a isfrPeih r lNev n u y rve LIW — i :AN uh a,Y NG a we , r Xi— u A Jin.De a t n f p rme to
Physc lM e c n ia di i eand Re Ⅱ £f , ^ n£o Sha nghaiX u iCe e o pia Sh hu nt r H s t 1. angh 00 ai2 031.Chi na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引言: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由于神经元受损引起的疾病,包括各种神经根、脊髓及神经根、神经节等部位的损伤。

这类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就目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中的一些新进展进行论述。

一、药物治疗1. 用于控制神经性见闻性耳鸣(Tinnitus)的新药物近年来,随着对Tinnitus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各种新型药物相继问世。

其中,利用抑制代谢途径、调节兴奋性反应及减弱毛细血管收缩等方式,能够有效减轻或消除患者耳鸣不适感的药物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药物对于症状的缓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2. 神经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神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被认为是神经再生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通过注射或植入神经干细胞可以促进受损区域内有序的新生及功能改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物理治疗1. 应用磁分析技术进行肌无力康复训练肌无力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以及乏力感。

近年来,利用磁分析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种技术传导恢复姿势和运动控制,在改善患者肌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且临床实践证明其安全性较高。

2. 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高频超声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穿透力,可以有效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并通过真皮和皮下组织达到神经再生效果。

这种物理治疗方法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有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

三、手术治疗1. 微创手术在脑神经损伤方面的应用传统的脑神经修复手术存在一些缺点,如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

而微创手术凭借其操作精确性和创伤小等优势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显微镜引导下进行脑神经损伤修复手术,能够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药物研究进展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药物研究进展
第 2 卷 第 1 5 期
2 1年 1 00 月
内蒙 古民族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n lo n e n oi ie’t n o r a fI n r Mo gl Unv ii f "Nain l is a syi t aie o t
Vo. 5 N( 1 12 ) .
2 ntue f rna N re i ae,s g nvr l Y u nH si l e ig10 4 ,hn ) . stl o a i ev s ss i iesy uQ a opt , in 0 0 9 C ia I i C l D e TnU i aB j
Abta tT e eihrl e enm eu n t u a o l a o l i nw h sa ho gnrt no s c: h r ea nr j yia rq etr m mpi t ni c nc o . e eer nr eeai f r p p vi s f a c ci n i t r c e o pr hrl ev jr n eoeyo n t n8eices g o. ee t ,h td fh rgo rmo n ei ea nrei uya drcvr fu c o r rai l htR cnl tes yo e du npo t g p n f i n ny y u t i
究近年来取得 了一定进 展.
1 营养 神经 的药 物
临床 卜 多用 的营养神经 的药物有 维生素 B 、 维生素 B ( . 甲钻胺 )谷 维素等. 、 维生素 B又称硫 胺索或抗 神经炎 素 , 由 是 嘧 啶环和噻唑环结合 而成的一种 B族维生素. 维生素 B缺乏可导致神经肌 肉并发症 , 引起周 围神 经病 变. 硫胺素在神经组织 中起到一种特殊 的非辅酶作用 , 能调节神经元氯离子通 道. 甲钻胺较非活性维 生素 B 更 易进入神经细胞 内 , , 甲钴胺是蛋氨 酸合成酶 的辅 酶 , 该酶促 进髓 鞘的主要成分 卵磷脂 的合成 , 与髓鞘 、 糖核体膜 、 核 线粒体膜 、 突触等的功能有关 , 可促进神 经元 内核酸和蛋 白质 的合成 , 改善 神经元和施 旺氏细胞 的代谢合 成 , 进神经元 轴突 的生 长 , 促 使轴 突分叉增 多 申 经髓鞘 再生有助于恢复 朗飞氏节节问长度 , 促进轴浆 的传递 速度 , 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甲钴胺还可增加 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 的代 谢活性 , 恢复被减少 的神 经传 递物质 . 谷维素是 由米糠油 中提取 的一 种混合物 , 有调节问脑功能 , 改善植物 神经功能失调 、 内分泌平衡失调 、 精神神经失调等作用.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 : 围神经损伤 ; 周 吻合 方法; 神经移植 ; 神经营养素 ; 生物工程
中 图分 类号 :7 10 1 4 .5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226 2 1 )20 1 - 10 -6 X(0 0 0 -14 2 0
近年来 , 随着修复技术 的提高 , 围神经 修复 的质 量大 周
山东 医药 2 1 第 5 00年 O卷第 2期

综 述 与讲座 ・
周 围神 经 损 伤修 复 方 法 的 临床研 究 进 展
孙海军 赵胡 瑞“ , 根套 李 小 昌 , 宋 , ( 1石 河子 大 学 医学院 , 新疆 石河子 8 20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第 4 4 医院 ) 3032 7
损 患者 , 后半 年均 恢 复 了神 经 功 能 , 访 58 肢 的肌 力 V 术 随 t 患
13 侧侧吻合 .
修 先伦等设 计一种侧 侧吻合法 , 发现 供体
级, 其肢体周径 、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均与健侧相同。
4 神 经 移 植
神经有侧 芽长 出, 再生轴 突通 过吻合 口长人伤侧 神经干 。 再
基质能够增强聚 氨基 己酸一羟基 乙酸 内酯 ( C ) 管的导 PL 导
向神经再生 。这从侧面说明 , 种子细胞 ( 雪旺细胞 、 多能干细 胞 ) 细胞外基质 、 、 神经桥接 导管协调 统一 , 才能使神 经修 复 与再生最佳化 。
3 神 经 牵 拉 延 长 法 Miei 究 指 出 , 成 滑 动 机 制 的 组 织 , 神 经 外 膜 以 ls研 l 形 是
导供 体神经中轴索侧支生长 ; 轴索侧支应具备穿过包括供 ② 体神经雪 旺细胞基底膜等在 内的不同结构层次 , 为受区神经 提供神经再支配能力 ; ③长 出新生轴 芽的运 动神经元 , 在功 能和生物学行 为方 面 , 具有重 新整合 、 最终适 合新 的运 动单 位 的能力 。胡孔和等 行神经 端侧吻合重建 游离皮瓣 感觉 功能后 , 皮瓣的保护性感觉 、 植物 神经感觉功 能得 到不 同程 度恢复。但神经端侧 吻合神经轴 突再生来源 尚缺乏 直接证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进展论文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进展论文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13-02周围神经是指脊髓经椎间孔传出的分布至躯干及四肢的由运动、交感、感觉三种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因某些因素的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导致躯干和四肢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损伤后的再生修复问题一直是创伤外科和神经科学的棘手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综述如下。

1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澳大利亚学者sunderland将周围神经损伤分为五度[1]:i度,神经失用,轴突连续性存在,可有节段性脱髓鞘,轴突传导丧失。

ii度,轴突中断,轴突与髓鞘受损,神经内膜组织未受损。

iii度,神经束内神经纤维损伤,轴突、髓鞘、神经内膜损伤,但神经束膜完整、正常。

iv度,神经束损伤断裂,轴突、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破坏,神经束损伤,仅神经外膜完整;神经干的连续性仅靠神经外膜维持。

v度,神经干损伤断裂,神经束与神经外膜均断裂,神经干完全破坏,失去其连续性。

2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2.1 保守治疗:(1) 物理治疗:王爱民等报道[2-3],应用非侵入性脉冲电磁场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刺激,结果显示电刺激能增加轴突再生速度,增加同肌肉重建联系的运动轴突数量。

沈宁江,朱家恺[4]通过实验亦证实直流电场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2) 中医药治疗: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据临床表现和症状,正中神经损伤与中医“痹证”和“痿证”颇为相似,当属经络伤、痿症范畴。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景岳全书》指出:“痹者闭也,为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

《素问痿论》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

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

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

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

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

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

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閃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

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

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 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

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

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诱发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

Rasband等㈤研究证实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对4-AP敏感的掣亚单位Kv1.1、KvI.2以及胞浆B亚单位Kv2位于j此tap。

mnod豇区域。

基于这个解剖定位关系.一旦髓鞘受损,势必会影响钾离子通道功能进而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溢,无法产生正常的复合动作电位,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认为阻断钾离子通道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Sun等㈤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发生传导功能受损的关键是周围神经钾离子通道暴露。

当神经干受到大于阈值的刺激时候会产生动作电位,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峰电位.然后钾离子通道被激活,钾离子大量内流。

这个过程中钾离子通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钾离子通道IA,其特点是能够快速被激活,也能够快速被抑制:另外一种是慢钾离子通道Idr,被激活起来较为缓慢,但是在复极化的过程中作用持续存在。

现在普遍认为4-AP是一种快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受损脊索的神经传导功能。

防止因髓鞘破坏引起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从而加强受损伤神经传导并恢复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功能损坏。

该机制使得早期提高或恢复神经传导,缓解神经损伤导致的长期疼痛成为可能。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评价 1.损伤机制:评估患者周围神经损伤,首先应确定损伤的机制。

挤压伤能产生多种组织复合损伤,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神经支配。

穿透伤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神经损伤,枪弹相关的详细检查以确定神经再生潜力。

扭曲、牵引型损伤可致神经卡压和牵拉,导致神经及轴索断裂㈤。

对于闭合性骨折导致神经损伤常自行恢复,大多数患者无需手术干预,可保守治疗Ⅷ。

2.辅助检查对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一旦神经损伤.发生肌肉变性的程度无法确定,直到Wa№han变性完成。

此过程可能需要长达4周。

电生理研究可以区分慢性与急性损伤.它们还可以帮助确定受影响的神经纤维的类型并映射神经的恢复。

肌电图显示的低动作电位的增加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㈤。

感觉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的临床或电学证据,是值得进一步观察评估的,因为自主恢复通常发生在头几个月内。

超声和 MR』也是周围神经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廉价安全.最近已较为普遍的在诊断神经损伤中使用。

一项前瞻性研究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价26例运动或感觉周围神经缺损,这些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探查和超声诊断,然后用神经学检查和术中所见进行对比。

超声检查在如轴索肿胀、神经瘤的形成等提供了可靠的神经损伤的可视化,部分与术中所见高度相关例。

然而,在广泛水肿和或肥胖的患者使用超声波诊断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可能限制诊断的准确性。

MRI可为诊断和手术计划提供有用的信息。

Gmnt等m表明,MRI可提供束状模式的分辨率,并能证明神经性水肿。

周围神经损伤后,盟WI信号增高是其主要改变,但这种改变有时比较细微,对神经恢复情况的追踪随访难以作出客观评价.不利十评价预后及功能恢复情况。

为弥补单纯的信号强度评价的不足,国外学者多采取定量测量损伤神经的叨、吔弛豫吋间来评价神经损伤及损伤后的恢复。

BeauIicu等Ⅷ发现,损伤后神经信号增高,且神经信号的增高主要与W扭ehan变性有关。

dmbina等m报道脱髓鞘导致叽、盟驰豫时间延长。

Dose等m栅究动物活体和体外坐骨神经挤压伤不同时期的牝驰豫时间.损伤神经水分的增加和髓磷脂分解导致了的延长。

Stamsz在神经切割伤和挤压伤后第1、2、3、4、6周测量了叭及」2,发现神经损伤后,神经的脱髓鞘、炎症反应及轴突损失引起Ⅵ、巴值升高。

Cu血D等㈨在周围神经挤压伤中,分别于损伤后第7、14、30、70天测量啞值.损伤神经盟值的高峰时间出现在损伤后第14天,至第70天盟恢复但仍高于正常。

张德春等m」发现在臂丛损伤中MRI可表现为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脊神经前后根缺失和“黑线征”,其敏感性为957恥。

虽然MlⅡ对于明确神经损伤的程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但是目前的临床研究关于MRI与肌电图相比较.M田比肌电图敏感性差Ⅷm 三阔围神经损伤临床修复的常用方法和策略1外科修复:无张力缝合修复仍然是神经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案。

神经直接修复的适应证是神经断缘整齐,并且几乎无明显缺损。

为了更好的恢复,神经修复时的正确对位和无张力吻合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推动周围神经分组束的修复。

这种技术类似于外膜修复,但需婴打开神经外膜对束膜进行更精确的一对一的吻合。

这种力法试图使轴突更精确的再生,但带来的是更多的剁离和潜在的软組织的破坏。

但是对于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如止小或尺神经及坐骨神经,仍建议行束问修复。

通常对丁缺揦犬下2.5cm的建议行神经移植术。

如果缺损较大或组织修复的质撳差:应当选搽利脷时,端侧吻合是一种选择的方式,受伤神经的远端部分可被端侧缝合到相邻的神经。

在行端侧缝合时采用对供神经干外膜开窗的方式,进行束膜缝合而不应进行外膜缝合。

通过侧支轴突发芽使神经再生,进而使受损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得到恢复。

神经端侧缝合必须考虑3个因素:①供体神经的轴突发芽的诱导机制。

②轴突发芽突破不同的外膜、束膜、内膜的能力,及重新支配受体神经的能力。

③功能的可塑性和单纯运动神经元的行为重新调整,并最终形成新的运动单位的能力。

在周围神经远端毁损无法修复时直接把近端神经断缘埋藏在肌腹内也是一种备用的方法,这种治疗功能的恢复是最差的,但直接修复和或重建不可能时它仍是一个选项。

在修复神经时除了传统的缝合修复外纤维蛋白胶被认为可作为一种辅助或替代的修复方式,它快速并且易于操作Ⅷ。

研究表明,纤维蛋白胶的临床恢复效果相当于缝合修复,并且可以提高吻合n神经的耐张力程度。

2.神经移植术:神经移植术包括自体移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等L①自体神经移植能提供轴突生长所需的神经生长因子,免疫排斥反应小,被视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金标准”。

』临床上移植神经长度应大于缺损长度的10饧~20畅,并且神经移植床的质量是决定神经移植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但对于粗大.长段的周围神经缺损.如臂丛损伤,存在供体神经支配区水久性失神经功能障碍、供移植神经来源局限、受体区神经瘤形成等缺点,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②异体及异种细胞移植:与自体移植的原理相同,异体神经移楨提供了神经再生框架,但是面临免疫排斥反应、移植成功率低、感染、肿瘤形成等风险。

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通过冷冻或放射辐照等方法去细胞异种移植技术可减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神经的再生。

R町等m发现小鼠模型中冷冻保存4周,可以大幅度减少移植神经免疫原性。

丁晓珩等间使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10- 20mm指固有神经缺损,未发现排斥或毒性反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以往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感觉神经恢复成功的报道,新近的一项研究是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胶原导管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对比,发现在16周时运动及等长肌力恢复方面自体移植优于同种异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自体移椬均优于胶原导管㈤。

尽管实验研究结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令人欣喜的研究结果公布之前.对于较大的周围神经缺损仍建议使用自体移植。

3神经导管修复术:无张力修补是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运动功能成功恢复的一个主要因素,自体神经移植术为节段性缺损修复的金标推㈨。

然而,自体移植对供区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多个手术部位及多处神经吻合U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

因此,寻找自体神经的替代品成为了一直研究的方向。

l生物衍生材料:多种生物衍生材料可用于桥接神经导管,包括静脉、动脉、肌腱管、羊膜管、脐带血管、硬脊膜、小肠轴膜下层、骨骼肌桥接体等。

使用它们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这些组织都含有基底膜,与许旺细胞基底膜相似,为许旺细胞的迁人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基底膜更是天然的半通透性材料:内含黏连蛋白、纤维蛋白和胶原等促进轴突生长的成分,并连产牛瘫痕,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对此,向其添加其他材料或使用处理后的生物材料.均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动物实验中用去细胞动脉导管作为神经导管修复:2cm 的周围神经缺损,手术后4个月组织学评估发现桥接部位轴突再生能力强于对照组,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和足部溃疡的发生.进步研究发现加人间充质千细胞的去细胞动脉导管组轴突再生能力强于单纯动脉导管组。

该技术免疫排斥反应低.更加符合神经生长的生理要求,有较好的轴突生长引导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2人工不可吸收导管:主要成分为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的医用硅胶,因其较佳的生理惰性、硬度、弹性和良好的塑形性等,曾是最早和最广泛应用的神经导管材料。

其他不可降解材料,还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丙烯睛鄄氯乙烯共聚物等。

这些材料所制成的神经导管,虽然可以提供离断神经良好的再生环境,在短距离的神经缺损中也有一定效果.但因其长期存在于人体,会引起局部炎症、慢性神经压迫等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导管。

现主要用于科学实验。

3生物可吸收导管:生物可吸收神经导管的潜在优势包括可吸收,无供区并发症,轴突定向生长能力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