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第10课《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之
者不
比得上
如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了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6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同学分组,每小组负责前6章中的一章,合作探究每章内容,然 后派出代表作为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和翻译重点字词。其他小组要 积极质疑,讨论抢答。
7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词: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 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 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个人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同学分组,每小组负责前6章中的一章,合作探究每章内容,然 后派出代表作为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和翻译重点字词。其他小组要 积极质疑,讨论抢答。
7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词: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 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 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个人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PPT教学课件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
可以为师矣
(介词,替。)
(动词,做、担任。)
公大笑乐(《咏雪》)
不亦乐乎
(形容词,快乐。)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一瓢饮
[名词,喝的东西(水)。]
饮 饭疏食,饮水
(动词,喝。)
不舍昼夜 舍
太丘舍去
(动词,停止。) (动词,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 假借。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 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①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君子乎 可以为师矣
古义
志同道合的人 。指有才德的人 是。两个词。可,可 以;以,凭借。
lè
如 乐 之 者 。 ” ( 《 雍 也 》 ) qū ɡōnɡ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 而 从 之 ,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 ”fú( 《 述 而 》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三省吾身 指多次地反省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 人到三十岁,能立足于社会,开始有所成就。
从心所欲 顺从意愿。现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 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清贫的生活。
乐在其中 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
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5.1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克:约束。 归:称赞,称许。 事:实践,从事。 一 日 : 一 旦 。 目:条目,细则。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夕死。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 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突破国家、民族与地区间的壁垒,而是首先表现 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世界认同,是对艺术理想世界的诉求。
君子人格中内含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彼此依存、 互助互鉴的精神品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为师矣”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
作业: 1.梳理《论语十二章》所讲的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
活中的现实意义,围绕“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否适用于当代公民的人格塑造”这一 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字数不限。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谈论 立身处世之道,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 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 行、修身养性的启发性,给自己列2-3条修身目标。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主讲教师:
学 校:
【导入】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夕死。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 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突破国家、民族与地区间的壁垒,而是首先表现 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世界认同,是对艺术理想世界的诉求。
君子人格中内含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彼此依存、 互助互鉴的精神品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为师矣”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
作业: 1.梳理《论语十二章》所讲的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
活中的现实意义,围绕“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否适用于当代公民的人格塑造”这一 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字数不限。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谈论 立身处世之道,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 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 行、修身养性的启发性,给自己列2-3条修身目标。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主讲教师:
学 校:
【导入】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基础知识
论语( lún ) 愠( yùn ) 曾( zēng ) 逾( yú ) 殆( dài ) 曲肱( gōng )
说( yuè ) 三省( xǐng ) 传不习乎( chuán ) 罔( wǎng ) 一箪食( dān ) 笃志( dǔ )
初步感知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时习:按时温习。
初步感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好(hào):喜爱, 爱好。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乐:以…… 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 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 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 老师传授的知识。
初步感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 习,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不 (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疑惑,五十岁时知 道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却不越过 法度。”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 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文化文学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论语》十二章(共24张PPT)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 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 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 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好(hào):喜 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饭:吃饭。 肱(ɡōnɡ):胳 膊。 于:对,对于。
有 :同“又”。古人在 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立 :站立,站得住,这 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
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
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 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
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 500人为 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 男子汉。
笃(dǔ):忠实, 坚守。
切问:恳切地提问。
仁:仁德。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 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 来的? 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温 故而知新”。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 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好(hào):喜 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饭:吃饭。 肱(ɡōnɡ):胳 膊。 于:对,对于。
有 :同“又”。古人在 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立 :站立,站得住,这 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
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
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 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
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 500人为 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 男子汉。
笃(dǔ):忠实, 坚守。
切问:恳切地提问。
仁:仁德。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 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 来的? 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温 故而知新”。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第7页
文体常识
12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
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
“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
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第37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第38页
词类活用
12 《论语》十二章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积累
12 《论语》十二章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第35页
12 《论语》十二章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③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④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新课导入
12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
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
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
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
“万世师表”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第1页
12 《论语》十二章
文体常识
12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
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
“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
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第37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第38页
词类活用
12 《论语》十二章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积累
12 《论语》十二章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第35页
12 《论语》十二章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③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④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新课导入
12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
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
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
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
“万世师表”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第1页
12 《论语》十二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39张PPT)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独立思考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 Nhomakorabea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永远的孔子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
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 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通“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 是做人之道。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独立思考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 Nhomakorabea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永远的孔子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
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 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通“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 是做人之道。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75张PPT)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 一章)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儒 家
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上 主张 礼治 ,鼓励人们 入仕 ,即“出 来做事”。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高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 一章)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儒 家
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上 主张 礼治 ,鼓励人们 入仕 ,即“出 来做事”。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高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共66张ppt)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 念、矢志不渝。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的乐趣。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 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 功课。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 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 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 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 毫无关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 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下面就让大家当一当小编辑, 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吧。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 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 念、矢志不渝。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的乐趣。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 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 功课。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 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 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 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 毫无关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 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下面就让大家当一当小编辑, 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吧。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 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2张
知识回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雍也》)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输、质入胜标文题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 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 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 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 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 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 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 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 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 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 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10_《论语》十二章_PPT课件_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表转折) (表转折) (表顺承)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表转折) (表修饰) (表顺承)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罕》)
•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 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罕》)
• 子夏说:“广泛学习而且能志向坚定, 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 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 如一地贯穿了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 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 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 献。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 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 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 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全书包括《学而》《为 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 教育原则等方面。《论语》和《孟子》《大学》 《中庸》合称为“四书”。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 习过了呢? "
富安中学刘瑛
课文 评讲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 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 其父鄹 (zō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为鲁 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叔纥壮 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 少也贱”。 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士 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孔子 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力,却 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理仓储)、 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同时,孔子时 时事事注意学习,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 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家,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 《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
《论语》十二 章
孔子
点此播放孔子视频
永远的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山东曲阜“三孔孔府”大成殿
孔府 大相成传殿孔子孔出子孔居生像子住地孔 祭嫡地-祀庙--孔-系山子子东的地曲孙方阜尼山全貌
孔林 孔子墓地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二)人物及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 “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 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 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 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 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 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 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 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 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 《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课文
富安中学刘瑛
评讲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 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而:连词,表顺接。时:名词做状语,时常 。之:代所学知识 (3) 说:通“悦”,音yuè,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朋友)亦:副词,也。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句型:不亦......乎?译成:不也是......吗?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
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孔子
老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荀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 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积累词语
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思想:“仁”孔子创立了以“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背景 材料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 子言行的一部书,通行本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