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演示实验演示1(学生演示)(1)捏一下气球;(2^书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播放实验视频问题:1上静止,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扔出去的乒乓球学生接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 2析能力。

如果沿着运动方向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小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 3如果在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小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静止; 2 .速度变化; 3 .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讲授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 聆听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 程和方法。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图片、分析、归纳,图历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感受总结出力。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演示、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以及亲身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小组观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使学生踉容易理解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要素相对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图片,演示测力计、推门很轻松掌握。

物体间力的作腌是相互生来说是难点,教案中采取层层递速逐步深入、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接受。

所举事例演示实验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勰堂效率方的了重要的作用。

本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大量的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二物理人教版力教案(3篇)

初二物理人教版力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初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 认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力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力的三要素;3.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2.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木块、小车、斜面等;3. 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门、推车、拔河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力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引入力的单位“牛顿”。

2. 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 教师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强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第三节《力》。

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测量力的工具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单位及测量工具,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及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细线等。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细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推拉桌子,观察桌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单位:牛顿(N)。

(4)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5)力的作用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三要素、单位、测量工具。

2. 力的作用相互性。

3. 例题解答步骤。

4.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三要素和单位。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

(3)如图,物体A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画出力F1和力F2的示意图,并求出物体A所受的合力。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单位:牛顿(N)。

(2)力的作用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如物体A对物体B施加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反作用力。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及其示意图;(4)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实例,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及其示意图;(3)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基本知识;2. 演示实验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3.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力的作用?比如拉、推、提、压等;(2)学生回答:是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力的作用;(3)教师总结: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2. 讲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1)教师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力的概念;(3)教师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记住力的单位。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1)教师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理解力的作用效果;(3)教师展示实例:用力拉伸弹簧、用力推动小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4. 讲解力的三要素及其示意图(1)教师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记住力的三要素;(3)教师讲解:用示意图表示力,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力的三要素;(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 记住力的三要素并会作力的示意图;3.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4.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 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有没有进行过拔河比赛?再邀请学生上前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提问学生是什么东西作用在绳子上?学生回答“力”,从而引出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概念: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人提水桶,人用了力,桶受到了力;人举杠铃,人用了力,杠铃受到了力;推上机推上,推上机对上施力;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师介绍: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学生思考讨论: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学生自主讨论后得到结论,由力的概念可以知道力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并且不相互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产生,例如磁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1)学生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2)学生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今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拉弹簧时,弹簧的长度伸长;压弹簧时,弹簧的长度缩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他们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力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力的作用。

3.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体验力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作用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球,绳子,滑轮组。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手拉手,互相施加力,感受力的存在。

2. 理论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3. 观察力的作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球和绳子演示力的作用。

4. 实践体验:孩子们用纸和笔,画出自己感受到的力。

5. 小组讨论: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感受到的力的作用。

7.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一些力的作用,并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作用的观察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于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力的作用。

但是在力的作用的观察和理解上,还有一些孩子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力的实验,比如用滑轮组来演示力的传递和放大,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力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孩子们理解的基础。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2机械效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7.1 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 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 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 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 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对力的示意图【课时安排】1 课时【评价任务】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我设计的这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力的概念、作用和效果,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和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理解力的三要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效果,力的基本性质。

2. 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气球、绳子、滑轮组、木块。

2. 学具:笔记本、彩笔、三角板、直尺。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力的实例,如气球被吹胀,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讲解力的作用和效果,通过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过程。

4.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相互性、矢量性。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教具进行力的实验,如用绳子拉力传感器,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6. 练习:让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巩固对力的理解。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2.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效果,力的基本性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的能力。

但在讲解力的概念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实例,如:摩擦力、重力等,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概念是理解力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在导入环节,我选择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如气球被吹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

通过这个实例,我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为后续讲解力的三要素打下基础。

力的作用和效果是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1、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物理上册《力》教案

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物理上册《力》教案
十一、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实验操作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现场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作业评估:检查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评估:通过笔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的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三、实验演示
1.实验一: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观察弹簧形变与拉力的关系。
2.实验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如相互拉扯的两个物体。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中的基础练习题,巩固对力概念和单位的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物理上册《力》教案
教学内容:
《力》是人教版七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单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单位及符号。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操作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过程。
十、教学进度安排
1.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及其换算,完成基本概念的学习和基础练习。
2.第二课时: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深入理解力的作用。
3.第三课时:力的测量方法,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力的测量。
4.第四课时:力的计算与应用,结合实际问题,练习力的计算和应用。
八、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力概念和力的单位换算的掌握。
2.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初中物理力的课件,供大家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1§5—1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力。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相互性。

3. 讲解力的分类: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分类,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力的类型。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示意图: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能够正确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力。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画出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示意图,加深对力的示意图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 画出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示意图,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力》的1.1节“力的概念”。

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及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钩码。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单位及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 例题讲解(1)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不属于力的三要素?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C.力的作用点D.力的作用时间(3)计算题:一辆小车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4. 随堂练习(1)简答题: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实验题: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5. 学生分组实验(1)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2)实验二:观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三要素4. 力的单位及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分别为10N和15N,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力》的第一节“力的概念和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掌握力的单位及三要素,并能绘制力的示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粉笔、黑板、挂图等。

2. 学具:测力计、弹簧、钩码、白纸、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拉弹簧、推桌子等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并进行展示。

5. 动手操作: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测量:测力计,单位——牛顿(N)。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下列力的示意图:(1)一本书受到的重力;(2)一个拉力器受到的拉力;(3)一个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测量、单位、三要素的掌握程度,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力》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具体涉及章节内容为1.1节“力是什么”和1.2节“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粉笔、黑板、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提水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互相拉扯弹簧测力计,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现场绘制力的示意图。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4.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

(2)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标明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大小的表示方法。

2. 答案:(1)例如:踢足球时,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

(2)示意图见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了解力的计量单位;2. 能够描述力的作用效果;3.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搬砖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介绍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三、课堂实验(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鼓励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记住力的三要素并会作力的示意图;
3.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 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有没有进行过拔河比赛?再邀请学生上前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提问学生是什么东西作用在绳子上?学生回答“力”,从而引出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人提水桶,人用了力,桶受到了力;
人举杠铃,人用了力,杠铃受到了力;
推上机推上,推上机对上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师介绍: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学生思考讨论: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学生自主讨论后得到结论,由力的概念可以知道力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并且不相互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产生,例如磁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学生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学生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今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拉弹簧时,弹簧的长度伸长;压弹簧时,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实例:
(1)投球手把静止的棒球投掷出去
(2)运动的棒球被接球手接住
(3)接球手将迎面而来的棒球反ft回去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都可以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让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种作用效果,一种是物体发生形变,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①踢足球时,用力越大,球就飞得越远;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②踢足球时,球总是沿着所受的力的方向飞去;分别拉、压弹簧,弹簧的形变不同。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③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位置不同的点推课本,观察课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
有关。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生活中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力的三要素,所以可以利用一种
方法简便的表示力,这种方法就是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用一个例题带领学生一起画一个力的示意图,再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个,加强巩固。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图示: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2)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
变扁了。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例如划船、跑步、火箭升空等。

三、当堂小结:
学生先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教师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再用一个趣味视频把本节知识点串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达标检测:A 组和B 组,分层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