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生命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生命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学校道德教育应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由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关注生命,从重视学生的现实需要入手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理想性需要,往往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理想性需要是一个人生命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理想性需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的理想性需要是渗透在人的现实需要之中的。抛开现实需要,一味强调超时代的理想性需要,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使道德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空泛。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一天,帮助每个学生过好每一天。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
力。教师如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点、帮助,就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体悟生命,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误区之一,就是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主要表现在:从内容上看,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性教育,注重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事迹的介绍和讲解,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从方法上看,是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教师以道德权威者、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从学生鲜活生命、真实生活中剥离出来的德育,非但无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生命质量的提升,反而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制约作用。
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从而体悟生命的意义。首先,能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既可以讲述曾经发生过的,也可以讲述尚未经历过
的想像中的。在追忆流逝岁月和展望未来的同时,在内心深处进行关
于生命的道德思考;其次,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与宽容的品质。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与事件中真实地
感受到生命的差异性、多样性,进而形成宽容与尊重的品质;最后,有
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在交流彼此的生命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做出道德的判断、选择与行动。
触发感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提升道德素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但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并非所有活动都具有
同等价值,学校道德教育不应仅仅满足于组织一般性的活动,而应将
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活动中去。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融入他们的生命之中。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它应该
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学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从什么样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生活
中自然真实的情境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
进行教育,并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象,这样的道德教育才会收到较好
的效果。
二是贴近学生生活。由于教材中的语言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所表达的概念已丢失了生活原本的一些信息,显得枯燥乏味。所以,
创设能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的情境是学生理解语词的背景、情感条件。如果情境创设得自然,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就容易取得德育的效果;如
果情境创设不真实,则很难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是实践性。道德教育所进行的活动,应当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感受道德,选择行为方式并在活动中发展品德,这样的活
动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之所以强调实践性,是因为人
只有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才能不
断地发展人际情感与能力,才能使人的一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是互动性。现在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一些新的道德
观念,并时常以自己的行为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有许多值得
成人学习的地方,所以“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信息化社
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等观念提示了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互动的。师生互动中道德情感的交往,是学生德性成长的重要机制。师生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意识与尊重意识的成长,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及双方价值观的认同和包容。
(:山东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