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

《基地》评论注:摘抄自网上评论版

大多数评论家与书迷都认为,《基地三部曲》是阿西莫夫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对许多读者来说,是通过这部科幻三部曲首次认识阿西莫夫的,也是他们首次看科幻小说c 今天的读者都习惯于看长篇科幻小说,而这一三部曲却是以系列短篇小说的形式创作的,这不能不多少有些让人吃惊。这些短篇小说都是在1941年8月至1949年3月之间的7年半时间里创作的,随后又用了4年时间才将它们收集成书出版。

同样,这些故事也是在坎贝尔的办公室中诞生的。当时,阿西莫夫的大部分作品均被《惊奇》与其他杂志拒收。那天,阿西莫夫乘地铁时正看着吉尔伯特与沙利文的歌剧剧本集。他翻到了《艾俄兰斯》。这部军事题材的作品使他想到了军队、战争与帝国。还没到坎贝尔的办公室,阿西莫夫就已想好了要写一部以罗马帝国兴衰为原型的银河帝国小说。

一走进坎贝尔的办公室,阿西莫夫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新计划。很快,坎贝尔也对这个计划产生了同样的兴趣。他意识到,这次他们的合作远不只是短篇小说,或像阿西莫夫所提议的是部中篇小说,这将是部规模更为宏大的作品。按坎贝尔的构想,这将是一部短篇、中篇兼有的系列故事,它们将连贯地构成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随着一个帝国的没落、衰亡,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另一个帝国。他让阿西莫夫回家去写个“未来历史”的提纲。他希望阿西莫夫能以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他的办公室中两人所拟定的大意为基础,设计一下银河帝国历史发展纲要。

阿西莫夫不喜欢写什么提纲。以前所有的短篇小说,他都是一挥而就。在后来的与作生涯中,虽然有时他也被迫为自己的一些小说与非小说类作品拟订提纲,但他始终对此带有厌恶之情。

在1941年之前,阿西莫夫还认为创作一部“未来历史”毫无意义。他知道罗伯特·亨纳恩已写过这个主题,虽然情节稍有不同,但因不是原创,并无新意。遵照坎贝尔的吩咐,他开始了创作,可没写多久,情节就变得一团糟,只能把稿子扔到纸篓里。他决定写个切实点的故事。

1941年8月11B,距刊登在9月《惊奇》杂志上的《夜幕》引起轰动的前4天,阿西莫夫开始静下心来创作《基地三部曲》的第一篇故事。9月8日他完成了,坎贝尔当场就收下了这篇故事。9月17日,阿西莫夫收到了《惊奇》杂志寄来的一张支票,按一字一美分计算,12,600余字的小说给他带来了126美元。这只是第一笔罢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基地》系列为阿西莫夫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第一篇故事以《基地》为名,刊登在1942年5月的《惊奇》杂志上。在《基地三部曲》中则被改名为《博学者》(《基地》第二部)。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阿西莫夫坦白承认,在创建虚构的帝国时,他借鉴了一些别人的作品。许多评论家认为阿西莫夫是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获得了主要的启示,但他还从别的书中获取了大量的创作灵感。他后来开玩笑说,他从不用为他的《基地》丛书编写情节,因为它们都是现成的。

系列的前三个短篇所受的直接影响来自吉本的著作及另一部大型历史巨著、24卷的《历史学家眼中的世界历史》。从第四个短篇小说起,吉本的影响开始减

弱,阿西莫夫又从当时流行的一套历史系列丛书、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在创作《基地与帝国》时,他受这部书的影响很深,但当开始创作《第二基地》里的故事时,他又将这本书抛到了一边。

《基地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遥远未来中的特伦特星球。哈里·夏尔登是位数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心理历史科学。这门具有强大威力的学科能精确地预见人类的未来,但只有当两个基本条件实现时,它才能起作用。第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庞大的人口,换而言之,就是只能用以10亿为单位的数字来表示对未来的精确预测。这意味着整个银河系才有可能成为心理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而个人或小团体则不可能。第二个条件是,预测必须在被分析的对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以保证他们的行为不因被预知到而受影响。

在创立这门虚构的学科时,阿西莫夫自己的学术知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具体地说,心理历史学的规则大致是以化学的动力学规则为基础的。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气体的运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为保证测算的精确度,必须有大量分子的存在。

阿西莫夫在这套系列的第二个短篇《市长》中,实际上已经提到了这个前提条件。在《市长》中,主人公萨尔沃·哈丁说:

即使是夏尔登先进的心理学也有其局限性。

它不允许有大多的变量。正如气体动力学原理不适用于一个分子一样,他的理论对单个人起不了作用。他的理论只能对整个星球的人群生效,并且只能‘蒙蔽’那些对自己的行为将造成的后果一无所知的人。①

①《基地》中的《市长》,高曼出版社1951年版。

精通心理历史学的哈里·夏尔登的研究表明:正值鼎盛时期的帝国将很快崩溃,并将在几百年内完全灭亡。他还进一步预测到,在此后的两万年内,人类将生活在野蛮状态中,直到第二帝国的崛起。

为此,他倒有个颇为勉强的解救办法。他建议在银洞系的两端各建立一个他称之为“基地”的社会,在此囤积人类所有的知识,并孕育新的帝国,这将在理论上使野蛮状态缩短为1,000年。

自然,没有人相信他的预测。贵族们自然对夏尔登的理论极为不屑,但最终,夏尔登还是说服了帝国的实权人物总督林中·陈。这样,两个基地在“银河系的两端”建成了。

《基地》系列前半部重点讲述了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基地的故事。这个小星球在银河系的顶端,是银河帝国的外域。

前六个故事①讲的几乎都是第一基地的事。它们围绕基地的历史发展中的主要人物展开,讲述了他们为创建第二帝国,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

①最初只出版了5篇,第六篇《博学者》是在收集成书后完成的,作为书中的开篇。

《博学者》是阿西莫夫创作并发表在《惊奇》杂志上的第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特米勒斯星球,当时夏尔登已经死了50年(基地建成后不到一年他就死了)。故事情节围绕着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其中有被子孙后代视为民族英雄的萨尔沃·哈丁与颇具传奇色彩的基地长老。正是哈丁意识到夏尔登已安排好了基地的历史,因此他们将定期地面对所谓的“夏尔登危机”:

……未来不是模糊不清的。夏尔登已经为我

们做出了安排。我们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每一个危机都是预先设计的,每一个危机的开始都有待于上一个危机的圆满解决。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