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舞曲》教案3
第5课《霍拉舞曲》教案
![第5课《霍拉舞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ba95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3.png)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霍拉舞曲》的节奏特点:以2/4拍为主,强调重音和弱音的对比,通过歌曲演唱和舞蹈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感。
-旋律结构与和声进行:分析歌曲的主要旋律线条和和声配置,理解其音乐构成,并能准确演唱。
-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学会基本的霍拉舞步,注重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的结合,展现舞曲的活力。
-音乐风格与文化背景:了解霍拉舞曲的起源、发展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举例:《霍拉舞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如“咚咚锵咚锵”,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确保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节奏。
2.教学难点
-节奏切换与拍子转换:在《霍拉舞曲》中,节奏变化较为复杂,如从快速切换到慢速,或在不同乐段间进行拍子转换,学生需要克服节奏变化的难点。
举例:在舞蹈实践中,当节奏从快速变为慢速时,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这种变化,需要通过逐步分解练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克服这一难点。在旋律变奏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旋律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改编,逐步提高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霍拉舞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欢快的音乐让你不自觉地想要跳舞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霍拉舞曲》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舞蹈实践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霍拉舞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挪威舞曲》大班音乐活动教案
![《挪威舞曲》大班音乐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4bd21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c.png)
《挪威舞曲》大班音乐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挪威舞曲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培养幼儿对挪威舞曲的兴趣。
1.2 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环节,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1.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学材料:挪威舞曲乐谱、音响设备、舞蹈道具等。
2.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舞蹈道具摆放整齐。
2.3 教师和幼儿提前熟悉挪威舞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教师播放挪威舞曲,引导幼儿聆听并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3.2 教学:教师讲解挪威舞曲的旋律、节奏和舞蹈动作,带领幼儿一起学唱、舞蹈。
3.3 实践:幼儿分组进行挪威舞曲演唱和舞蹈表演,教师指导并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4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和舞蹈表演,其他幼儿观看并给予掌声。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挪威舞曲的创作,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动作。
4.2 家园共育: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挪威舞曲表演,共同见证幼儿的进步。
4.3 定期组织挪威舞曲比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演唱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5.2 家长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力。
5.3 结合幼儿的评价和教师的自评,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舞蹈动作的直观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
6.2 循序渐进法:教师从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教学,逐步增加难度,让幼儿逐步掌握。
6.3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幼儿互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分享感受,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第七章:教学内容7.1 挪威舞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7.2 挪威舞曲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
7.3 挪威舞曲的音乐欣赏和分析。
第八章:教学安排8.1 每周安排一次挪威舞曲的教学活动,每次活动时长为30分钟。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世界民族之声一阿拉伯舞曲教案湘艺版word版本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世界民族之声一阿拉伯舞曲教案湘艺版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7bc819ac4028915f814dc264.png)
《阿拉伯舞曲》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会阿拉伯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的自豪感,体会世界著名舞曲背后的阿拉伯文化。
2、知识目标:学会分析歌曲《阿拉伯舞曲》的旋律特点,说解歌曲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通过速度及音乐情绪的变化尝试写出《阿拉伯舞曲》的段落结构。
难点:理解阿拉伯音乐的特点,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这个环节我先从一首《阿拉伯歌曲》引入,再配以图片讲解一些关于阿拉伯的知识,让学生对阿拉伯产生兴趣。
二、初听乐曲,获得感知。
感知歌曲的旋律;听完歌曲让同学构思美丽画面,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力度、速度、表情。
三、整体学习,识谱填词。
1、教师弹奏乐谱。
2、学生跟唱乐谱并填词,找出自己分析比较困难的地方。
四、童话传说,想象创作。
利用间歇时间让一名同学讲关于阿拉伯的童话故事。
五、整体欣赏,主题升华。
1、学生重听整首歌曲,感受歌曲表现的主题。
2、让学生回答这首歌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教师总结这首歌的主题,表达了阿拉伯人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对自己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将主题升华。
六、分组合作,参与实践。
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让音乐课堂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还有同学拿着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七、教师小结。
在优美的钢琴曲中结束课堂。
欣赏《阿拉伯舞曲》-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阿拉伯舞曲》-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6f53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9.png)
欣赏《阿拉伯舞曲》- 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阿拉伯舞曲》这首音乐,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2.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音乐元素,理解曲式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
3.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身体表达和舞蹈创作,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准备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阿拉伯舞曲吗?(通过提问来开启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为后面欣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音乐欣赏1.给学生放一遍《阿拉伯舞曲》,让学生先听。
2.第二次放,《阿拉伯舞曲》的曲式总体结构是什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目标,指导他们聆听和分析。
创造一个信息的环境,为学生学习干劲打下基础。
)3.再放一遍,让学生分析《阿拉伯舞曲》的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元素,并记录下自己的分析结果。
3. 舞蹈创作1.让学生听完《阿拉伯舞曲》后,集体讨论如何进行舞蹈创作。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进行舞蹈创作。
老师也可以给出一些舞蹈创意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舞蹈创作。
3.学生可以自行编排自己的舞蹈,多次练习,完善舞蹈的动作和流畅度。
三、教学收获1.学生通过听音乐、分析音乐元素理解曲式结构,学会了如何欣赏阿拉伯舞曲。
2.通过舞蹈创作,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
3.增强了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文化素养,激发了学生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程学习,学生不仅从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还培养了学习技巧,丰富了艺术修养,增强了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打破权威性、传递学习的自主性。
要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舞蹈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阿拉拍舞曲(选学)
![阿拉拍舞曲(选学)](https://img.taocdn.com/s3/m/b95f5526f7ec4afe05a1df03.png)
A A A A A1 A2 A3 A4 A5...B B A A A6 A7 A8 A9 B B
阿拉伯音乐:
历史上,它最早指居住在阿 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民族音乐; 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它一度 曾泛指分布于西亚、中亚和 北非伊斯兰文化区的音乐; 现今通常系指西亚、北非阿 拉伯国家的音乐。
阿拉伯音乐的旋律优美,充满了大量的变化音,其基本 音阶和西方的七声音阶完全不同。它采用的音阶是以四 分之一音为单位的,它的音阶在钢琴上上演奏不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阿拉伯音乐的能量是空前的。
《阿拉伯舞曲》主要流 传在沙特阿拉伯、也门 等国的舞蹈音乐,整首 乐曲由乌德、卡龙和小 乐队一起合奏。全曲轻 快活泼,极富阿拉伯舞 蹈韵律,表现出阿拉伯 地区人民能歌善舞的生 活情趣与精神风貌。
一种类似直角梯形的奇特乐器共6384跟琴弦三根为一组发同音不中国的扬琴有些类似演奏者一般席地而坐将卡龙置于大腿上用戴在两手食指上的拨子弹奏
世界民族之声
教师:罗燕
猜一猜:
今天的世界民族音乐之旅我们 将要到达哪里?
阿拉伯舞曲
主题Ⅰ 1=C 4/4
主题Ⅱ 1=C 4/4
音乐中出现了几次主题Ⅰ和 主题Ⅱ?主题有没有变化? 请用字母A表示音乐主题Ⅰ, 变化的主题音乐Ⅰ用A1、 A2、A3……..用字母B表示主 题音乐Ⅱ,试着用笔记下音 乐的结构。
半音
半音
日本都节调式:3 4 6 7 i(缺2、5)
中国五声调式:1 2 3 5 6 (缺4、7)
2、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无半音,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充满了富丽 堂皇之感;日本五声音阶包含了两个小二度音程,使得日本民族音乐常 常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 。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七彩管弦五阿尼特拉舞曲教案湘艺版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七彩管弦五阿尼特拉舞曲教案湘艺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190d79192e45361066f59f.png)
《阿尼特拉舞曲》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愉悦、轻松的性质与结构。
2、了解《阿尼特拉舞曲》的主题内容以及《培尔·金特》组曲的音乐魅力。
3、了解格里格及其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难点:
了解《培尔·金特》的艺术魅力以及体味《阿尼特拉舞曲》的独特魅力。
教学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选自《培尔·金特》组曲,是一首轻快流畅并包含丰富细腻的力度变化的曲子。
该舞曲为三部曲式。
它是写培尔·金特在沙漠绿舟的阿拉伯帐篷中,美丽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欢迎他时的情景,表现了活泼妩媚的阿尼特拉的形象。
教学准备:
乐曲、多媒体、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作品,今天我们走进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聆听他的音乐世界。
二、新课教学
1、播放《阿尼特拉舞曲》。
2、讨论这首乐曲的气氛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3、简介作者。
4、简介《培尔·金特》,交代创作背景。
5、学生交流。
阿尼特拉舞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一段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6、表演。
学生伴随着音乐,编创动作。
7、知识扩展。
了解该歌曲的曲式结构。
(三段曲式)
三、结束
1。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阿拉伯舞曲-教案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阿拉伯舞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9c0a7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3.png)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阿拉伯舞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拉伯舞曲》是一首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情的音乐作品,曲调热情洋溢,节奏感强。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学生可以了解阿拉伯音乐的特点,感受异国风情,丰富音乐视野。
同时,这首曲目的演奏技巧也需要学生掌握,如正确的吹奏姿势、指法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音乐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乐器演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这首阿拉伯舞曲,他们可能对阿拉伯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阿拉伯音乐的魅力。
同时,对于部分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存在的困难,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阿拉伯音乐的特点,感受异国风情。
2.学会《阿拉伯舞曲》的演奏技巧,提高吹奏能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和指法。
2.理解并表现阿拉伯音乐的风格特点。
3.合奏时保持节奏的准确和音色的和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阿拉伯音乐的魅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奏,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练习法:分组进行演奏练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阿拉伯舞曲的乐谱。
2.检查学生的乐器,确保乐器状况良好。
3.准备教学音频、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感受阿拉伯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阿拉伯音乐的风格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阿拉伯舞曲》的乐谱,讲解乐曲的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奏,学生跟随模仿。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演奏姿势和指法,及时进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对于演奏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助,使他们能够跟上进度。
六年级音乐《霍拉舞曲》教案
![六年级音乐《霍拉舞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6aa5a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f.png)
六年级音乐《霍拉舞曲》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充满炽烈的欢乐气氛和舞蹈性特点,并初步了解霍拉舞的简单知识。
2、在音乐图形谱的帮助下了解本首乐曲三个主题的节奏特点以及它们的变化与再现,能随各个主题音乐节奏做出适当的反应。
3、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乐曲无穷动式如鸟鸣般婉转的炽烈与欢乐情绪。
教学难点: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体验乐曲三个主题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音乐图形谱、课件、音响、自制沙锤与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方法:音乐图谱教学法、表现法、感受法、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随着《嘀哩嘀哩》歌曲音乐师生律动进入教室。
二、导入乐曲,整体感受:师:歌中的春天真美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一件什么样有意义的事情来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学:画一幅画、郊游等) 。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其中的一个要求,我们到一幅有声音的画里去郊游,请大家先听声音——一首乐曲。
(1)放乐曲录音,学生聆听。
(2)师: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3)学生发表看法,师适当做总结。
三、出示图形谱,不同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1)师:就让我们把欢快的乐曲带进花园吧!花园里有什么?出示图形谱。
(2)师点动图谱,学生聆听观看。
(3)聆听乐曲第一主题,随师点第一段图谱。
记住图中走过的路线。
(4)告诉学生,音乐节奏就藏在每朵花、每颗草里,请学生找出来。
(学:蓝色的小路代表长音,花瓣和叶子代表短音。
)(5)复听第一主题,请学生用自制沙锤摇奏出音乐中的长音,并用短音X X节奏为音乐打出节拍,教师指挥。
再听一遍,全体独立完成。
(6)听第二段音乐(b+c主题),用肢体动作来表示节拍,长音处摇晃双手或轻轻跺脚,短音处拍手、腿、肩等。
师点第二段图谱。
(7)复听第二段音乐,进行传递节拍的“碰杯”游戏。
(8)聆听第三段音乐( b+c主题变化与重复),长音最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长音。
关于中班音乐教案 BALA BALA舞
![关于中班音乐教案 BALA BALA舞](https://img.taocdn.com/s3/m/86d8cb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a.png)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BALA BALA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舞蹈。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BALA BALA舞,让幼儿体验到音乐舞蹈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BALA BALA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难点: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舞蹈,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三、教学准备1. 音乐CD:《BALA BALA舞》音乐。
2. 教学视频:BALA BALA舞的教学视频。
3. 舞蹈道具:花环、手拍等。
4. 活动场地:宽敞的舞蹈场地。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a.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摇头晃脑、摆动手臂等,让幼儿放松身体。
b. 进行简单的团队游戏,如“抓手指”、“切西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基本动作(5分钟):a. 教师示范BALA BALA舞的基本动作,如跳跃、转圈等,并讲解动作要领。
b.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基本动作,教师逐一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 学习舞蹈节奏(5分钟):a. 教师播放《BALA BALA舞》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
b. 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动作,教师指导幼儿把握舞蹈节奏。
4. 团队舞蹈(5分钟):a.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带领团队进行舞蹈。
b. 各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并给予掌声鼓励。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舞蹈过程中的感受。
b.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强调舞蹈动作和节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舞蹈过程中的动作准确性、节奏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家长反馈幼儿在家庭中主动练习BALA BALA舞的情况。
3. 幼儿自我评价在舞蹈学习中的进步。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练习BALA BALA舞,并录制视频,下次上课分享。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BALA BALA舞比赛或表演,增进亲子关系。
《挪威舞曲》大班音乐活动教案
![《挪威舞曲》大班音乐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bfd85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c.png)
《挪威舞曲》大班音乐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感受挪威舞曲的音乐特点,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 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3. 通过学习挪威舞曲,让学生了解挪威的文化,拓宽视野。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挪威舞曲音乐、舞蹈动作图示。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挪威舞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基本舞步:教师示范挪威舞曲的舞蹈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大家共同欣赏。
5.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感受挪威舞曲的魅力。
四、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学到的挪威舞曲,让家人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舞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3.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挪威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挪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挪威舞曲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力。
3. 学生对挪威文化的了解程度。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六、活动准备:1. 辅助材料:挪威地图、图片、视频资料。
2. 教学用具:音响设备、舞蹈动作图示、教学PPT。
七、活动过程:1. 回顾与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挪威舞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2. 欣赏与讨论:教师播放挪威风景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挪威的美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挪威舞曲:教师讲解挪威舞曲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挪威舞曲的文化内涵。
4. 舞蹈教学:教师示范挪威舞曲的舞蹈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5. 实践与展示: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每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大家共同欣赏。
八、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学到的挪威舞曲及舞蹈动作,让家人一起感受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舞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阿拉伯舞曲》教案
![《阿拉伯舞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25313e650e52ea55189883.png)
《阿拉伯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阿拉伯的风土人情。
领悟舞曲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阿拉伯舞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乐曲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图片,同学们来看一看这是哪里?
生看完回答。
师:这是阿拉伯的一些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阿拉伯舞曲》。
二、欣赏乐曲
(一)初听歌曲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边这首歌曲,在听的时候注意想一想这首乐曲用什么样的速度唱的?生唱完回答。
(二)复听歌曲
师:这是一首小快板,同学们注意唱的速度。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乐曲,想一想这首乐曲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讨论回答。
(三)再次聆听乐曲
师:我们再次聆听乐曲,认真的想一想乐曲的特点。
三、小结
同学们回去搜集其它的舞曲,看看它们与阿拉伯舞曲的不同之处。
下课!。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第2课时《阿拉伯舞曲》《花之圆舞曲》(教案)教案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第2课时《阿拉伯舞曲》《花之圆舞曲》(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0858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9.png)
花城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14节《阿拉伯舞曲》《花之圆舞曲》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类: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在设计柴可夫斯基的经典舞剧音乐作品《胡桃夹子组曲》这课时,改变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让学生在听、唱、画、思、动、议等活动中,感受乐曲在旋律、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与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
能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与再创造音乐的演奏家发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使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成为真正接触音乐家思想内涵的过程,而非游离在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之外。
教材分析:《阿拉伯舞曲一咖啡》是一首慵懒缠绵的阿拉伯风格舞曲。
乐曲温柔平和、优雅舒展、委婉缠绵,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炎热而倦息的异域风情画卷。
本曲g小调,小快板,采用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主导动机+A段+主导动机+B段+主导动机+A段再现。
段落之间用贯穿始终的主导动机相联结。
《花之圆舞曲》是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一段舞曲。
它是克拉拉随王子到“童话王国”,百花仙子们为欢迎她跳的一段舞蹈的伴奏音乐。
它由引子和两个单二部曲式构成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欣赏能力和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集体合作意识增强,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但是他们已逐步进入变声期,很多学生不敢开口唱歌,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促使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缺乏倾听的耐心。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学生用具:课本对民族的风情和音乐文化特点产生兴趣;让学生在《花之圆舞曲》的欣赏过程中充分体会作品的美感,享受音乐美所产生的愉悦感受。
重点了解圆舞曲的风格及特点;听辨演奏乐器,说出乐器名称,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难点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阿拉伯舞曲初中音乐教案
![阿拉伯舞曲初中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8315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a.png)
阿拉伯舞曲初中音乐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2. 学习阿拉伯舞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3. 能够演奏或演唱一首简单的阿拉伯舞曲;4. 培养对不同文化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2. 阿拉伯舞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3. 演奏或演唱阿拉伯舞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阿拉伯舞曲的节奏和旋律;2. 对阿拉伯舞曲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材料;2. 乐谱;3. 教学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阿拉伯舞曲的概念,并播放一首阿拉伯舞曲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阿拉伯舞曲的特点。
二、音乐特点讲解(10分钟)1. 分析阿拉伯舞曲的节奏特点,如:节奏感强烈、节奏变化多样等;2. 讲解阿拉伯舞曲的旋律特点,如:旋律优美、旋律富有表现力等;3. 引导学生欣赏阿拉伯舞曲的音乐风格,并思考阿拉伯舞曲与其它舞曲的区别。
三、学习基本节奏和旋律(10分钟)1. 教授阿拉伯舞曲的基本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2. 教授阿拉伯舞曲的旋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演唱;3. 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演奏或演唱能力。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演奏或演唱一首简单的阿拉伯舞曲;2. 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学习成果;3. 师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文化背景讲解(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阿拉伯舞曲的文化背景,如:阿拉伯舞曲的历史、地域特点等;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欣赏更多的阿拉伯舞曲,加深对阿拉伯舞曲的理解和欣赏;2. 组织学生进行阿拉伯舞曲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奏或演唱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欣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或演唱能力。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阿拉伯舞曲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阿拉伯舞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9e7b4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6.png)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4课阿拉伯舞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阿拉伯舞曲》是一首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情的音乐作品,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阿拉伯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
教材中包含了歌曲、乐谱、图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听、唱、动、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五线谱识谱、简单节奏演奏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阿拉伯文化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阿拉伯舞曲》的曲谱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阿拉伯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阿拉伯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阿拉伯舞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阿拉伯音乐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
3.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和演奏,学生跟随模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乐谱、图谱等。
2.准备音响设备,播放阿拉伯音乐。
3.准备相关阿拉伯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阿拉伯舞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阿拉伯舞会现场。
教师播放一首阿拉伯音乐,让学生感受阿拉伯音乐的风格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阿拉伯舞曲》的乐谱,引导学生观察乐谱的特点。
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并进行示范演唱。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体会歌曲的风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根据歌曲的节奏进行演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奏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歌曲内容和节奏。
5.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其他阿拉伯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音准,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
《霍拉舞曲》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六年级音乐教案
![《霍拉舞曲》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六年级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95549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9.png)
霍拉舞曲教学目标:1、在音乐活动中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喜欢罗马尼亚音乐2、用图形普,创编声势、律动、舞蹈等方法,熟记主题,体悟罗马尼亚音乐风格特点。
3、找出乐曲中特殊的音乐记号,知道霍拉舞曲“轮舞”这一特点,感受小提琴顿弓的演奏技巧。
重难点:熟记主题,体会罗马尼亚风格特点分组设计图形谱、声势来表现主题旋律特点。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今天啊,我们要开一场音乐舞会,跟你的小舞伴儿打个招呼吧。
好,我们的舞会现在开始!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演师:同学们跳的太棒啦,我想问问同学们刚才的那段舞曲的名称是什么?生:《单簧管波尔卡》二、聆听乐曲师:那波尔卡呢是流行于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今天,我们一起来到罗马尼亚,感受一下这个地区的民间舞曲。
仔细听,与波尔卡舞曲有什么不同?生:欢快活泼跳跃的小提琴演奏的颤音速度节奏回旋的感觉师:你们说的都对,这些都是这首舞曲的特点。
这首舞曲的名字叫《霍拉舞曲》,是由罗马尼亚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迪尼库根据罗马尼亚当地的一种民间集体舞改编而来,在罗马尼亚,人们疯狂的喜爱这种舞曲。
那这首乐曲为什么会给你带来这样欢快,跳跃的感觉呢?霍拉舞曲都有哪些特点呢?三、分段欣赏我们今天就走进罗马尼亚共同感受这种“霍拉”舞曲,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分段聆听,第一主题,第一次聆听师:你觉得第一主题的旋律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现最合适?你来说,好到黑板上画画?生回答分别上黑板展示师:你的想法太独特了你太有创意了第二次聆听师:那我们能不能把你觉得做合适,最能表现这段音乐的图形组合起来,小组内商量商量。
第三次聆听师:哪个小组商量好了,到黑板上来试一试?同时,请思考,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图形表现呢?(找两组,其余小组用小黑板来画)学生展示师:音乐简直太神奇啦,还能用各种各样的图形来表现,我们来观察一下从图形谱中第一主题音乐有几个乐句组成?生:有四个乐句组成有相同的乐句师: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现音乐的旋律?生:根据图形说旋律特点生:我觉得有颤音,所以用波浪的图形我觉得很跳跃,所以用小点点来表现我觉得可能有顿音我觉得有种回旋的感觉我觉得有转圈的感觉我觉得有旋转的感觉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太强啦,与作曲家的创作不谋而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歌谱,看看作曲家是怎样创作这段旋律的?出示歌谱师:我们一边唱一边来寻找作曲家的创作奥秘,大家看这是什么记号?生颤音我们一起来唱一下?所以我们用这样的小波浪来表现师:这是什么?生:顿音记号,师:而且是音阶的下行,我们一起来唱一下,注意要唱出顿音的感觉演唱,给人感觉很欢快,很有跳跃感。
阿拉伯舞曲 苏少版三上音乐教案
![阿拉伯舞曲 苏少版三上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57c55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c.png)
阿拉伯舞曲苏少版三上音乐教案介绍本教案是针对阿拉伯舞曲的教学设计,适用于苏少版三上音乐课程。
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文化背景,并通过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能够辨认和模仿阿拉伯舞曲的节奏和旋律。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欣赏阿拉伯舞曲并表达个人感受。
4. 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能够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阿拉伯舞曲。
教学内容1. 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介绍。
2. 节奏和旋律的研究和模仿。
3. 阿拉伯舞曲欣赏和个人感受的表达。
4. 简单舞蹈动作的研究和表演。
教学步骤第一课: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介绍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阿拉伯舞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介绍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和阿拉伯文化的背景。
3. 听歌研究:让学生仔细听一段阿拉伯舞曲,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旋律。
第二课:节奏和旋律的研究和模仿1. 回顾:复上节课学到的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节奏研究:教导学生如何辨认阿拉伯舞曲的节奏,并进行模仿。
3. 旋律研究:向学生演示阿拉伯舞曲的旋律,并引导学生模仿演唱。
第三课:阿拉伯舞曲欣赏和个人感受的表达1. 欣赏阿拉伯舞曲:向学生播放多段阿拉伯舞曲,让他们欣赏并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 分享个人感受: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每段音乐的感受和想法。
第四课:简单舞蹈动作的研究和表演1. 舞蹈动作研究:向学生展示一组简单的阿拉伯舞蹈动作,并让他们跟随练。
2. 集体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集体表演,展示他们学到的舞蹈动作。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阿拉伯舞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和动作的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舞蹈老师或阿拉伯舞曲表演团队到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指导。
2.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阿拉伯舞曲,并进行小组演出。
总结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阿拉伯舞曲的音乐特点、文化背景,并通过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阿拉伯舞曲》课件2
![《阿拉伯舞曲》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490b4237e2bd960591c67704.png)
阿拉伯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古代 阿拉伯人酷爱音乐,他们最早的歌曲叫“胡达”。 这是一种纯朴而单调的原始歌曲,它采用当时流 行的阿拉伯诗歌的节奏。在阿拉伯半岛的西部,有两 个地区,即希贾兹和麦加的音乐活动最为活跃。希贾 兹的欧卡兹市场被认为是当时演奏家、歌唱家和诗人 们汇聚的“广阔舞台”。 麦加城当时是“信仰中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这里来朝觐的人 唱着各种赞美歌曲,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愿。阿拉伯 音乐情感丰富,曲调美丽,有人把它比作憧憬和诗意 的源泉。
阿拉伯乐器
阿拉伯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伊斯兰时期, 在阿拉伯半岛上,就流传着米兹哈尔、吉朗、柏尔布 德、姆瓦他、将科、米扎发等弦鸣乐器;米兹玛尔、 库夏巴、斯鲁、纳库尔等气鸣乐器; 弹拨尔、达卜、卡地布等膜鸣乐器以及匈鸠、吉拉吉 等体鸣乐器,其中一些乐器是从波斯和叙利亚等地传 入的。 伊斯兰时期,常用的乐器有乌德、卡侬、拉巴卜、纳 伊、纳加拉、达卜等。其中乌德是伊斯兰音乐中最有 代表性的乐器,卡侬于元初传入中国,称“七十二弦 琵琶”,清代称“喀尔奈”,列入“回乐部”,现仍 流传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阿拉伯风格奇想曲〔西〕 泰雷加曲-人音版《演奏》教案
![阿拉伯风格奇想曲〔西〕 泰雷加曲-人音版《演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c82e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9.png)
阿拉伯风格奇想曲〔西〕泰雷加曲-人音版《演奏》教案简介阿拉伯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独特的风格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其中的泰雷加曲就是阿拉伯音乐中广受欢迎的一种曲调。
泰雷加曲以其激情澎湃、律动明快、节奏变幻多端而受到广大乐迷的喜爱。
本教案将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音版《演奏》泰雷加曲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简要介绍《演奏》泰雷加曲泰雷加曲在阿拉伯音乐中独具特色,它的曲调欢快、节奏复杂。
这种乐曲的原始形式还包括用手打击的鼓和桶扮演节奏的部分。
它的节奏是不规则的,通常用3/4或者4/4拍子,但并不是固定的。
本教案中的人音版《演奏》泰雷加曲是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需要通过嗓子的发声来演奏。
第二步:学习几种发声技巧通过不同的发声技巧,我们可以模拟出泰雷加曲所需要的各种声音。
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技巧:嘶哑的声音这种发声技巧可以模拟出类似于笛子的音色。
首先,我们要用喉咙的梦幻来缩小气流的路径,然后用嘴唇或者舌头来包住气流,发出带有嘶哑感的声音。
轻拍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模拟出类似于木鼓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强度要比第一种技巧要轻一些。
发声时需要用喉咙来控制发声的强度,并用嘴唇来调整声音的明亮度。
发出嘶哑声与轻拍声的混合声这种混合声可以模拟出鼓的声音,同时还带有一些嘶哑的味道。
发声时需要用口腔的形状来控制声音的根部,用喉咙的梦幻来调整声音的强度和鼓的速度。
第三步:练习人音版《演奏》泰雷加曲的演奏在学习了以上的发声技巧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练习演奏这首曲子了。
下面是具体的演奏步骤:步骤一:学习曲子的原声首先我们需要听一听人声原声,熟悉一下基本的旋律和节奏。
这里提供一下原声的音频:人音版《演奏》泰雷加曲原声步骤二:分析曲子的结构在了解了曲子的基本旋律和节奏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一下它的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演奏出来。
这首曲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引子(A)、主旋律(B)和副旋律(C)。
下面是曲子的具体结构:A AB BC C步骤三:练习演奏在了解曲子的结构之后,我们来一遍遍地演奏这首曲子,并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构进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伯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阿拉伯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的自豪感,体会世界著名舞曲背后的阿拉伯文化。
2、知识目标:学会分析歌曲《阿拉伯舞曲》的旋律特点,说解歌曲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速度及音乐情绪的变化尝试写出《阿拉伯舞曲》的段落结构。
难点:理解阿拉伯音乐的特点,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上歌曲《舞曲--阿拉伯音乐--开场版》,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
(目的是营造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
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
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传统音乐合奏《阿拉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传统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阿拉伯传统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阿拉伯乐器介绍。
阿拉伯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伊斯兰时期,在阿拉伯半岛上,就流传着米兹哈尔、吉朗、柏尔布德、姆瓦他、将科、米扎发等弦鸣乐器;米兹玛尔、库夏巴、斯鲁、纳库尔等
气鸣乐器;弹拨尔、达卜、卡地布等膜鸣乐器以及匈鸠、吉拉吉等体鸣乐器,其中一些乐器是从波斯和叙利亚等地传入的。
伊斯兰时期,常用的乐器有乌德、卡侬、拉巴卜、纳伊、纳加拉、达卜等。
其中乌德是伊斯兰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卡侬于元初传入中国,称“七十二弦琵琶”,清代称“喀尔奈”,列入“回乐部”,现仍流传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阿拉伯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
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阿拉伯舞曲》第一、第二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结合谱例,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两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
第一乐段: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由八分休止符紧接十六分音符来开始;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六、欣赏:《阿拉伯舞曲》。
1、大屏幕呈现文字并伴以解说声音,向学生介绍《阿拉伯舞曲》乐曲结构、风格等。
并用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阿拉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
4、复听: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
七、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