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第一讲——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学概论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学概论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是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中的各国经济的总和,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研究对象:1.国际经济关系 2.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㈠萌芽时期(15世纪末-18世纪中后期)1.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2.社会分工开始具有国际性质。

3.最初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但是,这时的国际分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不过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强制性的特殊分工。

㈡初步形成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1.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2.世界市场的形成3.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出现4.经济危机开始具有世界性和同步性㈢最终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成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世界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3.世界市场的内涵更为广泛第一章第一节大标题+总结段落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多元的动力自然环境、气候人口历史文明社会结构技术、教育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结合主要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说明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章第一节二-第三四段+最后一段第二讲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教育经济学汇总

教育经济学汇总
✓What to produce...
✓How to produce...
✓Produce for whom...
• 研究领域: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
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
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
R:经济学的假设
• 稀缺性★
• “经济人”, “理性人”
– 有动机、有能力寻求自己最大利益
生的成绩有影响。
详见“教育生产”
教育的市场机制
教育:
• 要素市场
• 产品市场
➢教育领域很少存在(竞争性)市场
➢产品不同质
经济学是一把工具
• 借助经济学工具,对教育领域进行解剖和
探索
• 要想更好地研究教育,需要对经济学理论
(假设)和方法做出修正
• 得出新的结论,形成教育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
——如何应用在教育领域?
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
同的个人。
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
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莱昂内尔·罗宾斯
《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1935)
D:经济学有什么用?
• Stigler:
“我不能给你一份工作,但我可以告诉你
为什么失业。”
经济学的分支
• 没有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拓展
• 作业:以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大学生教育消费水平调查”
包括:样本量≥30,项目,金额……
启下:我的一种回应
• 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
• 教育消费与教育成本的关系?
第四讲 教育的成本-收益
今日分享
三个问题:
• 教育是一项投资吗?
• E.成本如何核算?
• E.收益如何计量?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二、经济发展
(一)增长与发展的含义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 长。
发展的涵义更为广泛和丰富,它是以增长为核心 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包 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 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以至 文化结构的变化。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39个国家; (2)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15个国家(地区); (3)南亚的7个国家; (4)欧洲和中亚的30个国家(地区); (5)中东和北非的16个国家; (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23个国家(地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1) 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低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 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 据估计,发展中国家 城市中的公开失业率一般为10%-15%, 15-24岁的青年失业率更高。 城乡劳动人口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部分差不多达到30%
5、二元结构 城市以工业为主,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劳动生 产率较高,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城市居民的收入较高,生活条件 较好。
最富的20%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
发达国家一般在40%左右,
中等收入国家则从40%到接近70%,
低收人国家从40%到60%不等。
各国最穷的40%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
在发达国家约为20%;
而在一些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中,这一比例低于10%。
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 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 基本目标是—— 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发展经济学》讲义合集

《发展经济学》讲义合集

Development economics《发展经济学》讲义参考书目:《发展经济学》——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美]Debraj ray著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黄景贵院长教授博士孙建军副教授博士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第三讲经济增长第四讲新增长理论第五讲历史、预期和发展第六讲经济不平等第七讲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相互的联系第八讲贫困与营养不良第九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第十讲农村和城市第十一讲农业中的市场:一个初步的介绍第十二讲土地第十三讲劳动第十四讲信贷第十五讲保险第十六讲国际贸易第十七讲贸易政策第十八讲贸易政策的多边方法序言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本讲义提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介绍。

本讲义主要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帮助他们学习初级或中级经济理论、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各种发展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

尤其在方法论上,本讲义结合近年来经济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新增长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讲义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降到了最低。

具体而言,不使用微积分,而尝试主要通过语言、图表来说明问题,有时也使用基础代数来讲解有关理论。

第一讲导论一、两个定义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debraj ray,200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年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国家,而高于9000美元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

——世界发展报告(world bank,1996)二、本讲义的思维框架——贯穿两条主线:1、或多或少地远离一个传统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问题只有在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2、关于方法论的,尽可能用统一的分析方式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方面取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

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一、引言1、如何在某个时点判断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质量要高,即人均收入水平高?物质质量要高,即人均收入水平高,而且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物质质量要高,即人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还应当是贫穷与营养不良的消除,人均寿命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干净的饮用水与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知识水平和学校教育的提高,尤其是成人识字率的提高等?2、总的经济实力的提高对与发展相联系的其他社会经济指标有积极影响。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是及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现的能力。

2、教育单位本钱:是指生均本钱,既培养一名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3、教育投资:也成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开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与,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与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与物力的货币表现。

4、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与消耗的程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教育成果〔数量与质量〕/教育资源占用量与消耗量〕。

从微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与教育根本建立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为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毕业生教育本钱= 学制期内教育本钱总与* 学习年限/学制期内学生人数〕5、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比照。

6、人力资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与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与。

7、社会化理论: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效劳,为开展经济效劳,论证教育及经济关系。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批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识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8、筛选假设理论:是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么样挑选工人的,据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及人力资本理论不同的地方,该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并且认为教育只是放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第一讲经济学是什么

第一讲经济学是什么
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
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
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找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那么凯恩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一反传
统的司空见惯之观点,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
需求管理提供了令人信服且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 划时代的革命。
例如,私人资本的流动会引发什么?妇女的就业率攀升 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变化?企业的竞争为什么会从价格的竞 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上来?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 都是有限的?
Growing economic inequality means that we are moving money and assets from those who can spend it at the bottom to those who cannot spend it at the top.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他用这一概
念去解释萧条,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能力不 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对于如何走出萧条,凯恩斯提出了 大致如下的政策性建议:
①由于萧条时期,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 政策通常效果甚微。因此,主要经济政 策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维持足够的 总支出水平,其中特别是投资的增长, 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信心。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主要分支中都作出 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宏观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公共财政和 公司金融、 贸易理论、 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等。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造诣之外,作为大学课堂上讲授经济 学理论的一线教师,斯蒂格利茨教授倡导引领学生理解现代 经济学的生机与活力,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与现实生活相隔 离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充分理解现代经济学 原理 —既包括理解现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现实世界所必须的 原理,也包括理解当前经济问题所必需的原理。

教育经济学试题

教育经济学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经济学标准预测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D.社会人口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A.个人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教育经济学17.教育的社会需求18.教育结构19.教育成本20.教育个人收益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1.简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2教育财政学第1讲

2教育财政学第1讲

图1 私人部门经济与公共部门经济的异同
4、 财政与财政学
• 政府是满足公共欲望的当然“人选”,因此,公共 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指政府的经济活动; • 政府从事经济活动,衍生出收入和支出问题; • 财政指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 财政学(public finance)
– 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 经济学分支; – 也称为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或公共部门经 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
2. 与政治经济学的分离和财政学的创立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 财政学的创立是随着文艺复兴(1300——1650年) 之后的科学大分化而出现的。这一阶段西方走在 了世界的前列。 • 1615年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蒙克利钦首次使用 “政治经济学”一词,政治经济学进入历史舞台。 • 1776年亚当· 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标志着财政学的创立。
(1) 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
• 凯恩斯抛弃了政府只当“守夜人”的教条,认为财 政支出可以直接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弥补私人部门 需求的不足,使市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首 次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冲击了典型 的“量入为出”的原则。代表人物:汉森、萨缪尔 森、罗宾逊、斯拉法 • 主要财政观点和政策主张: • ①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和财政政策 • 凯恩斯: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财政赤字政策。 • 汉森:补偿性财政政策
(2)货币主义的财政观
• 货币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 大学教授M.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人物。
• 他强调经济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即消费者的自 由选择和生产者自由竞争,极力反对政府干预经 济。主张从压缩财政支出入手,控制通货膨胀; 反对用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来 刺激经济;主张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代替凯恩 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

经济学原理(一)

经济学原理(一)

参考资料
• • •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萨缪尔森《经济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 柳泰宪《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
第二讲 供给与需求理论
一、需求理论 二、供给理论 三、供求均衡 四、弹性理论及其运用
一个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
• 微观经济学所有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 设条件——合乎理性的人 • 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 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 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家庭
产 品 和 服 务 工资 转移支付 要 素 税收 人员 税收 政府购买
企业
政 府
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都需要解决三个方 面的基本选择问题,即基本经济问题: •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 is to be produced?) ——决定产出的水平和构成 • 怎么生产(How is to be produced? ) ——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 为谁生产(Who does get the output?) ——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
• 每个消费者追求的都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 每个生产者追求的都是企业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需求理论
1.需求 (Demand)
•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 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 ④消费者的偏好 ⑤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⑥消费者数量与结构 假定其它因素不变,需求就表示商品的需求 量与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Qs 0 1 P
蛋筒的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P
Qd=12-4P
(4)经济模型
•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描述经济现象有 关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表现形式 有:语言,图表,图形,方程式等 • 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 “后此谬误” (Post Hoc Fallacy)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教育经济学课件

教育经济学课件

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
要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科学。(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 人民教
育出版社, 2009(4). )
教育经济理论 MAJIAHONG
综合起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宏观方面) ●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 (微观方面) ●其他与教育经济有关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课件
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 教育经济学学科简介 第二讲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三讲 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第四讲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第五讲 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第六讲 教育规模经济
教育经济理论 MAJIAHONG
教育经济学部分书目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书名
教育经济理论 MAJIAHONG
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归属,一般认为它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但它属于什么样的社会科学,颇有争议。
总体上可分为从属派和独立派。 • 从属派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属于经济学;另一种认为属于教育学。 • 独立派也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是经济学与教育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另一种认为是多学
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生物学
教育卫生学、教育行政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规划学、教 育技术学、课程论、教学论
教育经济理论 MAJIAHONG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学科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对象是指某门学科所研究的一般运 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而研究内容则是该门学科所研究的诸多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 因此,研究对象实则是研究内容的核心部分,而研究内容则是研究对象的展开形式。 • 由于理论界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看法尚未统一,不同的教育经济学著作对该学科研 究对象有着不同界定,因而其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有所差异,课程内容体系也不尽相同。

第一讲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讲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早期,他将学术研究重 点放在知识的作用和市场运行机制领域。
1949年9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社会 中知识的利用》一文,确立了他在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 史上的地位。在这篇经典性论文中,哈耶克第一次对传 统经济理论中隐含的完备市场信息假设提出挑战,同时, 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质及其影响做了深刻论述。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191959酝酿阶段19191959产生与形成阶段195919706拓展时期1970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演进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1970今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191970酝酿阶段段19191959从统计决策角度来看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贝叶斯时代贝叶斯定理1763不仅为统计决策奠定了基础也为信息经济学提供了最初的数学分析基础
冯·诺依曼
奥斯卡·摩根斯坦
杰拉德·德布鲁,1959年提出的“不 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信 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 基础理论。
9
在信息经济学酝酿过程中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肯尼思·阿罗
雅各布·马夏克
赫伯特·西蒙
弗兰克·奈特
以上著名经济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10
弗兰克·奈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 一生著述颇多:
在这两篇论文中,阿罗认为在经济行为过程 中存在三种时间,即连续时间、计算时间和累积 时间,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连续信息、计算信息和 累积信息三个基本概念。其后,阿罗还对三种形 式信息的不同效用以及它们对决策过程的影响进 行了分析。
14
维克里在20世纪40—60年代期间,在所 得税和投标、减价的研究中解决了在信 息分布不对称条件下使掌握较多信息者 有效地运用其信息以获取利益并优化资源配置的 问题。

经济学原理第1讲导论

经济学原理第1讲导论

生产的财富在不同主体之间如何变动(续1)?
商品市场
17 1
金融市场
18
2 13 家庭 14 6
9
10 15 16
3 厂商 7
4 外国 8
政府 11 12
要素市场
5
19
20
1:支出;2:购买商品与服务;3:出售商品与服务;4:收益; 5:收入;6:要素供给;7:购买要素; 8:成本(工资、租金、利息) 13:转移支付;14:个人所得税;15:补贴 16:税收 17、18:进出口; 26 19、20:要素的国际流动 。
产权 决策 分配方式
混合经济中两种经济制度同时运行。
16
不同经济制度需要回答的三组共同问题
1、生产什么(What 2、怎样生产(How
is to be produced?
)?
is to be produced?)?
3、为谁生产(Who
does get the output? )?
17
生产什么(What
技术进步
产品B
产品B
24
生产的财富在不同主体之间如何变动? 经济流量模型
2 3
商品市场
1 4
家庭
厂商
6
5
8
9
要素市场
1:支出; 2:购买 商品与服 务;3: 出售商品 与服务; 4:收益; 5:收入; 6:要素 供给。
25
思考:这个模型有什么假定?合理吗?易于处理吗?
思考:这个模型有什么假定?合理吗?易于处理吗?
18
怎样生产(How is to be produced?)?

同一种商品可以用不同方式生产。同样是小麦,在我国 北方农村通常是每个农户耕作10—20亩耕地,密集地投 入化肥、劳动等生产要素来生产,大型机械运用主要限 于耕翻土地,收获和运输等生产环节。美国家庭农场则 通常耕作上万亩耕地,采用高度机械化生产方式,单位 面积耕地上劳动投入则比较少。 从直接关系上看,采取特定生产方式是由生产者选择行 为决定的。然而,厂商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约束条件)?为什么中国与美国的农民采用不同生产 方式?为什么把不同国家生产方式进行简单移植不一定 能够成功?这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第二组基本问题。

经济学第讲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第讲经济学导论
(1)叙述法(口述法) (2)列表法(算术表示法) (3)图形法(几何表示法) (4)模型法(代数表示法)
四、市场经济的运行
1.经济学的市场循环流动模型
消费者的 产品需求
消费
行为 家庭
产品市场 产品的价格
决定
$
生产者的 产品供给
生产 行为
企业
消费者的 要素供给
要素的价格 决定
要素市场
劳动,土地, 资本,管理
❖ 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 择的需要。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
❖ 1.资源的种类 ❖ (1)自由资源 ❖ (2)经济资源(劳动L 、资本 K、土地N 、企业家
才能 E)
❖ 2.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 (1)欲望:不足之感,求足之愿。 ❖ (2)欲望的特点:多种多样,无穷无尽。
人的欲望(需求)是无限的
划分不同市场结构的依据是: 根据市场上竞争和垄断的程度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厂商)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看不见的手)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政府行为)
研究一个国家 整体经济的运 行
及政府运用经 济政策来影响 整体经济等宏 观经济问题。
❖ (2)生产可能性曲线
❖ 稀缺性导致选择,但选择是否有效,可用生 产可能性曲线来衡量。


·C
A
· B
黄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经济学组成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研究国内经济问题 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1)微观经济学 :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 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二讲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二讲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6
人力资本的特点
1、人力资本是寓寄于劳动者身上的一种 生产 能力。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和寄存 性
27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及特点
投资的主要形式: 1、各级正规教育 2、职业技术培训 3、健康保健 4、劳动力流动
28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投资收益具有迟效性与长期性 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20
人力资本理论
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Becker, 1976)
在我看来,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 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 心。
人类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 行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 好驱使,有时任随意的动机摆布;有时需要最优的 信息积累,有时则没有这种需要。相反,所有人类 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参与者的行为, 通过积累适量信息和其他市场投入要素,他们使其 源于一组稳定偏好的效用达致最大
18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概念或人力资本研究的核心是下述这样一种思 想: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这种投资不是 为了眼前的享乐,而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上或非经济 上的回报。所有这些现象,包括健康、教育、求职、信 息检索、迁移或在职培训,不论个人是为了自身利益, 还是社会为了其成员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均可看成投 资而不是消费。把这些现象交织起来的原因不是谁采取 了什么的问题,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决策者,不论他是 谁,都会面向未来以证明其目前的行为。人力资本研究 正在远离它某些先期的幼稚模式。但它从来没有完全忽 视其初衷,即证明:世上众多看来毫无联系的现象都出 于这样一个确定的格局:个人的决策都具有牺牲眼前利 益来换取未来收益的特点。(Blaug, 1976)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14制定单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者:吕家麟审定时间:2011年3月9 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它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概括经济发展的经验,找出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本课程力图将国外已经建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发展经济学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熟知主要发展经济学说,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前沿成果,并能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剖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为报效国家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

发展经济学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相关的政治、文化、法律和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前提。

以发展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是相关的专业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授课讨论习题小计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2 2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 3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4 4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4 √ 4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3 3 第六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八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3 √ 3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3 3 第十章农村发展 4 4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 4 √ 4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3 3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4 4 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3 3第十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 3 3 第十六章市场与政府 3 √ 3 合计56 565.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4.于同申. 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5.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7.〔美〕M·托达罗.第3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8.〔美〕威廉·刘易斯.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9.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10.〔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著.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1.〔瑞〕马茨·伦达尔等著. 发展经济学新方向.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2.〔智〕亚历克斯.E.费尔南德斯希尔贝尔托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13.〔巴〕阿赫塔尔霍赛恩等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4.〔荷〕尼尔斯·赫米斯等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5.〔美〕W.W.罗斯托著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6.考核方式:必修课,考试方式为闭卷;选修课,考试方式为开卷。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参考书目
傅维利主编:《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 出版社。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主编:《现代教育学 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美]奥恩斯坦、丹尼尔:《教育基础》,江苏教 育出版社。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30卷,人民教育出 版社。 瞿葆奎主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30种,人民 教育出版社。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学的深化:以苏联为例 统一劳动学校 凯洛夫教育学:知识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人道主义教 育学
三、中国的教育学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体经 历了100年,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19):教育学的引入。 以翻译介绍日本的教育学(实际上是赫 尔巴特的教育学)为主。 第二阶段(1919—1949):教育学的美国 化(主要引进和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 育学)。
(三)现代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 3.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逐步科学化。 4.学校教育制度日益完善。
四、教育形态
(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普及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终身化 4.教育个性化
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或地区的具有一定数 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 总体的关系,而不是与社会个体的关系。
附:教育的国际标准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8月8日在巴黎召开的 第29届大会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 “教育”的涵义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框架内,“教育” 一词的涵义是指专为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 识而系统的活动,包括一些国家中所说的文化 活动或培训。不管叫什么,“教育”被认为是 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知识准备与文献阅读
基础知识假定:具备中级微观经济学基础
具备经济管理类数学基础 具备多元统计基础 具备英语四级基础 教材阅读:要系统地阅读教育经济学领域有一 定影响的专著和公开发表的国家CSSCI期刊。

教材阅读: 上ples for Educ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Clive R.Belfield)(《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证》 曹淑江译,克里夫.R.贝尔菲尔德著) 参考教材: 1.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美]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 卡洛依著,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年版)

热狗一小面包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很有代表性,因为 故事中的热狗可以臵换成制造业,小面包可以臵换成服务业, 这样就可以说明许许多多的事情。相反,无论收集了多少事 实,讲了多少真实的故事,但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逻辑, 都会产生片面性,都可以找到更多的与之相反的事实来。所 以说,真实的故事是好,但它不能代替虚构故事的作用。当 然,虚构的故事也不可能代替真实故事的作用。虚构的故事 由于其对现实的抽象,只能把握真实世界的某个方面,从这 样的视角认识的世界往往是不全面的。因此,认识一个真实 的世界,还是需要更多真实的故事。 不管怎样,讲故事大家 总是爱听的。经济学中的故事不仅能给大家带来乐趣,也能 寓教于乐,使大家更容易明白经济学的道理。
三、教育经济学学科介绍
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二、学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 三、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四、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五、学科发展历史 六、学科研究成果
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教育经济学

经济学门类繁多:产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 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国际经 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计量 经济学、教育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生 态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休闲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府经 济学、公共经济学„„
制度教育经济学

着重分析教育投资、教育资源配臵等方面的制度环 境和制度条件问题。它包括教育行业的报酬收入制 度、劳动者流动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学校经营 与产权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任务
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 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研究市场经常条 件下教育的运行机制、经营策略和供需规律。 2.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及其运动规律。
3.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 根据区域开发战略,研究教育在地区经 济 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研究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环 境、生态等的协调和持续发 展中的作用。
教育经济学学科分支

教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分为宏观、微观、结构和制度等四个维度。


宏观教育经济学
微观教育经济学 结构教育经济学 制度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研究也可以分为基础和高等教育两个维度。


基础教育经济学
高等教育经济学
宏观教育经济学
着重分析教育同经济增长、教育投资同财政收支
的关系。强调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提高劳动者素 质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 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言,教育投资的增长应该超前。 目前遇到的研究难题是怎样结合经济增长的需要,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怎样保证教育投资 的超前增长等。
模型分析的方法:经济学借助模型来分析复杂
的问题,教育经济学也不例外。所谓“模型”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排除掉次要方面,次 要因素,从而构造出一个相对单纯的理论框架。 理论可以是公式,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寓言、 故事或者比喻。

经济学家讲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发生的故事, 一类是虚构的故事。实际发生的故事,如厉以 宁教授就曾讲过纪晓岚被流放到新疆时碰到的两件真事。 其中一件讲,新疆有一年春耕的时候,牛很少,怕误了 春耕,有谋士建议,说新疆人都吃牛肉,如果禁止宰杀, 牛就多了。驻疆大臣听了这个建议,下令禁止屠牛。结 果牛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不得已,过了 一段时间,这个禁令被取消了。厉以宁教授通过这个故 事想告诉人们,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懂得客观规律。
学科性质
1、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
一类. 2、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 3、既不是部门经济学,也不是教育学,是一 门独立学科。 4、是经济学、教育学、数学、管理学等多种 学科交叉的科学。
问题讨论
1、在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的讨论中,
针对校方提出的改革方案,有人提出“大学 不是养鸡场”,命题成立否? 2、中小学中实行择校或实施分班教学,是否 合理? 3、教育能否产业化与市场化? 4、如何评价一个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5、教育学是否需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教育经济学研究
许长青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xuchq@ 2009-09-17
一、课程性质与考核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必修课 (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笔试(其中平时成绩20%,卷面
成绩80%) 笔试成绩: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进行 平时成绩:课堂讨论与回答;平时作业。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4年版. 4.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年年版.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2年版. 6.闵维方,丁小浩,李文利.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 政策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阅读刊物:教育与经济.教育研究.经济研究.
假设之二:经济人假设。 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动机
所驱动,并且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理智 的、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进行 权衡比较,力图寻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自身 的最大经济利益,这被成为行为目标最优化 准则,即决策目标的最大化(或最小化)原 则。
8.根据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
系, 研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教育的 社会和个人经济效益。
9.根据劳动价值学说和《教师 法》的要求,研究教师劳动的性质 和特点,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劳 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10.根据教育经济学 发展的需要,研究教育经 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及其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 本内容、基本方法等。
5.根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 WTO的形势,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采取的对策和 措施。
6.根据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 格局的调整变化情况,研究我国教育投 资的来源、比例、分配和使用。
7.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研究非义务教育成本的构成、回 收和补偿,以及学生的学费标准, 学生资助制度等。

虚构的故事,如博弈论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囚徒困境》就 是。它讲某地发生了一起纵火案,警察在现场抓到两个疑犯, 分别关进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 招供,各判刑10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如果 一个招供一个抵赖,招供的放出去,不招供的判刑15年。 结果两个人都招供了。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 判刑1年,显然比都招供各判10年好。但这做不到,因为它 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这两个疑犯都只考虑怎样对自己最有 利,结果是对两个人都不利。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因为说 明了问题,所以很多书都引用了它,很多经济学家都喜欢讲 这个故事。
微观教育经济学
着重分析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教育单位的办学
效率和效益、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和家庭教育支出 的变动趋势等问题。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 受教育者的机会成本和潜在收益、教育投资所引起 的成本收益变动和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内在化。
结构教育经济学

着重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即教育的区域结 构问题,人才的区域布局以及调整问题,教育资 源的内部结构比例,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 例关系问题,人才、劳动者以及专业需求的结构 问题,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技术以及地区结构 的关系等。
所谓的“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搏弈的一种,是指这样 一种情形,此时两个人(或厂商)合作要比不合作好,但是 两个人都觉得不合作符合他的利益,因此每个人的状况都要 坏于如果他们合作的时的境况。囚徒困境反映一了个很深刻 的问题,那就是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对真实的故事人们还是信服的,但对虚构的故事人们就可能 怀疑了:它是虚构的,能用来解释真实的世界吗?我们说, 虚构的故事只要符合人 类行为的自然逻辑,就能用来解释真实的世界,有时它甚至 比真实的故事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比如,美国有位资深记 者写了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叫做《全球资本主义的躁狂逻 辑》。这本书堆砌了一件又一件事实,讲了一个又一个真实 的故事,声称全球供给正在超过全球需求,某些部门内生产 率的提高会导致整个经济中就业机会的减少。而美国经济学 家克鲁格曼只用‘‘热狗一小面包”的一个虚构故事,就清 楚地指出了这本书的逻辑错误:把单一市场逻辑等同于整体 经济的逻辑。克鲁格曼指出,热狗生产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的确可能减少该部门的就业,但一些做热狗的工人可以转产 小面包,整个经济中就业机会并不会减少。因为生产率的提 高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那么消费更多的热狗和小面包 也是合乎情理的,所以需求并不必然赶不上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