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机械技术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课后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课后题答案

6-1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1)生产过程一一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过程。

(2)工艺过程一一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3)工艺规程一一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6-2何谓工序、工步、走刀(1)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工步是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3)走刀又叫工作行程,是加工工具在加工表面上加工一次所完成的工步。

6-3零件获得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有哪些(1)零件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2)零件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

(3)零件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找正法、装夹法。

6-4不同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的特点:p222-223表6-4.6-5试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设计步骤。

(1)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1所设计的工艺规程应能保证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或机器的装配质量),达到设计图样上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2应使工艺过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使产品尽快投放市场。

3设法降低制造成本。

4注意减轻劳动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2)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及步骤:1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及装配图。

2确定毛坯。

3拟定工艺路线,选择定位基准。

4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

5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助工具。

6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7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

8确定切削用量。

9确定工时定额。

10技术经济分析。

11填写工艺文件。

6-6拟定工艺路线需完成那些工作拟定工艺路线须完成的工作:1确定加工方法。

2安排加工顺序。

3确定夹紧方法。

第六章_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位移测量

第六章_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位移测量

第二节 常用的位移传感器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光电脉冲式位移传感器的优点是非接触测量,不影响被测对 象;其输出为数字信号,易于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测量装置的 安装、使用方便;测量范围大,长度可达数米,角度可在360° 范围内等。当采用普通光源和器件时,分辨率较低,因此这种 测量方法常用于精度要求一般的大位移测量和简易数控机械系 统中。
第三节 位移测量的应用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等号右侧第一、二项分别为偏心 e 和运动误差 r ( )在 x 、 y 方 向方向上的投影,而第三项则为基准球上相差90°的两对应点 处的形状误差。由此可见: 1)在一般情况下 dx dy r ( ) ,而只有当 S x ( ) 和 S y ( ) 均趋于 零或已确知,由 dx 和 dy 才能确定 r ( ) 。因此,如何消除或 分离偏心 e 和基准球的形状误差 S 就成为研究测量方法的重 要任务。目前常采用形状误差远小于回转运动误差的圆球来作 为基准球,力求减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当圆球形状误差和 运动误差大小属于同一数量级时,则必需采用误差分离技术来 消除其影响。 dx 和 dy 是圆球中心的位 2)在圆球形状误差可忽略的情况下, 移在 x 、 y 两方向上的分量。换言之,由于偏心 e 的存在,由 dy 可以确定的是圆球几何中心的轨迹而不是回转轴心的 dx 、 轨迹。实际上,在同一根轴上,以相同条件运行(而 r ( ) 应一 样),由于偏心 e 的大小和方位不同,测量的 dx 和 dy 亦不同。
e1 K1el1
e2 K 2el2
第二节 常用的位移传感器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输出信号e0是一个交流信号,其幅值与位移Δl 成正比,而 频率则等于交流电源的频率(当Δl 是常量时)或与之有一定 的关系。差动变压器也是一种调制器。对于这样一个调制信 号,在其后续的测量环节中一般要设置一个典型的测量电 路——相敏检测电路,目的是即能检测位移的大小又能分辨 位移的方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第六章课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第六章课件

1
CAD的定义和用途
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定义、原理和在制造中的应用。
2
CAM的定义和用途
讨论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定义、原理和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
本章总结
• 回顾本章讲解的工厂生产流程、机械制造的方法、技术设备和工具、数控技术以及CAD和CAM。 • 总结本章的关键点和学习收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第 六章课件
本章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第六章,介绍了工厂的生产流程和机械制造 的方法,包括传统和现代方法。还涵盖了常用的技术设备、工具,以及数控 技术、CAD和CAM的应用。
本章概述
1 目标和重点
了解工厂生产流程、机械制造的方法和常用的技术设备。
2 学习的好处
掌握机械制造技术,为未来的制造工作打下基础。
介绍常见的机械制造设备,如车床、折弯机和 加工中心。
常用的工具和仪器
探索常见的机械制造工具和仪器,如千分尺、 卡钳和示波器。
数控技术
1
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
解释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以及其优势和应用场景。
2数控技Biblioteka 的应用范围探讨数控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如航空、汽车制造和医疗设备。
CAD和CAM
工厂流程图
生产流程
了解工厂生产的整体流程,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品 出厂。
工序关系
理解不同工序之间的关系,确保生产效率和质量。
机械制造的方法
传统机械制造方法
介绍常见的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如车削、铣削和冲 压。
现代机械制造方法
探讨现代机械制造方法,如激光切割、3D打印和机 器人技术。
技术设备和工具
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

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第6章z钻、铰、镗和拉削加工

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第6章z钻、铰、镗和拉削加工

6.3 铰削加工
三、铰孔时应注意事项
1. 铰刀的选择 铰刀是定尺寸刀具,铰孔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铰刀的 精度。故在使用铰刀前,应仔细测量铰刀的直径是否与被铰 孔相符,刃口有无磨损、裂纹、缺口等缺陷,经试铰合格后 方能使用。
2. 铰刀的安装 铰孔作为精加工,切削余量很小。若安装后铰刀轴线与原工 件孔中心线发生偏斜,将会使孔径铰削后尺寸扩大超差和产 生形状误差。因此,铰刀与机床应采用浮动联接。
6.2 钻削加工
三、钻削要素
1.钻削用量
切削速度c 钻削时的切削速度指钻头外缘处的线速度
c

d o n
1000
进给量f、每齿进给量fz及进给速度f
f nf2nfz
背吃刀量ap 对钻头而言,它就是钻头直径的一半
ap d0 2
6.2 钻削加工
2.切削层截面尺寸
钻削时切削层尺寸平面为过 基点D的基面PD
6.3 铰削加工
3. 铰削用量的选择 合理选择铰削用量,可以提高铰孔精度。 精铰时,一般半径上铰削余量为0.03~0.15mm,其值取决
于工件材料及对孔要求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一般铰削钢体
时,切削速度c=1.5~5m/min;铰铸铁件时c=8~l0m/min,
进给量不能取得过小,否则切削厚度hd过薄,铰刀的挤压作 用会明显加大,加速铰刀后刀面的磨损。—般铰制钢件时f= 0.3~2mm/r,铰削铸铁件时f=0.5~3mm/r。
铰刀齿槽方向有直槽和螺旋槽两种。直槽铰刀刃磨、检验方 便,生产中常用;螺旋槽铰刀切削过程平稳。加工铸铁等取 β=7~8;加工钢件取β=12~20;加工铝等轻金属取 β=35~45。
6.3 铰削加工
铰刀的几何角度
前角γo和后角o 一般取γo=0。粗铰塑性材料时,为

第六章-机械可靠性设计原理

第六章-机械可靠性设计原理

S
同样分析方法:
按应力始终小于强度这一条件计算。干涉区内任取
一点δ1,则:
P[(1
d
2
)
(1
d
2
)]
g(1)d
P(S 1)
1 f (S )dS
R P(S ) g( )[ f (S)dS]d
■理论要点:
可靠性设计
• 应力:导致失效的任何因素; 强度:阻止失效发生的任何因素。
• 应力f(s),强度g(δ), 量纲相同,可放在同一坐标系中。
解: 当零件强度标准差为81MPa时
z S 850 380 470 5.1512

2
2 S
422 812 91.2414
R 1(z) 1(5.1512) (5.1512) 0.9999999
当零件强度标准差为120MPa时
可靠性设计
z S 850 380 470 3.6968
2
1
z2
e 2 dz
2
例6-1 已知某零件的工作应力及材料强度均为正态分
布,且应力的均值μS=380MPa,标准差σS=42MPa,材料 强度的均值为850MPa,标准差为81MPa。
可靠性设计
试确定零件的可靠度。另一批零件由于热处理不佳及 环境温度的较大变化,使零件强度的标准差增大至 120MPa。问其可靠度如何?
R
exp
1 2
2s
2 s 2
5
指数
es
正态
N , 2
R 1 exp
1 2
2 s
s2 2
6
指数
es
,
R
1
s
可靠性设计
第三节 机械静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农业机械学 6第六章—播种机械

农业机械学 6第六章—播种机械
⑥播深稳定性 指种子上面所覆土层厚度的稳定程度。 ⑦种子破损率 经排种器排种后,可察觉的受机械破损的种子量占排出 种子量的百分比。
一、基本类型:
第二节 播种机械的类型
播 按播种方法:撒播机、条播机、点播机和精密播种机等; 种 机 按用途分:谷物播种机、中耕作物播种机、蔬菜播种机、 械 棉花播种机和牧草播种机; 的 按动力分:畜力播种机、机引播种机、悬挂播种机和半悬 类 挂播种机; 型
机械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能满足不同种植要求的工作性能。
机播可加快播种进度并提高播种质量,因而是农田作业 机械化的重要环节。
一、播种方法
我国地域辽阔,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种植
概 述
方式等多种多样,南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北方表 现为旱地作业,以向土壤中播入规定量的种子为主 要种植手段,所用机具为播种机械,这样可充分利 用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使之出苗、生长,适时播种
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肥力
概 述
地膜栽培有许多优点,但成本较高、消耗费力较多,技术要求 也较高。作物收获后,残膜回收问题也未完全解决。所以目前主要 用在花生、棉花、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栽培上。
6.免耕播种
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地不进行耕翻,让原有的秸
概 述
秆、残茬或枯草覆盖地面,待下茬作物播种时,用特 制的免耕播种机直接在前茬地上进行局部的松土播种; 并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喷洒除草剂及农药。 特点: ①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减轻对土壤的压实
播种机械主要是根据播种方法进行分类的,也有 按照排种器形式进行分类的,但不常见。
按排种原理分:机械强排式播种机、离心播种机和气力播 种机等; 按作业模式分:施肥播种机、旋耕播种机、铺膜播种机和 通用联合播种机等。
谷物条播机,中耕作物穴播机、精密播种机

机械制图第六章零件的技术要求

机械制图第六章零件的技术要求
(2)实际尺寸:是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由于存在测量 误差,而且测量位置不同所得测量值不同,故真值虽 客观存在但测量不出来。即实际尺寸具有不确定性, 只能用一个近似真值的测量值代替真值,作为实际尺 寸。孔和轴的实际尺寸代号分别为Da、da。
(3)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为极限尺寸, 两个界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 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轴和孔的最大最小极限分别 表示为:Dmax﹑dmax和Dmin﹑dmin,
表面微观结构的界定 如下图所示,完工零件的截面轮廓形状是复杂的,
一般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和形状误差,三者通 常按波距来划分:波距小于 1mm 的属于表面粗糙度轮 廓;波距在 1 ~ 10mm 的属于表面波纹度;波距大于 10mm 的属于形状误差。
表面微观结构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a)影响零件运动表面的耐磨损性 表面越粗糙,则磨擦系数就越大,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峰顶间的
3.受循环载荷的表面及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的表面(如圆角、沟槽),表面粗 糙度参数值要小。
4.配合性质相同时,零件尺寸小的比尺寸大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要小;同一 公差等级,小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5.运动速度高、单位压力大的摩擦表面比运动速度低、单位压力小的摩擦表 面的粗糙度参数值小。
b——注写表面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c——注写加工方法、表面处理、涂层或其它加工 工艺要求等,如车、磨、镀等。 d——注写表面纹理和方向符号。 e——注写加工余量。
(3) 表面结构代号的注写
1
表示采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单向上限值(默
认),默认传输带,R 轮廓,粗糙度算术平均偏差极限
值3.2μm,评定长度为5个取样长度(默认),“16%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退火处理一般安排在; ( )a、毛坯制造之后b、粗加工后c、半精加工之后d、精加工之后2.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 ( )a、精基准b、粗基准c、辅助基准d、自为基准3.加工箱体类零件时常选用一面两孔作定位基准,这种方法一般符合 ( )a、基准重合原则b、基准统一原则c、互为基准原则d、自为基准原则4.合理选择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时,主要应使 ( )a、毛坯的形状尺寸与零件的尽可能接近b、毛坯方便制造,降低毛坯成本c、加工后零件的性能最好d、零件总成本低且性能好5.自为基准多用于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其目的是: ( )a、符合基准重合原则b、符合基准统一原则c、保证加工面的形状和位置精度 d、保证加工面的余量小而均匀6.调质处理一般安排在: ( )a、毛坯制造之后b、粗加工后c、半精加工之后d、精加工之后7.精密齿轮高频淬火后需磨削齿面和内孔,以提高齿面和内孔的位置精度,常采用以下原则来保证 ( )a、基准重合b、基准统一c、自为基准d、互为基准8.淬火处理一般安排在: ( )a、毛坯制造之后b、粗加工后c、半精加工之后d、精加工之后9.在拟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安排加工顺序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 )a、尽可能减少工序数;b、精度要求高的主要表面的加工问题;c、尽可能避免使用专用机床;d、尽可能增加一次安装中的加工内容。

10.零件上孔径大于30mm的孔,精度要求为IT9,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案为( )a、钻-镗b、钻-铰c、钻-拉d、钻-扩-磨11.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生产计划和进行成本核算最基本的单元是( )a、工步b、工位c、工序d、走刀12.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粗基准一般选择: ( )a、工件的毛坯面b、工件的已加工表面c、工件上的大平面13.单件小批生产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多应选()法装配。

a、完全互换法b、分组互换法c、调整法d、修配法14.若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少(3环)大批量生产时应选()法装配。

机械设计-第六章 带传动

机械设计-第六章 带传动

d1n1
60 1000
d 2 id1
m/s
普通V带 v 5 ~ 25m/s
③ 确定d2,并按照基准直径系列进行圆整
§6.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普通V带轮的基准直径系列
§6.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2. V带传动的设计过程:
(1) 根据工作情况确定工况系数KA后,确定计算功率 (2) 根据Pc和小带轮转速n1从选型图中确定V带的型号; (3) 根据V带型号选小带轮的基准直径d1,检验带速v后确定大带轮的基 准直径d2=id1; (4) 确定中心距a,带长Ld,验算包角α1; ① 初定中心距a0
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 A.现象:弹性滑动发生在带绕出带轮前与轮的部分接触长度上 打滑发生在带与轮的全部接触长度 B.原因:弹性滑动:带两边的拉力不同,带的弹性变形不同 打滑:过载 C.结论:弹性滑动不可避免 打滑可避免
§6.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一、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1. 失效形式:打滑和疲劳破坏。 2. 设计准则:在不打滑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寿命。
Ld Ld0 a a0 (mm) 2 d d 1 180 57.3 2 1 120 a
§6.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2. V带传动的设计过程:
(1) 根据工作情况确定工况系数KA后,确定计算功率 (2) 根据Pc和小带轮转速n1从选型图中确定V带的型号; (3) 根据V带型号选小带轮的基准直径d1,检验带速v后确定大带轮的基 准直径d2=id1; (4) 确定中心距a,带长Ld,验算包角α1; (5) 计算V带根数Z并圆整成整数;
§6.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三、普通V带传动设计
1.已知条件和设计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孔系的坐标尺寸,通常在零件图上已标注清 楚。对于是未标注清楚的,就要计算孔系的坐标 尺寸,这类问题,可以运用尺寸链原理,作为平 面尺寸链问题进行解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第四节 工艺尺寸链
一、尺寸链及尺寸链计算公式
1. 在工件加工和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连
接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
图6-10 尺寸链示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2.基准面在加工时经过转换的情况
在复杂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常常出现定位基 准不重合或加工过程中需要多次转换工艺基准时, 工序尺寸的计算就复杂多了,不能用上面所述的 反推计算法,而是需要借助尺寸链的分析和计算, 并对工序余量进行验算以校核工序尺寸及其上下 偏差,在下节详述。
3.孔系坐标尺寸的计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3.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 (1)试切法 (2)定尺寸刀具法 (3) (4)自动控制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四、机械加工工艺与生产类型
1.
生产类型的划分依据是产品或零件的年生产 纲领,产品的年生产纲领就是产品的年生产量。
N=Qn(1+a%)(1+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式中
N——零件的年产纲领(件/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4.极值法解尺寸链的计算公式
图6-12 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公差与中间偏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六章
4.极值法解尺寸链的计算公式
(1)封闭环基本尺寸A0等于所有增环基本尺寸 (Ap)之和减去所有减环基本尺寸 (Aq)
k
m
A0=∑Ap-∑Aq
p=1 q=k+1
式中 m—— k——
2)应使工艺过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使产品尽 3) 4)注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机械原理第六章机械的平衡

机械原理第六章机械的平衡

(3)实验特点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满足一定精度要求,但工作效率低。
对于批量转子静平衡,可采用一种快速测定平衡的单面平衡机。
2.动平衡实验
转子的动平衡实验一般需在专用的动平衡机上进行。 (1)实验设备 动平衡实验机主要由驱动系统、支承系统、测量指示系统等 部分组成。
例6-6 光电式动平衡机
(2)实验原理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2/4)
静平衡 对于 静不平衡转子,利用在其上增加或除去一部分 质量,使其质心与回转轴心重合,即可使转子的惯性力得以平衡 的方法。
静平衡的条件 平衡后转子的各偏心质量(包括平衡质量) 的惯性力的合力为零。 即
ΣF=0
(3)静平衡计算
静平衡计算主要是针对由于结构所引起的静不平衡的转子而 进行平衡的计算。
通常,对机构只进行总惯性力的平衡,所以欲使机构总惯性 力为零,应使机构的质心加速度为零,即应使机构的质心静止不 动。
1.完全平衡
平面机构的平衡(2/3)
机构的完全平衡是指机构的总惯性力恒为零。为了达到机构 的完全平衡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措施:
(1)利用对称机构平衡
(2)利用平衡质量平衡
例6-8 铰链四杆机构的完全平衡 例6-9 曲柄滑块机构的完全平衡
式中ω为转子的角速度(rad/s)。
对于静不平衡的转子,许用不平衡量[e]在选定A值后可由上 式求得。
对于动不平衡转子,先由表中定出[e],再求得许用不平衡质 径积[mr]=m[e],然后将其分配到两个平衡基面上。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2/3)
如下图所示,两平衡基面的许用不平衡质径积可按下式求得
[mr]Ⅰ=[mr]b/(a+b) [mr]Ⅱ=[mr]a/(a+b)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六章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六章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22
选择装配法
.
2)分组选配法
定义:将各组成环的公差按经济
精度加工适当放大,再按实际测量尺 寸将零件分组,按对应的组分别进行 装配,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选择装 配法,称为分组选配法。
应用:在大批大量生产中,装配那
些精度要求特别高,若用互换装配 法装配,组成环的制造公差过小, 加工很困难或很不经济,此时可以 采用分组选配法装配。
1)不完全互换装配法
实质是将组成环的制造公差适
当放大,使零件容易加工,但这会 使极少数产品的装配精度超出规定 要求,但这种事件是小概率事件, 很少发生。
优点:扩大了组成环的制造公差,零件
制造成本低;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
2)特点
不足之处是:装配后有极少数产品达不
到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须采取另外的返
对于孔的中心距位置尺寸,应标注成对称公如:50 0.3 。
36
等公差法
④ 解算装配尺寸链,求协调环的上、下偏差。
n1
⑤验算: T( A ) T( A )
0
I
i 1
(封闭环的公差应等于各组成环的公差之和) 。
37
3、等公差法举例
⑴“反计算”法计算举例
如下左图所示: 某汽车发动机曲轴的轴向间隙设计要求
2
4
T( A ) 0.05 3
按“入体原则”确定各组成环公差带位置:
A 50 A 340
2
0.015
3
0.05
A 60
4
0.015
40
“反计算”法计算举例
⑷ 求协调环的极限偏差
由封闭环的上偏差公式:
0.14 ES( A ) ( 0.015 0.05 0.05 )

农业机械第六章灌溉机械第一节农用水泵

农业机械第六章灌溉机械第一节农用水泵
之间。
损失扬程 h:水流经过管道及各种附件时,由于摩 擦、撞击、绕弯等而消耗的那一部分扬程。损失扬 程的大小与管道长度、内壁粗糙程度、管道内径、 水流速度以及附件的结构形状有关。
损失扬程是吸水损失扬程 hx与压水损失扬程 hy之 和。
h = hx + hy 总扬程 H = Hj + h = Hjx + Hjy + hx + hy
目前,世界90%采用此法。 目前我国经济实 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大面积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 很大的限制,97%灌溉采用地面灌溉方式。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会以地 面灌溉为主 。
喷灌系统
由水源,动力机,水泵, 输配水管道(干管、支 管、竖管等)及喷头等 部分组成。
喷灌作为先进的灌溉方式在我国发展潜 力巨大。
微灌系统
由水泵、过滤器、灌 水器、管道、管路附 件及控制元件组成。
微灌是按照作物需水 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 统和安装在其尾部的 灌水器(滴头、微喷 头、滴灌带等),把 水分和养分直接送到 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 中,使作物根部的土 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 肥状态的灌水方法。
2. 扬程 H:水泵在理论上能够提水的高度,也称总 扬程。就是水泵铭牌上的扬程值。是指水泵在最高 效率时的扬水能力。包括实际扬程(实际吸程和实 际压程)和损失扬程。
实际扬程 Hj:水泵的实际提水高度。实际扬程是 实际吸水扬程 Hjx与实际压水扬程 Hjy之和。
Hj = Hjx + Hjy 由于吸水扬程受大气压的限制,一般在2.5~8.5m
吸水过程:在压水的同时,当叶 轮中的水被甩出时,叶轮中心处 和进水口处便形成一定的真空, 水源处的水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通 过进水管进入叶轮,这就是吸水 过程。 水泵的吸水过程和压水过程是连 续作用的,所以水流就源源不断 地从低处送向高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机械技术总结
机械系统
包括基础构件、机械框架、传动机构、执行机构等部分。

传动系统动、静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动特性的影响因素:惯性、刚度、摩擦、间隙。

静特性的影响因素:刚度、摩擦、间隙
传动系统的主要特性参数
惯量、摩擦阻尼、传动误差
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传动系统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1) 高精度——静特性
(2) 快速响应性——动特性
(3) 良好的稳定性——动特性
2、影响机械系统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负载的变化(包括工作负载——外力、惯性负载、摩擦负载)
(2) 传动系统惯性(主要取决于机构中各部件的质量和尺寸)
(3) 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为减少机械传动部件的扭矩反馈对电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固有频率应高于电气驱动部件固有频率的2—3倍,同时,传动系
统的固有频率还应远离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以免系统产生振荡而失去稳定性。

) 对于质量为m 、拉压刚度系数为K 的单自由度直线运动弹性系统,其固有频率为
m
K
n =
ω 对于转动惯量为J 、扭转刚度系数为K 的单自由度旋转运动弹性系统.其固有频率为
J
K n =
ω
(4) 传动系统中的摩擦和润滑
(5) 传动系统中的间隙 (齿轮传动啮合间隙会导致一定传动死区,在闭环系统中,传动死区还可能使系统以1—5倍的频率产生低频振荡,因此要消除间隙)
3、机械系统的主要特性参数有哪些?
(1) 转动惯量J (在不影响系统刚度的条件下,机械部分的质量和转动惯量应尽可能小)
要求会计算:(计算重点)
齿轮、丝杠 l d md mr J 42232
1
8121πρ===
m ——齿轮、丝杠质量
d ——齿轮分度圆直径、丝杠中径直径
p ——齿轮、丝杠材料密度
l ——齿轮宽度、丝杠长度
工作台及工件折算到丝杠 2
0)2(
π
L m J r = r m ——工作台及工件质量 0L ——丝杠导程 工作台及工件折算到齿轮 2
0r m J r =
r m ——工作台及工件质量 0r ——齿轮节圆半径
(2) 阻尼(适当的阻尼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因此要合理选用,不是越小越好)
4.0≤
≤ξ
<ξ一般取7.0
0<
1
(3) 刚度(刚度越大,固有频率越高,失动量越小,系统稳定性越好)
(4) 传动精度(机械传动系统中,影响系统传动精度的误差可分为传动误差和回程误差)
传动误差——高频分量
输入轴单项转动时,输出轴转角的实际值相对于理论值的变动量。

其结果使得输出轴与输入轴之间的传动比发生变化,使得传动不准确,影响传动精度。

它主要由于传动件的变形和制造误差所引起的。

回程误差——低频分量
输入轴由正向回转变为反向回转时,输出轴在转角上的滞后量。

也可以理解为当输入轴固定时,输出轴可以任意转动的角度。

它主要由于传动件的间的间隙而引起的。

4、减小传动误差的措施有哪些?
(1) 提高零部件本身的精度
(2) 合理设计传动链
(3) 采用消隙机构
5、螺旋传动(滚珠丝杠副)的消隙办法有哪些?
双螺母丝杠副的间隙消除常采用以下几种调整预紧方法:
(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结构紧凑,不能进行很精确的调整)
(2)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式
(3)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结构复杂,调整精度很高)
单螺母消除间隙方法:
(1)增大滚珠直径
(2)偏置导程法
6、齿轮传动装置的总传动如何确定?
齿轮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设计原则是出于使系统动作稳、准、快的考虑之上的,在具体确定系统总传动比时,可按工作时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峰值转矩最小;等效均方根力矩最小;电机驱动负载加速度最大三种方法计算。

1.最佳总传动比
首先把传动系统中的工作负载、惯性负载和摩擦负载综合为系统的总负载,方法有:
(1) 峰值综合:若各种负载为非随机性负载,将各负载的峰值取代数和。

(2) 均方根综合:若各种负载为随机性负载,取各负载的均方根。

负载综合时,要转化到电机轴上,成为等效峰值综合负载转矩或等效均方根综合负载转矩。

使等效负载转矩最小或负载加速度最大的总传动比,即为最佳总传动比。

2.总传动比分配
齿轮系统的总传动比确定后,根据对传动链的技术要求,选择传动方案,使驱动部件和负载之间的转矩、转速达到合理匹配。

若总传动比较大,又不准备采用谐波、少齿差等传动,需要确定传动级数,并在各级之间分配传动比。

单级传动比增大使传动系统简化,但大齿轮的尺寸增大会使整个传动系统的轮廓尺寸变大。

可按下述三种原则适当分级,并在各级之间分配传动比。

7、总传动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①系统的稳定性。

总传动比i 偏大使得系统折算到电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变小,从二阶系统传递函数可得JK
B 2=
ξ,选择大的i 可使ξ增大,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阻尼比ξ,阻尼系数ξ增
大,振荡得到抑制,稳定性提高,但ξ>1时影响系统的快速响应,尽量避免。

②系统的响应特性。

总传动比i 偏小时,使加速度下降;总传动比i 偏大时,则使加速度增大为一定值。

因此,i 偏大使响应特性提高。

③系统的低速稳定性。

伺服电机在运行时,由于电枢反应、电刷摩擦和低速不稳定性,可能产生爬行。

i 值偏大可避免爬行。

④系统的结构。

总传动比i 偏大,使的传动级数增多,结构不紧凑,传动精度、效率、刚度与系统固有频率降低。

由上可见,总传动比的选择要综合考虑。

8、各级转动比的分配
(1)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 (“前小后大”)
①小功率传动
各级转动比的分配按“前小后大”次序,结构较紧凑。

②大功率传动
大功率传动比的分配次序仍为“前小后大”。

(2)重量最轻原则 (“前大后小”)
①小功率传动 ②大功率传动
由上可知,按重量最轻原则的大功率传动装置,各级传动比是“前大后小”的。

(3)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前小后大”)
应按“前小后大”次序分配,而且要使最末一级传动比尽可能大,同时提高最末一级
齿轮副的精度。

这样可以减小各齿轮副的加工误差、安装误差、回转误差,提高齿轮系统的传动精度。

要求会计算:(计算重点)
以图所示四级齿轮传动系统为例,其四级传动比分别为i 1、i 2、i 3、i 4;齿轮1 ~ 8的转角误差依次为ф1~ф8,该传动链输出轴的总转角误差фmax 为:
84
7
64
35
44
323
21
max φφφφφφφφφ+++
++
++
=
i i i i i i i
图 四级齿轮传动系统
9、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
1.圆柱齿轮传动
(1) 偏心套(轴)调整法 (2) 轴向垫片调整法 (3) 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2.斜齿轮传动 (1)垫片调整法
10、谐波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它由三个主要构件所组成,即具有内齿的刚轮l 、具有外齿的柔轮2和波发生器3。

通常波发生器为主动件,而刚轮和柔轮之一为从动件,另一个为固定件。

当波发生器装入柔轮内孔时,由于前者的总长度略大于后者的内孔直径,故柔轮变为椭圆形,于是在椭圆的长轴两端产生了柔轮与刚轮轮齿的两个局部啮合区;同时在椭圆短轴两端,两轮轮齿则完全脱开。

至于其余各处,则视柔轮回转方向的不同,或处于啮合状态,或处于非啮合状态。

当波发生器连续转动时,柔轮长短轴的位置不断交化,从而使轮齿的啮合处和脱开处也随之不断变化,于是在柔轮与刚轮之间就产生了相对位移,从而传递运动。

在波发生器转动一周期间,柔轮上一点变形的循环次数与波发生器上的凸起部位数是一致的,称为波数。

常用的有两波和三波两种。

为了有利于柔轮的力平衡和防止轮齿干涉,刚轮和柔轮的齿数差应等于波发生器波数(即波发生器上的滚轮数)的整倍数,通常取为等于波数。

由于在谐波齿轮传动过程中,柔轮与刚轮的啮合过程与行星齿轮传动类似,故其传动
比可按周转轮系的计算方法求得。

图谐波齿轮啮合原理
1—刚轮2—柔轮3—波发生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