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
《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
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奠基期:唐代。
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3)发展期:宋代。
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
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由于构成意境的客观之景是形神兼备之景,构成意境的主观之情是情理交融之情,因而“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必然“实中含虚,虚实相生”,象外有象,韵味无穷。
)
3、意味无穷:审美特征(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三)意境的分类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提供了意境的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即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四种意境。
第二种则是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4课时)
(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意象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显现”。
1、哲理性:本质特征
2、象征性:表现特征
3、荒诞性:形象特征
4、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
5、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
(二)审美意象的分类
审美意象可以从表意的方式着眼将其分为两类:
1、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一哲理或观念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如: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萨特《禁闭》
2、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1)抽象型符号式意象: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化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如:古、今的抽象雕塑、抽象画、象征性建筑
(2)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意象。
如:中国龙凤图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兽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教材缺憾剖析:
赋予典型、意境和意象同样合法的地位、并视其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是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完整体系的有益尝试。
然而完整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三者异同的比较和概念关系的阐述,《教程》却仅阐述了各自特征,却并未加以比较和阐述,因而三者事实上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
典型、意境和意象的异同和概念关系,并不是理论体系本身所能解决的,完全有赖于编者的理论创造。
三者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具备文学形象主体与客体、虚拟与真实、明晰与含混、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广义上是同一关系。
在狭义上却是全异关系。
因为典型是歌德、黑格尔、恩格斯、别林斯基、卢卡契等理论家在西方古代哲学普遍
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以写实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尤其小说的人物和环境而提出的理论话语,意境则是王昌龄、司空图、苏轼、王国维在老庄哲学和佛教境界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以抒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尤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境界而提出的理论话语,意象则主要是庞德等在西方现代主义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基础上针对以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意象主义诗歌提出的理论话语。
此外,在混合义上又是包含关系,在综合义上又是交叉关系。
只有将其复杂的概念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就意象而言,也没有将以叶燮意象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意象理论、以康德意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意象理论和以庞德意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意象理论进行有机融合。
这三种理论不仅思想基础和具体内涵不同,而且代表性理论也不尽相同:康德认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
”庞德指出:“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与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叶燮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遗憾的是《教程》将文学范畴内颇有影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象理论置之不理,倒是对文学意象即所谓观念意象、审美意象之外的心理意象和内心意象大费笔墨。
基本理论拓展:
(一)典型理论作为西方理论家对于文学形象的一种理论阐释,其实际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加突出,因为尽管不同理论家各有侧重,但是主要集中于或者重视共性和类型,或者重视个性和特殊性,或者重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但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特殊性质,而是一切现实世界事物的普遍性质,所以文学典型作为一种建立在西方文化阐释基础上的文学理论成果,并没有真正揭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质,其理论的意义是有限的。
即使作为文学典型理论的集大成者的卢卡契也只是比其他理论家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文学典型作为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普遍属性,并没有真正达到对于文学典型审美特质的揭示。
中国文学理论家尽管力图使文学典型的理论走出哲学的普遍性,但是在概念泛化的同时,同样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理论成果,反倒使文学典型作为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普遍性特质也丧失殆尽。
尽管如此,典型理论作为西方文化基础上阐释文学形象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毕竟是西方文学理论家在叙事文本乃至文学文本的文学形象与生活原型、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所存在的个别与一般、对立与同一,变化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和性质而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理论家对文学形象的一种理论阐释,其实际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突出,因为不仅不同理论家各有侧重,而且即使综合起来看也并不一定真正揭示了文学形象的特殊性质。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成果,却是中国理论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西方典型理论,它是中国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理论家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阐释文学形象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文学理论家针对抒情文本的文学形象所存在的性质上的主体与客体、结构上的书写的实境与省略的虚境、表达上的可以言传与不可言传等方面关系而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
虽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体而论,却有着比较清晰的理论渊源。
(三)意象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又一理论形态,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建构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一理论话语常常是哲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等诸多领域的共同话题,加上涉及中西文化不同的语境,所以显得比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更加具有极其复杂的理论内涵,甚至在不同理论家的阐释之中同样存在更加突出的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内涵,所以,对于文学意象及其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总结就显得更加困难。
但是总体来说,意象理论并没有真正脱离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范畴,至少作为文学理论
领域的文学意象确实是中西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和西方理论家在表象文本的主体与客体、心象与物象、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及其合与离等方面的关系和性质所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
由于意象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成果也许同样没有真正揭示出文学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特殊价值和特征,其实践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加具有价值。
所以对于意象理论的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探讨就显得比单纯介绍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甚至是中西文学理论话语体系走向整合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家建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首先值得深思的理论课题。
引申阅读文献:
1、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
4、《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8、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商务印书馆1964
9、郭昭第《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缺憾剖析》,《天水师院学报》,2005,1
10、郭昭第《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3.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