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 和 万方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发挥好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图书馆

在学生信息素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1)图书馆可提供各种信息检索资源; (2)图书馆定期开展的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最新的信息和方法;(3)创建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霍肯在其所著《下一代的经济》一书中

为指出以“信息”为主导,

消耗更少的能量和材料,生产出更好的商

品的经济。在信息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包含大量信息在内的知识型产业,也就是说,在这些产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知识含量的程度。这是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此,在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中总是加大在信息方面的投入,减少材料和能量的消耗,从而取得“倍增效应”。美国农民的经营方式就带有极其鲜明的信息经济的特征。他们虽然每人平均要耕作上百公顷土地,但大部分时间却用在获取和处理信息上。因为,他们播种靠种子公司,施肥有肥料公司,发生病虫害可以请农药公司来帮忙,只要打打电话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虽然经营如此大面积的土地,但因为信息经济可以产生高度社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使只占全国人口2%的美国农民生产出全国所需粮食的120%。由此可见,在信息社会,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信息应该是信息时代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人的自觉行为和第一要务。

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一个情况是知识老化加快。大学毕业以后5年,真正有用的知识每年将减少20%以上,如果5年内不进修,那么他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将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的学习观是终身学习,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人将会自觉地实现自我更新。//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生存力和竞争力,也为了教育自身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蒸汽机来拉车。1825年,他发明了蒸汽机车。因为蒸汽机车是燃烧煤炭,把水加热变成蒸汽,产生动力,所以就叫它“火车头”;由它牵引的列车就叫“火车”。

后来有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蒸汽机车就逐渐被淘汰了。内燃机车是以柴油机为动力,比蒸汽机车干净,加足燃料能跑很长时间。电力机车用的电,是靠铁路沿线的接触网传来的。电力机车又干净,跑得又快,还是爬坡冠军。我国不少铁路都已经实现电气化。

最早的火车每小时跑24公里,现在普通的火车时速也已达150-200公里。气垫车没有轮子,喷射高压空气,形成气垫后,使车身悬浮起来,由燃气轮机带动螺旋桨驱动行驶,每小时跑400-500公里。磁悬浮列车跑得更快,最快的时速超过了500公里。科学家还在设计一种“子弹列车”,让列车在真空隧道里行驶,它消除了空气阻力,比现在的磁悬浮列车跑得更快,也更先进。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以车代步”了;先后发明

了人力车、马车、风力帆车;到了1769年,法国人居偌发明了用蒸汽机做动

力的三轮汽车。由于它跑得不快,排出浓浓黑烟,后来被淘汰了。1885年,德国工程师本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发动机的汽车。现代汽车都是用内燃机作动力,全世界的各种汽车有几千万、几万万辆,得要消耗多少石油呀!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开采的石油,大约有三分之一都让汽车吃掉了。而且汽车排出的废气,发出的噪声,造成环境污染。为了节约石油,减少污染,工程师们研制出了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塑料汽车,有些国家还在研制用氢气做燃料的燃氢汽车。

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

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中可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学校设置课程门类不多,出现了比较简单的专业设置(神学、法学、医学、文学)。且大多数属于哲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等工具性学科课程,反映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社会分工还比较粗放,加上神学在当时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其他三个专业只是神学的附庸或陪衬而已。//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日新月异,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开始产生分化,许多自然科学开始逐一地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各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并不断向着专深发展。各自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高校课程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与中世纪大学相比,20世纪大学的专业种类大大增加了,人才培养也越来越专门化了。

专业从一级学科发展到二级、三级学科,期间经因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分工方面的影响。专业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

首先,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中世纪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由于社会分工不很发达,大学的专业设置极为简单、单一。18世纪末,工业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系列新兴产业应运而生,迫切需要各种专门人才。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分工的现实需要,增设了各种专业。

其次,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民用工业、变化,无不是在分化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18世纪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后,本身又分化成为几个不同领域,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学科门类。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分化已经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而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础学科不断分化,学科的综合趋势也大大增强。20世纪初,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综合的趋势又占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交叉的趋。原有各学科交接部分产生了新兴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如雨后春笋,从而构成了新专业的学科基础。与此相适应,专业的新陈代谢、转变更替,成了十分自然的现象。

第三,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在人类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并没有严格的高等、普通和专门之分。17世纪至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达,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高考教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逐步完善,从只重文科到兼重文理,从单一性到多样性,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现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