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易错点1 不能全面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爆发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5.影响(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另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战。

处于不利地位的德、日等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扩张,使世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易错点2 不能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新理论: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新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4)新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

2.影响(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分析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分析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分析【导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宏观调控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政府不断对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稳健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宏观调控手段、调控效果等多方面分析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并探讨其对当今全球经济的启示。

【历史背景】美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逐渐开始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颁布了《新政》方案,采用了多项政策措施,如规范银行业、增加税收、制定民生计划等,从而促进了其国内经济的稳定。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美国实施了“肯尼迪-约翰逊新政”、“里根-撒切尔新自由主义”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宏观调控手段】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调整,影响国内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效果。

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借贷等。

1954年,美国政府为了刺激企业进行投资,推出了租赁法案,允许企业将设备租赁成本当作扣减税款的支出。

这一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企业进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力图在经济低迷时期稳定经济。

这些措施虽有所帮助,但也带来了政府债务的规模增加和财政短缺等问题。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给等方式,对经济周期进行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利率、购买国债、调整货币储备等。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

此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等方式,控制通货膨胀。

在短期内,这一政策使经济出现萎缩,但大幅下降的通货膨胀率也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了通货膨胀危机。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五、社会运动
1、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
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代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 的歧视仍广泛存在,为了争取黑人的 平等权利,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 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五、社会运动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就业结构变化; (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 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

阶级概念淡化


社会矛盾缓和
新中间阶层
四、“福利国家”
爱因斯坦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原因: 2、意义: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和互联网的建立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就业结构变化;
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滞胀”
经济停滞与高通 货膨胀、失业以及不 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 现象,即物价上升, 但经济停滞不前。
20世纪70年代后的调整
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③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9 8.7
8 7
6 5 4 3 2 1
0 1950 -1 -2
经济部门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年份

宏观经济学导论(1)

宏观经济学导论(1)

45°
△y
y
三、影响乘数效应的因素 1、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2、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3、投资与储蓄的决定是相互独立的,否
则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对货币的需求会导 致利率上升,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ii)GNP核算一国居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来自哪国。 • GNP=GDP+来自国外的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GDP+从国外获得净要素收入(NFP) •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
• 个人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个人对非居民部 门利息支付+红利+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第四节 乘数理论
传统经济学:储蓄是美德,消费是罪恶 凯恩斯:消费是美德,储蓄是罪恶 (明)陆辑:予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
其地奢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其民必不 易为生也。 凯恩斯:无论你们购买什么都会拯救英 国。
一、乘数的含义 破窗经济 乘数指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
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国民收入如何决定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
市场、国际市场
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为简单国民收入 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假定 1、不存在政府,只有两个部门即家庭
与企业; 2、封闭经济,不存在对外贸易; 3、消费与储蓄行为出现在家庭部门;
解决途径: (i) 利用价格指数的变化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化。 (ii)利用真实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实际总产出水平。
GDP折算指数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1: t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Q)=>按基期的商品和服 务的市场价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 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 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 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 1944年大选连任。
身残志坚
乐观而充满信心
“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 国人民实行新政” --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竞选词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泛滥
从材料看出,繁荣背后潜伏着怎样的危机?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一)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具体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供需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表现: 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活动过度; 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
③ 直接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相对稳定 时期
经济危机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世界最高水准的生活” 20年代美国街头的宣传画 “美国方式,独一无二!”
汽车长龙
电气业
建筑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 速的发展。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 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 际金融市场,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移到纽 约。当时的美国被称为世界金元帝国。
Franklin•Roosevelt
• 富兰克林· 罗斯福(1882—1945) D· 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 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 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 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 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 达12年。 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是 一个百万富翁。罗斯福曾就读于 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新运用。” 1、材料中“任何彻底革命计划指什么?” ——罗斯福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全线暴跌,金融市场哀鸿一片,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爆发了,为缓解危机,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发行了约25亿美元的国债,到30年代末国债发行量高达400多亿美元。

——摘编自(美)劳赫威《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根据材料,指出“大危机”开始的经济部门。

(2)小历认为,罗斯福政府发行国债反映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金融。

(2)判断:同意。

理由:为应对危机,克服财政困难,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干预),大量发行国债,刺激工农业生产,提供就业机会【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美国股票全线暴跌,金融市场哀鸿一片,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爆发了”的信息可知,“大危机”开始的经济部门是金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同意小历的看法,根据材料“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发行了约25亿美元的国债,到30年代末国债发行量高达400多亿美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危机,克服财政困难,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干预),大量发行国债,刺激工农业生产,提供就业机会,有效的缓解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所以我同意小历的看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斯福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两次新政,第一次新政的主要立法,是在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完成的,时间为99天,因此被称为百日新政。

这一阶段的新政侧重于当务之急,即遏制经济衰退,挽救业已奔溃的金融危机和濒临奔溃的农业危机,复兴工业,消除失业和饥饿。

第二次新政的时间为1935—1939年。

这一阶段的新政注重具有长远影响的立法。

——乔继堂《罗斯福炉边谈话》(1)罗斯福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困难跟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罗斯福总统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经济困难?(2)小历同学说“罗斯福为遏制经济衰退,以调整工业为核心,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

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课件

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课件

背景 性质
战时共产主义不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
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经济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改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根本目 的
为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方式 侧重点 作用
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放松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对经济的干预
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代替 以工业为核心,实行《全国
余粮收集制
二、“黑色星期四”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爆发
(1)时间: 1929—1933年
(2)地点: 美国——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2、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集体爆发经济大危机? 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
下生面产是资一料个在严寒资的本冬家天的,掌衣握着之单中薄的,美为了追 求国更采多煤的工人利的益女,儿他和们她盲母目亲地的一扩段大对生话产:,造成 生女产儿的:“妈妈过,剩这”么,冷危的机天就,出为什现么。我们家
前 后 对 比, 结 论?
新政后:1936年工 业产值相当于1929 年的92.9%,国民 收入增加近300亿 美元,失业人数 1937年比1933年减
少了1200万;
取得很好效果,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探究: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新政”会不会把美国变成社会主义 国家? 3.“新政”能消除经济危机吗?如何 评价?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 们正在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 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
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 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 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 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 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 被杀死。巴西资本家则销毁了两个多万 袋咖啡。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9-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这次金融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1929-1933年大危机:1)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

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

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2)在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有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承受、容纳和驾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了,而与此同时,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尚未确立,政府干预趋于停止,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愈益弱化,这就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的严重失控和经济秩序的极度紊乱。

3)贫富差距与美国经济一起增长,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与货币购买力的停滞和下降,由此出现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盲目看好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恰成鲜明对比;始于人为减税、任意放纵银行滥发贷款的经济过热所形成的供求之间愈益加剧的失衡,终于导致了虚假经济繁荣的彻底毁灭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见附图一)总结: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缺乏政府调控,过度的市场投机性形成的,现在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房屋贷款所导致的。

二,两次危机的影响比较:1)股市暴跌,但跌幅不一样。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一、宏观经济学源于何时“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宏观经济学到底源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因为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并认为流通领域是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

第二种看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

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这三种观点中,厉以宁教授(1986)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恰当的。

尽管重商主义学说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确实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停留在对交换对象的观察上,因而它建立的不是一种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

这是因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

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第七讲 案例 10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

第七讲 案例 10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

第七讲案例10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上传时间:2005-8-2 16:33:59 | 浏览次数:420案例10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1、案例呈现:1929年-1933年美国出现了大萧条。

其主要表现是:一是产量和物价大幅度下降。

1929年中期,美国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

到同年秋季,局势已非常明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设业,都在大幅度减少。

从1929年到1934年,美国GDP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期间下降了24%。

而消费价格指数在萧条期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二是股市爆跌。

在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期间,股市爆跌85%。

因此,人们几乎把大萧条与股市崩溃当作一回事。

而实际上,在股市崩溃之前,经济下降始于1929年8月,并且持续到1933年。

股市崩溃只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

随后,证券市场终于走向下跌。

经过9月份逐步下跌和10月初局部上升之后,到10月末,证券市场陷入了混乱。

10月24日,即著名的“黑色星期四”那天,证券交易额达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记录。

三是奇高的失业率。

大萧条带来大量失业。

1929-1933年,GNP下降近于30%,失业率从3%升至25%。

从1931年-1940年的10年间,失业率平均为18.8%,其范围从1937年底的14.3%到1933年高达24%之间。

现在国际上通常将12%的失业率作为临界线,因而大萧条时期持续10年之久接近20%的失业率确实称得上奇高的失业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案例讨论:1、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产生的条件。

2、凯恩斯理论对我国经济调控有哪些借鉴意义3、案例点评: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高一历史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高一历史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其次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历史回眸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胡佛总统照旧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因而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引起人民剧烈不满。

1933年3月,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他逐步推出“新政”来摆脱经济危机。

在金融方面,他制定《紧急银行法》《银行法》等,对银行进行全面整顿,并以政府名义为银行担保,使银行信用得到复原。

在工业方面,政府为加强对工业的安排指导,颁布《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允经营规章,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确定的有限制的轨道,削减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冲突;另外,新政还在确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利益,调整了劳资冲突。

在农业领域,新政实行了限制生产的措施。

对众多的失业工人和贫苦家庭,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和《紧急救济拨款法》帮助极端贫困者。

政府对此更多地推行“以工代赈”,它不仅刺激了生产与消费,也缓和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稳定了社会秩序。

总之,罗斯福新政凭借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有效地遏制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缓和阶级冲突,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同时还为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模式。

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没有消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冲突,也就不行能从根本上消退经济危机。

面对危机,罗斯福政府所实行的一些应对措施,对于我们今日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合作探讨发觉问题1.结合20世纪30年头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国际背景和美国国情,探讨美国为什么能胜利运用“新政”来克服本土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何处?“新政”实施后影响如何?3.对罗斯福新政,不同的人观点不同。

有人认为“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美国历史上都起了重要的主动作用;有的人则认为“新政”的意义不大;还有的人则对新政持中间看法,认为其主动、消极作用都较明显。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解析版)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解析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1.(2020·北京石景山�初三一模)下图是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漫画,从中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这场危机从美国股市开始B.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C.波及多个领域,破坏性大D.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得不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结论,D符合题意;根据漫画信息开始是“美国股市”可以得出这场危机是从美国股市开始的,A不符合题意;根据漫画信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可得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B不符合题意;根据漫画信息“美国银行金融业、美国工业、美国农业、美国贸易”可得出波及多个领域破坏性大,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都可以通过漫画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0·四川青白江�初三二模)下列是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曲线图,其中,1929﹣1903年失业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纽约证交所股票全面下跌B.受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影响C.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影响D.建立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答案】C【解析】据“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情况示意图”及已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3年,在美国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C正确;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全面下跌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与失业率升高没有直接关系。

A 错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时间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题干材料不符。

B错误;在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的劳动者提供救济,这是失业率升高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

D错误。

综上故选C。

【点睛】1929年到1933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导致了失业人数的骤增。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 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 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赤字财 政);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 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 资和消费。
而在社会政策方面,政府应当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向富人多征税,然后用于救济穷人,使之用于消 费,从而扩大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 业。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 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 命。
蓝鹰标志
调整工业生产;(如颁布《全国工业复兴 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 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主要目的何在?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情景三: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 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 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 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 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 卖不到一美元。
4.作用
①美国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直接作用) ②保留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的 法西斯势力,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 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间接作用)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深远影响) 模式核心内容: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内需,解决供求矛盾.
凯恩斯主义
凯 恩 斯 主 义
政府必须放弃自 由放任主义,
干预经济和社会 生活
同时产生
互相影响
罗 斯 福 新 政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认为 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 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 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 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 “看得见的手”。
为解决这一问题,你会采取什么 调整农业生产 措施? (如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 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屠杀猪、牛、羊等牲 畜。)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纽约的穷人们排队等候发放面包;图片来源于网络)1929年秋,美国股市开始崩溃。

10月29日,即所谓黑色星期四,工业股票指数下跌43%,此后继续下跌,最低时竟达88%。

数百亿美元市值蒸发,许多股民倾家荡产。

接下来是金融系统危机,1930年-1933年之间,9000多家银行不是彻底破产就是关门停业以逃避破产,存款额损失达250亿美元。

银行倒闭,货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紧缩的瘟疫,投资、生产和消费都急剧减少。

1932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1700万个劳动力失去工作。

在二战真正解救大萧条之前,美国失业率从未低于15%。

经济灾难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在东北和中西部工业地区,许多城市因失业率太高而基本瘫痪。

美国人历来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失业和贫困是个人失败的象征,在大萧条来临之后,许多人仍无法理解自己失业的根源,日日徘徊街头,努力寻找那份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

无数家庭处于饥饿之中,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排队等待救济食物。

200万人干脆像铁道游击队一样爬上火车,在城市间流浪,希望某天能在火车顶上遭遇奇迹。

美国人对成功的信奉并未被大萧条摧毁。

《超人》漫画在1932年问世,给黯淡绝望的世界打开一扇不无自欺色彩的乐观之窗。

卡耐基《如何交友并影响他人》在1936年出版,提倡个人进取,鼓吹改善自我、适应环境和融于群体,为失意者设计通向成功之路。

大萧条成因至今学界无定论,经济学家卢卡斯甚至认为它是“任何理性推断都无可理喻”的一种现象。

不过,经济史学家们仍给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解释。

大萧条根植于美国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更源于政府、企业金融界和民众对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反应。

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其高关税政策又使美国在1920年-1929年期间获得10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从而聚敛巨额货币财富。

这强化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泡沫。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遭遇战后萧条,无数农场主破产,租赁小农场的农民陷入赤贫,南部黑人农民纷纷北上寻找生存机会。

宏观经济学章

宏观经济学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夏皮罗D、萨缪尔森2.宏观经济学中讲到的商品总产量是()。

A、恩格尔系数B、基尼系数C、戴尔指数D、GDP3.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说法错误的是()。

A、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B、采用个体分析的方法C、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D、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规律4.CPI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价格。

(√)1.2合成谬误与市场非出清1.下列关于合成谬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谬误中,每个人个体其实都是非理性的B、合成谬误中,总体等同于个体的叠加C、合成谬误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D、合成谬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2.现实生活中,银行挤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崩溃B、货币大量贬值C、社会谣言传言D、银行经营不善3.银行挤兑过程中,每个人其实是采取了一种理性的举动。

(√)4.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总能找到供应与需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市场出清。

(√)1.3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1.宏观经济学的发端是凯恩斯的著作()。

A、《凡尔塞与约的经济后果》B、《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C、《货币改革论》D、《论概率》2.属于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是()。

A、需求与供给能达到均衡而促使市场出清B、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C、市场组织应当是自由放任的D、市场应当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严格对立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4.从个体理性的角度来说,经济危机中大量牛奶滞销的最佳处理方式是尽快倒掉。

(√)1.4经济危机与反危机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增加的速率会()。

A、增加B、降低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2.不属于凯恩斯支出的经济危机产生的三大规律的是()。

A、产量边际成本递减规律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C、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D、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3.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会()。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14.1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

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

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

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二)美国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美国没有全国的经济计划,甚至在经济界和学术界还对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产业政策持有不同意见。

但是有的州及县。

镇却在编制计划。

国家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

政府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例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

但大公司却有自己的计划管理制度,一般都要编制长期发展计划与销售计划。

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1776年美国建国开始到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最初形成了以州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

1789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体制。

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税法,管理税收;有权制造货币,管理通货。

上述条款为美国联邦政府调节经济提供了法律根据。

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了以关税为主的财税制度。

1782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

1791年国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法令,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很行。

在这个阶段中,美国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混乱时期。

1837年密执安条例建立了一种制度,规定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领银行执照。

以后不久,大多数州都通过了相似的法律,当时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利用新银行法捞一把的热潮。

1834年美国日银行总数为500家,1840年增加到9000家。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及影响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效果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失业人数依旧很多。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经济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优点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

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

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

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

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发达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前大都经历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二次大战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被不断强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

进入70年代,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度失灵,各国政府重新考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各项干预政策。

于是,8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削减政府对经济的频繁干预,进入重新重视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的时期。

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传播,发达国家的政府再次调整了他们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政策。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新的基础上被逐步加强。

同时,在不同国家之间,一方面加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也在国内政策的目标以及具体措施上呈现出更多的差异。

这就是说,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虽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但也更多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象50-60年代那种以凯恩斯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从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共性突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反了。

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更有效的宏观经济干预方式。

作为本书的概述,我们将在这一章中集中阐述那些具有共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而将各国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放到后面具体叙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的章节中。

第一节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产生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当局的其他经济管理机构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控的行为。

它是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措施、手段、决策机构、执行组织、信息搜集和监督在内的,旨在对整个经济状况进行调节的系统。

现代宏观经济政策是沿着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途径发展的,一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二是宏观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认识。

虽然政府在制订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往往以经验性的认识为主要依据,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却显示出它越来越依赖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政府干预经济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存在的,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的胜利使得市场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 原 因
1 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劳动人民相对贫困。
2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 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 4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根本原因
二) 特 点
1 范围特别广 2 时间特别长 3 破坏性特别大
地域范围广 经济范围广 达四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 贸易额减少2/3
例答:“不应消灭”指:保留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作用: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美国克 服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经济复兴起来 ,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实 质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对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涉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建立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2、这次危机与1857年经济危机相比, 其不同之处是
A、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B、先从美国,后蔓延到欧洲
C、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 矛盾激化
D、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3、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的经济制 度中的严惩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 的新应用”。这句话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是
第三节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者 : 张 敏 芝
思考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 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探讨?
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探讨?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 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 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 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 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3年美国经济政策分析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2012级8班姓名:学号:前言:众所周知,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这场大危机以及在危难关头上任的总统罗斯福所施行的“新政”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本文将从这场大危机爆发的背景开始探究,重点关注罗斯福“新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

最后根据政策取得的效果给予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哪些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相似状况,而又应当借鉴反思些什么。

本文的最后会一一给出结论。

正文政策实施背景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 万猛升到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 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惊惶失措,一筹莫展。

尽管胡佛总统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能够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结果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 300万。

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当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此束手无策,而此时的凯恩斯主义迎合了当时的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第32 届美国总统。

并在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缓解危机。

政策具体分析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在经济大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和扩张性的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美国这一阶段的政府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但适当的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尤其是采取了连续降息的货币政策,逐渐使得国内的信贷市场复苏,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实体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

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这些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

他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实施了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失业和摆脱萧条。

首先,税收负担比较轻,尽管1934年和1936年罗斯福两次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公司利润税占账面利润的比率也由1929年的13.7%增加到1939年的20%,但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却由1929年的1.4%下降到1939年的1.2%。

其次,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大量增加,即主要是将一部分来自对高收入阶层和公司的课税转移到低收入阶层。

1929年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额为2.5亿美元,十年后1939年剔除通胀因素后增加到17 .5亿美元,为1929年的7倍,占GNP的比率由1929年的0.25%上升到1939年的2%,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和失业补偿性开支。

最后,公共开支的增加和税收负担的相对稳定,使各级政府财政的赤字逐年增加,公债发行量越来越多,当时50%的政府支出是靠公债融资来支撑的.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罗斯福担任总统后的一系列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推动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的重要力量。

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

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31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 %,根据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

再有就是大规模的减税。

1933年后陆续颁布了大量具备收入再分配作用的税收政策,大规模减少普通民众的赋税,同时适当增加对高收入者的征税。

总结美国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可以做如下分类:需求类、救急类、调整转型类、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对普通居民的临时救济、支持住房抵押市场,缓解居民债务、向福利国家转型,以提振内需环境保护和治理边远地区开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求供给结合、救急类大规模减税、供给端、救急类调整转型类。

如救济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公司和行业、增加政府支出,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付款补贴,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对普通居民的临时救济、边远地区开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向福利国家转型,以提振内需等。

以及支持住房抵押市场,缓解居民债务。

1933年6月通过了一项法案,设立了房产主借贷公司,通过发放长期的低息贷款,大大缓和了城市房产的抵押债务。

政府补贴进行产业调整和转型。

1933年5月,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成立的农业调整局希望在农业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建立和维持平衡,对闲置耕地进行补贴,来减少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该政策效果显著。

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

二、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来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行为。

为解决银行货币荒,罗斯福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为保护银行储备和阻止黄金外流,新政提出了禁止储藏和输出黄金。

从1933 年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 亿美元纸币, 并使美元贬值40.94% 。

罗斯福还先后通过提供证券实情法、证券交易法及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

最终,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

效果评价这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

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由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通货膨胀的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尤其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所以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多为财政政策。

但是通过美元贬值,也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的这些措施, 对稳定局势,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但失业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

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从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 年的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 万下降至800 万, 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到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罗斯福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属于凯恩斯主义的相机选择的“需求管理”。

特点:1、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建水坝、修桥梁、开公路、铁路等,带动就业、刺激消费,为商品提供销售市场并稳定物价2、贬值美元、扩大商品出口市场90年代我国也推行过类似经济政策,颇具效果。

凯恩斯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必须想办法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刺激消费;企业界没有办法扩大投资,政府必须担当起投资的责任。

政府从哪里弄钱来投资呢?增加赤字财政。

他认为,在出现萧条时政府应当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出现赤字;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政府增加税收,紧缩财政开支,取得财政结余,偿还萧条时发出的债券。

结论依靠市场可达到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但却未必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

为此,需要依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通过以上分析,这两种政策主要都是变动一个国家的总需求,从而达到消除失业和减少通货膨胀,以便使国民收入快速而稳定发展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