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3年美国经济政策分析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2012级8班

姓名:学号:

前言:众所周知,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场大危机以及在危难关头上任的总统罗斯福所施行的“新政”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本文将从这场大危机爆发的背景开始探究,重点关注罗斯福“新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最后根据政策取得的效果给予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哪些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相似状况,而又应当借鉴反思些什么。本文的最后会一一给出结论。

正文

政策实施背景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 万猛升到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惊惶失措,一筹莫展。尽管胡佛总统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能够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结果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 300万。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当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此束手无策,而此时的凯恩斯主义迎合了当时的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第32 届美国总统。并在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缓解危机。

政策具体分析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在经济大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和扩张性的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美国这一阶段的政府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但适当的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尤其是采取了连续降息的货币政策,逐渐使得国内的信贷市场复苏,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实体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这些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他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实施了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失业和摆脱萧

条。首先,税收负担比较轻,尽管1934年和1936年罗斯福两次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公司利润税占账面利润的比率也由1929年的13.7%增加到1939年的20%,但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却由1929年的1.4%下降到1939年的1.2%。其次,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大量增加,即主要是将一部分来自对高收入阶层和公司的课税转移到低收入阶层。1929年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额为2.5亿美元,十年后1939年剔除通胀因素后增加到17 .5亿美元,为1929年的7倍,占GNP的比率由1929年的0.25%上升到1939年的2%,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和失业补偿性开支。最后,公共开支的增加和税收负担的相对稳定,使各级政府财政的赤字逐年增加,公债发行量越来越多,当时50%的政府支出是靠公债融资来支撑的.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罗斯福担任总统后的一系列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推动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的重要力量。

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31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 %,根据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再有就是大规模的减税。1933年后陆续颁布了大量具备收入再分配作用的税收政策,大规模减少普通民众的赋税,同时适当增加对高收入者的征税。

总结美国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可以做如下分类:需求类、救急类、调整转型类、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对普通居民的临时救济、支持住房抵押市场,缓解居民债务、向福利国家转型,以提振内需环境保护和治理边远地区开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求供给结合、救急类大规模减税、供给端、救急类调整转型类。如救济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公司和行业、增加政府支出,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付款补贴,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对普通居民的临时救济、边远地区开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向福利国家转型,以提振内需等。以及支持住房抵押市场,缓解居民债务。1933年6月通过了一项法案,设立了房产主借贷公司,通过发放长期的低息贷款,大大缓和了城市房产的抵押债务。政府补贴进行产业调整和转型。1933年5月,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成立的农业调整局希望在农业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建立和维持平衡,对闲置耕地进行补贴,来减少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该政策效果显著。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

二、货币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来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行为。

为解决银行货币荒,罗斯福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为保护银行储备和阻止黄金外流,新政提出了禁止储藏和输出黄金。从1933 年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 亿美元纸币, 并使美元贬值40.94% 。罗斯福还先后通过提供证券实情法、证券交易法及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最终,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

效果评价

这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由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通货膨胀的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尤其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所以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多为财政政策。但是通过美元贬值,也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的这些措施, 对稳定局势, 疏导经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