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数学课外文化知识扩展三篇
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精选三篇
![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精选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12bc42e3f5727a5e962aa.png)
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精选三篇(*)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减号“+”、“-”—五百年前德国人最先使用的。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三百多年前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乘法要记住,两数相乘同号正,异号负。
任何数乘0都得0,负因数个数决定积正负。
偶数个负因数积为正,奇数个负因数积为负。
质数、合数。
分清质数与合数,关键就是看约数。
1的约数只一个,不是质数也非合数;如果约数只两个,肯定无疑是质数;3个约数或更多,那就一定是合数。
(*)数字的起源早在原始人时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产生了数的概念。
数的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大约是在30万年以前,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也决不亚于火的使用。
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当指头不敷应用时,人们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
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后,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才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
早期记数系统有: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古埃及象形数字;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巴比伦楔形数字;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中国甲骨文数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阿提卡数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国筹算数码;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婆罗门数字以及年代不详的玛雅数字。
数学知识点三年级总结(汇总10篇)
![数学知识点三年级总结(汇总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5c685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e.png)
数学知识点三年级总结(汇总10篇)数学知识点三年级总结第1篇认识分数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
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
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年级数学重要的知识点课外
![三年级数学重要的知识点课外](https://img.taocdn.com/s3/m/64d1da4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c.png)
三年级数学重要的知识点课外数学是学生们学习中最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
它不仅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还是其他科学领域的基础。
在三年级,学生们开始接触更多的数学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三年级数学重要的知识点。
一、整数整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在三年级,学生们需要了解整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
他们需要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整数,并用数轴完成整数的加减运算。
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至关重要。
二、小数小数也是三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数是指含有小数点及其后的数字。
学生们需要了解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或整数。
此外,学生们还需要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和比较大小。
三、分数分数是数学中一种常见的表示数量的方式,也是三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们需要了解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够将分数转化为小数,反之亦然。
此外,学生们还需要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分数的比较大小。
四、几何几何是指研究空间和形状的数学学科,也是三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们需要了解常见的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定义和性质。
此外,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能够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时间和日期在三年级,学生们还需要学习时间和日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他们需要了解时、分、秒的关系,能够读取和绘制时钟的指针,还需要掌握日期的读写和计算。
六、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通过统计和图表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在三年级,学生们需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够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
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会读取和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并能够根据图表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整数、小数、分数、几何、时间和日期以及数据分析是三年级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学生们打下数学学科的坚实基础,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小学三年级有关数学的文化三篇整理
![小学三年级有关数学的文化三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0372f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5.png)
【导语】数学应⽤之⼴泛,⼩⾄⽇常⽣活中柴⽶油盐酱醋茶的买卖、利率、保险、医疗费⽤的计算,⼤⾄天⽂地理、环境⽣态、信息络、质量控制、管理与预测、⼤型⼯程、农业经济、国防科学、航天事业均⼤量存在着运⽤数学的踪影。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 算盘是如何演化⽽来的?算盘的历史悠久,是中国的伟⼤发明。
那么算盘是如何得来的呢? 算盘的演化分为四个步骤: 1.最早⼈们⽤⽯⼦计数,⼀颗⽯⼦代表1。
2.后来⽤算筹计数。
⼀根算筹竖放代表1,横放代表5。
3.再往后⽤摆珠⼦的⽅式计数。
上⾯的蓝珠⼦代表5,下⾯的黄珠⼦代表1,计数时把上⾯的珠⼦和下⾯的珠⼦拿到中间的格⼦⾥。
4.慢慢改进成⽤算盘计数。
【篇⼆】 数独的由来:“数独”(⽇语是すうどく,英⽂为Sudoku)“数独”(sudoku)⼀词来⾃⽇语,意思是“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次的数字”。
概括来说,它就是⼀种填数字游戏。
也可以理解为每个数字在某⾏、某列或某个九宫格中是独⼀⽆⼆的。
但这⼀概念最初并⾮来⾃⽇本,⽽是源⾃拉丁⽅块,它是⼗⼋世纪的瑞⼠数学家欧拉发明的。
出⽣于1707年的欧拉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的数学家之⼀。
欧拉从⼩就是⼀个数学天才,⼤学时他在神学院⾥攻读古希伯来⽂,但却连续13次获得巴黎科学院的科学竞赛的⼤奖。
1783年,欧拉发明了⼀个“拉丁⽅块”,他将其称为“⼀种新式魔⽅”,这就是数独游戏的雏形。
不过,当时欧拉的发明并没有受到⼈们的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杂志才以“数字拼图”的名称将它重新推出。
1984年⽇本益智杂志Nikoli的员⼯⾦元信彦偶然看到了美国杂志上的这⼀游戏,认为可以⽤来吸引⽇本读者,于是将其加以改良,并增加了难度,还为它取了新名字称做“数独”,结果推出后⼀炮⽽红,让出版商狂赚了⼀把。
⾄今为⽌,该出版社已经推出了21本关于数独的书籍,有⼀些上市后很快就出现了脱销。
数独后来的迅速⾛红,主要归功于⼀位名叫韦恩·古尔德的退休法官。
三年级数学课外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课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5981b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5.png)
三年级数学课外知识点总结数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三年级数学课外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概念。
一、基本数学运算1. 加法和减法:在三年级,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同时也掌握了进位和退位的规则。
2. 乘法和除法:三年级的学生们可以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如两位数和一位数的乘法和除法,且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二、三角形与四边形1. 三角形: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是三角形,了解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点与性质。
2. 四边形:三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矩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概念,了解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三、数的整体与部分1. 分数:学生们已经接触了简单的分数概念,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2. 百分数:三年级的学生们学习了百分数的概念和用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百分数转换和运算。
四、时钟与日历1. 时钟:学生们已经学会了用时钟表示时间,能够读懂并用时钟准确地报时。
2. 日历:三年级的学生们学习了使用日历,能够根据日历计算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和计算特定日期是星期几。
五、数据统计与图表分析1. 图表:学生们已经学会了读懂柱状图和折线图,并能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2. 数据统计:三年级的学生们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方法,如观察、比较和整理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六、几何图形和位置关系1. 图形的分类:学生们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能够根据形状和属性进行分类。
2. 位置关系:学生们掌握了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并能够在图形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七、整数与小数1. 整数: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整数运算。
2. 小数:三年级的学生们学习了小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并且能够将小数与分数进行转换。
小学三年级有关数学的文化三篇整理
![小学三年级有关数学的文化三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cbc1301eb91a37f1115ce3.png)
小学三年级有关数学的文化三篇整理导读:本文小学三年级有关数学的文化三篇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算盘是如何演化而来的?算盘的历史悠久,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那么算盘是如何得来的呢?算盘的演化分为四个步骤:1.最早人们用石子计数,一颗石子代表1。
2.后来用算筹计数。
一根算筹竖放代表1,横放代表5。
3.再往后用摆珠子的方式计数。
上面的蓝珠子代表5,下面的黄珠子代表1,计数时把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珠子拿到中间的格子里。
4.慢慢改进成用算盘计数。
【篇二】数独的由来:“数独”(日语是すうどく,英文为Sudoku)“数独”(sudoku)一词来自日语,意思是“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一次的数字”。
概括来说,它就是一种填数字游戏。
也可以理解为每个数字在某行、某列或某个九宫格中是独一无二的。
但这一概念最初并非来自日本,而是源自拉丁方块,它是十八世纪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发明的。
出生于1707年的欧拉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欧拉从小就是一个数学天才,大学时他在神学院里攻读古希伯来文,但却连续13次获得巴黎科学院的科学竞赛的大奖。
1783年,欧拉发明了一个“拉丁方块”,他将其称为“一种新式魔方”,这就是数独游戏的雏形。
不过,当时欧拉的发明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杂志才以“数字拼图”的名称将它重新推出。
1984年日本益智杂志Nikoli的员工金元信彦偶然看到了美国杂志上的这一游戏,认为可以用来吸引日本读者,于是将其加以改良,并增加了难度,还为它取了新名字称做“数独”,结果推出后一炮而红,让出版商狂赚了一把。
至今为止,该出版社已经推出了21本关于数独的书籍,有一些上市后很快就出现了脱销。
数独后来的迅速走红,主要归功于一位名叫韦恩·古尔德的退休法官。
古尔德现在居住在爱尔兰,1997年,无意中发现这个游戏,并编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来自动生成完整的数独方阵。
2004年年底,伦敦《时报》在古尔德的建议下开辟了数独专栏,《每日电讯报》紧随其后,在2005年1月登出了数独。
小学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b24da4e87101f69f31959e.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三篇)
【数学的起源】
数学,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学习、学问、科学之意。
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
另外,还有个较狭隘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
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意义凡与学习有关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
中国古代的算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
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
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数学谜语】
1、两牛打架(数学名词)——对顶角
2、三十分(数学名词)——三角
3、再见吧,妈妈(数学名词)———分母
4、大同小异(数学名词)——近似值
5、1、2、3、4、5(成语)——屈指可数
6、1000×10=10000(成语)——成千上万
7、周而复始(数学名词)———循环小数.
8、考试不作弊(数学名词)——真分数
9、五四三二一(数学名词)——倒数
10、一元钱.(数学名词)——百分数。
趣味数学手抄报三年级内容
![趣味数学手抄报三年级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799995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c.png)
趣味数学手抄报三年级内容一、趣味数学故事。
1. 曹冲称象。
- 曹冲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可是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秤能直接称大象。
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在船舷上做一个记号。
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
最后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石头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候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高斯求和。
-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有一次,他的老师让全班同学计算1 + 2+3 + …+100的和。
其他同学都在埋头苦算,高斯却很快得出了答案。
他发现1+100 = 101,2 + 99=101,3+98 = 101……这样两两相加一共有50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101×50 = 5050。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在数学中寻找规律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二、数学小知识。
1. 数字的起源。
- 数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记录猎物的数量等,开始使用实物计数,比如用小石子或者树枝。
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刻痕计数等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数字符号。
现在我们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然后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
2. 数学符号的意义。
- “+”号和“ - ”号: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最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
“+”表示增加、合并等意思,“ - ”表示减少、去除等意思。
- “×”号: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
它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 “÷”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法符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的著作中正式将其作为除号,它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趣味数学题。
1. 鸡兔同笼问题。
- 题目: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只,它们共有22只脚。
三年级数学笔记摘抄(3篇)
![三年级数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bbfa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0b.png)
第1篇第一章:数的认识和运算1. 数的认识- 自然数:从0开始,依次递增的数,如0、1、2、3、4……- 整数:包括自然数和负整数,如……、-3、-2、-1、0、1、2、3……- 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如3.14、2.5等。
- 分数:表示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等份,其中取一部分的数量,如1/2、3/4等。
2. 数的顺序- 自然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 整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负整数排在最前面。
- 小数和分数的顺序需要根据具体数值比较。
3. 数的运算-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如3 + 2 = 5。
-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如5 - 2 = 3。
- 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3 × 4 = 12。
-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12 ÷ 3 = 4。
第二章:长度、面积和体积1. 长度单位- 厘米(cm):常用的长度单位,1厘米等于1/100米。
- 米(m):较大的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
2.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cm²):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等于1厘米乘以1厘米。
- 平方米(m²):较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等于1米乘以1米。
3.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³):常用的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等于1厘米乘以1厘米乘以1厘米。
- 立方米(m³):较大的体积单位,1立方米等于1米乘以1米乘以1米。
4.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来测量长度。
- 使用面积计、尺子等工具来测量面积。
- 使用量筒、容器等工具来测量体积。
第三章:图形与变换1. 平面图形-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
- 四边形:由四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
- 圆形:由一条曲线组成的封闭图形,曲线上的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三年级数学课外拓展知识
![三年级数学课外拓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9c36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4.png)
三年级数学课外拓展知识在三年级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数学拓展知识。
这些拓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有趣的数学拓展知识。
一、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玩“数独”游戏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数独是一种通过在九宫格中填入数字的游戏,要求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个九宫格内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通过解决数独难题,学生们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个数学游戏是“24点”,这是一种通过运算四则混合的方式得到24这个目标数的游戏。
学生们可以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组合数字,使其等于24。
这个游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竞赛参加数学竞赛是拓展数学知识的另一种好方法。
通过参加数学竞赛,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在竞赛中,学生们可以与其他同学切磋思路,分享解题经验,相互促进进步。
例如,参加“小小数学家”竞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项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数学竞赛,它涉及到的题目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趣味知识除了游戏和竞赛,还有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比如,我们可以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字和数学定理给学生们。
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是“π”(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工具来近似计算圆周率的值,并观察它的特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介绍费马大定理给学生们。
费马大定理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最早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提出,经过了近400年的努力,最终在1994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
这个定理的证明非常复杂,但它展示了数学中的美和深度。
在三年级学习数学时,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和数学趣味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的知识摘抄
![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的知识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94e880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5.png)
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的知识摘抄作文标题: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的知识摘抄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除了课堂上的授课,课外阅读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阅读与数学相关的故事、文章和书籍,学生不仅可以拓展数学知识,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文将摘抄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的知识要点,以供参考。
1. 数学绘本的阅读数学绘本是一种融合了数学知识和故事情节的特殊图书。
通过阅读数学绘本,学生可以在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概念,例如数量、形状、计数等。
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插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 数学趣味故事的阅读数学趣味故事是一种融入了数学题目或数学思维的有趣故事。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学习数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引入数学问题或谜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3. 数学名人故事的阅读数学名人故事着重介绍了一些数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数学史上的贡献和成就。
阅读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领域中的重要人物,激发对数学的敬爱和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了解这些名人的数学成就,学生也能够明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4. 数学游戏的阅读数学游戏是一种结合了娱乐性和数学知识的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数学游戏的规则和题目,参与到游戏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游戏常常包括解谜、数独、数学拼图等,这些游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数学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外阅读中,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数学阅读材料。
数学课外阅读既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数学知识,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的知识摘抄包括数学绘本、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名人故事和数学游戏的阅读。
小学数学中华文化知识点
![小学数学中华文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26cb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7.png)
小学数学中华文化知识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除了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和解题方法,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中的数学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中华文化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中华文化知识点,并讨论它们与数学的关联。
1. 十二生肖与数学运算十二生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包括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每个生肖都与一个特定的数字相关联,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数学运算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讨论如果两个生肖相遇,将它们对应的数字相加会得到什么结果,或者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多个生肖对应的数字之和是多少。
这样的练习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加法技巧,又能够加深他们对十二生肖的了解。
2. 算盘与数学运算算盘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由珠子和木棍组成。
通过在算盘上移动珠子,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加减乘除运算。
与传统的计算器或电脑相比,算盘更加直观,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运算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算盘来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练习,这有助于孩子们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数字谜题与古代数学古代中国的数学发展非常独特,有许多有趣的数字谜题和问题。
例如,孔子提出的“百步穿杨”问题,要求人们通过一百步的距离射中一个直径仅为一寸的靶心,这需要细致的测量和精确的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这些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数学的智慧和趣味。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还能够了解到中华文化中数学的发展历程。
4. 长城与几何形状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探讨长城的相关知识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项有趣的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长城的长度和高度来进行实地考察,并让学生们计算长城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几何参数。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长城与几何形状进行关联,如将长城比作一道长方形的折线,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几个不同段落的长度来加深对几何形状的理解。
最新整理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
![最新整理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11239d64d5bbfd0a78567389.png)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篇一】这种二十三层的石阶,学名应该叫做“悬魂梯”,这种设计原理早已失传千年,有不少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沉迷此道,有些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数字催眠法,故意留下一种标记或者数字信息迷惑行者,而数学家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数字模型,身处其中看着只有一道楼梯,实际上四通八达,月牙形的记号就是个陷阱,记号其实是在台阶上逐渐偏离,再加上这些台阶和石壁,可能都涂抹了一种以远古秘方调配,吸收光线的涂料,更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一旦留意这些信息,就会使人产生逻辑判断上的失误,以为走的是直线,实际上不知不觉就走上岔路,在岔路上大兜圈子,到最后完全丧失方向感,台阶的落差很小,可能就是为了让人产生高低落差的错觉而设计的。
点落差180cm,总长3600cm或7200cm或更长,超级灯迷研究的悬魂梯模型越长越好设计,A点为和最低点,要利用弯道,才能上升或下降不被人所察觉,梯道内墙壁或石壁的渲染要体现是走直线的,这一点很关键。
外弧都是一样的形状和角度,并可以设计出口和入口,迷惑入梯者用。
假如有岔路,不论是分岔的还是汇合,那么那个月牙形标记不就要一分为二或二合为一了?那不就会发现同一台阶有两个标记?而且为了产生直线的错觉,偏移的弧度肯定很小(不像图中那么夸张),但是偏移弧度越小这两个月牙标记就势必离的越近,极容易被同时发现另外,既然后来的岔路形成了一个圈,而与来自入口的那条路又相连,那么如果一开始从入口就顺着某一侧的墙壁走,不论顺着哪边的墙壁都最终能发现这个岔路口。
而且如果是在绕圈子,凭指南针不就可以发现方向的变化了吗?不断的向下走又回到原地?原文的意思就是说台阶的高低落差很小,以至于一直在平地走却以为在上下楼?我个人认为凭重力感,地面倾斜感,和攀登难度是可以觉察到的,但也不排除该解释合理的可能。
悬魂梯其实就是当今盛传的潘洛斯阶梯悬魂梯,以楼梯的四个角为A、B、C、D点,从其中任意一点下楼梯,最终都会回到原点,这就是《鬼吹灯》里边对“悬魂梯”的描述,胡八一遭遇的“悬魂梯”似乎应该是8字型的,不过那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形到底有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看法不一,其中有人提到,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巧妙的使用阴影和特殊标志将人引上岔路而毫无觉察,加上本来坡度很小,而石阶很大,只要长度够长,就会造成上坡和下坡的感觉不太分明,从而达到上面的效果。
数学文化内容
![数学文化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8e1a0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6.png)
数学文化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含了数学本身的知识与技能,也涵盖了数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数学是一种符号语言,通过数学符号和公式的组合,可以精确表达和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数学家们用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推理,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也是一种思维工具,培养了人们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数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印度人都对数学有着深厚的传统。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三角学的基本定理,开创了几何学的新时代;古印度的著名数学家阿耶巴塔发明了零的概念,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
而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周髀等人,则在类似几何学、代数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自古以来,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如今,数学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数学模型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应用,到数学算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无不显示出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数学文化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学文化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数学家们研究的不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更是人类思维的本质和逻辑的规律。
数学所展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精密的推理和创新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智慧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学文化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
数学的美学价值、几何学的造型美、动态系统的神秘美等,都吸引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数学艺术作品。
数学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瑰宝。
在当代社会中,数学文化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年级数学课外读物小知识
![三年级数学课外读物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d6e41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d.png)
三年级数学课外读物小知识数学是一门有趣又实用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作为三年级学生,你可能已经开始接触到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你介绍一些有关数学的有趣知识,希望能够加深你对数学的认识。
1. 数字的命名方式我们通常使用阿拉伯数字0-9来表示数字。
但是你知道吗,不同国家和文化还有其他的数字命名方式。
比如,罗马数字使用I、V、X、L、C、D和M等符号来表示1、5、10、50、100、500和1000。
另外,古代中国使用过的算筹和算盘也是数字的一种表示方式。
2. 数学符号数学中的符号用于表示不同的数学概念和运算。
比如,“+”表示加法,“-”表示减法,“×”表示乘法,“÷”表示除法。
“=”表示等于,“<”表示小于,“>”表示大于。
“√”表示平方根,“π”表示圆周率。
掌握这些数学符号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3. 数字的奇偶性在数学中,每个整数都可以被归为奇数或偶数。
如果一个数能够被2整除,那么它就是偶数;否则,它就是奇数。
例如,2、4、6、8都是偶数,而1、3、5、7都是奇数。
你可以通过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来判断它的奇偶性。
如果个位数字是0、2、4、6或8,那么这个数就是偶数;如果个位数字是1、3、5、7或9,那么这个数就是奇数。
4. 素数和合数在数学中,素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没有其他因数的数。
换句话说,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
例如,2、3、5、7、11都是素数。
而合数则是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
例如,4、6、8、9、10都是合数。
了解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解析和分解数字。
5. 数列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字。
比如,1、3、5、7、9就是一个递增的奇数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字称为该数列的项,而规律则是描述数列中项之间的关系的方式。
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预测下一个数字是什么,或者求解数列中某一特定位置的数字。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6901e8f605087632311212eb.png)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这种二十三层的石阶,学名应该叫做“悬魂梯”,这种设计原理早已失传千年,有很多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沉迷此道,有些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数字催眠法,故意留下一种标记或者数字信息迷惑行者,而数学家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数字模型,身处其中看着只有一道楼梯,实际上四通八达,月牙形的记号就是个陷阱,记号其实是在台阶上逐渐偏离,再加上这些台阶和石壁,可能都涂抹了一种以远古秘方调配,吸收光线的涂料,更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一旦留意这些信息,就会使人产生逻辑判断上的失误,以为走的是直线,实际上不知不觉就走上岔路,在岔路上大兜圈子,到最后完全丧失方向感,台阶的落差很小,可能就是为了让人产生高低落差的错觉而设计的。
点落差180cm,总长3600cm或7200cm或更长,超级灯迷研究的悬魂梯模型越长越好设计,A点为和最低点,要利用弯道,才能上升或下降不被人所察觉,梯道内墙壁或石壁的渲染要体现是走直线的,这个点很关键。
外弧都是一样的形状和角度,并能够设计出口和入口,迷惑入梯者用。
假如有岔路,不论是分岔的还是汇合,那么那个月牙形标记不就要一分为二或二合为一了?那不就会发现同一台阶有两个标记?而且为了产生直线的错觉,偏移的弧度肯定很小(不像图中那么夸张),但是偏移弧度越小这两个月牙标记就势必离的越近,极容易被同时发现另外,既然后来的岔路形成了一个圈,而与来自入口的那条路又相连,那么如果一开始从入口就顺着某一侧的墙壁走,不论顺着哪边的墙壁都最终能发现这个岔路口。
而且如果是在绕圈子,凭指南针不就能够发现方向的变化了吗?持续的向下走又回到原地?原文的意思就是说台阶的高低落差很小,以至于一直在平地走却以为在上下楼?我个人认为凭重力感,地面倾斜感,和攀登难度是能够觉察到的,但也不排除该解释合理的可能。
悬魂梯其实就是当今盛传的潘洛斯阶梯悬魂梯,以楼梯的四个角为A、B、C、D点,从其中任意一点下楼梯,最终都会回到原点,这就是《鬼吹灯》里边对“悬魂梯”的描述,胡八一遭遇的“悬魂梯”似乎应该是8字型的,不过那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形到底有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看法不一,其中有人提到,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巧妙的使用阴影和特殊标志将人引上岔路而毫无觉察,加上本来坡度很小,而石阶很大,只要长度够长,就会造成上坡和下坡的感觉不太分明,从而达到上面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课外小知识
![三年级数学课外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75bc00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0.png)
三年级数学课外小知识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还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数学课外小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数学,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1. 数字的特殊性质在数学中,数字有许多有趣的特殊性质。
比如,任何一个数字加上零都等于它本身,这被称为“加法恒等律”。
另外,任何一个数字乘以 1 都等于它本身,这被称为“乘法恒等律”。
这些特性让我们在进行计算时更加方便和灵活。
2. 数字的排序我们经常会遇到数字的排序问题。
在三年级中,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将数字按照升序或降序进行排列。
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要把 3 个数字进行排序,总共有 6 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如果要把 4 个数字进行排序,就有 24 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这是一个有趣且挑战性的问题,你们可以尝试一下。
3. 算术符号的重要性在数学中,算术符号的使用非常重要。
加号、减号、乘号、除号等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其中,加号代表的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减号代表的是将一个数字减去另一个数字,乘号代表的是将两个数字相乘,除号代表的是将一个数字除以另一个数字。
正确地使用算术符号,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准确和简便。
4. 图形的特征除了数字,图形也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年级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基本的二维和三维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立方体等。
每个图形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征。
举个例子,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且内角都是直角。
理解图形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分析。
5. 数学中的谜题数学不仅有着严谨的逻辑性,还有着许多有趣的谜题和问题。
解决这些谜题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坚持和耐心。
举个例子,著名的八皇后问题就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将 8 个皇后放置在一个 8×8 的棋盘上,使得每个皇后都无法互相攻击。
小学三年级数学自学的课外拓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自学的课外拓展](https://img.taocdn.com/s3/m/bf8e388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b.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自学的课外拓展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自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寻求知识深度的探索旅程。
随着课堂上基础概念的奠定,他们渴望更多的挑战和发现,这正是课外拓展活动的价值所在。
数学仿佛是一位慈爱的导师,引导着他们走进新的领域。
开始时,学生们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逐渐熟悉这些新概念,并开始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数学的世界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森林,每一个新概念都是一棵参天大树,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通过课外拓展,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例如,在解决有趣的数学难题时,他们不仅仅是在计算数字,更是在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过程不仅仅是关于答案,更是关于思考方式和方法论的塑造。
随着数学自学的进行,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在悄然增长。
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并努力克服困难,这种经验将在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大有裨益。
数学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他们犯错时给予引导,在他们成功时给予肯定,这种支持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课外拓展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的具体问题,它还涵盖了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以及跨学科的应用。
例如,通过数学竞赛或小组项目,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平,还培养了他们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
数学自学的课外拓展,也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它是科学、技术以及许多其他领域的基石。
因此,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愿望也与日俱增。
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的重要基础。
总之,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自学课外拓展不仅仅是关于数学本身的学习,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验。
通过挑战、探索和合作,学生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作为一位慈爱的导师,将继续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深邃之处,开启更广阔的学习之旅。
数学课外启蒙小学数学趣味知识普及
![数学课外启蒙小学数学趣味知识普及](https://img.taocdn.com/s3/m/3d33e3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3.png)
数学课外启蒙小学数学趣味知识普及数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数学作为数字的研究和运用,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希望能给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一些乐趣。
1. 阿基米德的数学游戏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数学家,在他的作品《阿基米德的数学游戏》中,他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其中一个著名的问题是“阿基米德的浴缸问题”,它涉及到物体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2. 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带是一种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数学物体。
它具有一个有趣的性质:如果你沿着它的表面行走,你将能够到达它的每一个点,而不需要抬起脚或者转身。
这个概念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几何形状的变化和转换,培养他们对抽象思维的兴趣。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组由0和1开始的数列,后续的数都是由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到。
这个数列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植物的枝叶排列和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等。
了解斐波那契数列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数学的规律性和应用性,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数独游戏数独是一种经典的数字逻辑游戏,它能够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独游戏的规则很简单,目标是将一个9x9的方格填满,使得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个3x3的小方格内都恰好包含数字1-9,且不重复。
通过数独游戏,小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数字的敏感性。
总结:数学课外启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游戏,我们可以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打开他们对数学世界的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学生数学课外文化知识扩展三篇
你知道吗?平时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玩具和娱乐游戏中,常常含有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例如俄罗斯方块这一拼图游戏。
俄罗斯方块游戏里总共会有7种不同形状方块不断随机下落,根据它们的形状来命名,分别为I、J、L、O、S、T、Z。
俄罗斯方块的游戏规则是玩家需要通过自行调整变换随机掉下的不同形状的方块,将之填放到适当的位置,被填满的行将自动消除。
玩家一次可消除1行至4行不等。
而随着被消除的总行数的不断增加,方块下落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一旦某个方块放置后超出了原规定矩形的高度,游戏便自动结束。
在游戏过程中,一次消去1行得100分,消去2行得300分,消去3行得600分,消去4行得1000分。
由此可知,消1行的得分与消掉行数的比值是100:1;消2行的得分与消掉行数的比值是150:1;消3行的得分与消掉行数的比值是200:1;消4行的得分与消掉行数的比值是250:1。
显然,这一比值是呈递增形式的,而且依次增值的数额为50。
如果我们从总得分上来分析,可发现100、300、600、1000的变化规律是300-100=200,600-300=300,1000-600=400,相邻两个数间的差额同样也呈递增形式,而且依次增值的数额是100。
这两条规律都说明了——如果把方块一次聚积到2行、3行、4行再消掉的话,那得分会比一行一行消去的分数要高得多。
俄罗斯方块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数学问题,假如玩家的技术水平高超,那么这一游戏是否永远不会结束?答案是否定的。
曾有论文指出,当“S”型方块和“Z”型方块以适当的间隔交替出现时,游戏区域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越来越多无法消去的行,最终导致游戏结束。
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但仍然是有可能的。
另一个问题是,游戏中用到的7种方块的总面积为28格,若每块只能用一次且允许翻转,是否能用这7个不同形状的方块拼出一个完整的矩形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利用染色策略,将每个方格按黑白相间进行染色,会发现每一种方块都总是占据着两个黑色格子和两个白色格子,只有“T”型方块所占的黑白格子个数始终不等。
因而7个方块所占据的黑白格子总数也不相等,但在一个规定的矩形区域中黑白格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它不能被这7个方块完全覆盖住。
因此用7种俄罗斯方块拼成一个完整的矩形是不可能的。
玩了那么多年的俄罗斯方块,其中巧妙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你了解了吗?
咱们中国虽然是以十进制为主流,不过也还有其他的一些。
比如,咱们古代记
时辰,也是分一天为12个时辰。
这记时用的12个字分别就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十二个字就叫“地支”。
夜里11点到1点,就叫子时,每个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
依次类推,就能出丑时、寅时、卯时等等。
哪位同学有兴趣,也不妨算一算,自己是何“时”出生的。
亥时一过,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就又是新子时。
这12个字循环往复,轮回使用,正反映了一种周而复始的现象,一种周期性的运动。
不过,它也可以看作是“逢十二进一”,是一种十二进制记数法。
可能有人会说,这“逢十二进一”,进的那高一位的“数”在哪呢?
这里给大家打个比方。
比如说有一块自动日历表,那么每到夜里12点(也就是“子夜”)就会咔嚓一声,日历框里换了个新的日子。
而时间呢,依然是从0点开始重新往前去。
您看,这新的一天不就等于往前进的一位吗?
不过我国古代最早是把一日分为百刻,是用十干来记时。
后来才把一日分为12辰,用地支(12支)来表示。
十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天干,一共有10个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魏晋时还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说法,就相当于后世的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这就说明了记时是用过天干的,因为一日百刻,甩十干比较方便。
那么记日又怎么办呢?早在夏代,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字来记日。
不过,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这种词法十天一轮换,太短,容易把日子弄混了。
后来,人们就想了个办法,把天干的10个和地支的12个字配合起来,依次组合,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有心人动手亲自这么一搭配,就会发现点小问题:
天干只有10宇,而地支有12个字,等到天干的最后一个字“癸”和地支中的第10个字“酉”搭配成“癸酉”后,天干的10个字已经用完了,地支还余两个字“戍”,“亥”。
怎么办呢?就把天干10个字依次重新再使用,配合成“甲戌”,“乙亥”,“丙子”,“丁丑”,等等。
以后不管是“干”,还是“支”,用到最后一个字了,就都这么从头循环使用。
那么,这么一搭配,会出现多少个不同的情况呢?什么时候再出现一开头的“甲子”
呢?
这个问题倒也不复杂,是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
因此,上面的正确答案就是60,共能配合成六十组,循环使用,就叫做“六十甲子”。
这种干支搭配最早是用来记日的,殷商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一块牛胛骨上,就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
后来到了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就开始用来记年了。
直到现在,咱们中国的日历上,还有这种记年方法。
这记年,也是60年一轮换,所以叫“六十花甲子”。
因此,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遇到两个甲子年,或者是其他两个相同名称的农历记年,那他肯定超过了六十花甲。
不用我说,大伙也明白,这六十次一轮回,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六十进位制”。
所以,我国的记数方法是既很先进,又很丰富。
既有占有主导地位、在全球发明最早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又有沿用至今的“二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其他记数法。
真可谓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
上古时候中国野兽很多,黄河里面的水族,尤其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其中有一种类似河马的动物,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也常常随波上下。
有位智者伏羲氏,偶然在晴朗天气到河边观赏,看见这马上的花纹陆离斑驳,黑自分明,心中忽然有感。
自从做了部族首领,常常为内政外交许多事操心,又无法记忆计算。
用打绳子结来记事吧,也不够用了。
他便模仿这兽身上的黑白长短条纹,创造了两种长短线条,互相配搭,成了八个不同样子的记号,用来代表一些事物,名为“八卦”。
后来黄河里这种兽绝迹不见了(恐怕是没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后人便认为马是不会生在河里,除非是龙马;马身上不会有花纹,除非背上驮了什么图。
这就是所谓“河图”的来由。
再传下去,就又有了洛水里出现的一只神龟,背负“洛书”,这就叫“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也就是说圣人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这就是《周易》(也就是《易经》)的来源。
《周易》的研究现在可是个大热门,感兴趣的人、赶热闹的人都不少。
不过我们现在只单单说一说“八卦”的组成。
这古圣人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归根结蒂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就把它们画成两种卦爻(念yáo),一阳一阴,阳爻为“――”,阴爻为“――”。
把阳爻和阴爻每次取两个排列,就成四象:
每次取三个呢,就有了八种不同的排列,就叫八卦了:
八卦代表不同的八种基本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巽为风,震为雷;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四对物质两两相对,相反相成,即所谓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表示的符号也正好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