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育率转变的经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育率转变的经济分析
摘要:无论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伴随经济的发展,生育率有下降的趋势。本文简要说明了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并对稳定低生育率应采取的经济措施进行了分析。以判断中国生育率下降和控制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
关键词:生育率转变经济分析生活方式生育决策
前言
生育率转变,即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所有这些因素必须通过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才能发挥作用。以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为主要解释变量的西方微观人口转变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当然在借鉴有关理论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1、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研究理论综述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如何在一个经济学的框架中解释生育率的差异?这些仍然是经济学者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难题。下面是主要的几种研究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研究理论。
1.1莱宾斯坦的孩子的成本和效用分析莱宾斯坦认为,无论抚养孩子的成本是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而增加或下降,还是保持不变,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都会减小,促使生育率降低。
1.2贝克尔的孩子需求理论与莱宾斯坦不同,贝克尔运用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生育率进行了经济分析。他认为,孩子是家庭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孩子需要投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而人力资源则只能用非市场活动的影子价格来估算。如果假定孩子的价格等于成本,则孩子的总成本就是父母用于抚养孩子的物质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父母因抚养孩子而花费的非市场活动的影子价格的总和。
1.3伊斯特林的生育率供给与需求理论美国人口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了生育率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伊斯特林认为直接影响孩子需求的因素是家庭收入、价格和偏好。孩子需求直接受家庭收入、市场商品和孩子价格制约。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孩子需求的数量可能随着家庭收入的变动而变动。
1.4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上述西方孩子成本效益理论,给予生育率变动以经济学解释,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科学地解析了家庭生育决策选择。然而它忽略了其他因素,特别是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所阐述的是,如何将政府的生育政策等社会因素纳入孩子成本效益视野,科学地说明社会因素
在生育率变动中的作用,由社会外在因素决定,在家庭孩子成本效益之外增加或减少的成本效益之上,故称为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
2、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动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伊斯特林认为生育率转变理论的核心是现代化以及它在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引发的现代化,对许多影响生育率的变量会产生影响,促使生育理性化。
2.1经济发展对生育率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生育率存在如下关系:在一定发展阶段或者在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变动范围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的情况同样也符合这一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使生育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通过增加生育成本、转变生育观念等途径直接作用于生育率,使得生育率大幅度降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其生育率水平也明显高于东部。经济落后地区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的生育政策之间还有相当的差距。
2.2经济发展对家庭生育决策的作用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将会促进全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进而影响到劳动力需求由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对于个人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经济发展正是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影响到家庭生育决策,并最终对降低生育率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发展将使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而效益逐渐下降,对于家庭生育决策者父母来说,此消彼长的态势将降低对孩子数量上的期望,从而导致实际生育率的下降。
3、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动的主要微观经济因素分析
3.1家庭收入水平和生育率变动按照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观点,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或富裕程度越高,妇女的生育率越低,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育率水平的变动关系,实际上是一条正态分布曲线:在人均收入水平开始上升的阶段,生育率也随之逐步上升,直到一定的临界点以后,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才伴随着生育率的逐步下降。
3.2家庭经济类型及其生育率差异关于家庭经济类型,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家庭由于所处的经济区域不同而形成的经济类型的差异;二是家庭由于所从事的行业职业不同而形成的经济类型的差异。在我国,我们常以城乡来粗略地划分不同的家庭经济类型。在乡村家庭,孩子往往被视为有养老功能和其他经济功能的耐用生产品,倾向于多育而在城镇孩子往往被视为耐用消费品,且孩子的质量成本较高,倾向于少育。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异,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与现代社会家庭在生育观念上的差距。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教育水平、职业、行业结构同生育率有相当高的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文化水平高、职业较好的父母生产孩子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都较高,社会制约他们的机制也较强的结果。
3.3消费模式、生活质量与生育率在家庭经济和生育率的关系中,家庭的消费模式和生活质量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家庭的生育抉择明显地受它的消费模式的影响。家庭的消费模式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消费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的消费,基本上不需要通过市场就可以得到满足,消费结构单一,孩子的成本较低,家庭对孩子的数量的偏好高于孩子的质量;另一类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消费模式。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进展落后于工业化,绝大多数家庭消费模式的转变滞后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使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降低生育率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在部分先富起来的地区出现了家庭意愿生育率与人均收入同步增长的这种与微观经济理论背反的现象。
4、生育率转变的生物人口学因素分析
生育率的生物人口学因素的理论首先是由金斯莱戴维斯和朱迪士布莱克等学者研究确立的。生物人口学因素的避孕、人工流产等节育的普遍实施是使生育率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由于婚姻模式的转变引起晚婚化的上升倾向也是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生育率由传统的高出生向现代的低出生转变主要是由于近因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避孕、人工流产等的普及,以及晚婚化的倾向等形成了现代的出生抑制形态是明显的。这些积极的、生物的抑制因素,使中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5、小结
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下降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宏观经济因素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与个人微观经济状况引发的对生育的抑制与刺激作用对生育率也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要取得更有效的出生抑制效果,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特别要重视经济发展较慢,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地区的计划生育宣传和具体措施,才能有效地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加里·贝克尔著,彭松建译.家庭经济分析[M].华夏出版社,1987 .
[2]叶文振.孩子需求论:中国孩子的成本和效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周连福、关晓梅、李淑文.生育与相关社会经济因素关系的研究[J].人口学刊,1997(5).
[4]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