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五册 李杜诗五首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五册 李杜诗五首

李杜诗五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2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4背诵五首诗。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的特有的诗歌风格。

背诵并鉴赏。

教学难点对李白、杜甫不同诗歌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每首为一个学习单元.按照“学会诵读——理解内容——美读鉴赏”的程序学习。

对于诗歌的鉴赏采用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感悟的方法。

以诵读为途径,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教学用具李诗杜诗的录音带教学导航第一课时导语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诵读。

体悟情韵赏读《峨眉山月歌》1、知人论世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

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

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

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

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

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17 李杜诗五首从容说课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以清新飘逸著称。

但这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吟别诗,所以显得相对哀怨。

但两首诗歌还是有所不同:《峨眉山月歌》显得深沉,前三联宜读得轻而稍缓,读出画面中美好的意境;最后一联宜读得更缓些,顿挫更分明一些,语速要减缓,把作者离开故地时的伤感深沉之情表现出来。

前两联为二二二一式,后两联为二二一二式。

《春夜洛城闻笛》那么相比前一首哀婉凄清,感情倾向比较明显。

朗读时整体应相对平缓些;最后一联应适当放低拖长声调,顿挫更分明。

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

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在杜甫这三首诗中,只有第一首《客至》是轻松愉悦的,其余都是沉郁苍凉的。

而这沉郁苍凉的四首中,《旅夜书怀》《登某某楼》两首都是直接抒发忧国伤时之感及身世凄凉之情的,特别是末首,把这种沉重的感情表达到了极致。

吟诵诗歌,既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意一定的吟诵技巧,正确处理抑扬与顿挫。

吟诵鉴赏。

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旅夜书怀》写在战乱初平之时,诗人深受战乱之苦,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诗中所绘景象渲染出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后两句用一个极为神似的比喻点明了自身的境况,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全诗节拍前两联为二二一式,后两句为二一二式。

《登某某楼》将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感和凄凉身世之情表达到了极致,尤其显得沉郁苍凉。

每句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明朗,感情沉痛。

每句前两字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个字。

末句“凭轩涕泗流〞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来,使人久久低回。

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在学习这五首诗时还要教会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其实就是联系作者的身世,联系诗歌的写作时代、当时作者的境遇,这样才是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率意任情的明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一事君”失意孤傲的明月——“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超越现实的明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仰天长嘘的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孤独寂寞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可亲可信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情系故乡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旷远恒久的明月——“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赊可借的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峨嵋山月歌》中的明月,又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内容精要(一)课文探究杨柳与离别诗词杨柳点缀诗词了,诗词装扮了杨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

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

“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

《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

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高三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

高三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

高三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一、导入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从他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

二、出示生平资料三、诵读诗文四、风格赏析1.沉郁风格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称:(1)炼字传情,"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达到这一效果,在两个方面很用心:一是字句准确有力,给人强烈的感受;二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出新鲜易感的意境。

试以《旅》诗为例说明。

提示: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夜、舟,将这些景物描摹出神韵的定语是别具匠心的,纤细的草,微风吹拂的江岸,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渲染出一片凄凉的景象,怎一个愁字了得!举头望去,一番星月交辉的疏谈景致,妙在"垂'"涌'两字的运用,分别巧妙地连接了星、野和月、江这前后两个景物,又借"涌'字抒发了在凄清的羁旅之夜涌动的思绪,有多少心事欲诉无门。

至此,诗人于孤寂的夜晚,浓墨重染一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志男儿报国之志总是难以实现,转而靠舞文弄墨扬名实在是非我所愿,诗人惨淡的胸怀表露无遗。

他打了一个比方,描绘自己的失落之情,到处飘泊像天地间的一只小鸟。

附板书设计:2.咏古、用事咏古、用事是古诗创作的一个常用方法,它既可打通古今时空的界线,又便于抒发不便言明的情感。

如《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借王昭君一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份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王昭君的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提示:抒发了"分明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画图省识',因统治者的怠慢和画师的贪欲,造成了一个孤单单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载;应该说发觉自身与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一样的胸怀美好,一样的不屈从于世俗,"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去'表达出昭君走得很果断、很决绝;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权位与刚直的本性之间,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第五册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 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 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 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
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 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 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 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 的感慨更加深沉。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作品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 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 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 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 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 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 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 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 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

高中语文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客至一、诵读提示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

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

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

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

“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

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

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由于“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头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每天飞来的欢快气氛。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应酬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热。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吵闹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殊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的孤独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示意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照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呈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宽敞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的孤独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呈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概,还让人联想到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好像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苦痛,以及自己的贫病飘落,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乱。

在这动乱担忧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哀痛与忧愤。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
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 极度夸张。也为下两句做了铺垫。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 说法?试加以说明。(2019全国高考题)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 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是诗人 客居洛阳时所作,描写的是夜深人静时, 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 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 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 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 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 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 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 船之事。
2019/12/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不着 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答一: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陈 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们仿佛看到作 者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 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 佛是流向天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 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让人 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课后练习三
黄鹤楼闻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在内容上,两诗都写闻笛。《春夜洛城闻笛》写的是一 般的离乡之感;《黄鹤楼闻笛》写的是去国之情。“西 望长安不见家”,实际上是眷恋朝廷之意,也就是所谓 去国之情, 因为这时李白的家属在江西。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2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2人教版第五册

李杜诗五首教学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品味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品读、点拨、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对律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古诗的分类、律诗在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方面的特点要求及其分类。

二、补充律诗知识: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

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

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三、李白、杜甫律诗的风格特点:总结: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自评和诗评家公认的风格。

“沉郁”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五册教学导航一、练习导入1.《客至》(原诗略)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相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可以看作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

B.在本诗中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面临的是开阔、明朗、轻松、愉快。

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纺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C.按照杜甫诗的结构,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

前一层为“主”,后一层为“次”,因为前一层第四句“蓬门今始为君开”点出了“客至”题目的含义。

D.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友人来访,表达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之中只能以简易的饭菜和酒待客,然后又想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

全诗表现了诚实率真的态度,可见诗人与“客”友情之深。

2.《旅夜书怀》(原诗略)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四句,写旅夜风景,寓情于景,诗眼在“独夜舟”上。

一、二句境界冷寂,使他想到一叶小舟的孤单、渺小。

三、四句写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月光之下江水汹涌奔流,又使他想到时光迅速流逝,自己将来的生活难以逆料。

B.诗的后一层是自抒胸臆。

“名”只作为烘托,“官”是正意所在。

五、六句都是反语,其正面意思是说,自己正是因为诗文好而有了名声,官倒并非因年老多病而罢退。

由于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只能这样含蓄地写出。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后来为人称道。

这两句可称“开襟旷远”,显然是写出了欣喜之情。

D.这首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成,诗人借此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慨,以及漂泊无依的凄苦心情,正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3.《咏怀古迹》(原诗略)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

诗人遭遇同昭君相似;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2021杜甫律诗五首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1杜甫律诗五首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1杜甫律诗五首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杜甫,字子美,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律诗五首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客至》一、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我们学过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一诗中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二、解题: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过去的注解者认为,称“宾”有“敬之之意”,而称“客”有“亲之之意”,此说有理。

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刚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后者以《宾至》为题(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的区别。

而《客至》这首诗题下作者还有注解:“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三、内容层次: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在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交情之深。

李杜诗教学设计

李杜诗教学设计

《李杜诗五首》教学设计(本文选自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教学设想: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赏析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同时也学习了杜甫清新明快的一首七言律诗《客至》,这节课学习杜甫五律。

特别喜欢杜甫的诗歌,有境界。

写景的阔大,阔大的胸怀,交相辉映,熠熠放光。

带着这样的感受和对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的崇敬之情走入课堂,感受一位如秋天一叶沧海一舟碧空一鸟的杜甫如何忧他的国家忧他的人民。

因此本课设计教学思路是由景到境,由诗到人。

立足学生的表达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在诵读中感受诗人悲欢激愤的思想感情;2.通过诵读赏析说写来学习杜甫五律的艺术特色;3. 体会杜甫诗歌雄浑阔大的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赏析说写来学习杜甫五律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雄浑阔大的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方法美读—美赏—美说 -- 美写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

什么是诗,雾霭虹霓是诗,高山大川是诗;孤独苦闷是诗,高歌欢唱是诗。

诗是什么,诗是五柳先生的农家小院,“复得返自然”,诗是摩诘先生的山中别业,“青泉石上流”;诗是李白待客时的精神盛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是杜甫颠沛中心头的炭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执著追求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帝国的圣人,以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襟怀影响着后人。

今天学习他的两首五言律诗,体会杜甫诗歌雄浑阔大的风格与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相辉映。

(教师导入新课,明确教学内容)旅夜书怀細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交待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

杜甫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5册1体会《旅夜书怀》一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

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琯、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涵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体会《峨眉山月歌》中作者创设的幽美境界。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于作者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中,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辉洒江,再加上远处峨眉山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人深深地沉思起来。

3体会《登岳阳楼》中作者是如何写雄浑阔大的意境的。

高三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教案

高三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教案

作文这五首诗聚集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的精典之作,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李白的三首诗都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手法夸X,笔墨酣畅,而杜甫的两首诗则中规中矩,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黑暗。

因此希望同学们今后自己写作也要写出风格,写出精品。

一、律诗与绝句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律诗偶句都押韵,颔关、颈联必须对仗而绝句,又称截句,共四句,绝句第3句不押韵、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二、内容分析1.《客至》杜甫特别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使用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的语言,营造栩栩如生的环境氛围。

这在《客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此诗写的是朋友的来访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有平铺直叙地去写,而是先从环境着手,借环境的清幽写出内心的寂寥,群鸥虽然可爱,但没有其他的来访者,不免显得生活过于冷清单调,那不曾缘客扫的花径,正是诗人疏懒心境的写照。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客人的来访无异于沙漠中听到驼铃,顿使自然生色,所有的沉闷空落皆因客人的到来一扫而光,代之以兴高采烈,一片光明。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是多么具有生活实感和谈话口吻啊!再看那待客吃饭的情形,诗人不仅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酒菜款待的宴上主客的神态、语态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表现那诚挚、真率的友情。

其生活气息之浓、人情味之重,皆由此显现出来。

诗人就是这样借环境的选取、家常话的叙述、细节的描摹把客人来访之事,叙述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别具特色,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2.《旅夜书怀》全诗四联,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开始就把一位孤独地在水面漂零的旅人置于景中,这时的境界还不够阔大,有了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后,空间扩展到了天地苍穹旷野,星星下垂,仿佛挂在天幕上,月光洒在江波之上随江流而涌动。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率意任情的明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一事君”失意孤傲的明月——“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超越现实的明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仰天长嘘的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孤独寂寞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可亲可信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情系故乡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旷远恒久的明月——“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赊可借的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峨嵋山月歌》中的明月,又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内容精要(一)课文探究杨柳与离别诗词杨柳点缀诗词了,诗词装扮了杨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

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

“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

《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

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成了千年不变的伤感。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

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西城杨柳弄轻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

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

(张广祥网)(二)题意诠释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峨嵋山月歌》是年青的李白告别峨嵋山,出蜀而开始为前程奔走时创作的。

《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洛阳。

李白在洛阳游历将近二年,此时萌生思归安陆之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旅夜书怀》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

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

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

(三)重点难点1、《峨嵋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如何理解?诗中的那"君",是月。

有人认为是指一位友人的,是谬说。

前面毫无铺垫,后面忽然跳出一个人来,是何章法?"峨嵋山月歌",始终不可离月。

一夜船行,渝州在望。

然而天亮了,月落了。

那带着万缕情丝的江中月影何以不见了呢?遗憾!不过,遗憾而已,不是悲伤。

2、《峨嵋山月歌》中写了几个地名?这样写有何妙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五个地名: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这样写描绘出一幅千里图画,连续几个地名一晃而过,使读者恍如也乘了那船,在夜色中顺流而下,迎着江风,向着目标,何等轻快,又何等豪迈!但是,那倒影落在江心的半轮秋月,一直在脉脉送行,情长如此,谁能不以情相报?故园的情丝始终牵系着游子。

然而游子之游实在是去履行重大的人生义务,相形之下,这缕缕情丝便显得似有如无了。

3、《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xx年全国高考试题)“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春夜洛城闻笛》是如何扣住“闻”字来写的?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5、《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

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6、《旅夜书怀》前四句所写景意境阔远,景色极美,与下文抒情有何关系?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7、《登岳阳楼》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

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迎考支招诗歌鉴赏“情与景”题型答题模板赏情与景题,就是考意象(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的鉴赏能力。

这是高考的核心题型,其他题型大多是“情景关系”题的变式。

解题思路:从全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入手,探究景物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情与景所营造的意境(一定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

答题步骤:所写景物—景物特征—景物中包含的情感-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

答题模板:全诗写了……景物,这些景物……(特点),营造了……气氛,表达了……情感。

如05全国一《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

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不仅显出山的宁静,而且从中更透出伤春凄凉之情)。

随堂检测1、《客至》颈联中是如何对仗的?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哪两个用得最好?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各有说法。

你认为哪个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峨嵋山月歌》的“峨嵋山月半轮秋”的“秋”字用得好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客至》采用了用典的表达技巧,哪句能让我们想起诸葛亮?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所蕴涵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