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 第4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然生态观
自然生态观
• 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
– 1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卡森《寂静的春天》(1962年) •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提出零增长(1972年) • 乐观主义:托夫勒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而持续增长;
–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 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 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 的的规范。 –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自然生态观
• 自然价值与自然权利
– 自然价值
• 以人为尺度的工具价值 • 以自然为尺度的内在价值:创造性、主体性、目的性
Baidu Nhomakorabea– 自然权利——主体性、自然性、平等性
• 事前维权与事后维权 • 自然追责与为自然追责
– 自然价值与自然权利的关系
• 财产权?身份权? • 因”价值“而”权利“,还是因”存在“而”权利“?
可持续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 的社会结构; –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 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 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 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 利用。
自然辨证法 ——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第4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协调发
• 自然生态观——新的自然观图景 • 可持续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途径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的现实措施
自然生态观
• 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 蒙昧时代——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 – 古代——古中国&古希腊 –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自然观 – 近现代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征
–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 要的能力的发展;(补充)既满足一地区人们的需要, 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 特征:
•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 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 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必须与具体的社会时空联 系起来。
自然生态观
•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
– 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 – 不是武断的反对一切科学技术,而是反对不加 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在科学中刻意追求 技术工具效用。 – 力图在生态价值观的调控下使科学技术在人与 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 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 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 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 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 首脑到会讲话。这次大会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密不 可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的现实措施 • 绿色技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 和改善生态的技术群。 • 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 改善生态技术。 • 绿色技术的价值
– 仍然是以生产为目的的技术体系 – 其价值主体是企业,而非自然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的现实措施 •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 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 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 关于对自然进行控制的观念: •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控制 自然的观念应当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
• 古中国: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 • 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神话和自然哲学
• 上帝创世说:自然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 • 机械论、唯能论、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发展观(增长癖): 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 自然被置于可控客体、资源和废料库的角色 • 自然观念层面——自然与人的整体关系,自然人化与人向自然的回归 • 发展观念层面——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与自然新的和谐共生关系 • 措施层面————绿色(生态)技术、环境友好型社会
– 肯定科学技术和生产同自然关系的转型通过社会行 为、社会工程来实现;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社会形态; –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包含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价 值体系、技术支持、资源战略等一系列社会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