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院立案庭关于规范暂缓执行的意见
案件执行延期法律规定(3篇)
![案件执行延期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a108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d.png)
第1篇一、引言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案件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延期现象。
为了规范案件执行延期行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我国法律对案件执行延期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详细解读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案件执行延期的法律规定。
二、案件执行延期的概念案件执行延期,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执行期限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延期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原因导致执行不能的延期;二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执行期限的延期。
三、案件执行延期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原因,导致执行不能的,执行员应当裁定延期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行员可以裁定延期执行:(一)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二)被执行人因经营困难等原因,无法立即履行义务的;(三)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其他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且该义务的履行期限尚未届满的;(四)执行中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债权债务纠纷,需要先解决该纠纷的;(五)执行中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违法行为,需要先处理该违法行为的;(六)其他需要延期执行的情形。
”2. 延期执行的程序(1)申请: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原因导致执行不能,需要延期执行的,应当向执行员提出申请。
(2)审查:执行员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确认是否存在法定延期执行的情形。
(3)裁定:执行员经审查认为符合延期执行条件的,应当作出裁定,并送达当事人。
(4)公告:执行员作出延期执行的裁定后,应当公告,告知当事人。
3. 延期执行的期限(1)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原因导致执行不能的,延期执行的期限由执行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执行期限的,延期执行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延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
![延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c5e04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31.png)
第1篇一、引言延缓执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判决、裁定、决定等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履行进行暂时的停止。
延缓执行是司法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延缓执行的法律规定,分析其适用范围、条件、程序等内容,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我国延缓执行的法律规定概述我国延缓执行的法律规定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
以下将从这三个法律分别阐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延缓执行规定1.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裁定中止执行:(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被执行人提供担保的;(三)执行中发生特殊情况,需要中止执行的。
”2. 条件(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
这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自愿同意暂时停止执行,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义务。
(2)被执行人提供担保。
这是指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一定数额的财产或者提供第三人作为担保,以保证在延期执行期间履行义务。
(3)执行中发生特殊情况,需要中止执行。
这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被执行人死亡、被执行人丧失履行能力等原因,导致执行无法继续进行。
3. 程序(1)申请。
申请人应当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延期执行的理由。
(2)审查。
执行法院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符合延期执行的条件。
(3)裁定。
执行法院根据审查结果,裁定是否准许延期执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延缓执行规定1.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下列案件,可以延期执行:(一)被告人在押,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二)被告人的近亲属要求延期执行的;(三)其他需要延期执行的。
”2. 条件(1)被告人在押,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
这是指被告人因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参加庭审,需要延期执行。
暂缓执行规定
![暂缓执行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426d32e915f804d2b16c1ee.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9月28日法发[2002]16号)为了在执行程序中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维护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执行程序开始后,人民法院因法定事由,可以决定对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执行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暂缓实施。
执行程序开始后,除法定事由外,人民法院不得决定暂缓执行。
第二条暂缓执行由执行法院或者其上级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由执行机构统一办理。
人民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应当制作暂缓执行决定书,并及时送达当事人。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一)执行措施或者执行程序违反法律规定的;(二)执行标的物存在权属争议的;(三)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人享有抵销权的。
第四条人民法院根据本规定第三条决定暂缓执行的,应当同时责令申请暂缓执行的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供相应的担保。
被执行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申请暂缓执行,申请执行人提供担保要求继续执行的,执行法院可以继续执行。
第五条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财产担保的,应当出具评估机构对担保财产价值的评估证明。
评估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可以对担保人、评估机构另行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第六条人民法院在收到暂缓执行申请后,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在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将决定书发送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暂缓执行;(一)上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执行争议案件并正在处理的;(二)人民法院发现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并正在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查的。
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决定暂缓执行的,一般应由申请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八条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决定暂缓执行的,由上级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二)项决定暂缓执行的,审判机构应当向本院执行机构发出暂缓执行建议书,执行机构收到建议书后,应当办理暂缓相关执行措施的手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近期执行工作相关问题的通知-法〔2018〕14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近期执行工作相关问题的通知-法〔2018〕141号](https://img.taocdn.com/s3/m/90de18f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0.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近期执行工作相关问题的通知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近期执行工作相关问题的通知法〔2018〕1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进一步推进“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整体目标的实现,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合近期执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相关问题(一)执行法院应当严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法释[2017]7号,以下简称《失信规定》)第一条的规定审查被执行人是否符合纳入名单的法定情形,严禁将不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
(二)具有《失信规定》第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不得依据《失信规定》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
已经纳入的,应当撤销,纳入后才具有《失信规定》第三条第(一)、(二)项情形之一的,应当屏蔽。
(三)对于有失信期限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失信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的,应当依照《失信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具体操作按我院“法明传[2018]33号”通知要求进行。
(四)案件已经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方式报结,执行法院按照我院“法明传[2017]699号”通知要求,已将案件标注为实结,尚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处于发布状态的,应当屏蔽;如果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错误的,应当撤销。
二、关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相关问题(一)原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中已发出限制消费令的恢复执行案件,人民法院再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可无须再根据《终本规定》第一条第二项发出限制消费令。
民事暂缓执行法律规定(3篇)
![民事暂缓执行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1e11b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0.png)
第1篇一、引言民事暂缓执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法院依法对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等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执行内容,在一定期限内不予执行。
民事暂缓执行制度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适用条件、程序及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裁定暂缓执行:(一)被执行人提供担保的;(二)执行标的物存在争议,需要先行确权的;(三)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义务,需要给予一定期限的;(四)其他需要暂缓执行的。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暂缓执行:(一)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义务,需要给予一定期限的;(二)被执行人正在履行仲裁裁决,需要给予一定期限的;(三)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公证债权文书,需要给予一定期限的;(四)其他需要暂缓执行的。
”三、民事暂缓执行的适用条件1. 被执行人提供担保:被执行人愿意提供财产担保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保证在暂缓执行期间履行义务。
2. 执行标的物存在争议,需要先行确权:执行标的物存在争议,需要通过诉讼或者其他途径先行确权。
3. 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义务,需要给予一定期限: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义务,但需要一定期限完成。
4. 其他需要暂缓执行的情形:如被执行人因病、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无法履行义务,需要给予一定期限的。
四、民事暂缓执行的程序1. 当事人申请:当事人认为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2. 法院审查: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应当裁定暂缓执行。
3. 通知当事人:人民法院裁定暂缓执行后,应当通知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fc8031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4.png)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9.07.17•【文号】法发[2009]43号•【施行日期】2009.07.17•【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执行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七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近年来,在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下,人民法院不断推进执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组织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但是执行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执行工作规范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执行的力度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此,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以解决执行难为重点,切实改进和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执行工作规范化水平。
一、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一)建立执行快速反应机制。
要努力提高执行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与公安、检察等部门的联系,及时处理执行线索和突发事件。
高、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成立执行指挥中心,组建快速反应力量。
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成立执行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负责人由院长或其授权的副院长担任,执行局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为了便于与纪检、公安、检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统一调用各类司法资源,符合条件的执行局长可任命为党组成员。
指挥中心办事机构设在执行局,并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
快速反应力量由辖区法院的执行人员、司法警察等人员组成,下设快速反应执行小组,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迅速采取执行行动。
暂缓执行程序的法律规定(3篇)
![暂缓执行程序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f7c3e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5.png)
第1篇一、引言暂缓执行程序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因特定原因,被执行人可以申请或者法院可以决定暂时停止执行的一种法律程序。
这一程序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暂缓执行程序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暂缓执行程序的概念与意义1. 暂缓执行程序的概念暂缓执行程序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因特定原因,被执行人可以申请或者法院可以决定暂时停止执行的一种法律程序。
暂缓执行并非终止执行,而是暂时中止执行,待特定原因消失后,执行程序继续进行。
2. 暂缓执行程序的意义(1)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暂缓执行程序可以避免因执行过程中的错误或者不当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暂缓执行程序可以缓解社会矛盾,避免因执行过程中的纠纷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3)保障执行效率。
暂缓执行程序可以使法院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核实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提高执行效率。
三、暂缓执行程序的适用范围1. 被执行人申请暂缓执行的情形(1)被执行人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义务的;(2)被执行人因重大疾病、家庭困难等原因,暂时无法履行义务的;(3)被执行人同意以财产担保或者其他方式履行义务的;(4)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提供新的证据,证明其有能力履行义务的;(5)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违法行为,需要先进行处理或者审理的。
2. 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情形(1)被执行人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义务的;(2)被执行人因重大疾病、家庭困难等原因,暂时无法履行义务的;(3)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提供新的证据,证明其有能力履行义务的;(4)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违法行为,需要先进行处理或者审理的。
四、暂缓执行程序的申请与审查1. 申请(1)被执行人申请暂缓执行的,应当向执行法院提交申请书,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2)申请暂缓执行的,被执行人应当说明暂缓执行的理由,并承诺在暂缓执行期间履行义务。
2. 审查(1)执行法院收到申请书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
暂缓执行拘留法律规定(3篇)
![暂缓执行拘留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212ed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1.png)
第1篇一、引言拘留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拘留措施的适用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为了实现刑罚的目的,确保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了暂缓执行拘留的机制。
本文旨在探讨暂缓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分析其适用条件、程序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二、暂缓执行拘留的概念与法律依据1. 暂缓执行拘留的概念暂缓执行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前,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对其拘留措施暂时不予执行,待一定期限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执行拘留的措施。
2. 暂缓执行拘留的法律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依法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
对不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可以决定不予采取强制措施。
对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依法决定采取何种强制措施。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暂缓执行拘留的决定》等规范性文件也对暂缓执行拘留的条件、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暂缓执行拘留的适用条件1. 犯罪嫌疑人未满18周岁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此,对于未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前,可以暂缓执行拘留。
2. 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根据我国《刑法》第49条的规定,对于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因此,对于这类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前,也可以暂缓执行拘留。
3. 病重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对于病重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可能影响犯罪嫌疑人身心健康或者社会稳定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前,可以暂缓执行拘留。
4. 有悔罪表现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且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前,可以暂缓执行拘留。
四、暂缓执行拘留的程序1. 提出申请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暂缓执行拘留的申请。
法院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
![法院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41710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3.png)
第1篇一、引言法院暂缓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对被执行人的财产或者行为采取的暂时停止执行的措施。
暂缓执行是执行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出发,对法院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暂缓执行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裁定暂缓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程序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裁定暂缓执行。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条规定:“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裁定暂缓执行。
”三、暂缓执行的条件1.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暂缓执行必须由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申请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申请人具有合法的执行权利;(2)申请事项具有正当理由;(3)申请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2.执行依据明确申请暂缓执行的依据应当是执行依据明确,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已经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
3.暂缓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申请暂缓执行的事项,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四、暂缓执行的程序1.申请被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暂缓执行申请,应当向执行法院提交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2)申请事项;(3)申请理由;(4)证据材料。
2.受理执行法院收到暂缓执行申请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1)申请人是否具有合法的执行权利;(2)申请事项是否具有正当理由;(3)申请事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民事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
![民事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36dc6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1.png)
第1篇一、引言民事暂缓执行是指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因特定原因,被执行人或申请执行人请求法院对执行行为暂时停止,待特定原因消除后恢复执行的制度。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从民事暂缓执行的概念、适用条件、程序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民事暂缓执行的概念民事暂缓执行,是指民事执行过程中,因被执行人或申请执行人的特定原因,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决定暂时停止执行程序,待特定原因消除后,再恢复执行程序的行为。
三、民事暂缓执行的适用条件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民事暂缓执行适用以下条件:1. 被执行人确有困难,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2. 被执行人或者申请执行人请求暂缓执行。
3. 暂缓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4. 暂缓执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5. 法院认为有必要暂缓执行的。
四、民事暂缓执行的程序1. 申请与受理(1)申请:被执行人或申请执行人因特定原因,请求法院暂缓执行的,应当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
(2)受理: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条件的,裁定驳回申请。
2. 裁定与送达(1)裁定: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应当作出暂缓执行的裁定。
(2)送达:裁定作出后,法院应当及时送达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
3. 审查与决定(1)审查:法院在裁定暂缓执行后,应当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履行能力等进行审查。
(2)决定:经审查,认为暂缓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维持暂缓执行;认为暂缓执行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解除暂缓执行。
4. 恢复执行(1)条件:暂缓执行期限届满,或者因特定原因,法院认为应当恢复执行的,应当恢复执行。
(2)程序:恢复执行时,法院应当通知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
五、民事暂缓执行的法律后果1. 暂缓执行期间,被执行人自愿履行义务的,执行程序终结。
暂缓执行_法律规定(3篇)
![暂缓执行_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6a5eb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4.png)
第1篇一、引言暂缓执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或权利的执行暂时停止,待一定条件成就后,再恢复执行。
本文将从暂缓执行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暂缓执行的内涵1. 暂缓执行的定义暂缓执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或权利的执行暂时停止,待一定条件成就后,再恢复执行的法律制度。
2. 暂缓执行的条件(1)当事人提出暂缓执行的申请;(2)法院认为暂缓执行不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3)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存在特殊情况,如经济困难、家庭责任等。
3. 暂缓执行的期限暂缓执行的期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一年。
在暂缓执行期间,被执行人应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否则法院可以恢复执行。
三、暂缓执行的意义1.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暂缓执行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特定条件下,给予被执行人暂缓执行的机会,有助于减轻其经济负担,避免因执行过激行为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2.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暂缓执行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经济困难、家庭责任等特殊情况,暂缓执行可以给予当事人一定的喘息机会,避免因执行过激行为导致当事人生活陷入困境。
3. 提高司法公信力暂缓执行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
通过合理运用暂缓执行制度,法院可以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
四、暂缓执行的实施策略1. 完善暂缓执行制度(1)明确暂缓执行的条件和程序;(2)加强对暂缓执行案件的监督和管理;(3)建立暂缓执行案件的审查机制。
2. 加强宣传教育(1)提高全社会对暂缓执行制度的认识;(2)引导当事人正确理解暂缓执行的意义;(3)加强法院、执行机关与当事人的沟通。
3. 强化执行力度(1)对暂缓执行期间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依法予以强制执行;(2)对暂缓执行期间存在虚假陈述、欺诈等行为的被执行人,依法予以制裁;(3)加强对暂缓执行案件的执行监督,确保执行效果。
法律学堂_暂缓执行案件(3篇)
![法律学堂_暂缓执行案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fa0f1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7.png)
第1篇一、引言暂缓执行案件,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存在特殊情况,或者执行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法院根据法律规定,暂时停止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执行。
暂缓执行案件是执行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暂缓执行案件的法律规定、具体操作、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暂缓执行案件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暂缓执行:(一)被执行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履行义务的;(二)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合同,但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三)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确实有困难的;(四)被执行人确有财产,但暂时无法执行的。
”2. 暂缓执行的条件(1)被执行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履行义务。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其他障碍包括被执行人因疾病、事故等原因暂时无法履行义务。
(2)被执行人正在履行合同,但合同尚未履行完毕。
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被执行人与申请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被执行人已经部分履行合同,但合同尚未全部履行完毕。
(3)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确实有困难。
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确实有困难,是指被执行人虽然有能力履行义务,但因其财产状况、家庭情况等原因,暂时无法履行。
(4)被执行人确有财产,但暂时无法执行。
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被执行人拥有财产,但因其财产处于被查封、扣押、冻结等状态,暂时无法执行。
三、暂缓执行案件的具体操作1. 提出申请当事人认为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符合暂缓执行的条件。
2. 法院审查执行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申请人是否符合暂缓执行的条件,被执行人是否确实存在特殊情况等。
3. 裁定暂缓执行经审查,认为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执行法院应当裁定暂缓执行。
裁定书应载明暂缓执行的理由、期限和恢复执行的条件。
4. 暂缓执行期间暂缓执行期间,被执行人不得擅自处分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02〕16号,2002年9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02〕16号,2002年9月28日)](https://img.taocdn.com/s3/m/5a0212a0284ac850ad0242c3.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02〕16号(2002年9月28日)为了在执行程序中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维护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执行程序开始后,人民法院因法定事由,可以决定对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执行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暂缓实施。
执行程序开始后,除法定事由外,人民法院不得决定暂缓执行。
第二条暂缓执行由执行法院或者其上级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由执行机构统一办理。
人民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应当制作暂缓执行决定书,并及时送达当事人。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一)执行措施或者执行程序违反法律规定的;(二)执行标的物存在权属争议的;(三)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人享有抵销权的。
第四条人民法院根据本规定第三条决定暂缓执行的,应当同时责令申请暂缓执行的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供相应的担保。
被执行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申请暂缓执行,申请执行人提供担保要求继续执行的,执行法院可以继续执行。
第五条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财产担保的,应当出具评估机构对担保财产价值的评估证明。
评估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可以对担保人、评估机构另行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第六条人民法院在收到暂缓执行申请后,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在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将决定书发送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暂缓执行;(一)上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执行争议案件并正在处理的;(二)人民法院发现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并正在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查的。
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决定暂缓执行的,一般应由申请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八条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决定暂缓执行的,由上级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二)项决定暂缓执行的,审判机构应当向本院执行机构发出暂缓执行建议书,执行机构收到建议书后,应当办理暂缓相关执行措施的手续。
刑罚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
![刑罚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cff2b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7.png)
第1篇一、引言刑罚暂缓执行,是指法院在判决被告人有罪后,依法决定暂缓对其执行刑罚,给予其一定期限的考验期,考验期内,如果被告人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没有再犯新罪,原判刑罚不予执行。
刑罚暂缓执行制度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促进被告人改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刑罚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出发,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刑罚暂缓执行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刑罚暂缓执行的条件1.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犯罪情节较轻;3.有悔罪表现;4.没有再犯罪的危险;5.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四、刑罚暂缓执行的程序1.法院审理案件,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悔罪表现,决定是否适用刑罚暂缓执行;2.法院在判决中明确刑罚暂缓执行的条件和期限;3.法院将判决书送达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4.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判决书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判决书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五、刑罚暂缓执行的期限刑罚暂缓执行的期限为一年至三年,具体期限由法院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悔罪表现等因素决定。
申请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
![申请暂缓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b5c41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f.png)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申请暂缓执行,是指当事人因特定原因,请求人民法院对其已生效的裁判文书中的执行部分予以暂时停止执行的行为。
第三条申请暂缓执行应当遵循合法、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暂缓执行,应当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提出。
第二章申请条件第五条当事人申请暂缓执行,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按时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二)正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但确有困难,需要暂时停止执行;(三)执行标的物存在争议,需要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四)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需要等待其财产状况发生变化;(五)其他应当暂缓执行的情形。
第六条当事人申请暂缓执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申请书,写明申请暂缓执行的理由、期限、执行标的物情况等;(二)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不可抗力证明、财产状况证明、争议解决证明等;(三)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章审查程序第七条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申请暂缓执行的材料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
第八条人民法院审查暂缓执行申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听取当事人陈述;(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三)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四)组织当事人调解、和解。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查暂缓执行申请,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查暂缓执行申请,认为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应当作出暂缓执行的决定,并送达当事人。
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审查暂缓执行申请,认为不符合暂缓执行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暂缓执行的决定,并送达当事人。
第四章暂缓执行期间第十二条暂缓执行期间,当事人应当继续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
第十三条暂缓执行期间,被执行人不得转让、出租、抵押、赠与、变卖执行标的物,不得以任何方式处分执行标的物。
暂缓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3篇)
![暂缓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6a210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4.png)
第1篇一、引言拘留,作为我国行政处罚的一种形式,适用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需要对拘留的执行进行暂缓。
暂缓执行拘留,即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对已经作出拘留决定的行政行为,在一定期限内不予执行。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对暂缓执行拘留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二、暂缓执行拘留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关于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法律,其中第四十二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应当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其逃避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法》是我国关于行政处罚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我国关于行政诉讼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暂缓执行拘留的条件1.当事人不服拘留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和《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在此期间,拘留决定暂缓执行。
2.拘留决定可能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有时拘留决定可能存在程序违法、事实认定错误等问题,导致可能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此情况下,拘留决定暂缓执行。
3.拘留决定可能给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拘留决定可能对当事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造成重大损失。
在权衡利弊后,可以暂缓执行拘留。
4.拘留决定可能对证据收集、调查取证等工作造成影响在司法实践中,拘留决定可能对证据收集、调查取证等工作造成影响。
在此情况下,拘留决定暂缓执行。
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3篇)
![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702b5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8.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审判效率,我国法律对行政案件的处理规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
然而,在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暂缓审理的措施。
本文旨在对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内涵、适用条件、程序及法律效力,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的内涵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是指,在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因特殊原因,经人民法院决定,暂时停止案件审理,待特殊情况消除后再恢复审理的法律规定。
暂缓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公平。
三、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的适用条件1. 行政相对人因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参加诉讼活动。
2. 当事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认为撤诉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
3. 行政案件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需要暂时停止审理的。
4. 行政案件涉及其他正在审理的案件,需要暂时停止审理的。
5.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暂缓审理的其他情形。
四、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的程序1. 当事人提出暂缓审理申请。
2. 人民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准暂缓审理。
3. 人民法院在决定暂缓审理后,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
4. 暂缓审理期限届满后,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案件审理。
五、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的效力1. 暂缓审理期间,行政案件的相关法律关系不发生变更。
2. 暂缓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行政案件作出判决。
3. 暂缓审理期间,当事人不得提出上诉。
4. 暂缓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
六、行政案件暂缓法律条文的完善建议1. 明确暂缓审理的适用范围,细化暂缓审理的情形。
2. 建立健全暂缓审理的审查机制,确保暂缓审理的公正、公平。
3. 规范暂缓审理的程序,提高暂缓审理的效率。
4. 加强对暂缓审理期间行政案件管理的监督,防止滥用暂缓审理。
5. 完善暂缓审理的法律后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暂缓房产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
![暂缓房产执行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f94ee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5.png)
第1篇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房产作为被执行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过程往往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包括被执行人、申请执行人、债权人等。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保障社会稳定,我国法律对房产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暂缓房产执行”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暂缓房产执行的法律依据、适用条件、程序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暂缓房产执行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担保人或者第三人提供担保,申请暂缓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
担保人、被执行人或者第三人提供的担保,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该规定在第十二条中明确指出:“被执行人、担保人或者第三人提供担保,申请暂缓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并决定是否暂缓执行。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在第十七条中规定:“被执行人、担保人或者第三人提供担保,申请暂缓执行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暂缓执行申请书;(二)担保人的身份证明、财产状况证明;(三)担保物的权属证明;(四)担保合同;(五)其他有关材料。
”二、暂缓房产执行的适用条件1. 被执行人提供担保被执行人自愿提供担保,以保证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担保可以是金钱担保、实物担保或者第三人担保。
2. 担保合法有效担保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如担保物的权属明确、担保合同合法有效等。
3. 申请符合法定程序申请暂缓执行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即提交暂缓执行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经人民法院审查。
4. 暂缓执行不损害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暂缓执行不会导致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如可能导致执行标的物贬值、灭失等。
三、暂缓房产执行的程序1. 提出申请被执行人、担保人或者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暂缓执行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执行延期的法律规定(3篇)
![执行延期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6b5c7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2.png)
第1篇一、引言在法律实践中,执行延期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定原因,法院决定暂停执行程序,待特定原因消除后恢复执行的行为。
执行延期是执行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执行延期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执行延期的概念与类型(一)概念执行延期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特定原因,法院决定暂停执行程序,待特定原因消除后恢复执行的行为。
执行延期是执行程序中的一种特殊状态,不同于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
(二)类型1. 诉讼程序中的执行延期诉讼程序中的执行延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因被执行人提出管辖权异议,需要上级法院裁定管辖的,执行法院可以决定延期执行。
(2)因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异议,需要执行法院审查并作出裁定的,执行法院可以决定延期执行。
(3)因执行依据需要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人的,执行法院可以决定延期执行。
2. 非诉讼程序中的执行延期非诉讼程序中的执行延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因被执行人申请破产,需要进入破产程序的,执行法院可以决定延期执行。
(2)因被执行人申请仲裁,需要进入仲裁程序的,执行法院可以决定延期执行。
(3)因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和解,需要执行法院审查并作出裁定的,执行法院可以决定延期执行。
三、执行延期的法律规定(一)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因下列原因之一,可以决定延期执行:(1)被执行人提出管辖权异议,需要上级法院裁定管辖的;(2)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异议,需要执行法院审查并作出裁定的;(3)执行依据需要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人的;(4)被执行人申请破产,需要进入破产程序的;(5)被执行人申请仲裁,需要进入仲裁程序的;(6)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和解,需要执行法院审查并作出裁定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执行延期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送达当事人。
(二)执行延期的程序1. 执行法院在决定延期执行前,应当充分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并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关于规范暂缓执行的意见
为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维护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和本院有关规定,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执行程序开始后,申诉复查期间,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生效民事裁判申请暂缓执行的,应当提交暂缓执行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写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二)请求事项及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三)证据及其来源;
(四)担保方式。
第二条暂缓执行建议应当在阅卷、复查听证后,由合议庭研究提出。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申请暂缓执行并能够提供相应担保的,合议庭可以决定提出暂缓执行建议:
(一)原审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可能引起再审改判造成执行回转困难的;
(二)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后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
(三)其他影响社会稳定应当暂缓执行的。
对执行标的物已被人民法院采取保全等强制措施并实际控制的,提出暂缓执行建议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除法定事由外,不得提出暂缓执行建议。
第四条合议庭决定提出暂缓执行建议的,应当制作暂缓执行建议书,同时责令申请暂缓执行的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供相应的担保。
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要求继续执行的,可以继续执行。
第五条提供担保按以下情况处理:
(一)以现金提供担保的,数额应与执行标的相当,并将款项交执行法院冻结;
(二)以动产提供担保的,一般应将该财产交由执行法院查封;
(三)以不动产提供担保的,应提交产权证照正本或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有效证明、是否有其
他担保和查封的证明、评估机构对担保财产价值的评估证明等。
第三人提供保证的,应当提交其有履行能力的证明。
第六条暂缓执行建议书应当列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情况;
(二)建议事项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三)担保方式。
第七条建议暂缓执行的期间不得超过三个月。
因特殊事由需要延长的,可以建议适当延长,建议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提出暂缓执行建议: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社会保险金和经济补偿金的;
(二)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的;
(三)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
(四)对违法生产、销售伪劣种子、化肥等纠纷案件,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
(五)人民法院对季节性商品、鲜活、易腐烂变质以及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采取保全措施时,正在予以变卖、处理以保存价款的;
(六)其他不宜提出暂缓执行的情形。
第九条合议庭暂缓执行建议,经主管副庭长审核并经庭长复核同意后,报主管院领导签发暂缓执行建议书。
第十条暂缓执行建议签发后,立案庭应当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暂缓执行建议书,同时将再审案件立案审批表或再审案件卷宗移送表、调卷函复印件以及担保材料等一并移送。
第十一条实施暂缓执行的其他事项,依照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和本院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本意见自生效之日起试行。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
二00六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