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07823946edb6f1aff001fd5.png)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姓名:陆宏学号:115026177专业:物流管理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
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cbf60c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9.png)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这部公约中,首次提到对传统节日与仪式的保护问题,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对历时性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实施全方位保护。
①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518项代表作中,文化空间类项目只有50项,;2008年,第二批510项代表作,民俗文化遗产51项;2011年第三批191项代表作,文化空间类项目23项。
三批民俗类文化空间都很稳定,都没有超过10%,而文学艺术类的代表作高达60%,这种比例显然很不平衡。
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视或偏向艺术遗产保护的倾向,是不符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真实国情的。
而其中被明显忽视的民俗文化空间的节日文化和庙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式本文要谈论的。
自2005年韩国成功申请“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2008 年国务院公布新的节假日管理办法,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五个传统节日是以汉族为主体的部分族群的传统节日,而其他少数民族②的传统节日被忽视了。
单是春节,藏彝侗蒙等每个族群的时间和节庆都不一样,和汉族也有很大区别,但在立法和文化上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全国各地民俗组织和政府机构对当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空间“申遗”的热烈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越来越成为焦点。
在对这些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相对小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缺乏科学的导向。
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的价值“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在联合国《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我国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都属于重要内容。
所谓的“传统节日”,民俗学研究员苑利认为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a243c67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8.png)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以期推动壮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章: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壮族是中国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文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壮族的歌舞、服饰、民居等元素都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1. 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锦绣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传统的歌舞形式,如“歌圩”、跳花灯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2. 壮族民俗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壮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刺绣、鞭炮、竹编等,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加强了文化交流。
3. 壮族美食文化:壮族以米饭为主食,有着独特的米饭制作工艺和多样的米饭菜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壮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增加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案例1. 文化主题公园: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设施相结合,打造文化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壮族歌舞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并体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这样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并且提供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2.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观看传统的壮族舞蹈比赛、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章:保护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结合开发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4545847b307e87101f6967d.png)
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摘要:湘西地区风景秀丽,人文灿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如何充分发挥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长点,这对发展湘西旅游业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湘西民族文化资源情况、目前湘西旅游业的现状和民族文化的缺失着手,力求探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意义,途径和前景。
关键词: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与积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位于湖南省西北边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
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
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 居住文化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 服饰文化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 饮食文化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民间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bd76c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与民间艺术,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智慧,丰富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并探讨它们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的定义和特点民俗是指长期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习俗和风俗,反映着民族历史、地域特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以地域性强、群众性广泛和传承性深厚为特点。
中国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多样,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习俗都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北方的农耕文明中有丰收祭祀、腊八蒜头节等习俗;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俗则有舞狮、赛龙舟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则有独具特色的火把节、皮肤画等。
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民俗活动的举办也成为了传统节庆和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间艺术的种类与表达方式民间艺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
它与民俗紧密相关,通常会在节庆、婚丧嫁娶等社会场合中表演。
音乐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最基础的表达方式之一。
中国民间音乐多种多样,如民歌、山歌、器乐等。
这些音乐作品通常以简单明快的旋律和动听的节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喜悦、思乡之情等各种情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舞蹈可以分为宗教舞蹈、节日舞蹈、劳动舞蹈等多种类型。
比如,京剧中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精妙的舞步和手势,表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美术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剪纸、脸谱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表现了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也融入了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间戏曲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京剧、评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6e4961b0242a8956aece4a9.png)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云南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但随着旅游商业化气息的日益浓重,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侵蚀。
因此如何适度、有效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是本文将要讨论的话题。
标签: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商业化;旅游经济在现在的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求知欲日益强烈,对文化资源的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论是在自然风光的游览中,还是对民族风情的体验和参与,乃至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活动中,都要不断的增加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满足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1.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服饰、风俗习惯、婚丧礼仪、年节庆典,语言文字、价值取向,还有整体而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等。
如白族姑娘的头饰就分别代表“风、花、雪、月”,它是因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而来的,而纳西族的“披星带月”、傣族的“筒裙”也很新颖;民族建筑方面有傣族的“干栏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摩梭人的“木楞房”等;民族饮食有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香竹饭”、哈尼族的“长街宴”等;民族歌舞中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以及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每次也总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与;而像摩梭人的“走婚”、阿昌族的“抢亲”等更是能引起人们的猎奇心理;民族工艺品中的傣族竹制品、白族扎染及纳西族的东巴木盘画等都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纪念品。
总之云南的文化资源可以用云南省副书记丹增同志的五句话来概述:“云南是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拍摄的基地,文化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
2.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形成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体现旅游经济效益文化资源是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种强力资本,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要让文化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
中国民俗与旅游
![中国民俗与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e6e41ab449649b6648d747c0.png)
简述饮食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答:饮食文化对旅游的影响1)饮食是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首,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饮食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对饮食文化的影响1)旅游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饮食文化的发展。
传统服饰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中国传统服饰的三要素是指服饰的式样、图案和色彩。
中国传统服饰的式样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中国的传统服饰都具有装饰纹样,一般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植物纹样,各朝代的主导纹样亦不相同,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和写实几个阶段。
中国传统服饰讲究色彩。
这种以色彩来严格划分等级构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
简述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答: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论述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答: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影响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民俗文化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放牧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
![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aa6386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a.png)
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海南岛以其绝美的海滩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而海南疍家人作为这个岛屿上特色人群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吸引着众多游客。
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对于海南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疍家人是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海南的南部地区聚居,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疍家人的传统民居以“舍拉”为代表,舍拉是一种类似于高台的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造型和结构。
而在疍家人日常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习俗和传统活动。
比如,疍家人喜欢举办礼仪性的活动,如婚礼和葬礼。
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新郎则会衣着整齐地等待在新房内。
而葬礼则是疍家人重要的社会仪式,他们会按照特定的传统仪式为逝去的亲人送行,并有特殊的各种习俗。
海南的疍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编织技艺。
疍家人善于用棕榈叶、木条和竹子等自然材料编织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如篮子、帽子和蛇皮袋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民俗文化特色,成为海南特色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他们还擅长制作陶器和漆器,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也成为了海南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
疍家人还有着独特的民俗表演和节日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疍家晚会”。
疍家晚会是一种集歌舞、表演和游戏于一体的庆祝活动,它集中了疍家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风情。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看和体验,成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开发和利用疍家人的民俗文化资源,海南各地也积极推动旅游开发。
他们依托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了一系列的疍家人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如疍家人民俗村和疍家人手工艺品工坊等。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了游客近距离观察疍家人传统生活和文化的机会,还为疍家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技艺和文化的平台。
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疍家人获得了更多的文化认同和经济收入,也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6e70a3a25c52cc58bd6beeb.png)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作者:迟耀军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11期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底蕴丰富、地方特色浓厚、民族特征鲜明,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
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使游客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同时使优秀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一)民俗文化自身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饮文化、民族服饰、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劳作方式、文艺形式、风俗人情、民族工艺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成就了其基础性的垄断性地位,形成地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有形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质朴之美能给游客纯真的审美感受;传统的民族节庆如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动能够使游客参与互动,满足娱乐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参与体验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民俗文化资源能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依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宣传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扩大地区影响力。
同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一)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凸显民俗文化资源魅力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对弘扬民俗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民俗传人、文艺团体、文化研发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濒临毁灭、失传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观得到及时修缮翻建,让无形的民俗文化重放异彩。
民俗文化与旅游知识点
![民俗文化与旅游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7f75f7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c.png)
民俗文化与旅游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民俗文化与旅游》①基本定义:民俗文化呢,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之类的。
像过年贴春联、端午吃粽子这些习俗都算是民俗文化。
这也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旅游就是人们到不同地方去游玩、休闲等活动。
当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文化风情,像傣族的泼水节期间很多游客去感受那种欢快的节日氛围。
②重要程度:在旅游学科里,民俗文化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能让旅游地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风景,带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地更能吸引游客。
比如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很多人就是奔着他们独特的习俗去的。
在民俗文化研究里,旅游也是传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好途径。
③前置知识:对于游客来说,得先有点地理常识吧,知道某些民俗文化大概在哪些地区。
还得有点文化包容的意识,就是不要对陌生的民俗文化有偏见。
比如你要去贵州看侗族的歌舞表演,那你得先大概知道贵州在哪,并且能接受那种可能和自己家乡不一样的表演风格。
④应用价值:从旅游当地的角度,能带来经济效益,因为游客来旅游会消费啊。
同时也能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
像有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因为旅游开发又重新被人们重视。
从游客角度,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生活乐趣,增加文化知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旅游学科里,民俗文化是其中一个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分支。
它与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知识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地方历史知识关系紧密,还和一些特色饮食文化知识、民间手工艺知识相关。
例如,西安旅游,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以及羊肉泡馍等美食都有关联。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点在于准确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因为民俗文化种类繁多还很复杂。
比如一些古老的民俗仪式背后有着很深奥的寓意,像祭灶神这种习俗,不同地方可能目的和方式略有不同。
- 关键点:要关注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能因为旅游开发而过度商业化失去原有的韵味。
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d56221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6.png)
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所注重的不再只是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培养。
这样,第三产业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比如以斑斓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的我国旅游业正得到迅猛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
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
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从这一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本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首先,本民族文化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旅游业的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较好的利用和发挥,形成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依承、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所参观的景点,无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
同时,这些旅游景点也无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参观了孔庙,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更喻世了孔子的丰功伟绩。
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遗留下来弥足珍贵的文物,成为了研究孔子儒学的重要史料和实物,更成为吸引国际友人游访的宝贵财富。
到了文笔峰,平地拔起,山色秀美,山上宏伟壮阔的建筑,体现出中国建筑特有的风采,洋溢着道教恒久的文化。
关于文笔峰的传说,本身就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雄伟独特的建筑和有着丰富内涵的传说,都是道教文化的体现,也是游客来访的主要动力。
不仅仅只是这些景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到之处都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文化特色。
全世界的文化虽然都有共性,但更多表现出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
这些特性,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历史积淀,是这个地方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下的成就,是不同于别的国家的民族文化。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9e349e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e.png)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摘要】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白族民俗文化的特点,挖掘白族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结合,并探讨了市场推广策略。
深层次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当地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魅力。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白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推动深层次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本文探讨,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并利用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白族传统节日、特色手工艺、文化传承、创新、市场推广、发展前景、结合、重要性、策略、挖掘、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之一,包括语言文字、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等方面。
白族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宁蒗县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白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加深人们对白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必要深入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通过对白族民俗文化特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手工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1.2 研究意义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白族这一少数民族而言,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吸引力。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意义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c6af37502768e9951e73868.png)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意义Contents: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意义 (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1)移植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意义: (3)世界上做的好的几个民俗旅游开发: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的传承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
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
传承保护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茂兰民俗旅游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游客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
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都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游客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
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庆祝民族文化的盛会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庆祝民族文化的盛会](https://img.taocdn.com/s3/m/d7f6aa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e.png)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庆祝民族文化的盛会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瑰宝,通过世代相传,它们不仅彰显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更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人们亲身参与并见证着民族文化的盛会,这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致敬,更是庆祝、交流和传承民族传统的重要平台。
一、传统节日的意义1.1 传承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标志。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活动和庆祝,传承民族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并将其代代相传。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少数民族凝聚了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弘扬民族风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展示自身独特风俗的窗口。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穿戴传统服饰,演绎着独特的舞蹈和音乐,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往往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向世界展示着他们独特而多姿多彩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特色2.1 彩云追月,喜庆节日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彩云追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云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和新疆维吾尔族的“库尔班节”等,人们手持火把和灯笼,在夜幕中歌舞欢腾,犹如彩云翻滚,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2.2 舞龙灯,祈福平安舞龙灯是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元素。
在龙的传说中,龙代表着好运和神灵。
少数民族通过舞龙灯的方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庆典的氛围,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2.3 丰盛美食,共享团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举办离不开美食的赋予。
例如,广东的“中秋节”中的月饼,云南的“三月三”中的酸汤锅,都是少数民族庆祝节日的重要食品。
人们通过享用美食,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庆祝活动3.1 仪式庆典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仪式庆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藏族的“藏历新年”中,人们会举行隆重的布达拉宫大祭,燃放烟火,祈求来年的吉祥和丰收。
浅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浅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7cd3bd350e2524de5187ed8.png)
浅谈民俗支亿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口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孟前莉摘要: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争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作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凡有人群聚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
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区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
但也是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换言之,民俗具有联系传统和现实的性质。
民俗学既是古代学。
也是现代学。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统性、横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等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
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黔西南布依寨为例
![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黔西南布依寨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cc937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8.png)
企业家;建设城镇、改变城市面貌,促使建筑业吸收大量人员, 给农村文化水平低的人就业机会;在当地开的饭店、酒店吸纳了 很多工作人员。
(二)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影响 近年来,黔西南旅游以黔西南布依文化为核心,打造围绕布 依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沪昆、关兴、晴兴高速公路为发 展轴,以布依文化为特色,重点发展布依文化体验产品,形成以 北盘江大峡谷、关岭地质公园、兴义、二十四拐等城市和景区为 主要节点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喀斯特和布依文化精品文化旅游 产业,围绕兴义市区打造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的贵州乡 村文化旅游、布依文化旅游和山地休闲体育。整合黔西南州布依 文化生态园、风情节等,形成以布依文化品牌为主的布依节庆集 会、布依乡村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线路;挖掘 和整理布依民族文化,如独特的布依族蜡染、刺绣、布依舞蹈及 音乐、神话传说等。 (三)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影响 第一,对物质民俗文化的影响。物质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建筑、服饰等方面。首先布依旅游开发后,影响有积极、消 极之分,积极影响在建筑方面体现在布依族的民居更为人知,也 因此而被人们更好地保护起来。服饰方面,布依族的蜡染和刺绣 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得到流传与保护,虽同为 布依族人,但每个县乡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穿着方式,也成为一 大经典,引人驻足观看。建筑方面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当民俗文 化进行旅游开发以后,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较为频繁,也因此 而接触了外界的文明,会觉得自己住的吊脚楼和城市的红墙高瓦 有区别,并且逐渐认识到现代建筑干净、整洁、宽敞、明亮、防 火和防虫性能较好等优点,渐渐地开始改变自己的建筑风格,甚 至有的当地人已经搬离原来的住所;在服饰方面,由于旅游开发 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开始觉得原始的自给自足已经不能满足需 求,开始在集市上购买现代服饰,慢慢取代原始的麻布衣服。不 仅如此,当地能了解、掌握蜡染刺绣的年轻人已经非常少了。 第二,对社会民俗文化的影响。社会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丧葬、狩猎、陀螺竞技等方面。旅游开发后有积极消极影 响之分,积极丧葬习俗是布依族族最具代表性的礼仪之一,旅游 开发之后,丧葬的砍牛、杀猪、跳八仙习俗更为人知。狩猎既采 集经济,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生活方式,旅游开发后,布依族人 们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慢慢把狩猎的工具变成了礼仪用具。旅 游开发后,当地人对陀螺的追捧更加炙热,更加明白打陀螺的好 处,加上地方政策的支持,陀螺得以更好地保护与发展。而在消 极影响方面,丧葬的习俗没有以前那么隆重热烈的氛围,丧葬时 间变短,程序由繁琐变简略。 第三,对意识民俗文化的影响。意识民俗文化的影响最为 突出的是族约、语言、信仰方面。顾名思义,意识民俗文化的 影响也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表现在族约的形式也在 发生改变,族约里有规定“勿异族同宗婚”,而随着旅游的开 发与国家政策的转变,鼓励布依族人与外族通婚,防止近亲结 婚造成后代基因不良。不仅如此,年轻男女可自由选择恋爱对 象,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语言方面,开始学习汉语、英语等
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中的价值和作用
![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中的价值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3b782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d.png)
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中的价值和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旅游不仅有助于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更可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建设。
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了许多旅游地区引人入胜的一张名片。
一、传统文化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单一的自然景观往往难以让游客满意,因为人们很容易感到审美疲劳。
而传统文化作为地域特色,可以为景区独特的环境增添人文韵味,增加旅游者的兴趣。
例如,古镇水乡、少数民族文化村、历史文化名胜等,都因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二、传统文化对旅游的保护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旅游开发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地区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价值。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保护和修缮历史古迹、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保护措施。
三、传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有利因素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景点,还需要相应的旅游产品。
传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可以整合当地的文化、历史、人文资源等因素,生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
例如,风情小镇、文化游学、传统手工艺品体验等,都是近年来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中的亮点。
四、传统文化促进旅游活动的丰富多彩旅游活动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仅局限于观光体验。
传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可以丰富游客的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记忆深度。
例如,能够亲近和体验传统文化、参加传统民俗活动、参与传统民俗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促进地区的民间文化传承。
总之,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应该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为游客提供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同时,游客也应该在旅途中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和民俗习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
![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63b05a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6.png)
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产业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和前景。
一、苗族传统文化产业的特点苗族传统文化产业是指以苗族传统风俗、民俗、工艺品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它不仅包括苗族文化的传统表演艺术,如歌舞、乐器演奏和民俗活动等,还包括苗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服饰、建筑等。
苗族传统文化产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丰富多样,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和民俗活动。
这些多样性的元素为苗族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2. 手工艺品的独特性:苗族手工艺品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苗族手工艺品包括银饰、布料、陶瓷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
3. 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这为苗族传统文化产业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二、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1. 拓展旅游业的产品线: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游客可以欣赏苗族的歌舞表演、参与民俗活动,购买苗族手工艺品等。
这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增加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2. 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兴盛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 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兴起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让苗族人民感到自豪和自信,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苗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民族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c8daf3176c175f0e7cd13758.png)
民族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姓名:刘春学号:20096888学院、专业:化学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当今社会,旅游无形中成为了广大人民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
当然这和旅游本身有关,旅游不仅增长了一个人的视野,对于一个人的性格与气质的形成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去的地方多了,人的品味与气质顺其然也会提高。
然而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它的繁荣的延续以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难题。
现在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没伴随着文化的旅游不是一次成功的旅游,旅游地的开发也是一种失败。
因此,在这里我认为,一个民族旅游业的开发需要充分融入整个民族的文化,让文化称为旅游的灵魂,让旅游真正的成为一种文化。
我们先来谈一下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上面至少设计三哥方面的问题,一是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达区与后发达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
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对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西部旅游的发展对整个西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
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
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
旅游包括“吃、住、行、购、游、娱”六个要素,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取决与在这个过程中对这六要素的满足程度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a9409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4.png)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摘要:一、黎族民俗文化特点1.语言特点2.服饰特点3.饮食特点4.节日习俗5.民间艺术二、黎族民俗文化意义1.历史传承意义2.民族认同感3.文化多样性意义4.旅游资源价值5.文化交流意义正文:黎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特点与意义独具魅力。
一、黎族民俗文化特点1.语言特点:黎族的语言独具特色,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黎族方言种类繁多,内部差异较大,但无论是哪个方言,都表现出丰富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2.服饰特点:黎族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男子传统服饰为对襟无扣衫,妇女则穿着筒裙、花衬衫等。
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独特,展示了黎族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
3.饮食特点:黎族饮食以米饭、薯类为主,兼食鱼肉、禽肉等。
独特的烹饪手法,如烤、炖、煮等,使黎族饮食味道鲜美,富有营养。
4.节日习俗:黎族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三月三”、“赛龙舟”等独具特色的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黎族人民通过祭祀、歌舞、竞技等活动,展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间风情。
5.民间艺术:黎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歌舞、戏曲、雕刻、绘画等。
其中,黎族歌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竹竿舞”、“打柴舞”等,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黎族民俗文化意义1.历史传承意义:黎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黎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2.民族认同感:黎族民俗文化是黎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
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了民族优秀传统,使黎族人民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文化多样性意义:黎族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黎族民俗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文化旅游概念解析
文化旅游就是以文化体验和文化审美为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认为能够满足文化旅游者文化体验和文化审美的旅游产品就是文化旅游产品(Richards,1996)。
简言之,文化旅游是以不同文化符号为核心,使旅游者获得不同文化享受的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应是承载多元文化的、主题鲜明的、禀赋特征凸显的系列旅游产品。
2、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宣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民族民俗与艺术资源不仅成为文化的渗透体和游客的游赏对象,而且成为旅游者了解文化,获取知识的主要文化源。
旅游城市唯有充分挖掘与众不同的风采、独特的个性、特有的文化内涵底蕴,才能将城市旅游形象具体而鲜明地映入旅游者的心中,从而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品牌,进而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诱惑力和感召力。
如中国最具魅力古城之一,也是唯一高原古城的—丽江古城,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和纳西民居及古乐等民族民俗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
而一旦提及丽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一些特色的民俗与艺术,甚至其已经成为了这一特定地域的旅游文化宣传资源,从而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
(2)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创新作用。
民族民俗与艺术是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
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也发挥独有功效。
或提高景物的观赏价值;或增加趣味,启迪游兴,或直接成为观赏对象,所以说民族民俗与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泼水节、歌舞节等,在民族村的展示已不再像地方上那样只在特定的节庆时间举行,而是在尽可能的在保持节日的原真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扩大主体的参与性,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其充分的展示了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其开发,可以丰富民族旅游项目,提高民族旅游开发层次,迎合了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也顺应了旅游者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
(3)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对地域文化起强化作用。
文化的表现方式有人们的行为、思维、价值观念,以及深刻体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内心深处的价值导向的民族艺术。
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地域,各地的地方戏曲、雕塑建筑、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能够超越于文人的思维与价值体系的趋同性,以其五彩缤纷的不同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同部各不同的亚文化圈特有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标志。
有特色的地域才是有吸引力的旅游地,由于民族民俗与艺术的非主流和民间性质,更具地域个性,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者追求感受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异族、异地的文化体验与交流是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民族艺术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从而促使民族艺术得到认同,进一步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4)开发民族艺术旅游产品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
对于有价值的民族艺术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偏远贫困地区,可以利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精美的民族服饰、精湛的民族舞蹈、悠扬的民族音乐、独特的民族器乐、民族特色饮食、民居建筑等民俗与艺术特色开展文化旅游。
如侗族的鼓楼、藏族的碉房、傣家的竹楼、纳西民居、古乐以及东巴文化等来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体验、娱乐、休闲、度假,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对民族歌舞的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另外,对民族歌舞感兴趣的旅游者大部分是境外的高层次旅游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居民,他们的到来带给贫困旅游地区及其居民的不仅仅是增加收入,并通过加强交往、沟通信息、传播技术,使得贫困地区居民的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使得这些地区的积累、创新、发展能力迅速增强。
所以,此类民族艺术等文化旅游方式是非常成功有效的开发式扶贫力量。
(5)民族民俗与艺术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歌舞等民族艺术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主体功能,除了在一些大型的民族祭祀、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可以一瞥民族歌舞的身影外,随着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日益减少,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
年轻人向往外部世界的繁华,更多的青年外出打工赚钱,这样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甚至走向失传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旅游者成为
民族歌舞最重要的需求者和新的“保护人”。
外来旅游者对民族歌舞的欣赏、赞叹,唤起了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重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重新加以传承和学习起来。
这样,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能够得到真正的“真实体验”,了解“真正的”目的国文化,欣赏具有“典型风格”的民族艺术。
总之,民族艺术承载着文化和历史,合理的开发可以深化我国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我国民族旅游档次,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