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脑部或脊髓受损,
经元的病毒性感染,
也会导致运动和平衡
也会导致肌肉无力和
问题。
瘫痪。
治疗
常规治疗
• 监控生命体征 • 维持适当
的营养水 平
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 静脉免疫球蛋白 • 血浆置换
• 扫地出门: 利于病人
• 排短便程排床尿: 面向患者, 方便病人 沟通
康复治疗
• 运动康复 • 物理治疗
预后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
急性弛缓性瘫痪,也称Guillain-Barr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由 感染或免疫反应引起。本演示文稿将介绍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定义
急性
发病快,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症状。
弛缓性
病情波动,可能会出现再次进展或恶化的情况。
瘫痪
肌肉无力或瘫痪是疾病最主要的症状。
结语
急性弛缓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大多数患者都有机会康复。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谢谢大家!
4
影像学检查
例如MRI和CT扫描,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诊断病因。
鉴别诊断
周围神经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和筋膜炎。 如重症肌无力和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疾病
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渐冻 人综合症。
1 帕金森病
同样导致肌肉僵硬和 运动障碍。
2 脊髓小脑性共济
失调
3 脊髓灰质炎
一种影响脊髓前角神
• 细菌性腹泻 • 流行性感冒病毒
自身免疫性 病因
• 风湿热 • 系统性红斑狼疮
药物性病因
• 金制药物 • 抗生素
肿瘤性病因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髓脊髓炎患者,弛缓性瘫痪见于上肢,而痉挛性瘫痪见于下肢。感觉障碍在相应的颈髓病变节段下。病变若在高颈髓(颈3~4)则为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并有膈肌瘫痪,可出现呼吸麻痹。并有高热,可导致死亡。
腰骶髓脊髓炎呈现下肢的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明显的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以及下肢腱反射消失,其后肌肉萎缩。
鉴别诊断
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二)瘫痪期
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维生素B组
04
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坏死、溶解、胶质细胞增生
受损部位: 脊髓前角的灰质 桥脑、延髓的运动神经核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将脊灰分为顿挫型、脊髓瘫痪型、延髓瘫痪(脑干型)型、脑炎型。
顿挫型 病人有发热、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 但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这一型可与许多其 他感染性疾病难以区分,只有在脊灰流行时才可能疑及本型脊灰。
脑神经障碍,常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累。
感觉障碍,四肢麻木或酸痛等异常感觉或呈手套、袜 套样感觉障碍,但一般较运动障碍轻。
病情严重者同时出现呼吸肌麻痹。
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参考。
按病情轻重来分型以便于治疗
轻型:四肢肌力III级以上,可独立行走。
中型:四肢肌力III级以下,不能行走。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400mg/kg.d,共5天。应尽早用,但价格较昂贵。
1
2
3
治疗
治疗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运动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3. 内囊(internal capsule)
运动纤维最集中(图2-23) 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 (包括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4. 脑干(brain stem)
交叉性瘫痪(crossed paralysis)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包括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上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
• (1)缺损症状:瘫痪,即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
或痉挛性瘫痪。
• (2)刺激症状:抽搐。 • (3)释放症状:中枢性瘫痪的肌张力增高(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4)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急性严重病变,引起功
能上与受损部位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急性 中枢性偏瘫肢体开始是弛缓的,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脑 休克);急性脊髓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的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去后,受损组织的释放症状逐渐出现,转变为肌张 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在皮质下白质及内囊处, 锥体束病变引起的偏瘫,常常是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 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的屈肌比伸肌重,面神经瘫痪限于对侧 下部面肌及舌肌,表情动作不受影响。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很好记的哈哈,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1、什么是截瘫?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偏瘫诊断详述

偏瘫诊断详述*导读:偏瘫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
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1、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
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二、鉴别:与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鉴别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
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
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
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
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
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
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三、预防:防治及预防偏瘫,以下介绍几种方法:1、定期体格检查是预防中风、偏瘫的重要措施。
有很多发生中风的病人,家属往往觉得很惊讶,因为病人平时从来不看病不吃药,一直以为他(她)身体很健康,没想到却一下子中风了。
其实,身体健康只是病人和家属的一种错觉。
中风的病人往往存在中风的危险因素而不自知。
这些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对年龄40岁以的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中风家族史的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本演示将介绍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方法、其他可能疾病、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管理 措施。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概述
急性弛缓性瘫痪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和瘫痪。常见的类型 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和重症肌无力。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他可能的引起类似症状的疾 病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症状和体征也可能由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引起,如脊髓损伤、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
鉴别诊断的关键要点
鉴别诊断的关键是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治疗和管理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急性弛缓性瘫痪,治疗和管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康复训练和支持性护理等。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免疫介导、遗传因素、药物和毒物作 用等。发病机制涉及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和体征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包括肌肉无力、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神经肌 肉接头检查可以揭示体征。
常见的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 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肌肉接头电生理检查、血液和免疫学检查以及影像 学检查。
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
脊髓前角细胞: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C5前角
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C8~T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 瘫痪和萎缩,L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L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 背曲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者可见肌束震 颤,舌下神经核进行性病变出现舌肌萎缩、肌束震颤,常见于进 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等。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
1) 皮质cortex运动区: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 ,如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对 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若抽动延运动区 排列顺序扩散称Jackson癫癎。 (2) 皮质下白质: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 放射冠,愈接近皮质运动神经纤维愈分散,愈深部 纤维愈集中,可近于偏瘫。 (3) 内囊internal capsule:运动纤维最集中处 ,引起三偏征,即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 舌瘫和肢体瘫),伴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 性偏盲。
综合征,因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 脊髓束或/和皮质延髓束,出现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 侧肢体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例如: ①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 、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②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面神经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舌下神经瘫。为脑桥基 底部外侧病损。 ③Fovil1e综合征:病灶侧外展神经瘫,双眼向病灶 凝视麻痹,对侧偏瘫;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常见 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 ④Jackson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 偏向病灶侧),对侧偏瘫,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损 ,多因脊髓前动脉闭塞
肌萎缩muscular atrophy
脑瘫的分型与诊断标准

脑瘫的分型与诊断标准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分为多种不同的分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瘫的分型及其诊断标准:
1. 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
- 肢体痉挛和肌肉僵直是主要症状。
- 儿童表现出肌张力增高,紧张和肢体活动受限的特征。
- 小儿时期的痙攣、强直、或拘挛。
2. 张力高型脑瘫(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 包括舞蹈症状(Choreoathetoid)、肌张力增减高交替出现
等不同类型。
- 小儿在动作和姿势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3. 小脑型脑瘫(Ataxic Cerebral Palsy):
- 症状包括运动协调缺陷、不稳定的姿势和震颤。
- 小儿在精细运动方面表现出困难。
此外,还有其他罕见的脑瘫类型,如混合型脑瘫(Mixed Cerebral Palsy)、轻度脑瘫(Mild Cerebral Palsy)等。
诊断脑瘫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 儿科医生的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康复潜力。
- 家族病史和孩子的发育历史。
-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或CT扫描,以排除其他导致
运动障碍的病因。
- 评估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专项测试。
需要强调的是,脑瘫的分型和诊断应该由专业的医生、儿科医师或康复医学专家来进行。
截瘫症状诊疗常规

截瘫症状诊疗常规【临床表现】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弛缓性截瘫与痉挛性截瘫;按神经元损害的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截瘫与下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1.弛缓性截瘫以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特征。
(1)下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完全性弛缓性截瘫者两侧瘫痪程度相等。
肌萎缩伴有血管运动障碍以及皮肤营养障碍。
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跟腱反射尤为明显,无锥体束征,同时有括约肌障碍。
(2)上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表现为两下肢完全性瘫痪、肌张力减低、局部姿势反射消失、下肢腱反向消失、浅层反射(提睾反向、腹壁反射)消失。
可有Babinski征。
除弛缓性截瘫外,病变以下浅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有大小便失禁。
2.痉挛性截瘫为双侧锥体束病损所引起。
步行时足尖着地,膝关节屈曲,呈痉挛步态。
腱反向亢进伴多动性,即牵引腱反向时出现一系列反向运动,如髌阵挛与踝阵挛等。
两侧病理反向阳性,同时伴有脊髓自动反射。
多伴括约肌障碍,表现为紧迫性排尿。
【病因】外伤、刃物剌伤、棍棒伤等引起脊髓切断,脊髓出血或脊柱骨折合脊髓挫伤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压迫性病变及变性疾病等均可出现截瘫。
【院前急救】1.卧床休息。
2.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外伤。
【急诊检查】1.腰穿脑脊液检查。
2.头颅CT。
【诊断要点】1.根据临床表现。
2.相应的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1.截瘫不同类型、病因之间的鉴别。
2.与癔症性瘫痪进行鉴别。
【急诊治疗】L加强护理,防治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针对病因治疗。
【住院指征】截瘫患者急性期均需住院治疗。
【出院指征】1.病情稳定。
2.生命体征平稳。
3.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良好控制。
4.针对病因进行了治疗。
偏瘫等级划分标准

偏瘫等级划分标准
问题:偏瘫等级划分标准
回答:偏瘫通常采用Brunnstrom 分期来划分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六期:Ⅰ期:弛缓期,患侧肢体处于软瘫状态,无任何运动。
Ⅱ期: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开始出现。
Ⅲ期: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Ⅳ期: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分离运动。
Ⅴ期:痉挛明显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能完成较复杂的分离运动。
Ⅵ期:痉挛基本消失,运动协调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评估方法和标准来衡量偏瘫的程度,但Brunnstrom 分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弛张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瘫痪的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可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肌束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肌肉活检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萎缩失神经性改变表1痉挛性瘫痪和弛张性瘫痪的比较表2脑神经概要顺序和名称核的名称神经根出入出入颅部位分布范围损害后主要表和性质脑部位Ⅰ嗅神经嗅球筛孔鼻腔嗅粘膜嗅觉障碍Ⅱ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神经管眼球视网膜视觉障碍Ⅲ动眼神经动眼神经核脚间窝眶上裂上下内直肌,下眼外下斜视,上睑下垂(运)斜肌上睑提肌,对光反射消失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括约肌,睫(副)状肌Ⅳ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核(运)下丘下方眶上裂上斜肌眼不能向外下斜视Ⅴ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中脑脑桥基底部眼神经:额顶及颜面部皮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核(感)脑桥核与小脑中脚眶上裂肤,眼眶及眶内膜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感)三叉神经交界处上颌神经:结构,口鼻腔粘膜消失咀嚼肌瘫痪,脊束核(感)三叉圆孔舌前2∕3粘膜及牙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神经运动核(运)下颌神经:卵圆孔牙龈,咀嚼肌Ⅵ展神经展神经核(运)延髓脑桥沟眶上裂外直肌眼内斜视锥体上方Ⅶ面神经面神经核(运)延髓脑桥沟内耳门内耳面肌颈阔肌泪面肌瘫痪,额纹消失,上泌涎核(副)展神经根外道面神经管腺,下颌下腺舌下眼睑不能闭合,口孤束核(感)侧茎乳孔腺鼻腔及腭腺体舌角歪向健侧分泌障前2/3味蕾碍,角膜干燥味蕾障碍。
康复评定:偏瘫评定

90°前臂旋前和旋后;肘伸直前臂取中间位,上肢上举过头;
Ⅵ
痉挛基本消失,运动协调近于正常,动作的运动速度达健侧2/3;
Brunnstrom运动分期
分期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手 无任何运动; 仅出现极细微屈伸; 能全指屈曲,可作勾状抓握,但不能伸指,有时由反射引起伸展;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活动;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 不等。 能进行各种抓握,全范围伸直,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踝(背屈、柘屈)
指(屈、伸)
趾(内、外翻)
前臂(旋前、后)
偏瘫手功能评定
实用手(functional hand):指虽然上肢和手有功能障碍,但患手单独或与另一只手配 合,保持着实用的功能。 辅助手(assistive hand):指因存在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碍,患手的功能不充分,但保持 着辅助另一只手的能力。 废用手(nonfunctional hand):指因存在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碍,使患手丧失了单独或 辅助另一只手的功能。
0分表示完全不能执行
50~80 明显运动残损
1分表示部分不能执行
85~95 中度运动残损
2分完全执行
96~99 轻度运动残损
Fugl-Meyer 评定法
感觉:总分24;
平衡:总分14;
关节活动度/疼痛:总分88(运动44/疼痛44);
肩(屈、外展、外旋、内旋) 髋(同左)
肘(屈、伸)
膝(屈、伸)
腕(屈、伸)
偏瘫手功能评定
2.偏瘫患者实用手、辅助手和废用手的评定方法之二
患者按规定逐项完成以下5个动作: ①健手在患手的帮助下剪开信封; ②用患手在空中拿住钱包,健手从钱包中取出硬币,包括拉开、合上拉链; ③用患手把伞在空中垂直支撑10秒钟以上; ④患手用未经改造的大剪指甲刀(长约10厘米)剪健手指甲; ⑤用患手系健侧衬衫袖口的钮扣。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卫生部规定的AFP病例
包括以下14种疾病 (1)脊髓灰质炎
(3)横贯性脊髓炎 (5)神经根炎 (7)单神经炎 (9)周期性麻痹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格林巴利综合症 (4)多神经病 (6)外伤性神经炎 (8)神经丛炎 (10)肌病 (12)肉毒中毒
(2)大脑皮质----纹状体----GPe----丘脑底核----GPi-SNr 复合体----丘脑----皮质环路 (间接通路)
11
[解剖与生理]
纹状体
尾状核 壳核
豆状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病变时肌张力降低 运动过多
病变时肌张力增高 运动减少
12
基底神经节环路受损时可发生的运动障碍
环路受损处
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74六周期性瘫痪周期性瘫痪75周期性瘫痪又称周期性麻痹periodicparalysis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驰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少见疾病发作时大都伴有血清钾浓度的改变根据血清钾离子浓度的变化可将周期性瘫痪分为低钾型正常钾型和高钾型3种类型其中以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最为常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继发性低血钾麻痹周期性瘫痪周期性瘫痪76六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77是一种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致病性自身抗体细胞因子补体参与及胸肌细胞等复杂因素有关骨骼肌活动后容易疲劳休息或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缓解23病例累及眼外肌常为早期症状10长期局限于眼肌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 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从损伤引起三角肌、肱 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 累,三角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
痉挛与弛缓性麻痹的评定

肌张力评估 改良Ashworth量表
功能评估 ROM, BI, QOL
PROM评定法
痉挛的快速PROM评定法
轻度
在肌肉最短位置上开始 作ROM到ROM后1/4, 即肌肉位置接近最长附 近才出现抵抗活阻力
引言
肌张力: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
肌张力增高
痉挛(spasm) 强直(rigidity)
肌张力降低
迟缓性麻痹 PNS病变 小脑病变
肌张力分类
低张力 (hypotonia)
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 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高张力 (hypertonia)
肌肉张力增加,高于正常休息 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方便配戴假肢/矫形器 减轻疼痛 改善睡眠 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有痉挛症状的疾患
疾患名称
痉挛种类或特点
脊髓损伤(SCI) 长期的痉挛状态、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
脑性瘫痪(CP) 长期的痉挛状态、全身性(或部分肢体)痉挛性瘫
脑卒中后遗症(CVA) 长期的痉挛状态、痉挛性偏瘫
多发性硬化(MS)
长期的痉挛状态、脊髓节段反射性亢进、痉挛性步态、 痉挛性疼痛
中度
在ROM 中1/2处即出 现抵抗和阻力。
重度
从ROM开始的1/4就呈现 明显的阻力。
痉挛评定
修改的Ashworth标 准(肌紧张)
级别
0 Ⅰ Ⅰ+
Ⅱ
Ⅲ Ⅳ
标准(MAS)
无牵张反射的增加 在PROM末端出现最小阻力 在PROM后50%开始维持有小的阻力 PROM大部分范围均觉阻力,但受累 部分活动算容易 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挛缩于屈/伸的某一位置,无法活动
肢体瘫痪表现

常有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无失神经电位
有失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失神经性改变
反射; ⑷不出现肌肉萎缩; ⑸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无失神经电位; ⑹无肌束颤动。
2、定位诊断:
⑴面肌瘫痪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表情肌全部瘫痪 ⑴额纹消失,皱额不能 ⑵眼裂闭合不全 ⑶鼻唇沟变浅 ⑷口角下垂、示齿、鼓腮不能
见于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的损害。
中枢性面瘫: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⑵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⑶前根:呈节段性分布,见于髓外肿瘤压迫等,伴相应 节段性感觉障碍;
⑷脊髓前角细胞: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有束颤, 见于运动神经元病,肌肉萎缩明显。
【痉挛性瘫痪】
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中枢 性瘫痪
1、临床表现:
⑴瘫痪范围较广,有偏瘫、截瘫、单瘫; ⑵肌张力增高; ⑶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
见于皮质延髓束损害
这是由于面神经核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而下部 仅受对侧支配。
⑵延髓麻痹
真性球麻痹:声音嘶哑、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咽部感觉丧失、咽反
射消失,见于舌咽迷走神经核及 核下性损害。
假性球麻痹:症状同上,咽反射存 在,常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
掌颏反射亢进,见于双侧皮质延 髓束损害。
⑶锥体外系:纹状体、苍白球、 红核、黑 质
⑷小脑系统
运动系统的作用:
锥体束 控制 锥体外系 调节 周围神经→运动终板→动作 小脑 调节
【传导路径】
1、皮质脊髓束: 下行的皮质脊髓束在延髓交叉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很好记的哈哈,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
1、什么是截瘫?
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2、病理分类
临床上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脊髓休克(又名脊髓震荡);(二)脊髓挫裂伤;(三)脊髓压迫(包括水肿、血肿、骨质挤压、脊髓蛛网膜粘连等)。
前两类为脊髓原发性损害。
后者为继发性损害。
(1)脊髓休克
脊髓本身无解剖学显著变化,而有功能上的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上出现与脊髓横贯性损伤相类似的症状。
多见于脊髓损伤的急性期、早期、一般数日或4-6周后全部恢复。
个别病人恢复时间延长。
(2)脊髓挫裂伤
因暴力所致脊椎骨折、脱位,因而骨片或异物进入椎管,可使脊髓受到挤压、撕裂,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断裂、液化、坏死。
使脊髓实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脊髓压迫
为脊髓继发性损害。
可因下述因素而造成对脊髓的物理性压迫。
1)脊髓消肿、受伤局部组织发生物理性炎症而引起水肿,或因骨折畸形,影响血运,使水肿加重。
一般可持续1-2周。
2)椎管内出血;受伤后硬脊膜内之小血管或硬脊髓膜外静脉丛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