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内能》教案

合集下载

《物体的内能》教案3

《物体的内能》教案3

《物体的内能》教案.docx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2. 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培养学生利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

2. 难点: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内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物体的内能》PPT。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石头、金属块等。

3. 课后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内能。

1.2 提问: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能的概念。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探究3.1 实验一:观察石头和金属块的温度变化,探讨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2 实验二: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烧杯中水的内能。

3.3 实验三:做功改变内能,如推动物体、压缩气体等。

4. 小组讨论4.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拓展5.1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内能的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7.1 课后习题。

8. 教学反思8.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8.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固体、液体、气体)有关。

七、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加热水,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以及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内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内能的定义和描述。

内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内能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内能的变化。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能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内能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内能的方法和工具。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测量原理。

2.2 教学内容内能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内能的测量原理和公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测量原理。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内能测量方法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内能的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变化原因和方式。

让学生理解内能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内能变化的原因和方式。

内能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内能的变化原因和方式。

通过讨论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内能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内能变化原因和方式的理解程度。

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内能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内能的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让学生理解内能转化的原理和规律。

4.2 教学内容内能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内能转化的原理和规律。

4.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内能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内能转化的原理和规律。

4.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内能转化过程和条件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解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内能转化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内能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让学生理解内能应用的原理和效果。

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物理内能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

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

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

(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概述1.1 定义物体的内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能量总和,是物质的内部储存的能量。

一般用符号E表示。

1.2 特点物体内能是由于粒子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量,它具有以下特点:1.内能具有自身势能和热运动两个组成部分;2.物体的内能是一个状态函数,只与物体的状态有关,与物体的历史过程无关;3.内能的大小不依赖于物质的形状、体积等因素,而仅和物质的质量有关。

1.3 应用物体的内能在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燃烧、冷却、变相态等过程都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3.了解内能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内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内能与热的等价性的理解;2.内能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活动1:引入内能的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具有哪些内部因素影响其能量变化,从而引出物体的内能的概念。

5.2 活动2:内能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意图等手段,解析物体内能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的公式及其应用。

5.3 活动3:内能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冷却、变相态等过程。

六、教学练习6.1 练习1某学生用0.2千克水加热至100℃,过程中吸收了20千焦的热量。

求水的内能增加多少?解答:水的沸点为100℃,在常压下每克水可吸收4200焦耳的热量,因此0.2千克水吸收的热量为201000焦耳。

根据内能的定义,可得水的内能增加了201000焦耳。

6.2 练习2某燃料的燃烧焓为10.0千焦/克,燃烧1克该燃料能获得多少焦耳的热量?解答:根据燃烧焓的定义,该燃料燃烧1克可获得10.0千焦的热量,即1克该燃料可获得10.0*1000焦耳的热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物体的内能的定义、特点、计算方法和应用。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让学生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3.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2. 教学难点: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体内能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晶体、加热器等。

2. 教学课件:物体内能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内容1. 物体内能的概念:介绍物体内能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变化。

3. 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分析温度、质量和状态对内能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发学生对物体内能的思考。

2. 讲解内能概念:详细阐述物体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水等,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如计算题、选择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解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如压力、体积等。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内能的微观解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内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的概念。

3. 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明确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石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状态的物体(固态、液态、气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内部是否存在能量?2. 探究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 实验演示1. 实验一:观察石头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利用酒精灯加热石头,让学生感受石头发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发热的原因是什么?2. 实验二:观察水加热后的状态变化。

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水沸腾时,内能如何变化?4.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提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6.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内能现象?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能量守恒与转化。

2. 学习热量的计算方法,了解热量与功的关系。

3.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计算方法,热量与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热量在实际问题中的转化和计算。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3.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变化规律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内能的因素。

2. 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变化与热量传递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研究内能变化规律。

3. 运用讨论法加深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对内能的兴趣。

3. 探究影响内能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了解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内部的一种潜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关系,如机械能、电能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系,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七、实例分析1.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八、内能与环境保护1. 让学生了解内能对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节能减排,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内能的实际应用1. 让学生了解内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热机、制冷设备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能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内能概念的理解。

2.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能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的关系。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状态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的内能不同。

6.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内能关系中的应用。

7. 生活实例:的内能变化,如热水散热、物态变化等。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散热、冬季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内能的概念:结合分子动理论,讲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讲解温度、质量、状态等对内能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演示实验:安排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如热水散热、冰熔化等,加深对内能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组讨论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的关系,并完成实验报告。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能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2. 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教学难点:内能的微观解释。

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内能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改变。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温度计、热量计、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微观解释、内能的改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内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讲解内能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3. 微观解释内能:通过课件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微观解释。

4. 实验演示: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改变。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6. 巩固知识: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拓展内能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在生产、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如热机、制冷设备等。

2. 介绍内能的研究进展:介绍现代物理学中关于内能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堂讨论1. 讨论内能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物体的内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讨论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内能与这些因素的具体关系,加深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内能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体积等因素的关系。

2.掌握内能的传递方式,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传递方式。

2.难点:内能与温度、体积的关系,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热水瓶、冰块、金属棒、酒精灯、温度计、热敏电阻等。

2.资料图片:地球内部结构、热传导示意图、对流示意图、辐射示意图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吗?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能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

2.讲解内能与温度、体积的关系:温度升高,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内能增加;体积增大,分子间距增加,分子势能增加,内能增加。

3.讲解内能的传递方式:a.热传导:物体内部微观粒子之间的能量传递,主要发生在固体中。

b.对流: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产生的能量传递,主要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辐射: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电磁波,传递能量,主要发生在高温物体表面。

(三)案例分析1.分析热水瓶的保温原理:热水瓶内部真空,减少热传导;瓶盖密封,减少对流;瓶体表面涂有反射层,减少辐射。

2.分析冰块在水中融化过程:冰块吸收水中的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直至冰块完全融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能的概念和传递方式,谁能给我举个例子?(二)实验演示1.演示金属棒加热实验:将金属棒一端加热,观察热传导现象。

2.演示酒精灯加热水实验:观察水的对流现象。

3.演示热敏电阻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电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1.讲解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内能的来源和传递。

2.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暖气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体内能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体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变化。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气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内能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体内能的好奇心。

2. 探究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物体内能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内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4. 应用内能的概念: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现象。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物体内能的进一步探究。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物体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运用内能概念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迁移和创新的尝试。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内能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实际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研究机构,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研究的过程。

3. 开展课后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内能相关的课题研究。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度等。

初中物体的内能教案

初中物体的内能教案

初中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 理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内能的概念及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理解。

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实质。

3. 温度与内能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思考水蒸气为什么可以带动火车前进,其能量来源在哪里。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内能》。

2. 新课讲授(1) 内能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学习,可以快速回答出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教师继续提问: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学生根据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知识,可以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分子之间具有势能。

教师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2) 改变内能的方法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通过思考和生活实例,可以得出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大。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教师提问:温度升高,内能会怎样变化?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的结论。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内能、改变内能方法以及温度与内能关系的理解。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冬天要穿厚衣服?为什么物体碰撞时会发热?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以及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包括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3. 让学生了解热量传递的实质,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热量传递的实质。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1.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热量传递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不同状态的物体等。

3.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温会升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内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状态的关系。

4. 课堂讲解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热量传递的实质,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6. 小组合作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量传递的实质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热量传递的实质的理解。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的掌握。

4. 分析实际生活中热量传递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案:内能(优秀3篇)

初中物理教案:内能(优秀3篇)

初中物理教案:内能(优秀3篇)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情感目标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设计方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教学过程设计】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板书设计】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1.内能的利用2.环境保护的问题探究活动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物理教案之《物体的内能》

物理教案之《物体的内能》

物理教案之《物体的内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包括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3. 让学生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三、教学难点:1.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内能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内能,如摸热水壶时的热感。

2. 讲解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分析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讨论温度、质量和状态等对内能的影响。

4. 讲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举例说明这两种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解释内能与机械能的本质区别,让学生理解能量的不同形式。

6. 微观解释内能: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如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9.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

10.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内能影响因素和改变内能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延伸:1. 对比实验:安排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内能的变化。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一、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2. 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4. 实例分析:内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5. 内能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加热后会变热?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物体在加热过程中,其内部的分子运动加剧,从而导致内能增加。

二、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 教师讲解内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学生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动画,观察不同温度、质量和状态的物体内能的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能的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

三、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1. 教师讲解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并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四、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1. 教师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二者是不同的能量形式。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内能与机械能区别的理解。

五、内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1. 教师讲解内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如空调、热水器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内能在家用电器中的作用。

六、内能与我们的生活关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如节能减排、保温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内能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内能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改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

3.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形式,机械能是物体外部的一种能量形式。

5. 内能的实际应用:热机、制冷设备等。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与物质种类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规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热量传递的规律。

八、教学难点1. 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 热量传递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比热容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量传递的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影响因素:物质种类和状态。

3. 热量传递的规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4. 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比热容越大,物体温度变化越小。

5. 热量传递的实际应用:散热器、保温杯等。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内能、热量和功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熵的概念。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doc第一章:内能的概念1.1 引入:通过观察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存在。

1.2 讲解:解释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1.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物体(如金属、空气、水等)内能的存在和变化。

1.4 互动提问:让学生举例说明内能的存在和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第二章:内能的度量2.1 引入:介绍内能的度量单位,如焦耳(J)和卡路里(cal)。

2.2 讲解: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如通过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来计算。

2.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加热物体时内能的增加。

2.4 互动提问:让学生运用内能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测量和控制。

第三章:内能的变化3.1 引入: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如加热、冷却等。

3.2 讲解:讲解内能的变化原因,如热量的传递和做功。

3.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因素对内能变化的影响,如温度差、物质的热传导性等。

3.4 互动提问: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内能的变化原因和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变化的控制和利用。

第四章:内能的应用4.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加热、制冷、动力等。

4.2 讲解:讲解内能的应用原理,如热机、空调等。

4.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内能应用实例的工作原理和效果。

4.4 互动提问:让学生举例说明内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应用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

第五章:内能与热力学定律5.1 引入:讲解热力学定律,如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定律。

5.2 讲解:解释内能与热力学定律的关系,如内能的守恒和熵的变化。

5.3 案例分析:分析热力学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能量转化和热效率等。

5.4 互动提问:让学生运用热力学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学定律对内能研究和应用的指导意义。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包括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体内能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理解。

2.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内能。

例如,拿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让学生触摸感受两者的温度差异。

2. 讲解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解释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讨论温度、质量和状态等因素对内能的影响。

4.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温度变化时内能的变化。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答。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日常生活中能源利用的关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能概念和影响内能因素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加深难度。

九、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内能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如温度、压力等。

2. 引导学生探索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杯、冷水杯、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等。

3.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参考精选十三篇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参考精选十三篇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参考精选十三篇篇1: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参考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参考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分子平均动能的概念。

掌握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了解分子势能的定义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

3.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内能的影响因素,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重点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课型教法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引课: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那几种形式的能(动能、势能、化学能…… )我们在初中曾学过物体的内能,今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学习物体的内能。

一.分子的动能1.分子有动能分子运动论的内容之一: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说明分子一定有动能。

2.平均动能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每个分子的速率都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而且在分子相互碰撞时速率也会改变,但大多数分子的速率处在中等速率。

因此,在研究分子动能时,不是关心个别分子的.情况,而是研究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

我们引进新的概念: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3.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说明分子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升高时,大部分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也有极少数分子运动的速率减慢,但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4.微观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宏观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分子势能1.定义: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

2.分子力做功用重力做功说明:力做正功,力对应的势能减小;相反,力做负功,力对应的势能增大。

1)当分子间距离从无穷远减小到10倍r。

时,分子力非常微小,不考虑分子力做功。

2)当分子间距离从10倍r。

减小到r。

时,分子力的方向与分子运动方向相同,分子力做正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能》教学设计
执教人:鑫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能的关系。

2.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能的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能。

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能的方法。

难点:温度、能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机械能。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什么是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
(3)什么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速度、质量、高度等)
(三)新课教学
1.通过上面容的复习,我们发现物体的机械能是从物体的宏观方面来说的,并且大小可以为零。

那在物体部呢,是否也存在着能?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

从而得出能的定义,并板书。

能:物体部所有分子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能。

2.思考与讨论:哪些物体具有能?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冬天的冰块具有能。

(2)高温熔化的铁水具有能。

(3)静止的石块具有能。

(4)运动的汽车具有能。

总结: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能。

强调并板书:一切物体都具有能。

3.启发与思考:影响物体能的因素有哪些?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它的能就越大;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不激烈,它的能就越小。

所以,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通过知识扩展与补充,物体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有关。

1.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温度相同时,大铁球的分子个数多,总的能量就多。

可见,物体的能与质量有关。

2.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温度、状态相同时,能也不同,可见,物体的能与材料有关。

3.一块冰全部熔化成同温度的水,质量和温度相同,但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间的作用力都改变了,所以分子间的势能也改变了,能也发生改变了。

可见,物体的能与状态有关。

同种物质,质量、温度相同,状态不同,则固液气的能依次增大。

4.启发与思考: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能就发生变化,要改变物体的能,有哪些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动画演示压缩气体做功实验(硝化棉燃烧),学生归纳原因。

(压缩体积)
实验2:播放克服摩擦对乙醚做功,改变其能的动画。

让学生搓搓手,感觉一下,手会感到热了没有?
请学生做一做实验,实验完成后,并回答:手热乎乎的。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摩擦力对手做功,手的能增加,手的温度升高了。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能增加,温度升高。

(摩擦生热)实验3:取一根铁丝,折来折去,铁丝的温度会怎么样?为什么?
请学生做一做实验,实验完成后,并回答:铁丝的温度升高了,甚至烫手。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锻打或折来折去是手对铁丝做功,铁丝的温度升高,能增加。

(锻打、拧弯物体)
板书: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

归纳总结出实质: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练习与思考: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的事例。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并且播放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的事例的视频资料。

5.启发与思考:发高烧的病人常用湿毛巾冷敷,冷敷时,热量从人体传给毛巾。

有,人体的温度降低,能减少,毛巾的温度升高,能增多。

双手搓一搓,手感到热。

现在,手放在燃烧着的酒精灯旁烤一烤,手有热的感觉吗?铁丝折一折会发热,如果放在酒精灯上,铁丝会烫手吗?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手放在燃烧着的酒精灯旁烤一烤,手有热的感觉。

铁丝放在酒精灯上,铁丝会烫手。

教师引出:以上是另外一种改变物体能的方法叫做热传递。

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能减少,低温物体能增加。

总结出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物体间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有三种形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热传递的实质:能发生了转移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强调:1.能的单位是焦耳。

2.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物体吸收热量,能增加;放出热量,能减少。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能改变越多。

4.从能量的转化角度来讲,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总结并板书:改变物体能的两种方法:
1.做功。

2热传递。

启发与思考:如果物体的能改变了,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学生回答:做功或是热传递。

教师讲评: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能的作用是等效的。

7.思考与练习:热量与能,温度的区别是什么?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讲评: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中体现。

(2)能是物体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

由于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有关,分子势能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能跟温度和质量有关。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能的改变量。

因此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到热量的概念,只能说一个物体吸热或放出了热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热量。

因此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而能是一个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

8.小结:
(1)改变物体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
(2)热传递的实质是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多少,叫做热量。

(4)能和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四)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1、2、3、4
(五)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20:7、8、9、10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体的能
能: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能
影响因素:温度、质量、材料、状态
做功:压缩体积、摩擦生热、锻打、拧弯物体改变方式:(实质是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实质是能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